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源碼編譯 > 國立編譯館人員名單

國立編譯館人員名單

發布時間:2022-08-04 11:40:56

㈠ 中國近代史上的大科學家有哪些他們的簡介呢

數學家
華羅庚 「數學,如音樂一樣,以奇才輩出而著稱,這些人即便沒有受過正規的教育也才華橫溢。雖然華羅庚謙虛地避免使用奇才這個詞,但它卻恰當地描述了這位傑出的中國數學家。」 --G·B·Kolata 華羅庚是一個傳奇式的人物,是一個自學成才的數學家。 他1910年11月12日出生於江蘇省金壇縣一個城市貧民的家庭,1985年6月12日,中國數學屆隕滅一顆巨星-華羅庚在日本講學時不幸因心肌梗塞逝世了。 華羅庚是蜚聲中外的數學家。他是中國解析數論、典型群、矩陣幾何學、自守與多復便函數等多方面研究的創始人與開拓者。他的著名學術論文《典型域上的多元復變函數論》,由於應用了前人沒有用過的方法,在數學領域內做了開拓性的工作,於1957年榮獲我國科學一等獎。他研究的成果被國際數學界命名為「華氏定理」,「布勞威爾-加當-華定理」。華羅庚一生精勤不倦,奮斗不息,著作很多,研究領域很廣。他共發表學術論文約二百篇,專著有《堆壘素數論》、《高等數學引論》、《指數和的估計及其在數論中的應用》、《典型群》、《多復變數函數論中的典型域的分析》、《數論引導》、《數值積分及其應用》、《從單位圓談起》、《優選法》、《二階兩個自變數兩個未知函數的常系數偏微分方程》、《華羅庚論文選集》等12部。 吳文俊 數學家。1919年5月12日生於上海市。1940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1947年赴法國留學。在巴黎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進行數學研究,1949年獲法國國家科學博士學位。1951年回國。1957年被聘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歷任北京大學數學系教授,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研究員及副所長,中國科學院系統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及副所長、名譽所長、數學機械化研究中心主任。曾任中國數學會理事長、名譽理事長,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副主任、主任等職。 吳文俊主要從事拓撲學、機器證明學等方面的研究並取得多項突出成果,是中國數學機械化研究的創始人,為中國數學研究和科學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1952年刊印出版的博士論文《球纖維示性類》是對球纖維理論基本問題的重要貢獻。從40年代起示性類、示嵌類等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突出成果,並有許多重要應用,被國際數學界稱為「吳文俊公式」、「吳文俊示性類」,已被編入許多名著。這方面成果曾獲1956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金)一等獎。60年代繼續進行示嵌類方面的研究,獨創性地發現了新的拓撲不變數,其中關於多面體的嵌入和浸入方面的成果至今仍居世界領先地位。在龐特雅金示性類方面的成果,是拓撲學纖維叢理論和微分流形的幾何學的一項基本理論研究,有深刻的理論意義。近年來創立了定理機器證明的吳文俊原理(國際上稱為「吳方法」),實現了初等幾何與微分幾何定理的機器證明,居於世界領先地位。這一重要創新改變了自動推理研究的面貌,在定理機器證明領域產生了巨大影響,並有重要的應用價值,它將引起數學研究方式的變革。這方面的研究成果曾獲1978年全國數學大會重大成果獎和1980年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在機器發現和創造定理的研究方面,以及代數幾何、中國數學史、對策論等研究中也作出了重要貢獻 楊樂 數學家。1939年11月10日生於江蘇南通。1956年考入北京大學數學系,1962年畢業,同年考取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研究生,1966年研究生畢業後留所工作。曾任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所長、中國數學會秘書長、理事長。現任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研究員、學術委員會主任。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楊樂在函數模分布論、輻角分布論、正規族等領域,以其眾多極富創造性的重要貢獻,20年來一直站在世界最前列,是國際上的領頭數學家之一。 一、對整函數、亞純函數的虧值、虧量函數進行了深入研究 與張廣厚合作在亞純函數的虧值數目與Borel方向數目間首次建立了密切聯系;在引進虧函數後,給出有窮下級亞純函數總虧量的估計,從而證明了其虧函數是可數的;給出亞純函數結合於導數的總虧量的估計,徹底解決了著名學者D.Drasin70年代提出的3個問題。 二、對正規族作了系統研究,獲得了一些新的重要的正規定則 楊樂建立了正規族與不動點之間的聯系正規族與微分多項式之間的聯系,解決了著名學者W.K.Hayman提出的一個正規族問題等。 三、對整函數和亞純函數的輻角分布進行了系統、深入的研究 楊樂研究在亞純函數涉及的導數的輻角分布時,獲得了一種新型的奇異方向;對輻角分布與重值間的關系得到了深入的結果;完全刻劃了亞純函數Borel方向的分布規律;與Hayman合作解決了Littlewood的一個猜想。 楊樂的上述各項重要研究成果受到國內外同行的高度評價與許多引用,他所得到的虧量關系,被國外學者稱為「楊樂虧量關系『等。

