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编译器是什么。
1、 visual c++6.0 (win8系统下不好用,C/C++)-Microsoft Visual C++ ;
2、 visual studio (2005、2008、2010、2012、2013)- Microsoft Visual Studio ;
3、 win-tc非常方便:不骗你,2000/XP/7都可以用 ;
4、 Code::Blocks(win7、8都可以用);
5、 Turb C(只能编译C语言) ;
6、 gcc (GNU编译器套件) ;
7、 DEV C++;
8、 C-Free;
9、 Borland C++、WaTCom C++、Borland C++ Builder、GNU DJGPP C++、Lccwin32 C Compiler3.1、High C、My Tc等,由于C语言比较成熟,所以编程环境很多;
10、还常用souceinsight ,在工作中还用Labwindows编程,直接调试运行,不过那是有工程背景,有工作经验的技术人员用的。
② uC/OS II移植到ARM,其中,OSTickISR()函数的汇编代码
控制器上运行。为了方便移植,大部分的µC/OS-Ⅱ代码是用C语言写的;但仍需要用C和汇编语言写一些与处理器相关的代码,这是因为µC/OS-Ⅱ在读写处理器寄存器时只能通过汇编语言来实现。由于µC/OS-Ⅱ在设计时就已经充分考虑了可移植性,所以µC/OS-Ⅱ的移植相对来说是比较容易的。[5,6]
要使µC/OS-Ⅱ正常运行,处理器必须满足以下要求:
(1) 处理器的C编译器能产生可重入代码。
(2) 用C语言就可以打开和关闭中断。
(3) 处理器支持中断,并且能产生定时中断(通常在10至100Hz之间)。
(4) 处理器支持能够容纳一定量数据(可能是几千字节)的硬件堆栈。
(5) 处理器有将堆栈指针和其它CPU寄存器读出和存储的指令
图2-1说明了µC/OS-Ⅱ的结构以及它与硬件的关系。从图中可以看到整个系统的架构。最底层是硬件层,该层主要涉及到CPU处理器的架设,以及它与外部各功能模块的连接,对于CPU处理器的初始化也是构架嵌入式系统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对定时器的设置,将是构建操作系统的基础,它决定整个系统的性能。对于软件部分,最底层是与处理器相关的程序代码,该段代码直接对CPU处理器进行初始化,这部分代码就是移植操作系统的主要内容,也是最难以理解的部分。这段代码绝大部分程序是用汇编语言编写的,因为在程序运行的时候,这部分代码的调用次数最频繁。在向上的代码就与处理器没有任何的关系,其中一部分包括操作系统的配置文件,像OS_CORE.c,OS_FLAG.c等文件。这部分代码是用来编写一些基本的底层函数,这些函数将作为以后应用部分的基本函数库进行调用,这部分函数构成了操作系统的基本构架,不同的操作系统所对应的系统的设计思想不同,主要体现在这些函数的设计中。除了系统的基本函数外,还有应用部分的基本配置文件。该文件声明的是与具体的应用配置有关的一些设置文件。比如,各任务的一些基本参数,所使用的信号量的声明,以及液晶的参数配置等。不同的应用程序对应的该文件参数配置也不同。有了底层的基本配置文件,就可以编写具体的应用程序了,最上层就是应用程序,针对不同的应用需求,编写不同的应用程序。
μCOS-II不使用C语言中的short、int、long等数据类型的定义,因为它们与处理器类型有关,隐含着不可移植性。代之以移植性强的整数数据类型,这样,既直观又可移植,不过这就成了必须移植的代码。根据ADS编译器的特性,这些代码如程序清单图2-2所示。
与所有的实时内核一样,µC/OS-Ⅱ需要先禁止中断再访问代码的临界段,并且在访问完毕后重新允许中断。这就使得µC/OS-Ⅱ能够保护临界段代码免受多任务或中断服务例程(ISRs)的破坏。为了隐藏编译器厂商提供的具体实现方法,µC/OS-Ⅱ定义了两个宏来禁止和允许中断:OS_ENTER_CRITICAL()和OS_EXIT_CRITICAL()。
