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有一个做程序员的男朋友,生日送什么礼物好
给男士送礼物无非就是几种,我告诉你几种,你看看有没有适合你男友的:
1、刮胡刀
刮胡刀很多成年男人都用得上,如果你男友有胡子,你也为他准备一个吧,在他生日的时候作为礼物送给他,男生的胡子要经常刮,看到他的刮胡刀就会想到你。
2、领带
做程序员的一般都会穿正装,如果你男友经常穿正装的话,那就送给他一条领带吧,只要你选择的领带不是特别的不搭,你男友还是会很喜欢的,毕竟领带也是要经常更换的,有一个适合自己的领带,也显得自己更有品味呢!
3、围巾
如果是天冷的时候,那就送男友一条围巾吧,如果是自己织的更好了,本来男的穿得比较少,冬季很冷的话,哪什么御寒呢?这个时候,你的围巾就发挥作用了,戴着你亲手织的围巾,你说温暖不温暖呢?
4、数码产品
很多男的都喜欢数码产品,但是往往数码产品也会比较贵,所以不见得他们舍得买,如果你条件允许的话,可以选择送数码产品,如果太贵就算了,数码产品便宜的没什么好货,选择便宜的还不如不买呢,你说呢?
基本上就是上面的几种,看看有没有适合你男友的,有的话就买来送给他,如果没有,那就想想他喜欢什么,然后针对他的爱好去买,这个的礼物也会让他很乐于接受的,实在没有好的办法,那就亲手做一顿烛光晚餐吧,陪着他做一个有意义的生日,至于生日礼物,当然就是浪费的烛光晚餐了!男友也会很感动的呢,虽然程序员都比较闷,但是喜欢还是会表露出来的。
② 求很搞笑的笑话
1.好怀念小时候:记得小学老师骂我:“我一巴掌把你踢出去!”当时我想笑却不敢笑。
2.上初中的时候,老师要我们对自己评价一下.
我就说了句:"饭来伸手",
我的同座接了句:"衣来张口"
大家暴笑!!!
3.初中时我们数学老师姓蒋
一次自习问他问题,开口想叫老师,想了0.001秒又想叫蒋老师,结果一开口:老蒋!
全班同学爆笑,偶巨寒!
4.初中上体育课,那天生病,我是体育委员,让大家排好队以后,我本来想把请假条给体育老师,结果摸成了一毛钱纸币,我还没反应过来,说了句“我请个假”
之后,大家暴笑,还有人说“贿赂呢”“太腐败了”“不够哦”
老师也很开心,一周时间,我成了话题,,,寒。。。
5.高中政教处主任在一次全校报告会上批评一些喜欢看毛片的男生:“不以为荣,反以为耻”,笑倒一大片
6.在操场上,老师说:男同学站在我左边,女同学站在我右边,其他人原地不动.....结果就他没动.
7.有一天外面下大雨,老师满脸雨水的走进教室,在讲桌前不知道在找什么东西,找了一会就问前排同学:”我擦纸的脸呢?
8.初中,某数学老师讲方程式变换,在讲台上袖子一挽大声喝道:同学们注意,我要变型啦!.......
9.一同学在下面闹,老师说:”你给我站到墙上面去!!
10.初中老师讲题喜欢用投身其中......”我的底面半径是20cm,我的高是50cm,那么我......”下面有人说”是饭桶......”
11.高中代数老师”说话不许出声音!”
12.碗掉下来,天大个疤
13.有一老师通宵麻将,见黑板没擦,大怒:“今天谁坐庄啊?黑板都不擦!”
14.初中时侯升旗要穿校服,但是总有些人不穿校服或只穿裤子或者只穿衣服.每次升旗之前校长都拿个扩音喇叭说:”有的同学不穿衣服,有的同学不穿裤子,有的就干脆衣服裤子都不穿!”
15.一次文艺晚会,主持人上台报幕:下面请欣赏:新疆歌舞,掀起你的头盖骨! 毛骨悚然!!!
16老虎不发猫,你当我是病危呀!
17.一学生第一次参加学校的朗诵比赛,特别紧张,老师鼓励了老半天,手心还是冒汗。终于轮到她了。
学生一咬牙,几步走到了台中央:"老师们,同学们,我朗诵的题目是:红叶疯(枫)了......"
18.还有学生,看到被老师点到念作文的同学,特别羡慕,总盼着老师也能让自己念一回。机会终于来了。"某某,把你的作文给大家念一下!"
学生"腾"地一下站起来:"《我的老师》。老师,我多象你的妈妈...... ":(
19.有一次看窦文涛讲自己刚当主持时的糗事,切不说开幕抱成谢幕.....最让我喷饭的是他说有一次主持一台晚会时,从容的上去,深情的说:“朋友们,您见过黄河吗?您知道它是我们的母亲河吗~~”在一番深情的介绍黄河后,他说道:“下面请听《长江之歌》”
20.高中时班里去体检,量血压时同班一mm发现给自己量血压的竟然是初中时的一个男同学,好像在那里实习吧,那个mm的袖子总是挽不上去,一着急就对那位男生说:要不我把裤子脱了吧?男生脸一下就红了,说:啊,不用了。那mm估计寒死了
21.一次去麦当劳买甜桶,终于轮到了,我迫不及待地说:“给我两个滚筒!”没想到那服务员对我大声的说;“两个滚筒,四块钱!”
