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怎么测试车的安全性
汽车专业碰撞试验,目前在国内比较有影响力和可信度的是中保研
Ⅱ 什么是压缩歪
压缩永久变形
Ⅲ 新买的冰箱如何快速测试好坏
1、颜色与外观
冰箱的颜色与外观质量可从下面几个方面仔细观察:冰箱颜色均匀,符合要求,表面光洁、平整,没有刮损;各种配件齐全完好,不会有松动的感觉;门封四角的焊接平整,没有高低不平的现象;冰箱内壁要光滑、无裂纹、无气泡、无异味、无色斑、没有凹凸不平的情况。
星级标志清晰;箱体后部的冷凝器、过滤器、毛细管路没有碰坏、压扁。管路接头无虚焊、油污等现象;检查电冰箱制冷部位,可用因素检据仪检验,制冷系统各部分不应有致冷剂泄漏,也可仔细观察压缩机与管路对焊处及其他管路焊口有无油污来判断。
2、冰箱门的开关
冰箱的门有一定的磁力,需要稍微施加一点拉力才能拉开,关门的时候,当冰箱门靠近门框时,磁条产生的吸引力会使冰箱门自动关闭。冰箱关闭后,是没有显现缝隙的,应从上往下细细看一遍。
3、启动速度
先尝试接通电源,然后看冰箱启动并进入运行的状态;切断电源,冰箱正常停机;再次启动时,在一秒钟内压缩机能启动起来,并正常运行,这说明压缩机启动性能良好。
4、运行时噪声
在压缩机运转时,电冰箱会微微颤动,并听到运行噪声,但噪声不应高于45分贝,即在安静的环境中,只能听到压缩机轻微的嗡嗡声,在离冰箱约一米远处,应听不到声音。手摸箱体,不应有明显的振动。
5、照明灯的关与闭
照明灯的正常运作情况是,打开冷藏箱门时,箱内灯亮,关闭箱门时,灯灭。
Ⅳ 三七灰土的环刀取样,每个环刀的重量达到多少才能合格
三七灰土应该做轻型击实来控制压实度标准,有了三七灰土的击实,用环刀取样,就可以换算压实度,也可以大概换算出环刀+试样重在多少范围内符合压实度要求了。对大基坑每50-100m2应不少于1个检验点;对基槽每10-20m应不少于1个点。
依据《城市道路工程施工及验收规程》(DBJ08-225-1997)取样土路基、石灰土垫层检测频率:每层1000m2测一组,每组3点.。(环刀法)人行道路基、土路肩检测频率:
每100m测2点.(环刀法)。砂砾、碎石垫层、三渣基层检测频率:每层1000m2测1点.(灌砂法)。二灰土底基层检测频率:每层1000m2测1点(环刀法)进出口斜坡土基检测频率:每个测1点(环刀法)。
土壤容重按下式计算:
d=g•100/[V•(100+W)]、式中:d—土壤容重(g/cm3)、g—环刀内湿土重(g)、V—环刀容积(cm3)、W—样品含水量(%) 。
三七灰土环刀简介:
环刀是用来取原状土的是做容重(土体密度)、压缩、剪切和渗透等试验必不可少的一种常用仪器,主要用来测定土体的压实度。
环刀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使用时应刃向下,在切取土样时避免歪斜,使其垂直均匀受力下切。使用前可将环刀涂抹少许凡士林。使用完毕后,应将环刀擦洗干净并涂一些保护油等,以防生锈。
环刀的校验:
环刀每年至少校正一次,并求出其体积和质量。
环刀的内径需用卡尺测量,并要转动不同角度至少三个直径,准确至0.1mm,最大差值不得超过标准值的1%,取平均值。
环刀质量需要用感量0.01g的天平称得,准确至0.01g
Ⅳ 怎样判断IC的好坏
一、 查板方法: 1.观察法:有无烧糊、烧断、起泡、板面断线、插口锈蚀。 2.表测法:+5V、GND电阻是否是太小(在50欧姆以下)。 3.通电检查:对明确已坏板,可略调高电压0.5-1V,开机后用手搓板上的IC,让有问题的芯片发热,从而感知出来。 4.逻辑笔检查:对重点怀疑的IC输入、输出、控制极各端检查信号有无、强弱。 5.辨别各大工作区:大部分板都有区域上的明确分工,如:控制区(CPU)、时钟区(晶振)(分频)、背景画面区、动作区(人物、飞机)、声音产生合成区等。这对电脑板的深入维修十分重要。
二、排错方法: 1.将怀疑的芯片,根据手册的指示,首先检查输入、输出端是否有信号(波型),如有入无出,再查IC的控制信号(时钟)等的有无,如有则此IC坏的可能*极大,无控制信号,追查到它的前一极,直到找到损坏的IC为止。 2.找到的暂时不要从极上取下可选用同一型号。或程序内容相同的IC背在上面,开机观察是否好转,以确认该IC是否损坏。 3.用切线、借跳线法寻找短路线:发现有的信线和地线、+5V或其它多个IC不应相连的脚短路,可切断该线再测量,判断是IC问题还是板面走线问题,或从其它IC上借用信号焊接到波型不对的IC上看现象画面是否变好,判断该IC的好坏。 4.对照法:找一块相同内容的好电脑板对照测量相应IC的引脚波型和其数来确认的IC是否损坏。 5.用微机万用编程器(ALL-03/07)(EXPRO-80/100等)中的ICTEST软件测试IC。
三、电脑芯片拆卸方法: 1.剪脚法:不伤板,不能再生利用。 2.拖锡法:在IC脚两边上焊满锡,利用高温烙铁来回拖动,同时起出IC(易伤板,但可保全测试IC)。 3.烧烤法:在酒精灯、煤气灶、电炉上烧烤,等板上锡溶化后起出IC(不易掌握)。 4.锡锅法:在电炉上作专用锡锅,待锡溶化后,将板上要卸的IC浸入锡锅内,即可起出IC又不伤板,但设备不易制作。 5.电热风枪:用专用电热风枪卸片,吹要卸的IC引脚部分,即可将化锡后的IC起出(注意吹板时要晃动风枪否则也会将电脑板吹起泡,但风枪成本高,一般约2000元左右) 作为专业硬件维修,板卡维修是非常重要的项目之一。拿过来一块有故障的主板,如何判断具体哪个元器件出问题呢?引起主板故障的主要原因 1.人为故障:带电插拨I/O卡,以及在装板卡及插头时用力不当造成对接口、芯片等的损害 2.环境不良:静电常造成主板上芯片(特别是CMOS芯片)被击穿。另外,主板遇到电源损坏或电网电压瞬间产生的尖峰脉冲时,往往会损坏系统板供电插头附近的芯片。如果主板上布满了灰尘,也会造成信号短路等。 3.器件质量问题:由于芯片和其它器件质量不良导致的损坏。 清洗 首先要提醒注意的是,灰尘是主板最大的敌人之一。最好注意防尘,可用毛刷轻轻刷去主板上的灰尘,另外,主板上一些插卡、芯片采用插脚形式,常会因为引脚氧化而接触不良。可用橡皮擦去表面氧化层,重新插接。当然我们可以用三氯乙烷--挥发*能好,是清洗主板的液体之一。还有就是在突然掉电时,要马上关上计算机,以免又突然来电把主板和电源烧毁。流程。 