μCOS-II使用结构常量OS_STK_GROWTH中指定堆栈的生长方式:置OS_STK_GROWTH为0表示堆栈从下往上长。置OS_STK_GROWTH为1表示堆栈从上往下长。虽然ARM处理器核对于两种方式均支持,但ADS的C语言编译器仅支持一种方式,即从上往下长,并且必须是满递减堆栈,所以OS_STK_GROWTH的值为1。
µC/OS-Ⅱ的移植实例要求用户编写四个简单的汇编语言函数: OSStartHighRdy();OSCtxSw();OSIntCtxSw();OSTickISR()。如果用户的编译器支持插入汇编语言代码的话,用户就可以将所有与处理器相关的代码放到OS_CPU_C.C文件中,而不必再拥有一些分散的汇编语言文件。
使就绪状态的任务开始运行的函数叫做OSStart(),如下示意函数所示。在用户调用OSStart()之前,用户必须至少已经建立了一个任务。OSStartHighRdy()假设OSTCBHighRdy指向的是优先级最高的任务的任务控制块。为了简单一点,堆栈指针总是储存在任务控制块(即它的OS_TCB)的开头。换句话说,也就是要想恢复的任务堆栈指针总是储存在OS_TCB的0偏址内存单元中。
如果当前任务调用µC/OS-Ⅱ提供的系统服务,并使得更高优先级任务处于就绪状态,µC/OS-Ⅱ就会借助上面提到的向量地址找到OSCtxSw()。在系统服务调用的最后,µC/OS-Ⅱ会调用OSSched(),并由此来推断当前任务不再是要运行的最重要的任务了。软中断 (或陷阱) 指令会强制一些处理器寄存器(比如返回地址和处理器状态字)到当前任务的堆栈中,并使处理器执行OSCtxSw()。这些代码必须写在汇编语言中,因为用户不能直接从C中访问CPU寄存器。注意在OSCtxSw()和用户定义的函数OSTaskSwHook()的执行过程中,中断是禁止的。
OSIntExit()通过调用OSIntCtxSw()来从ISR中执行切换功能。因为OSIntCtxSw()是在ISR中被调用的,所以可以断定所有的处理器寄存器都被正确地保存到了被中断的任务的堆栈之中。实际上除了需要的东西外,堆栈结构中还有其它的一些东西。OSIntCtxSw()必须要清理堆栈,这样被中断的任务的堆栈结构内容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
要想了解OSIntCtxSw(),大家可以看看µC/OS-Ⅱ调用该函数的过程。假定中断不能嵌套(即ISR不会被中断),中断是允许的,并且处理器正在执行任务级的代码。当中断来临的时候,处理器会结束当前的指令,识别中断并且初始化中断处理过程,包括将处理器的状态寄存器和返回被中断的任务的地址保存到堆栈中。至于究竟哪些寄存器保存到了堆栈上,以及保存的顺序是怎样的,并不重要。
接着,CPU会调用正确的ISR。µC/OS-Ⅱ要求ISR在开始时要保存剩下的处理器寄存器。一旦寄存器保存好了,µC/OS-Ⅱ就要求或者调用OSIntEnter(),或者将变量OSIntNesting加1。在这个时候,被中断任务的堆栈中只包含了被中断任务的寄存器内容。现在,ISR可以执行中断服务了。并且如果ISR发消息给任务(通过调用OSMboxPost()或OSQPost()),恢复任务(通过调用OSTaskResume()),或者调用OSTimeTick()或OSTimeDlyResume()的话,有可能使更高优先级的任务处于就绪状态。
假设有一个更高优先级的任务处于就绪状态。µC/OS-Ⅱ要求用户的ISR在完成中断服务的时候调用OSIntExit()。OSIntExit()会告诉µC/OS-Ⅱ到了返回任务级代码的时间了。调用OSIntExit()会导致调用者的返回地址被保存到被中断的任务的堆栈中。