22.俺碰到一个心仪已久的女孩从澡堂里出来,想套近乎,憋了半天憋出一句:“你洗澡啊,里面男的多不多啊?”
23.一次,和寝室室友斗嘴,他说不赢我,打骂一句“你是我爷爷的儿子!”
全寝室在1秒的安静后狂笑!
24.去参观工厂,看到一条流水线,我就脱口而出:“这条流产线出什么货啊?”
25. 有一次路上认错人,上去狠狠一巴掌,那人转过来要吃了我一般,我一紧张,说:没关系,认错了...
26.一次KTV,点歌,一MM大声喊:给我点一首周截棍的“双杰伦”......
27.某君考驾驶证那天,特别紧张。考官为难他,叫他在路边有一个消防栓的地方停车。此君特紧张的说:“报告消防栓,路边有一个考官,不允许停车!”
28.一次我们晚上在说电视里面的广告词,这时有人说到了一条飘柔的词,说成了"头发去无踪,头屑更出众"!!!!!
29.明明打的是家里的电话,一开口就问:“爸爸,你在哪里?”搞得电话那边的父亲大人都懵了。回答:“我在单位!”
30.我同学跟人争执,急了张口就来了句:“哄谁呢?你以为我吃饭长大的啊?”我一直纳闷他到底吃什么长大的
31. 我外公6岁的时候,我就死了!!
希望能帮助你!如果上面31条全都看过的朋友,我只能对你说声SORRY,耽误你时间了.... 如果上面31条短信有把你逗乐的一条,请您帮忙打个”顶”字,不要让它沉了,让其他人也有开心一笑的机会.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好人一生平安.
③ 和程序员约会是什么感觉
和程序员约会心情特别开心,感觉就是不一样太高兴,心情特别舒畅。
④ 程序员的一天,是如何度过的
在每个人的成长道路上,也许我们都会有自己的梦想,所以我们都会朝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努力,不断拼搏,努力活成自己想活成的样子。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会有自己的爱好,同时也会有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在我们国家也有很多很好的职业岗位。作为程序员,也许他们的生活是很有趣的,也会充满成就感。程序员的一天也许都是在电脑面前度过。
人生就是越努力,越幸运,你在自己的成长道路上只有不断努力突破自己,你才会收获属于自己的成功。对于程序员来说,他们的生活压力应该是挺大的,或者是头发会掉很多,他们一天应该就是面对着电脑编写各种各样的程序。
⑤ 有人超越C++之父吗
C ++ 的 背 影
——C++之父Bjarne Stroustrup印象 左轻侯 2002.11.4
热爱C++的朋友请不要误会,我并不是在暗示“C++已经日薄西山”,或者任何类似的意思。从语义上来说,C++作为一门编程语言,当然不会有什么背影。事实上,我想说的是一个人的背影。因此这个题目显得有点突兀,甚至哗众取宠。但是我想,在C++社群中,每一个人都会同意,有一个名字就是C++的象征。这个名字当然就是Bjarne Stroustrup。
Bjarne Stroustrup博士,1950年出生于丹麦,先后毕业于丹麦阿鲁斯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AT&T大规模程序设计研究部门负责人,AT&T 贝尔实验室和ACM成员。1979年,Stroustrup开始开发一种语言,当时称为"C with Class",后来演化为C++。1998年,ANSI/ISO C++标准建立,同年,Stroustrup推出其经典着作The C++ Programming Language的第三版。
2002年10月,Stroustrup首次访问中国。
接触IT界的时间越长,我就越明显地发现,那些曾经在媒体上喧嚣一时的话题,往往只是些无关紧要的事情,而真正有着深刻意义和影响的大事,却很容易默默无闻。
Stroustrup的访华,在技术圈子里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多少年来,中国的程序员一直通过翻译的着作这样的间接渠道(往往滞后时间很长),在黑暗中辛苦摸索。直到互联网普及之后,我们才能够通过网络在第一时间追踪最新的技术,与国外的同行进行技术交流,慢慢地、一步步地拉近与世界的距离。今天,我们终于有机会当面请教这位世界级的大师,直接聆听这个领域中最权威的声音。我们再也不用费尽心思去琢磨蹩脚翻译背后的作者的思想,不用迷惑于那些经常出自于一知半解的专家之口、不知道经过多少次转述、真伪难辨的惊人之论了。在得知Stroustrup访华的消息之后,我就和一些朋友谈到,这是一个开始,希望中国的技术界能够契此机会,依靠大家的努力,与国际上的技术社群建立稳定的交流机制,希望这件事标志着中国的程序员们不再是一个孤立、被国际社会遗忘的群体,真真正正成为世界大家庭的一员。
不过,除了主办方做的一些宣传之外,Stroustrup的到来,几乎没有见诸于任何主流媒体,虽然Stroustrup的成就和对计算机界的影响力,足以与当代任何一个人相比,虽然这次事件的意义,远远超过许多国内IT圈子里的鸡毛蒜皮。
Stroustrup的这次访华,行经北京、西安、杭州、上海四个城市,时间长达半个月。在此期间,我有幸见过他三次。
