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codd的意思
codd指埃德加·弗兰克·科德。
埃德加·弗兰克·科德(英文:Edgar Frank "Ted" Codd) (1923年8月23日-2003年4月18日) 是一位英国计算机科学家。他为关系型数据库理论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他在IBM工作期间,首创了关系模型理论。
相关信息:
1923年8月23日,埃德加·弗兰克·科德生于英格兰多塞特郡的波特兰。在牛津的埃克塞特学院研习数学与化学后, 他作为一名英国皇家空军的飞行员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1948年,他来到纽约,加入了IBM公司,成为一名数学程序员。1953年,出于对参议员约瑟夫·麦卡锡的不满, 他迁往加拿大渥太华居住了十年. 之后他回到密歇根大学并取得了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两年后,科德去往IBM公司位于圣何塞的阿尔马登研究中心工作。
1981年,科德因在关系型数据库方面的贡献获得了图灵奖。
2003年4月18日,科德因心脏病在佛罗里达威廉姆斯岛的家中去世,享年79岁。
❷ 帮忙翻译这段英语
Daniel Bump,斯坦福大学数学教授,在业余时间致力于一个称做"GNU Go"的项目研究."你可以快速浏览一下象棋游戏看看里面是否存在什么问题"他说,但是要玩"GO"就没那么容易了,玩家在玩的过程中要运用他们在游戏中不断积累起来的逻辑思维力及相关知识,并要结合自身的模式匹配能力.
"GO"这个电脑程序的性能是评价该游戏挑战性的标准之一.David Fotland,加利福尼亚圣何塞的编程师及芯片设计师,设计并卖出了许多GO程序的界面,他说,过去的五年里这方面改进了许多但是没有新的突破,
其中一个很大的难题在于处理速度,像一个典型的象棋程序一秒钟可以计算出大约300,000位置,Deep Blue可以计算大约两亿个位置.By mid-game,(不知道啥意思)Go程序每秒钟只能够计算出几十个位置.Anders Kierulf如是说,他曾编写过一个SmartGo程序.
玩一盘象棋游戏,玩家平均可以走25到35步,但是在Go中,可以多至240步.Michael Reiss,伦敦的一位计算机科学家,说,如果要像Deep Blue程序处理象棋时那样计算到那么远的情况的话,他三秒钟处理的事可能Go要花30,000年才能处理出来.但是问题也不仅仅是处理能力的问题.Go程序不仅不能很快计算出位置,而且计算也非完全正确.虽然如此,这些难题却更激励了编程员,吸引着他们改进人工智能方面的基础机件.
"我们认为作为一个人我们有一些基本能力,早上起床,做饭,但是如果你试图让电脑做这些事,你将发现即使是这么简单的事对于一台电脑来说也是异常困难的"
Go也一样, 当你在决定考虑做哪一步变动时,你下意识里就开始做一些整理,很难说完成这些整理花费了多少脑力,但是,在下棋时,我会考虑到10步,电脑则要考虑几千步,甚至可能上万步才得出相同或错误的结论.
Reiss,神经系统专家,对人类在Go中辨别优势或弱势位置的能力及区分椅子和自行车图像的能力做了一个比较,他说,这两件事对电脑来说都是很困难的,所以,Fotland说,编写一个强大的Go程序相对于编写象棋程序来说,更能够教会我们关于如何让电脑像人类一样思考的知识.
