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历史上都有谁承认了伪满洲国和汪伪政权
来路不正的政权最需要别人承认
伪满是“九一八”事变的产物。发动事变的日本关东军为了长期统治中国东北,派遣奉天特务机关长土肥原贤二在天津策动“便衣队暴动”,将隐居于此的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带到长春,拥立为“满洲国”执政,宣示这个伪政权正式建立。在伪满成立的1932年3月,其“外交总长”谢介石便向日、美、英、法、德、意、苏等17个国家发出通告,希望建立外交关系。但除了日本于6月宣布承认伪满外,其他国家都没有积极回应。美国更在此前发表声明,宣布不承认任何违反《国际联盟盟约》和巴黎公约的行为。
日本当局分析局势后认为,只有使伪满政权获得国际承认,才能开展对外贸易,有效地攫取利益。而伪满获得承认的前提,则是中国政府的事实承认或国际联盟的承认。但在1933年2月,国际联盟以44票赞成、1票弃权、1票反对的压倒性优势通过决议,肯定中国对东北拥有主权,不承认伪满洲国的合法性,粉碎了日本的美梦。
唯一投了反对票的日本随后宣布退出国际联盟以示抗议,并将精力转向诱使中国在事实上承认伪满上来。1934年2月,当中日双方就华北与东北通邮问题展开谈判时,日方便试图通过使伪满邮票进入关内造成承认的假象。但中方已经识破了日方的阴谋,对此寸土不让,不仅拒绝邮票上出现“满洲邮政”字样、不允许加盖“满洲国”邮戳,在票面上也不许印有溥仪头像等“不适当的花纹”。直到1935年1月,双方才谈妥使用仅有“邮政”二字的特殊邮票实施通邮。学者何辉庆评价,“双方之上级决策单位察觉,邮票在主权的承认上有超乎他们想象的效力”。
1934年3月,德国记者恩斯特·柯德士乘坐西伯利亚特快列车横跨苏联,来到中国东北,采访由“执政”登基为“满洲帝国皇帝”的溥仪。这位第三次临朝称制的皇帝面对柯德士“您如何对待除了日本还没有任何一个其他国家承认满洲国这个问题?”时,回答是“我们首先要能够证明自己是一个国家”,彷徨无措的心态跃然纸上。
来自萨尔瓦多的承认
出乎预料的是,溥仪接受柯德士采访两个月后,一个新的邦交国自己送上了门。这个国家并不在伪满曾经谋求承认的17个国家之列,也不是日本的睦邻友邦,而是一个遥远的北美洲小国萨尔瓦多。
1934年5月21日,萨尔瓦多驻日本东京总领事葛伦沙通知伪满唯一的“驻外公使”丁士源,该国已在3月3日宣布承认“满洲帝国”。消息传开,中国各界一片抗议,国民政府外交部为此致电国际联盟,要求针对萨尔瓦多这一行为予以制裁。究其原因,有人认为,这是萨尔瓦多军人总统马丁内斯对其1932年上台以来一直得不到美国承认的“报复”,也有人认为是这位奉行神秘主义的国家领袖又一次听从“上天安排”的任意妄为罢了。
对当时的日本和伪满来说这无疑是雪中送炭,自然备加奉承,连萨尔瓦多运来出售的咖啡,都由伪满外交部的官员亲自包装和推销。伪满外交官宋淇涵回忆,“大家笑着说:各国都像这样来承认,外交部员变为洋商店员了”。溥仪也因此对萨尔瓦多产生了特别的好感。相传,1941年10月,他曾经试图联系萨尔瓦多使团,随其逃离东北,摆脱日本人的控制。事实真伪姑且不论,这也确实是溥仪最后的机会——两个月之后,萨尔瓦多就宣布加入同盟国,再也不向伪满派遣使节了。
德国直到中日开战才承认伪满
20世纪30年代,日本、德国、意大利的关系日益亲密,日本一直希望德国和意大利能够承认伪满政权,但进展却非常迟缓,德国对此的态度尤其令日本不满。
其实,从第一次大战爆发前的1913年起,德国对中国的贸易总额就已经超过日本。“九一八”事变爆发的1931年,德国对华贸易总额为3.57亿马克,是对日贸易总额1.74亿马克的两倍。同时,相比大力发展本国工业的日本,中国更是德国工业产品的主要市场。而且,自国民政府宣布统一中国大陆之后,其军队建设采取“以德为师”的策略,不仅聘请德国军官作为军事顾问协助训练部队,还购买了大批德式武器装备。对此,当时的德国银行总裁施佩尔总结为“德国的失业问题, 可以通过对华贸易出口获得解决”。
随着纳粹党政权的上台,德国的远东政策在两个集团间形成了角力。纳粹党,特别是其对外政策部主张进一步与日本发展关系,承认伪满政权以获得日本许诺的特殊经济地位并获取回报。德国外交部长牛赖特、驻华大使陶德曼等政府方面的官员则主张对华贸易更为重要,陶德曼还向外交部报告了“九一八”事变后,德国企业在中国东北遭到日本排挤的情况,更加深了外交界这一看法的认同。
