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論文翻譯的注意事項都有哪些呢
1、注意「從一而終」『貳』 如何做好中譯英翻譯題
一、分析句子結構、尋找合適的句型
中文必須仔細讀,一定要看的就是題目給我們的關鍵字或關鍵的片語,也就是我們常說的key words。尤其是最後兩句翻譯句子,它們大都在句子結構上提高了難度。讀什麼?讀出句子結構:對於簡單句,辨別出主謂賓,分清定語、同位語和狀語;對於並列句,記住兩個語法意義上獨立的分句,須由連詞連接起來;對於復合句,須區分定語從句,名詞性從句以及狀語從句。一般來說,中譯英的句型可分為三大類:1.簡單句;2.並列句;3.復合句;同時我們也要注意非謂語動詞及其他一些特殊結構。回顧近幾年的高考試題時,也不難發現試題中考了一些特殊句式。如:It句型(近幾年考得較為頻繁)、倒裝句、with結構。
二、明確考核要點、選擇詞語搭配
在高考翻譯題中,我們也不難發現,每一句常含有二、三個詞語搭配,翻譯時稍不注意就會失分。因此,在做每一道中譯英題時,首先要確定句中幾組(個)動詞或動詞片語,然後選定恰當的詞語以及相應的搭配,尤其要注意括弧內所給詞語的准確運用。
三、確定時態和語態、注意前後呼應
時態語態一直是英語考試中考查的重點。在高考英語翻譯中,每句一般都含有二三個動詞或動詞片語,因此,正確的思路應該是首先瀏覽全句中文,考生要能夠做到根據句中的時間狀語和字里行間所給出的提示來定位一個基本時態,即主句的動詞時態,而其他動詞必須與之呼應。
四、了解文化差異、避免中式英語
作為中學生,在學習英語時,特別應該注重中英文表述習慣的不同之處,克服母語造成的潛在障礙,在做中譯英題時,切忌將兩種語言對等地進行交換,尤其是對成語、俗語的翻譯,否則就貽笑大方了。
五、檢查
在整個句子翻譯好之後,檢查很重要。因為英語對我們中國的學生來說畢竟是門外語,在做翻譯練習時,學生的注意力比較多的都集中在中文的句子里,十幾年的母語習慣經常會在不經意間干擾我們進行正確的翻譯。所以要想保證翻譯的句子得滿分,檢查這一環節必不可少。
『叄』 如何在編譯過程中提高英語水平
堅持「多說」、「多聽」、「多讀」、「多寫」,那麼你的英語成績肯定會很出色.
想學好英語,首先要培養對英語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習英語的巨大動力,有了興趣,學習就會事半功倍.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喜歡的事,就容易堅持下去;不喜歡的事,是很難堅持下去的.
1:聽力: 聽力部分是在考試裡面最容易拿分數的部分.最開始的時候,我連聽voa special english都很困難.我的方法是:一個sp要聽4-5次,把裡面不懂的英語單詞的發音,含義全部搞清楚,然後每天堅持2個小時的聽力訓練,狂攻sp.如果沒事,就拿一個MP3吊耳朵,讓自己慢慢習慣英語語境.2個月後,我聽了一盤四級英語考試磁帶,發現自己原來根本聽不明白的東西變的簡單了.所以還是絕對值得的.
2:單詞 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大家知道,單詞是英語的礎,沒有單詞,就好象建大廈沒有磚頭,只能幻想空中樓閣.但是被單詞又被大家認為是最難,最枯燥的事情.基礎好的朋友可以通過閱讀學單詞,但是對基礎不好的,這點根本行不通.整篇文章都看不太明白,還談什麼學單詞呢?既然咱們現在水平不行,就要拿出比別人更的努力.我背單詞的草稿紙已經放滿了一個大箱子. 大家肯定有這種經驗,前不久背了的單詞,很快就忘記了,那麼該怎麼辦呢?我當時是每天固定背30-40個左右的單詞,第二天復習前一天的單詞,然後每個禮拜天,花1小時把一個禮拜的單詞復習一下,每一個月又花幾個小時把一個月的單詞復習一次.不懂的單詞全部記下來.
3:閱讀 閱讀在我看來,就是通過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速度,掌握一定的閱讀技巧. 最開始的時候,因為基礎比較差,太難的文章肯定不適合基礎差的朋友.先可以看一些"書蟲"(高中水平)一類的改編小說,練練感覺.當單詞量積累到一定程度以後,就可以正式開始提高閱讀水平了.把題里的句子、單詞都弄明白,並且對其中的難句做一定的分析,特別是語法結構.這里有一個問題:最開始你做題目的時候准確率會很低,千萬別灰心,堅持下去,從每一篇閱讀裡面吸取精華,很快就會發現:閱讀真的沒那麼可怕.
4:作文 這里我記得一個提高班的英語老師說過的一句話: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作文一個字:背!如果你背了很多很多範文,作文不會低分的.但是我建議在背的同時,可以用一個小本子,把一些很精彩的句子抄下來,經常看看,並舉一反三.同樣一個句子,用在不同的地方,會有不同的效果
PS.1.外籍教師說:每天聽半小時英語,培養語感(注意,是無意識地聽),我們小時候也是這樣才學會說話的.你可以在休閑中播,但只可以是半小時!