OSIntExit()刚开始时会禁止中断,因为它需要执行临界段的代码。根据OS_ENTER_CRITICAL()的不同执行过程,处理器的状态寄存器会被保存到被中断的任务的堆栈中。OSIntExit()注意到由于有更高优先级的任务处于就绪状态,被中断的任务已经不再是要继续执行的任务了。在这种情况下,指针OSTCBHighRdy会被指向新任务的OS_TCB,并且OSIntExit()会调用OSIntCtxSw()来执行任务切换。调用OSIntCtxSw()也同样使返回地址被保存到被中断的任务的堆栈中。
用户切换任务的时候,用户只想将某些项保留在堆栈中,并忽略其它项。这是通过调整堆栈指针(加一个数在堆栈指针上)来完成的。加在堆栈指针上的数必须是明确的,而这个数主要依赖于移植的目标处理器(地址空间可能是16,32或64位),所用的编译器,编译器选项,内存模式等等。另外,处理器状态字可能是8,16,32甚至64位宽,并且OSIntExit()可能会分配局部变量。有些处理器允许用户直接增加常量到堆栈指针中,而有些则不允许。在后一种情况下,可以通过简单的执行一定数量的pop(出栈)指令来实现相同的功能。一旦堆栈指针完成调整,新的堆栈指针会被保存到被切换出去的任务的OS_TCB中。
这些代码必须写在汇编语言中,因为用户不能直接从C语言中访问CPU寄存器。如果用户的编译器支持插入汇编语言代码的话,用户就可以将OSIntCtxSw()代码放到OS_CPU_C.C文件中,而不放到OS_CPU_A.ASM文件中。正如用户所看到的那样,除了第一行以外,OSIntCtxSw()的代码与OSCtxSw()是一样的。这样在移植实例中,用户可以通过“跳转”到OSCtxSw()中来减少OSIntCtxSw()代码量。
µC/OS-Ⅱ要求用户提供一个时钟资源来实现时间的延时和期满功能。时钟节拍应该每秒钟发生10-100次。为了完成该任务,可以使用硬件时钟,也可以从交流电中获得50/60Hz的时钟频率。
这些代码必须写在汇编语言中,因为用户不能直接从C语言中访问CPU寄存器。如果用户的处理器可以通过单条指令来增加OSIntNesting,那么用户就没必要调用OSIntEnter()了。增加OSIntNesting要比通过函数调用和返回快得多。OSIntEnter()只增加OSIntNesting,并且作为临界段代码中受到保护。
µC/OS-Ⅱ的移植实例要求用户编写六个简单的C函数:OSTaskStkInit(); OSTaskCreateHook();OSTaskDelHook();OSTaskSwHook();OSTaskStatHook(); OSTimeTickHook()。唯一必要的函数是OSTaskStkInit(),其它五个函数必须得声明但没必要包含代码。
OSTaskCreate()和OSTaskCreateExt()通过调用OSTaskStkInt()来初始化任务的堆栈结构,因此,堆栈看起来就像刚发生过中断并将所有的寄存器保存到堆栈中的情形一样。显示了OSTaskStkInt()放到正被建立的任务堆栈中的东西。注意,在这里我假定了堆栈是从上往下长的。下面的讨论同样适用于从下往上长的堆栈。
在用户建立任务的时候,用户会传递任务的地址,pdata指针,任务的堆栈栈顶和任务的优先级给OSTaskCreate()和OSTaskCreateExt()。虽然OSTaskCreateExt()还要求有其它的参数,但这些参数在讨论OSTaskStkInt()的时候是无关紧要的。为了正确初始化堆栈结构,OSTaskStkInt()只要求刚才提到的前三个参数和一个附加的选项,这个选项只能在OSTaskCreateExt()中得到。
该函数主要是对相关的几个寄存器进行初始化工作,初始化的寄存器对应于
③ 如何用编译器将自己的源代码转换成目标代码
我们使用编译器将自己的源代码转换成目标代码,
使用链接器将我们的目标代码链接成一个可执行程序。另外,
我们使用一些程序在计算机中输入源代码文本并且编辑它。这些是最初的和最重要的工具,
它们构成程序员的工具集合或“程序开发环境”。
如果你使用的是命令行窗口,
就像很多专业程序员所做的那样,
