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源码编译 > ls算法的路由协议是

ls算法的路由协议是

发布时间:2022-06-10 12:52:01

1. 路由协议分类、比较、例子

常见的分类:内部网关协议和外部网关协议,IGP和EGP
IGP常用的RIP、ISIS、OSPF、IGRP等
EGP只有BGP一种,严格意义上说不是路由协议

算法上分DV(距离矢量)和LS(链路状态)
DV:RIP,BGP
LS:OSPF,ISIS

等等,还可以从静态路由动态路由区别,等等

2. lsls路由协议在网络中如何标识自己的身份

摘要 一般会是 192.168.0.1 或者 192.168.1.1 或者192.168.2.1试一下,最好看路由器的说明书。

3. 路由算法的类型有

路由算法有很多种,如果从路由表对网络拓扑和通信量变化的自适应能力的角度划分,可以分为静态路由算法和动态路由算法两大类,这两大类又可细分为几种小类型,比较典型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一、静态路由算法

1.Dijkstra算法(最短路径算法)

Dijkstra(迪杰斯特拉)算法是典型的单源最短路径算法,用于计算一个节点到其他所有节点的最短路径。主要特点是以起始点为中心向外层层扩展,直到扩展到终点为止。Dijkstra算法是很有代表性的最短路径算法,在很多专业课程中都作为基本内容有详细的介绍,如数据结构,图论,运筹学等等。Dijkstra一般的表述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用永久和临时标号方式,一种是用OPEN,CLOSE表的方式,这里均采用永久和临时标号的方式。注意该算法要求图中不存在负权回路。

Dijkstra算法执行步骤如下:

步骤一:路由器建立一张网络图,并且确定源节点和目的节点,在这个例子里我们设为V1和V2。然后路由器建立一个矩阵,称为“邻接矩阵”。在这个矩阵中,各矩阵元素表示权值。例如,[i,j]是节点Vi与Vj之间的链路权值。如果节点Vi与Vj之间没有链路直接相连,它们的权值设为“无穷大”。

步骤二:路由器为网路中的每一个节点建立一组状态记录。此记录包括三个字段:

前序字段———表示当前节点之前的节点。

长度字段———表示从源节点到当前节点的权值之和。

标号字段———表示节点的状态。每个节点都处于一个状态模式:“永久”或“暂时”。

步骤三:路由器初始化(所有节点的)状态记录集参数,将它们的长度设为“无穷大”,标号设为“暂时”。

步骤四:路由器设置一个T节点。例如,如果设V1是源T节点,路由器将V1的标号更改为“永久”。当一个标号更改为“永久”后,它将不再改变。一个T节点仅仅是一个代理而已。

步骤五:路由器更新与源T节点直接相连的所有暂时性节点的状态记录集。

步骤六:路由器在所有的暂时性节点中选择距离V1的权值最低的节点。这个节点将是新的T节点。

步骤七:如果这个节点不是V2(目的节点),路由器则返回到步骤5。

步骤八:如果节点是V2,路由器则向前回溯,将它的前序节点从状态记录集中提取出来,如此循环,直到提取到V1为止。这个节点列表便是从V1到V2的最佳路由。

2.扩散法
事先不需要任何网络信息;路由器把收到的每一个分组,向除了该分组到来的线路外的所有输出线路发送。将来会有多个分组的副本到达目的地端,最先到达的,可能是走了“最优”的路径常见的扩散法是选择性扩散算法。

3.LS算法

采用LS算法时,每个路由器必须遵循以下步骤:

步骤一:确认在物理上与之相连的路由器并获得它们的IP地址。当一个路由器开始工作后,它首先向整个网络发送一个“HELLO”分组数据包。每个接收到数据包的路由器都将返回一条消息,其中包含它自身的IP地址。

步骤二:测量相邻路由器的延时(或者其他重要的网络参数,比如平均流量)。为做到这一点,路由器向整个网络发送响应分组数据包。每个接收到数据包的路由器返回一个应答分组数据包。将路程往返时间除以2,路由器便可以计算出延时。(路程往返时间是网络当前延迟的量度,通过一个分组数据包从远程主机返回的时间来测量。)该时间包括了传输和处理两部分的时间——也就是将分组数据包发送到目的地的时间以及接收方处理分组数据包和应答的时间。

步骤三:向网络中的其他路由器广播自己的信息,同时也接收其他路由器的信息。

在这一步中,所有的路由器共享它们的知识并且将自身的信息广播给其他每一个路由器。这样,每一个路由器都能够知道网络的结构以及状态。

步骤四:使用一个合适的算法,确定网络中两个节点之间的最佳路由。

路由算法有哪些类型?路由算法与路由协议的区别

在这一步中,路由器选择通往每一个节点的最佳路由。它们使用一个算法来实现这一点,如Dijkstra最短路径算法。在这个算法中,一个路由器通过收集到的其他路由器的信息,建立一个网络图。这个图描述网络中的路由器的位置以及它们之间的链接关系。每个链接都有一个数字标注,称为权值或成本。这个数字是延时和平均流量的函数,有时它仅仅表示节点间的跃点数。例如,如果一个节点与目的地之间有两条链路,路由器将选择权值最低的链路。