㈡ 名人作家的簡介

葉聖陶(1894.10.28-1988.2.16)現代作家、兒童文學作家、教育家。原名紹鉤,字聖陶,主要筆名有葉陶、 聖陶、桂山等。江蘇蘇州人。

李白(701—762)字太白,原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出生於中亞西域的碎葉城(在今吉爾吉斯斯坦境內),約五歲時,其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

梁實秋(1903—1987),著名文學評論家、散文家、翻譯家。曾與徐志摩、聞一多創辦新月書店,主編《新月》月刊。後遷至台,歷任台北師范學院英語系主任、英語教研所主任、文學院院長、國立編譯館館長。代表作有《雅舍小品》、《雅舍談吃》、《看雲集》、《偏見集》、《秋室雜文》、長篇散文集《槐園夢憶》等。譯有《莎士比亞全集》等。主編有《遠東英漢大辭典》。

金庸,本名查良鏞,生於1924年,浙江寧海人。查家幾百年來名人輩出, 領盡風騷,清朝 皇帝康熙稱之為「唐宋以來巨族,江南有數人家」

巴金,原名李堯棠,字芾甘。四川成都市人(祖籍浙江嘉興),1904年11月25日生於成都一個舊式的大家庭中。

冰心(1900.10.5—1999.2.28),福建長樂人,原名謝婉瑩。

老舍原名舒慶春,字舍予,生於北京。父親是一名滿族的護軍,陣亡在八國聯軍攻打北京城的炮火中。母親也是旗人.靠替人洗衣裳做活計維持一家人的生活。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國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

錢鍾書 (1910.11—1998.12.19) 現代文學研究家、作家、文學史家、古典文學研究家。江蘇無錫人。字默存,號槐聚,筆名中書君。

曹雪芹(1715~1763),清代小說家。名霑,字夢阮,雪芹是其號,又號芹圃、芹溪。祖籍遼陽,先世原是漢族,後為滿洲正白旗"包衣"人。

㈢ 列舉中國近代史上30歷史人物主要事跡,影響或貢獻

林則徐虎門銷煙,成中國開眼看世界第一人。
李鴻章等人興洋務運動,開中國近代化先河。
甲午海戰鄧世昌不畏生死,以船撞敵。
康有為梁啟超領眾舉人「公車上書」,百日維新終被叫止。
孫中山創興中會,辛亥革~命,建中華民國

㈣ 我國還有哪些為國家突出貢獻的科學家

中國近代化學工業,科普事業的先驅和奠基人。
侯德榜(1890年8月9日~1974年8月26日),生於福建閩侯(今福州),科學家,化學家,赴美留學,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化工科學習,後在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1921年獲博士學位。被選入美國最高榮譽sigmaxi科學會會員。譽滿國際化學工業界,英國皇家學會聘他為名譽會員,美國化學工程師學會和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也先後聘他為榮譽會員。中國重化學工業的開拓者。近代化學工業的中國化學科普事業的先驅和奠基人。

