Ⅰ 现代财政制度的基本理论框架是
预算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一部重要法律,是财政领域的基本法律制度。这次修法坚持现代国家治理理念,从我国国情出发,并借鉴国外预算管理的有益经验,按照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着力推进预算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
突出预算的完整性。新预算法明确规定“政府的全部收入和支出都应当纳入预算”,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这是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基本前提。过去老预算法涉及的,基本上是公共财政预算的内容。新预算法明确预算包括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并对四本预算的功能定位、编制原则及相互关系作出规定,使四本预算成为有机衔接的整体。同时,将地方政府债务纳入预算管理,避免地方政府债务游离于预算之外、脱离人大监督。
Ⅱ 法治财政是什么
法治财政是指依据法律规定,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构建和实施的财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接下来对法治财政进行详细解释:
一、法治财政的基本概念
法治财政是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财政管理的法制化,即财政收入的筹集、预算的编制、财政支出的安排以及财政监督等活动,都必须以法律为依据,确保财政行为的合法性。
二、法治财政的核心内容
1. 法治财政要求建立健全财政法律制度。包括财政基本法以及其他相关法规,为财政管理提供明确的法律准则。
2. 法治财政强调预算的法定化。预算的编制、审批、执行和调整都必须遵循法定程序,确保预算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3. 法治财政注重财政监督。通过法律手段对财政收入和支出进行监督,防止财政权力的滥用,保障财政资金的安全和有效使用。
三、法治财政的重要性
1. 法治财政有利于提高财政管理的透明度和公信力。通过法律的公开性和公正性,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2. 法治财政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法律的规定和引导可以促使财政资金更加合理、有效地用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共服务。
3. 法治财政有助于防范财政风险。通过法律手段规范财政行为,降低财政运行中的风险,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
总之,法治财政是法治国家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财政制度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实施法治财政,可以提高财政管理的效率和公信力,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
Ⅲ 财政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财政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旨在弥补市场失灵:
为市场活动提供公平服务:
具有非市场盈利性:
法治化:
Ⅳ 如何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1.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首先要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财政管理体制,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具体措施包括:明确各级政府间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建立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财政管理体制;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完善地方税体系,提高税收收入质量;推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强化预算约束,硬化预算执行。
2. 建立现代预算制度:建立现代预算制度是实现财政管理科学化、法治化、民主化的重要途径。现代预算制度应具备以下特点:全口径预算管理,将政府收支全部纳入预算;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提高预算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强化预算公开和监督,增强预算透明度。
3. 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是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重要任务。具体措施包括:建立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管理机制,控制债务规模;规范地方政府融资行为,制止变相举债;建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
4. 推进财政法治建设:财政法治建设是实现财政管理法治化的重要保障。应加强财政立法工作,完善财政法律法规体系;加强财政执法监督,规范财政权力运行;加大财政法律法规宣传普及力度,提高财政法治意识。
5. 提高财政透明度:提高财政透明度是实现财政管理公开化的重要途径。应加强财政信息公开,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建立财政数据共享平台,提高财政数据公开质量;加强财政政策宣传解读,提高公众对财政政策的理解和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