BIOS 由于BIOS设置不当,如果超频……可以跳线清处,摘重新设置。如果BIOS损坏,如病毒侵入……,可以重写BIOS。因为BIOS是无法通过仪器测的,它是以软件形式存在的,为了排除一切可能导致主板出现问题的原因,最好把主板BIOS刷一下。 拔插交换 主机系统产生故障的原因很多,例如主板自身故障或I/O总线上的各种插卡故障均可导致系统运行不正常。采用拔插维修法是确定故障在主板或I/O设备的简捷方法。该方法就是关机将插件板逐块拔出,每拔出一块板就开机观察机器运行状态,一旦拔出某块后主板运行正常,那么故障原因就是该插件板故障或相应I/O总线插槽及负载电路故障。若拔出所有插件板后系统启动仍不正常,则故障很可能就在主板上。采用交换法实质上就是将同型号插件板,总线方式一致、功能相同的插件板或同型号芯片相互芯片相互交换,根据故障现象的变化情况判断故障所在。此法多用于易拔插的维修环境,例如内存自检出错,可交换相同的内存芯片或内存条来确定故障原因。 观看 拿到一块有故障主板先用眼睛扫一下,看看没有没烧坏的痕迹,外观有没损坏,看各插头、插座是否歪斜,电阻、电容引脚是否相碰,表面是否烧焦,芯片表面是否开裂,主板上的铜箔是否烧断。还要查看是否有异物掉进主板的元器件之间。遇到有疑问的地方,可以借助万能表量一下。触摸一些芯片的表面,如果异常发烫,可换一块芯片试试。(1).如果连线断,我们可以用刀把断线处的漆刮干净,在露出的导线处涂上蜡,再用针顺着走线把蜡划去,接下来就是在上面滴上硝酸银溶液。接着就要用万能表来确认是否把断点连接好。就这样一个一个的,把断点接好就可以了。注意要一个一个的连,切不要心急,象主板上有的地方的走线间的距离很小,弄不好就会短路了。(2).如果是电解电容,可以找匹配的换掉。万能表、示波器工具 用示万能表、波器测主板各元器件供电的情况。一个是检测主板是否对这部分供电,再有就是供电的电压是否正常。电阻、电压测量: 电源故障包括主板上+12V、+5V及+3.3V电源和Power Good信号故障;总线故障包括总线本身故障和总线控制权产生的故障;元件故障则包括电阻、电容、集成电路芯片及其它元部件的故障。 为防止出现意外,在加电之前应测量一下主板上电源+5V与地(GND)之间的电阻值。最简捷的方法是测芯片的电源引脚与地之间的电阻。未插入电源插头时,该电阻一般应为300Ω,最低也不应低于100Ω。再测一下反向电阻值,略有差异,但不能相差过大。若正反向阻值很小或接近导通,就说明有短路发生,应检查短的原因。产生这类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系统板上有被击穿的芯片。一般说此类故障较难排除。例如TTL芯片(LS系列)的+5V连在一起,可吸去+5V引脚上的焊锡,使其悬浮,逐个测量,从而找出故障片子。如果采用割线的方法,势必会影响主板的寿命。 (2)板子上有损坏的电阻电容。 (3)板子上存有导电杂物。 当排除短路故障后,插上所有的I/O卡,测量+5V,+12V与地是否短路。特别是+12V与周围信号是否相碰。当手头上有一块好的同样型号的主板时,也可以用测量电阻值的方法测板上的疑点,通过对比,可以较快地发现芯片故障所在。 当上述步骤均未见效时,可以将电源插上加电测量。一般测电源的+5V和+12V。当发现某一电压值偏离标准太远时,可以通过分隔法或割断某些引线或拔下某些芯片再测电压。当割断某条引线或拔下某块芯片时,若电压变为正常,则这条引线引出的元器件或拔下来的芯片就是故障所在。 程序、诊断卡诊断 通过随机诊断程序、专用维修诊断卡及根据各种技术参数(如接口地址),自编专用诊断程序来辅助硬件维修可达到事半功倍之效。程序测试法的原理就是用软件发送数据、命令,通过读线路状态及某个芯片(如寄存器)状态来识别故障部位。此法往往用于检查各种接口电路故障及具有地址参数的各种电路。但此法应用的前提是CPU及基总线运行正常,能够运行有关诊断软件,能够运行安装于I/O总线插槽上的诊断卡等。编写的诊断程序要严格、全面有针对*,能够让某些关键部位出现有规律的信号,能够对偶发故障进行反复测试及能显示记录出错情况。 IC集成电路的好坏判别方法 一、不在路检测 这种方法是在ic未焊入电路时进行的,一般情况下可用万用表测量各引脚对应于接地引脚之间的正、反向电阻值,并和完好的ic进行较。 二、在路检测 这是一种通过万用表检测ic各引脚在路(ic在电路中)直流电阻、对地交直流电压以及总工作电流的检测方法。这种方法克服了代换试验法需要有可代换ic的局限*和拆卸ic的麻烦,是检测ic最常用和实用的方法。2.直流工作电压测量 这是一种在通电情况下,用万用表直流电压挡对直流供电电压、外围元件的工作电压进行测量;检测ic各引脚对地直流电压值,并与正常值相较,进而压缩故障范围, 出损坏的元件。测量时要注意以下八 : (1)万用表要有足够大的内阻, 少要大于被测电路电阻的10倍以上,以免造成较大的测量误差。 (2)通常把各电位器旋到中间位置,如果是电视机,信号源要采用标准彩条信号发生器。 3)表笔或探头要采取防滑措施。因任何瞬间短路都容易损坏ic。可采取如下方法防止表笔滑动:取一段自行车用气门芯套在表笔尖上,并长出表笔尖约0.5mm左右,这既能使表笔尖良好地与被测试点接触,又能有效防止打滑,即使碰上邻近点也不会短路。 (4)当测得某一引脚电压与正常值不符时,应根据该引脚电压对ic正常工作有无重要影响以及其他引脚电压的相应变化进行分析,能判断ic的好坏。 (5)ic引脚电压会受外围元器件影响。当外围元器件发生漏电、短路、开路或变值时,或外围电路连接的是一个阻值可变的电位器,则电位器滑动臂所处的位置不同,都会使引脚电压发生变化。 (6)若ic各引脚电压正常,则一般认为ic正常;若ic部分引脚电压异常,则应从偏离正常值最大处入手,检查外围元件有无故障,若无故障,则ic很可能损坏。 (7)对于动态接收装置,如电视机,在有无信号时,ic各引脚电压是不同的。如发现引脚电压不该变化的反而变化大,该随信号大小和可调元件不同位置而变化的反而不变化,就可确定ic损坏。 (8)对于多种工作方式的装置,如录像机,在不同工作方式下,ic各引脚电压也是不同的。 还要补充二 的是:3.交流工作电压测量法 为了掌握ic交流信号的变化情况,可以用带有db插孔的万用表对ic的交流工作电压进行近似测量。检测时万用表置于交流电压挡,正表笔插入db插孔;对于无db插孔的万用表,需要在正表笔串接一只0.1~0.5μf隔直电容。该法适用于工作频率 较低的ic,如电视机的视频放大级、场扫描电路等。由于这些电路的固有频率不同,波形不同,所以所测的数据是近似值,只能供参考。4.总电流测量法 该法是通过检测ic电源进线的总电流,来判 ic好坏的一种方法。由于ic内部绝大多数为直接耦合,ic损坏时(如某一个pn结击穿或开路)会引起后级饱和与截止,使总电流发生变化。所以通过测量总电流的方法可以判 ic的好坏。也可用测量电源通路中电阻的电压降,用欧姆定律计算出总电流值。
