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程序命令 > 警卫员在铁路上粘贴命令

警卫员在铁路上粘贴命令

发布时间:2022-08-28 19:23:32

⑴ 常德善的人物事迹

常德善,1912年出生在江苏省邳县(原山东省峄县)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父母亲都给地主当长工。常德善两岁前后,因父母相继去世,为本族姐姐抚养,在山东枣庄生活,六七岁的常德善便开始给有钱人家放猪放牛,挣饭谋生。
1929年,17岁的常德善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团,开始给关向应当服务员,后给贺龙当警卫员。在党的培养教育下,常德善勤奋学习,成长很快,在工作中恪尽职守,战斗中机智勇敢。深得关、贺首长赏识,参军这年便加入中国共产党。嗣后,晋升为排长、连长、警卫大队长等职。1934年升任六师十六团团长,随贺龙、关向应转战在“湘鄂西”、“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他指挥战斗机动灵活,进攻的时候总是冲在前面,退却的时候又总是留在后面。在攻打常德的战斗中,直到红军最后撤出,他才离开阵地。在他的身上充分表现了红军官兵一致和官兵之间团结友爱的光荣传统,同时也表现出他崇高的献身精神。他曾多次在自己身负重伤的情况下,把受了伤的贺龙背下战场,因此,贺龙常说:“在‘湘鄂西’的时候,在三次战斗中,常德善把我背扶下来,他身挂重彩,身上带着三颗子弹,打起仗来非常骁勇,真可说,没有常德善就没有我贺龙。”
在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长征中,常德善任红二军团第六师参谋长,一路负责阻击敌人重兵的追击,掩护主力顺利前进的任务。红二军团抢渡金沙江时,蒋介石大军前堵后追。英勇善战的常德善率第十七团与敌人昼夜血战,掩护主力胜利渡江。1936年7月上旬,二、六军团奉命改称二方面军继续北上。在整个长征途中,常德善精力充沛,行军时扶老携幼,宿营时到营地四周观察地形,布置警戒,照顾干部战士生活休息,访问群众,而他自己却很少休息,为红二方面军的安全转移立下了不朽的战功。有一次,他在山上刨到一些野人参,回来交给警卫人员,叫他们每天给贺龙和关向应煮一个,为首长们增加一些营养。1936年贺龙去西安会见蒋介石,常德善作为随行副官陪同前往,保卫了贺龙的安全。
红二方面军到达陕北后,常德善调到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学习期间担任第一分队队长。随后又到中央党校学习马列主义和军事理论,这对常德善后来能成为一名文武双全的优秀指挥员发挥了重要作用。
抗日战争爆发后,红军改编为八路军,红二方面军改编为八路军第一二○师,常德善任一二○师挺进支队队长,并于1937年9月初向华北抗日前线挺进。9月下旬,一二○师在师长贺龙、政委关向应率领下进至宁武、神池等晋西北地区,创建抗日根据地。
从1938年11月开始,日军纠集重兵对冀中抗日根据地连续进行围攻。为巩固冀中和帮助第三纵队的发展,八路军总部电令一二○师挺进冀中。常德善随贺龙、关向应率部冒着严冬的风雪,跋涉千里,于1939年1月,到达冀中任丘县惠伯口地区。当时正值日军对冀中进行第三次围攻,而大清河以北地区且已被日军占领,并正在疯狂地向大清河以南地区席卷而来,企图将我冀中领导机关压缩在任(丘)、河(间)、高(阳)、肃(宁)地区全歼,形势十分严峻。在这样紧急时刻,贺龙师长命常德善率挺进支队孤军插到大清河以北地区,到日军后方打击敌人。当时大家担心在大清河以北会受到日军四面包围,常德善又是初到冀中,情况不熟而受到损失。但贺龙坚定地说:“常德善是员猛将,机智勇敢,他带的又是挺进支队嘛!”常德善率队挺进大清河北之后,与大清河南一二○师的部队和冀中子弟兵相配合,经过大曹村阻击战、曹家庄伏击战、邢家庄截击战等大小多次战斗,给了日军以沉重打击。特别是着名的河间齐会战斗,歼灭日军700多人,创造了平原作战的光辉战例。到4月初,便连续粉碎了日军的第三、第四次疯狂进攻。常德善还在大清河北的雄县、霸县一带配合地方重建和恢复了当地的各项抗日工作,有力地支援了中心区粉碎敌人进攻作战。
在日军第五次大举进攻前夕,冀中独立第二支队队长柴恩波组织叛乱,常德善又接受了平息叛乱的任务。柴恩波原是直系军阀吴佩孚的一个连长,卢沟桥事变后,他以抗日的名义,在新镇、文安一带拉起了一支几千人的队伍,冀中军区成立后,经过争取,他接受八路军改编,编为冀中独立第二支队。当日军对冀中根据地进行连续发动进攻时,柴恩波经不起残酷斗争的考验,在伪新镇县县长、伪军特务头子王宗琪的收买拉拢下,于日军第五次进攻前夕叛变投敌,扣押了改编后军区派去的政工干部,杀害军区派去的军事指挥员。几经政治争取无效,贺龙师长决定,一定要平息这次叛乱,以巩固这一地区的抗日局面。一二○师和冀中主力部队,将柴恩波部团团包围,贺龙命常德善率挺进支队出其不意,从新镇方面敌人的后方直插其防区。挺进支队的突然出现,柴恩波慌了手脚,经过激烈的内外夹击,柴恩波只带随身人员逃往新镇,叛乱很快被平息,常德善立下了卓越战功。留下的广大士兵多为当地农民,积极要求抗日,随编入八路军,使抗日部队更加巩固壮大,敌第五次进攻也随之被粉碎。
一二○师挺进冀中后,经过几个月的连续作战,与冀中子弟兵相配合,粉碎了日军的五次进攻。到1939年秋,一二○师完成了总部赋予的作战任务,奉命要离开冀中返回晋绥,冀中军区领导要求贺龙师长给冀中留下一批有经验的老红军干部,以提高冀中这支新生抗日武装的政治素质和战斗力。常德善遂被留在了冀中,任三分区司令员。1940年6月,晋察冀军区所属各分区统一编序,三分区改为八分区,常德善任八分区司令员。
八分区位于冀中抗日根据地东南端,东邻津浦铁路,南与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接壤,区内公路、河流纵横,交通十分方便,战略地位十分重要。1939年冬,当日军对北岳区的全面“扫荡”失败后,又开始把主要兵力转向对冀中平原的“扫荡”与“蚕食”进攻。常德善率八分区部队主动展开反“扫荡”、反“蚕食”的斗争。曾多次打退敌人的进攻,使根据地得到进一步巩固。与此同时,根据冀中军区统一部署,对分区部队进行了整训,使部队在正规化建设上又迈进了一步。到1940年八分区主力已发展到二十三、三十两个团,还成立了游击总队,战斗能力大大增强。
为了粉碎日军的“囚笼政策”,击破其进犯西安之企图,争取华北战局的好转,1940年8月,八路军总部发起着名的“百团大战”。根据军区部署,常德善率八分区的部队,在当地群众积极配合下,连续开展了大规模的交通阻击战,斩断平大公路、肢解沧石公路,破坏交泊公路,阻挠敌人正在修建石德铁路,并割断敌人沿公路,铁路的电话线,使日军交通、通讯中断。在开展破击战中,常德善率部到处阻击、伏击、袭击出动的日伪军,给敌人以重大杀伤。