二、动态路由算法

1.距离向量路由算法

距离向量路由算法,也叫做最大流量算法,其被距离向量协议作为一个算法,如RIP、BGP、ISO IDRP、NOVELL IPX。使用这个算法的路由器必须掌握这个距离表(它是一个一维排列-“一个向量”),它告诉在网络中每个节点的最远和最近距离。在距离表中的这个信息是根据临近接点信息的改变而时时更新的。表中数据的量和在网络中的所有的接点(除了它自己本身)是等同的。这个表中的列代表直接和它相连的邻居,行代表在网络中的所有目的地。每个数据包括传送数据包到每个在网上的目的地的路径和距离/或时间在那个路径上来传输(我们叫这个为“成本”)。这个在那个算法中的度量公式是跳跃的次数,等待时间,流出数据包的数量,等等。在距离向量路由算法中,相邻路由器之间周期性地相互交换各自的路由表备份。当网络拓扑结构发生变化时,路由器之间也将及时地相互通知有关变更信息。其优点是算法简单容易实现。缺点是慢收敛问题,路由器的路径变化需要像波浪一样从相邻路由器传播出去,过程缓慢。

每一个相邻路由器发送过来的路由表都要经过以下步骤:

步骤一:对地址为X的路由器发过来的路由表,先修改此路由表中的所有项目:把”下一跳”字段中的地址改为X,并把所有”距离”字段都加1。

步骤二:对修改后的路由表中的每一个项目,进行以下步骤:

(1)将X的路由表(修改过的),与S的路由表的目的网络进行对比。若在X中出现,在S中没出现,则将X路由表中的这一条项目添加到S的路由表中。

(2)对于目的网络在S和X路由表中都有的项目进行下面步骤:

1)在S的路由表中,若下一跳地址是x,则直接用X路由表中这条项目替换S路由表中的项目。

2)在S的路由表中,若下一跳地址不是x,若X路由表项目中的距离d小于S路由表中的距离,则进行更新。

步骤三:若3分钟还没有收到相邻路由器的更新表,则把此相邻路由器记为不可到达路由器,即把距离设置为16。

2.链路状态最短路由优先算法SPF

1)发现邻居结点,并学习它们的网络地址;

2)测量到各邻居节点的延迟或者开销;

3)创建链路状态分组;

4)使用扩散法发布链路状态分组;

5)计算到每个其它路由器的最短路径。

4. 在IP网中,采用怎样的路由算法有哪几种

有静态和动态路由协议的区分,动态路由协议一般是OSPF ,还有RIPV2 EIGRP IGRP等,但这些协议其实都是很死板的,熟练工,一般练习一个月,就非常熟悉了,成为一个网络工人;

5. 路由算法的分级路由

可以看到,在LS和DV算法中,每个路由器都需要保存其他路由器的一些信息。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大,网络中的路由器也将增加。因此,路由表的规模也将增大,从而使路由器不能有效地处理网络流量。使用分级路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让使用DV算法来查找节点间的最佳路由。
在下述情形中,网络中的每个节点保存了一个有17个记录的路由表。在分级路由中,路由器被分成很多组,称为区域。每个路由器都只有自己所在区域路由器的信息,而没有其他区域路由器的信息。所以在其路由表中,路由器只需要存储其他每个区域的一条记录。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将网络分为5个区域。
如果A想发送分组数据包到在区域2中的一个路由器(D、E、F或G),它就将分组数据包先发送到B,依此类推。可以看到,在这种类型的路由中,可以对路由表进行概括,因此网络效率提高了。上面的例子描述了一个两级的分级路由。同样我们也可以采用三级或者四级的分级路由。
在一个三级的分级路由中,网络被分为很多簇。每个簇由很多个区域组成,每个区域包含很多个路由器。分级路由广泛应用于互联网路由中,并且使用了多种路由协议。

6. 路由器负责传输什么协议单元

路由器是网络间的连接设备,它重要工作之一是路径选择。这个功能是路由器智能的核心,它是由管理员的配置和一系列的路由算法实现的。
路由算法有动静之分,静态路由是一种特殊的路由,它是由管理员手工设定的。手工配置所有的路由虽然可以使网络正常运转,但是也会带来一些局限性。网络拓扑发生变化之后,静态路由不会自动改变,必须有网络管理员的介入。缺省路由是静态路由的一种,也是由管理员设置的。在没有找到目标网络的路由表项时,路由器将信息发送到缺省路由器(gateway of last resort)。而动态的算法,顾名思义,是由路由器自动计算出的路由,常说的RIP、OSPF等等都是动态算法的典型代表。
另外还可以将路由算法分为DV和LS两种。DV(Distance,距离向量)算法将当前路由器的路由信息传送给相邻路由器,相邻路由器将这些信息加入自身的路由表。而LS(Link State,链路状态)算法将链路状态信息传给域内所有的路由器,接收路由器利用这些信息构建网络拓扑图,并利用图论中的最短路径优先算法决定路由。相比之下,距离向量算法比较简单,而链路状态算法较为复杂,占用的CPU和内存也要多一些。但是由于链路状态算法采用的是自身的计算结果,所以比较不容易产生路由循环。RIP是DV类算法的典型代表,而OSPF是LS的代表协议。
四种最常见路由协议是RIP、IGRP、OSPF和EIGRP。