❸ 虚拟现实在教育中的应用在哪些地方开展了
国际上虚拟现实的教育应用
首先,从国际上来看,科技公司盯上教育市场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Google和苹果都在努力往学校卖设备和软件,Google推便宜的Chromebook笔记本,苹果在卖硬件的同时曾经还想用iBooks取代教科书。不仅如此,去年,Google宣布了Expeditions
Pioneer项目,向老师们提供所需的全部设备,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带领学生们展开各种各样的冒险之旅,例如进入海底或外太空等;随后又与加州顶尖公立学校合作,免费推广虚拟现实的教室系统。
日本某地小学则与三星合作,利用Gear VR免费为学生提供礼仪教学,在日本国内引起虚拟现实教育的热议。
当前,将电子游戏用于教育有很大的潜力。知名模拟和教学游戏,例如《模拟城市》和Math
Blaster已被应用于美国的小学教育。又比如,近期,微软除了给教师配置的教育工具类应用外,同时,增加了一项新的玩具--沙盒游戏Minecraft的教育版本,希望让学生们上课玩游戏。以MindcraftE为例,这款工具通过三维环境帮助学生们探索吉萨大金字塔,以及理解最基本的电子工程原理。
相对于以往的给教师的教育工具,对于微软来说,用游戏来做教育是新的方法。在美国,人们对于能帮助学生学习的游戏的观念正在改变,教育界也有不少人看好Minecraft给学生补充知识的能力,而微软也想借助这款游戏将订阅服务Office
365 Edition做起来。
此外,美国zSpace公司也是一家为VR教育提供解决方案的典型公司。zSpace由一台单独电脑和VR显示器组成,并配备有触控笔,帮助学生操纵虚拟3D物体,加强学习体验。
在这场教育VR+的盛宴里,连“虚拟现实技术鼻祖”也摩拳擦掌。比如,全球第一款VR显示设备的发明者Tom
Furness,近日启动了事业新阶段--VR教育。Furness目前正在借助AR/VR应用交流社区VirtualWorld
Society建立VR内容创造者和金融支持联盟,把大众的客厅变成教室。通过Virtual World
Society订阅用户的支持,Furness希望建立基础设施,以支持教育虚拟现实体验。
那么,我们用虚拟现实能带来怎样的感受呢?署名为“IT之家”的作者撰文写到,“通过某些UGC(用户制作内容)平台,我们可以初步看到,虚拟现实能带来什么样的教育体验。这些平台支持除游戏以外,其他能带来沉浸感的体验。在新平台上,内容制作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小鸟如何在自己的生态环境中生存(Bird
Simulator),以及管理一家餐厅有多么复杂(Workat a Pizza Place)。数百家教学机构利用Second
Life向学生提供机会,在虚拟环境中参观大学、访问名胜古迹。”
有部分国外院校开始使用VR技术。比如,国外一些高校利用VR技术吸引生源,推广校园文化。位于美国佐治亚州的Savannah艺术设计院校成为第一个大规模使用VR技术的高校,录制好校园介绍并寄给已被录取但尚未入学的学生。
此外,位于加州圣何塞的科格斯韦尔大学(TheCogswell
College)已经正式开办VR和AR专业,该学校也成为全球首家创办VR和AR行业人才认证的高校。
高校的一些课程也加入虚拟现实技术。据近期的新闻报道,一群来自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和洛杉矶分校的研究人员发明了一种可以应用在教育领域的虚拟现实技术,通过3D立体的方式展示地形图沙盘。而这种基于“增大化现实”技术的沙盘甚至还可以让参观者用双手来移动山丘。
据悉,这套增强现实沙盘的想法来自于想要给本科生进行时间学习科学的目的,然后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研究人员就开发出了这种基于“增大化现实”技术的沙盘,随后洛杉矶分校负责建立模型和教育示范实验室,将这项技术转化为了成品。而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们自己塑造景观,团队希望可以利用这种沙盘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各种地形地貌,而不用亲自到户外去。
国内虚拟现实的教育应用
目前,我国形成了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清华大学、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工业标准化研究院、浙江大学等各大高校、研究院所和高科技公司联合研究开发制作,产学研密切结合的发展局面。