第一次是他刚刚到达北京的第二天,华章的两位朋友请他在北海后门的一家饭店吃饭,留了一个机会给我和他共进晚餐。我至今对北京的堵车痛恨无比,因为那天正好是周末,加上大雨,我竟然比预定的时间晚了一个多小时到达目的地。当我气急败坏地冲进那家饭店时,一眼就看到,在最靠里面的角落里,华章的两位朋友中间,坐着一位老外。
他站起来,很有礼貌地和我握手。他本人和那张着名的照片(在C++社区中尽人皆知)上的样子很象,有点秃顶,衣着随便,与其说是一位来中国访问的专家,不如说是一个在自己家中随意进餐的蓝领。我用英语结结巴巴地解释了迟到的原因,他点着头“哦”了好几声,一副“理解理解”的样子,仿佛他也曾深受堵车之苦。虽然我们素昧平生,但对方的神情和简单的几句话,却一下子拉近了我们的距离。这句话听起来象书上的套话,但身临其境的我,却的确有这样的感觉。
在这次见面之前,我曾经想象过Stroustrup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会不会比较高傲。因为我知道,大凡超群绝伦的人物,往往在性格上都有一些偏执,何况以C++之父的身份?但是和我想象的完全相反,Stroustrup非常和善,具有技术人员特有的那种极佳的幽默感,很爱笑,甚至可以说有点天真。当我说了一句倾慕的话之后,他居然会象个孩子一样不好意思。
饭店里很吵,其实不是谈话的好地方。我的口语水平本来就不好,大学毕业后又荒废了好几年,但是面对Stroustrup,不知为什么,我居然勇气百倍,用这种洋泾滨英语连说带比划,跟他说了一些事情。我告诉他,我翻译过他的一个关于C++的风格与技术的FAQ,而且正在阅读他的名着《C++程序设计语言》;我告诉他,中国有很多C++程序员,大家期待他的到来已经很久了;我告诉他,中国的程序员缺乏与国外社群的交流,希望我们能够推动这种交流;我还为自己的口语水平而道歉(BS很理解地回答英语也不是他的母语),希望能够通过Email交流……
然后Stroustrup用一连串低沉的英语作为回答,但并不是那种严肃的学术性的发言,而是说得很随意,也很投入,显然他在打动别人之前先打动了自己。说得精彩之处,他会左顾右盼,然后和我们一起开怀大笑。
这是一家普通的饭店,菜也是很普通的菜。BS和北京街头随处可见的老外并没有多少区别。说着说着,我突然有一种冲动,我想,这些坐在我们旁边自顾自高谈阔论的人,会不会知道角落里这个谈笑风生、自得其乐的老外,就是一位震铄当代的大师,一位为人类做出过伟大贡献的人?
“人和人,真的是很不一样……”我想。
由于BS明天一早还要赶飞机去西安,所以我们相聚的时间相当有限。出了店门,我们挥手告别。我的收获是BS在《C++程序设计语言》中文版上的签名和一张合影。
回到家里,整个夜晚我都在房间走来走去。同租的室友问我:“你今天好象很激动啊?”
“当然,”我回答说,“因为我见到了这个领域的巅峰。”
Stroustrup的行程是先到北京安顿,然后飞往西安,按照西安-北京-杭州-上海这个顺序进行正式访问。在等待Stroustrup回北京的时候,我在csdn上看到了一个贴子:《Bjarne Stroustrup在西安的讲座很令人失望》。点进去看,倒不是对讲座的内容失望,而是批判举办活动中的一些现象,这也正是我最担心的。其实我知道举办方作出了很大努力,有些技术上的问题情有可原,对于这次事件本身来说,算不得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但是触动我的是,文中说到Stroustrup演讲完以后,听众们提问的情况。贴子的原文如下:
“……那位主持人在宣布开始提问后,就走了出去,之后混乱的场面就开始了,我坐在地板上听了几个问题,大多是问C++、C#、Java哪门语言更好之类的问题,这些人可能并不了解Bjarne Stroustrup,他本人早都说过不会对语言的优劣进行评述,可这些人还是不停的问,甚至还有人问Bjarne Stroustrup,在计算机和自己的女朋友当中他更喜欢哪一个?是不是更喜欢计算机?这种问题,我不想作什么评论,好好的机会,就这样......唉!!我可以明显的看到Bjarne Stroustrup的脸上有不悦的表情。在看到前面的人越聚越多,并开始拼命的想抢到话筒的时候,我决定还是早点离开为妙,我从地上站起身来,拍拍身上的尘土,大踏步的离开了。”
我以前并没有和Stroustrup打过交道,也不知道他对中国的印象如何。我曾猜想过,Stroustrup是如何看待中国的?是不是把我们当作一个遥远的蛮荒之地来看待,就象我们看待非洲某个小国一样?如果真是这样,那也一点都不奇怪,毕竟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是一个IT市场,而不是一个IT领跑者。当然随便进行这种猜测是不礼貌的,但是那也要我们能够赢得人家的尊敬才行。当得知有见到Stroustrup的机会时,我和朋友曾经互相勉励:“不要丢中国程序员的脸啊。”
一年多以前,我曾对朋友说过:“这几年中国程序员的水平是长进了很多,以前是不知道自己水平有多差,现在是知道自己水平有多差了。”IT技术的核心在国外,我们开放国门的时候也并不长,水平比不上人家,是没有办法的事情。知道自己水平差以后,无非是两点,一是要承认现实,二是要想办法追赶。
进入计算机这个行业以来,我已经见过了无数自以为或被人以为是高手的妄人,种种气焰无庸详说,尽管在Stroustrup面前他们连学生的资格都远远够不上。中国到底有多少人在使用C++?有多少人对C++有深入全面的了解(虽然我知道水平高的人肯定是有的)?我们的民族软件产业,到底是由一群什么人在支撑?
