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安卓应用,底层是基于什么,java API吗
安卓系统底层是基于Linux的,是基于C和C++的, 上层应用大部分是基于“JAVA"的。也就是说系统是C/C++编写的,系统外部应用是Java的。
B. 怎么进入安卓核心系统(底层)
root
现在的安卓系统不用命令的,直接同时按住减音量键和电源键就可以就如fastboot模式,底层开机了
D. 安卓底层用C 高层开发用 JAVA 这底层高层是什么
android系统是基于Linux的,通常说的android开发有两种,一种是系统开发,那么肯定对Linux要熟,也就是你所说的底层用C进行开发。另一种也就是你所说的高层,就是应用开发,就是使用android已经给你封装好了的java接口进行编写。
学习android开发的话先把j2se学了,接着就可以直接找android的小代码来看啦,在实践中找成就感比较重要,因为android开发很容易入门,也很容易见效果。
E. 如何修改安卓底层实现录播
1.把下载好的ROM解压出来,解压出来的一共2文件夹:META-INF、system和一个内核文件:boot.img 有的ROM有别的文件夹比如自己定制的刷机脚本里面有添加程序的选项文件夹
2.stemapp文件夹,这里面都是系统里的程序,可以删除ROM本身集成的软件,删除的时候如果有odex文件记得连同名odex文件一起删除
3.要在rom里添加自己喜欢的程序也很简单,直接将apk文件拖入app文件夹,值得一提的是文件名不要有中文,需要提醒的是添加前最好先解包apk看看有没有lib文件夹(解包apk可以右键点击apk程序-打开方式-就可以打开了)如果有的话要复制里面的so文件到rom的system/lib里.
Android一词的本义指“机器人”,同时也是Google于2007年11月5日宣布的基于Linux平台的开源手机操作系统的名称,该平台由操作系统、中间件、用户界面和应用软件组成。
F. Android系统中编程用什么语言,请就底层和上层应用分别作答
安卓开发一般做驱动或者框架层以下的开发基本上都是c和c++,框架层都是java,应用层选择比较多,比如java,kotlin, dart,甚至你用一些跨平台工具都可以用js开发。
G. 安卓8.0系统底层深度解析,流畅度真的会超越iOS吗
优先级别不同:iOS最先响应屏幕。其实这与两个系统的优先级有关,iOS对屏幕反应的优先级是最高的,它的响应顺序依次为Touch--Media--Service--Core架构,换句话说当用户只要触摸接触了屏幕之后,系统就会最优先去处理屏幕显示也就是Touch这个层级,然后才是媒体(Media),服务(Service)以及Core架构。而Android系统的优先级响应层级则是Application--Framework--Library--Kernal架构,和显示相关的图形图像处理这一部分属于Library,可以看到到第三位才是它,当触摸屏幕之后Android系统首先会激活应用,框架然后才是屏幕最后是核心架构。
H. Android的UI底层是用CPU绘图的还是GPU绘图的呢以及surfaceview,...
安卓有2种绘制模型:
一.软件绘制模型,这里由CPU主导绘图,视图按照以下2个步骤绘图。
让视图结构(view
hierarchy)失效。
绘制整个视图结构。
当应用程序需要更新它的部分UI时,都会调用内容发生改变的View对象的invalidate()方法。无效(invalidation)消息请求会在View对象层次结构中传递,以便计算出需要重绘的屏幕区域(脏区)。然后,Android系统会在View层次结构中绘制所有的跟脏区相交的区域。但是,这种方法有两个缺点:
1.
绘制了不需要重绘的视图(与脏区域相交的区域)
2.
掩盖了一些应用的bug(由于会重绘与脏区域相交的区域)
注意:在View对象的属性发生变化时,如背景色或TextView对象中的文本等,Android系统会自动的调用该View对象的invalidate()方法。
二.硬件加速绘制模型,这里由GPU主导绘图,视图按照以下3个步骤绘图。
让视图结构失效。
记录和更新显示列表(Display
List)。
绘制显示列表。
这种模式下,Android系统依然会使用invalidate()方法和draw()方法来请求屏幕更新和展现View对象。但Android系统并不是立即执行绘制命令,而是首先把这些View的绘制函数作为绘制指令记录一个显示列表中,然后再读取显示列表中的绘制指令调用OpenGL相关函数完成实际绘制。另一个优化是,Android系统只需要针对由invalidate()方法调用所标记的View对象的脏区进行记录和更新显示列表。没有失效的View对象就简单重用先前显示列表记录的绘制指令来进行简单的重绘工作。
使用显示列表的目的是,把视图的各种绘制函数翻译成绘制指令保存起来,对于没有发生改变的视图把原先保存的操作指令重新读取出来重放一次就可以了,提高了视图的显示速度。而对于需要重绘的View,则更新显示列表,然后再调用OpenGL完成绘制。
在这种绘制模型下,我们不能依赖一个视图与脏区(dirty
region)相交而导致它的draw()方法被自动调用,所以必须要手动调用该视图的invalidate()方法去更新显示列表。如果忘记这么做可能导致视图在改变后不会发生变化。
硬件加速提高了Android系统显示和刷新的速度,但它也不是万能的,它有三个缺陷:
1.