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s,路由信息协议)是使用最广泛的距离向量协议RIP最大的特点是,无论实现原理还是配置方法,都非常简单。RIP基于跳数计算路由,并且定期向邻居路由器发送更新消息。

OSPF协议是80年代后期开发的,90年代初成为工业标准,是一种典型的链路状态协议。OSPF的主要特性包括:支持VLSM(变长的子网掩吗)、收敛迅速、带宽占用率低等等。OSPF协议在邻居之间交换链路状态信息,以便路由器建立链路状态数据库(LSD),之后,路由器根据数据库中的信息利用SPF(Shortest Path First,最短路径优先)算法计算路由表,选择路径的主要依据是带宽

IGRP是CISCO专有的协议,只在CISCO路由器中实现。它也属于距离向量类协议,所以在很多地方与RIP有共同点,比如广播更新等等。它和RIP最大的区别表现在度量方法、负载均衡等几方面。IGRP支持多路径上的加权负载均衡,这样网络的带宽可以得到更加合理的利用。另外,与RIP仅使用跳数作为度量依据不同,IGRP使用了多种参数,构成复合的度量值,这其中可以包含的因素有:带宽、延迟、负载、可靠性和MTU(最大传输单元)等等。

EIGRP是IGRP的增强版,它也是CISCO专有的路由协议。EIGRP采用了扩散更新(DUAL)算法,在某种程度上,它和距离向量算法相似,但具有更短的收敛时间和更好的可操作性。作为对IGRP的扩展,EIGRP支持多种可路由的协议,如IP、IPX和AppleTalk等等。运行在IP环境时,EIGRP还可以与IGRP进行平滑的连接,因为它们的度量方法是一致的。

以上四种路由协议都是域内路由协议,他们通常使用在自治系统的内部。当进行自治系统间的连接时,往往采用诸如BGP(Border Gateway Protocols,边界路由协议)和EGP(External Gateway Protocols,外部路由协议)这样的域间路由协议。目前在Internet上使用的域间路由协议是BGP第四版。

7. 路由协议分类、比较

分类::对于路由器协议这个名词,可能很多人都已经耳熟能详,特别目前网络发展的很快,Internet路由器协议也在不断的完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新功能。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促使信息交换网络的迅猛发展,其中Internet是最大的受益者。

Internet网络的主要节点设备是路由器,路由器技术通过路由决定数据的转发。转发策略称为路由选择(routing),这也是路由器名称的由来(router,转发者)。决定转发的办法可以是人为指定,但人为指定工作量大,而且不能采取灵活的策略,于是动态路由器协议应运而生,通过传播、分析、计算、挑选路由,来实现路由发现、路由选择、路由切换和负载分担等功能。

RIP、OSPF和BGP协议

Internet上现在大量运行的路由器协议有RIP、OSPF和BGP。RIP、OSPF是内部网关协议,适用于单个ISP的统一路由器协议的运行,由一个ISP运营的网络称为一个自治系统(AS)。BGP是自治系统间的路由器协议,是一种外部网关协议。

RIP是推出时间最长的路由器协议,也是最简单的路由器协议。它是“路由信息协议”的缩写,主要传递路由信息(路由表)来广播路由:每隔30秒,广播一次路由表,维护相邻路由器的关系,同时根据收到的路由表计算自己的路由表。RIP运行简单,适用于小型网络,Internet上还在部分使用着RIP。

OSPF协议是“开放式最短路优先”的缩写。“开放”是针对当时某些厂家的“私有”路由器协议而言,而正是因为协议开放性,才造成OSPF今天强大的生命力和广泛的用途。它通过传递链路状态(连接信息)来得到网络信息,维护一张网络有向拓扑图,利用最小生成树算法(SPF算法)得到路由表。OSPF是一种相对复杂的路由器协议。

总的来说,OSPF、RIP都是自治系统内部的路由器协议,适合于单一的ISP(自治系统)使用。一般说来,整个Internet并不适合跑单一的路由器协议,因为各ISP有自己的利益,不愿意提供自身网络详细的路由信息。为了保证各ISP利益,标准化组织制定了ISP间的路由器协议BGP。

BGP是“边界网关协议”的缩写,处理各ISP之间的路由传递。其特点是有丰富的路由策略,这是RIP、OSPF等协议无法做到的,因为它们需要全局的信息计算路由表。BGP通过ISP边界的路由器加上一定的策略,选择过滤路由,把RIP、OSPF、BGP等的路由发送到对方。全局范围的、广泛的Internet是BGP处理多个ISP间的路由的实例。BGP的出现,引起了Internet的重大变革,它把多个ISP有机的连接起来,真正成为全球范围内的网络。带来的副作用是Internet的路由爆炸,现在Internet网的路由大概是60000条,这还是经过“聚合”后的数字。配置BGP需要对用户需求、网络现状和BGP协议非常了解,还有——需要非常小心,BGP运行在相对核心的地位,一旦出错,其造成的损失可能会很大!