从国内的企业来看,目前国内提出把VR技术应用在教育领域的公司包括:新东方、网络、安妮股份、厦门创壹软件等。其中,新东方和乐视在2015年已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双方将在英语课堂实现VR教学;安妮股份也启动了虚拟现实项目,以虚拟现实技术开发儿童教育产品;网络则计划2017年在贫困山区的学校构建一些VR教室。
同时,许多高校都在积极研究虚拟现实技术及其应用,并相继建起了虚拟现实与系统仿真的研究室,将科研成果迅速转化实用技术,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分布式飞行模拟方面的应用;浙江大学在建筑方面进行虚拟规划、虚拟设计的应用;清华大学对临场感的研究等都颇具特色;哈尔滨工业大学在人机交互方面的应用。
从虚拟现实的体验来看,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建立各种虚拟实验室,如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等等,拥有传统实验室难以比拟的优势。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建立起来的虚拟实训基地,其“设备”与“部件”多是虚拟的,可以根据随时生成新的设备。教学内容可以不断更新,使实践训练及时跟上技术的发展。同时,虚拟现实技术能够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学习环境,如建造人体模型、电脑太空旅行、化合物分子结构显示等,在广泛的科目领域提供无限的虚拟体验,从而加速和巩固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虚拟现实的沉浸性和交互性,非常有利于学生的技能训练。包括军事作战技能、外科手术技能、教学技能、体育技能、汽车驾驶技能、果树栽培技能、电器维修技能等各种职业技能的训练。
据媒体综合报道,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等学府已在校内建立了虚拟现实技术实验室,主要从事VR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清华大学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还增加了虚拟现实相关的内容。清华大学利用虚拟仪器构建了汽车发动机检测系统;北京师范大学教育部虚拟现实应用工程研究中心就主要从事这项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和医学上的应用,先后开发了北京胡同虚拟现实游览交互系统、秦兵马俑阵列运动模拟、虚拟内窥镜等程序;华中理工大学机械学院工程检测实验室将其虚拟实验室成果在网上公开展示,供远程教育使用;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广州暨南大学等一批高校也开发了一批新的虚拟仪器系统用于教学和科研。由上可知,虚拟现实技术虽然在国内外的教育教学中有所应用,但在我国教育中的使用仅局限于高校的研究性和探索性教学当中,而对广大普通大、中、小学生的普及则远远不够。
未来展望
高盛曾作出预测,截至2025年,VR教育产值有望达到7亿美元。并将覆盖K-12和教学软件领域。虚拟现实(VR)技术正在向商品化迈进,围绕VR
眼镜、增强现实(AR)设备的商业潜能。专家认为,VR技术很快能让化学家们进入微观世界,浸没在分子世界里。如此一来,从中学教学到药物设计各方面都会受到影响。
进入VR眼镜时代,化学家不用再在电脑上对着二维屏幕设想三维结构。虚拟现实设备,如Oculus Rift和HTC
Vive的眼镜,能通过立体显示和头部跟踪技术,带来直观的全景画面:由计算机生成的虚拟分子随着人们头部转动,自然地进入视野。在增强现实中能生成半浸没式环境,将计算机图像重叠显示在用户未被挡住的视域。
据技术咨询公司CCS Insight预测,虚拟现实眼镜只是刚开始销售,预计到2016年底达到近10亿美元。这是第一代眼镜,售价并不便宜:Oculus
Rift是599美元,HTC
Vive要799美元。按预测的势头,到2020年VR眼镜和AR设备的出货量将达到9600万套。研究人员认为,这是轮到VR眼镜出场的时代。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理论与计算生物物理学集团高级研究程序员约翰·E.斯通的团队正在开发分子可视化程序,他预测这波即将来到消费市场的VR眼镜浪潮是个转折点,就像第一批大量生产的汽车。
