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linux能同时启动多少个线程
默认情况下:
主线程+辅助线程 +<253个自己的线程<=255
含主线程和一个辅助线程,最多255个,即一个用户只能生成253个线程。
Linux最大线程数限制及当前线程数查询:
1、总结系统限制有:
/proc/sys/kernel/pid_max #查系统支持的最大线程数,一般会很大,相当于理论值
/proc/sys/kernel/thread-max
max_user_process(ulimit -u) #系统限制某用户下最多可以运行多少进程或线程
/proc/sys/vm/max_map_count
硬件内存大小
2、java虚拟机本身限制:
-Xms #intial java heap size
-Xmx #maximum java heap size
-Xss #the stack size for each thread
3、查询当前某程序的线程或进程数
pstree -p `ps -e | grep java | awk '{print $1}'` | wc -l 或 pstree -p 3660 | wc -l
4、查询当前整个系统已用的线程或进程数
pstree -p | wc -l
1、 cat /proc/${pid}/status
2、pstree -p ${pid}
3、top -p ${pid} 再按H 或者直接输入 top -bH -d 3 -p ${pid}
top -H
手册中说:-H : Threads toggle
加上这个选项启动top,top一行显示一个线程。否则,它一行显示一个进程。
4、ps xH
手册中说:H Show threads as if they were processes
这样可以查看所有存在的线程。
5、ps -mp <PID>
手册中说:m Show threads after processes
这样可以查看一个进程起的线程数。
Ⅱ 浅析linux环境下一个进程最多能有多少个线程
默认情况下: 主线程+辅助线程 +<253个自己的线程<=255 含主线程和一个辅助线程,最多255个,即你自己只能生成253个线程。 据说可以设置线程数目: 据说是可以设置的,但本人还没有验证!不知道可否。 在你的shell中键入limit命令,里面有descriptor的数目,就是你的进程可以创建的最大线程数目。可以通过修改内核文件更改该数目。
Ⅲ linux下线程属性常用操作有哪些
LinuxThread的线程机制
LinuxThreads是目前Linux平台上使用最为广泛的线程库,由Xavier Leroy ([email protected]) 负责开发完成,并已绑定在GLIBC中发行。它所实现的就是基于核心轻量级进程的"一对一"线程模型,一个线程实体对应一个核心轻量级进程,而线程之间的 管理在核外函数库中实现。
1.线程描述数据结构及实现限制
LinuxThreads定义了一个struct _pthread_descr_struct数据结构来描述线程,并使用全局数组变量 __pthread_handles来描述和引用进程所辖线程。在__pthread_handles中的前两项,LinuxThreads定义了两个全 局的系统线程:__pthread_initial_thread和__pthread_manager_thread,并用 __pthread_main_thread表征__pthread_manager_thread的父线程(初始为 __pthread_initial_thread)。
struct _pthread_descr_struct是一个双环链表结构,__pthread_manager_thread所在的链表仅包括它 一个元素,实际上,__pthread_manager_thread是一个特殊线程,LinuxThreads仅使用了其中的errno、p_pid、 p_priority等三个域。而__pthread_main_thread所在的链则将进程中所有用户线程串在了一起。经过一系列 pthread_create()之后形成的__pthread_handles数组将如下图所示:
图2 __pthread_handles数组结构
新创建的线程将首先在__pthread_handles数组中占据一项,然后通过数据结构中的链指针连入以__pthread_main_thread为首指针的链表中。这个链表的使用在介绍线程的创建和释放的时候将提到。
LinuxThreads遵循POSIX1003.1c标准,其中对线程库的实现进行了一些范围限制,比如进程最大线程数,线程私有数据区大小等等。在 LinuxThreads的实现中,基本遵循这些限制,但也进行了一定的改动,改动的趋势是放松或者说扩大这些限制,使编程更加方便。这些限定宏主要集中 在sysdeps/unix/sysv/linux/bits/local_lim.h(不同平台使用的文件位置不同)中,包括如下几个:
