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程序员是不是手艺人的一种
编程不是一种知识,而是一门手艺。
我们从小到大的学习都是学习知识,流程一般是课前看书预习,上课听讲,下课做作业,然后复习考试。但是学手艺可不是这么学的。
我们先拿游泳举例,游泳不是知识,而是技能,也可以算门手艺吧。
需要预习吗?需要上课听讲吗?不需要,因为两岁小孩都能学会游泳,他们连话都不太会说呢,怎么可能听课预习呢。游泳是通过在水里的练习,教练手把手地传授动作,一点一点提高熟练度学会的。
我们再来看看弹琴,学钢琴一定要有钢琴,音乐基础知识也是老师在练琴间隙传授的,并且一定会结合练习,另外练琴时间是很重要的,必须保证一定的练习量,有些理想远大的琴童练琴时间可以用惨无人道丧心病狂来形容。
千万别把编程看作知识,计算机科学是知识,但是编程是手艺。
既然是手艺就要用学手艺的思路去学习。
以动手练习为主,看书学习为辅,甚至极端点,初学的时候除了看必要的文档都可以不看书,等有了一定编程基础后再去看书,看完书立刻动手编程去验证书上的理论知识。
练习一定要循序渐进,把手艺分解成几个简单的动作,反复练习直到熟练,然后再把基本动作组合起来练习直到熟练。拿C语言举例,比如从认真写好一个Hello world开始,然后去熟悉 if for while 等基本关键字,然后熟悉字符串操作,内存操作,练习查找 排序 二叉树等基本算法数据结构,然后学习一个小型Framework。。。。
找个师傅,手艺的一大特点就是自学是很慢的,而且容易走弯路,而有人手把手教要快得多,手艺有很多细节,实际操作经验,需要去体会感受的东西,这些细节书上基本不会有。
坚持做大量的练习,以代码行数为例,每年50000行左右是比较一般的练习量,有毅力的话可以挑战10万行。(有人说代码行数不代表什么,行数多不见得程序就对,写得好的程序代码很少blablabla,滚,去跟朗朗说去,告诉他其实不用练那么长时间琴。)
回忆下自己当年是怎么学会骑自行车,学会游泳,学会打篮球的,按照那个思路去学编程,而不是用你学大学课程的思路去学编程。
当你还是一个新手的时候,你需要疯狂的积累你的代码量,你可以从基本的问题出发,做一些简单的问题,怎么输入数据,怎么输出数据,然后熟悉各种数据结构,各种常见算法,疯狂的刷题。
⑵ 是否有较多的程序员会弹吉他如果是,为什么
音乐圈内的老师和大师们,都很烦这种程序猿型弹琴的男孩,因为弹琴好,爱瞎研究,思想单纯,就老爱在不合适的时候提一些问题,根本意识不到自己是在砸场子。就他音乐和数学那个回答,能把学音乐的人整哭百分之八十!所以,见到他们能躲就躲。能回答也不回答,否则没完没了。有眼力见儿的助理,能够迅速在一大群人中一眼识别这种理工科男孩,并在提问时,加以阻挡。在清华的吉他班上,老师就遭遇过突袭:一个小男孩,突然要问问题,手举得老高,半站起来,屁股已经离开了凳子。老师实在无法忽视他了,就叫他起来让他说。他:老师,1234567,吉他为什么要6根琴弦?不够弹啊根本!少一个7!老师说你坐下吧,听完这节课你就懂了。他坚持不坐,表示这一点搞不清楚就没法继续听。课代表眼疾手快又机智,就把他拖出去走廊里解释去了……十分钟后,他回来了,脸上挂着歉意的笑,看得老师直发毛。把琴桥烤熔化了的人,就是他们公司的小程序员,还真巧了,也是北航毕业的。网络技术一半北航,一半北邮,北邮是用莫尔斯密码写校训的,也很霸气!程序员一般都很有探索精神,所以,难免因为动手能力太强,惹出点什么灾祸来,俗称“手欠”。这个孩子,简直是个天才,他的工作其实主要就是找BUG,在忙完工作后,在生活中也顺不过来劲儿,依然苦苦寻觅BUG。他给几乎所有的世界知名乐器品牌,都写过技术咨询邮件!马勺音箱阿姨卖了十几年,他能在一夜之间,把一个好好的箱头给玩儿没声儿了。阿姨问他怎么做到的,他回答就是穷竭法,每几个旋钮设定成一组。我还去网络了一下这个什么“穷竭法”,第一句话就是: “穷竭法的严格性是无可挑剔的。这对希腊数学家来说尤为可贵。事实上, 严格正是希腊几何学的精神。” 你用个箱头都整出来希腊几何学精神了,我也真是除了敬佩说不出来别的了。后来把马勺的中国区技术都整懵逼了,进入中国这么多年,没遇到过这么能“找事儿”的,后来是英国的技术给搞定的。
⑶ 小学生学python有必要吗