今后,化学家们在某个报告会上戴着VR眼镜查看分子结构,这一场景不难想象。斯通说:“将要发生的是,我们从最初只用它来看东西,发展到用它来完成特定任务。”
对于今后虚拟现实的教育领域的应用,比尔·盖茨在峰会上发表主题演讲称,“VR视频所带来的沉浸感能够让那里的民众更好地观看并感知视频内容”。而这些“处于萌芽阶段的内容”让他发现,VR很适合教育领域。“学校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和动力,”盖茨称:“如果我们可以借助(VR)实现引人入胜,那将是非常有价值的。”
盖茨认为,VR将在教学设计和内容研发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VR可以让教学更具吸引力,”他说:“虚拟现实可以增强带入感,VR将在很多领域扮演重要角色,并且能抓住很多人的眼球。”
尽管盖茨对VR的未来很乐观,但他也指出,并非所有的科目都适合转化成VR内容。盖茨表示,数学和科学课程的“教学法”不会因为人们把它放在一个虚拟现实框架中而发生改变。如果教学内容的动画元素过多,或者画质太过鲜艳,很可能会喧宾夺主,影响教学效果。
盖茨相信,像谷歌Cardboard这样的“低端”VR产品在普及方面能发挥重要的作用,因为人们“无需漫长的等待就能够接触和感受VR,”但他也强调,“像学校这样的很多场所都需要共享的高端设备。”
❹ 《圣何塞谋杀案》深度解析是怎么样的
影片一开始,华人女子崔巧玲(郑秀文饰演)去往美国后为了绿卡嫁给了比自己大很多的男子邓先生,并定居于圣何塞,但其实她的心里根本就不爱对方。
一次意外,她在酒吧里邂逅了出国打工的酒保孙宁(佟大为饰演),两个人便很快发展成为了情人关系。为了能够长相厮守在一起,崔巧玲先是在丈夫的食物中下毒,然后和孙宁共同杀害了邓先生。
为了掩人耳目,崔巧玲让孙宁开始扮演邓先生,他们一起住在邓先生留下的大房子里,日子过得如死水般平静。不久后,因为失恋而到美国散心的张咏欣来到了他们的家里,因为她和崔巧玲是童年好友。张咏欣的到来让崔巧玲和孙宁的生活泛起了一丝波澜。
但很快她与丈夫便因为做生意与否的问题产生了激烈的矛盾。而他们夫妻苦苦隐瞒的真相也被揭露了出来……
崔巧玲和孙宁以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做下的恶就不会为人所知,他们的生活就会越来越好。可事实恰恰相反,他们的日常生活如死水一般波澜不惊。他们二人间也因为经济和生意问题矛盾越来越深,隔阂越来越多。张咏欣只是在他们家住了五天,他们的秘密便再也保守不住了,而所有的怒火和真相都在一次争吵之后被和盘托出。
张咏欣的到来只是起到了导火索的作用,而秘密的暴露完全是因为崔巧玲和孙宁已经被压抑到了极点。当压垮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落下时便是真相大白的那一刻。他们苦苦隐瞒的秘密成了摧毁他们精神和生活的心魔,只要心魔不除,他们便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和快乐。影片的最后,孙宁最终的爆发和死亡即是证明。
影片评价:
《圣何塞谋杀案》的剪辑支离破碎,还出现了极为诡异的自带抒情的散文诗字幕解说。无论是导演还是表演都不如人意,郑秀文的表演虽然是影片中几乎屈指可数的亮点,但也并不是每场戏都撑得住救得起。让人看得如坐针毡的原因在于,观影过程中总能看到一种草率而自以为是的聪明。
无论是动机,还是其中关联线索,关键信息都给得过早以及简单粗暴,但既然信息已经传达到,还要用各种闪回或者人物吵架、谈心的方式用台词再解释一遍,以至于节奏混乱又无聊。许多动因需要借由人物台词传达给观众,而镜头语言已经能够做到的事,再说一遍就显得十分拖沓。
❺ 圣何塞谋杀案里的老太太意义
笔者认为是借用老太太以旁观者的角度演绎剧情。
《圣何塞谋杀案》是由潘源良执导,郑秀文、佟大为、蔡卓妍主演的悬疑片,于2020年9月25日在中国香港首映。
该片改编自同名舞台剧,讲述了感情失意的香港女子张咏欣来到美国圣何塞在好友崔巧玲夫妇的家中暂住,三个人相互提防,她意外发现夫妇俩牵涉到一宗谋杀案的故事。头条莱垍
宁静优美的圣何塞,却有触目惊心的谋杀案在逐步逼近。看似亲密的夫妻、挚友,却各自隐藏着见不得光的秘密。香港女子张咏欣因感情问题去旅行散心,途中暂居在美国圣何塞的一对模范夫妇家中。表面上三人关系非常要好,实际上互相钩心斗角,处处小心提防,最后更牵涉到一宗惊人的谋杀案。
❻ 请问程序员考试拿到的证书含金量高吗