你将不得不自己来编写编译和链接命令。如果你使用IDE(“交互式开发环境”或“集成式开发环境”),
就像很多程序员所做的那样,
简单地点击正确按钮就可以完成这个工作。附录C介绍了如何在你的C++实现中编译和链接。
IDE通常包括一个具有有用特性的编辑器,
例如用不同颜色的代码来区分你的源代码中的注释、
关键字和其他部分,
以及其他帮助你来调试代码、
编译和运行代码的功能。调试是发现程序中的错误和排除错误的活动,
你在前进的道路上会听到很多有关它的内容。
我们使用微软的Visual
C++作?喑炭
⒒肪呈道
H绻
颐羌虻サ厮怠氨嘁肫鳌被蚴恰癐DE”的某些部分,
那就是所指Visual
C++系统。但是,
你可以使用一些提供最新的、
符合标准的C++实现的系统。我们所说的大多数内容(经过微小的修改)对所有的C++实现都将是正确的,
并且其代码可以在任何地方运行。在工作中,
我们使用几种不同的实现。
④ 可重入代码的其他不同的解释
可重入就是,一个函数没有执行完成,由于外部因素或内部调用,又一次进入该函数执行。可重入代码,必须保证资源的互不影响的使用,比如全局变量,系统资源等。 在LINUX设备驱动中 关于可重入代码:
简单介绍,因为驱动能够被多个进程调用,互不干扰,这样驱动必须是可重入的。
可重入最简单的理解就是任何变量都是局部变量。可重入指函数在运行过程中,被中断打断后,待返回时仍然能够正常运行。这就需要在编写代码时注意全局变量和公用资源的使用,同时还需要有编译器的支持。否则,ucos ii就不能移植到其中了!!
⑤ 阳初s3c2410 如何初始化
点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和数字化产品的普及,以计算机技术、芯片技术和软件技术为核心的嵌入式系统再度成为当前研究和应用的热点。对功能、可靠性、成本、体积和功耗严格要求的嵌入式系统一般由嵌入式微处理器、外围硬件设备、嵌入式操作系统以及用户的应用程序等四个部分组成,其中嵌入式微处理器和嵌入式操作系统分别是其硬件和软件的核心。
ARM处理器由于其具有小体积、低功耗、低成本、高性能等特点,广泛应用在16/32位嵌入式RISC解决方案中,几乎占有嵌入式微处理器市场分额的75% ,本文选定三星公司生产的一款基于ARM920T核的高性能低功耗SOC芯片S3C2410作为移植方案的硬件平台。市场上主流的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有Vxworks、pSos、WinCE、Linux等,基于实时性、成本以及开发难度方面的考虑,我们选择uC/OS II——开放源代码的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
1 uC/OS II介绍
uC/OS II(Micro Control Operation System Two)是一个可以基于ROM运行的、可裁减的、抢占式(见图1)实时多任务内核,具有高度可移植性,特别适合于微处理器和控制器,是和很多商业操作系统性能相当的实时操作系统(RTOS)。为了提供最好的移植性能,uC/OS II最大程度上使用ANSI C语言进行开发,并且已经移植到近40多种处理器体系上,涵盖了从8位到64位各种CPU(包括DSP)。
uC/OS II可以简单的视为一个多任务调度器,在这个任务调度器之上完善并添加了和多任务操作系统相关的系统服务,如信号量、邮箱等。其主要特点有公开源代码,代码结构清晰、明了,注释详尽,组织有条理,可移植性好,可裁剪,可固化。内核属于抢占式,最多可以管理60个任务。从1992年开始,由于高度可靠性、鲁棒性和安全性,uC/OS II已经广泛使用在从照相机到航空电子产品的各种应用中。
2 uC/OS II在S3C2410上的可移植性
所谓移植,就是使这个实时内核能在某个微处理器上运行。为了方便移植,大部分的uC/OS II代码是用c语言写的,但仍需要用c和汇编语言写一些与处理器相关的代码,这是因为uC/OS II在读写处理器寄存器时只能通过汇编语言来实现。由于uC/OS II在设计时就已经充分考虑了可移植性,所以uC/OS II的移植相对来说是比较容易的。uC/OS II的框架结构如图2。