为适应Internet网络一对多的多点传送应用如天气预报、网络会议等,出现了一种新的传输模式——多播(multicast)。多播适合于一到多的传输环境,同时也可适用多到多、多到一的情况。多播转发主要由路由器决定,路由器通过两种方式决定所谓的下游:决定是否有主机(用户)的下游,通过Multicastclient(IGMP)协议;决定是否有间接用户,即通过“下游”路由器带的组员,由下游路由器通过多播路由器协议的报文通告,路由器决定是否往该下游转发数据。 可以看到,第二种方式中多播路由器协议的应用是大规模网络多播转发的关键。多播路由器协议应该至少能正确通告组员信息,并能形成全局统一的路由拓扑。

密集模式适用于小型网络,其假设是全网有非常“密集”的组员存在,采用广播+剪枝的工作策略。其默认假设是向所有的下游转发数据,当收到某下游发来的明确的剪枝信息后,才把该接口从下游列表中除去。一般说来,转发路径应该是以“源”为根、组员为枝叶的一棵树。密集模式的路由器协议包括DVMRP、MOSPF和PIMDM。

稀疏模式是Internet上应用广泛的一种情形。毕竟,针对Internet网,现在任何一次多播应用都不会有1%以上的机器需要接收。稀疏模式默认所有机器都不需要收多播包,只有明确指定需要的才予以转发,这确实能适用于“稀疏”的考虑。现在所有稀疏模式协议的主要转发思路是所有同类报文按相同的路径转发,即先发送到一个汇聚点(或称为核),再沿以汇聚点为根的组员为枝叶的共享树转发。稀疏方式的路由器协议包括PIMSM和CBT。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路由器协议支持着IP,支持着Internet。没有路由器协议,Internet将是一个混乱的世界,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方便快捷。而多播则开创了一个新的发展前景,将成为引导Internet未来的主力。
比较::路由分为静态路由和动态路由,其相应的路由表称为静态路由表和动态路由表。静态路由表由网络管理员在系统安装时根据网络的配置情况预先设定,网络结构发生变化后由网络管理员手工修改路由表。动态路由随网络运行情况的变化而变化,路由器根据路由协议提供的功能自动计算数据传输的最佳路径,由此得到动态路由表。 根据路由算法,动态路由协议可分为距离向量路由协议(Distance Vector Routing Protocol)和链路状态路由协议(Link State Routing Protocol)。距离向量路由协议基于Bellman-Ford算法,主要有RIP、IGRP(IGRP为Cisco公司的私有协议);链路状态路由协议基于图论中非常着名的Dijkstra算法,即最短优先路径(Shortest Path First,SPF)算法,如OSPF。在距离向量路由协议中,路由器将部分或全部的路由表传递给与其相邻的路由器;而在链路状态路由协议中,路由器将链路状态信息传递给在同一区域内的所有路由器。 根据路由器在自治系统(AS)中的位置,可将路由协议分为内部网关协议(Interior Gateway Protocol,IGP)和外部网关协议(External Gateway Protocol,EGP,也叫域间路由协议)。域间路由协议有两种:外部网关协议(EGP)和边界网关协议(BGP)。EGP是为一个简单的树型拓扑结构而设计的,在处理选路循环和设置选路策略时,具有明显的缺点,目前已被BGP代替。 EIGRP是Cisco公司的私有协议,是一种混合协议,它既有距离向量路由协议的特点,同时又继承了链路状态路由协议的优点。各种路由协议各有特点,适合不同类型的网络。下面分别加以阐述。2 静态路由 静态路由表在开始选择路由之前就被网络管理员建立,并且只能由网络管理员更改,所以只适于网络传输状态比较简单的环境。静态路由具有以下特点: · 静态路由无需进行路由交换,因此节省网络的带宽、CPU的利用率和路由器的内存。 · 静态路由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在使用静态路由的网络中,所有要连到网络上的路由器都需在邻接路由器上设置其相应的路由。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网络的安全性。 · 有的情况下必须使用静态路由,如DDR、使用NAT技术的网络环境。 静态路由具有以下缺点: · 管理者必须真正理解网络的拓扑并正确配置路由。 · 网络的扩展性能差。如果要在网络上增加一个网络,管理者必须在所有路由器上加一条路由。 · 配置烦琐,特别是当需要跨越几台路由器通信时,其路由配置更为复杂。3 动态路由 动态路由协议分为距离向量路由协议和链路状态路由协议,两种协议各有特点,分述如下。 