这样说吧,无论是初级水平的程序员证书还是中级水平的软件设计师证书,都只是一块敲门砖而已,至于是否有含金量嘛,举个例子,如果和你一起应聘的同等水平人中如果你有证书,他们没有,你有很大优势,这样说,证书又只是敲门砖。 程序员只是初级职业,是程序员发展方向的起点,在工作中慢慢积累经验,没有一个人愿意做一辈子的程序员,作为程序员,发展空间还是很大的: 程序员-软件设计师-系统分析师-CIO 好好干!加油!我也和你一样,我大三,也准备走这条路的。呵呵~~
❼ 美国人心目中的美国大学排名是怎样的
美国人几乎不看排名的,排名不错的一些大学的官网上也是在很不起眼的地方写一下自己排名是多少,有的大学甚至也不写。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军校以及文理学院的宗旨和使命都不一样,放在一起也没有多大的可比性。比如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达特茅斯学院,一个是科研型的,一个是教学型的,总体来说也谈不上谁比谁好。而且除了少数的一些非常全面发展的大学外,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专长和优势,因此互相之间也并不是很好比较。例如印第安纳大学和普渡大学,一个偏重文科社科,一个偏重理工科,互相之间谁也不买账。美国人还要看重学校离家的远近,很多时候还要看自己喜不喜欢这个学校的NCAA球队。例如一个从小喜欢俄亥俄州立大学七叶树橄榄球队的美国同学,即使学习再好,也几乎是不可能去密歇根大学的。一个从小喜欢佐治亚理工学院大黄蜂橄榄球队的同学,很可能宁愿去很差的学校,也不会选择去佐治亚大学的。现在流行的各种排名,包括泰晤士的、上交的、USNews的、莱顿大学的等等,打分规则都不相同。规则一变,排名马上就翻天覆地。例如USNews的美国排名比较看重教学水平,因此达特茅斯学院、维克森林大学、埃默里大学等等这些都排得比较靠前。然而上交的世界排名比较看重学术水平,因此达特茅斯学院和维克森林大学等等这些学校都不见了踪影,反而像威斯康辛大学和密歇根大学等学术重镇型的大学都冲到了很前面。因此,不管哪种版本的排名,都只能做一个参考。
另外,美国人心里虽然没有具体的排名,但是还是大概有个谱。你要问他们美国最好的大学有哪些,一般人就会说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这几个。剩下的可能一时也说不全,但是你如果继续追问一些好学校,比如“那普林斯顿大学怎么样”或者“那密歇根大学怎么样”,他们就也许会说“哦哦哦那也是个很好的大学”。但如果你追问一些普通的州立大学或者小一些的私立大学,比如“那肯塔基大学怎么样”或者“那马凯特大学怎么样”,那么他们可能就没有太多概念了,也许只知道有这个学校,或者这个学校的橄榄球或篮球怎么样,但具体它排几名就没人知道了。例外情况有两种,一是这个学校在他们从事的相关专业上正好挺突出,比如你问一个建筑设计师“雪城大学怎么样”,或者你问一个计算机程序员“圣何塞州立大学怎么样“,或者你问一个搞地质采石油的工程师“休斯顿大学怎么样”等等,那么他们也许会知道,并对这个学校印象不错。二是这个学校离他的家乡很近。比如你问一个来自洛杉矶的同学说“长滩州立大学怎么样”或者“加州州立北岭分校怎么样”,或者你问一个来自纽约的同学说“福德汉姆大学怎么样”或者“耶西瓦大学怎么样”,那他们也许对这些学校就比较了解,因为很可能他的很多朋友都在这些学校。
如果要看教学水平,就看这个大学是不是Ivy Plus和New Ivy的成员。Ivy Plus的教学最好,包括Harvard、Yale、Princeton、Dartmouth、Cornell、Brown、Penn、Columbia、Stanford、MIT、Chicago和Duke。New Ivy也是教学水平很不错的大学,名单是除了上述大学之外,再加上JHU、NYU、Michigan、Virginia、W&M、UNC、WUSTL、BC、Rochester、Caltech、Northwestern、Emory、Notre Dame、Rice、Vanderbilt、RPI、Tufts、CMU、Reed、Olin、Swarthmore、Williams、Skidmore、Harvey Mudd、Colgate、Wellesley、Davidson、Amherst、Colby、Kenyon、Bowdoin、Washington & Lee、F&M、Haverford和Macalester。若论教学水平,以上这50来所大学和学院是一流的。