10月初,冀中军区为了扩大“百团大战”以来的战果,组织了主要位于八分区的“任(丘)、河(间)、大(城)、肃(宁)”战役。常德善奉命率二十三团和三十团沿子牙河两岩插入敌人点、碉林立的敌占领区。战役开始,二十三团在河间以南的李虎村伏击歼敌90多人。三十团在大城以南先破坏沧石路数公里,接着克流庄、臧庄子、石疙瘩三处敌人据点,歼敌80余人。随后又在白马堂设伏,只五分钟歼敌20余人。在整个战役中,常德善率部与参战各分区的部队相互配合作战,在取得重大战果后,又向四周发展。当敌人向活动在中心区的八分区二十三团合击时,八路军内外线部队紧密配合,使敌人顾此失彼,完全陷于被动。常德善抓住有利时机,又与九分区协同作战,连克米各庄、边家庄、留古寺、屈草、议论堡等敌据点20多处,摧毁了当地伪组织和敌伪政权,协同地方政权建立地方抗日武装。此役历时20天,歼敌1100多人,使敌遭受沉重打击。经过“任河大肃战役”的胜利,八分区又成立了“任河大”支队,打开了“任河大”地区的抗日局面,与友邻部队一起完成了“百团大战”的作战任务。
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和巩固,抗日武装力量的不断壮大,特别是“百团大战”的沉重打击,使日军惊呼“对华北应有再认识”。于是,从1941年起,日军大举进攻华北,作为冀中中心区的八分区自然形势更加严峻。常德善针对敌人的分割、封锁和“蚕食”,率领部队主动连续歼灭出动日军,摧毁敌伪政权,巩固抗日政权。7月前,日军将八分区之青县、大城地区大部“蚕食”。7月后,日军将“蚕食”的重点西移到高阳和大城以南地区。常德善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与九分区相配合,发起“青(县)、大(城)”战役。他率部进入黑龙港北部地区,出击唐官屯,攻克和逼退白洋桥、任庄子等日伪据点十多处,切断敌铁路、公路交通,粉碎了敌人的“蚕食”,打开了青县、大城地区的抗日局面,建立了“青大县”抗日政权,开拓了子牙河以东地区,并抽调主力一部组成津南支队,东进静海、津南地区开辟抗日斗争。
1942年春,日军在冀中区周围和境内大量增兵,加紧“蚕食”和“扫荡”,使冀中的形势越来越严重。在这种形势下,冀中军区和各分区动员广大群众紧密配合,同敌人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在打了不少胜仗的同时,也做好了分散转移的行动方案。到4月底,敌人共纠集日伪军50000余人,在飞机、坦克的掩护下,对冀中根据地进行空前规模的大“扫荡”。从5月1日开始,敌人从冀中地区周围各点出发,实行所谓的“铁壁合围”、“拉网扫荡”、“梳篦清剿”等战术,向我中心区压缩包围,并封锁了中心区内的河流和公路铁路,形成了一个“铁环阵”,企图捕捉我冀中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常德善领导的八分区的饶阳、武强、献县、河间等县,正是敌人包围合击的重点地区。此时,常德善率八分区机关一部和二十三团、三十团最先在敌人重兵盘踞的武强县小范据点附近,机智勇敢地跨过沧石路、渡过滏阳河,穿过敌人封锁线,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转移到了子牙河以东的青沧交地区。在这里,常德善指挥所部,避实击虚,灵活机动,敌来我走,敌走我来,夜夜行军,巧妙地与敌人周旋,先后袭击了南桃子、赵扶、姚马渡、三雌、任庄子、白洋桥、文安、新镇等敌据点。5月中旬,又袭击杜林、三伏庄、并炸毁津浦路上敌人的两列火车,迷惑和牵制了敌人,有力地支援和保卫了处于中心区的领导机关。
到5月中旬,留在中心区内的机关和部队,大部分突出了敌人的“铁环阵”。5月下旬,冀中军区指示八分区率部回中心区,以连为单位打击“清剿”之敌。而敌人却正在以优势兵力实行“压倒战”。到6月初,根据敌情的严重发展,为保存实力,遵照军区指示八分区二十三团主力开始向外线的“冀鲁豫”地区转移。常德善率留下的二十三团二营进入河肃公路以南地区准备与三十团会合。8日下午和三十团取得了联系,傍晚发现河间、肃宁敌人增兵,有向我合击的迹象。9日拂晓,常德善率部转移到了肃宁县的雪村一带,正在布置岗哨,构筑阵地。这时,敌人从河间、献县、肃宁、饶阳等地纠集了七八千人乘几十辆汽车,并有马队、自行车队奔袭而来,很快形成包围圈。此时,三十团已赶到雪村东北的顶汪,并与敌人接了火,顿时,枪声大作。常德善在雪村闻讯,便当机立断,命令侦察科长带一个连,趁敌人立足未稳之机掩护机关 和电台冲出去,抢到河肃公路以北,他亲自率二十三团二营在后面掩护。但敌人大部分是骑兵和自行车队,行动迅速,当时我方兵力、火力都处于绝对劣势,所以几次冲锋都未能奏效。常德善又重新组织部队,他与分区王远音政委各带一路继续突围。当他刚刚冲到了河肃公路以北的张庄、太师庄一带,西面敌人的车子队和东面敌人的骑兵迅速包围了上来,火力十分猛烈。常德善腿上和身上多处负伤,他感到情况紧急,命令警卫员:“赶快把文件销毁!”又命令机要人员和电台人员:“你们脱下军装,换上便衣,利用麦田,迅速分散突围,要快!”说完他转身抓起一挺机枪,向前走了几步,伏身向冲上来的敌人猛烈射击,冲在前边的敌人一个一个倒下了。但因众寡悬殊,敌人越来越近,越来越多,在他的掩护下大部分同志冲了出去。这时,常德善左手又负了重伤,他勇敢地用肩膀顶住机枪,右手按动枪机继续射击。时间一长,常德善终因多处负伤,流血过多,感到自己已经精疲力尽,眼前发黑。这时,警卫员胡德兰跟了上来,他便严肃地对小胡说:“你不要管我了!不要和我牺牲在一起,我掩护你冲出去,到白洋淀去找地委书记金城同志汇报!”小胡眼含热泪舍不得离开他,他坚定地对小胡说:“服从命令!快!快走!”胡德兰哽咽着刚刚冲了出去,敌人的车子队和骑兵便从两侧包围了上来,一阵猛烈的射击,一颗罪恶的子弹打中常德善的太阳穴,英勇善战的八分区司令员常德善壮烈牺牲了。
战斗结束后,周围村庄的男女老幼怀着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和对烈士崇敬的心情,眼含热泪前来掩埋烈士遗体。乡亲们认得出常德善司令员和王远音政委,他们找来当地最好的棺木盛殓这些烈士。乡亲们发现常德善司令员的身上中了20多颗子弹,只太阳穴就有六处,不少人失声痛哭。
常德善一生虽然只有短短的30个春秋,但他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他的一生为革命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新中国建立后,党和人民为了纪念在战争年代牺牲的烈士,将常德善的遗体移葬到石家庄华北军区烈士陵园的苍松翠柏之中,与千百位革命烈士一起长眠于地下。贺龙元帅亲自为常德善撰写了碑文,高度赞扬了常德善的一生:
“常德善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人民军队的坚强干部。早年从事革命斗争,在参加湘鄂边、湘鄂西、湘鄂川黔等苏区的斗争中,以及在长征和抗日斗争中,由于他意志坚定,勇敢顽强,因而功勋卓着,业绩永存。”