Ⅵ 在强夯中怎样能够计算出他的影响深度和侧向影响宽度有数据最好,谢谢
6 强夯法和强夯置换法
6.1 一般规定
6.1.1 强夯法适用于处理碎石土、砂土、低饱和度的粉土与粘性土、湿陷性黄土、素填土和杂填土等地基。强夯置换法适用于高饱和度的粉土与软塑~流塑的粘性土等地基上对变形控制要求不严的工程。
6.1.2 强夯置换法在设计前必须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其适用性和处理效果。
6.1.3 强夯和强夯置换施工前,应在施工现场有代表性的场地上选取一个或几个试验区,进行试夯或试验性施工。试验区数量应根据建筑场地复杂程度、建筑规模及建筑类型确定。
6.2 设计
(Ⅰ)强夯法
6.2.1 强夯法的有效加固深度应根据现场试夯或当地经验确定。在缺少试验资料或经验时可按表6.2.1预估。
6.2.2 夯点的夯击次数,应按现场试夯得到的夯击次数和夯沉量关系曲线确定,并应同时满足下列条件:
1 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不宜大于下列数值:当单击夯击能小于4000kN·m时为50mm;当单击夯击能为4000~6000kN·m时为100mm;当单击夯击能大于6000kN·m时为200mm;
2 夯坑周围地面不应发生过大的隆起;
3 不因夯坑过深而发生提锤困难。
6.2.3 夯击遍数应根据地基土的性质确定,可采用点夯2~3遍,对于渗透性较差的细颗粒土,必要时夯击遍数可适当增加。最后再以低能量满夯2遍,满夯可采用轻锤或低落距锤多次夯击,锤印搭接。
6.2.4 两遍夯击之间应有一定的时间间隔,间隔时间取决于土中超静孔隙水压力的消散时间。当缺少实测资料时,可根据地基土的渗透性确定,对于渗透性较差的粘性土地基,间隔时间不应少于3~4周;对于渗透性好的地基可连续夯击。
6.2.5 夯击点位置可根据基底平面形状,采用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或正方形布置。第一遍夯击点间距可取夯锤直径的2.5~3.5倍,第二遍夯击点位于第一遍夯击点之间。以后各遍夯击点间距可适当减小。对处理深度较深或单击夯击能较大的工程,第一遍夯击点间距宜适当增大。
6.2.6 强夯处理范围应大于建筑物基础范围,每边超出基础外缘的宽度宜为基底下设计处理深度的1/2至2/3,并不宜小于3m。
6.2.7 根据初步确定的强夯参数,提出强夯试验方案,进行现场试夯。应根据不同土质条件待试夯结束一至数周后,对试夯场地进行检测,并与夯前测试数据进行对比,检验强夯效果,确定工程采用的各项强夯参数。
6.2.8 强夯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现场载荷试验确定,初步设计时也可根据夯后原位测试和土工试验指标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有关规定确定。
6.2.9 强夯地基变形计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有关规定。夯后有效加固深度内土层的压缩模量应通过原位测试或土工试验确定。
(Ⅱ)强夯置换法
6.2.10 强夯置换墩的深度由土质条件决定,除厚层饱和粉土外,应穿透软土层,到达较硬土层上。深度不宜超过7m。
6.2.11 强夯置换法的单击夯击能应根据现场试验确定。
6.2.12 墩体材料可采用级配良好的块石、碎石、矿渣、建筑垃圾等坚硬粗颗粒材料,粒径大于300mm的颗粒含量不宜超过全重的30%。
6.2.13 夯点的夯击次数应通过现场试夯确定,且应同时满足下列条件:
1 墩底穿透软弱土层,且达到设计墩长;
2 累计夯沉量为设计墩长的1.5~2.0倍;
3 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不大于本规范第6.2.2条的规定值。
6.2.14 墩位布置宜采用等边三角形或正方形。对独立基础或条形基础可根据基础形状与宽度相应布置。
6.2.15 墩间距应根据荷载大小和原土的承载力选定,当满堂布置时可取夯锤直径的2~3倍。对独立基础或条形基础可取夯锤直径的1.5~2.0倍。墩的计算直径可取夯锤直径的1.1~1.2倍。
6.2.16 当墩间净距较大时,应适当提高上部结构和基础的刚度。
6.2.17 强夯置换处理范围应按本规范第6.2.6条执行。
6.2.18 墩顶应铺设一层厚度不小于500mm的压实垫层,垫层材料可与墩体相同,粒径不宜大于100mm。
6.2.19 强夯置换设计时,应预估地面抬高值,并在试夯时校正。
6.2.20 强夯置换法试验方案的确定,应符合本规范第6.2.7条的规定。检测项目除进行现场载荷试验检测承载力和变形模量外,尚应采用超重型或重型动力触探等方法,检查置换墩着底情况及承载力与密度随深度的变化。
6.2.21 确定软粘性土中强夯置换墩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时,可只考虑墩体,不考虑墩间土的作用,其承载力应通过现场单墩载荷试验确定,对饱和粉土地基可按复合地基考虑,其承载力可通过现场单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确定。
6.2.22 强夯置换地基的变形计算应符合本规范第7.2.9条的规定。
6.3 施工
6.3.1 强夯锤质量可取10~40t,其底面形式宜采用圆形或多边形,锤底面积宜按土的性质确定,锤底静接地压力值可取25~40kPa,对于细颗粒土锤底静接地压力宜取较小值。锤的底面宜对称设置若干个与其顶面贯通的排气孔,孔径可取250~300mm。强夯置换锤底静接地压力值可取100~200kPa。