此外,部分德国外交官员还认为,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夺取了德国在青岛的殖民地,战后又占领了德国在南太平洋上的多个小岛,这时不妨将“承认伪满”作为价码,向日本讨还一些利益。
这种局面下,德国对伪满态度游移甚至摇摆便不足为奇。1934年2月,德国商人海耶以德国政府特派员的身份,带着纳粹党副领袖赫斯的亲笔信来到中国东北,与日本及伪满方面商谈经济协定。同月,德国外交部却再度重申无意立即承认“满洲国”,导致海耶的谈判以失败告终。
此后的几年间,德国与日本越走越近,德国驻日本大使狄克逊也认为伪满是“德国可以用来从日本那里获取政治或经济利益的唯一王牌”,一些纳粹党政客还声称,德国从中国进口的主要产品是大豆,原产地正是中国东北,承认伪满对此不会产生影响。但对正在积极扩充军备的德国来说,占进口总量50%以上的中国钨矿资源却无可替代,不能轻易放弃。因此在承认伪满一事上,一直没有任何进展。
直到1937年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初期,德国仍然没有承认伪满的意思,甚至曾拒绝日方提出的从中国军队中撤出军事顾问的要求,驻华大使陶德曼还出马担任了两国谋求停战的中间人。但随着中国军队在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的失败,以及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德国最终选择了倒向日本。1937年11月,德国的盟国意大利在加入日、德签署的《反共产国际协定》后率先正式承认伪满。次年2月,希特勒在国会演讲中宣布承认伪满。5月12日,德国与伪满在柏林签订修好条约。中国政府虽然进行了积极的外交活动,最终无济于事。
伪满与苏联关系从来不错
同样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伪满问题上要比德国“明快”得多。在“九一八”事变后一个月,苏联副外交人民委员加拉罕就向日本驻苏联大使广田弘毅声明对中日冲突采取不干涉主义。1931年12月,苏联外交人民委员李维特诺夫还向日本提出签订日苏互不侵犯条约的建议。几年前,苏联还曾为了保护中东铁路和中国军队张学良部打了一仗。这时为了向日本表示诚意、避免冲突,不但允许日军进攻哈尔滨时使用中东铁路,之后甚至将这条铁路卖给了伪满。
在伪满政权建立后,欧洲各国普遍保留原驻中国东北的领事馆,苏联也不例外。但允许伪满前来设立领事馆的,却只有苏联一家。伪满“建国”之初,就在苏联的海兰泡和赤塔设立了领事馆。据曾任伪满驻赤塔领事馆书记官的王替夫回忆,“苏联与伪满的外交关系是勉强的”。1934年3月溥仪称帝之后,赤塔领事馆举行宴会,苏方的赤塔市长、军区司令还前来参加。
经过张鼓峰、诺门坎几次冲突,苏联和日本在1941年4月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特别声明“苏联保证尊重满洲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日本保证尊重蒙古人民共和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正式承认了伪满洲国,并换取了日本对“蒙古人民共和国”的承认。中国政府对友邦与敌国交互承认中国领土上的分裂政权一事“至为愤怒”,但因需要苏联支援物资坚持对日抗战,也只得克制了事。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波兰一度和日本走得很近,也因此承认了伪满。但波兰亡国后流亡英国的西科尔斯基政府于1942年2月宣布取消承认。二战爆发后,加入轴心国的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几个小国,亲法西斯的西班牙、丹麦、芬兰、泰国等国,德国制造的维希法国、斯洛伐克、克罗地亚等傀儡政权陆续宣布承认了伪满。梵蒂冈也在1934年委派“吉林代牧区宗座代牧”高德惠负责“与满洲国政府交涉”,这是否属于承认伪满一直存在争议,但1942年伪满出版的《满洲建国十年史》中,承认伪满的国家里并没有将梵蒂冈列名其中。
除此之外,列名伪满“邦交国”的,还有日本制造的“自由印度”政府、缅甸巴莫政权、菲律宾劳雷尔政权等几个傀儡政府,日苏羽翼下的两个蒙古政权以及汪精卫的伪国民政府。
谁承认了汪伪政权?