2.抄得多自然熟,知識點抄抄抄
3.設立錯題本(非常有效),把錯的答案,為什麼錯,列出來
4.要對英語充滿興趣,細細體味英語中的詞語表達精妙之處
5.我跟你說!你每天要看以兩段文字,如果沒有時間,那就考試前一個星期每天看兩篇!這樣可以保持考試的閱讀速度!
6.抄的單詞本你們要復習啊!
7.找一個外國歌手做你的偶像,把他(她)的歌聽完
8.多看中英對照文章,這樣對你的翻譯語感非常有幫助
『肆』 現場中譯英技巧有哪些
1、速記方法
2、聆聽注意關鍵字、詞
3、能很好揣摩出說話人表達的意思,准確的表達出來
4、知識面要廣
『伍』 中英文句子結構有哪些差異,翻譯有哪些技巧
中英文這兩種不同語言的形態特點反映在句法結構上,主要有四個方面的差異:
英語重形合,漢語重意合;
英語屬演繹性思維,漢語屬歸納性思維;
英語為主語顯著語言,漢語為主題顯著語言;
英語語序靈活多變,漢語語序相對固定。
針對這四個方面的差異,現對英漢互譯技巧分述如下:
一、英語重形合,漢語重意合
(一)表現特徵
英語重形合,指的是英語講究「結構美」,強調句法的完整性和合理性。英語句子常用詞形變化、虛詞(如冠詞、介詞、連接詞)、非謂語動詞(不定式、動名詞、分詞)、從句以及獨立主格等來表現各種語法關系,結構緊湊嚴密,注重以形顯義。因此,有人將英語的句法結構稱作為「樹型結構」,幹上有枝,枝上有節,節外生枝。
漢語重意合,指的是漢語講究「意境美」,幾乎可以用任何語言單位表達思想,無拘無束,揮灑自如,語法不完整、不合理也無關緊要。漢語沒有詞形變化,沒有非謂語動詞、定語從句、獨立主格和冠詞,特別是在許多情況下省略虛詞(尤其是連接詞),它常用片語和短句逐次排列,雖然外形上互不相連,但內含邏輯關系,注重以神統形。因此,有人將漢語的這種結構稱為「竹節結構」,像竹桿那樣一節一節的,簡練而明快。
對於英漢句法結構的差異,庄繹傳教授還曾經打過一個非常形象的比方。他說:「我感覺漢語的句子結構好比一根竹子,一節一節地連下去;而英語的句子結構好比一串葡萄,主幹可能很短,累累果實附著在上面。」請看以下例句:
例1:All the prayers said the same: There was a God Who sees, Who hears, Who takes pity on man, Who contains His wrath, Who forgives sin, Who wants men to repent, Who punishes evil deeds, Who rewards good deeds in this world and — what was even more — in the other.
譯文: 所有的禱告詞都說:有一個上帝,他明察秋毫,耳聽八方,慈悲為懷,寬宏大量,原宥過失,容人悔改,懲惡賞善,現世現報——尤其是——掌管來世報應。
分析:原文用了八個「Who」引導的定語從句,可謂「果實累累」,而譯文化成了八個四字格詞語,簡潔工整,音韻鏗鏘,充分發揮了漢語的優勢。
例2: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
譯文:When a woman is unmarried, she is to live for her father; when married, she is to live for her husband; and, as a widow, she is to live for her children. (辜鴻銘譯)
分析:原文為中國古代提倡的「三從」婦德,語言高度濃縮,可謂一字千金。譯成英語,字數差不多是原文的三倍,加譯了副詞、連詞、代詞、介詞等,尤其必須加譯主語,就連標點符號也必須作變動。這里順帶一提,譯文中尤為精妙的是將動詞「從」譯成了「live for」,生動地傳達了中國古代婦女「為三種人而生活」——做好女兒、好妻子和好母親——的自我犧牲精神。
(二)互譯對策探討
英譯漢時,許多詞可以用漢語的動詞來轉換;連接詞在許多情況下省略不譯,因為越是使用連接詞少的句子越是符合漢語的習慣;介詞短語、定語從句和獨立主格在不少情況下都可以譯為短語或分句。漢譯英時,注意把漢語句子中內含的邏輯關系(特別是因果關系、轉折關系、遞進關系)用英語的連接詞表達出來;注意把漢語的流水句譯成相互照應的單句;把漢語的眾多動詞分清順序或分清主次編排成英語的習慣表達,許多情況下一些表目的、原因、伴隨等的動詞譯為非謂語動詞或者名詞、介詞,等等。例如:
例3: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譯文: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分析:許多英語初學者在翻譯if從句時總離不開「如果」,或者見到when時總離不開「當」……譯文省略了假設連詞,但假設關系蘊含其中,體現出了漢語的「意境美」。
例4:This was an intelligently organized and fervent meeting in a packed Town Hall, with Mr. Strong in the chair.