1. 距离向量(DV)协议 距离向量指协议使用跳数或向量来确定从一个设备到另一个设备的距离。不考虑每跳链路的速率。 距离向量路由协议不使用正常的邻居关系,用两种方法获知拓扑的改变和路由的超时: · 当路由器不能直接从连接的路由器收到路由更新时; · 当路由器从邻居收到一个更新,通知它网络的某个地方拓扑发生了变化。 在小型网络中(少于100个路由器,或需要更少的路由更新和计算环境),距离向量路由协议运行得相当好。当小型网络扩展到大型网络时,该算法计算新路由的收敛速度极慢,而且在它计算的过程中,网络处于一种过渡状态,极可能发生循环并造成暂时的拥塞。再者,当网络底层链路技术多种多样,带宽各不相同时,距离向量算法对此视而不见。 距离向量路由协议的这种特性不仅造成了网络收敛的延时,而且消耗了带宽。随着路由表的增大,需要消耗更多的CPU资源,并消耗了内存。 2. 链路状态(LS)路由协议 链路状态路由协议没有跳数的限制,使用“图形理论”算法或最短路径优先算法。 链路状态路由协议有更短的收敛时间、支持VLSM(可变长子网掩码)和CIDR。 链路状态路由协议在直接相连的路由之间维护正常的邻居关系。这允许路由更快收敛。链路状态路由协议在会话期间通过交换Hello包(也叫链路状态信息)创建对等关系,这种关系加速了路由的收敛。 不像距离向量路由协议那样,更新时发送整个路由表。链路状态路由协议只广播更新的或改变的网络拓扑,这使得更新信息更小,节省了带宽和CPU利用率。另外,如果网络不发生变化,更新包只在特定的时间内发出(通常为30min到2h)。 3. 链路状态路由协议和距离向量路由协议的比较4 常用动态路由协议的分析4.1 RIP RIP(路由信息协议)是路由器生产商之间使用的第一个开放标准,是最广泛的路由协议,在所有IP路由平台上都可以得到。当使用RIP时,一台Cisco路由器可以与其他厂商的路由器连接。RIP有两个版本:RIPv1和RIPv2,它们均基于经典的距离向量路由算法,最大跳数为15跳。 RIPv1是族类路由(Classful Routing)协议,因路由上不包括掩码信息,所以网络上的所有设备必须使用相同的子网掩码,不支持VLSM。RIPv2可发送子网掩码信息,是非族类路由(Classless Routing)协议,支持VLSM。 RIP使用UDP数据包更新路由信息。路由器每隔30s更新一次路由信息,如果在180s内没有收到相邻路由器的回应,则认为去往该路由器的路由不可用,该路由器不可到达。如果在240s后仍未收到该路由器的应答,则把有关该路由器的路由信息从路由表中删除。 RIP具有以下特点:· 不同厂商的路由器可以通过RIP互联;· 配置简单; · 适用于小型网络(小于15跳);· RIPv1不支持VLSM;· 需消耗广域网带宽;· 需消耗CPU、内存资源。 RIP的算法简单,但在路径较多时收敛速度慢,广播路由信息时占用的带宽资源较多,它适用于网络拓扑结构相对简单且数据链路故障率极低的小型网络中,在大型网络中,一般不使用RIP。4.2 IGRP 内部网关路由协议(Interior Gateway Routing Protocol,IGRP)是Cisco公司20世纪80年代开发的,是一种动态的、长跨度(最大可支持255跳)的路由协议,使用度量(向量)来确定到达一个网络的最佳路由,由延时、带宽、可靠性和负载等来计算最优路由,它在同个自治系统内具有高跨度,适合复杂的网络。Cisco IOS允许路由器管理员对IGRP的网络带宽、延时、可靠性和负载进行权重设置,以影响度量的计算。 像RIP一样,IGRP使用UDP发送路由表项。每个路由器每隔90s更新一次路由信息,如果270s内没有收到某路由器的回应,则认为该路由器不可到达;如果630s内仍未收到应答,则IGRP进程将从路由表中删除该路由。 与RIP相比,IGRP的收敛时间更长,但传输路由信息所需的带宽减少,此外,IGRP的分组格式中无空白字节,从而提高了IGRP的报文效率。但IGRP为Cisco公司专有,仅限于Cisco产品。4.3 EIGRP 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大和用户需求的增长,原来的IGRP已显得力不从心,于是,Cisco公司又开发了增强的IGRP,即EIGRP。EIGRP使用与IGRP相同的路由算法,但它集成了链路状态路由协议和距离向量路由协议的长处,同时加入散播更新算法(DUAL)。 EIGRP具有如下特点: · 快速收敛。快速收敛是因为使用了散播更新算法,通过在路由表中备份路由而实现,也就是到达目的网络的最小开销和次最小开销(也叫适宜后继,feasible successor)路由都被保存在路由表中,当最小开销的路由不可用时,快速切换到次最小开销路由上,从而达到快速收敛的目的。 · 减少了带宽的消耗。