中國近代化學,細菌和病毒學的化學科普事業的先驅和奠基人。

高士其(1905年11月—1988年12月19日,原名高仕錤,福建閩縣(今福州市區)鰲峰坊人,改名高士其,棄仕途和金錢不要,立志不做官,不愛錢,以科學家造福中國。1927年獲美國芝加哥大學化學學士學位。1930年又畢業於美國芝加哥大學醫學研究院。中國為記念他的貢獻,把國際的一顆行星命名為高士其星。科學家,化學家。細菌和病毒學家的中國化學科普事業的先驅和奠基人。

中國普及科學的先驅,統一化學名詞的奠基人。

鄭貞文(1891年—1969年)字幼坡,號心南,福州長樂縣人。1891年3月2日出生於福州一個沒落的封建家庭。12歲時考取秀才,15歲赴日本留學。1909年他在日本加入中國同盟會。1915入日本東北帝國大學攻讀理論化學,1918年畢業,獲理學士學位。鄭貞文是自然科學專門學會的發起人。翻譯和編著了多種自然科學著作,積極將近代科學知識向國內廣為傳播,內容涉及數學、物理學、化學、地理學、動物學、植物學、氣象學等多種學科。普及科學的先驅。將錯綜復雜的外國有機化學名詞,譯成統一的中文用語。統一化學名詞的奠基人。

中國近代天文學奠基人之一。中國天文學會創始人。

高魯(1877~1947)中國天文學家。字曙青,號叔欽。福建福州長樂人。1905年去比利時布魯塞爾大學留學,後來獲該校工科博士學位。1909年追隨孫中山參加同盟會。1911年回國報效中國。中國近代天文學奠基人之一。中國天文學會創始人。創造發明了天璇式中文打字機,曾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展示並獲獎。天文學家李元先生在一篇追念高魯的文章中曾建議,我國第一座假天館(即天文館)應命名為「高魯假天館」,以紀念這位我國近代天文界中不朽的偉大人物。中國天文學一代宗師。

中國近代和現代天文學雙奠基人

張鈺哲(1902.2.16-1986.7.21),福州閩侯人,(1923年),1926年,他以優異成績畢業於芝加哥大學天文系。留在該校葉凱士天文台做緯度測定工作。 [隨後在葉凱士天文台 觀測研究工作。1929年,以論文《關於雙星軌道極軸指向在空間的分布》獲芝加哥大學天文學博士學位。 同年,張鈺哲歸回報效祖國。譽滿國際天文學界,國際天文學界為了紀念他,將美國哈佛大學天文台1976年10月23日發現的一顆新星命名為「張鈺哲星」。

中國近代和現代經濟學一代宗師

陳岱孫(1900.10.20-1997.7.27),原名陳總,1900年10月20日生於福州閩侯縣。經濟學家、教育家。1922年畢業於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獲學士學位,並獲最高榮譽金鑰匙獎;1922年入哈佛大學研究院;1924年獲文學碩士學位;1926年獲哲學博士學位。他在北大致詞, 「學無止境、自強不息」,「學以致用、用在奉獻」。這是他一生的寫照。陳岱孫在財政學、統計學、國際金融、經濟歷史學說等方面,是中國近代和現代德高望重的一代宗師。

中國法醫學創始人,法醫科學奠基人。
林幾(1897~1951),1897年12月20日出生於福建福州一書香世家。1918年考入北平醫學專門學校(北京大學醫學院前身。1924年由校方派往德國維爾茨堡大學醫學院學習兩年,專攻法醫學,後又在柏林大學醫學院法醫研究所深造兩年。1928年畢業,獲醫學博士學位。創建了法醫學科和法醫研究所。創辦《法醫月刊》;建立「法醫學研究會。中國近代和現代法醫學創始人,法醫科學奠基人。