为什么一定要学习python1、人才需求缺口大:根据《中国人才生态白皮书》研究分析,到2018年底,我国人工智能人才缺口将突破100万,到2020年,这一数字将攀升到226万。在过去的几年中,Python已经成为现代软件开发,基础设施管理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特别是在数据学科和人工智能领域。Python在人工智能、数据分析等领域,表现突出,像自动抓取和分析数据,自动下载资料,提取关键词这样的功能都是分分钟完成,十分简单。
2、全民学习Python的热潮:编程可以将我们从重复的工作中释放出来,去完成更多更有创造性、挑战性的工作。爬数据、分析数据、做统计、做报告……这些我们每天做的重复性的工作,你都可以叫交给程序搞定。不夸张地讲,编程能力会逐渐成为大众需要掌握的能力标配,而Python也将会被纳入职场基本技能之一。如今Python已进入小学教材,甚至将加入高考。
3、语言简洁易上手:作为语法最简单的编程语言,Python可以用更少的代码来表达想法。比如,同样是实现一键整理文档的功能,Python的代码就明显更加简洁。小学生也可以上手学习的计算机语言。
4、薪资待遇好:如果说程序员薪资算是众多行业里的佼佼者,那么Python的薪资可以算是各大类语言的佼佼者了。比如北京,国内猎聘网发布的统计数据,平均月薪2w,再加上年终奖,13/14薪资,一年妥妥30w!所以Python这门语言,前途不可限量。
我有一个刚上小学的小孩是否应该学习Python
小学不适合去学。小学生还是要培养他的思维方式为主。过早的学习这些对他以后的成长没有好处。小学,主要的还是要学习习一些人文方面的东西。这些东西小时候不学好,到了后期很难补的,比如说话能力呀,写作能力啊,还是处事能力啊这些东西。潘森只是一个工具,到了后期,长大以后要学也很快的,不着急。
儿童学python有用吗一般来说机构的广告都是准备让你交智商税的,不过少部分小孩确实学了python会有用,主要在于逻辑思维训练得更成熟,不过不是python起到了作用,而是编程本身需要严密的逻辑的特点影响到他。其实大多数家长会觉得有用是幸存者偏差的心理暗示,99%的交了智商税不了了之,剩下1%大肆宣扬,搞得效果奇佳一样。
小学生学python有必要吗除非有天赋,否则完全没必要。小学生掌握PY有点太超前了。如果对编程有兴趣可以先接触少儿编程。直接上手py在面对瓶颈的时候反而可能扼杀孩子对编程的兴趣。有点拔苗助长的意思
孩子学python有用吗山东省在其最新出版的小学信息技术六年级教材中,加入了Python的内容,小学生都开始学Python,后生可畏。浙江省新高中信息技术教材改革项目中,高中新生开始使用新教材,里面的编程语言将换用Python,Python将正式纳入高考内容,当然这一改革目前只针对浙江。以后编程真的就像开车一样将被普及,虽然自动驾驶会逐步取代司机。(推荐学习:Python视频教程)
2017年10月11日,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了“关于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NCRE)体系调整”的通知,决定自2018年3月起,在计算机二级考试中加入“Python语言程序设计”科目,VB语言将彻底退出舞台。
微软正在考虑将Python作为官方Excel脚本语言之一,根据上个月开放的Excel反馈中心的话题。自从微软意见话题社区开放以来,这个话题成为了最受欢迎的功能要求
编程的独特性在于用计算机做东西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这就像一个项目,怎么分工,哪个人、团队负责做什么,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这里面都涉及到宏观的设计能力和逻辑思维。设计电脑程序去完成任务也是同样的道理。
设计思维
编程可以锻炼孩子的设计思维,如果孩子拥有了编程能力,就会很自然地去想:游戏设计者为什么要设计这些植物,如果我能设计编写这样的游戏,我会增加什么样的僵尸、植物、玩法、关卡,把它们实现了来让这游戏更好玩?