6.3.2 施工机械宜采用带有自动脱钩装置的履带式起重机或其他专用设备。采用履带式起重机时,可在臂杆端部设置辅助门架,或采取其他安全措施,防止落锤时机架倾覆。
6.3.3 当场地表土软弱或地下水位较高,夯坑底积水影响施工时,宜采用人工降低地下水位或铺填一定厚度的松散性材料,使地下水位低于坑底面以下2m。坑内或场地积水应及时排除。
6.3.4 施工前应查明场地范围内的地下构筑物和各种地下管线的位置及标高等,并采取必要的措施,以免因施工而造成损坏。
6.3.5 当强夯施工所产生的振动对邻近建筑物或设备会产生有害的影响时,应设置监测点,并采取挖隔振沟等隔振或防振措施。
6.3.6 强夯施工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1 清理并平整施工场地;
2 标出第一遍夯点位置,并测量场地高程;
3 起重机就位,夯锤置于夯点位置;
4 测量夯前锤顶高程;
5 将夯锤起吊到预定高度,开启脱钩装置,待夯锤脱钩自由下落后,放下吊钩,测量锤顶高程,若发现因坑底倾斜而造成夯锤歪斜时,应及时将坑底整平;
6 重复步骤5,按设计规定的夯击次数及控制标准,完成一个夯点的夯击;
7 换夯点,重复步骤3至6,完成第一遍全部夯点的夯击;
8 用推土机将夯坑填平,并测量场地高程;
9 在规定的间隔时间后,按上述步骤逐次完成全部夯击遍数,最后用低能量满夯,将场地表层松土夯实,并测量夯后场地高程。
6.3.7 强夯置换施工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1 清理并平整施工场地,当表土松软时可铺设一层厚度为1.0~2.0m的砂石施工垫层;
2 标出夯点位置,并测量场地高程;
3 起重机就位,夯锤置于夯点位置;
4 测量夯前锤顶高程;
5 夯击并逐击记录夯坑深度。当夯坑过深而发生起锤困难时停夯,向坑内填料直至与坑顶平,记录填料数量,如此重复直至满足规定的夯击次数及控制标准完成一个墩体的夯击。当夯点周围软土挤出影响施工时,可随时清理并在夯点周围铺垫碎石,继续施工;
6 按由内而外,隔行跳打原则完成全部夯点的施工;
7 推平场地,用低能量满夯,将场地表层松土夯实,并测量夯后场地高程;
8 铺设垫层,并分层碾压密实。
6.3.8 施工过程中应有专人负责下列监测工作:
1 开夯前应检查夯锤质量和落距,以确保单击夯击能量符合设计要求;
2 在每一遍夯击前,应对夯点放线进行复核,夯完后检查夯坑位置,发现偏差或漏夯应及时纠正;
3 按设计要求检查每个夯点的夯击次数和每击的夯沉量。对强夯置换尚应检查置换深度。
6.3.9 施工过程中应对各项参数及情况进行详细记录。
6.4 质量检验
6.4.1 检查施工过程中的各项测试数据和施工记录,不符合设计要求时应补夯或采取其他有效措施。强夯置换施工中可采用超重型或重型圆锥动力触探检查置换墩着底情况。
6.4.2 强夯处理后的地基竣工验收承载力检验,应在施工结束后间隔一定时间方能进行,对于碎石土和砂土地基,其间隔时间可取7~14d;粉土和粘性土地基可取14~28d。强夯置换地基间隔时间可取28d。
6.4.3 强夯处理后的地基竣工验收时,承载力检验应采用原位测试和室内土工试验。强夯置换后的地基竣工验收时,承载力检验除应采用单墩载荷试验检验外,尚应采用动力触探等有效手段查明置换墩着底情况及承载力与密度随深度的变化,对饱和粉土地基允许采用单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代替单墩载荷试验。
6.4.4 竣工验收承载力检验的数量,应根据场地复杂程度和建筑物的重要性确定,对于简单场地上的一般建筑物,每个建筑地基的载荷试验检验点不应少于3点;对于复杂场地或重要建筑地基应增加检验点数。强夯置换地基载荷试验检验和置换墩着底情况检验数量均不应少于墩点数的1%,且不应少于3点。
方案:
1 清理并平整施工场地,当表土松软时可铺设一层厚度为1.0~2.0m的砂石施工垫层;
2 标出夯点位置,并测量场地高程;
3 起重机就位,夯锤置于夯点位置;
4 测量夯前锤顶高程;
5 夯击并逐击记录夯坑深度。当夯坑过深而发生起锤困难时停夯,向坑内填料直至与坑顶平,记录填料数量,如此重复直至满足规定的夯击次数及控制标准完成一个墩体的夯击。当夯点周围软土挤出影响施工时,可随时清理并在夯点周围铺垫碎石,继续施工;
6 按由内而外,隔行跳打原则完成全部夯点的施工;
7 推平场地,用低能量满夯,将场地表层松土夯实,并测量夯后场地高程;
8 铺设垫层,并分层碾压密实。
Ⅶ 汽车常见故障诊断排除方法详细
汽车驾驶异常:汽车驾驶异常表现为汽车不能按驾驶员的意愿进行加速行驶、进行转向和制动,可以觉察到汽车操纵机构和执行机构故障,除对油门踏板、制动踏板、离合器踏板和转向盘及其传动机构进行检查和调整外,还应对汽车进行全面检查。找出故障,维修正常,才能使用。
汽车故障诊断方法
汽车故障千变万化,千奇百怪,种类繁多,但是故障诊断的方法和步骤都是一定的,只要基本方法正确,思路清晰,方法得当,故障诊断也是容易做出的。故障诊断的方法基本上可以归纳为12种:望问法、观察法、听觉法、试验法、触摸法、嗅觉法、替换法、仪表法、度量法、分段检查法和局部拆装法等。
(一)用望问法诊断故障:医生看病需要“望闻问切”,汽车故障诊断也是一样,其中望和问是快速诊断汽车故障的有效方法。汽车发生故障需要诊断,修理人员第一眼看到汽车时,就应做出汽车形式和使用年限的初步判断,从外观上即可了解汽车的形式,这是非常重要的;从外观或翻转驾驶室暴露发动机,即可做出使用年限的判断,有经验的维修人员,甚至一下子就能做出汽车故障的判断。一辆汽车需要修理,维修人员一定要向使用者和车主询问,其中包括汽车型号、使用年限、修理情况、使用情况、发生故障的部位和现象,以及发生故障后做了哪些检查和修理,尽可能深入的了解故障,这是一个捷径。通过了解形式,可以反应出汽车的基本构造和性能,如果对汽车形式和结构了解,维修经验丰富,诊断就较容易;如果了解不够,查一查书和资料,也能掌握。通过深入的询问,基本上可以了解到故障所发生的部位。例如,可以询问到故障发生在发动机还是变速器;如果是发动机还能进一步了解到是电气故障还是机械故障;如果是机械故障还能了解到是曲柄连杆机构还是配气机构等,再进一步做出诊断就容易多了。故障确定后,排除与维修就容易了。