⑵ 他驾驶1115号列车冲刺,3架敌机尾随攻击,一车“宝贝”都是啥

1952年7月12日深夜,炎热沉闷的朝鲜,一列火车正冒着浓烟沿铁轨向前冲刺。

身后,3架敌机疯狂的投下十几枚炸弹,顿时铁轨上被炸的火光冲天,划破沉闷的夜空,留下四散的花火。

列车借助浓烟,成功冲过了大桥,以障眼法甩掉了敌机,消失在暗夜之中。随车首长和火车司机依旧不敢懈怠,加足马力冲向目的地。

李国珩驾驶的1115号列车

向志愿军参战将士致敬!

⑶ 急求五年级课本剧,明天用啊啊啊!!!!!!!剧本!!!!!

时间:红军长征时

地点:长征路上

人物:彭德怀(长征红三军团的率领者),饲养员,警卫员等剧本描述中牵涉到的其他人物

道具:大黑骡子服装,红军服装9套+彭的服装,碗,机枪 长木枪 草地背景

【幕启。配乐——“过草地”是红军长征途中最为艰苦的历程,战士们饥寒交迫,随时都有可能被无情地吞没。彭德怀将军率领的第三军团将士们正在泥泞的草地中艰难地前进。

警卫员: 报告军团长,大家都饿得走不动了。

彭德怀: 让大家原地休息

警卫员:是,大家原地休息。

(彭德怀抚摸这大海骡子。)

老伙计,从江西出发,你就一直跟着我,一路上,又驮粮食,又驮器材,每天背上堆得像小山似的。你真是太辛苦了。一点料都吃不上,来,吃点吧。

(骡子点点头,蹭蹭彭德怀,)

警卫员 (快步走到前,握住手,动情地)军团长,这可是你仅剩的最后一点干粮哪。

彭德怀:(笑着说)没事,我挺得住。它,已经很久没有吃东西了。 带它去休息一会吧。

战士1 钱:老兄弟啊,你也休息一会吧。

(把背上的东西都放下来。)(彭德怀用望远镜了望远方)

警卫员:对,它太累啦! 我们军团长宁可饿自己的肚子,也不愿意亏待它呀。大黑骡子就是我们军团长的兄弟。

战士2 :它还是我的救命恩人呢!上回我的腿受了伤,要不是大黑骡子背着我,我哪能挺过来呢!(抚摸它,骡子叫)

饲养员:是,它就是我们的战友啊!是革命的大功臣!

彭德怀: 警卫员 ,通知大家集合,我们继续前进!

警卫员 :全体集合,前进!

【风声,音乐——茫茫的草地,泥泞不堪。 战士们随时都有可能陷入泥潭,被无情地吞没。骤变的天气让饥寒交迫的战士们更加寸步难行!)

一战士走两步,跌倒。一人急救。

警卫员 军团长,又有人晕倒了!
警卫员 (伤心地)军团长,战士们已经两天没有东西下肚了,各团都有人饿死,非战斗减员太多了。这可怎么办呢?
警卫员 (忧虑地)是呀,我们已经断粮了,前面的部队将野菜挖光了,一丁点儿也没有留下,战士们都快饿得不行了……彭老总,我们怎么办才好?

合:我们好饿啊!(低声地,无力的,坐下)

【彭德怀眼见战士们一个个因饥饿而昏倒在地,便把目光盯在自己的大骡子上。

彭德怀:(走过去,抚摸着大黑骡子,爱怜地念叨着),老伙计呀,部队现在连野菜也吃不上了,眼见这战士们一个个饿得倒下了,我该怎么办呢?(大黑骡子不时地用头蹭着彭老总的腿)

(眼含热泪说,下定决心)老伙计,现在,只有你才能帮我解忧啊!这样或许能有更多的人走出草地!

彭德怀:(狠了狠心。把饲养员喊了来,问道)饲养员同志,总共还有几头牲口?

老饲养员 (不解地):报告军团长,连你的大黑骡子,还有6头。怎么啦?

彭德怀:好,就把大黑骡子,杀掉,吃肉!

老饲养员:(着急地)什么,杀掉?杀大黑骡子?这怎么行?你不出草地啦?

几个警卫员:(急忙围拢过来,大声说)军团长,大黑骡子可万万不能杀呀!

彭德怀:(深请地望着拴在不远出的大黑骡子,平静地说)部队现在连野菜也吃不上了,只有把它杀了给战士们充饥,长征才能继续呀!

老饲养员:(流着眼泪对彭德怀说)军团长,可是你怎么过草地?还是杀其他牲口吧!随你挑,大黑骡子就是不能杀,一定要留下。它是您的坐骑。

彭德怀:(拍着老饲养员的肩膀说)其他牲口还有任务!再说,你们能走,我也能走。雪山不是已经走过来了吗?草地又算得了什么!

老饲养员:军团长啊,它平时身上驮满了粮食,驮满了器材,驮满了伤员。它吃了多少苦呀!它可是为革命立过功的,怎么能杀它呀?你舍得,我还舍不得呢!(别过身去,抱着大黑骡子痛哭)

彭德怀:大黑骡子是为革命立了功,这次就让它立最后一次大功吧!

大家:(请求地)团长,还是把大黑骡子留下来吧!

彭德怀:(有些不耐烦了,大声地对身边的警卫员说)警卫员,传我的命令,让方副官长负责杀骡子!

警卫员 顾:(惊讶,想劝,话到嘴边被彭德怀挡住。低声地)到。(转身下去。)

老饲养员:(拍着大黑骡子的脖子,轻轻絮语)大黑骡子呀,大黑骡子!委屈你了,你就为革命立大功吧!

(大黑骡子被 钱 牵下场)

方副官长走上前举起枪,放下,传给其他何,不接。传给梅,不接。举起再放下!

传给警卫员,仍然不接。

方副官长,再举起,再放下。

【彭德怀背过脸去。枪声没有响,谁也不愿意开枪。

【10分钟过去了,没有谁下得了那个狠心

【20分钟过去了,仍然没有听到枪声。

彭德怀:(双手叉在腰间怒吼道)方副官长,快开枪!你不向它开枪,我就向你开枪!这是命令!

【手提机枪的方副官长把枪口对准了大黑骡子,大家都闭上了眼睛。

(枪声响了。音乐起——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军帽,大家也摘下军帽,有的抹眼泪。)

【大黑骡子倒下了,漫漫征程,再也见不到它的身影了。它融进了北上的滚滚铁流,更铸就了战士们的铮铮铁骨……

⑷ 《聂将军于日本小姑娘》全文

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次战斗中,八路军战士从战火中救出了两个失去父母的日本小姑娘。大的五六岁,小的还不满周岁,又受了伤。

聂荣臻将军知道后,立即叫前线部队把孩子送到他那里去。他对战士们说:“虽然敌人残忍地杀害了我们无数的同胞,但这两个孩子是无辜的,她们是战争的受害者。我们一定要好好地照料,决不能伤害日本人民和他们的后代。”

两个日本孤女很快被送到了指挥部。聂将军先抱起不满周岁的小妹妹,看到她的伤口包扎得很好,便马上让警卫员去老乡家给她找奶吃。然后,又慈爱地拉过那个大一些的女孩,亲切地问她叫什么名字。这个女孩叫美穗子,她不会说中国话,只是不停地说:“妈妈死了,妈妈死了……”聂将军见这孩子两眼里流露出惊恐的神色,就拿过一个洗干净的梨子,和蔼地说:“这梨洗干净了,吃吧?泵浪胱蛹?艚??蜕瓶汕祝?憬庸?媛??爻云鹄础??沟氖奔涞搅耍?艚??衙浪胱永?交忱铮?眯∩滓豢谝豢诘馗??狗埂<柑煲院螅?浪胱右坏阋膊痪惺?耍??眯∈肿ё沤??穆砜悖??沤??芮芭芎螅?汕兹壤玻?