EIGRP不像RIP和IGRP那样,每隔一段时间就交换一次路由信息,它仅当某个目的网络的路由状态改变或路由的度量发生变化时,才向邻接的EIGRP路由器发送路由更新,因此,其更新路由所需的带宽比RIP和EIGRP小得多——这种方式叫触发式(triggered)。 · 增大网络规模。对于RIP,其网络最大只能是15跳(hop),而EIGRP最大可支持255跳(hop)。 · 减少路由器CPU的利用。路由更新仅被发送到需要知道状态改变的邻接路由器,由于使用了增量更新,EIGRP比IGRP使用更少的CPU。 · 支持可变长子网掩码。 · IGRP和EIGRP可自动移植。IGRP路由可自动重新分发到EIGRP中,EIGRP也可将路由自动重新分发到IGRP中。如果愿意,也可以关掉路由的重分发。 · EIGRP支持三种可路由的协议(IP、IPX、AppleTalk)。 · 支持非等值路径的负载均衡。 · 因EIGIP是Cisco公司开发的专用协议,因此,当Cisco设备和其他厂商的设备互联时,不能使用EIGRP4.4 OSPF 开放式最短路径优先(Open Shortest Path First,OSPF)协议是一种为IP网络开发的内部网关路由选择协议,由IETF开发并推荐使用。OSPF协议由三个子协议组成:Hello协议、交换协议和扩散协议。其中Hello协议负责检查链路是否可用,并完成指定路由器及备份指定路由器;交换协议完成“主”、“从”路由器的指定并交换各自的路由数据库信息;扩散协议完成各路由器中路由数据库的同步维护。 OSPF协议具有以下优点: · OSPF能够在自己的链路状态数据库内表示整个网络,这极大地减少了收敛时间,并且支持大型异构网络的互联,提供了一个异构网络间通过同一种协议交换网络信息的途径,并且不容易出现错误的路由信息。 · OSPF支持通往相同目的的多重路径。 · OSPF使用路由标签区分不同的外部路由。 · OSPF支持路由验证,只有互相通过路由验证的路由器之间才能交换路由信息;并且可以对不同的区域定义不同的验证方式,从而提高了网络的安全性。 · OSPF支持费用相同的多条链路上的负载均衡。 · OSPF是一个非族类路由协议,路由信息不受跳数的限制,减少了因分级路由带来的子网分离问题。 · OSPF支持VLSM和非族类路由查表,有利于网络地址的有效管理。 · OSPF使用AREA对网络进行分层,减少了协议对CPU处理时间和内存的需求。4.5 BGP BGP用于连接Internet。BGPv4是一种外部的路由协议。可认为是一种高级的距离向量路由协议。 在BGP网络中,可以将一个网络分成多个自治系统。自治系统间使用eBGP广播路由,自治系统内使用iBGP在自己的网络内广播路由。 Internet由多个互相连接的商业网络组成。每个企业网络或ISP必须定义一个自治系统号(ASN)。这些自治系统号由IANA(Internet Assigned Numbers Authority)分配。共有65535个可用的自治系统号,其中65512~65535为私用保留。当共享路由信息时,这个号码也允许以层的方式进行维护。 BGP使用可靠的会话管理,TCP中的179端口用于触发Update和Keepalive信息到它的邻居,以传播和更新BGP路由表。 在BGP网络中,自治系统有: 1. Stub AS只有一个入口和一个出口的网络。2. 转接AS(Transit AS)当数据从一个AS到另一个AS时,必须经过Transit AS。 如果企业网络有多个AS,则在企业网络中可设置Transit AS。 IGP和BGP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运行协议的设备之间通过的附加信息的总数不同。IGP使用的路由更新包比BGP使用的路由更新包更小(因此BGP承载更多的路由属性)。BGP可在给定的路由上附上很多属性。 当运行BGP的两个路由器开始通信以交换动态路由信息时,使用TCP端口179,他们依赖于面向连接的通信(会话)。 BGP必须依靠面向连接的TCP会话以提供连接状态。因为BGP不能使用Keepalive信息(但在普通头上存放有Keepalive信息,以允许路由器校验会话是否Active)。标准的Keepalive是在电路上从一个路由器送往另一个路由器的信息,而不使用TCP会话。路由器使用电路上的这些信号来校验电路没有错误或没有发现电路。 某些情况下,需要使用BGP:· 当你需要从一个AS发送流量到另一个AS时;· 当流出网络的数据流必须手工维护时;· 当你连接两个或多个ISP、NAP(网络访问点)和交换点时。以下三种情况不能使用BGP· 如果你的路由器不支持BGP所需的大型路由表时;· 当Internet只有一个连接时,使用默认路由;· 当你的网络没有足够的带宽来传送所需的数据时(包括BGP路由表)。