近代和現代中國森林病理學的創始人,中國高等真菌的奠基人。

鄧叔群(1902年12月12日-1970年5月01日),福建福州人,在美國康奈爾大學先後獲得森林碩士學位和植物病理學博士學位。由於成績優異,先後榮獲「斐陶斐」獎和選為Sigma-Xi最高榮譽會員。為報效中國,謝絕校方和導師的挽留,毅然回國。真菌學家、植物病理學家、森林學家,中國森林病理學的創始人,中國高等真菌的奠基人,在國際上享有極高聲譽。載入具有世界權威性辭典的唯一的中國人。

中國鳥類地理學的開拓者,近代和現代鳥類學的奠基人。

鄭作新(1906.11.18-1998.6.27),出生於福建福州,生物學家,鳥類學家。1927年和1930年分別獲美國密歇根大學碩士和科學博士學位。獲最高榮譽SigmaXi金鑰匙獎。這是美國大學研究院獎勵學生的最高榮譽。鄭作新先生是享譽世界的鳥類學家、動物分類學家、教育家、科普作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是中國鳥類地理學的開拓者,近代和現代鳥類學的奠基人、中國乃至於全世界鳥類學和動物學界的一代宗師。

福州是中國生物防治研究的先驅,中國昆蟲學創始人,中國昆蟲科學奠基人。
劉崇樂(1901年9月20日—1969年1月6日),出生於上海,父母福州人,原籍福建省福州市。赴美國康奈爾大學攻讀昆蟲學,獲博士學位(1926年)。昆蟲學家,中國昆蟲學創始人,中國生物防治研究的先驅。他為中國科昆蟲系統分類研究奠定了科學基礎。中國昆蟲科學奠基人。
中國物理學家一代宗師,開拓物理電子學新領域的奠基人,物理學開拓者和奠基人。

薩本棟(1902年7月24日—1949年1月31日),字亞棟,福州閩侯縣人,物理學家、電機工程專家、教育家,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1924年,從斯坦福大學畢業,獲得工學士學位,之後進入麻省伍斯特理工學院。薩本棟是中國物理學最早成就者,於1937年獲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薩本棟比任何一位物理學家都旱被中國中央研究院承認的物理學家,他用英文撰寫成專著,被譽為物理學巨著。開創了中國科學家編寫的自然科學專著被外國人採用為教材的先例。

近代和現代中國航天技術重要開拓者之一,導彈與航天事業的奠基者之一。
梁守槃(1916年4月13日~2009年9月5日),福建福州人,導彈總體和發動機技術專家,中國導彈與航天技術重要開拓者之一,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33年(17歲),受當時「科學救國」、「工程救國」熱潮影響,考入清華大學機械繫航空組,從此走上「航空救國」之路。1938年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攻讀航空工程;1939年獲得麻省理工學院碩士學位;1945年到杭州浙江大學航空系任教授;1949年任浙江大學航空系系主任。中國導彈之初,梁守槃被任命為總體設計師,於1960年11月5日,中國仿製的第一枚液體近程彈道導彈發射成功,從而揭開了中國導彈事業的序幕。
中國最早生物化學家先軀,開拓者,奠基人,中國近代和現代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

吳憲(1893-1959),福建福州人。生物化學家、營養學家、醫學教育家。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1912年赴美入麻省理工學院攻讀造船工程,後改習化學,1916年獲理學士學位後留校任助教;1917年被哈佛大學醫學院生物化學系錄取為研究生;1919 年獲博士學位;1920年回國任北京協和醫學院生物化學系任教;1946年任中央衛生實驗院北平分院院長兼營養研究所所長。吳憲一生發表研究論文l63篇,專著3種。他開拓的領域主要包括:臨床生物化學、氣體與電解質的平衡、蛋白質化學、免疫化學、營養學以及氨基酸代謝等方面,此外,還涉及到性激素、抗生育等方面。他開拓的《一種血液分析系統》引發了一場血液化學方面的革命。吳憲對於國際生物化學和中國科學事業的貢獻卓著,並贏得了國際學術界的崇高聲望和在中國科學界的地位。