如果看科研学术水平,就看这个大学是不是AAU的成员。AAU是美国大学协会,它认证的大学在科研水平上都是一流的。要像获得AAU的认证非常不容易,而且认证之后如果学术水平明显有下滑,还会被开除。AAU现在的成员包括:Arizona、UC Berkeley、UC Davis、UC Irvine、UCLA、UC San Diego、UC Santa Barbara、Colorado、Florida、GTech、Illinois、Indiana、Iowa、ISU、Kansas、Maryland、Michigan、MSU、Minnesota、Mizzou、Rutgers、SUNY Buffalo、SUNY Stony Brook、UNC、Ohio State、Oregon、Penn State、Pittsburgh、Pure、UTexas Austin、Texas A&M、Virginia、Washington、UWisc Madison、BU、Brandeis、Brown、Caltech、CWRU、Columbia、Cornell、Duke、Emory、Harvard、JHU、MIT、NYU、Northwestern、Princeton、Rice、Rochester、Stanford、Tulane、Chicago、Penn、USC、Vanderbilt、WUSTL和Yale,以及两个加拿大的院校Toronto和McGill。已取消资格的前成员还有Syracuse、Nebraska、Clark和CUA。
再有,在美国和老美谈到大学,很容易就扯到校际体育竞赛即NCAA。因此不少美国人对很多大学(顶级名校除外)的第一映像很可能是大学的体育实力。而体育实力在不同的项目里,势力分布也是不同的。这其中最受欢迎的项目是橄榄球和篮球,其次是棒球和冰球,再次是其余项目。很多喜欢橄榄球的美国人很可能觉得名校就是:Alabama、Auburn、LSU、Clemson、Georgia、GTech、Oregon、Michigan、Notre Dame、Ohio State、Penn State、Ole Miss、UTexas Austin、Texas A&M、Oklahoma和USC等等,而很多喜欢篮球的美国人很可能觉得名校就是:Indiana、UConn、Duke、UNC、Georgetown、Kentucky、Louisville、UWisc Madison、Kansas、Memphis、Xevier和UCLA等等。
❽ 电脑开机需要按ctrl+AIt+Del
1981 年的春天,David Bradley 还只是一个普通的程序员,当时他参与了一个项目(代号 Acorn),为 IBM 设计个人电脑,这个任务很急,因为当时苹果和 RadioShack 已经开始销售小型独立的计算机。原本要花费三至五年的工作,Acorn 只用了一年。
当时的程序员们非常头疼的一个问题是,每当电脑遇到编码故障,他们就必须手动重启整个系统,重启会自动进行一系列内存测试,非常耗费时间。“有时候,为了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你要每 5 分钟就重启一下系统。”这种乏味的测试简直令程序员们崩溃。
于是,Bradley 创造了一个键盘快捷键 Ctrl+Alt+Del,能在不进行内存测试的情况下重置系统。他从来没有想到这会让他成为编程英雄,会被别人追着在键盘上签名。
IMAGE CREDIT: THINKSTOCK
Bradley 是在 1975 年加入 IBM,到 1978 年就开始致力于 Datamaster 的开发,这是 IBM 最早期的 PC 原型。1980 年 9 月,他成为 Acorn 团队 12 位工程师中的第 12 位,加入 Acorn 项目后的第 5 个月,他花了 5 分钟创造了 Ctrl+Alt+Del。
据 Bradley 回忆,当时之所以选择这一组快捷键是因为,Delete 距离另外两个键很远,不会被谁无意间同时误触发。而且当时,这主要是给他们团队成员使用的,他从未想过有一天会如此普及。
该团队在 1981 年秋天完成了 Acorn 项目,IBM PC 上市销售,而且远远超出预期售出了几百万台。用户拿它来玩游戏、编辑文档,不过几乎没有人知道 Ctrl+Alt+Del 快捷键。直到 1990 年代初,微软 Windows 横空出世。
Windows 问世后,几乎所有的 PC 都会遇到蓝屏死机,蓝屏会提示大家按住 Ctrl+Alt+Del 快捷键重启计算机,从此以后,Ctrl+Alt+Del 享誉天下。
2001 年,圣何塞科技创新博物馆举办了纪念 IBM PC 发布 20 周年的盛会,20 年间,IBM PC 在全球销售了 5 亿台。晚饭过后,行业翘楚们坐在一起进行小组讨论,这其中也包括微软老大比尔·盖茨。不过,第一个问题却不是冲着盖茨去的,而是提问 David Bradley,这令他惊讶地认识到,当初花了 5 分钟创建的 Ctrl+Alt+Del 快捷键已经让他如此知名
❾ E.F.CODD生平