期待中的大师终于来了,期望中的face-to-face的交流场面也终于出现了,面对显示器屏幕,我突然有一种莫名的孤独苍凉的感觉。
第二次见到Stroustrup,也是在饭店里,由我作东,北京的几个程序员朋友和他进行一次小范围的交流。该死的历史又一次重演了,又是周末,又是大雨,我又一次迟到了。不同的是,当我再次气急败坏地冲进饭店时,看到了不同的场景。Stroustrup一个人坐在桌子的一边,左右座位都是空的,其他人坐在他的对面,大家都不说话,只有他一个人在默默地吃东西。他好象已经习惯了我的迟到,问了我一句:“You got lost?”
也许是受到了这种气氛的影响,我坐在他旁边的时候,一时居然不知道应该说什么好。虽然我很想为他在西安的遭遇说几句道歉的话,但又开不了口。
他拿起手头的一份英文报纸,指着上面的Texas大学对我说:“A small world.”原来他已经受聘担任Texas大学的教授了。我问:“Then you leave AT&T?”他说AT&T仍然保留了他的位置。我还问过他关于Lippman加入微软担任VC.net首席架构师的事情,与我的预料不同,他似乎对微软的编译器评价很高。
但是总的来说,这一次Stroustrup比上一次要沉默得多,很少发笑,大多数时候都在默默吃东西。我终于忍不住,问了一个也许不太礼貌的问题:“Do you feel lonely in China?”Stroustrup没有听明白“lonely”这个词,当他弄明白了之后,很严肃地说:“No.”他指指对面,又指指外面,说(当然是用英文):“他们,还有很多人,他们都给了我很好的待遇。”“希望中国能给您留下一个好印象。”“现在就已经是这样了。”但愿如此。
吃完饭后,Stroustrup去宾馆接受一家媒体的采访。我和几个朋友继续聊天。虽然他们和我一样,因为口语水平的限制,没有能和Stroustrup畅所欲言,但是兴奋之情都溢于言表。有一位还嚷嚷着要去报考Stroustrup的研究生,虽然后者说他已经收到了数以千计的application。
在白石桥的人行天桥上,望着黑暗的天空下来来往往的车流,我对一个朋友说,我为Stroustrup感到不平。象比尔·盖茨、拉里·埃利森这种人访华,都会享受国宾级的待遇,媒体上也会铺天盖地地宣传。Stroustrup无论从成就还是从影响力上来说,都和他们是一个层次的,为什么他的中国之行会这样朴素、低调、默默无闻?对方略作思考后回答,因为盖茨和埃利森都身为大商业公司的首脑,可以直接影响中国的市场和政府。而Stroustrup虽然发明了C++和实际掌握着C++语言的标准,但他对业界的影响并不那么直接,他本人也不是有钱人。我说:“这个我也知道,但我还是为他感到不平。”
Stroustrup在1979年发明C++语言,至今已经二十多年,一直在为C++的完善、发展和标准化而奋斗。在在Stroustrup的理想中(也是他一直在不懈提倡的),C++应该是一种中立的、开放的、不依赖于任何平台的、不被任何一家商业公司所操纵的语言,它的标准掌握在ISO C++标准委员会中。在这一点上,C++和Delphi与Java这样的语言有着本质的区别。
虽然C++出现得很早,但是它的ISO标准经过千锤百炼,迟至1998年才正式出台。Stroustrup不满商业公司为了自己的利益,把C++变成各种乱七八糟的方言,花了很多心血在C++的标准化工作上面。在来自世界各地的志愿者们的共同努力下,新的C++标准和标准库都已经臻于完美。从这个意义上来说,Stroustrup创立的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而是一种文化。Stroustrup成功了(C++也许是当前使用最广泛的通用工业语言),但他仍然有很多事情要做。Stroustrup的这次中国之行,可以看作是他和他的理念与中国软件界的一次正面接触。从我看到的情况来说,至少中国软件界的气氛,与Stroustrup浑身上下的气质并不那么相投。
网上有一个所谓IEEE对Stroustrup专访的文章,很明显是一个愚人节笑话,内容是Stroustrup宣扬他故意将C++设计得难以学习,是为了提高程序员的薪水。不知哪位好事之徒把它译成了中文,导致了我几乎在常去的每一个论坛(包括非技术性的论坛)上都发现了这个东西的转贴(有时还是一而再再而三的转贴),底下跟着一大堆煞有介事的评论。在后来的通信中,我把这个事告诉了Stroustrup,他显然当成了笑话来听,回答说:“It doesn't matter as long as they don't believe it.”
我该怎么回答他,告诉他其实大家都信以为真?