近代和現代中國電信網路開拓者,數字電信奠基者

因劉宜倫,1913年5月出生於福建省福州長樂縣譚頭鎮一個小商家庭。電信網路理論家、教育家。我國電信網路教學的開拓者,數字電信奠基者。1933年 到美國入普度大學電機工程系學習。1936年,獲得電機工程學士學位,1937年又在該校獲得電機工程碩士學位,此後又獲得哈佛大學獎學金,轉入哈佛大學工程研究院學習。1938年,取得通信工程碩士學位。 於1977年研製出我國第一套各項指標均達到國際技術標準的30/32路脈碼調制系統設備及配套專用儀表,為我國通信向數字化方向發展開辟了新時代的道路。
中國近代和現代最傑出的歷史學家、哲學家、文化學家、宗教學家、中外思想學家。

朱謙之(1899年-1972年),字情牽,福建福州市人。我國近代和現代著名的歷史學家、哲學家和東方學家,中外思想文化學家。1916年入讀北京大學哲學系。歷任廣州中山大學教授、中山大學哲學系主任、歷史系主任、文學院院長、文學研究院院長。1952年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1964年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研究員。我國中外,通史方面最傑出的學者。他的代表作是《中國哲學對於歐洲之影響》。九·一八事變發生,使他深感到「以為欲救中國,須根本上從文化著手。深感於民族之不能復興,乃由於文化之不能復興。」

中國地震、地磁研究開創者,海洋研究的奠基人,氣象事業的開創者和奠基人。

蔣丙然,(1883年~1966年),原名幼聰,字右滄,福建閩侯人。中國近代氣象事業的開創者、中國氣象學會的主要發起人和領導者。天文學家,氣象學家,中國近代和現代氣象事業奠基人,中國氣象學會創建人之一。為我國近代和現代天文事業的建立和發展奠定了基礎。1913年7月氣象科正式開展工作,從此中國的氣象事業正式起步,正如蔣丙然所說:「氣象一名詞,亦於此時在中國開一新紀元」。並為我國海洋科學的研究和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海洋研究的奠基人。他是國際天文聯合會會員,義大利氣象學會名譽副會長。

中國近代和現代石油石化的創造者,石油煉油技術的奠基人

陳俊武,1927年3月出生於北京,原籍福建福州長樂區,194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工系。石油煉制工程專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石化,石油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技術委員會名譽主任。1949年,先後擔任石油工程裝置設計師、工廠設計師、總工程師,石油工業部煉油技術攻關組專業組長等職。1982年,擔任中國石化總公司催化裂化技術攻關組組長,組織科研、設計、煉油等單位和高等院校合作攻關,開發了國家「六五」攻關重點項目「大慶常壓渣油催化裂化」技術。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化學部)學部委員(院士)。

開創地球物理教育事業,地球物理科學奠基人和開拓者,國際地震波傳播先驅者。

傅承義(1909年10月7日—2000年1月8日),福建福州閩侯人,地球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一級研究員、名譽所長。 1940年進入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物理系進修;1941年獲得麥吉爾大學碩士學位;1944年獲得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地球物理學博士學位; 1946年被聘為加州理工學院地球物理學助理教授;1947年回國到中央氣象研究所任高級研究員,並兼任中央大學物理系教授。傅承義主要從事固體地球物理學、地震學和地球物理勘探研究,包括地震體波、面波、首波、地震射線及地震成因的理論等研究 。

近代和現代中國石油化學領域開拓者和奠基人。

蕭光琰(1920—1968),中國物理化學家;福建福州人;一九四二年五月,他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美國坡蒙那大學化學系。一九四五年十二月畢業於美國芝加哥大學研究院,曾專攻物理化學,獲得化學博士學位:一九四六年任芝加哥大學化學系助理研究員。一九四七年任芝加哥大學冶金研究所研究員、一九四七年八月任美國美孚石油公司化學師。他在美國時,連得過四枚金質獎章。回國後,從事的「頁岩油催化裂化及其氮中毒的機理研究」和「電子酸性催化劑研究」填補了中國的空白。中國石油化學領域開拓者,石油化學領域奠基人。