如果用户讲要对汽车进行大修,还应问清修发动机动力总成,修汽车底盘,修汽车驾驶室和车身,修汽车电气和汽车空调等。哪些部分和总成是维修重点等,以便定出维修方案。
(二)用经验法诊断故障:顾名思义,经验法诊断故障,是凭驾驶员和维修人员的基本素质和丰富经验,快速准确地对汽车故障做出诊断。
所谓基本素质,无论是驾驶员还是汽车维修人员,都必须向书本学习,并在实践中提高,从而获得基本的汽车知识和维修经验,这是非常重要的。汽车技术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综合体现,汽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快,新的技术越来越多,因此,不努力向书本学习,不努力向实践学习是不行的。例如对汽车上的柴油发动机的单体泵供油和调速技术以及国外新型柴油机新技术,都需要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向书本学习,向资料学习,而后才能进行维修的实践工作。只有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才是正确的实践,才能在实践中总结和积累经验。所谓维修经验也是十分重要的,有了汽车维修的经验,再遇到相同的故障和类似的故障一下子就可以解决。经验有个人经历的,经过总结和积累的经验;还有是从书本上和其他途径学习来的经验。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不断积累经验,比较顺利地对汽车故障做出判断。例如柴油机出了故障,要将驾驶室翻转,一时翻转机构卡住了,驾驶室就翻转不起来,有经验者只要一推一撬一别,驾驶室立即翻转;例如遇到柴油机飞车故障,眼看柴油机转速急骤升高,响声越来越大,没有经验怎么动也不能使柴油机熄火,有经验者只要轻轻将燃油箱上的燃油转换阀门转动45,柴油机立即熄火,避免一次恶性事故的发生。不难看出这都是经验积累的结果。因此要不断总结经验,把经验变成汽车维修的有力武器,不断用新知识和新经验武装自己,用经验解决汽车上的各种各样的甚至是十分复杂的疑难故障。
(三)用观察法诊断故障:所谓观察法就是汽车修理工按照汽车使用者指出的故障发生的部位仔细观察故障现象,而后对故障做出判断,这是一种应用最多的最基本的也是最有效的故障诊断法。例如对发机排气管冒蓝色烟雾的故障,可以通过冒蓝烟的现象来判断,如在使用过程中长期冒蓝烟,发动机使用里程又很长,一般可以判断为气缸或活塞环磨损,致使配合间隙过大,由于机油盘中的机油通过活塞环与缸壁之间的间隙窜入燃烧室引起的;如果只是在发动机刚一发动时冒出一股蓝烟,以后冒蓝烟又逐渐变得比较轻微,一般可以判断为发动机气门杆上的挡油罩老化或内孔磨损使挡油功能失效,而有少量机油沿着气门杆漏入气缸引起的。有经验者可以准确判断,经验不足者还应进一步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还要用经验和理论,做出周密的思考和推证,不能简单草率,不能为表面现象所迷惑。有些现象对于有经验者也不是一下子就能看清楚的,那么就要多看几次,仔细的观察,才能由表及里,把故障现象看透。
(四)用听觉法诊断故障:用听觉诊断汽车和发动机故障是常用和简便的方法。当汽车运行时,发动机以不同的工况运转,汽车和发动机这个整体发出一种嘈杂的但又是有规律的声音。当某一个部位发生故障时就会出现异常响声,有经验者可以根据发出的异常响声,立即判断汽车故障。例如发动机曲轴和连杆机构响、主传动器响、传动轴响,都可以轻易的判断出来。对于一个好的驾驶员应在行车中锻炼听觉,听清汽车各部位发出的声音,并从中判断出异响和故障。汽车和发动机出现故障送修时,汽车维修人员往往在停车状态下起动发动机,让发动机以不同的转速运转,以听觉检查和诊断发动机的故障;对于底盘和传动器的故障,往往以路试的方法,让汽车以不同工况行驶,检查和听诊汽车故障;对于发动机的疑难故障,还可以借助于听诊器和简单的器具进行听诊,例如可用一个长杆听诊棒听诊曲轴和连杆机构的响声,可以听到配气机构的响声;可用一个胶管,插进量油尺孔中,下端在机油盘油面之上可听清曲轴响声,可以听到活塞环对口处的窜气的响声。在停车状态检查制动器,可在发动机熄火时踏一脚制动踏板,明显可以听到制动器抱死的声音;抬起制动踏板可以听到制动蹄恢复原位的声音。因此训练有素的驾驶员在行车中用了脚制动,除了根据汽车减速的反应外,还可以听到制动器工作的声音,这样就能综合的评价制动器工作是否正常。因此,汽车和发动机只要运转就有响声,首先应有好的听觉,在汽车运行过程中随时监听汽车和发动机各部发出的声音,随着车速的变化,各处噪声各有不同,能够听清正常的声音,在正常声音中判断出异响,在异响中判断出故障,当然要有理论和经验做指导了。
(五)用试验法诊断故障:用试验法诊断汽车和发动机故障是常用方法之一,可用试验法在汽车不解体或少解体的情况下检查汽车和发动机的功能,以达到诊断故障的目的。所谓试验,就是以试来验证。判断不清就来试一试。例如车主报告说汽车制动系统不灵,可在汽车停放位置踏下一脚制动踏板,制动系统立即发出一套制动动作,试验者可以根据各制动器发出的响声判断制动系统的故障;如果一时还判断不清的话,还可以路试一下,在一定速度下踏下一脚制动踏板,制动系统工作,试验者可以根据汽车制动后的反应和各制动器发出的响声等情况综合判断制动系统的故障。同样,对于转向系统的故障,试验者可在原地转一转转向盘,由转向盘到车轮转动的一套转向动作可以判断转向系统的故障。如果判断不清,可把汽车开走路试一下,有意识的在弯道上转动转向盘,转向系统工作,试验者可以根据转向的反应和某处发生的异响判断转向系统的故障。对于发动机的故障,就要检查发动机的运转情况,试验者以不同的转速或加减速运转发动机,凭经验来观察发动机的运转情况,凭经验来听诊发动机的响声,一般可以找到故障。当某个照灯不亮,怀疑电路无电时,可用一根导线对地端短路试划火检查,有火时可以判断为电路有电,无火再查。但是线路上多装有保险丝和继电器,试火要慎重。汽车和发动机正常运转有一定规律,不正常就是发生了故障,不正常是可以试验出来的,对于正常与不正常的判断,要有理论和经验做指导。