譯文:這是一次精心組織起來的會議。市政廳里來賓濟濟一堂,熱情洋溢,主持會議的是斯特朗先生。
分析:形容詞「fervent」和「packed」分別譯成了短語「熱情洋溢」和「濟濟一堂」;獨立主格「with Mr. Strong in the chair」譯成了一個分句。
例5:不知苦中苦,哪知甜中甜?
譯文:If you have never tasted the bitterness of gall, how can you know the sweetness of honey?
分析:這句漢語雖然外形上沒有假設連詞,但卻內含假設關系,譯成英語時必須加連接詞。
例6:有一年的冬初,四叔家裡要換女工,做中人的衛老婆子帶她進來了,頭上扎著白頭繩,烏裙,藍夾襖,月白背心,年紀大約二十六七,臉色青黃,但兩頰卻還是紅的。(魯迅:《祝福》)
譯文:Early one winter, when my uncle』s family wanted a new maid, Old Mrs. Wei the go-between brought her along. She had a white mourning band round her hair and was wearing a black skirt, blue jacket, and pale green bodice. Her age was about twenty-six, and though her face was sallow her cheeks were red. (楊憲益譯)
分析:原文只有一個句號,譯文則分為了三句話。原文里前面兩句的並列關系在譯文里變成了主從關系,將「四叔家裡要換女工」譯成了由「when」引導的時間狀語從句。然後另起兩句,先說祥林嫂的穿戴,再說她的容貌,但兩句都是主謂完整,連詞齊全,這是英語行文所需要的。這里要注意的是原文里寫祥林嫂的穿戴時用的是無主句,這正好符合漢語中的內含邏輯關系,但譯成英語時就必須加主語了。另外,譯文里還加譯了文化背景,將「白頭繩」譯成「a white mourning band」,我們中國讀者當然知道「白頭繩」表示祥林嫂正在戴孝,但如果譯文不加譯「mourning」的話,外國讀者恐怕就難以抓住這一內含的文化信息了。
二、英語屬演繹性思維,漢語屬歸納性思維
(一)表現特徵
英漢兩種語言的邏輯性思維有明顯的不同,主要表現為英語屬演繹性思維,而漢語屬歸納性思維。
英語的演繹性思維,指的是如果一個句子里既有敘述的部分,又有表態的部分,英語的表達習慣往往是「開門見山」,先表明結論,再進行論證或陳述事實,也可簡單概括為「先果後因」,即重心在前。漢語的歸納性思維則剛好相反,即漢語習慣於「循序漸進」,往往按照事物的發展順序,由事實到結論或由原因到結論進行論述,可以簡單歸納為「先因後果」,即重心在後。
(二)互譯對策探討
在英漢互譯時,我們要注意這種邏輯思維上的差異。具體來說,就是在正確理解原文邏輯關系的基礎上,要按照譯入語思維邏輯的表達方式來重新安排句子的語序。
例1:It may seem strange to put into the same packet an instrial revolution and two political revolutions.
譯文:將一次工業革命同兩次政治革命相提並論,似乎有些奇怪。
分析:「It may seem strange」是表示主觀評論的表達結構,在英漢兩種語言中語序不同,英語中評論內容常常放在句首,而漢語中評論內容往往放在後面。在翻譯時注意調整語序。
例2:I warmly welcome those reforms and that success.
譯文:我對這些改革及其成功表示熱烈歡迎。
分析:原文先表態,再陳述。譯文將「warmly welcome」譯為「表示熱烈歡迎」放在句子的最後,符合漢語「重心在後」的特點。
例3:如今,能為他的這本散文集子作序,我覺得很榮幸。(冰心:《舊夢重溫》)
譯文:I find it a great honour to be asked to write a preface to this collection of his essays. (庄繹傳譯)
分析:原文敘事在前,表態在後,而譯文剛好倒轉了語序,以「it」作形式賓語,將原文中的敘事部分譯成動詞不定式作真正賓語,符合英語演繹性思維的表達方式。
例4:雙方有不同的看法不足為奇。
譯文:There is nothing surprising about the two sides having different opinions.
分析:原文中漢語敘事在前,表態在後。譯文將表示評論性的「There is nothing surprise」放在句首,注意了句子重心的調整。
三、英語為主語顯著語言,漢語為主題顯著語言
(一)表現特徵
英漢句子結構上另外一個顯著的差異就是:英語句式中被動語態的使用要廣泛得多。英語中絕大多數及物動詞和相當於及物動詞的短語都有被動式。凡是不必說明動作的執行者,無從說出動作的執行者,強調或側重動作的承受者,出於行文需要等原因,一般都使用被動語態。這時,動作的承受者充當句子的主語,所以英語表現為主語顯著語言。漢語屬於主題顯著語言,頻繁使用主題——述題結構,多採用主動語態、人稱表達法、無主句、主語省略句及無標記形式的被動句,這可能和中國人主張「天人合一」,重視個人感受和「事在人為」有關。
(二)互譯對策探討
英譯漢時,要盡量把英語的被動句翻譯成漢語的主動句或無主句,可適當使用「叫、受、給、加以、經過」等形式來體現原文的被動含義,尤其還要注意採用一些約定俗成的習慣用法,如「It is said that…」譯為「據說……」,「It is believed that…」譯為「有人認為……」,「It is generally accepted that…」譯為「人們普遍認為……」,等等。漢譯英時,應設法將漢語里隱藏的被動句或無主句譯成被動式。
例1:When the whale is killed, the blubber is stripped off and boiled down, either on board ship or on shore.