最后一次见到Stroustrup,是在北京大学的一个C++语言研讨会上。前一天在清华的演讲我没有去,据说相当成功。北大的这个研讨会是内部性质的,规模不大,实行凭证入场的方式,应该是保证了参与者的质量。与会的还有几位重量级的人物,包括《C++程序设计语言》的译者、北大的裘宗燕教授,另外慕名而来的估计也不少。
我无论如何不能再迟到了,提前一个小时到了会场。我刚到,就陆陆续续有人进来了,一边互相打听着“C++之父的研讨会是不是在这里”。很多人带着Stroustrup着作的各种版本,估计是来寻求签名的。终于,Stroustrup在华章公司和北大计科系的人的簇拥下出现了,今天他看起来精神不错。
首先是Stroustrup做了一个题为《Speak C++ Like a Native》(将C++作为一种母语)的演讲,概要地说明了C++的设计思想和几种编程风格。内容比较基础,而且在西安交大和清华做的演讲也是这个,我没有太在意。接下来是由举办方邀请的人进行比较正式的发言,裘宗燕第一,熊节第二,我排在第三个。我提的是一个关于通过C++语言开发跨平台程序的问题,询问C++为什么没有一个象Delphi那样的跨越平台的framework,以及将现有的标准库是否有往这方面发展的意向。这个问题发挥的弹性很大,可以详细讨论,也可以几句话带过去。但是Stroustrup象回答前两个问题一样,非常详尽和耐心地做了回答,从C++的目标和定位说起,谈到标准库和商业公司的专有库的区别,谈到因为资金问题标准库不太可能发展成为包罗万象的framework,最后建议我可以尝试一些比较优秀的第三方库。在说话的时候,Stroustrup一直注视着我的眼睛,不断打着手势,认真得让我有愧疚的感觉,因为我的理解往往跟不上他的言锋。
最精彩的是自由答问时间,很多人都已经跃跃欲试了。我已经无法详细地回忆起当时的具体情形,总之发言非常踊跃。在我的印象中,似乎没有出现特别有创意的问题(当然在这种即兴发言中,很难出现这种好问题),不过大多数的问题都有相当的水平。其实不用听他们问的内容,只需要看到那一张张神情专注而略显紧张的年轻的脸,就能够让人产生一种熟悉而亲切的感觉……毋庸讳言的是,其实有不少问题纯属浪费时间,因为类似的问题Stroustrup早已经回答过许多次了,在网上稍微查找一下就能找到答案。这种情况应该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程序员作为一个整体,与国外的交流还是太少了,仍然缺乏放眼世界的胸襟和眼光。
“Stroustrup真可怜,被人一遍又一遍地问这些同样的问题,”负责陪同Stroustrup的一位朋友忍不住嘀咕说,很容易想象,这种场面他已经见过好多回了。尽管如此,Stroustrup仍然不厌其烦地解答着每一个问题,认真得让人想起近代历史上的传教士,这份耐心真是让我佩服无己。很显然,今天他兴致很高,特别是遇到了good question的时候,发挥的时间远远超过了预定的期限。几个小时的热烈讨论,让Stroustrup已经略显疲态,后来不得不背靠着墙壁说话(不知为何,他就是不愿意规规矩矩地坐着,整个自由答问期间都是采用站立的姿势,甚至常常用一只脚踩在椅子上)。但是当主持者向他示意时间已到,可以结束时,他却摇手反对,表示要继续讨论下去。现场发出了一片善意的笑声……
晚饭由北大的一位副教授做东,作陪的有华章的几位编辑,C-View的孟岩和王昕,科泰的陈榕。陈榕在微软工作过多年,英语很好,和Stroustrup聊了很长时间,谈的是业界的一些事情,基本上没有涉及技术问题。
曲终人散,我们走出北大的校门,Stroustrup将在第二天飞往上海。临上车之前,他很严肃地和我们中的每一个人握手道别,并表示感谢。不知中国之行带给他的是什么?但我知道,他带给我们有很多,包括以后建立的联系。在北京的夜色中,这个年过五十、头发已经稍微有些花白的丹麦人转身离去,留下一个沉默的背影。
再见,Stroustrup。
⑥ 说个好笑的笑话给我听! 给你分
笑死你
●有一次坐公交拿了IC卡排队上车,前面一个人是扔硬币的,我大脑短路跟着把IC卡扔进去了……
●邻居忘了带钥匙,从我家阳台翻过去,在屋里找到钥匙后,又翻回来,再打开自家房门。更令人叫绝的是,我自始至终在阳台接应着,未觉有不妥之处。唉,我俩的脑袋肯定被同一个门缝挤过。
●某日发现手机不见了,翻遍包包以及屋中各个角落,未果。遂郁闷地跌坐地上,从口袋掏出手机,给大家群发短信:我手机丢了
●一次大家打麻将停电了,就点根蜡烛继续打,后来有人嫌热,嚷嚷“喂~把电扇打开”大家忙劝“不行不行,蜡烛会被吹灭。
●自从宿舍里装上电话,我们就变成了"君子",君子动口不动手,当然更懒得动腿,有什么事宁可花点电话费,也不愿出门走动走动。我们屋有个小伙儿叫李雷,暑假找了份工作,在一家网站做程序员。昨天他上班去了,有人打电话找他,我接的。我说李雷不在,对方问他回老家了吗?我说没有,对方说:"那你告诉他,我是他同学,你让他回来给我打个电话吧,电话号码是××××。"我拿笔记了下来(后来我才知道,其实那是斜对过宿舍的电话,跟我们不太熟)。
晚上李雷回来,我跟他说了电话的事,他说大概是高中同学打来的吧,于是就按那个电话回了过去。李雷是陕西人,电话一通他就问:"请问你们这儿有陕西的吗? " 接电话的人说:"我们这儿没有,我们对门倒是有一个,你等会儿啊,我给你喊......"