然而,激烈的战事不知何时才能结束,为了保证两个孩子的安全,聂将军决定把她们送回石家庄的日军指挥部去,让日方把孩子转送回国,交给她们的亲友。

临行前的一天,聂将军和这两个孩子一起照了相。第二天,他派人挑着两个筐子,把这两个日本孤女送往石家庄。聂将军在筐里放了许多梨,留着孩子们路上吃。他还亲笔写了一封信给日军官兵,信中说:“中国人民决不以日本士兵及人民为仇敌……我八路军本着国际主义之精神,至仁至义,有始有终,必当为中华民族之生存与人类之永久和平而奋斗到底……”

两个日本孤女被送回日本后,由亲友抚养长大。40年后,已经成为三个孩子母亲的美穗子和她的家人,专程前来中国看望聂将军,感谢将军的救命之恩。消息传开,聂将军收到了大批来自日本各地的电报和书信,日本人民称他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
聂荣臻元帅与日本孤女的故事

26年前,一位普普通通的日本妇女来到了中国,却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和热情的接待。这名妇女叫美穗子,那并不是她第一次到中国来。说起她与中国的缘分,还要追溯到抗日战争期间发生在她与一位中国将领之间的传奇往事。26年前的那次重逢是二人时隔40年后的再次见面,一部名为《美穗子探亲》的电影记录了当时的一切。近日,央视《重访》栏目专访了美穗子老人,讲述了战争岁月中一个跨越了国界和种族的爱的故事。

2005年8月24日,《美穗子探亲》这部电影中的女主人公美穗子又一次来到中国,她是在抗日战争期间被聂荣臻收养的日本孤女。美穗子女士已经69岁,这是她第6次“回家”探亲。与26年前相比,岁月在她的脸上已经悄然留下印记,中国也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是没有变的是,中国朋友们一如既往的热情。这都是因为这个日本妇女儿时和中国的一段情缘。

战火中惊见孤女

1940年8月,故事发生在从石家庄到太原的铁路,也就是正太铁路上一个叫东王舍的村庄,这是横贯太行山脉的一条交通要道。在这条铁路线上有天险娘子关和日军在华北的重要燃料基地井陉煤矿。曾经是华北交通公司职员的美穗子的父亲——加藤清利,1939年末作为助理被派遣到井陉煤矿车站,负责运输煤炭。
8月20日,名震中外的百团大战打响了。战役前期的主要任务就是交通总破袭,破坏敌人的交通线,重点摧毁正太铁路。8月20日夜,在八路军前方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各参战部队按计划对华北各线敌伪军据点同时发起进攻。在激烈的战火中,井陉煤矿变成了一片火海。在火海中,八路军战士救出了2个日本小女孩,4岁的美德子和她不到1岁的妹妹。面对2个日本小姑娘,八路军战士也不知道该如何处理,于是向军区司令部打电话
请示。
当时接电话的是一个参谋,因为这个事情比较特殊,他便向聂帅报告。聂帅说叫他们赶紧送来,对俘虏只要他放下武器我们还宽待呢,2个日本小女孩是无辜的。后来战士很快从前线把2个日本小女孩送到了司令部。
在司令部,2个小姑娘成为聂帅的小客人,受到了悉心的照顾。“半天工夫,部队就派人把2个孩子送到了我的指挥所。我先抱起那个受伤的婴儿,看到伤口包扎得很好,孩子安详地睡着,我嘱咐医生和警卫员,好好护理这个孩子,看看附近村里有没有正在哺乳的妇女,赶快给孩子喂喂奶。那个稍大些的孩子,很讨人喜欢,我牵着她的手,拿来梨子给她吃。”聂荣臻元帅在他的回忆录中,用“激烈战火中的小插曲”回忆了这段往事。

火线养女表仁义

在战火异常激烈的前线阵地,这2个孩子应该怎么办?日本人经常到晋察冀地区扫荡,结果难以预料。如果这2个日本小姑娘留在异国他乡,可能会对将来她们大了以后造成不好的影响。现在虽然她们的父母已经去世,但是她应该还有亲戚。在当时的战争环境下,聂帅决定将她们送交给日方。
战地摄影记者沙飞当时照了3张照片。一张是聂帅牵着只有4岁的美穗子,一张是美穗子坐在箩筐里面吃梨,一张是老乡挑着她们两个回去。其中的部分作品最早发表在1941年6月《解放画刊》第二号上,这是一份由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宣传部新闻摄影科供稿、在华日人反战同盟晋察冀支部编辑的日文版画报;最早发表的中文媒体是 1942年 7月7日出版的《晋察冀画报》创刊号。在这个懵懂的年龄,美穗子并不知道幼年时的这段传奇般的经历会对她的人生有怎样的影响。但是40年后,正是那张合影改变了她的生活。
在聂帅的安排下,没过几天2个小姑娘就被送往石家庄。战士们找了一个可靠的老乡,准备了一副挑子,聂帅和指挥所的几个同志担心孩子在路上哭,还往筐里堆了许多梨子。美穗子姐妹转交日军后,被送到了石家庄的石门医院。不满周岁的妹妹因伤势严重不幸死去。美穗子本人于1940年10月被伯父平安带回日本,此后与外祖母相依为命。
随着美穗子姐妹回去的,还有聂荣臻写给日军的一封信。信中这样写道:“此次我军进击正太线,收复东王舍,带来日本弱女二人。经我收容抚育后,兹特着人送还,请转交其亲属抚养。我八路军本国际主义之精神,至仁至义,有始有终。深望君等幡然觉醒,与中国士兵、人民齐心合力,共谋解放,则日本幸甚,中国亦幸甚。”

40年后寻孤女

时间飞逝,战火连天的峰峰岁月已经渐渐在人们的脑海中远去。转眼到了1980年的4月,总政华南的副主任带着姚远方同志,一起来采访聂帅。那时全军开政治工作会议,他们来请示聂帅关于政治工作方面有什么指示,这样谈完了以后,姚远方同志拿出了那3张照片,问聂帅还记不记得这个事情。
照片唤起了聂帅40年前的回忆。很快,姚远方就完成了一篇通讯《日本小姑娘,你在哪里?》。1980年5月28日新华社播发了这篇通讯,《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文汇报》和其他一些省市的报纸也都刊载了这篇文章和这张珍贵的历史照片。报道也引起了日本新闻媒体的关注。日本共同社驻北京记者,最先把文章和聂荣臻与日本小姑娘在一起的照片发到日本。5月29日,曰本《读卖新闻》用很大版面,突出刊登了这篇文章和照片,题目就是《兴子姐妹,你们在哪里?聂将军40年后,呼唤从战火中救出的孤儿》。
6月3日,也就是在中国报纸发表《日本小姑娘,你在哪里?》的第6天,文章中说的叫“兴子”的日本小姑娘终于找到了。然而,找到的日本小姑娘并不叫兴子,而是叫美穗子。
聂荣臻元帅在自己的回忆录中曾经这样说到:“把两个孩子安顿下来,我让炊事员做了一盆稀饭,把那个稍大些的孩子拉在怀里,用小勺喂她,孩子就显得不那么拘束了。我问她叫什么名字,她‘嗯嗯’地回答着。翻译在旁边说,她说叫‘兴子’。我听这个名字差不多,像日本女孩子的名字。”其实,这个小姑娘叫美穗子。
1980年6月8日,《读卖新闻》在显着位置上刊登了文章《我就是兴子》,旁边还附有美穗子的大幅照片。当时的美穗子已经44岁了,住在日本宫崎县,已经有了3个女儿。她和她的丈夫开了一家五金店,过着非常幸福的生活。

感慨万千访中国

当美穗子远在日本看见了报纸上的这篇报道时,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就是文章中所说的“兴子”,而且当时她还和丈夫一起议论说别人也有与自己一样的经历。当美穗子知道报纸上的“兴子”就是自己的时候,她吃惊的程度只能用如雷贯耳这个词来形容。
当晚,美穗子激动地给救命恩人聂帅写了一封信,表示感谢,并表达了想到中国访问的愿望。这封信被次日返回东京的《读卖新闻》的记者带回,急速转给北京的聂帅。 1980年6月24日,中国驻日使馆得到了邀请美德子访华的正式请帖,出发的具体日期是7月10日,这一天恰好是美穗子44岁的生日。
1980年7月10日晚上,美穗子和她的家人一行6人,乘坐中国民航的班机从长崎到达北京。欢迎他们的是大批的新闻记者以及照明灯、照相机的闪光灯。在人群的簇拥下,美穗子来到了机场贵宾室,见到了聂荣臻的女儿聂力。
1980年,正是中日两国关系在各个领域都开始升温的阶段。将军救孤女,这样一段流芳千古的佳话,是任何一个新闻媒体都不会放过的。毫无例外,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也拍摄了记录美穗子访华的电影《美穗子探亲》。
对美穗未来说,此次中国之行她最大愿望就是见到聂帅,当面向他感谢救命之恩。这次见面被安排在7月14日,地点是人民大会堂的新疆厅。见面的前一天晚上,美穗子的心情非常紧张,不知怎么感谢聂帅才好。
第二天见到聂帅,美穗子觉得与在照片上所看到的严肃形象完全不同。聂帅身材高大,却非常温和,不由得使美穗子产生了错觉,好像见到了自己的亲生父亲。当时目睹了两个人见面的场面,原聂帅的秘书回忆:“当时非常感人,美德子非常激动,看到了聂帅以后,拉过了他的手,用日本的最高礼节,将自己的额头触在聂帅手上,这是最高的礼节。”美穗子泣不成声,说聂帅是自己的再生父母。与聂帅见面后,7月16日,美穗子一家来到了石家庄和井陉煤矿火车站。在美穗子模糊的印象里,火车站的位置和父亲曾经办公的地方都和40年前一样,到了自己被救的地方她也很激动。离开了石家庄,美穗子又前往杭州、上海.每到一处都受到了热情的接待。7月23日美穗子结束了这次中国之行,从上海返回日本。