譯文:鯨殺死後,把鯨脂剝下來熬油,這項工作有的是在船上進行,有的是在岸上進行的。
分析:原文有三處使用了被動式,譯成漢語時都譯成了主動式,但內含被動意義。
例2:Why should all the unpleasant jobs be pushed onto me?
譯文:為什麼總是把這些麻煩事都推給我呢?
分析:漢語譯文採用無主句,很自然地表達了被動含義。
例3:It is suggested that we check the report again.
譯文:有人建議我們再核對一下報告。
例4:發現了錯誤,一定要改正。
譯文:Wrongs must be righted when they are discovered.
分析:原文兩個分句都是無主句,暗含著被動意義,翻譯時注意譯成被動式,還要注意將原文兩個分句之間的主從關系譯出來。
四、英語語序靈活多變,漢語語序相對固定
(一)表現特徵
語序能反映出語言使用者的民族文化習慣和思維模式的特點。漢語民族主張平衡和諧,「物我交融」,其基本思維順序是:主體——行為標志——行為——行為客體。反映在語言模式上,表現為:主語+狀語+謂語+賓語,定語一般必須前置。英語民族崇尚個體思維,「人物分立」,習慣的思維方式是:主體——行為——行為客體——行為標志。其語言表達的一般順序是:主語+謂語+賓語+狀語,定語有前置,也有後置。且看下面例句:
例1:He has lived in the room whose window faces south since he was born.
譯文:他打一生下來就住在這間窗戶朝南的房子里。
分析:這兩句話都是英漢語言里最常用的句式,同時又體現了如上所述的英漢語言句法結構在語序上的差異,即英語一般順序是主語+謂語+賓語+狀語,而漢語通常為主語+狀語+謂語+賓語。
總體說來,漢語語序比較固定,英語語序既相對固定,又有靈活變化。英漢語言在語序上的差異主要體現在狀語和定語的位置,而尤其難以處理的就是定語從句。試比較下面例句:
例2:Nearly everyone knows the story of 「the dog that worried the cat that caught the rat that ate the grain that lay in the house that Jack built.」
譯文:幾乎人人都知道這個故事:「傑克蓋了房,房裡堆了糧,耗子把糧食吃光,貓把耗子抓傷,狗又把貓逼上了房。」
分析:原文中包含一長串由that引導的定語從句,每個關系代詞that在從句中或充當主語,或充當賓語,每個從句的先行詞又剛好在緊挨著它的前一個從句或短語里或作賓語,或作主語,層層向前,最終修飾第一個先行詞the dog。我們如果採用傳統的定語標志「的」字句式來譯,恐怕是無法翻譯得通順的。譯文將一連串的定語從句從整個句子中脫離出來,從最後一個定語從句開始往前譯,一直倒推過去,完全顛倒了原文的順序,將五個定語從句譯成了五個並列分句。另外,譯文的語言特點也特別值得我們注意,原文連用五個that,而譯文里的五個分句連續押韻,足見譯者在文字上真是做足了工夫。
(二)互譯對策探討
英漢互譯時,狀語(含狀語從句)的位置可以根據上下文語境靈活處理。也就是說,狀語在譯文中的位置可以根據行文需要放在主句前,也可以放在主句後,有時還可以插在句子中間。至於具體放在什麼位置,漢譯英時主要考慮句式是否平穩,英譯漢時主要看譯文是否比較流暢。例如:
例3:Take your umbrella, lest it should rain.
譯文:帶上你的傘,以防下雨。
譯文:譯文中狀語位置與原文一致。
例4:Metals expand when heated and contract when cooled.
譯文:金屬熱脹冷縮。
分析:盡管譯文高度濃縮,仍可以看出原文中兩個狀語從句都提前做了處理。
例5:如果還有人記得他,那也不多了。
譯文:There are few people, if any, who remember him.
分析:條件狀語從句安插在句子中間。
下面我們著重就其中差異性最為突出、結構最為復雜、最難以處理的定語從句來進行討論。
英語有定語從句,有的很短,有的很長,甚至裡面還套著幾個從句。從英譯漢的角度來看,短的較好處理,因為漢語里有與之相對應的結構,只是位置不同,要把它放在所修飾的名詞前面。翻譯長而復雜的定語從句則具有相當大的難度,其根本原因是漢語的定語結構具有局限性,載荷能力較小,其身後必須有「的」和中心詞,從而限制它不能像英語從句那樣隨意安排,更不能像英語從句那樣自身還可攜帶狀語、定語、名詞性從句以及非謂語動詞等語法成分。和漢語的並列分句、狀語從句、謂語結構、賓語結構相比較,漢語的定語從句是漢語形式上最拘謹、語氣上最短促的結構。所以,在翻譯英語的定語從句特別是復雜的定語從句時,最基本的出路是把它從整個句子結構中解放出來,可以譯成獨立的語言單位,不必要譯成漢語的對等結構。換言之,就是把原文的定語從句從其修飾地位分離出來,使其相對獨立地敘述所要表達的信息。
相對來說,將漢語里的定語結構譯成英語就好辦多了,單個形容詞修飾名詞時一般可譯為前置定語,較長的短語或片語修飾名詞時可考慮譯作後置定語從句。如果幾個分句之間在邏輯上存在修飾關系,用定語從句能更好地表達原文的意思,且合乎英語表達習慣,則應該放手去譯。
例6:Happiness is a butterfly, which, when pursued, is always just beyond your grasp, but which, if you will sit down quietly, may alight upon you.
