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么禹治水
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是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故事,着名的上古大洪水传说。他是黄帝的后代,通过辛勤劳作,成功解除了民间的洪水灾害。接下来详细解释大禹治水的故事内容。
一、大禹的背景与任务
大禹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英雄人物,因洪水泛滥而承担起治水的重任。在洪水肆虐的时期,他接受了帝尧的任命,担起治理洪水的责任。他通过改进治水方法,以疏导河川疏导洪水入海的方式,最终解除了水患。
二、大禹的治水过程
大禹治水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他采用了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疏导洪水入海,同时还修筑堤坝以防洪水侵袭。在这个过程中,他带领百姓勤劳工作,经历无数困难,历经多年努力终于成功解除了洪水灾害。
三、大禹治水的影响与意义
大禹治水不仅解除了当时的水患,还对中国古代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事迹被后人传颂不衰,成为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大禹治水的成功也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勇气,对于后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总结来说,大禹治水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则着名故事,通过大禹的努力和智慧,成功解除了洪水灾害,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 庚辰神话故事中的庚辰
在《山海经》等古籍中,庚辰被描绘为一位威武杰出的上界天神,他是西王母的女儿云华夫人的侍卫。在帝尧时期,面对洪水肆虐,大禹受命治理水患,云华夫人派遣庚辰等七位天神降临凡间,协助大禹。他们以神力开山辟河,斩妖除魔,为人间立下赫赫战功,手持上古神剑“避水剑”。庚辰在大禹的十三年征程中,参与了诸多战役,如博杀防风氏、逐共工以及在桐柏山与巫支祁的激战中降服“千古第一奇妖”。这些成就使得庚辰被誉为淮渎爷,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太平广记》引述《戒幕闲谈》·《李汤》记载,淮水民众绘图以庚辰形象,以避洪涛风雨,显示出庚辰曾降服巫支祁的镇妖辟邪之力。因此,人们尊奉庚辰为淮神,期待其赐予平安。
其次,文人士大夫如明朝凤阳知府唐龙,因对巫支祁的憎恶和对庚辰的赞扬,他在《重修淮渎庙碑记》中虽未明确指明庚辰为淮神,但其倾向性的观点体现了对庚辰正义形象的认可。
最后,民间的口耳相传中,庚辰因其正神形象和降妖故事,被普通百姓视为淮渎爷或龙王爷,成为他们的保护神,反映了百姓对平安生活的期盼。
在青丘的《鬼话连篇》中,庚辰的故事继续流传,成为神话传说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C. 大禹治水的故事
大约在4000多年前,中国的黄河流域洪水为患,尧命鲧负责领导与组织治水工作。鲧采取“水来土挡”的策略治水。鲧治水失败后由其独子禹主持治水大任。
舜帝说:“禹!你也谈谈高见吧。”禹拜谢说:“是啊,君王,我说些什么呢?我整天考虑的是孜孜不倦地工作。”皋陶说:“哦,到底是些什么工作?”禹说:“大水与天相接,浩浩荡荡包围 了大山,淹没了山丘,民众被大水吞没。
我乘坐着四种交通工具, 顺着山路砍削树木作路标,和伯益一起把刚猎获的鸟兽送给民众。 我疏通了九州的河流,使大水流进四海,还疏通了田间小沟,使 田里的水都流进大河。
和后稷一起播种粮食,为民众提供谷物 和肉食。还发展贸易,互通有无,使民众安定下来,各个诸侯国 开始得到治理。”皋陶说:“是啊!你这番话说得真好。”
以后禹首先就带着尺、绳等测量工具到中国的主要山脉、河流作了一番严密的考察。大禹在河北东部、河南东部、山东西部、南部,以及淮河北部考察。
一次,他们来到了河南洛阳南郊。这里有座高山,属秦岭山脉的余脉,一直延续到中岳嵩山,峰峦奇特,犹如一座东西走向的天然屏障。高山中段有一个天然的缺口,涓涓的细流就由隙缝轻轻流过。
他还发现龙门山口过于狭窄,难以通过汛期洪水;还发现黄河淤积,流水不畅。于是禹大刀阔斧,改“堵”为“疏”。就是疏通河道,拓宽峡口,让洪水能更快地通过。
禹采用了“治水须顺水性,水性就下,导之入海“。高处就凿通,低处就疏导”的治水思想。根据轻重缓急,定了一个治的顺序,先从首都附近地区开始,再扩展到其它各地。
大禹决定集中治水的人力,在群山中开道。艰苦的劳动,损坏了一件件石器、木器、骨器工具。人的损失就更大,有的被山石砍伤了,有的上山时摔死了,有的被洪水卷走了。
可是,他们仍然毫不动摇,坚持劈山不止。在这艰辛的日日夜夜里,大禹的脸晒黑了,人累瘦了,甚至连小腿肚子上的汗毛都被磨光了,脚指甲也因长期泡在水里而脱落,但他还在操作着、指挥着。
在他的带动下,治水进展神速,大山终于豁然屏开,形成两壁对峙之势,洪水由此一泻千里,向下游流去,江河从此畅通。
(3)传说古代洪水肆虐谁奉帝尧的命令扩展阅读:
1、相关典故:
三过家门而不入:
这是大禹治水中发生的故事。为了治水,大禹曾三过家门而不敢入。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被传为美谈,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
第一次经过家门时,听到他的妻子因分娩而在呻吟,还有婴儿的哇哇哭声。助手劝他进去看看,他怕耽误治水,没有进去;
第二次经过家门时,他的儿子正在他妻子的怀中向他招着手,这正是工程紧张的时候,他只是挥手打了下招呼,就走过去了。
第三次经过家门时,儿子已长到10多岁了,跑过来使劲把他往家里拉。大禹深情地抚摸着儿子的头,告诉他,水未治平,没空回家,又匆忙离开,没进家门。
2、禹
禹,姓姒,名文命(也有禹便是名的说法),字(高)密。史称大禹、帝禹,为夏后氏首领、夏朝开国君王。禹是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孙子(但也有说法认为禹应为颛顼六世孙)。
其父名鲧,被帝尧封于崇,为伯爵,世称“崇伯鲧”或“崇伯”,其母为有莘氏之女脩己。
相传,禹治理黄河有功,受舜禅让而继承帝位。在诸侯的拥戴下,禹王正式即位,以阳城为都城,一说以平阳为都城(或在安邑或在晋阳),国号夏。并分封丹朱于唐,分封商均于虞。
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他是中国古代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最卓着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划定中国版图为九州。
后人称他为大禹。禹死后安葬于会稽山上(今浙江绍兴),仍存禹庙、禹陵、禹祠。从夏启开始历代帝王大都来禹陵祭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