为中日友好不遗余力

回到日本的美穗子,为了中日两国的友好,从此做着自己微薄但是不懈的努力。1986年5月和1989年5月,美穗子先后2次随日本友好代表团访华。这此后的2002年、2003年美穗子又2次来到中国。美穗子和中国姐姐聂力见了7次面,其中有一次是在日本。1998年,聂力率全国妇联、妇女代表团到日本,顺道去看望美穗子。这也是聂力第一次去美穗子的家里,为了接待姐姐,美穗子特意把保存了近20年的聂帅送的那幅《松竹梅》拿了出来。2005年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8月24日美穗子第6次踏上了中国的土地。这是她的第二故乡,岁月匆匆,容颜改变,然而不变的是纯朴的心灵,感激的心情。
在到达北京的当天下午,美穗子就来到了中日友协。在会见厅里美穗子与中国姐姐聂力时隔3年后再次见面。这一次见面,聂力送给美穗子的礼物是聂力夫妇亲笔书写的“中日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的书法作品。聂力还专门比着她的身材为她挑了一件墨绿色、下摆有红黄条纹的中式外套。
8月25日下午,在中日和平友好交流北京大会上,美穗子与一直研究和宣传聂帅救孤的来住新平先生一起登台发言。他们因为此事相识,并共同建立了日中友好协会都城支部。在大会上,美穗子深深鞠躬,和来住新平共同回忆起65年前被救之事,以及多年来他们在日中友好方面所做的努力,讲话先后被6次掌声淹没。
“将军救孤女”的故事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了,一位老人的出现,又让这传奇的往事多了一个圆满的结局。这是美穗子这一次来到中国的另一个目的,那就是笑见另一个曾经救过她的恩人一一杨仲山老先生。在美德子第6次来到自己的第二故乡中国时,见到了65年前把自己抱出火海的八路军战士,如今已经82岁高龄的杨仲山老人。老人回忆说,1940年8月21日早上5点钟,当时还是一名年轻战士的杨仲山,将美穗子抱出火海,并从自己的挎包里拿出饼干(实际上是一种干饼,是把饼加热烤干,吃起来嘎嘣嘎嘣的),给美穗子吃,她一走不动了就吃点儿。
美穗子在见过另一位救命恩人之后,激动地说:“65年前如果没有聂帅救我,就没有我的今天,也没有我的孩子的今天。虽然我现在过着平凡的生活,但这也是聂帅赋予我的,也是杨仲山先生赋予的。我现在有很多话想说,归结到一句那就是:非常感谢他们的救命之恩。”

后记

2005年8月26日美穗子结束了自己的第6次中国之行,离开北京,飞回日本。由于身体原因,这也许是69岁的美穗子最后一次中国之行了。但是,“将军救孤女”这个故事,在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依然那样意味深长。这是一个传奇故事,是一段流芳千古的佳话。在美穗子的心中,永远不会忘记65年前在纷飞的战火中,救她出来的八路军战士和中国将领,永远不会忘记给予她第二次生命和珍贵友谊的中国人民

⑸ 彭德怀率领红伞军团负责殿后,他眼见战士们一个个因饥饿而晕倒在地,便把目光盯在自己的坐骑大黑骡子上,这

整篇内容是:
过草地是红军长征途中最为艰苦的一段历程。红军指挥员在饥寒交迫的情况下向北挺进。走在前面的部队断粮了还可以挖野菜吃,走在后面的部队则连野菜也找不到。
彭德怀率领红三军团负责殿后。他眼见战士们一个个因饥饿而昏倒在地,便把目光盯在自己的大骡子上。这匹从江西出发时就跟随彭德怀的大骡子,一路上又驮粮食和器材,每天它背上都堆得像小山似的。有时彭德怀抚摸着大黑骡子念叨着:“你太辛苦了,连一点料都吃不上。”说着,就把自己的干粮分出一些,悄悄地塞进大黑骡子的嘴里,一直看着它吃完。
现在,草地上断粮了,彭德怀决定杀坐骑解决燃眉之急。他把饲养员喊了来,问道:“总共还有几头牲口?”
“连你的大黑骡子还有6头。”老饲养员回答道。
“好,全集中起来,杀掉吃肉!”彭德怀的话就是命令。
“什么,杀掉?你不出草地啦?”老饲养员着急了。几个警卫员听后也急忙围拢过来,大声说:“军团长,大黑骡子可不能杀呀!”
彭德怀深请地望着拴在不远出的大黑骡子,平静地说:“部队现在连野菜也吃不上了,只有杀牲口解决吃的,或许能多一些人走出草地。”
老饲养员流者眼泪对彭德怀说:“可是你怎么走出草地?别的可以杀,大黑骡子一定要留下,它为革命立过功。”
彭德怀拍着老饲养员的肩膀说:“你们能走,我也能走。雪山不是已经走过来了吗?革命又算得了什么!大黑骡子是为革命立了功,这次就让它立最后一次大功吧!”
“还是把大黑骡子留下来吧!”大家在请求。
彭德怀有些不耐烦了,他大声地对身边的警卫员说:“邱南辉,传我的命令,让方副官长负责杀骡子!”
6匹牲口集中到了一起。老饲养员拍者大黑骡子的脖子又在轻轻絮语:“大黑骡子呀,大黑骡子!委屈你了,你为革命立大功吧!”
彭德怀背过脸去。枪声没有响,谁也不愿意开枪。
20分钟过去了,没有谁下得了那个狠心。6匹牲口都好像预感到了什么,集体嘶叫了几声,又默默地低下了头。
20分钟过去了,仍然没有听到枪声。
“副官长,快开枪!你不向它们开枪,我就向你开枪!”彭德怀双手叉在要间怒吼道。
手提机枪的方副官长把6匹牲口向远处牵了牵,枪口对准了它们,大家都闭上了眼睛。

枪声响了。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军帽———这天晚上,草地篝火旁多了些生机。彭德怀推开警卫员端来的一碗肉汤,发火道:“我吃不下,端开!”
漫漫征程,再也见不到大黑骡子的身影了,它融进了北进的滚滚铁流,融进了宣传鼓动员的竹板声里:“声无御寒衣,肚内饥。晕倒了爬起来,跟上去,走到宿营地。”

⑹ 长征途中感人的故事

一、计草帽计.

