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在上海,月薪三万是什么水平
月薪三万在上海是什么水平?
在上海,月入五千并不算贫穷,但月入三万时,人们才会意识到自己真正的贫穷。
我的朋友们大多从事互联网行业或全职新媒体工作。在这个被互联网彻底改变的时代,互联网和新媒体确实让许多普通人成为了这个时代的新贵。我接触过很多让学生党和初级白领党都羡慕的女孩。她们通常睡到十点甚至中午才起床,化完妆后,约上闺蜜去逛街,每张街拍照都堪比写真。她们不用上班,常常能参加各品牌的发布会,也能接触到小红或大红的明星,能够随时随刻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询问她们的收入,月入好几万,有的甚至年入几百万。她们多半在晚上工作,卸完妆,坐在电脑前,打开文档,苦思冥想后,敲打出一篇精彩的文章,让助理排版好后,发布。一夜之间,数万阅读,有时,也会有业内标杆数字“10w+”。她们是让无数人羡慕也无数人唾弃的新媒体人,是作者,是网红,是KOL,也是创业者。
听上去,是挺让人羡慕的,每天没人管,还可以美美的,能接触到各式各样的品牌和明星。如果她们跟你哭穷,跟你说很焦虑,估计你连杀了她们的心都有了。事实上呢?几个月前,凌晨两点半,我正躺在床上焦虑新的课程缕不清逻辑时,有个女孩发微信过来,跟我说:“我一个人在酒吧。简浅,我真的很想死。”我吓得一点困意也没有,急忙给她打电话,连打了十几个都没人接,当我急得发慌时,电话通了,还没说明陆两句,她就开始哇哇大哭。
在这一行,得了抑郁症的人很多很多。她们承受着他人想象不到的压力,不少人都是辞掉了大好的工作甚至放弃了学业,来到这个行业厮杀,每一篇文章,每一次排版,每一轮分发,都是一场场看不见的战争。那种坐在电脑前在deadline前一个字也写不出来的恐慌感,那种广告主反复提出奇葩要求修改时的无奈感,那种被千千万万不理解的人在网络上施加语言暴力的愤怒感,那种没有休息过一天的疲惫感……她们在上海,能靠自己买得起普通上海女孩买不起的包,可是她们还是会觉得自己很穷。毕竟,业内做得好的人,早就名车豪宅了。
在上海,还有高级程序员和金融从业者,他们赚了很多钱,但依然会觉得自己很穷。年初时,我结识了一名女孩,她是某金融集团总裁的助理,常常跟着上司在全世界飞,住的全是五星级酒店。总裁是个女强人,像机器般运转,任何时刻都在回信息回邮件,没有一刻停息的时候。带着身边人去奢侈品店时,总裁会不眨眼买下数个包,分分钟让身边人感受到贫富差距。这类生活在魔都顶尖的人,自然不是穷,只是,你几乎看不见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也丧失了自己的私人生活,整个身体和头脑都为工作和事业而运转。哪怕他们能一眨眼买下你根本不敢想的东西,他们也没太多时间享受,只是排解压力。
这些顶端人身边的员工,月入两三万是常见的事,那名助理也是如此。我跟她约在外滩的一个清酒吧见面,喝了一会儿,我们在外滩闲逛,她后来跟我说:“我在上海快一年了,这是第一次在外滩逛街。”我提了上海的几个知名街区,她都摇摇头说不知道没去过。那她在上海都干嘛呢?她大部分时间都在陆家嘴,跟在总裁身后陪她处理一件又一件事情,然后上车去商场,或者随时上飞机去各个地方,几乎没有假期。在外人眼里,她过着白富美般的生活,完全不接地气,真实的苦,只有她知道。
年后,她辞职了,辞职前,她也哭着跟我控诉她的上司像个神经病一样,动不动就发火,用最难听的话骂她侮辱她。她说她赚够了钱,所以敢辞职了,可是,在辞职前,她有那么多钱,还是被活生生逼成了抑郁症。
还有我的那群程序员朋友。跟网红们、总裁助理们比起来,他们连表面的光鲜亮丽都没有。他们拿着两三万的月薪,穿着格子衬衫戴着框架眼镜,发型是没发型,身材每隔一年便发福一圈,丢在路边根本让人想象不到他们是年入近四五十万的中产阶级。对于他们而言,写代码和补救bug成了生活日常,像微博的程序员,在假期结婚时,赶上鹿晗公开恋情搞崩了服务器,还要在婚礼现场拯救服务器。他们同样很焦虑,当有了买房买车的资本时,才会发现每一项抉择都有可能把自己逼上绝路,一分钱都不敢乱花。毕竟,那个华为员工买了房还房贷时,突然被辞退后整个家庭都崩溃的悲剧,程序员们也都很怕。