“君为其易,吾为其难”。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怀着满腔的悲壮,对蒋介石扔下这句话,然后走上了当汉奸的不归路。1940年3月30日,一个由国民党元老汪精卫挑头的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人称“汪记政府”或“汪伪政权”。
从成立之日开始,汪伪便要在日本的羽翼下夹缝求存。民间有人挤兑汪伪,写下了“国祚不长,八十几日袁皇帝;封疆何仄,三两条街汪政权”的对联,非常形象地讲出了汪伪政权的困顿,两三条街之内命令有效,出了南京城便无人听令。
另一方面最让汪伪期盼的,是别人的承认,他们的心态与伪满洲国一模一样,所有来路不明的东西都特别在意别人的看法。
最早的承认者自然是日本与伪满洲国
虽然汪记政府是由日本人一手撺掇、谋划出来的伪政权,但日本人竟然没有第一时间承认它。双方一直到8月31日才缔结了《中日基本关系条约》,这算是完成了互相承认的手续,汪伪政府有了第一个同伴。
只有一个是不够的,汪记政府还有一个小伙伴伪满洲国。但对于伪满,汪记政府心情是复杂的,作为中华民国的领土,承认伪满就是卖国。之前日本与重庆的调停密谈中,双方就是在这个问题上卡壳。
而日本也急切需要汪伪与伪满互相承认,这样他们提出“大东亚新秩序”才有了三角基础。1940年的11月,三方终于签订了联合宣言,算是正式勾搭成奸。
1940年12月10日,汪伪特使、外交部长徐良到“新京”,向溥仪递交“国书”,开始所谓“国交”。1941年1月和8月,伪满与汪伪上演了互派“大使”的闹剧。
在承认伪满洲国的各色国家与“政权”中,最滑稽的当属汪伪。按照伪满的《国籍法》,凡居住在满洲国的居民都拥有满洲国籍,所以在伪满是不存在“中国侨民”的。连原伪北京临时政府天津警察总局督查专员郑承斌,回家乡沈阳料理完父亲丧事之后,也被当地警察局以“你是满洲国人,应在满洲国供职,不准楚材晋用”为名,禁止他“出(伪满洲)国”和“回(汪伪中华民)国”。
这种不明不白的关系,汪精卫也无所适从,要平息国人愤怒,他也只能摆摆姿态,1942年春,汪精卫“访问”伪满洲国,发表演讲时说:“我们昔日为同胞,今日仍为同胞,他日更为同胞。”对两地民众关系,含糊其辞。
汪伪外交官周逸峰评价,“(汪伪)在中国领土上设立大使馆已成为笑柄,没有侨民,设立领事馆,更是笑话”。但为了给伪满装点门面,汪伪政权还是在沈阳和哈尔滨设了两个领事馆,当然,这些领事馆无所事事,哈尔滨领事馆因为找不到合适的房子,拖了一年才正式开馆,也没有影响“国际关系”。
汪伪的外交空间比伪满洲国还窄
汪伪政权粉墨登场后,日本人最关心的是轴心国老大德国对它的承认。但德国一直以来就与重庆国民政府保持着良好关系,承认汪伪也是十分曲折的过程。
就在日满汪三家勾搭成奸的时候,德国还期望当中间人给日本与重庆说合,条件是承认满蒙和日军撤出华中与华南。重庆方面自然予以拒绝。德国的努力一直延续到1941年的1月,仍然在为调停做努力,但重庆方面坚持以日军退兵为前提方可开始谈判,德国才断了念想。
汪伪与德国关系的转机是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签订的《三国同盟条约》,德国对中日交战的态度有所转变,但因需要从中国进口钨矿,德国仍然不愿和重庆撕破脸。
一直到希特勒决定进攻苏联,德国的外交态度才彻底放弃重庆国民政府,此时重庆与苏联已经签订互不侵犯条约,而且苏联给予国府大笔军事援助。
1941年6月22日,德国进攻苏联,德国承认汪伪政府,以换取日本在对苏作战上的决心:“我们决定于7月1日承认汪精卫政府。”
7月1日,德国驻南京总领事吉普利希转呈建交电报,可以说,这是汪伪政权值得庆贺的一天,因为以德国为首的欧洲轴心国意大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斯洛伐克和克罗地亚也于当天承认了汪伪政权。