8. 在思科学习中,LS IGP和DV是什么

我不知道你有没有学习过网络方面的一些基础知识,总之一步步来吧
首先,简单的先解释下DV和LS
1、DV是Distance Vector的缩写,就是指距离矢量路由协议
2、LS是Link State的缩写,就是指链路状态路由协议
这是按路由协议的路由协议算法,把路由协议做的一个分类
DV里比较有代表性的是:RIP,EIGRP(这个算高级DV协议,结合了LS协议的一些特点),BGP
LS里比较有代表性的是:OSPF,IS-IS

然后再说下IGP是什么
IGP是Interior Gateway Protocol的缩写,就是指内部网关协议
路由协议按照使用场景分成IGP和EGP(外部网关协议)
IGP包括了大部分的动态路由协议:RIP,EIGRP,OSPF,IS-IS,等等
EGP里目前最主流的就一种:BGP

这就是根据路由协议的各种特性去做不同层面上的分类,举个简单的例子,就像人,可以按照性别分类:男人和女人,也可以按照性格去分类:内向的人和外向的人

如果你要更深入了解,到底DV协议和LS协议有什么区别,它们各自是如何计算路径,那不是一句两句可以讲的清楚的,需要你去细致的学习和反复敲实验才会有所收获

而IGP和EGP相对比较好理解,IGP主要用于一个园区网(或AS)的内部路由互相学习和收敛
而EGP用于负责连接多个园区网,承载大数量的路由条目

为了说的不这么书面化,所以,以上都是我自己组织语言回答的(而不是摘抄)可能有不严谨的地方,多多包涵

9. 动态路由协议的动态路由协议分类

所有的动态路由协议在TCP/IP协议栈中都属于应用层的协议。但是不同的路由协议使用的底层协议不同。
OSPF将协议报文直接封装在IP报文中,协议号89,由于IP协议本身是不可靠传输协议,所以OSPF传输的可靠性需要协议本身来保证。
BGP使用TCP作为传输协议,提高了协议的可靠性,TCP的端口号是179。
RIP使用UDP作为传输协议,端口号520。
IS-IS协议是开放系统互联(OSI)协议中的网络层协议,IS-IS协议基础是CLNP(Connectionless Network Protocol,无连接网络协议)。 动态路由协议按寻址算法的不同,可以分为距离矢量路由协议和链路状态路由协议。
距离矢量路由协议
采用距离矢量(Distance-Vector,DV)算法,是相邻的路由器之间互相交换整个路由表,并进行矢量的叠加,最后学习到整个路由表。
距离矢量算法具有以下特点:
(1)路由器之间周期性的交换路由表。
(2)交换的是整张路由表的内容。
(3)每个路由器和它直连的邻居之间交换路由表。
(4)网络拓扑发生了变化之后,路由器之间会通过定期交换更新包来获得网络的变化信息。
距离矢量路由协议的缺陷:
(1)metric的可信度。因为距离仅仅表示的是跳数,对路由器之间链路的带宽,延迟等无考虑。这会导致数据包的传送会走在一个看起来跳数小但实际带宽窄和延时大的链路上。
(2)交换路由信息的方式,即路由器交换信息是通过定期广播整个路由表所能到达的适用网络号码。但在稍大一点的网络中,路由器之间交换的路由表会很大,而且很难维护,导致收敛很缓慢。
距离矢量路由协议有RIP、BGP等。
链路状态路由协议
采用链路状态(Link State,LS)算法。
链路状态是一个层次式的,执行该算法的路由器不是简单的从相邻的路由器学习路由,而是把路由器分成区域,收集区域内所有路由器的链路状态信息,根据链路状态信息生成网络拓扑结构,每一个路由器再根据拓扑结构图计算出路由。
链路状态路由协议有OSPF、IS-IS等。 大的ISP的网络可能含有上千台路由器,而小的提供商通常只有十几台路由器。每个ISP管理的自己的内部网络,一般称为一个管理域,它和其他ISP的连通称为域间连接。因此,Internet又可以看成是由一个个域互连而成。
由于将网络分割为一个个管理域(AS),则根据协议适用的范围,产生了相应的两种路由协议,分别是域内路由协议和域间路由协议。
域内路由协议(Interior Gateway Protocol,IGP)
域内路由协议是负责一个路由域(在一个管理域内运行同一种路由协议的域,称为一个路由域)内路由的路由协议。
域内路由协议的作用是确保在一个域内的每个路由器均遵循相同的方式表示路由信息,并且遵循相同的发布和处理信息的规则,主要用于发现和计算路由。
域内路由协议有:RIP、OSPF、IS-IS等。
域间路由协议(Exterior Gateway Protocol,EGP)
域间路由协议负责在自治系统之间或域间完成路由和可到达信息的交互,主要用于传递路由。
域间路由协议有:EGP、BGP。
EGP协议,主要是早期的EGP协议(此处的EGP是外部网关协议的一种,两者不能混淆)其效率太低,目前仅被作为一种标准的外部网关协议,没有被广泛使用。而BGP协议特别是BGP-4,由于能处理聚合(采用CIDR无类域间路由技术)和超网(supernet)的功能,为互联网提供可控制的无循环拓扑,因此在互联网上被大量使用。 Internet中的IP数据包一般是点到点的应用,但也有某些情况是点到多点的应用,如音频/视频会议(多媒体会议),某些信息(如股票)的实时数据传送,网络游戏和仿真等,我们分别称这两种IP数据包的路由为单播路由和组播路由。
单播路由和组播路由在传送IP数据包时使用的路由转发表的结构是不同的,并且使用的IP数据包中的信息也是不同的(不详细介绍),由此分出两种路由协议,分别是单播路由协议和组播路由协议。
单播路由协议
单播路由协议是生成和维护单播路由表的协议。
单播路由协议有RIP、OSPF、IS-IS、IGRP、BGP等。
组播路由协议
组播路由协议是生成和维护组播路由表的协议。
组播路由协议有DVMRP、PIM-SM、PIM-DM、MOSPF、MBGP等。