(六)用触摸法诊断故障:人体和人的手脚都是灵敏的感觉器官,可凭感觉来诊断汽车和发动机故障,就像中医切脉一样。以汽车传到人体上的感觉来判断。人们乘坐汽车,可凭行车中汽车的振动情况判断悬挂系统和减振器的损坏情况,一般驾驶员最敏感,常开一辆车,减振器失效后驾驶员都能感觉到。汽车要上公路或高速行驶,通常驾驶员都要检查四个车轮,用脚踹车轮轮胎,可凭轮胎的弹力判断出轮胎的气压,可凭轮胎的偏斜和摆振情况判断轮毂轴承的紧固情况,就是典型的用脚触摸法。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后,驾驶员可用手摸一摸轮胎的温度,如是夏季轮胎磨的很热,就要当心了。可用手摸制动鼓,试一试制动鼓的温度;或以水淋在制动鼓上,看一看水的蒸发情况,就可以判断制动鼓是否拖滞。当发现发动机过热而冷却系统中有冷却液时,可用手摸一摸散热器的上部和下部,可以判断是节温器损坏还是散热器进水口堵塞;摸一摸水泵出水口胶管可以感到水流压力波动,说明水泵工作正常。用手指的压力检查皮带的松紧度,用手指感觉燃油泵的工作,以及用手摸检查高压油管的供油情况等,都是经常遇到的。在维修中,用手摸检查摩擦面的磨损情况;用手感觉摩擦副配合的松紧度等,都是无处不在无处不用的。总之,手是人体的重要器官,活是用手干的,在干活中就有感觉,而这个感觉就是故障诊断的最佳器具。
Ⅷ 应变能理论与拉伸歪变能概念
莫尔强度理论,没有考虑中间主应力σ2的影响。但σ2及其升降变化对强度的影响已为试验所证实;工程实践中由卸荷引起应力调整后,σ1-σ3的剖面应力圆上的结构面,属拉张性,法向应力为负。因侧面边界面与σ2压应力的约束作用,在结构面倾向与σ1交角状态中,交角愈大,其影响作用愈明显,故θ=45°+φ/2的拉张剪切,显现复杂的各向异性特征。
剪应变能强度理论和八面体应力理论,考虑了岩体三维空间三个主应力作用对岩石强度的影响,剪应变能学说是从能量观点出发,而八面体应力理论是以应力观点为基础,从不同角度研究岩石的强度条件,所得结果一致。此两项为工程科技界常用的屈服准则,是基于三维压应力或三维拉应力,假定压与拉具有同样的抗力强度所确立的三维强度准则。本书借此理论求索实际情况在三维压应力状态下,一维应力出现反向变化,形成歪变能的强度特性。
2.2.3.1 剪应变强度理论
剪应变强度理论是从物理学观点,提出了岩石破坏,必须克服岩石固有形状和岩石强度基础质点间的互作用力。当岩石在三向应力σ1、σ2、σ3作用下,剪应变能达到受力破坏时的极限形变能时,即为剪应变能的强度条件或破坏准则。岩石受三维应力作用产生应变,其反映的是全应变能,根据功能原理,其功的表示式为
反应力应变岩石力学在工程中应用
式中:γ为剪应变,由前述破坏概念,此理论只限用于脆性破坏;故γij=0,因此岩石的全变能为:
依据广义虎克定理
以三个不变量σ1、σ2、σ3表示,则整理后得全变能为:
反应力应变岩石力学在工程中应用
全变能,包含了体变能和形变能两部分。
岩石的体变能
式中: 为平均应力 ;ε为体积应变εV=ε1+ε2+ε3
整理后得
反应力应变岩石力学在工程中应用
全变能UC包括体变能UV与形变能Uτ,即
反应力应变岩石力学在工程中应用
形变能即剪变能,由全变能减体变能获得,即
反应力应变岩石力学在工程中应用
化简得
在单轴的压或拉的试验时,σ2=σ3=0则屈服破坏时
σ1=σs σs为屈服强度
将上列条件代入式2.20,则得单轴压或拉试验屈服时的岩石形变能
反应力应变岩石力学在工程中应用
阐明了单向受力达破坏时的剪变能即认为是其屈服条件。
反应力应变岩石力学在工程中应用
即式(2.20)与式(2.21)相等。
则
反应力应变岩石力学在工程中应用
这是从剪变能理论推演出的岩石强度条件和判据。
2.2.3.2 八面体应力理论
八面体应力理论认为,八面体上剪应力值达到材料临界值,即将引起材料屈服破坏。
取轴坐标系与三向主应力平行一致的封闭八面体,使八个象限面上的等斜面的法线与三坐标轴的夹角相等,即法线与x、y、z坐标轴的夹角α、β、γ相等。
令
因为等倾
三个主应力在等倾斜面上的面积为Scosα、Scosβ、Scosγ
在力P的作用下根据力的平衡条件
反应力应变岩石力学在工程中应用
则得平衡方程
倾斜面上作用力的合力
反应力应变岩石力学在工程中应用
斜面上的法向应力,为面上各分力Px、Py、Pz在面法线轴上的投影之和,即
反应力应变岩石力学在工程中应用
斜面上的剪应力
τ8八面体剪切强度
则
整理后得:
这是纳达依(Nadai)1933年对米色士屈服准则所作的物理意义解。米色士(Mises,R.V.)认为,当八面体上剪应力等于材料单向受力至屈服时,则八面体上剪应力达极限值而屈服。
在单向受力达极限状态时
反应力应变岩石力学在工程中应用
则式2.23中的
按米色士建立的准则
则
所以
图2.9 矢量在应力空间坐标系的分解
式2.24与剪变能强度条件式2.22相同。显然岩石的破坏强度与σ2有密切关系。
2.2.3.3 屈服面的几何图形
为使屈服准则更形象化,往往将屈服准则以应力空间的几何曲面表示,图2.9介绍岩石内任一点应力状态,在应力空间坐标系中用矢量 表示。 分解成两个分量
由于ON是应力空间坐标系所选三角斜面的法线,且与三应力坐标轴的夹角相等,由上节可明确
反应力应变岩石力学在工程中应用
由
则
所以
这是以法线ON为轴的圆柱方程,此圆柱面即米色士强度曲面。为简便起见,可将圆柱面平行ON法线,投影到斜面上,形成一个圆,因斜面与三个主应力轴夹角相等,所以σ1=σ2=σ3=σm。具ON向静水应力特点,σm为ON向静水应力,此圆称为π圆,圆周即为屈服强度轨迹线,π圆的半径R,即为OS。
即
反应力应变岩石力学在工程中应用
在工程现场,根据野外实际条件,求出调整后的三维应力,求其应力圆的半径r,即
反应力应变岩石力学在工程中应用
若r<R,岩石不会屈服破坏。
若r>R,岩石将发生屈服破坏。
图2.10为π平面屈服轨迹线图,圆为(2/3)1/2σt轨迹的米色士屈服轨迹线。正六边形轨迹线是最大剪力能屈列斯卡屈服轨迹线。引用陈子光先生岩石力学性质与构造应力场书中6.22(b)图。
图2.10 π平面上屈服轨迹线①米色士屈服轨迹线;②库伦-摩尔屈服轨迹线;③屈列斯卡屈服轨迹线
屈列斯卡准则max=(1/2)(σ1-σ2)=k,则2k=(σ1-σ2),在单轴拉伸时,σ2=σ3=0,因为σ1-σ2=σt,=σ1/2,故2k=σt。纯剪时k=将作用应力的空间直角坐标系投影到π平面上,所得三个新坐标轴分别以σ1'、σ2'、σ3'表示,它们彼此夹角为120°。空间应力σ1、σ2、σ3与π平面法线之夹角余弦为cosα=(1/3)1/2,所以与π平面夹角余弦为cosβ=(2/3)1/2