在上海,真没太多人会去讨论“喜欢这个时代吗”的这类议题。大家会马不停蹄追赶一个又一个新的数据,买下一件又一件新的虚荣,这才是更实际的事。所以,初来上海的人,会形容它“冷漠”,在上海呆久的人,会慢慢离不开这座城市——有事说事,公事公办,私事也公办,省了很多人际沟通成本。这对“办事主义者”来说毫无疑问是天堂中的天堂。毕竟,越是穷困潦倒的地区,越是人情世故大于实际能力,而北上广深等城市,至少相对来说公平得多。
于是,越来越多逆袭的故事在上海上演。什么毕业一年从月入五千到月入五万的故事,什么入职两年从基层员工三级跳成为核心高管的传说,什么离职创业三年便获资本方青睐融资过C轮的神话……在上海,这些都不算稀奇事。然而,当大家一个个都假装功成名就时,才发现焦虑成为了主旋律——发现自己欠债更多了,发现自己甚至快养不活自己了,发现自己依然买不起徐家汇那套心仪很久的房子。毕竟,欲望是无止尽的。
最后,谢谢你因为简浅看完这些字,有什么话想说的就写在这里吧,我会看的,我是你的邻家好朋友。虽然月入五千时有月入五千的烦恼,但远达不到心力交瘁的焦虑。在上海,月入三万后都会想着怎么月入十万,怎么买得起更贵的东西,最终,欲望和焦虑压垮了每个人。
❷ 在外业工作中有过什么神奇的经历
魔都某韩资企业在华代表处。韩国公司在国内算是口碑最差的外企,但说实话,这家算是例外,因为在国内并无实体工厂啥的,属于代表处性质,业务只是少量进出口和国内市场调研分析,属于纯支出无收入的外资驻华办事处,所以每年都得花大量预算,公司主体市场都在欧美,中国只是亚太区的一小部分。公司几十个人,韩国人+朝鲜族占三分之二占据大毛+财务+技术三大块,就我们市场营销口几个人是汉族的,面子上大都和和气气,但是实际上韩国人朝鲜族自成一派,我们总体还是没法融入,总体业务上比较简单容易。薪资待遇跟业内日系企业差不多,但是员工福利还是比较好的,出差补贴算是我待过这么多公司里最多的,酒店基本也能保证都是外资连锁四星的标准,赶上跟社长同行,基本都是Hyatt旗下的行政酒廊吃吃喝喝谈工作的待遇,公司内咖啡饮料都是韩国进口的,咖啡机三种(意式,美式,胶囊),咖啡豆是星巴克和illy两种,柚子茶和叫不上名字的韩国饮料也是敞开供应,午餐是向专门供韩国在沪总领馆的配餐公司给做的便当,就是公司冰箱里永远都有泡菜味儿(其实也可以忍),隐形福利就是因为所有业务都需向首尔总部汇报,几乎每个月都去一两次韩国,周边几个同事业余代购都有一笔不小的收入。另外由于公司主体业务在欧美,亚太业务澳纽东南亚也不算少,所以经常会有业务上的支援,公司年会基本都会在欧洲,这几年基本欧洲,澳洲都假公济私玩遍了,航空里程积累的也足够多。还有就是会遵循中韩两国的法定节假日放假,春节,中秋这些共同的中韩节日放假外,每年8月15日的韩国祖国光复日,12月24日还有其他几个韩国节日也都会放假。
❸ 雾都,腐都,帝都,魔都分别是哪
雾都:重庆。腐都:成都。帝都:北京。魔都:上海。
❹ 当程序员到底好不好,有前途么如题所
程序员生涯
人的一生中,工作和婚姻很相像。选对了人和选对了职业道路是很难得。用《围城》中的一句话说,“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想出去”。IT行业就是这样。
都说35岁是程序员的一个坎,35岁是程序员第二次面临择业的时刻。
这时因为大多数程序员在35岁要么选择转行,要么选择做管理,要么选择创业.....很少有超过35岁的程序员还在继续写代码。
创业的艰苦我就不说了,能做到管理的又是很少一部分了。所以说选择当程序员还是要慎重。
工作环境
在帝都的人都知道雾霾严重,所以很多人都逃之夭夭跑到魔都,或者其他一线城市。
工作环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程序员来说就是每天坐到晚的敲代码,周围都是电脑,辐射大。偶尔有时间就喝喝咖啡。
程序员经常与加班加班加班联系在一起。程序员也离不开加班,自己技能的提升等都要靠自己,同时大多数公司都是要求程序员加班的。
程序员工作空闲之余也就是逛逛论坛,上上网,聊聊天。下班时间宅在家里,打打游戏,写写代码,写写博客,很少锻炼身体,以至于某天的头条就有可能是某某公司大老猝死了(就在今天极客头条上报到腾讯一个游戏主管猝死了)。