創建中國人體科學者,核彈和導彈結合技術開拓,奠基者,國防超級電腦開拓,奠基者。

張震寰(1915年10月21日—1994年3月23日)祖籍福建福州閩侯縣,出生於北京,畢業於北京大學。1961年晉升少將。榮獲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1988年7月榮獲中國人民解放軍紅星功勛榮譽章(一級)。國防科工委科學技術委員會原主任。1982年成功研製「銀河」億次計算機,填補了中國計算機的空白,為國家計算機事業的發展做出極大貢獻。組織並指揮了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試驗和首次原子彈空爆試驗,組織指揮了「兩彈」結合試驗,為發展我國核武器技術做出了歷史性貢獻。

中國近代和現代小麥育種與遺傳開創者,倡導三交和雜交育種科學家之一,小麥肓種奠基者。
庄巧生(1916.8.5-)福建福州閩侯縣人,小麥遺傳育種學家、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1939 被選為美國「斐陶斐榮譽學會」會員,被授予「最高榮譽金鑰匙」獎, 1946年10月到北平農業試驗場任技正兼麥作研究室主任。庄巧生畢生從事小麥育種與遺傳研究,主持育成10 多個冬小麥優良品種;積極探索改進育種方法,是國內倡導使用三交和雜交的少數育種學家之一,在推動數量遺傳學和計算機在中國作物育種中的應用研究及倡導改良小麥加工品質等方面作出了貢獻;主持「六五」和「七五」全國小麥育種攻關,參加主編《中國小麥學》《中國農業網路全書農作物卷》和《中國小麥品種改良及系譜分析》等專著,為發展中國小麥生產與育種事業和繁榮作物科學作出重要貢獻。

中國河海大學創始人,水利事業的開拓者,中國海岸工程奠基者。

嚴愷(1912.8.10--2006.5.7),祖籍福建褔州閩侯,一級教授,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墨西哥科學院三冕院士,世界著名的水利海岸工程學家。河海大學創始人、校長、名譽校長,水利部交通部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名譽院長,中國水利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海洋學會名譽理事長。 他致力於我國大江大河治理和海岸帶綜合開發利用,開創了我國淤泥質海岸研究事業,為建立海岸動力學、海岸動力地貌學打下了堅實基礎,在長江葛洲壩和三峽樞紐工程建設、長江口和太湖流域綜合治理、全國海岸帶和海塗資源綜合利用等領域取得了一大批影響深遠的學術成就,為江蘇和全國水利建設及水利教育事業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黃河下游的治理計劃》, 站洪水流量計算方法之研究《河槽過渡曲線之規劃》,《潮汐問題》,《華東水利》。1957年《天津新港回淤問題的研究》。1963年《關於珠江三角洲整治規劃問題的報告》,《三峽工程——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宏偉工程》,《中國海岸帶的開發利用》,《中國的水利建設》,《中國海岸工程》,《海港工程》, 《中國南水北調》,《海岸工程》科研成果獎勵,1992年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1996年獲中國工程科學技術獎1997年獲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