那天,正式炎夏,共产党所有指挥官头每人头戴一顶草帽,红军侦察员从后赶来报:后面一对白军跟来了。贺龙同志点了点头。只是命令大家继续向前走。

红军走到一块平坦的山场,贺龙同志观察了地形,命令大家扔掉草帽。顿时军队议论纷纷,但是还是扔掉草帽,一切听从命令。一刹那,满地都是红军的草帽。然后贺龙命令大家迅速转移。

由蒋介石带领的反动军赶了上来,白军都没有草帽,早热得的眼冒金花,看见满地的红军扔的草帽,顿时感觉喜从天降,一窝蜂地去抢草帽,匪官也不阻挡,想是红军狼狈而逃。

这时,天空传来一阵飞机声,白军毫不介意。因为他们知道飞机是来配合他们追赶红军的。可敌机可不这样想,他们这几天连红军影子都没看见,没少挨长官骂。这一回,他们看见地上的军队都戴着有红五心的草帽,顿时喜出望外。对这团白军狂轰烂炸,机枪横扫。打的白军死的死,伤的伤,逃的逃。

红军听到这一消息,人人拍手称快,个个称赞贺龙同志神机妙算。

二、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

过草地是红军长征途中最为艰苦的一段历程。红军指挥员在饥寒交迫的情况下向北挺进。走在前面的部队断粮了还可以挖野菜吃,走在后面的部队则连野菜也找不到。

彭德怀率领红三军团负责殿后。他眼见战士们一个个因饥饿而昏倒在地,便把目光盯在自己的大骡子上。这匹从江西出发时就跟随彭德怀的大骡子,一路上又驮粮食和器材,每天它背上都堆得像小山似的。有时彭德怀抚摸着大黑骡子念叨着:“你太辛苦了,连一点料都吃不上。”说着,就把自己的干粮分出一些,悄悄地塞进大黑骡子的嘴里,一直看着它吃完。

现在,草地上断粮了,彭德怀决定杀坐骑解决燃眉之急。他把饲养员喊了来,问道:“总共还有几头牲口?”

“连你的大黑骡子还有6头。”老饲养员回答道。

“好,全集中起来,杀掉吃肉!”彭德怀的话就是命令。

“什么,杀掉?你不出草地啦?”老饲养员着急了。几个警卫员听后也急忙围拢过来,大声说:“军团长,大黑骡子可不能杀呀!”

彭德怀深请地望着拴在不远出的大黑骡子,平静地说:“部队现在连野菜也吃不上了,只有杀牲口解决吃的,或许能多一些人走出草地。”

老饲养员流者眼泪对彭德怀说:“可是你怎么走出草地?别的可以杀,大黑骡子一定要留下,它为革命立过功。”

彭德怀拍着老饲养员的肩膀说:“你们能走,我也能走。雪山不是已经走过来了吗?革命又算得了什么!大黑骡子是为革命立了功,这次就让它立最后一次大功吧!”

“还是把大黑骡子留下来吧!”大家在请求。

彭德怀有些不耐烦了,他大声地对身边的警卫员说:“邱南辉,传我的命令,让方副官长负责杀骡子!”

6匹牲口集中到了一起。老饲养员拍者大黑骡子的脖子又在轻轻絮语:“大黑骡子呀,大黑骡子!委屈你了,你为革命立大功吧!”

彭德怀背过脸去。枪声没有响,谁也不愿意开枪。

20分钟过去了,没有谁下得了那个狠心。6匹牲口都好像预感到了什么,集体嘶叫了几声,又默默地低下了头。

20分钟过去了,仍然没有听到枪声。

“副官长,快开枪!你不向它们开枪,我就向你开枪!”彭德怀双手叉在要间怒吼道。

手提机枪的方副官长把6匹牲口向远处牵了牵,枪口对准了它们,大家都闭上了眼睛。

枪声响了。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军帽———这天晚上,草地篝火旁多了些生机。彭德怀推开警卫员端来的一碗肉汤,发火道:“我吃不下,端开!”

漫漫征程,再也见不到大黑骡子的身影了

三、朱德的扁担。“朱德挑粮上坳,粮食绝对可靠,大家齐心协力,粉碎敌人围剿。”这是一首反映朱德同志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艰苦奋斗,与当地军民同甘共苦的革命精神的歌谣。

1928年秋天,国民党反动派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实行了残酷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妄图把井冈山根据地军民困死、饿死。为了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粉碎敌人的阴谋,毛委员和朱德军长向根据地的军民发出了这样的口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坚持斗争。

那时候,部队吃粮,需要往返五六十里的山路到宁冈去挑,于是红军发动了一个挑粮运动。毛委员和朱军长同战士们一样,脚上穿着草鞋,头上戴着斗笠,翻山越岭,亲自参加挑粮。

当时,朱德同志已经40多岁了。战士们见他为革命日夜操劳,在百忙之中还和大家走山路过小河挑粮,生怕他累坏了身体,战士们都劝说:“朱军长,你那么忙,就不要挑了。”朱德感谢同志们的关心,仍然坚持要挑粮。战士们见劝说不起作用,就商量把他的扁担藏起来,以为这样朱德同志没扁担就挑不成粮了。

谁知朱德同志又用竹子削了一根扁担,第二天又照样和战士们一起挑粮,战士们见朱德同志又有了扁担,晚上又把它藏起来,没有想到,第三天他又照样出现在挑粮的队伍里,而且他在新削的扁担上,特地刻上了“朱德记”三个字。朱德军长笑着对战士们说:“你们以后谁再‘偷’我的扁担,我可要批评。”朱德同志的一席话说得战士们都笑了。今天,这条扁担珍藏在革命历史博物馆内。

从此,“朱德的扁担”这个故事,就像长了翅膀,传遍了整个井冈山,也传遍了全中国,激发了全国人民争取革命胜利的斗志。

四、长征途中,有位女战士叫小董,才13岁。爬雪山是每人发一个辣椒,怕冷的人就嚼一口。小董怕辣,没带辣椒。小董刚爬到山半腰,就冷的瑟瑟发抖。队员一直喊:“同志们千万别坐下,坐下就起不来啦。到了山腰,小董实在又冷又累,但还是坚持着,终于到了山顶,小董看队员们都滚了下去,一滚就是几十丈,她也一坐了下去,一滚,100多丈。终于成功的翻越了一座又一座的雪山。

五、在悲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活跃着一群特殊身影,她们中有中央领导同志的夫人、有女干部,也有普通女兵。饥饿、疾病、血战、死亡,没有什么能阻挡住她们前进的脚步,这一群可亲可敬的巾帼英雄在弥漫的硝烟中一路穿行。

作者常敬竹说,1995年冬天,他同作家董保存穿行在北京城区的大街小巷,苦苦寻找当年参加过长征的女红军。那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工作,耗费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他们依旧乐此不疲,因为每一个采访对象都给他们带来巨大的惊喜,一种久违的精神在召唤着他们、激励着他们、感动着他们。

尽管,当年风华正茂、叱咤风云的红军女战士大多已经告别人世,而女红军留在漫漫征途上的那些美丽故事

依然那样荡气回肠、动人心魄。

1935年4月初的一个晚上,女红军们刚拖着疲倦的身体赶到贵州盘县附近的五里排,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一群敌机嗡嗡地叫着突然从山后飞过来,其中一架快速俯冲下来,一阵激烈的机枪子弹迎头扫射,三枚投向休息营地。战士们迅速趴在路坎下、田沟里、坡地上,高高低低的地势把一些人遮蔽起来,但要命的是一些红军伤员躺在担架上根本动不了。

贺子珍本来是隐蔽在路边一道土坎下的,但她不顾个人安危爬出去疏散担架,这时,一枚投了下来,在她身边顿时腾起一股烟尘……

敌机飞走了,枪声、爆炸声停止了,硝烟和尘土渐渐消散开去。贺子珍的身体里嵌满了弹片,鲜血把军衣浸染得殷红。

一场紧张的抢救开始了。警卫员骑马去总卫生部请来李芝医生,为贺子珍救治。李芝先为贺子珍打了一支止血针,然后做了全身检查,发现在她的头部、上身、四肢共有17块大小不一、深浅不同的弹片,在没有实施任何麻醉的情况下,手术开始了。贺子珍疼得浑身大汗淋漓,眼里噙满泪花,却坚持一声不吭。身体浅层的弹片终于被一块块取出,而深入体内的弹片却难以取出,成为战争留给她的一份永久纪念。