譯文:幸福就像一隻蝴蝶,你要去追逐她,她總是在你前面不遠的地方讓你抓不到,但是如果你悄悄坐下來,也許她會落到你的身上。
分析:原文中有兩個非限制性定語從句,每個從句中又各有一個狀語從句,顯然不適宜於譯作前置定語,因此將定語從句翻譯成了並列分句,置於原來它所修飾詞的後面。
例7:Einstein, who worked out the famous Theory of Relativity, won the Nobel Prize in 1921.
譯文:愛因斯坦由於提出了著名的「相對論」,於1921年獲得了諾貝爾獎。
分析:有些定語從句除了起限定修飾作用以外,有時還與主句之間在邏輯上有著明顯的狀語關系,說明時間、原因、條件、目的、結果或讓步等。翻譯時就應根據它們在意義上所起的語法作用來進行表達。如本例中,主從句之間存在著內在的因果關系,因此將定語從句譯成了原因狀語從句。
例8:不到長城非好漢。
譯文:He who doesn』t reach the Great Wall is not a true man.
分析:原文「不到長城」其實是「不到長城的人」的濃縮,隱含了一個內在的定語關系,因此譯作He who doesn』t reach the Great Wall,要注意捕捉住原文的意義中心。類似的句型如「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則可譯作:He who makes no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has no right to speak.
『陸』 關於英語語法知識,和中英文翻譯注意哪些問題
The work which Thomas Masthus is still most widely known for (定語從句,譯為Thomas Masthus最廣為人知的工作) is his Essay on
the principle of Population (一篇論文即《人口論》),which first appeared in 1798(which引導的定語從句,修飾《人口論》,譯為「首次在1798年發表的).
完整翻譯:Thomas Masthus最廣為人知的工作是1798年首次發表的《人口論》。
這個句子的難點是be known for 這一短語,即」因為。。。而為人所知「,文中把for 提到which前面了。
這里只涉及定語從句,不涉及賓語從句。簡略來看就是:The work(修飾成分) is 人口論(修飾成分)。
『柒』 新聞英語編譯是什麼
新聞編譯是通過翻譯人員的加工,將外語新聞編寫為本族語新聞。英語新聞能及時提供讀者所需要的各種信息,已成現代人獲取信息的一個不可缺少的手段。編譯作為一種有效的翻譯手段已經廣泛地應用到新聞翻譯實踐中。
新聞編譯越來越被國內廣大讀者所接受。新聞編譯要把握好語言層的加工、背景文化的注釋,及政治言辭的合理修正,以提高目的語讀者的閱讀效果,避免西方輿論誤導。
(7)中英編譯要注意哪些擴展閱讀
美英新聞刊物形形色色,內容涉及十分廣泛,如時事報道、社論、述評、特寫、廣告等,所以其採用的文體也不盡相同。新聞有其獨特的文體特徵,新聞報道的翻譯,除遵循一般的翻譯原則外,還應遵循新聞翻譯的基本規律。
一、語言總體風格
大眾性、趣味性和節儉性構成了新聞英語在語言風格上的特色。新聞英語的語言有趣易懂,簡潔精煉,用非常經濟的語言表達豐富的內容。因此在翻譯過程中應盡可能刪去可用可不用但又不影響表達內容完整與准確的詞。
此外,新聞語體語言清晰,不能模稜兩可,更不應晦澀難懂,但同時,新聞語體又講究表達有力、敘述生動,因而我們翻譯時必須在用詞上多加錘煉,表現出新聞文體的總貌。
二、詞彙特點
1、常用詞彙有特定的新聞色彩
新聞報道常使用某些詞彙來表達事實和事件,因此這些詞彙經過長期使用後逐漸取得與新聞報道相聯系的特殊意義,成為新聞體詞語(journalistic words)。
例如,horror一詞是新聞標題中常用的詞,用以表示不幸事故和暴力行動,再如nadir常指「兩國關系的最低點」。此外,新聞報道中還有一些約定俗成的套語,如according to sources concerned (據有關方面報道),cited as saying(援引…的話)。
2、使用「小詞」
小詞(midget words)即簡短詞,一般為單音節詞。小詞的廣泛使用一是由於報紙篇幅有限,用小詞可以免於移行,二是由於小詞的詞義范疇很寬,一般比較生動靈活。新聞英語稱這類詞為synonyms of all work (萬能同義詞),如back(支持), ban(禁止)等。
3、大量使用縮略語
這主要是為了節省時間和篇幅。比如WB(world bank世界銀行), ASP(American selling price美國銷售價), biz (business商業)等。
4、臨時造詞
為了表達需要和追求新奇,新聞報道常常使用「臨時造詞/生造詞」, 即臨時創造或拼湊起來的詞或片語,例如Euromart(European commom market 歐洲共同市場),haves and have-nots(富人和窮人)等。
三、語法特點
1、時態的使用
在英語新聞中現在時被廣泛使用,為了造成事件正在進行中的效果,給人以真實感,無論是標題或是正文都常常採用現在時代替過去時。另外,甚至在said, told, reported, added等動詞過去時後面的that賓語從句中,過去時也常常為現在時態所替代。
2、較多使用擴展的簡單句
由於報刊篇幅有限,新聞文體在語法方面一個重要特點是句型的高度擴展,結構嚴謹,將豐富的信息壓縮在有限的篇幅中。常見的方法有使用同位語、介詞短語、分詞短語等語言成分擴展簡單句,有時還較多的使用插入語代替從句,從而簡化句子結構。
3、前置修飾語高度濃縮