至于承认汪伪的,除了欧洲轴心国,还有日本在亚洲笼络的几个小弟兄,什么泰国,“自由印度”政府、缅甸巴莫政权、菲律宾劳雷尔政权等几个傀儡政府,境遇与伪满洲国类似。
汪伪政权的“外交胜利”:收回租界
获得了轴心国的承认,汪伪政权在外交上并不满足,他们在有限的生存时间里,做了一件有益的事情,收回列强租界和废除治外法权。
早在1938年汪精卫方面与日方的谈判中,就有废除日本在华治外法权以及归还租界的约定,应该说日本撤军以及收回在华权益,是汪记上贼船的重要诱饵。
结果撤军没有得到日本军方的认可,那么剩下的就只有收回租界和废止治外法权了。1940年11月30日的《基本关系条约》也有相关规定,所以汪伪政权在建立之后曾拟定了《关于收回租界之研究》的内部文件。
当时是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前,欧美在中国的租界没有放弃的条件,日本也对此不太积极,此事也就一直拖延。
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事情才出现转机,日军进占英美等国在华租界,首先在1942年2月将广州和天津的英美租界还给汪伪。对此,汪伪可是着实兴奋了一阵,大肆宣传:“友邦尊重我国主权,于此可见,而中国革命成功有待日本之援助,东亚之解放,亦于此得一证明。”但是日方只是表面奉还,租界里的重要事务还是由日方说了算,汪伪仰人鼻息也没辙。
1942年12月18日,日本发表了新的对华政策,其中就有对于租界和治外法权应迅速予以撤销的提法。汪精卫定于次年赴日访问,租界和治外法权是谈判的重要事项,双方商定于1943年1月15日实现汪伪对英美宣战,同时收回在华权益。
谁知道事情有变,日方了解到美国即将审议通过“中美新约”,有可能也是收回租界和废除法权。于是双方提前到1月9日在南京签订了《关于交还租界及撤废治外法权之协定》。
3月30日,杭州、苏州等7地的日本专管租界行政权移交汪伪政权。与此同时,日本、意大利、法国维希政府、西班牙等与汪伪签约,交出北京公使馆的权益。接着厦门鼓浪屿公共租界、上海公共租界先后由汪伪接手。
另外从1943年8月1日起,日本臣民必须“服从汪政府的课税法令”,作为日本撤废治外法权的第一步。接着意大利、维希法国等也相继废权。
这番“外交成就”,成为伪政权重要“合法性”来源,周佛海兴奋地说:“所谓不平等条约,大部已由吾辈手中取消矣。和平运动至此始有一交代,居心之苦,谋国之忠,天下后世或可见谅矣!”
到了抗战胜利后,重庆国民政府以战胜国的身份,收回列强在华全部租界以及废除所有不平等条约,在汪伪官员看来也算不得威风,伪外交部长褚民谊死到临头了,还不忘揶揄两句:“胜利后,中央(重庆政府)还由外交部提出接收租界条例,经行政院通过施行。本人以为租界早已接收,是不是还要与各关系国举行一次接收租界典礼或庆祝?那可闹笑话!”
B. 汪精卫和溥仪有什么区别
汪精卫和溥仪的势力、地位、影响力、能力不同。如下:
汪精卫是主动投靠日本的汉奸,溥仪是被日本劫持到沈阳当伪满洲国皇帝的,是被动投敌。
都是日本人立的傀儡,受日本人摆布,都是汉奸,区别不大,汪精卫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溥仪是名义上的皇帝,相比之下,溥仪被控制监视的更加严密,汪精卫相比溥仪要自由许多,手上还有那么一点点的权利。
汪精卫和溥仪谁更容易被宽恕?
溥仪被欺骗、被胁迫的成分比较大,由于完全就是傀儡,所以很多罪孽难以归罪于他,更容易被宽恕。而汪精卫手里是有一定实权,有一定的自主能力的,但却丝毫没有什么返正的表示。
初期的时候,汪精卫可能确实是被日本欺骗、引诱,但在日本暴露真实意图,他没有丝毫悔恨,反而仍然积极配合日本,这是不可原谅的。
C. 溥仪退位后,为什么会被冯玉祥逐出紫禁城
溥仪都退位12年了,为何冯玉祥一定要驱逐他,不怕他当汉奸吗?