uC/OSII的正常运行需要处理器平台满足以下要求:
a)处理器的C编译器能产生可重入代码。
b)用C语言就可以打开和关闭中断。
c)处理器支持中断,并且能产生定时中断(通常在10至100Hz之间)。
d)处理器支持能够容纳一定量数据(可能是几千字节)的硬件堆栈。
e)处理器有将堆栈指针和其它CPU寄存器读出和存储到堆栈或内存中的指令。
S3C2410处理器采用ARM920T内核,内部共有37个寄存器,其中R13通常用作堆栈指针,只要系统RAM空间允许,堆栈空间理论上没有限制。ARM处理器提供ARM指令和Thumb指令两种指令集,每种指令集都包含有丰富的指令对堆栈进行操作,可以随意的对处理器中的寄存器进行堆栈操作。根据堆栈生长方向的不同,可以生成4种不同的堆栈,分别是满递增、空递增、满递减(此移植中使用的是满递减方式)、空递减。芯片内集成5个定时时钟,任何一个都可以产生定时中断,满足第三条要求。ADS集成开发环境的内置编译器可以产生可重入代码,并且支持内嵌汇编,C环境中可任意的进行开关中断操作。综上所述uC/OS II完全可以移植到S3C2410上运行。
3 主体移植过程
3.1 设置与处理器及编译器相关的代码[OS_CPU.H]
不同的编译器会使用不同的字节长度来表示同一数据类型,所以要定义一系列数据类型以确保移植的正确性。下面是uC/OS II定义的一部分数据类型。
typedef unsigned char BOOLEAN;
typedef unsigned char INT8U;/*无符号8位*/
typedef signed char INT16S;/*带符号8位*/
typedef unsigned int INT16U;/*无符号16位*/
typedef signed int INT16S;/*带符号16位*/
typedef unsigned long INT32U;/*无符号32位数*/
typedef signed long INT32S;/*带符号32位数*/
typedef float FP32;/*单精度浮点数*/
typedef double FP64;/*双精度浮点数*/
typedef unsigned int OS_STK;/*堆栈入口宽度*/
typedef unsigned int OS_CPU_SR;/*寄存器宽度*/
uC/OS II需要先关中断再访问临界区的代码,并且在访问完后重新允许中断。uC/OS II定义了两个宏来禁止和允许中断:OS_ENTER_CRITICAL()和OS_EXIT_CRITICAL(),本移植实现这两个宏的汇编代码。
#define OS_ENTER_CRITICAL()(cpu_sr=OSCPUSaveSR())/*Disable interrupts*/
#define OS_EXIT_CRITICAL()(OSCPURestoreSR(cpu_sr))/*Enable interrupts*/
EXPORT OSCPUSaveSR
OSCPUSaveSR
mrs r1,cpsr
mov r0,r1
orr r1,r1,#0xc0
msr cpsr_cxsf,r1
mov pc,lr
EXPORT OSCPURestoreSR
OSCPURestoreSR
msr cpsr_cxsf,r0
mov pc,lr
3.2 用C语言实现与处理器任务相关的函数[OS_CPU_C.C]
OSTaskStkInit()
OSTaskCreateHook()
OSTaskDelHook()
OSTaskSwHook()
OSTaskStatHook()
OSTimeTickHook()
实际需要修改的只有OSTaskStkInit()函数,其他五个函数需要声明,但不一定有实际内容。这五个函数都是用户定义的,所以OS_CPU_C.C中没有给出代码。如果需要使用这些函数,可以将文件OS_CFG.H中的#define constant OS_CPU_HOOKS_EN设为1,设为0表示不使用这些函数。
