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什么是编译原理
编译原理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旨在介绍编译程序构造的一般原理和基本方法。内容包括语言和文法、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法制导翻译、中间代码生成、存储管理、代码优化和目标代码生成。 编译原理是计算机专业设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虽然只有少数人从事编译方面的工作,但是这门课在理论、技术、方法上都对学生提供了系统而有效的训练,有利于提高软件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这门课程关注的是编译器方面的产生原理和技术问题,似乎和计算机的基础领域不沾边,可是编译原理却一直作为大学本科的 必修课程,同时也成为了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必考内容。编译原理及技术从本质上来讲就是一个算法问题而已,当然由于这个问题十分复杂,其解决算法也相对复杂。 我们学的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也是讲算法的,不过讲的基础算法,换句话说讲的是算法导论,而编译原理这门课程讲的就是比较专注解决一种的算法了。在20世纪 50年代,编译器的编写一直被认为是十分困难的事情,第一Fortran的编译器据说花了18年的时间才完成。在人们尝试编写编译器的同时,诞生了许多跟 编译相关的理论和技术,而这些理论和技术比一个实际的编译器本身价值更大。就犹如数学家们在解决着名的哥德巴赫猜想一样,虽然没有最终解决问题,但是其间 诞生不少名着的相关数论。
❷ C语言编译原理是什么
编译共分为四个阶段:预处理阶段、编译阶段、汇编阶段、链接阶段。
1、预处理阶段:
主要工作是将头文件插入到所写的代码中,生成扩展名为“.i”的文件替换原来的扩展名为“.c”的文件,但是原来的文件仍然保留,只是执行过程中的实际文件发生了改变。(这里所说的替换并不是指原来的文件被删除)
2、汇编阶段:
插入汇编语言程序,将代码翻译成汇编语言。编译器首先要检查代码的规范性、是否有语法错误等,以确定代码的实际要做的工作,在检查无误后,编译器把代码翻译成汇编语言,同时将扩展名为“.i”的文件翻译成扩展名为“.s”的文件。
3、编译阶段:
将汇编语言翻译成机器语言指令,并将指令打包封存成可重定位目标程序的格式,将扩展名为“.s”的文件翻译成扩展名为“.o”的二进制文件。
4、链接阶段:
在示例代码中,改代码文件调用了标准库中printf函数。而printf函数的实际存储位置是一个单独编译的目标文件(编译的结果也是扩展名为“.o”的文件),所以此时主函数调用的时候,需要将该文件(即printf函数所在的编译文件)与hello world文件整合到一起,此时链接器就可以大显神通了,将两个文件合并后生成一个可执行目标文件。
❸ c++/java的编译处理机制详细过程!
编译的内在流程是什么意思,首先你编写的文件要通过JAVA环境进行编译成可运行的CLASS文件,然后就可以了,属于半编译的语言,你还有什么要问的吗
❹ 编译原理求解
编程的大部分工作,都是在处理字符串,也可以说是数字吧。
在我看来,编译器最大的作用除了让你深入了解语言机制外,就是培养了你娴熟的处理字符串技能。
你会解析字符串,就已经和只会用库的人大不相同了。像json yaml这些,苹果平台直到ios5才有自带的json库。
web领域什么scss之类的
❺ java工作原理
Java工作原理
由四方面组成:
(1)Java编程语言
(2)Java类文件格式
(3)Java虚拟机
(4)Java应用程序接口
当编辑并运行一个Java程序时,需要同时涉及到这四种方面。使用文字编辑软件(例如记事本、写字板、UltraEdit等)或集成开发环境(Eclipse、MyEclipse等)在Java源文件中定义不同的类 ,通过调用类(这些类实现了Java API)中的方法来访问资源系统,把源文件编译生成一种二进制中间码,存储在class文件中,然后再通过运行与操作系统平台环境相对应的Java虚拟机来运行class文件,执行编译产生的字节码,调用class文件中实现的方法来满足程序的Java API调用 。
❻ java的"一次编译,到处运行"的机制是如何实现的