中国历史上,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历史人物。这个人,幼年时当皇帝,成年了当汉奸,中年当囚徒,晚年成了一名园丁。
能做到这一点的,中国历史上只有一个,那就是溥仪。
可是千防万防家贼难防,防住了北洋老人,却没防住国民党自己人。孙先生的正统继承人汪精卫居然当了汉奸。
不得不说,冯玉祥驱逐溥仪,是一个错误之举,但冯玉祥真的不是故意的。
D. 溥仪在伪满洲国有多大的权力
表面上看,中国历史上只有一个子皇,那就是后金皇帝石敬堂。但其实汪精卫和溥仪也可以算是儿皇帝。虽然他们没有指名道姓地说日本人,但他们其实很胆小,活得没有石景堂好。三人中,溥仪活得最憋屈。石敬堂只是割让领土给自己,掌管行政、外交、军事,与皇帝无异。汪精卫虽然是傀儡政权,对日本人百依百顺,但还是有自己的军队和特务组织,有一定的行动自由。
溥仪在回忆录《我的前半生》中写道:“我可以遇见也不能遇见任何人,见面后说什么,参加什么会议,开会时说什么等等。我会服从他的命令。我想说的大部分都是提前用日文中文写在纸条上的。”溥仪的经历说明了一个道理。任何一个想靠土匪达到目的的人,都是想和老虎谋皮,注定要失败。反而会被人摆布,给自己带来耻辱。
E. 溥仪在1912—1949的经历(简介)。速度求解。
溥仪在1912年到1949年的经历:
1912年2月12日被迫退位,清朝统治结束。1934年到1945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在日本人控制下做了满洲国的傀儡皇帝。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8月17日,溥仪在沈阳准备逃亡时被苏联红军俘虏,被带到苏联,1946年8月10日,溥仪作为证人出席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1947到1948年,溥仪被前苏联转移到同一城市的另一个看守所里,他仍享受与其他被拘人员不同的生活待遇。
如仍可单独用餐,不必参加劳动,甚至不用打苍蝇、蚊子。1949年的时候溥仪一直被关押的看守所中,直到1950年7月30日, 苏联通知溥仪引渡回中国。
(5)溥仪可以命令汪精卫吗扩展阅读:
长期以来,人们对中国的末代皇帝溥仪的称呼都是宣统帝或者清废帝、末代皇帝、逊帝等,因为他没有庙号和谥号。
他去世时是平民身份,所有没有谥号。但爱新觉罗家族在台湾的后裔于1967年给溥仪上了庙号宪宗和谥号配天同运法古绍统粹文敬孚宽睿正穆体仁立孝襄皇帝。
但溥仪所谓的谥号,庙号并不算是正式的谥号、庙号,这个庙号和谥号是家族内定的,未获国民认可。
F. 投日的伪军的头子都是谁听说还有溥仪
四大伪政府组织 1939年底,汪精卫由重庆“还都”南京。次年3月,在日军特务头子影佐祯昭少将的导演下,将华北与南京两个伪政府合并,成立了所谓“国民政府”,汪精卫自任政府主席。以上各个伪组织都拥有大批伪军,其中以汪精卫伪政府最多,实力也最强。 伪“满洲国”伪军:1932年3月9日,清朝废帝溥仪在日本关东军的扶植下,在长春就任伪“满洲国”临时执政。其军事指挥机构为“满洲国”军事部,该部辖有参谋司、军政司、铁路警备司。除“首都”长春外,伪“满洲国”将其统治地域划分为11个军管区。 在长春地区的伪军,有禁卫军司令部(辖禁卫步兵团、禁卫骑兵连、禁卫炮兵连)、宪兵司令部(直辖“首都”宪兵团)、第四高射炮队、第一飞行队、高等军事学校(陆军军官学校、军需学校、兽医学校等三所学校)。此外,伪“满洲国”还建有一些机动部队,主要有铁石部队、江上兵艇队(后改为陆军江上军)、高射炮队、汽车队、铁路警护军等。伪“满洲国”伪军数量基本上保持在20万人左右。 汪精卫“国民政府”伪军:1938年3月28日,伪“维新政府”在南京成立。曾任北洋政府国务院参事、参议院议员、执政府秘书长的梁鸿志任行政院长。 1940年汪伪政府在南京成立后,仍和以前一样设置军事委员会,作为其最高军事指挥机关,汪精卫兼任委员长。汪精卫成立伪政府初始,也想仿效蒋介石办黄埔军校的办法,成立自己的嫡系军队。