⑺ 1972年历史上发生过什么大事

1972年 1月4日 印度与巴基斯坦达成停战协议。

1972年 1月7日 中国第一枚实用氢弹试验成功。

1972年 1月9日 建筑学家梁思成逝世。

1972年 1月12日 可口可乐公司收回300万听有问题的饮料。

1972年 1月13日 加纳民主救国日。

1972年 1月14日 丹麦国王腓特烈九世逝世,玛格丽特二世继位。

1972年 1月17日 第一批350名前苏联犹太人抵达以色列。

1972年 1月22日 英国、爱尔兰、丹麦和挪威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

1972年 1月31日 我国与马耳他建立外交关系。

1972年 2月3日 第11届冬奥会在日本札幌开幕。

1972年 2月9日 英国政府宣布全国处于“紧急状态”。

1972年 2月14日 我国与墨西哥建立外交关系。

1972年 2月15日 中国人民的朋友埃德加。

1972年 2月17日 英国议会通过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法案。

1972年 2月19日 我国与阿根廷建立外交关系。

1972年 2月21日 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发表《中美联合公报》。

1972年 2月23日 抗议者烧毁都柏林的英国大使馆。

1972年 2月27日 中美就上海公报达成协议。

1972年 2月28日 美发射木星探测飞船“先锋10”号。

1972年 2月28日 《中美联合公报》在上海发表。

1972年 2月29日 国际生命起源研究协会在美国华盛顿成立。

1972年 2月29日 我国与加纳恢复外交关系。

1972年 3月2日 美国发射宇宙飞船对木星进行考察。

1972年 3月13日 我国与英国外交关系升为大使级。

1972年 3月24日 英国强迫北爱尔兰接受其直接统治。

1972年 4月8日 峨眉山金顶庙宇化为灰烬。

1972年 4月10日 《禁止生物武器公约》签署。

1972年 4月13日 我国恢复在万国邮联的合法权利。

1972年 4月16日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自杀。

1972年 4月22日 一男一女划船横渡太平洋。

1972年 4月24日 《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1972年 4月27日 “阿波罗”16号月球考察成功。