JVM是一个java虚拟机,所谓的java虚拟机就是和普通的虚拟机一样,拥有自己的CPU,RAM之类的。我们所使用的操作系统是Windows的操作系统,Windows操作系统支持的可执行文件是EXE文件,也就是说在Windows的操作系统上只有EXE的文件是可以直接被操作系统解释为底层机器语言并进行运行的。而java虚拟机可以支持的是.class的可执行文件,在java的虚拟机中遇到.class的文件就可以直接翻译成java虚拟机所能是别的底层机器语言并进行执行。这就是JVM的机制,正是因为java的这种机制才实现了java的跨平台,在不同的平台上安装能够在相应平台上运行的虚拟机,然后在java虚拟机中运行java的源程序,“一次编译,多次执行”就此实现了。
所以java的跨平台是离不开虚拟机的支持的。虚拟机充当着java源程序和操作系统之间的中间,不同的操作系统只需要寻找相应的中介就可以实现在不同的操作系统上运行。而java的编译只是吧.java文件编译为.class字节码文件而已,然后把字节码交给虚拟机去执行。
虚拟机在执行的时候是读一句字节码文件人后解释一句给操作系统听,这就是为什么java是解释型的语言。
所谓的编译型的语言是指这种语言被编译之后生成的是可以直接供操作系统执行的010101文件,像C,C++都是编译型的,java因为中间有JVM这么个东西所以是解释型的。
❼ 编译器的工作原理
编译 是从源代码(通常为高级语言)到能直接被计算机或虚拟机执行的目标代码(通常为低级语言或机器语言)的翻译过程。然而,也存在从低级语言到高级语言的编译器,这类编译器中用来从由高级语言生成的低级语言代码重新生成高级语言代码的又被叫做反编译器。也有从一种高级语言生成另一种高级语言的编译器,或者生成一种需要进一步处理的的中间代码的编译器(又叫级联)。
典型的编译器输出是由包含入口点的名字和地址, 以及外部调用(到不在这个目标文件中的函数调用)的机器代码所组成的目标文件。一组目标文件,不必是同一编译器产生,但使用的编译器必需采用同样的输出格式,可以链接在一起并生成可以由用户直接执行的EXE,
所以我们电脑上的文件都是经过编译后的文件。
❽ 简述.net程序编译执行机制
.NET执行机制其实同很多的编程语言有一些不同。一般的高级程序语言会直接将代码编译成为机器语言,之后由本地机执行这些高效的机器代码从而实现编译过程。而.NET中的编译机制会在中间多一个环节,就是先将高级语言(如C#、VB)编译成为中间语言(IL),这些中间语言是.NET框架中所有的语言编译后的结果。这样说吧,比如我用C#、VB语言编写了两个类,编译之后的中间语言其实看起来是一样的,这就显示实现了.NET平台跨语言的这一事实。当然中间语言最终还是要编译成为机器代码以用于最终的本地机的运行。
❾ .NET Frame work编译机制(二次编译)
C++和.Net程序采用了两种不同的编译方式。通常一个C++编写的程序,都是一次编译成二进制的代码,在相应的操作系统平台上直接执行即可。而.Net程序采用两次编译的方式,用C#,VB.Net等语言写成的程序被编译成IL代码,通过CLR在运行的时候JIT编译成为本地二进制代码。
MFC和WinForm很多设计上的不同从根本上说,都是因为编译模式带来的不同。因此,在仔细探讨MFC和WinForm之前,有必要细细体会一下不同编译方式带来的改变。
考虑一段代码,它需要在不同的编译环境下生成不同的代码,或者是为了减少代码编写量用一些替换方式取代类似的代码。在C++中利用预编译和宏来解决这些事情。MFC框架中,更是大量使用宏来进行核心功能的设计。但是宏只是一种巧妙的减少输入代码量的方式,本质上和手写输入一些代码并无区别(也许不够严密吧),它并不能在程序运行的时候动态支持代码的插入和改变,因为此时它已经编译完成了。而二次编译则不同,你可以将它的第一次编译看成是通常一次编译程序的预编译期,只是这个预编译更为的强大,它可以编译生成信息更为丰富的元数据。并且,只要在JIT执行前动态插入代码,利用反射等手段,就可以将已经编译好的程序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进行改变,其动态性能得到了本质上的改变。
因此,在MFC和WinForm中,我们可以看到两者在动态性能,安全性和效率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总结一下,都可以归结到这不同的编译模式上来。在以后的日志中,都可以看到这些区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