OSTaskStkInit()函数由OSTaskCreate()或OSTaskCreateExt()调用,需要传递的参数是任务代码的起始地址、参数指针(pdata)、任务堆栈顶端的地址和任务的优先级,用来初始化任务的堆栈,初始状态的堆栈模拟发生一次中断后的堆栈结构。堆栈初始化工作结束后,OSTaskStkInit()返回新的堆栈栈顶指针,OSTaskCreate()或OSTaskCreateExt()将指针保存在任务的OS_TCB中。调用OSTaskStkInit()给任务做一个初始的任务上下文堆栈,形状如图3。
3.3 处理器相关部分汇编实现
整个uC/OS II移植实现中,只需要提供一个汇编语言文件,提供几个必须由汇编才能实现的函数。
a)OSStartHighRdy()
该函数在OSStart()多任务启动之后,负责从最高优先级任务的TCB控制块中获得该任务的堆栈指针sp,通过sp依次将CPU现场恢复,此时系统就将控制权交给用户创建的该任务的进程,直到该任务被阻塞或者被其他更高优先级的任务抢占了CPU。该函数仅仅在多任务启动时被执行一次,用来启动第一个,也就是最高优先级的任务执行。
b)OSCtxSw()
该函数是任务级的上下文切换函数,在任务因为被阻塞而主动请求与CPU调度时执行,主要工作是先将当前任务的CPU现场保存到该任务堆栈中,然后获得最高优先级任务的堆栈指针,从该堆栈中恢复此任务的CPU现场,使之继续执行,从而完成一次任务切换。
C)OSIntExit()
该函数是中断级的任务切换函数,在时钟中断ISR中发现有高优先级任务在等待时,需要在中断退出后不返回被中断的任务,而是直接调度就绪的高优先级任务执行。其目的在于能够尽快让高优先级的任务得到响应,保证系统的实时性能。
d)OSTickISR()
该函数是时钟中断处理函数,主要任务是负责处理时钟中断,调用系统实现的OSTimeTick函数,如果有等待时钟信号的高优先级任务,则需要在中断级别上调度其执行。另外两个相关函数是OSIntEnter()和OSIntExit(),都需要在ISR中执行。
4 测试
至此代码移植过程已经完成,下一步工作就是测试。测试一个象uC/OS II一样的多任务实时内核并不复杂,甚至可以在没有应用程序的情况下测试。换句话说,就是让这个实时内核在目标板上跑起来,让内核自己测试自己。这样做有两个好处:第一,避免使本来就复杂的事情更加复杂;第二,如果出现问题,可以知道问题出在内核代码上而不是应用程序。刚开始的时候可以运行一些简单的任务和时钟节拍中断服务例程。一旦多任务调度成功地运行了,再添加应用程序的任务就是非常简单的工作了。
5 结束语
采用基于ARM9的S3C2410嵌入式微处理器,可以使系统具备高性能的运算能力的同时便于与各种外设连接扩展,简化了硬件设计,维持小型化的同时降低了系统成本。uC/OS II作为一个源代码公开的操作系统,在具体应用中稳定可靠,并且支持uIP TCP/IP协议栈、ucGUI等,可扩展性强,功能强大。本系统采ARM9+uC/OS II开发设计,具有精度高、运行稳定、实时性好、抗干扰能力强、性价比高的特点,可以在各种工业场合中广泛应用,达到了设计的初衷。
⑥ 编译器是什么
一个现代编译器的主要工作流程如下:源代码(sourcecode)→预处理器(preprocessor)→编译器(compiler)→汇编程序(assembler)→目标代码(objectcode)→连接器(Linker)→可执行程序(executables)编译语言与解释语言对比:许多人将高级程序语言分为两类:编译型语言和解释型语言。然而,实际上,这些语言中的大多数既可用编译型实现也可用解释型实现,分类实际上反映的是那种语言常见的实现方式。(但是,某些解释型语言,很难用编译型实现。比如那些允许在线代码更改的解释型语言。)编译器是一种特殊的程序,它可以把以特定编程语言写成的程序变为机器可以运行的机器码。把一个程序写好,这时利用的环境是文本编辑器。这时我程序把程序称为源程序。在此以后程序员可以运行相应的编译器,通过指定需要编译的文件的名称就可以把相应的源文件(通过一个复杂的过程)转化为机器码了。
