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山舰事件的真相不明
至今海内外学者对其中内幕尚有存疑的二种假设: 有人认为是蒋中正故意将中山舰调动又矢口否认以制造借口打击中国共产党。 有人认为这是和“西山会议”派关系密切的“孙文主义学会”成员欧阳格(欧阳钟的叔父)等故意向李之龙假传蒋中正的指令,两边离间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 至今海内外学者对其中内幕尚有存疑的三种假设。
有人认为是蒋故意将中山舰调动又矢口否认以制造借口打击共产党。有人认为这是和“西山会议派”关系密切的“孙文主义学会”成员欧阳格(欧阳钟的叔父)等故意向李之龙假传蒋介石的指令,两边离间蒋和中共。
“中山舰事件”源于一场误会
“中山舰事件”是蒋介石误以为自己会被劫而采取的过激行为。
大革命时期影响国共合作的重大事件首推“中山舰事件”。1926年3月20日,蒋介石悍然下令,占领中山舰,逮捕时任海军局代局长和中山舰舰长李之龙(系共产党员,海军中将),并在广州部分地区实行戒严。通常以为这是蒋介石向共产党挑衅的一次阴谋,但读过《细节》一书后发现,这不过是由于中山舰的临时调动引发的一场误会。敏感而多疑的蒋介石,误以为汪精卫和苏联顾问季山嘉试图把他劫持到中山舰上,送往苏联。不过仅仅十几个小时之后,即事变当天下午,当蒋意识到这完全是自己的主观猜忌后,他就取消了戒严,下令交还收缴的武器,并放回被软禁的党代表,重新恢复常态。但这一事变涉及国共及苏联的关系,性质是严重的,因此蒋思想压力极大。据说,事变当天下午,何香凝径直去见蒋介石,质问他派军队到处戒严,究竟想干什么?斥责他是不是发了疯,想投降帝国主义?蒋“竟像小孩子般伏在写字台上哭了”。
1926年6月28日,蒋介石在《黄埔军校总理纪念周训词》中又重申:“我可以明白(地讲),三月二十日的事件,完全与共产党团体是没有关系的。”因此,“我们中国国民党同中国共产党,确定是要合作到底的。”历史真相和人们的固有认识,差距真是太大了。 第一,中山舰驶往黄埔并非李之龙“矫令”,它与当时的国民政府主席、国民革命军总党代表汪精卫、苏联顾问季山嘉无关,也与共产党无关。多年来,蒋介石和国民党部分人士一直大肆宣传的所谓“阴谋”说显然不能成立。
第二,蒋介石没有直接给海军局或李之龙下达过调舰命令。因此,所谓蒋介石下令而又反诬李之龙“矫令”说也不能成立。
第三,中途加码,“矫”蒋介石之令的是黄埔军校驻广州办事处主任欧阳钟。而欧阳钟才是中山舰事件的一个重要人物。他是孙文主义学会骨干、海军军官学校副校长欧阳格的侄子,只有了解他的这一身份,才有助于揭开中山舰事件之谜。
中山舰事件的整个过程是欧阳格与王柏龄定计之后,一面唆使欧阳钟矫令,一面向蒋介石谎报,其结果便演出了震惊中外的三二〇事件。
2. 中山舰事件有谁幕后策划
几年前我就在咨询考证这件事,大众普遍认为中山舰事件是蒋一手策划并指令实施的,但随着近几年一些内幕资料是揭露,蒋是背了黑锅的。
策划并组织实施的是孙文主义学会成员之一的欧阳钟和王博龄,这两个人臭味相投,都是想“拆散”当时广州国民政府的团结局面,挑拨国共关系。
欧阳钟曾任黄埔军校交通股长兼军校驻省城办事处主任,黄埔军校中校战术教官。王博龄曾任黄埔军校教育长,黄埔军校教导师中将师长,国民革命军第1军1师师长,第1军副军长,长江要塞司令。整个事件中先有王博龄造谣,再由欧阳钟出面假传蒋介石命令,诱使李之龙出动舰只,以便和王柏龄的谣言相印证,最终导致了中山舰事件。
3. 中山舰事件详细解密
武备平常的中山舰却与诸多历史事件有关联。1922年,军阀陈炯明在广州发动武装叛乱,炮击总统府,图谋加害“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孙中山在深夜突围后即登上“永丰舰”指挥平叛,历时55天,使此舰成了他的流动总部。1924年11月,孙中山最后一次搭乘“永丰舰”,转赴北京共商国是,次年3月在京病逝。孙中山逝世后,3月30日广州国民政府将“永丰舰”改名为“中山舰”,并于4月13日举行更名仪式。一年后,中山舰又因蒋介石制造的“中山舰事件”而再度闻名天下。
1926年3月20日,开始执行反共政策的蒋介石,设计将中山舰调出广州,随后又以该舰未接命令擅自移动为名诬其阴谋暴动,随即下令逮捕该舰长、中共党员李之龙,并展开一系列的清共行动。史称此为“中山舰事件”。
至今海内外学者对其中内幕尚有存疑的三种假设。
有人认为是蒋介石平息了一场共产党的叛乱,或是汪精卫和苏联人试图利用中山舰绑架蒋介石。
也有人认为是蒋故意将中山舰调动又矢口否认以制造借口打击共产党。
又有人认为这是和“西山会议”派关系密切的“孙文主义学会”成员欧阳格等故意向李之龙假传蒋介石的指令,两边离间蒋和共产党。
还有很多不让我讲
4. 1926年,蒋介石制造了打击共产党员和工农革命力量的
1926年,蒋介石制造了打击共产党员和工农革命力量的中山舰事件。
1926年3月20日,蒋介石炮制反共的“中山舰事件”。1924年,国共合作后,蒋介石担任了黄埔军校校长和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职务。1926年3月18日,蒋指使亲信以黄埔军校驻省办事处名义,命令中山舰舰长中共党员李之龙,调派中山舰到黄埔候用。