因此
将σ1'、σ2'、σ3'分别投影到π平面上的xy轴上,则
反应力应变岩石力学在工程中应用
在单轴拉伸时,因为σ1-σ2=σt,所以x=σt/21/2,是π平面平行σ2'轴的直线。同理可得其他轴域xy的关系式,得到由三对平行线组成正六边形图形,其外接圆半径为[(2/3)1/2]σt。不等角六边形,是莫尔强度准则在π平面上的轨迹线。熟知的莫尔—库伦准则为=σntanφ+c或(σ1-σ3)/2=[(σ3+σ2)/2]sinφ+c·cosφ,按前述原理与方法步骤,即得其在π平面上的屈服轨迹线。在平面应力情况下,即σ3=0,σ1-σ2平面上,米色士屈服准则的式(2.24)简化为σ21-σ1σ2+σ22=σ2t,其在π平面上屈服轨迹线为椭圆方程图2.11。
在σ1-σ2平面上,屈列斯卡准则为:
反应力应变岩石力学在工程中应用
即图2.11所示的六条直线。
图2.11 椭圆轨迹线
图2.12 τ8=f(σ8)极限强度面
纳达依强度条件是基于八面体上剪应力达到临界值所致,而剪应力临界值又是八面体上法向应力的函数,其条件为τ8=f(σ8)
反应力应变岩石力学在工程中应用
处于反应力情况下,σ8≈0所以τ8=0这时空间坐标系中的强度曲面不再是圆柱形,而是一圆锥形,这一图形是德鲁克-勃拉克在米色士准则上考虑一个静水因子形成τ=αI1+(J2)1/2形式,其在应力空间坐标系为圆锥形所佐证,式中:
反应力应变岩石力学在工程中应用
圆锥形强度屈服曲面,比圆柱形屈服曲面较能反映岩石实际情况。
依据不同的应力状态,形成岩石的不同破坏机理,及适于应用的强度准则,将圆锥形强度屈服曲面划为三带:①带基本为张性破裂脆断带;②带基本为剪切破坏带,一般为压剪,但亦可能出现张剪破坏,地表以下浅层部位,既有压剪性结构面,亦有充填或未充填张剪性结构面;③带基本为塑性流动带,但亦有张剪脆断类型,地震时一些震中发生在张断裂部位即属此特性。
2.2.3.4 歪变能讨论
前述理论均为三维压应力状态其σ1>σ2>σ3,亦考虑了抗拉强度σt,但视压与拉的强度相同,最大剪变能和八面体应力理论,是由研究金属在三轴压应力条件下产生塑性流动的屈服准则,应用于岩土工程中,并将岩石视为各向同性的物资。在三维压应力下的强度特性,与三轴相似试验的结果较符合。原研究中的抗拉条件,是最大主压应力的泊松效应,或卸荷回弹效应所形成,其应力变化处于原三维压应力范畴,所以基本在上述理论所界定的范围。故工程研究中,根据各个理论准则,所求得的平衡条件,考虑到岩石的各向异性与设计力学参数的不确定性,加大安全系数并据以进行工程处理和校核检测,但仍出现一些难于预测的情况,这时往往归罪于f值衰变的复杂因素,没有顾及到温差应力这一反向应力与拉应力的耦合与叠加,称为未被注意的匿动力,由于这一匿能的活动,造成岩体强度的脆性屈服破裂,并释放波子力,产生巨大冲击能,铸成巨大灾变。这是处于三维状态下歪变能所酿成的恶果。
歪变能在剪变能强度中的影响。在有反向应力作用下,岩石所受三向应力为σ1、σ2、-σ3。按岩石力学惯例,拉张应力为负。其形成的应变,相应为ε1、ε2、-ε3。现研究最大剪变能所反映的歪变能情况。仍按能量理论求解形变能。
先求全变能
由广义虎克定理
则得
体变能
因
则
剪变能
即
反应力应变岩石力学在工程中应用
以式(2.25)与式(2.20)比较,若式(2.25)的-σ3为|σ3|时,两式则完全一致,当考虑σ3的反作用方向,是反作用力,则为式(2.25)。
式(2.25)的应力空间坐标系,在π平面上为椭圆,其空间的三维应力为一变形椭球体,在地层深部,由于泊松效应,产生压致拉张状态时,属于标准的变形椭球体,而在近地表的边坡地区,反应力属单向作用,无对应的力偶,所以属于歪变的变形椭球体,将其称之为歪变的变形纺锤虫体更为确切,其极限强度曲面为椭圆抛物面,或歪变的椭圆抛物面。
在椭圆抛物面,属完全的拉张状态,此时σ1=0,σ2=0,-σ3=σt
则
反应力应变岩石力学在工程中应用
强度条件为:
反应力应变岩石力学在工程中应用
以(1/2)[(σ1-σ2)2+(σ2+σ3)2+(σ1+σ3)2]≥σ2t作为屈服脆断的判据。单向反应力的三维应力椭球体,其剪变能按能量理论求解,所得式2.26与式2.22一致,与式2.24亦一致,说明以八面体应力理论研究亦可获同样效果。
屈列斯卡与米色士理论,着眼于压应力条件下,金属物质的屈服延展与破坏,所以图(2.12)的②带与③带,与试验和工程实际的一些情况相符。但在反应力作用下,深部应力的空间坐标系,亦呈现歪变椭球体状态。高温高压岩体,因卸荷降压而硬化,或由温变所形成的温差拉张性卸荷而硬化,使屈服值增加,但破坏值不变,其破坏特性,由塑性断裂而变为脆断破坏,所以反应力应变条件下八面体椭球锥形强度极限面不分带。
自然陡高边坡与人工陡高边坡区,自然应力场势已调整为最大主应力平行边坡倾向,中间主应力基本平行边坡走向,最小主应力垂直坡向与坡面,σ3一般与边坡将释放的势能方向一致,但由于地形、岩性等局部因素影响,可形成一定的差异,这时边坡稳定影响最有威慑性的位置,与新的应力空间坐标系略有差异,对边坡稳定影响,则决定于偏应力量的大小。
在八面体应力理论中,应力强度与剪应力有关,而八面体剪应力又与偏应力张量第二不变量有关。米色士建议采用应力张量第二不变量来表示屈服准则(Kf)
即
当偏应力τσd≥Kf时,即产生屈服变形。
反应力应变岩石力学在工程中应用
八面体上剪应力与应力偏量第二不变量之间存在一定关系,即τ28=(2/3)J2
则
由地貌地史研究与区域地应力测试资料,可掌握地区的宏观地应力场以及局部地区地应力调整后的状态与相应值的情况,则可采用式(2.27)和式(2.28),求所在工程具体位置处的应力状态(τ8/σd),并与该状态下岩体机械特性(τs/Rt)比较,则可判断工程边坡的稳定性以及变形破坏最易产生的型式。Rt岩石的抗拉强度,s岩石的抗剪强度值。
当τ8<s,σd≥Rt或τ8/σd<τs/Rt时,易产生脆断的张裂变形。
当τ8≥s,σd<Rt或τ8/σd>τs/Rt时,则易产生剪切变形。
我们可以较简便的方法进行判别,按地质应力椭球体分析法τmax=1/2(σ1-σ3),在单轴拉伸时,τmax=(1/2)σt,即τmax/σt=0.5;在三维应力状态下,则τmax/σt=0.5-(σ3/2σ1)。当max/σt的比值增加时,剪切变形增加,比值减小时,脆性破裂的可能性增强。自然和人工边坡,都处于三维状态,所以,一般情况,τmax/σt<0.5,增加岩石产生脆断张裂的特性。但由于卸荷回弹,牵涉到应力符号由正改变为负,则使τmax/σt>0.5增加了控制性的剪切变形。在野外的工程现场边坡,这两种变形型式可同时展现。