近代和現代中國中南礦冶學院創始人,粉末冶金科學創建人,中國粉末冶金科學奠基者。

黃培雲(1917年8月23日-2012年2月6日),出生於北京,原籍福建省福州市,金屬材料及粉末冶金專家,中國粉末冶金學科奠基人,中南礦冶學院創始人之一,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中南大學博士生導師、學術顧問 。中國金屬學會理事。1941年抵達美國,在麻省理工學院研究生院攻讀博士學位;1945年獲得科學博士學位後繼續在該院從事博士後工作;為了報效祖國,謝絕導師挽留,於1946年底偕夫人回到中國;1947年在武漢大學工學院礦冶系任教授,兼系主任;1952年受命赴長沙參加中南礦冶學院籌建工作;11月1日中南礦冶學院成立,任教授,兼教務長、副院長。黃培雲在中南礦冶學院相繼創建了中國國內第一個粉末冶金教研室,第一個粉末冶金研究所,成立了中國第一座粉末冶金國家重點實驗室,建立了粉末冶金工程中心,國家計委先後批准以該所為依託建設「粉末冶金國家重點實驗室」和「粉末冶金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黃培雲創立了粉末壓制理論和燒結理論,研製成功多種用於核子、航天、航空、電子等領域的粉末冶金材料,進入了當代國際材料科學和高技術發展的前沿領域,引起了國際粉末冶金界的重視和高度評價。黃培雲是國際上最早採用粉末流變理論來研究粉末壓制的學者之一,他提出的粉末體應變推遲、應力鬆弛、粉末體變形充分馳豫等一系列新概念和新理論,不僅對粉末冶金具有重大貢獻,而且對力學、流變學也具有重要的實用意義。這一理論因而被稱為「黃氏壓制理論 。為我國第一枚人造衛星、第一枚洲際導彈、第一艘核潛艇的研發作出了重大貢獻。這種高超粉末冶金是一門製取金屬、非金屬和化合物粉末及其材料的高新技術,能滿足航空、航天、核能、兵器、電子、電氣等高新技術領域各種特殊環境中使用的特殊材料的要求。他的理論水平領先國際。科研成果獎勵截至2012年,在黃培雲的主持和領導下,共完成國家重點科研項目300餘項,多次獲得國家及省部級獎勵。其中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國家發明一等獎1項、其他國家獎共7項,省部級獎47項。

中國近代和現代射電天文學開創者,射電天文學奠基者,中國光纖光譜望遠鏡建立者。

王綬琯,1923年1月15日出生於福建福州,天文學家、中國現代天體物理學的奠基者之一、科普教育專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研究員、名譽台長 。王綬琯是中國現代天體物理學的奠基者之一,他開創了中國射電天文學觀測研究。對提高中國授時訊號精度、推動天體測量學發展作出了貢獻。

近代和現代中國化學會創立者之一,開創了化學研究實驗,中國最偉大的自然科學譯名編審者,執掌國立編譯了中國80個學科領域的統一譯名首要奠基者。

陳可忠先生,福建閩縣(今福州市倉山區城門鎮臚雷村)人,生於民前十三(1898)年十月廿五日。1924年獲耶魯大學學士學位,次年得芝加哥大學碩士學位。1926年獲芝加哥大學化學博士學位。曾任國立編譯館館長、國立中山大學校長、國立台灣師范大學理學院院長。1932年8月4日,中國化學會宣告正式成立,陳可忠當選為理事之一,又被推為會刊《中國化學會會志》的編輯之一。中國化學會是我國成立較早、影響較大的自然科學專門學會之一,中國化學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化學事業發展翻開了新的一頁。1926年9月,陳可忠由美國完成學業回國,在理學院化學系講授有機化學。陳可忠在校內極力倡導樹立研究風氣,最早申請開辟了教授專用實驗室,長日留校從事教學實驗。1932年國立編譯館成立,陳可忠任自然組主任兼專任編審。從1932年國立編譯館成立至1948年,陳可忠長期任職於國立編譯館,其間執掌國立編譯館達十二年之久。