1972年 5月10日 世界卫生大会通过恢复我国合法席位的决议。

1972年 5月15日 美国将冲绳归还日本。

1972年 5月18日 中国与荷兰王国建立外交关系。

1972年 5月21日 米开朗琪罗名作《圣母怜子》像被毁。

1972年 5月24日 “意大利面条路口”开通。

1972年 5月26日 美苏限制战略核武器协定签署。

1972年 5月28日 不爱江山爱美人的国王温莎公爵去世。

1972年 5月29日 尼克松访问苏联。

1972年 5月30日 特拉维夫国际机场发生血腥惨剧。

1972年 6月5日 世界环境日。

1972年 6月5日 我国与希腊建立外交关系。

1972年 6月17日 五人潜入水门大楼安装窃听器被捕。

1972年 6月17日 尼克松与水门事件。

1972年 7月1日 两度出任阿根廷元首的庇隆逝世。

1972年 7月4日 朝鲜南北双方发表和平统一联合声明。

1972年 7月7日 田中角荣当选为日本首相,中日关系实现正常化。

1972年 7月14日 通货膨胀取代能源危机引起关注。

⑻ 110年后依然在回响的铁道律动 国内仅存的米轨列车

继上次与段老师的相遇之后一路畅聊了关于“在路上”的理解。一辆车所承载的记忆其实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多,在路上其实是一场“修行”,修的是心境。而这场修行,在云南的大山沟中,一条铁路还在演绎着它的传奇。
如果说云南最有时间温度的地方,那滇越铁路算是其中之一了,而中国段铁路上的人字桥,又是最闪亮的地方。它在云南版图及历史中都刻下了举足轻重的一笔。甚至它周身的钢铁与远在巴黎的地标建筑埃菲尔铁塔来自同一家钢材制造厂。
一早收拾行装从老家出发,踏上了这段无数次在云南历史中被提及的地方,但哪怕是云南人也很少有人亲临其境。
难以踏足原因有二。其一:人字桥位于红河县腹地,看看这红河县城你就明白,群山环绕依山势而建的土司古堡。古帝王的府邸在群山崄峻之处难求一块平地,乡村百姓家旁的一座桥梁,那必是架于险峰之间。
城邦也大多是过去山头土司的堡垒,过去就是易守难攻的地方。
其二:路依山环绕,本就是一段艰苦的旅程。再加上山下山的路途,五六十公里的路程就是千米的海拔落差,云南的山区就是这样锻炼你的驾驶耐性。
索性如今高速公路建设越来越好,从个旧出发也能有30%的城际高速行驶路段,也算是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舟车劳累。沿途也看到未通车的高速路已经修建,未来大山的道路也会越来越平坦。
当然关键的也是因为近些年车辆智能化程度不断提升,在画线明显的道路上,驾驶辅助的扶持下,驾驶者对车辆更多是监管作用。
很多时候,我们在城市驾驶会希望自己的车辆更加运动,悬挂支撑充足。但到了旅行中,车辆舒适性反而是最重要的因素。这也更多人选择城市SUV甚至轿跑SUV车型的理由,既有轿车的支撑感,也在一定程度保留越野车的通过性与长途舒适性。
山里的路远比预想的要曲折不少,在大山间翻越,确实有几分越过山丘的情感。
山间的村落,几户人家过着自己农耕的日子。这个世界时间流逝的方式有很多,在这里很慢。
几处狭窄的路段,多亏有360全景影像的辅助,不需要再下车确认路况。山区驾驶机会多了,大家应该都有落石路段的经历,慢行不停留大家要记牢。
也得时刻关注车辆胎压等信息,所以说如今的车辆越来越智能,全液晶仪表把过去很多需要独立显示的信息做到高度集成。
蜿蜒曲折道路的终点用我朋友的话说竟有几分瑞士的感觉。确实,俯瞰山下景色,治愈一路的疲劳。而我们此行的目的地,要从云南一句老话说起:“云南十八怪,火车没有汽车快,不通国内通国外”,这句广为流传的民谣就是源于滇越铁路。
历史上滇越铁路似乎在西方的名气更大一些,因为西方将它与巴拿马运河、苏伊士运河并称为世界的三大工程奇迹。这是世界上目前唯一仍在运行的轨距一米的铁路。
1910通车,同年法国滇越铁路公司在通车后出版大十六开的报告《云南铁路》,首章记载“在欧洲各国中,除了俄国以外,就只有法国在陆地上与中国毗邻”。1913年,云南送去欧美的公费留学生,均取道滇越铁路出国。
大家可以直接通过导航搜索“人字桥”就能沿着导航到达,离地间隙高的轿车也可以来到这里,如果是一辆SUV当然会更方便一些。
翻上坡头,这条110年的铁轨仿佛穿越时空一般在你眼前。由于建设背景和联运需要,滇越铁路采用了东南亚地区普遍使用的1000毫米轨距(俗称米轨)这也是中国大陆唯一的窄轨干线铁路系统。
由于建设背景和联运需要,滇越铁路采用了东南亚地区普遍使用的1000毫米轨距(俗称米轨)这也是中国大陆唯一的窄轨干线铁路系统。
老站台在百年过后依旧屹立,石面上刻满了时光的印记。
这个“无名”的站台已经废弃,可眼睛一闭,你又不难想象当年在这个车站上下了多少大山中的归人。
有时候觉得车马很慢的时候,岁月流淌的很慢是一种幸福。可你又不得不感慨如今生活的优越,能让你站在历史的高度看历史。
常听人说,滇越铁路的修建是以“一颗道钉一滴血,一根枕木一条命”的代价完成的。我不禁按下快门,为自己与历史的交织定格。
这并非耸人听闻,一路过来沿途蜿蜒的公路就足以看的出滇越铁路经过的地方多为人烟稀少的地区,其间高山河流不断,工程异常艰难,滇越铁路滇段465公里的路线上,有数百个隧道,数百座桥梁。其中,最艰巨的工程当属屏边段。在这段工程中,基本没有直线路段,过山要打隧道,过河要建桥梁,在短短的67公里内就建有78个隧道,47座桥梁,这还是放在百年之前。而这段工程中最难的莫过于我们今天来到的五家寨人字桥。
低下头看看轨道螺丝,依旧有湿润的油泥。它百年依旧屹立在此,而养护它的铁路人,不知换了多少代人。
我望着远处的铁路,想起早年一位身边朋友的父亲。他是一辈子的铁路人。随着时代发展,米轨列车也分段停运了。定居昆明的老先生在一次聊天中感慨“以前上班,如果遇到火车,我就知道不会迟到;如果没见到火车,我就会迟到。”火车的汽笛声已融入自己的生活中。米轨列车停运后,他用了很长一段时间才适应。
所以,并不是乘车人才有关于火车的故事吧。至少在我们很多80甚至90后的记忆中,火车的汽笛也是记忆的重要组成。
穿过百年的桥洞,铁轨返射着出口的光亮。
沿着火车道继续走,转过弯延的道路。眼前的不远处就是人字桥,这时候和我伙伴竟然没有一丝激动。涌上心头的竟是一份感动。
在群山的峡谷间,横跨两个90度的峭壁之间,长71.7米,宽4.2米,距谷底102米,由法国工程师鲍尔?波丁设计。因形似“人”字而得名,被称为滇越铁路第一桥。
桥身全为钢铁结构,2万多件钢铁部件由螺丝钉和螺丝母铆合而成,没有任何焊接痕迹,一百多年来风吹雨打,却从未换过一颗螺丝钉,足见其工艺之精良。因为工程复杂工作量大,法国人共投资1.5亿余法郎,修筑费用比京汉、津浦铁路费都要高。
?
桥下就是万丈之谷。修建跨度仅67米的五家寨人字桥,中国筑路劳工死亡800多人,这是世界建筑史上一个骇人听闻的数字,它意味着,平均每修建一米桥身,就要牺牲12人。当年法国报纸也称:中国工人在人字桥上的施工是“死亡之上的舞蹈”。
人字桥的施工是从开凿河岸峭壁两端的隧道口的桥台开始,在两端洞口距轨顶面高19.17米的峭壁上,开挖安置铰车及滑车系等起重设备。又在隧道下方构筑钢筋混凝土的拱座承台,并在其上安置铸钢球型支座。在球型铰上垂直吊装三角形钢拱支架,其拱肋的上弦、上风撑,临时用锚杆及缆绳稳定在岩壁上,自下而上拼装下弦杆、腹杆、下风撑,并将三角形拱架顶悬挂于与铰车相连的滑车上。拱臂钢架合拢。每次拼接18米左右即须向前拖拉,经多次循环直至全部就位,最后铺设桥面及轨道。百年来,除桥面的钢轨、枕木更换过以外,其余的连一颗铆钉都没换过,仍是一百年前的原样,怎么叫人不为之惊叹。
而人字桥的设计灵感来源上,因为修人字桥时由于两边的悬崖实在太笔直而且太高了,施工方案一再失败,法国工程师就将人字桥施工段情况拍照后,在国内报纸上刊登了寻求解决方案。
法国女工程师保罗·波登为此绞尽脑汁。有一天,在做衣服的时候,她的剪刀无意间掉到地上,剪刀的两个角正好张开插在地板上,构成了一个汉字的“人”,人字桥的设计方案也由此孕育而生。埃菲尔铁塔完成于1889年,人字桥完成于1908年,两者相距仅19年,同属于法国钢架结构工程技术鼎盛时期的作品。分别立于东西世界。
作为滇越铁路上第135座桥——人字桥是世界铁路桥梁史上的杰作,被列入《世界名桥史》。110年来,它承载过了南来北往的数十万趟次列车,运送旅客人员数以亿计,运输货物数千万吨。为了阻止日军沿滇越铁路侵略中国,国民政府下令拆毁碧色寨至河口段的铁路,唯独保留了人字桥。百年之后仍安然无恙,钢轨不锈蚀,不剥落,不变形。
人字桥自诞生之日起,近百年来一直有军队、民兵或警察驻守。过去人字桥不许人看,即便火车经过人字桥的时候,乘客也必须用窗帘蒙起窗户。如今,在遵守规矩、注意安全的前提下,铁路警卫人员还是很欢迎人们能够来到人字桥多了解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而守护路桥的警卫,我没有将镜头对向他们。常年与世隔绝的工作,让人到中旬的他们对如今慢慢增加的游人带来的人气,既陌生又彷徨。在他们的人生中,这座桥即是“枯燥生活”的代名词,又是生活“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坐在桥边,我设想怎么与之告别。
置身于山谷,抬眼望去,只觉得肃然起敬,心底油然而生出一种莫名感动的情绪。在一百多年的风云变幻中,忍辱负重、顶天立地、呼风唤雨,与日月同辉,矗立在滇越铁路五家寨四岔河上,成为世界桥梁奇迹的标杆和后人无限遐想的追捧。
我走到远端,通过询问养护工得知,每天还有几班车来往。运输一点简单的物资,而班次之少,更像是一个生命延续的证明。夕阳下,我在远端等待着驶过的火车。当火车驶过大桥,我在心中告诉自己。110年了,它们都还活着,还在奔跑。
我和朋友们留影定格这个瞬间,这段大山里的故事,也会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
方向盘握紧,或许这就是旅行的意义吧。事物总以不同方式在这个世界存在着。铁塔可以称为法国的地标,人字桥却永远只能是少部分人心里的骄傲。
在我看来,其实哪怕机械也是有生命的。每一段路程,每一次挡位的切换,其实都是机械机构的一次咬合。在它是生命中需要完成多少次这样的使命,我们又会因为每次机械的跳动,又去到什么地方。
听着大山的广播电台,每一首都是大山里的歌谣。这场驾驶的“修心”之旅我们也放下了赶路的脚步。
写在最后:
我们的生命终究是有限的,在有限的生命中赋予生命不一样的色彩,就是生命的和旅行的意义而生命的律动就是百年之后,我依旧看到你冲着我驶来。
?
愿你热爱这个世界,我们一直在路上。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⑼ 如何看待泰国国王携王后体验曼谷新地铁,众朝臣跪坐地毯上仰面陪笑

据英国《每日邮报》11月15日报道,当地时间11月14日下午,泰国曼谷地铁蓝色线延长线正式通车,泰国国王玛哈·哇集拉隆功和王后苏提达受邀主持了通车仪式,随后二人与一众朝臣乘坐地铁车辆,体验新地铁的舒适。画面中,哇集拉隆功国王穿着一套西装,打着领带,苏提达王后则穿着深蓝色的传统服装和高跟鞋,戴着珍珠项链和耳坠,两人坐在蓝色椅子上,踩在红地毯上。身穿白色军装的朝臣们则跪坐在地毯上,敬仰地和国王王后笑着谈论新地铁。
走出地铁站时,国王在王后的搀扶下,会见人山人海的支持者。与表情凝重的国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苏提达王后脸上始终绽放着雍容华贵的笑容,优雅地朝民众挥手致意。
报道称,国王和王后出席新地铁线开通仪式正值泰国出现分歧之际,一方面,保皇派人士聚集在街头为国王的到来欢呼雀跃,另一方面,民主派抗议者在反君主专制的集会上纷纷举起代表“自由、平等和友爱”的三根手指。这种手势2018年时由如今已经解散的反对派“未来前进党”首先使用,用来表达团结一心。

阅读全文

与警卫员在铁路上粘贴命令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空调小压缩机贴大标签 浏览:692
冰冻压缩牛肉 浏览:496
菜鸟的服务器是什么 浏览:813
战地1日本服务器地址 浏览:724
有没有什么app看佛法的 浏览:787
建筑结构与选型pdf 浏览:405
小森生活安卓怎么一键种地 浏览:371
黑窗口mysql导入数据库命令 浏览:646
铠甲勇士java 浏览:781
三星冰箱的压缩机怎样 浏览:914
数控车床电脑编程软件下载 浏览:327
android定位类 浏览:308
163邮箱java 浏览:960
通达信分合买卖指标源码 浏览:280
小米手机安卓系统耗电快怎么修复 浏览:58
vue单文件组件编译源码 浏览:669
jpeg压缩编码代码 浏览:440
php编写九九乘法表 浏览:536
苹果的高光安卓怎么调 浏览:775
kalilinuxweb渗透测试 浏览: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