兼容性(部分绘制函数不支持或不完全硬件加速)
2.
内存消耗(OpenGL
API调用就会占用8MB,而实际上会占用更多内存)
3.
电量消耗(GPU耗电)
I. 关于学习安卓底层,懂得进
我干了3年Android sdk开发,觉得到了瓶劲没法更进一步,于是花了一年多点时间,大概摸到点门径。根据前辈的经验,Android底层完全入门需要两年。
先说下我的入门过程:
第零步,下载源码,我下的4.2的,框架层源码10G,内核2G多,ctags给框架层建的标签文件都有600M,当时让我有点震撼,用的vim+ctags+cscope来阅读,还算不错,架构挺清晰的。
第一步,我找到了一本好书《Android的设计与实现 第一卷》它讲了Android框架层的启动,初始化,服务框架初始化,Binder,消息循环,PackageManagerService,ActivityManagerService。据作者说后面会出讲UI子系统的第二卷,拭目以待。其实这本书看了几十页我就发现需要第二步的知识,否则看不下去,于是跳去第二步。
第二步,学习Linux系统编程,在看《Android的设计与实现》的时候我发现,框架层的Native部分,全是Linux编程。为了掌握这部分知识,我花了4个月学习了《Linux系统编程手册》(TLPI)这本1000多页的书,我以前是搞WIndows文件系统这块的,所以C语言还比较熟,TLPI的习题很有意思,量也比较大,坚持下来还是收获很多。
第三步,花了4个月学习了一些Linux内核的知识,看了LKD,PLKA看了一半多。越学越没底,觉得不懂得越来越多,不过这个也正常,只有靠慢慢磨,估计以后要不断的磨这块。
第四步,回头看Android源码,这次一口气看完了《Android的设计与实现 第一卷》,终于对框架层有了谱。同时真的数次把我看晕,前面看Linux内核源码都没这么晕,不断在Java层和Native层之间跳有点磨脑浆。其中我又觉得Java的基础没有打太牢,回去补了一个月的《Core Java》第八版。但是这书没有涉及UI子系统,于是又看了《Android内核剖析》
第五步,《Android内核剖析》(这本书实际上是讲框架层的,作者也是个搞嵌入式的,所以他在写框架层的时候文笔不太好,很罗嗦,不过还是有很多看点,到他后来写做ROM,玩开发板时估计是说到了他的本行,一下子遛起来了看得出还是挺有水平的,这本书知识有点旧毕竟讲的是2.3很多代码已经过时,但是作者很多点子很有参考价值)这本书讲UI子系统和按键/触摸消息处理系统还是很有分量的,尤其13章View绘制那里,结合源码研究很有收获。而后面他讲编译框架和ROM相关的东西都是挺宝贵的资料。
第六步,为了再补一下其他诸如电源管理模块等子系统的知识看了,《深入理解android》系列,个人认为这个系列看起来有点不太舒服,不过作为补充印证还是比较有价值。
第七步,《Android系统源代码情景分析》,罗升阳的源码分析大作,比《Android的设计与实现》分析得更细致,但缺点是涉及到模块比较少,选用的源码也比《Android的设计与实现》更旧一点。看完书后需要去研究作者的博客,东西挺多的,一定让你满意。
第八步,买块开发板自己玩。这步我还没走到,原因是我觉得我还差点准备知识。可能要再几个月,到时准备入块6410或者树莓派。
最后,由于我11年以前都是搞Windows这块的,所以对Linux知识不是很了解,不得已看了这么些书,如果是一直做Linux的人,很多步骤估计可以省掉了。直接上源码才是正道。
我本身做着移动GIS开发的工作,学框架层全是因为兴趣,但招聘平台Android框架层开发人员还是蛮有竞争力的有不少定制ROM,智能电视的工作都处于人才难求状态,毕竟有一定的门槛,现在各种ios培训,让奔着钱干开发的人纷纷涌入,而ios只能干sdk开发的缺点就暴露出来了,一堆新手老手,菜鸟大牛全挤在SDK开发这块,我觉得不太妙。 反观Android这边,虽然入门菜鸟没有搞ios来钱,但是可持续性很好,从sdk-》框架》驱动》内核这样干下去。干着干着发现自己渐渐变成了Linux开发者/嵌入式开发者的人也不少,新人,老手,菜鸟大牛各居其位,层次性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