每进程的私有数据key数,POSIX定义_POSIX_THREAD_KEYS_MAX为128,LinuxThreads使用 PTHREAD_KEYS_MAX,1024;私有数据释放时允许执行的操作数,LinuxThreads与POSIX一致,定义 PTHREAD_DESTRUCTOR_ITERATIONS为4;每进程的线程数,POSIX定义为64,LinuxThreads增大到1024 (PTHREAD_THREADS_MAX);线程运行栈最小空间大小,POSIX未指定,LinuxThreads使用 PTHREAD_STACK_MIN,16384(字节)。
2.管理线程
"一对一"模型的好处之一是线程的调度由核心完成了,而其他诸如线程取消、线程间的同步等工作,都是在核外线程库中完成的。在LinuxThreads 中,专门为每一个进程构造了一个管理线程,负责处理线程相关的管理工作。当进程第一次调用pthread_create()创建一个线程的时候就会创建 (__clone())并启动管理线程。
在一个进程空间内,管理线程与其他线程之间通过一对"管理管道(manager_pipe[2])"来通讯,该管道在创建管理线程之前创建,在成功启动 了管理线程之后,管理管道的读端和写端分别赋给两个全局变量__pthread_manager_reader和 __pthread_manager_request,之后,每个用户线程都通过__pthread_manager_request向管理线程发请求, 但管理线程本身并没有直接使用__pthread_manager_reader,管道的读端(manager_pipe[0])是作为__clone ()的参数之一传给管理线程的,管理线程的工作主要就是监听管道读端,并对从中取出的请求作出反应。
创建管理线程的流程如下所示:
(全局变量pthread_manager_request初值为-1)
图3 创建管理线程的流程
初始化结束后,在__pthread_manager_thread中记录了轻量级进程号以及核外分配和管理的线程id, 2*PTHREAD_THREADS_MAX+1这个数值不会与任何常规用户线程id冲突。管理线程作为pthread_create()的调用者线程的 子线程运行,而pthread_create()所创建的那个用户线程则是由管理线程来调用clone()创建,因此实际上是管理线程的子线程。(此处子 线程的概念应该当作子进程来理解。)
__pthread_manager()就是管理线程的主循环所在,在进行一系列初始化工作后,进入while(1)循环。在循环中,线程以2秒为 timeout查询(__poll())管理管道的读端。在处理请求前,检查其父线程(也就是创建manager的主线程)是否已退出,如果已退出就退出 整个进程。如果有退出的子线程需要清理,则调用pthread_reap_children()清理。
然后才是读取管道中的请求,根据请求类型执行相应操作(switch-case)。具体的请求处理,源码中比较清楚,这里就不赘述了。
3.线程栈
在LinuxThreads中,管理线程的栈和用户线程的栈是分离的,管理线程在进程堆中通过malloc()分配一个THREAD_MANAGER_STACK_SIZE字节的区域作为自己的运行栈。
用户线程的栈分配办法随着体系结构的不同而不同,主要根据两个宏定义来区分,一个是NEED_SEPARATE_REGISTER_STACK,这个属 性仅在IA64平台上使用;另一个是FLOATING_STACK宏,在i386等少数平台上使用,此时用户线程栈由系统决定具体位置并提供保护。与此同 时,用户还可以通过线程属性结构来指定使用用户自定义的栈。因篇幅所限,这里只能分析i386平台所使用的两种栈组织方式:FLOATING_STACK 方式和用户自定义方式。
在FLOATING_STACK方式下,LinuxThreads利用mmap()从内核空间中分配8MB空间(i386系统缺省的最大栈空间大小,如 果有运行限制(rlimit),则按照运行限制设置),使用mprotect()设置其中第一页为非访问区。该8M空间的功能分配如下图:
图4 栈结构示意
低地址被保护的页面用来监测栈溢出。
对于用户指定的栈,在按照指针对界后,设置线程栈顶,并计算出栈底,不做保护,正确性由用户自己保证。
不论哪种组织方式,线程描述结构总是位于栈顶紧邻堆栈的位置。
4.线程id和进程id
每个LinuxThreads线程都同时具有线程id和进程id,其中进程id就是内核所维护的进程号,而线程id则由LinuxThreads分配和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