但是日本人不允许他有这样的部队,无奈,只好将这批学员训练完毕后分配在军事机关和武汉绥靖司令部。尽管如此,汪精卫深知武力是最有力的政治资本。他开始通过“曲线救国”的谎言四处诱降蒋介石国民党军队。至日本投降时,汪伪政府已经拥有七个集团军和一些绥靖部队。此外,汪伪政府还对外吹嘘建有海军和空军。但汪伪政府的空、海军实际形同虚设,海军仅有陈旧小炮舰三艘,空军只有数架教练机。汪伪政府所有的伪军统计起来,对外号称兵力百万,实际上只有七八十万人左右。 “蒙疆联盟自治政府”伪军:1936年1月,锡林郭勒盟副盟长德穆楚克栋鲁普在日本帝国主义“复兴蒙古民族,实行自治”运动的蛊惑下,树起叛国旗帜,在其家乡西苏尼特旗成立了伪“蒙古军总司令部”,自任总司令,李守信为副司令。 1936年5月,日军取消伪“蒙古军总司令部”,在嘉卜寺(今化德)成立了伪“蒙古军政府”。德王被任命为总裁,掌握军政大权。
G. 为什么溥仪做过日本满洲国的皇帝解放后却没像汪精卫那样被处死
还有一点挺重要的,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溥仪他是清朝的最后一个皇帝,也是自秦始皇自称为皇帝开了个头,他就是一个结尾挺有意义的。在一个就是他的动机,他是想借日本人之手来帮他光复大清。只可惜日本人不是蒙古人,他打错了如意算盘。以上的这些能跟汪精卫能一样吗?汪精卫那是什么狗屁的曲线救国,把当汉奸说的很委婉!他不是想借日本人的军队来光复那个朝代,性质根本就不一样。
H. 溥仪在伪满洲国的权利。
溥仪做傀儡皇帝,他一点都不觉得憋屈溥仪在东北当伪皇帝,不会认为自己很憋屈,当时他父亲载沣十分反对,溥仪不照样还是去了?至少他这样已经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了,虽然只是个象征。
溥仪在伪满洲国的权力分为宫内和宫殿外。溥仪在长春皇宫宫内的权利大于在宫外的权利。
在宫外,尤其是在政治上,溥仪没有实权,大部分实权都是由日本人决定的。然而,只要不影响日本人的利益,溥仪仍然可以拥有小权力,比如安排皇室成员到日本留学,把祁继忠赶出军校,安排李玉琴(溥仪妻子)的哥哥当警察等等。
因为日本人要利用溥仪,因此有时候也要给溥仪面子。在宫内,溥仪的权力要稍大一些,他可以任意打骂太监,佣人。溥仪每月有80万的内帑,这个是他可以随意支配的,日本人不干涉的。
I. 中国封建王朝中,末代帝皇谁死地最幸福
LZ你好,溥仪在我过历史是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皇帝,大家都知道他是我过最后一个皇帝,可以说他得一生非常辛酸,(LZ可以去查下溥仪写的我的前半生和我得后半生)可以说他尝尽了人间的冷暖,先从锦衣玉食的帝位盗解放后的普通百姓,普一的一生可以说是不幸的,但从另一方面讲,溥仪是最幸运,最幸福的以为末代皇帝,就想LZ说的他经过三个朝代三种制度,另外一个重点就是他没有被处死!历朝历代哪个末代帝王不是死于非命,哪个会有善终?当属溥仪,解放以后非但没有被处死,还得到了毛主席和周主席的关心保护,还写了两本自传,大家可以想象就凭他曾经是伪满州国的皇帝,日本侵华的借口这一点他就够被杀一万次了,但解放后我过领导人考虑到当时溥仪做伪满皇帝主要是由于国民政府的欺压和做位一位末代帝王渴望复国的心情,没有像处死汪精卫一样处死溥仪,你说,溥仪难道不是末代帝皇中死地最幸福的?????
J. 作为汉奸之首,溥仪为什么没有被判处死刑
首先 溥仪不是汉奸之首 汉奸之首 是汪精卫 汪精卫死后 是 陈公博 陈公博 判死刑了 溥仪的身份比较特殊 他是废帝 即使后来他成为伪满洲国皇帝后 与汪精卫的卖国 还是有本质区别的 并且 从法理上来说 溥仪在成为满洲国皇帝的时候 日本还没有公开侵略中国 这也是其不能以叛国罪判刑的理由 最后溥仪是被苏联俘虏的 直到新中国建立后才移交给了新中国政府 出于政治考虑 也不能以汉奸罪 给其定罪 理论上 大清 是大清 民国是民国 如果溥仪自己不承认自己的民国国民身份 从理论上较真扣的话 他不算民国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