当中山舰到黄埔后,即散布谣言,说中山舰擅入黄埔,共产党阴谋暴动,并以此为借口,于20日晨,宣布戒严,派兵包围省港罢工委员会,拘捕了李之龙及中山舰上的共产党员。随后又强迫在第一军中工作的以周恩来为首的全体共产党员退出该军。
这一阴谋事件,是国民党右派势力妄图夺权的反革命信号。
(4)蒋介石命令调派中山舰扩展阅读:
中山舰事件——事件的发生未必在蒋介石的计划之中。
以往的研究认为,中山舰事件是蒋介石的计划和阴谋。近年来,学者杨天石提出:中山舰事件的发生既有偶然性,又有必然性。当时共产党力量的发展和苏俄顾问影响的增强,国民党内左右派的激烈斗争和蒋介石的思想倾向是导致事件发生的必然因素。
而蒋介石误信“西山会议派”和“孙文主义学会”一些人的谣言则是事件发生的偶然因素。杨奎松赞同杨天石的看法,认为事件的发生未必在蒋介石的计划之中,事件发生既有蒋介石护党和联共的矛盾,又有对事件发生前的一些信息的严重误读,也与其独特的性格和心理状态分不开。
5. 中山舰事件
中山舰事件是1926年3月20日蒋介石以中山舰未接命令擅自移动为名诬其阴谋暴动,并展开一系列的清共行动的历史事件,中山舰事件是蒋介石打击共产党、篡夺领导权的开始。 蒋介石为了排斥共产党人夺取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的军权,在1926年3月18日指使欧阳格以黄埔军校驻省办事处的名义要李之龙调中山舰到黄埔候用。19日蒋介石诬指中山舰擅自开入黄埔共产党阴谋暴动。20日蒋介石以此为借口逮捕了李之龙,夺取了第一军的军权。
6. 中山舰事件究竟是怎么回事
中山舰事件是蒋介石为破坏国共合作,夺取革命领导权,蓄意打击和排斥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事件。
1926年3月20日,蒋介石调动军队宣布戒严,断绝广州内外交通;逮捕李之龙,扣留中山舰及其他舰只,包围省港罢工委员会,收缴其卫队枪械。
包围广州东山的苏联顾问所,驱逐了黄埔军校中及国民革命军中以周恩来为首的共产党员。中山舰事件是蒋介石为破坏国共合作,夺取革命领导权,蓄意打击和排斥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事件。
对于这次事件有两种猜测。有人认为是蒋中正故意将中山舰调动又矢口否认以制造借口打击中国共产党。
也有人认为这是和西山会议派关系密切的孙文主义学会成员欧阳格等故意向李之龙假传蒋中正的指令,两边离间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
(6)蒋介石命令调派中山舰扩展阅读:
大革命时期影响国共合作的重大事件首推中山舰事件。1926年3月20日,蒋介石悍然下令,占领中山舰,逮捕时任海军局代局长和中山舰舰长李之龙,并在广州部分地区实行戒严。
通常以为这是蒋介石向共产党挑衅的一次阴谋,但读过《细节》一书后发现,这不过是由于中山舰的临时调动引发的一场误会。
敏感而多疑的蒋介石,误以为汪精卫和苏联顾问季山嘉试图把他劫持到中山舰上,送往苏联。不过仅仅十几个小时之后。
即事变当天下午,当蒋意识到这完全是自己的主观猜忌后,他就取消了戒严,下令交还收缴的武器。
7. 中山舰事件是谁制造的
中山舰原名“永丰舰”,是1910年清政府向日本船厂订购的,1913年完工返国,被编入北洋政府海军。“中山”舰虽然吨位不大,但却以它特有的历史而成为名舰:1915-1916年,“永丰”舰响应孙中山先生的号召,参加了护国讨袁运动,首创义举,随后它又经历过“护法运动”、“东征平叛”、“孙中山蒙难”、“中山舰事件”等重大历史事件。于1938年10月武汉保卫战中被日军击沉于今天的武汉市江夏区金口水域。 中山舰原名“永丰舰”,是1910年清政府向日本船厂订购的,1913年完工返国,被编入北洋政府海军。“中山”舰虽然吨位不大,但却以它特有的历史而成为名舰:1915-1916年,“永丰”舰响应孙中山先生的号召,参加了护国讨袁运动,首创义举,随后它又经历过“护法运动”、“东征平叛”、“孙中山蒙难”、“中山舰事件”等重大历史事件。于1938年10月武汉保卫战中被日军击沉于今天的武汉市江夏区金口水域。
麻烦采纳,谢谢!
8. 什么是“中山舰事件”
1926年3月18日,蒋介石为了排斥共产党人,夺取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的军权,指使欧阳格以黄埔军校驻广东省办事处的名义,命令海军的代理局长、共产党员李之龙调派中山舰到黄埔候用。第二天,中山舰开到黄埔。蒋介石却诬指中山舰擅自开入黄埔,是共产党阴谋暴动。20日,蒋介石以此为借口,命令逮捕了李之龙。扣押中山舰,包围省港罢工委员会,收缴工人武装,拘留第一军第二师中的左派党代表和政工人员四十多人,宣布广州全市戒严,还包围苏联顾问团住处。对这次事件,毛泽东、周恩来等人主张依靠工农群众,坚决进行反击,打击蒋介石的反动气焰。但是,由于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采取退让政策,以周恩来为首的全体共产党员退出第一军,蒋介石夺取了第一军的军权,三名反对蒋介石的苏联顾问被解聘回国。中山舰事件是蒋介石打击共产党、篡夺领导权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