解决问题能力
计算机是一个开放的世界,掌握了编程思维,只要引导他善于观察和发现问题,孩子可以创造出程序解决实际的问题。而不再是在口头上、脑海里空想自己的方案或者想“如果有人按照我的想法实现出来有多好多好啊”。
团队协作能力
当程序到了一定的复杂度,就需要多人合作来完成程序的实现。孩子会学习到如何根据团队中各人的特长进行分工协作,互相帮助,齐心协力把程序实现解决问题。
持续学习能力
一方面,孩子学会了编程,可能会反过来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比如,他想设计一款赛车游戏,需要了解物理上运动的规律,才能将游戏中赛车的运动表达得很逼真。
编程其实就是一种工具,辅助我们把想设计的内容展现出来。与其烦恼孩子沉迷游戏,不如正确引导,把玩耍变成学习和创造的过程。
学习编程并不代表孩子以后就一定要当程序员,或者软件开发工程师,就像学习绘画和钢琴并不是为了孩子将来成为画家或者演奏家。但这为孩子打开了一扇逻辑思维的大门,可以启蒙孩子多方面能力的发展,为孩子将来的学习和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更多Python相关技术文章,请访问Python教程栏目进行学习!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孩子学python有用吗的详细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有关python教程请关注环球青藤其它相关文章!
⑷ 为什么中国的程序员总被称为“码农”
中国的程序员为何常被称为“码农”?这一称呼在程序员社群中是自嘲的标签,源自于他们工作与农民伯伯的辛苦与收入相似的比喻。然而,这个标签在不同人群中的理解和接纳度却大相径庭。
首先,许多人误以为是外界称呼程序员为“码农”,实际上大多数情况下,是程序员们自我调侃的一种方式,用以表达对自身工作强度和收入的自嘲。正如涛吴的回答中提到的,自称“码农”的程序员往往不会容忍他人以同样方式称呼自己,因为这触及到了他们的尊严和自我认同。
其次,互联网行业的特性使得程序员经常需要加班,项目进度、突发状况、公司文化等因素都是加班的常见理由。尽管如此,程序员的收入并不一定低于其他行业,但工作压力确实较大。此外,互联网行业竞争激烈,人才济济,能力与收入直接挂钩,导致一部分程序员因能力不足而感到收入相对较低,从而自嘲为“码农”。
“工作辛苦”与“收入低”两个方面与农民的工作有类似之处,这可能是程序员选择自嘲为“码农”的原因之一。如果两者兼备,那么“码农”的形象就更加鲜明。然而,并非所有程序员都符合这一描述,正如赵劼提到的“弹钢琴的码农”,他们以轻松戏谑的态度看待自己的职业,将“码农”视为一种自嘲的表达,与收入高且相对不那么辛苦的精英程序员并存。
各个行业都有其独特的自嘲文化,测绘行业有“背三角架的孩子”,工程设计行业有“画图的孩子”,甚至管道行业有直接称自己为“撸管”的情况。互联网行业的“码农”形象因其广泛的影响力而更为人所知,这与互联网行业的开放性和与国际接轨的特点有关。
“自嘲”不等同于“自轻自贱”或“贬低”,而是一种表达自我认同和幽默态度的方式。程序员作为互联网行业的关键角色,承载着重要的责任,虽然在技术积累和传承方面可能存在差异,但国内的技术交流活动非常频繁,大牛们积极分享知识,大公司也积极参与开源项目和博客交流,这使得技术知识的传播和发展得到了保障。
关于涛吴提出的细节问题,例如关于创造性、文化、技术书籍、工具改进、学习态度、专业选择以及个人形象的描述,确实存在一定的主观性。每个人的职业发展路径和自我认知都有所不同,因此对于“码农”这一标签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也各不相同。重要的是,无论外界如何评价,程序员们在不断追求技术进步和个人成长的过程中,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挑战,不断探索和创新,为互联网行业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总之,作为同行间的自嘲,将“码农”视为对自身职业的一份理解和接纳。尽管这一标签在不同人群中引发了不同的理解,但其本质是对程序员工作艰辛和收入情况的一种幽默表达。在互联网行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程序员们通过不断学习和改进,不仅满足了自身职业成长的需求,也促进了技术领域的创新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