很多人羡慕程序员,想加入程序员这个集体。等你进来你就知道了,周围全是男的,没一个妹子,而且都还单身,他们大多都很闷骚。
到底好不好
说了这么多,那么程序员到底好不好做。实话实话,这个行业不太好。竞争非常激烈,技术升级很快,每天都要学,以防自己被淘汰。
如果运气不好,公司还可能倒闭。尤其是今年的o2o,p2p这些创业者,大多死的很惨。
天天久坐和加班,部分程序员的身体确实不怎么好。还有些人说辐射会掉头发,秃顶。
不是一个专业的同学孩子都几个了,程序员连对象都不好找。圈子小,狼(男)多肉(女)少,结婚什么时候是个尽头。
偶尔出去玩一次,大家都在讨论电影,电视剧,理财,好吃的好玩的等,程序员很少能插上话。
改别人代码改到呕吐,需求变化比变脸还快。天天上班背个包,穿着朴素,缺乏气质,勤俭节约,任劳任怨。
不过最近听说有程序员职业鼓励师,安慰下。
说了这么多,到底好不好,还是要看个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爱一行干一行,否则事事无成!
❺ 请问现实中程序员的日常生活是什么样子的
在上海工作了四年的女程序员,在公司做核心业务开发,公司前期忙的时候也会加班到十点,忙过一两个月就好了,现在上班很轻松,每天六点半下班,八点到健身房,上瑜伽,搏击操,还有尊巴等课程,有的时候直接去跑步,健身到九点半,然后在健身房洗个澡,做个按摩再回家,十点半的样子吧,回家刷刷微博,练练字,看看书,十一点半睡觉!早上七点半起床去公司,上班。周末睡个懒觉,打扫卫生,然后去泡一天图书馆,或者约好姐妹去周边的城市旅旅游,逛逛街,晚上跟好朋友约个饭,回去各种各样的馆子吃各种料理,有的时候,也会约三五好友,来家里自己动手做一顿好吃的,喝个小酒什么的,反正就是日子平平淡淡的。有的时候趁着离职了有时间,会去远一点的城市看看风景,呆个十天半个月的回来,看过了诗和远方,还是得回来面对眼前的“苟且”的。
❻ 帝都魔都之外,你知道雌都腐都邪都分别是哪里吗
雌都是深圳,腐都是成都,邪都是郑州。
❼ 帝都魔都之外,你知道雌都腐都邪都分别是哪里吗
在二次元文化的潮流中,一些独具特色的都市名号悄然流行,如同璀璨的星座点亮了文化地图。"帝都"这一称号,原本指向古长安,而在现代则与北京紧密相连,象征着权力与历史的交融。"魔都"的称号源于村松梢风的《魔都》,上海以其独特的都市魅力和繁华多元,被赋予了这个充满魔幻色彩的别称。广州,因《魔卡少女樱》中香港的设定,被戏称为"妖都",一词既体现了其独特的魅力,又区分了大小妖都的微妙差异。
深圳,曾因轻工业的繁荣和女工众多而被戏称为"雌都",但随着科技崛起,程序员的涌入改变了性别比例,使得"雄都"的称号也渐入人心。成都,这座古称"蓉城"的历史文化名城,在二次元文化中则有了"腐都"的雅称,源自其发音与"腐"字的巧妙关联。西安,作为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的"古都",被誉为"西有罗马,东有长安",然而战乱的痕迹使其在某些时期被称为"废都",这种衰败与沧桑的美,赋予了它别样的魅力。
而在历史的长河中,洛阳以其最早和最长的建都历史,以及众多朝代的更迭,赢得了"神都"的尊称。郑州的名字背后,既有战略要地的军事意义,战争的频繁,还有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这些元素交织在一起,使得郑州有了"邪都"的调侃,其变幻莫测的天气和独特的文化氛围,塑造了这个别具一格的城市形象。
每个城市的名字背后,都隐藏着丰富的故事和文化内涵。从"雌都"到"神都",从"魔都"到"废都",每一个别名都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城市的个性和历史变迁。在这些城市别名的背后,是人们对城市的独特理解和情感投射,也是文化交融与时代变迁的生动见证。
文字的魅力,在于解读和发掘,而"知识解毒社"的"字媒体"栏目,正是这样一种探索和解读的载体,通过深入挖掘,将这些城市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让每一个城市都拥有了更丰富的文化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