新聞文體為了使句子結構緊湊嚴密,大量使用前置修飾語修飾名詞,如a hand grenade and machine gun attack。
四、文化因素和國情因素
要做好新聞的翻譯工作,譯者除了應具備語言知識外,還需要具備必要的文化常識和政治常識,要注意擴大知識面,這樣才不會誤譯或導致嚴重後果。例如將國家和地區並列,都可能會引起嚴重的後果。
五、語言差異——編譯和解釋性翻譯
此外,考慮到中英兩種語言習慣的差異,對外新聞報道的翻譯往往採用非逐字對譯法,這就需要引入另外兩種翻譯方法——編譯和解釋性翻譯。
我國獨有的機構、節日、習俗、行話、套話和歷史典故等都需要採用解釋性的翻譯方法。比如「巴金」譯作「Chinese writer Ba Jin」。
『捌』 如何才能正確的做好中英翻譯
如果不喜歡最好別做,原因:
1.翻譯必須至少用2語2文學過同樣的知識技能達到一致水平才能翻譯,比如物理學漢語中文是中國大學畢業水平,英語英文達到美國大學畢業水平,才能翻譯大學水平及以下的,以上的根本就不能翻譯!
2.既然同樣的東西重復學,盡管用2語2文,仍然叫做脫褲子放屁費二遍事!這是鐵律。
3.回到1.,如果漢語中文物理是碩士水平,英語英文物理是學士水平,不論向那個方向翻譯,只能翻譯學士水平的東西,碩士水平的也翻譯不了。也就是說,只能翻譯最低水平!
4.翻譯永遠沒有對,只有不同程度的錯,因此,翻譯永遠沒有好,只有不同水平的壞。
不信,就算了。
最重要的一條,翻譯永遠達不到原文的水平!如果能,則愛因斯坦的德文,翻譯成了中文之後,懂中文的一讀,就都達到愛因斯坦水平了!這是不可能的!哈哈。
『玖』 如何進行中英文翻譯
英語中英譯漢技巧以下淺談英譯漢的幾點技巧。
第一,翻譯時注意英文的句型,英文的句型一般來說有相應的中文譯法。如It的句型的翻譯:
(1)It is+名詞十從句:
It is a fact that…事實是……
It is a question that………是個問題
It is good news that………是好消息
it is common knowledge………是常識
(2) It is+過去分詞十從句:
It is said that…據說……
It must be pointed out that…必須指出……
It is asserted that…有人主張……
It is supposed that…據推測……
It is believed that…據信……
It must be admitted that…必須承認……
It is reported that…據報道……
It will be seen from ii that…由此可見……
It has been proved that…已證明……
It is general1y considered that…人們普遍認為……
(3)It is+形容詞十從句:
It is necessary that…有必要……
It is likely that…很可能……
It is clear that…很清楚……
It is important that…重要的是……
(4) It+不及物動詞十從句:
It follows that…由此可見……
It happens that…碰巧……
It turned out that…結果是……
第二,注意英語被動句的翻譯。英文的被動句經常用漢語主動句表達,如:You are requested to give a performance
英文的被動句譯成漢語的主動句:請你給我們表演一個節目。英文中被動意義也可以用漢語中含有主動意義的句子來表達。常譯成「被」、「由」、「受」、「為…所」等等。例如:What is feared as failure in American society is,above all,loneliness.(在美國社會中作為失敗而為人們所恐懼的,莫過於孤獨了。)
第三,注意長句的翻譯。首先不要被長句嚇住,即使是很長的句子,也是由最基本的成分組成。分析句子的基本成分,主語、謂語、賓語、狀語。抓住主幹部分,然後逐次分析各詞意思以及相互間的邏輯、語法關系,再進行翻譯。值得注意的是關系分句的翻譯。關系分句主要功能是作名詞(片語)的後置修飾語(即定語),但除作名詞修飾語外,關系分句還可起其他作用,比如起狀語分句和並列分句的作用,因此譯成漢語時要注意,限定性關系分句翻譯時因為英文置於名詞後,漢語則將其置於先行項(antecedent)的前邊,使其譯成帶有「的」字的定語句子,如:I want a wife who will work and send me to school.(我想要個既能工作又能送我上學的老婆)。有的句子過長,前置會顯得累贅,或不符合漢語的習慣,這樣我們翻譯時將從句後置,把它翻譯成跟主句平行的並列句。如:I want a wife who will not trouble me with a wife's ties but a1ways listens to me.(我想要個老婆,她不會以妻子的義務來打攪我,而是始終聽命於我。)
非限制性關系分句和它的先行項之間有比較鬆散的關系。就其意義上來說,在句子中有時相當於二個並列分句,有時在語義上起狀語分句的作用,翻譯時可將其後置譯成並列句,例如:
The sun warms the earth, which makes it possible for plants to grow.(太陽溫暖了大地,這才使植物有可能生長。)也可以完全脫離主句,譯成獨立句。如:She was very patient towards the children, which her husband seldom was.(她對孩子們很耐心,她丈夫卻很少這樣。)
Exercises: Put the following into Chinese:
①It is reported that they have found another star.