马上,就听到楼道里大喊:"李雷,过来接电话,你老乡!"
李雷愣了一下,跟我们屋老三说,我过去接个电话,这儿你帮我盯着,如果通了,就说我一会儿就回来。李雷过去了,老三拿起电话。没过几秒钟,里面就传出" 喂,喂"的声音,老三马上说:"他出去了,你等一下啊!"然后推开门就喊:"李雷,这个电话通了,赶快回来。"李雷在那边等了会儿,见没应就挂了,回屋从老三手里接过电话,只能听到挂断后的"嘟嘟"声。"奇怪!"他郁闷地说:"怎么都没人接呢?"
然后他拿起记号码的纸条,再次拨通那个号码:"你们这儿有陕西的吗......"
●高中时候,班里一哥们,1981年生,不大,就是特老相.....
以下是他坐公交时发生的一点事情:
高二时候,这哥们坐公交去学校,因为路途长,百无聊赖的时候,邻座的一个35岁左右的男人跟他搭话,那人张嘴就来句:“大哥,去哪里?”
这哥们也许是平常遭遇这样的待遇多了,也并不万分惊奇,颇平静的回答:“三中”。
那男人第二句话:“噢,去看孩子吧?孩子上学挺苦的.....”
那哥们脸部抽搐了一下,没吭声。
第三句话:“大哥,你孩子上几年级了?”那哥们是真烦了,也不解释,顺口来了句:”高一”
这个时候,经典出现了。那男人异常惊奇地瞪大眼睛看着那哥们,看了足足十秒钟,来了句:“大哥,那您结婚可是挺晚的啊!”
●我记得我上高中时,见一要好的哥们在校门外买大饼吃,你们也知道嘛,高中时期用脑过度经常会饿,我就马上跑上去先是捶了他一下,然后就夺下他的大饼就啃了一口,还骂骂咧咧的说,真不够意气,买饼也不带我买一个,结果一口饼还没咽下去,抬眼一看才发现认错人了,这也就算了,我后来居然边说对不起还边把我咬了一口的
那个大饼往那男的手里一塞就跑了,整个过程一气呵成!!!
记得当时跑回学校大门往回看时,那男的还站在摊子前手拿那个缺了个口的大饼发愣呢。我到现在有时候想起这事还忍不住捶自己两下!!!!
●一道题目要求把以下四句话用关联词连接:
1、张海迪姐姐瘫痪了;
2、张海迪姐姐顽强地学习;
3、张海迪姐姐学会了多门外语;
4、张海迪姐姐学会了针灸。
正确答案应该是:"张海迪姐姐虽然瘫痪了,但顽强地学习,不仅学会了多门外语,而且还学会了针灸。
结果有一个孩子写:虽然张海迪姐姐顽强地学会了针灸和多门外语,可她还是瘫痪了。
又发现一个更猛的孩子写道:张海迪姐姐不但学会了外语,还学会了针灸,她那么顽强地学习,终于瘫痪了!
●我是云南大学的,2000级,就是马家爵那一级的。小马哥出事,但还没被抓到的时候,通缉令上都说协助公安机关抓获小马哥可以有多少万的奖励。大家都很眼红,很想得到那大笔钱,上街都很注意路人的长相。有一天,出门坐在公汽车上,人不多,只有一个人站着,忽然大家都盯着那个人看,我仔细一看,很像通缉令上小马哥的样子,可能大家都看出来了,都是一副又紧张又激动的模样。气氛紧张到了极点,那人被大家看得都惊慌起来,愤怒地大叫一声:“我不是马家爵!公汽车司机很负责,果断地说:谁都不能下车,我把车开到派出所。大家摩拳擦掌,马上把所有车窗都关上。那人就一副很无奈的表情。到了派出所,司机神气地对警察说:我车上有人很像马家爵,我马上把车开来了。那人委屈地对警察说:警官,还是我,今天我已经第二次被抓到你们这了。
●同桌感冒流鼻涕,但他忘记带手帕了,就不断把鼻涕用力吸入鼻子里。在黑板上写字的语文老师突然转过身来大嚷:“够了!给我停止!吵死了!”全班一片安静。老师又说:“到底是谁上课时偷吃面条还这么大声?”
●大一,一次去食堂打包子,谁知划卡机出了点毛病,一下划下去25块3,卖包子的哥哥鼓捣了半天也加不回去,于是可怜兮兮地说:“没事,我记得你,以后常来,直到把多划的钱用完。”我只好同意了。
可怜我上顿包子下顿包子地吃了一学期,包子哥哥还欠我2块3……最可气的是大学四年我竟然没找到一个女朋友!!
直到毕业,有一天我走在校园林荫路上,就听后面一帮女生指指点点小声道:“没错,就是他!!以后可别找这样男朋友,天天去二食堂吃包子不给钱!!”
●本人姓朱,管理单位机房。有次有人打我手机:“鸡科长,你在猪房吗?”当时狂骂那家伙一顿
●中午做饭,妈妈给我一盆胡萝卜:“去,把胡萝卜切成肉丁!”