亦可应用三维应力状态下的莫尔圆,及反应力作用下,引起应力调整性变化,并依据应力不断调整后画出诸多新的莫尔圆,以式(2.27)与式(2.28)求反向应力作用下σd与τ8的变化轨迹线。当三维应力为压应力状态时,其偏应力σd与八面体剪应力8
反应力应变岩石力学在工程中应用
其压应力增加与卸荷减少,均按式(2.29)与式(2.30)求σd与τ8的轨迹线。当卸荷σ3成为张应力出现时,则按式(2.27)与式(2.28)求σd与τ8点轨迹变化线,在推力作用下,因泊松效应,深部亦形成拉张脆断的临界状态。现以龙滩工程第18层钙质泥岩的室内真三轴试验成果,研究偏应力在三维应力圆上所处位置。第18层钙质泥岩的岩层走向为N80°W,倾向NE,倾角约60°,坝基处18层钙质泥岩中,具平行岩层走向,倾向NE,倾角近于直立的隐劈理发育,取垂直钻孔中岩心,作室内三轴试验,岩心轴向与岩层夹角为30°,与劈理面的夹角为20°。试验围压,σ3=1MPa,σ2=5MPa,σ1=5.3σ3+17.3=22.6MPa,其三维应力圆如图2.13,由式(2.29)得σd=11.43MPa,式(2.30)得8=9.33MPa,由σd与8值确定了图上的M点,此点位于最大莫尔圆之内,两个小莫尔圆之外,因此仅以应力变化中应力椭球体的最大莫尔应力圆代表三维应力圆的变化,即可获得M点的变化情况。
图2.13 龙滩坝址第十八层真三轴试验成果三维应力图
一个工程地区,由于地形地貌岩性构造所产生的差异,应力椭球体在各处展布的情况不同;地表与地下较深的部位,应力椭球的展布,受区域构造应力场及大断裂控制。但研究三维应力圆应力演变的变化情况,无严密方向性限制,且由浅而深的应力椭球体的主应力方向变化是逐渐转变的(图2.14)。三峡坝区茅坪800m深孔,由浅至深,最大主应力方向由NE渐转为NWW向,故可在σ-τ坐标系中,将莫尔最大应力圆的变化,作为统一连续处理,以研究受反应力作用,M点的特异变化。
图2.14 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随深度的变化(据国家地质局地壳应力研究所,1989)
如图2.15,图中A圆为单轴拉伸圆,B为单轴压缩破裂圆,C1为三维压缩强度最大莫尔破裂图,C2-C7为三维应力按应力强度公式变化的强度圆,并依据A、B、C诸圆,作出莫尔强度包络线。D圆为深2000m处三维应力状态的最大莫尔圆,E为地表层三维应力状态的最大莫尔圆,Dre与Ere圆,为受反应力作用后,三维应力变化后的莫尔圆。圆图中M点,仅More与MEre1、MEre2的计算采用式(2.27)与式(2.28)其余三维应力均处于压应力状态,采用式(2.29)与式(2.30)计算。C1-C7应力圆中的M点,随应力增加而增大,但均在莫尔包络线之内,未达屈服破裂界限。在深2000m处,莫尔应力圆远小于莫尔包络线。但在水库蓄水,库水沿张性断裂下渗,则形成下述反应力,一为库水对断层约为20MPa的张力,一为库水下渗在断裂所产生的温差应力,龙滩地区年平均气温约为20℃,地温梯度采用一般情况的30℃/km,则2000m深处地温为80℃,库水下渗至2000m处,根据区内温泉温度,认为升温至40℃,岩石的热应力系数取0.4MPa/℃,则总的反应力为36MPa,与垂直断层方向最大水平主应力31MPa相抵后,仍存有5MPa的张应力,在应力变化中,原σ1不变,σ2成为σ3,原σ3成为σ2,新应力状态的最大莫尔圆与M点,均大于莫尔包络线,说明岩体产生破裂,引发水库地震。根据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对龙滩坝区断层岩样作超微构造透射电镜研究,获温度为350~400℃时,岩层产生断裂破坏时的差异应力(σ1-σ3)为50~70MPa。当库水下渗达2000m时,其产生的反应力与最大主应力之差,达50MPa多,与历史上构造变动产生破裂的应力场条件一致,可证明采用图2、15所判明情况的正确合理。因2000m处地温为80℃,属中低温状态,故选用差异应力为50MPa。据中国地质大学环境学院对长江黄腊石滑坡区缓倾角张性正断层中剪切碎粒岩样,作透射电镜超微构造分析,获在低温低压环境中,岩体产生剪切破坏的差异应力为30~50MPa,在龙滩地表现所处应力环境下,由于日温变化所形成的反应力的影响,其形成的Ere1圆,已超出莫尔包络线-σ3<σ,但MEre1点却在包络线之内,表明σ2的侧向制约,且σ1-|σ3|=15MPa<30MPa,故不会产生屈服破坏;Ere2圆,在年温变化影响下,反应力可达10MPa,MEre2已位于莫尔包络线之外,已达岩体屈服强度境界,由于σ1-|σ3|=20MPa<30MPa,可视为处于临界状态,但应预防其他反作用力的叠加。图2.15诸应力的情况列如表2.4。
图2.15 诸莫尔圆σd与τ8交点M的变化规律
Ⅸ 冰箱嗡嗡响声音特别大是怎么回事
电冰箱放置处地面不平或者安放不平稳是电冰箱产生噪音最常见的原因。解决的方法是拧动一下电冰箱底部的调节螺丝,调节高低,当调节螺丝接触到地面,四角接触到地面时即为最佳放置状态。
检查调整外管路与箱体之间连接加固部分是否松动,从而避免压缩机工作时产生共振。所以外管路一定要固定好,螺栓要加弹簧垫圈,以防松动。
如果用手紧按压缩机后,噪声明显减低,将手抬起噪声又增大,一般是压缩机底座固定减振胶垫受力不均或螺栓松动、压缩机底板不牢固造成,应调整、拧紧连接部分螺栓和更换失去弹力的垫圈。
冰箱使用注意事项
冰箱长期停用时,应先切断电源,取出箱内一切食品,将箱内外清理干净,敞开箱门数日,使箱内充分干燥并散掉冰箱内的异味。
如果排水管堵塞,水就会漏到冰箱内。所以要用铁丝通一通排水管,除去积在排水管上的东西。
注意检查电源线上是否有裂缝,防止漏电。清洗时用温水或中性洗涤剂将冰箱内外清洗并擦干,敞开冰箱门通风干燥一天。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冰箱、人民网-冰箱科学使用,您会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