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38岁了,难道程序员35岁以后真的都要失业了吗
“老程序员”这个称呼印证了行业的一道坎,35岁,不光是程序员,还有其他行业的从业者,都会遇到这个坎。批量的年轻人逐渐涌入,打击了一批还在碌碌无为的前辈,开始为自己的未来担忧。对于程序员来说,似乎更加沉重一些。
我们眼中的程序员,一直忙碌在公司的第一战线,996的上班时间,还不算通宵加班的精力,对体力和脑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很多到了35岁的程序员都在迷茫着自己的未来,该何去何从? 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程序员在过了35岁之后都会失业,面对来自家庭孩子的压力,来自父母养老的压力,都会让自己思考以后的发展。是继续走技术路线还是转向,该如何更好的承担起自己肩上的责任? 看了很多网友的回答,也访问了很多程序员对自己未来的打算,总结了一下:
继续走技术路线 很多程序员因为性格选择了IT行业,自然也会因为性格继续在IT行业走下去。在有了几年的开发经验之后,选择继续深造,由开发工程师到构架师,由编程技术开始学习大数据、AI等,保持自己对行业技术的敏感性。
走管理路线 管理路线,就是带项目,相对于奋斗在第一战线的小伙伴更轻松一些,不会将过多的精力放在开发上,而是放手让年轻人去锻炼,开始学习管理,这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出路。
走创业路线 打工真的是毫无出头之日的,很多大佬都会选择自己出去创业,但这个需要资金和技术的双重压力,抗过了就是老板,失败了就重新回到原点。
转行 这条路,很少人会走,因为不想放弃自己多年的技术,会觉得和可惜。
再说说程序员有那些出路或者赚钱的路子吧
写博客或者运维自己的公众号果文笔好的话,也喜欢分享的话,可以自己运维一个技术公众号,者博客,不见网上很多技术大拿都在写博客,这个过程很漫长,需要我们不断的去实习,去写作,去输出,去运营。在打造自己的品牌的过程中,慢慢的提高自己的能力,有了自己的品牌,就可以做一些分享,承接一些广告,培训,也就距离钱不远了。这可以促使自己对所用技术的去思考,同时也能让很多的技术小白或者行业人士关注你,从而提高你的知名度,吸引流量或者让更多人认识你,知道你,你才有更多的机会。
承接一些项目(也就是接私活)
当然这要花费你很大一部分时间,承接时你要考虑时间成本,至少这些时间要和你的工资相当。个人不怎么推荐这种方法,有时候周期会很长,很容易丧失积极性,不过也算是一种方法。
参加一些开发者大赛或者一些技术活
这是一种方法最实在,拿奖金,只赚不赔,不过前提是你得有足够的实力,有时一些比赛尽管不是很多,但从中也可以学到不少知识,或者某些证书对你可能有用
技术活动包含的范畴很广,包括做技术讲师,分享技术知识。这个不但可以提高自己的技术影响力,还可以提高自己的专门能力,但是同样需要的门槛很高。
接一些广告或者在自己开发的app或者利用网上的小项目博客
在自己的app中加入广告或者打赏让喜欢你的朋友支持你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⑵ 二本大学38岁程序员转行中职教师好吗
不好也不坏,具体情况取决于自身的情况与实际行动。38岁程序员转行到中职教师,如果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良好的教学能力,那么在中职教师枯差的职业生涯可以说是很不错的,型碧而且可以轻松承担一没租皮定的工作并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可以为自己的未来的就业前景做一定的准备。但如果自身没有教育背景,那么在中职教师这条职业路上可能会遇到许多挑战。
⑶ 以后想干程序员,可是据说程序员只能感到35岁,那35岁之后呢
大部分公司不会给程序员加上年龄限制。
我身边就有认识的程序员,38岁才开始学程序写程序,现在40多岁了还在写。
通常来说,程序员所使用的语言会逐渐的变化。一些新语言和新技术需要时间掌握,所以年纪大了,思路不如以前清晰的话,可能就不太适合当程序员(那也要到50多岁60岁才会)。程序员的工作也比较辛苦,年龄大了身体负担可能也会比较重。
并且,通常来说,程序员工作满一段年限之后,基本上都会升职为更高层次的人员,那时候也不需要亲自code了,也就不是“程序员”了。
但 无论如何,除非工作上有重大失误或公司无法运营,公司都不会主动辞退程序员。(你可以去看各大招募网站上的程序员招募,有没有写年龄限制?)
所以,程序员只能干到35岁更多的是一些程序员的自励,希望自己到35岁以后不是程序员。
⑷ 学会编程后能干什么——我是新手,见笑了——说的多的给加分
挑战编程 李开复:你该做个终身程序员
在李开复博士加入Google公司并担任google中国总裁后,最近他们推出了一项Google Code Jam - 中国编程挑战赛,为了更好的了解这次大赛的目的和背后的一些想法,我们约到了李开复博士进行了专访。
记者:那这次程序大赛主要是为了考察程序员哪些素质?
