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程序员被纳入“新生代农民工”,码农为何会被官方定义为“新生代农民工”
01 什么是新生代农民工“码农”就是我们常说的程序员,因为靠写代码卫生,而且收入低,要长时间面对电脑,所以就自嘲为“码农”。
我们先来看看“新生代农民工”的定义:
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年龄在16岁以上,在异地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业户籍人口。
具体点来说,他们是“集中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从事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打工人”。
所以如果单从这个描述来说的话,从事软件和信息服务的程序员们很显然就是“新生代农民工”中的一员。
但如果你看仔细点的话,你就会发现要满足“新生代农民工”,条件有两个:
1.在外地从事非农业行业;
2.农村户口。
因此严格来说,标准的“码农”前提要有“农村户籍”,“城镇户口的码农”是不属于“新生代农民工”范畴的。
就光看这几点,哪个跟农民工兄弟不是一样的?
‘贰’ 嫁给程序员的弊端是什么
嫁给程序员的弊端:
1、程序员逻辑思维特别强,以至于什么都用理性思维去对待,感性的女孩别想从程序员身上得到多少浪漫的元素。
2、程序员是IT界的民工,比工新阶层还要工薪,身处社会底层的他们,没办法满足女孩更多物质上的需求。
3、程序员拥有一颗呆脑袋,女孩在给程序员讲有趣的事时,或许他心里已经笑开了花,但脸上却只有淡淡的微笑,让人难堪,让人曲解。
4、程序员是也是廉价劳动力的一种,跟没背景的教师职工一样,今天是这样,十年内也是这样,二十年后还是这样,前途一片黑暗。
5、程序员在谈吐方面比不上一般人,因为平时难得讲话、接触的人少,不仅在日常交际中谈吐能力有限,女孩也更别想从他们身上听到什么甜言蜜语。
6、程序员一般都不多话,在别人面前总是自信不足,更别谈什么霸气,当然,他们也没法给女孩带来更多面子上的东西。
‘叁’ 官方坐实了:程序员都是农民工!
昨天下午,我在闲暇之余,看到了一则有趣的新闻,官方宣布程序员是新时期的农民工,这个消息迅速在朋友圈传播开来。
这个消息的发布机构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所以这个认定是经过官方认证的,看来程序员作为农民工的身份是确凿无疑了。
虽然如此,我们程序员其实早就有这样的自我认知,在官方认定之前,我们便自称为“码农”、“IT民工”。
为什么我们喜欢这样称呼自己呢?主要是因为这种自嘲的心态,我们觉得自己和上一代的农民工并没有太大区别:
1、上一代的农民工在工地上搬砖,而新一代的农民工则在写字楼里“搬砖”,虽然环境有所改善,但本质并没有改变。
2、上一代的农民工辛勤劳作是为了养家糊口,没有家庭的为了娶媳妇;新一代的农民工为了买房娶媳妇而奔波。
3、我们都是为了赚钱而四处奔波,住在出租屋里,吃着工作餐,无论刮风下雨都要坚持上班。
4、上一代的农民工是用体力赚钱,而新一代的农民工则是用996/007的工作模式在赚钱。
5、唯一的区别可能就是新一代农民工的工资比上一代稍高,但想要买房的压力仍然很大。
正因为如此,我们程序员喜欢自称为码农,虽然表面光鲜,但背后却含辛茹苦。
现在,官方已经坐实了我们的身份,别人也知道我们是农民工了。
值得注意的是,官方的认定不仅针对程序员,产品经理、设计师、运营人员等也都被视为农民工。
官方对农民工的定义是:在本地乡镇企业或者进入城镇务工的农业户口人员,他们有农村户口,有承包土地,但离开户籍所在地,主要从事非农产业。
简单来说,只要你是农村户籍,在外打工,不管从事什么工作,不论学历高低,不论月薪多少,你都可以被称为农民工。
至此,大家心里应该有了一丝安慰。
这并不是国家要区别对待我们,而是在这个国家,每个人都是农民工。
此前,知乎上有一个热门问题:“国家什么时候能管管程序员高薪这个现象?”看到这个问题,我感到非常气愤,还特意去理论了一番:为什么不去问国家何时整治那些日薪惊人的小鲜肉演员、流量明星、富得流油的资本家?为什么只挑程序员这个软柿子捏?
而且,我们的工资是凭借努力赚来的,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一份劳动一份收获,我们只是拿自己应得的工资。
但现在,官方已经认定我们是农民工,我们农民工能有什么坏心思呢?我们只是想好好工作,拿到自己应得的工资。
难道还要克扣我们农民工的工资?想欺负我们老实人?没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