⑦ 编译器的代码分析
编译器分析(compiler analysis)的对象是前端生成并传递过来的中间代码,现代的优化型编译器(optimizing compiler)常常用好几种层次的中间代码来表示程序,高层的中间代码(high level IR)接近输入的源程序的格式,与输入语言相关(language dependent),包含更多的全局性的信息,和源程序的结构;中层的中间代码(middle level IR)与输入语言无关,低层的中间代码(Low level IR)与机器语言类似。 不同的分析,优化发生在最适合的那一层中间代码上。
常见的编译分析有函数调用树(call tree),控制流程图(Control flow graph),以及在此基础上的 变量定义-使用,使用-定义链(define-use/use-define or u-d/d-u chain),变量别名分析(alias analysis),指针分析(pointer analysis),数据依赖分析(data dependence analysis)等。
程序分析结果是编译器优化(compiler optimization)和程序变形(compiler transformation)的前提条件。常见的优化和变形有:函数内嵌(inlining),无用代码删除(Dead code elimination),标准化循环结构(loop normalization),循环体展开(loop unrolling),循环体合并,分裂(loop fusion,loop fission),数组填充(array padding),等等。 优化和变形的目的是减少代码的长度,提高内存(memory),缓存(cache)的使用率,减少读写磁盘,访问网络数据的频率。更高级的优化甚至可以把序列化的代码(serial code)变成并行运算,多线程的代码(parallelized,multi-threadedcode)。
机器代码的生成是优化变型后的中间代码转换成机器指令的过程。现代编译器主要采用生成汇编代码(assembly code)的策略,而不直接生成二进制的目标代码(binary object code)。即使在代码生成阶段,高级编译器仍然要做很多分析,优化,变形的工作。例如如何分配寄存器(register allocatioin),如何选择合适的机器指令(instruction selection),如何合并几句代码成一句等等。
⑧ 推荐几个C++的编译器
visual c++ 功能强大,不过需要的容量也很大 ,
TC2.0也不错 很适合初学者 不过不是很标准 下面有它们的下载网站 你自己根据自己的情况,自己选择吧,我的建议是VC6.0
TC2.0的:
http://218.64.170.103/dload1.html?cid=
http://218.64.170.103/dload1.html?cid=
VC6.0 的:
http://218.64.170.103/dload1.html?cid=
http://218.64.170.103/dload1.html?cid=
⑨ eclipse ds-5 用gcc编译器编译纯汇编代码时出现undefined reference to "main"错误
1. 链接时缺失了相关目标文件(.o)
2. 链接时缺少相关的库文件(.a/.so)
3. 链接的库文件中又使用了另一个库文件
4 多个库文件链接顺序问题
⑩ 哪两种编程语言需要使用编译器将程序转换为可执行代码
基本上所有编程语言都需要编译器
来将代码转换为机器码(一堆0和1)
这样我们才能让cpu执行
最具代表性的我个人认为是汇编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