●记得有一次去买一种叫伊丽莎白的水果,我张口就说:老板,莎士比亚多少钱?老板当场就呆了
●和领导等众人喝酒,举起酒杯大声道:"让我们同归于尽吧!"当时脑子太热了
......
●一次去市场买菜,准备聚餐,一个韩国朋友买了生菜,要2块4,他把身上所有的零钱都给了小贩,还缺一毛钱,所以他对小贩说--
“我的毛,都给你了,所以没有毛了。”
小贩哑然,半天,回答--
“你的毛我不要了。”
●一次在食堂吃饭边吃边聊,突然发现自己把一块饭掉在了外面,暗自觉得浪费粮食对不起农民伯伯,就捡起来吃了。可是后来发现那饭,好像不是我的……
●掐着一只大公鸡的脖子却不敢下刀,踌躇良久,那只鸡竟然被俺掐死了
●新浪一新闻 新闻标题:重庆铁路公安特警在列车上演练恐
一位河北的网友评论:请问,你们能挤上中国的火车吗?还tmd恐呢!
●一天晚上和几个朋友喝酒,几个人都喝多了.一个到在路边睡着了,我们也抬不动他,就商量给他找些东西盖上,别着凉了.几天后见到他,他说第二天醒来发现身上放着三辆自行车
⑦ 如何追一个程序员
这个世界上存在着四种人:第一种男人,第二种女人,第三种女博士,第四种程序猿。程序员这个职业可谓是褒贬不一,有的人说很轻松,有的人说很苦逼。我身边也有干程序员的朋友。那么怎样去追一个程序员?这里面的说法就有很多了。就让我秋名山老司机来为你好好的讲解一番。 程序猿和程序猿是不一样的,有的程序员每天都非常的苦逼,一日三餐,什么时候吃那都是不知道的事情了。甚至加班,都要加班到凌晨一两点钟。
其实在他的眼中,他却不是这样想的,他认为既然选择了我们在一起,就要互相的扶持,互相的关心,互相的照顾。虽然这个程序员可能平时的时候没有对你照顾,但是他绝对会在其它地方为给你找回来。既然你已经决定了,想要找一个程序员,就一定要做好了这种思想准备。
⑧ 为脱单我闭眼向许愿池投币,谁知真为我找到一帅哥男朋友,结局如何
⑨ 求一份《我的大学生活》 有加分
给你篇我觉得还不错的做参考,时间什么的你自己改吧。
有人说,大学不过是高中的延伸,在这里还得继续高中的那种拼命苦学;又有人说,跨进大学校门,前途和事业便有了保障,可以痛痛快快玩四年了。我认为,大学是一幅空白画卷,等着你用智慧和双手描绘属于自己的七彩青春。2000年的那个夏天,带着那句“对人真诚,对己严厉”的誓言,我跨进了大学校门。四年大学生活的经历,令我自省,催我奋进。
记得高中时,心中充满着对大学生活的无限憧憬:轻松洒脱的生活,半天上课,半天休息,这些都是我高三紧张烦闷学习的最好调味品。然而当我第一眼看到安排得密密麻麻的大学课程时,我那些美丽的幻想禁不住全都破碎了。上午四节,下午四节,有时晚上还有两节,比高中的课还要多!那一刻,我真有种才出龙潭,又入虎穴的感觉。可当我把这样的想法跟一位学姐诉说时,她跟我说了一句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说过的话:当你回首往事的时候,能够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是啊,大学四年是人生最宝贵的黄金时代;青春,更是任何人只能拥有一回,如此美妙的年龄怎能荒废?
所以,当大家还辗转于精彩纷呈的派对,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各种各样的讲座时,尽管每一项都充满着诱惑力,我选择了一条寂寞的学习路,因为那时单纯的我认为只有学习好才最最重要的,其他的一切在学习面前都是无足轻重。我每天往返于宿舍、食堂、教室,三点一线,学习成了我生活的全部。每门课程,从课前预习到课上专心听讲,再到课后复习,我都倾注了比其他人更多的热情。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我绝对是个好学生。大一结束,我拿到了院优秀学生一等奖学金,还被评为院十大优秀学生和三好学生。
可当我静下心来仔细想想,如果一直这样下去,四年后除了学习成绩优秀外,我还有什么呢?显然,这样的生活是紧张但不充实的。一次在网上看到的一句话给了我极大的启发:人是立体的,并不仅由某个点或面组成,我们不该给自己定死一个方向,应该各方面都尝试、体会,就像是无论偏重哪种颜色,单一的一种永远不能组成彩虹一样。顿时,我明白大学的生活应该不单是学习,还应该有更丰富多彩的内容。
于是,为了能使自己全方面的发展,我抓住各种可以锻炼自己的机会。事实上,在学习上甘于寂寞的我在学习之余也有一颗不甘寂寞的心。自大二以来,我作了许多力所能及的社会工作,从班级学习委员到系报主编,再到系学生党支部宣传委员。在担任学生干部的日子里,有顺利也有挫折,有被理解的满足也有被人误解的苦恼,但我始终都保持着一份平常心。做每件事我都自信对得起自己,对得起支持和信任我的老师和同学们。我最看重的就是一种尝试,一份热情,一段无悔的付出,它们使我明白了责任,懂得了理解,学会了坚强。这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创办年级刊物《聚焦》。当时我们创刊之初的情景真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白手起家”;一没经验,二没经费,真正是一穷二白,但我们年轻、我们热情,我们不怕失败。就凭着这份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儿,我们开始了艰难的创刊。其中一个突出的难题就是打字和排版,白天,课程很紧,抽不出空,只有利用中午休息和晚上的时间,好多次我们都是在电脑前忙得忘了吃饭,有时赶得紧,晚上就一直做到熄灯,然后才摸黑去擦把脸上床睡觉。但是我们没有一个人抱怨,大家都说这就是生活,这种经历的本身就是财富。终于,经过一番努力,我们的刊物问世了,当拿起还飘着墨香的第一本《聚焦》时,作为主编的我激动地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说实话,真的很难,但我们毕竟成功了,有热情,有冲劲,还有什么完不成呢?这也是我在这次创刊过程中体会最深的一点:时刻保持热情,保持斗志,就能克服困难。