②It happens that I have my check-book with me.
③It is likely that he will succeed.
④It is a question that we arrive before l0 o'clock.
⑤She was advised to take the medicine。
⑥she told me that a big reservoir was being built in her hometown.
⑦I'll never forget the day when l came to the University.
⑧Yesterday I saw a wonderful film, which was about World War II.
Key to the exercises:
①據報道,他們又發現了一顆星。
②碰巧我帶著支票簿。
③很可能他將成功。
④我們必須十點鍾前到達是個問題。
⑤她被勸告吃葯。
⑤她告訴我她的家鄉正在建造一個大型水庫。
⑦我將永遠不會忘記我來這所大學的那一天。
⑧昨晚我看了一部精彩的電影,是關於二次世界大戰的。
『拾』 中英互譯中的三個技巧
這里有N個技巧,不知道合不合你的要求~~但好象在論文中沒有什麼用~~算了,當作啟發也好
a) 詞類的變通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kyscraper is going on smoothly.
摩天大廈的建造正在順利進行。
建造摩天大廈的工程正在順利進行。(名詞變動詞)
We must pay a lot of attention to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y with practice.
我們必須給予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以很大的注意。
我們必須十分注意理論聯系實踐。(名詞變動詞)
We are very grateful to their help.
對於他們的幫助我們是非常感謝的。
我們非常感謝他們的幫助。(形容詞變動詞)
The camel is chiefly characterized by an ability to go for many days without water.
駱駝主要擅長於具有幾天不喝水的能力。
駱駝的主要特徵是能夠幾天不喝水。(動詞變名詞)
The performance was a great success.
演出是個偉大的成功。
演出十分成功。(名詞變形容詞)
It is my great honour to meet you here today.
今天在這兒見到您是我很大的榮幸。
今天我很榮幸地在這兒見到您。(名詞變副詞)
b) 片語的變通
The old man tried to carry as much earth as the young people, but failed.
那老頭要和青年人挑一樣多的土,但失敗了。
那老頭要和青年人挑一樣多的土,但力不從心。
Over thirty-seven million acres more of land had lost their proctivity through neglect.
超過三千七百萬英畝的土地因失於料理而荒蕪了。
由於疏忽,超過三千七百萬英畝的土地荒蕪了。
They wouldn』t have achieved so much without your help.
沒有你的幫忙,他們的成績不會那幺好。
要不是得到你的幫忙,他們的成績是不會那幺好的。
He carried the baby in his arms all at once without hesitation and then headed for the bus stop in big strides.
他立即毫不猶豫地把嬰兒抱起來,向巴士站大踏步走去。
他二話沒說就把嬰兒抱起來,直向巴士站奔去。
d) 意思的變通
In the colonialist country, oppression and exploitation are the order of the day.
在殖民主義國家裡,壓迫和剝削是今天的秩序。
在殖民主義國家裡,壓迫和剝削是家常便飯。
It is therefore not only inevitable but right that he should have to think in these terms.
所以,他將這些條件列入考慮,不僅是不可缺少的,而且也是正確的。
所以,他有這種考慮(想法),不僅是不可避免的,也是理所當然的。
We shall as ever make efforts to develop good trade relations with your country on the basis of equality and mutual benefit.
我們將和以前一樣,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努力發展與貴國的良好貿易關系。
我們將一如既往,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努力和貴國發展良好的貿易關系。
That was the reason why she was so angry.
這就是為什幺她那幺生氣的理由。
這就是她為什幺這幺生氣。
He has eaten next to nothing.
他等於什幺都沒吃。
他幾乎什幺都沒吃。
You are really something.
你真的有點東西。
你真有一手。
d) 長句的變通
碰到長句時,更加要設法在語法上變通處理,使之明白易懂。在這種情況下,通常使用斷句、倒裝、拆句三種方法來加以處理。
1) 斷句法
For this reason I request that if the debate is to continue, we have a recess of an hour, and I say this in my own name, but I am certain there are others who have been here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is meeting and who feel that if the meeting is to continue it would be fair to have a recess, even if it is only one hour.