10. ospf和rip路由协议数据各分配在什么协议中

路由协议数据各分配在什么协议中?是不是想对OSPF和RIP做一些比较,进一步了解RIP或OSPF
距离向量协议和链路状态协议
OSPF在area内使用LS,链路状态算法,根据在LSDB库中以自己为根结点运行SPF算法生成一棵树,从根本上做到无路由自环
RIP使用DV算法,距离矢量,由于无路由原生信息,无法保证路由自环(水平分割,毒性逆转的水平分割也无法根本上解决)

之前收集的两者的区别,供参考:

一 从网络结构看:

RIP的拓扑简单,适用于中小型网络。没有系统内外、系统分区、边界等概念,用的不是分类的路由。每一个节点只能处理以自己为头的至多16个节点的链,路由是依靠下一跳的个数来描述的,无法体现带宽与网络延迟。

OSPF适用于较大规模网络。它把AS(自治系统)分成若干个区域,通过系统内外路由的不同处理,区域内和区域间路由的不同处理方法,引入摘要的概念,减少网络数据量的传输。OSPF对应RIP的"距离",引入了"权"(metric)的概念。OSPF还把其他协议路由或者静态或核心路由作为AS外部路由引入,处理能力相当大。
RIP的原始版本不支持VLSM(RIP2支持),OSPF支持VLSM(可变长度子网掩码)
二 协议运行有差别 :

RIP运行时,首先向外(直接邻居)发送请求报文,其他运行RIP的路由器收到请求报文后,马上把自己的路由表发送过去;在没收到请求报文时,定期(30 秒)广播自己的路由表,在180秒内如果没有收到某个相邻路由器的路由表,就认为它发生故障,标识为作废,120秒后还没收到,将此路由删除,并广播自己的新的路由表。

OSPF运行时,用HELLO报文建立连接,然后迅速建立邻接关系,只在建立了邻接关系的路由器中发送路由信息;以后是靠,是靠定期发送HELLO报文去维持连接,相对RIP的路由表报文来说这个HELLO报文小的多,网络拥塞也就少了。HELLO报文在广播网上没10秒发送一次,在一定时间(4倍于 HELLO间隔)没有收到HELLO报文,认为对方已经死掉,从路由表中去掉,在LSDB中给它置位infintty(无穷大),并没有真正去掉它,以备它在起用时减少数据传输量,在它达到3600秒是真正去掉它。OSPF路由表也会重发,重发间隔为1800秒。

三 使用情况不同:
一般来说,OSPF占用的实际链路带宽比RIP少,因为它的路由表是有选择的广播(只在建立邻接的路由器间),而RIP是邻居之间的广播。OSPF使用的 CPU时间比RIP少,因为OSPF达到平衡后的主要工作是发送HELLO报文,RIP发送的是路由表(HELLO报文比路由表小的多)。OSPF使用的内存比RIP大,因为OSPF有一个相对大的路由表。RIP在网络上达到平衡用的时间比OSPF多,因为RIP往往发送/处理一些没用的路由信息。

阅读全文

与ls算法的路由协议是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積架小型空气压缩机 浏览:555
绿盾文档加密系统哪里有卖 浏览:637
我的世界怎么开挂在服务器里面 浏览:789
西门子自锁正反转编程图 浏览:749
出国英语pdf 浏览:920
算法线性匹配 浏览:674
山东省dns服务器云主机 浏览:554
安卓5g软件怎么隐藏 浏览:839
编译内核空间不足开不了机 浏览:887
汉纪pdf 浏览:474
在哪里下载国家医保app 浏览:657
没有与文件扩展关联的编译工具 浏览:426
我的世界反编译mcp下载 浏览:19
安卓手柄下载什么软件 浏览:70
pushrelabel算法 浏览:850
硬盘资料部分文件夹空白 浏览:617
cssloader的编译方式 浏览:941
java面板大小 浏览:506
怎么用命令方块打出字体 浏览:500
台湾加密货币研究小组 浏览: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