李开复:我们出的题目,需要选手具备很缜密的算法、严格的过程,完善的测试,容错和速度也需要考虑的因素,而且我们的题目可能比较困难一些。
比赛考察的重点是选手有没有把计算机科学学好。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只看表面的东西,其实更重要的是学懂理论。我原来就说过外功和内功的差别,外功很好的人去打擂台,肯定打不过一个内功很好的。这里的内功就是算法,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方面的基础知识,要把大一,大二,大三这些基础课程学的特别扎实,把这些课程学好。一些学生号称自己知道很多最新的技术,但这些只是一些语言。就像一个人学会了几十种语言,却写不出一篇好文章。
当然,我们考察的还有创新能力,要选手反应要够快,想事情要严谨。有一个挑战赛的环节,是别人可以找你程序中的bug。因为当程序员真的去工作之后,有几件事情是每个程序员都要去做的。比如测试和codereview。如果只会写程序而不会测试是不行的,而且也不能只看懂自己的代码看不懂别人的代码。这次比赛我们是引入了一种竞争的机制,需要靠给别人挑错来给自己加分,以后可能有更好的方式来测试选手这方面的能力。
记者:您希望通过大赛向程序员传递怎样的信息?
李开复:中国有一些现象,比如一个程序员作好了就是做经理、总经理、创业。程序员并没有认为他们从事的是一项非常了不起的事业,大家觉得做科学家,数学家很好,但提到程序员就不行了。但google有很多优秀的程序员,他们甚至到副总裁级别,他们也不要带团队,就是整天编程。Google的No.1的程序员叫James Dean,他做了一件非常了不起事情,开发了一个技术可以让程序员很容易的学会为几千台服务器编程。他现在38岁了,可能按照中国的观点来说他可能不适合编程了,但这种观念必须要改掉。
所以我们希望更多人能够理解做终身的程序员是一个好事情,并不是一个不好的事情。
记者:我们看到很多报道Google的产品开发往往只有一个很小的团队进行的。联想到这次大赛也是一种针对个人的比赛形式,是否您认为小团队也是软件开发的一种趋势呢?
李开复:团队精神的确非常重要,但不是我们这次比赛的目标。不过最后得奖的50个人我们会带他们出去一个地方,做一些很有趣的事情。这些事情也会间接的培养他们的团队。
其实,我觉得互联网又给了个人一个新的发展机会。google很多新产品就是一个人有了新的idea,于是实践一下,然后把产品开放出来看效果,并且可以实时的得到回馈。它是将互联网当作实验室,因为是free的软件,有不足的地方用户也可以接受。我发现在Google,即便是在这个idea要继续产品化的时候,也不过二三个人,最后变成一个很大的产品,也不过二三十个人的团队。
大的队伍进行开放也是有代价的,100个人做一个软件由于要不断的会议、交流、作好的功能取消这些会丧失掉80%的效率。或许1000个人一些做事只能做200个人所作的事情,但200个人如果不需要任何磨合,甚至可以做1000个人的事情。
记者:Google在中国的招聘全部来自国内吗?
李开复:我们这次比赛和招聘不是一回事,当然成功的选手可能会加入Google,但这不是刻意的。我们主要是为了提升对程序员的尊敬,理解程序员是一个终身的职业,同时把我们的理念表现出来。
在国内的招聘方面,我们有很大的特色,比如不要求英文能力,这些能力可以要求他们以后提高。同时,会有一大批从总部回来的中国人,比例可能会是5:1,这边每招5个人,对应着国外回来的1个人。这样可以有效的将google总部的文化带回来。当然,Google中国的招聘也是同样严格的,没有放松任何要求。
记者:有消息说google招人一半是博士,他们偏学术化还是工程化?Google中国做的事情偏科研还是偏产品呢?
李开复:这两种博士都有,纯学术化的我们也有,但更多的是要具有实战经验的。我们雇的博士绝大部分也要做程序员,并不会因为是博士,就可以来分配工作给程序员。大家都是程序员。他们必须要编程,如果只是写几个公式,分配给别人编程,不是说这种不好,而是不适合Google公司。Google的理念是每个工程师都是科学家,每个科学家都是工程师。我们要做创新,但也有编程。
另外,我对中国程序员这些年来的进步感到非常惊讶,这7年来的进步很多。我想这次找到符合我们标准的人的比例要高10-20倍。应该说,计算机专业学生并没有增加很多,但水平增高了很多,这里有教育方面提高的原因,但更多是互联网的效果,程序员可以在网上学习,参加竞赛,有很多类似csdn这样网站和交流平台。而且,pc越来越便宜,高中就可能可以购买一台使用。而且很多竞赛也让中国的程序员树立了信息,基于这些因素,我对google在中国的发展有很大的信心。
我想,应该再过几年,我们就不需要专门在中国举行这种编程比赛了,因为可以纳入全球的比赛。现在因为各种因素到国外比赛还不太方便,于是我们现在提供给程序员这个机会可以先接触一下这方面的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