随着担任学生工作的增多,学习时间就免不了要被占用许多,但正如鲁迅先生有一句话:“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挤,总是有的。”没有整块的学习时间,我就利用点点滴滴分散的时间学习,这些零星时间看起来不起眼,稍一疏忽便过去了,但如果能利用起来,却是一笔宝贵的时间财富。同时,在学习中我还注意提高效率,争取用最短的时间完成最多的学习任务。当然,为了掌握更多、更精的知识,我免不了要牺牲一些休息和娱乐的时间,但我觉得很值得。四年下来,在专业课的学习中,我始终保持年级名列前茅,连续三年获得院优秀学生一等奖学金,并顺利考上了本专业的研究生。
作为学外语专业的学生,我还十分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大学期间,我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我曾先后参加了“西博会”志愿者活动,蚕花园社区居民英语普及活动,暑假英语夏令营活动,土木分院大学英语四级辅导活动等等。我觉得将书本上的知识在实践中加以灵活应用,变成活的东西,自己的东西,这才是真正的学习。
当然在思想学习方面,我更是从未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在军训期间,我就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并主动向党组织汇报思想,无论是党章学习小组还是党校的学习,我都积极参与,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党性修养。终于,2003年1月,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大学是纯真的代名词,是青春的激扬,是个性的飞扬,是提升自我的训练营,是造梦的工厂……。在这里我学会了独立,学会了坚强,学会了做人,懂得了如何正确接受成功和失败,看待现实与未来。四年前,我怀着无限崇高的理想和无比美丽的憧憬迈进大学的校门;四年后,我恋恋不舍地走出校门,走向新的起点。“告别迷惘的昨天,微笑面对明天,不管是从辉煌成功中走出,还是在失败中奋起,漫漫远方路,才是我们不懈的追求。”愿我们共勉。有人说,大学不过是高中的延伸,在这里还得继续高中的那种拼命苦学;又有人说,跨进大学校门,前途和事业便有了保障,可以痛痛快快玩四年了。我认为,大学是一幅空白画卷,等着你用智慧和双手描绘属于自己的七彩青春。2000年的那个夏天,带着那句“对人真诚,对己严厉”的誓言,我跨进了大学校门。四年大学生活的经历,令我自省,催我奋进。
⑩ 分手后你还愿意做朋友吗这4个男生的回答就是爱与不爱的区别,你怎么看
01
和闺蜜出去吃饭,她带着她的前男友,两人说说笑笑的模样。我有些吃惊:“你们这分手后还能如此谈笑风生?”
闺蜜说道:“我们都是被父母拉出来相亲,然后觉得性格相投,就凑一块了,凑了这半个月发现,实在凑不到一块去,还是做朋友比较好。”
他们从朋友切换到情侣模式,再切换到朋友模式,差不多只用了一个月时间。两人现在见面,丝毫不觉得尴尬,甚至还能像老朋友一样经常约出来吃饭。
我有些羡慕我的闺蜜,因为我刚刚经历了一场异地恋的分手,不能做到像她这么洒脱。分手的时候,他问:“以后还能做朋友吗?”
我没有回,我做不到。分手的第四天,他给我发消息,我有些不明白他的想法。虽然是我提的分手,但原因的的确确是他不喜欢我,或者说不够喜欢我。
最长的时候,他能做到三四天都不联系我,也不回我消息。他说他忙,我听多了这样的话,也不再相信了。主动提分手,是想自己能够更有尊严一些。
他说给我发消息,是想确认我是不是删了他。我问:“你为什么要确认这个?”
他说:“我们还可以做朋友啊,我不想你删了我。”我和他是高中同学,其实在一起不到三个月,加上异地,见面仅仅两次而已。
我认为第一年的恋爱应该是热恋期才对,可是和他自从在一起,除了平淡如水,就是波澜不惊。包括情人节,他连一句话都没有。
我知道,他对我有好感,但不够喜欢。那我为什么我说了分手后,他又好像舍不得的样子,非要继续做朋友联系我呢?
“分手后,你还愿意做朋友吗?”我想得到答案,于是去问了一些男生。
后记
听了这四个人的回答,原来如此:真心喜欢过,做不了朋友;不喜欢的分手后,是可以做朋友的。我想,这就是爱与不爱的区别吧。
而那些说还能或者还希望做朋友的,我想大多是被偏爱的那一方吧,所以才会有恃无恐。
你觉得分手后,还能做朋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