大家都说,Edgar F. Codd(通常被称为Ted)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他的成就之一,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开发了一个关系型数据管理模型--存储和操作大量业务数据的一个复杂、完整的理论。根据Codd的设计构建的关系数据库成为了当今企业的基础;银行依赖关系数据库来跟踪资金流动;零售商使用它们来监控库存水平;人力资源部门使用它们来管理员工账户;图书馆、医院和政府机构在其中存储数百万条记录;事实上,世界上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在使用某种容量的关系数据库。自从Codd公布其理论以来的30年中,关系数据库已经成为一个年收入近130亿美元的行业。
早期生活
Ted Codd于1923年出生在英格兰多塞特郡波特兰市的一个大家庭中。他曾经就读于牛津大学,主修数学和化学专业,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在皇家空军服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Codd动身前往纽约并成为IBM的一名数学编程员。Codd所做的第一个项目是帮助构建一个称为可选顺序电子计算器(Selective Sequence Electronic Calculator,SSEC)的早期计算机,据说该计算机占据了一栋市区办公楼中的两层。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Codd获得了密歇根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博士学位。之后,他调到了IBM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圣何塞市的开发实验室,在那里,他开始从事关系型数据管理模型(这是一个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数学的模型)的开发。
改进数据库
早期的计算机太大、太昂贵了,以至于不能广泛地应用于企业。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计算机开始变得经济有效,并逐渐被私营机构所采用,同时专门针对企业应用开发了许多标准和语言。其中有两个用于处理数据的模型:层次模型和关系网络模型。
在层次模型中,数据记录以层次方式相互关联;主要记录位于上层,后续的各个记录类型在下层分支。在网络模型中,一层中的记录集可能属于邻近的上层中的两个不同的包含层次中。对于这两种模型,编写查询语句来检索信息要求深入了解数据本身的导航结构,因而这是一个复杂的任务,一般都是由专门的编程人员来完成的。
Codd提出了一个新的解决方案。在最终收集到1970年具有创新性的技术论文--"A Relational Model of Data for Large Shared Data Banks"(大型共享数据库的关系数据模型)中的一系列报告中,Codd建议将数据独立于硬件来存储,程序员使用一个非过程语言来访问数据。Codd的解决方案的关键,是将数据保存在由行和列组成的简单表中(在这种表中,相似数据的列将各个表相互联系起来),而不是将数据保存在一个层次结构中。按照Codd的想法,数据库用户或应用程序不需要知道数据结构来查询该数据。发表了该论文之后不久,Codd又发布了更为详细的指导原则,提出了其指导创建关系数据库的12项原则。
在Codd的理论公开之后,并没有立即被IBM所采纳。IBM已经对一个称为IMS的层次型数据库进行了大量投资,因而它让其他公司和企业家去考虑如何进一步发展Codd的理论。其中的领袖人物是拉里o埃利森,他在1977年与Ed Oates和Bob Miner一起研制了世界上第一个商用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在此过程中,创办了一个公司,后来成为Oracle公司。其余要说的就是数据库的历史了。
但是对Ted Codd来说,历史并没有停留在那儿。虽然直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Codd一直就职于IBM,但他也与长期的合作者Chris Date共同创建了一家咨询服务公司,而且,直到其去世,Codd还一直继续研究和发表关于数据的规范化、分析和数据建模等主体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