因此,如果要繼續辯論,我要求休會一小時。我這句話是以我個人的名義說的。但是我知道還有別的人從這次會議一開始就坐在這里,相信他們也覺得,如果會議要繼續下去,就應該休會一次,即使一個小時也好。
2) 倒裝法
Mr. Echeveria had been Minister of the Interior in the Mexican Government, which took the decision to set the army on the students who attempted to demonstrate in Tlatelalco on 21 and 22 September in that year.
該年的九月二十一日和二十二日,學生試圖在特拉特洛爾科示威,當時派兵鎮壓的墨西哥政府內政部長,就是埃切維里亞先生。
3) 拆句法
The victory of German National-Socialism, the most reactionary, the most aggressive form of fascism, and its war provocations have spurred on the war parties, which represent the most reactionary and Chauvinist elements of the bourgeoisie, to fight in all countries more vigorously for power and to intensify the fascization of the state apparatus.
德國國家社會主義是最反動、最具侵略性的一種法西斯主義形式。它的得勢以及它的戰爭挑釁,促使世界各國的好戰黨派為奪取政權而進行更加激烈的斗爭,並加強國家機器的法西斯化。這些好戰黨派所代表的,是資產階級中最反動的和沙文主義的成分。
在一個句子中,有必要時,可同時交替使用兩種或三種上述處理長句的方法。
e) 提煉練習示範
下面是一些英譯中句子和段落的提煉示範:
Braving thorny thickets and nasty wasps, we ascended the higher peak, which dominates the region and offers a magnificent panorama of soaring mountains, narrow valleys and the single winding road over which the Red Army fought its bloody way.
我們冒著荊棘叢和討厭的黃蜂,爬上了更高的那個山峰。這里對全地區一覽無遺,只見下面是一幅壯觀的全景圖:高聳的峰巒和狹隘的山谷,以及紅軍當年殺出一條血路的那條唯一的羊腸小徑。
(我們一路上冒著被荊棘刺和討厭的黃蜂針的危險,爬上了更高的那個山峰。這里俯瞰全區,給我們展現了一幅壯觀的全景圖:只見下面峰巒起伏,幽谷處處,還有當年紅軍殺出一條血路的那條唯一的羊腸小徑。)
Beyond the town loomed a series of strange conical mountains. To our Western eyes they recalled the seemingly fantastic mountains in classical Chinese painting. We had come to Guiyang to find these painted mountains a reality.
城外矗立著重重的圓錐形的山。在我們西方人的眼中,它們使我們回想起中國畫中隱隱約約的奇異山巒。我們來到貴陽,畫中的山巒變成了現實。
(城外隱隱約約地呈現出重重圓錐形的山峰。在我們西方人眼中,這些山峰使我們想起了中國畫中那些奇異縹緲的山巒。我們來到貴陽,畫中的山巒竟變成了現實。)
As we moved into the higher, more remote regions, the weather was heavily overcast, with occasional rain and cloudbursts. We saw the mountain peaks only rarely. The rice paddies were emerald green and the mountains distinctly vague and elusive through the mist.
當我們深入到更高更遠的地區時,天空密雲滿布,間有驟雨和大暴雨。我們很難看到山峰的真面目。水稻一派翠綠,遠山煙霧溟濛。
(當我們進入更高更偏遠的地區時,天空密雲滿布,間有驟雨和大暴雨。我們難得看到山巒的面目。水稻一派翠綠,煙霧溟濛中,山巒顯得隱約飄渺。)
As the road swung in the direction of Tibet, the scenery became increasingly rough and dramatic. Waterfalls from tall mountains and narrow gorges plunged beside the winding mountain road on which we traveled.
在向西藏伸延的道路上,周圍的風景變得越來越崎嶇和具戲劇性。瀑布從崇山窄谷中向我們行走的蜿蜒的山路旁,傾瀉而下。
(在通往西藏的逶迤的道路上,周圍的環境變得越來越崎嶇和使人膽跳心驚。在我們汽車行走的蜿蜒的山路旁,瀑布從崇山和深壑傾瀉而下。)
以下是一個場面的英譯中的文字,供大家作對比參考之用:
Going up the mountains, we stopped for a picnic – a few rice cakes and cookies accompanied by tea brought in the huge and efficient Chinese thermoses that went with us everywhere. We were contented travelers in a seemingly timeless China. The air was fresh, and wild flowers abounded. Unusual hydrangeas, exotic clematis-type vines covered with white starlike flowers, and bushes spotted with heart-shaped leaves and lilylike flowers bloomed everywhere. The hum of bees and the cool breezes wafting up the mountainside lulled us; wild strawberries grew in profusion in the grasses
在攀登這些高山時,我們停下來進行野餐 -- 一些米餅、曲奇餅和茶水。茶水裝在大型和很頂用的中國熱水瓶里,我們到哪裡都帶著那些熱水瓶。在中國這個似乎沒有時間觀念的地方,我們成了無拘無束的旅客。空氣是清新的,到處都是野花。獨特的綉球花屬植物,上面開著白色星狀花朵的奇異的鐵線蓮形蔓藤類植物,以及長滿心形葉和開滿百合花狀花朵的灌木處處可見。蜜蜂的嗡嗡聲和從山腰徐徐吹來的涼風,使我們昏昏欲睡;草叢中長著茂密的野生草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