㈤ 陳可忠的先生生平

陳可忠,生於1899年10月25日,福建閩縣臚雷村(今屬福州市倉山區)人。父母早逝,兄弟共四人,陳可忠最幼。在兄長們的支持下,1914年陳可忠考入上海南洋中學,1917年考入北京清華學校高等科二年級。1920年陳可忠於清華學校畢業,獲公費資送美國留學,是為清華庚申級,同學中有陳岱孫、薩本鐵、曾昭掄、蕭公權等。留美六年,陳可忠先後於1924年獲耶魯大學學士學位,1925年獲芝加哥大學碩士學位,1926年獲芝加哥大學化學博士學位。
作為我國早期化學學者,陳可忠對於引進西方近代化學,推進中國科學的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他最早的科學活動,可追溯到美國留學時期。1924年4月,留美學生庄長恭、王箴等發起成立中華化學會,陳可忠等9人為徵求會員委員會委員,負責聯絡海內外熱心者共同推進會務。次年6月1日,中華化學會在美國正式成立,有留美學生數十人參加,這是中國最早的化學團體之一。
1926年9月,陳可忠由美國完成學業回國,被廣州的中山大學聘為教授,在理學院化學系講授有機化學。陳可忠在校內極力倡導樹立研究風氣,最早申請開辟了教授專用實驗室,長日留校從事教學實驗。1930年一年中完成兩篇關於辨認有機酸的研究論文,在中國科學社年會與年刊中宣讀發表。在陳可忠的努力下,中山大學成為當時與北平的協和醫學院、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和南京的中央大學並駕齊驅的化學研究中心之一。1931年4月,陳可忠因患肺病離粵易地療養,同時南京方面因曾昭掄改就北京大學之聘,使兩地的研究暫時停頓,於是北平成為全國化學研究的唯一中心,這種局面直到1934年中央研究院化學研究所在上海改組之後才有所改觀。
九一八事變之後,中國科學界人士「深知外侮日亟,挽救危亡,非群起奮斗不為功」。1932年8月,教育部採納時任國立編譯館自然組主任陳可忠的建議在南京召開全國化學討論會,討論化學譯名、國防化學、化學課程標准三大問題,共有53名化學學者參加。開會之中,群情激奮,深感國難當頭,匹夫有責,「咸期各以所長,貢獻國家而日臻自強之域」,於是共同發起組織中國化學會。科學家行事,條理加上毅力,功效極高,幾天之中,他們草擬了章程,選舉了領導機構,確定了創辦會刊、組織專門委員會等重要事項。8月4日,中國化學會宣告正式成立,陳可忠與陳裕光、吳承洛、王琎、曾昭掄、鄭貞文等共11人當選為理事,又與曾昭掄、薩本鐵、高崇熙等共7人被推為會刊《中國化學會會志》的編輯。中國化學會是我國成立較早、影響較大的自然科學專門學會之一,中國化學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化學事業發展翻開了新的一頁。 國立編譯館是政府設立的國家級圖書編譯機構。晚清以降,西學東漸,大量的外國科學書籍被翻譯介紹到國內,涌現了許多官方的及民間的翻譯出版機構。民國時期沿襲清廷舊規,也設立了政府編譯機構。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於1932年6月14日正式成立國立編譯館。國立編譯館直屬教育部,掌理關於學術文化書籍及教科圖書的編譯與教科書教學設備的審查事宜。
國立編譯館的首任館長為生物學家辛樹幟,館內主要設自然、人文兩組,陳可忠任自然組主任兼專任編審。1936年7月,陳可忠繼任館長。1942年1月,國立編譯館實施改組擴大,由教育部長陳立夫親自兼任館長,陳可忠轉任副館長。1944年2月,陳立夫辭去館長兼職,陳可忠復任館長。1948年5月,陳可忠辭職離任。從1932年國立編譯館成立至1948年,陳可忠長期任職於國立編譯館,其間執掌國立編譯館達十二年之久。
國立編譯館各項工作中最可稱道的是其對科學術語譯名統一的領導與推動。隨著各學科文獻翻譯量的增多,許多有識之士很早就認識到譯名統一的重要性:「譯述之事,定名為難。而在科學,新名尤多。名詞不定,則科學無所依倚而立。」(《科學》發刊詞,1915年)早期的譯名統一工作主要由個別學者或學術團體進行,國立編譯館成立後,在編訂、統一、推廣譯名上具有了權威性,編譯館制定了詳盡的編訂譯名計劃,成立譯名委員會各學科組,與各民間學會、協會密切合作,先後不同程度地完成了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80個學科領域的譯名審定統一工作。統一公布的名詞,由編譯館正式出版付印為圖書的有《化學命名原則》、《葯學名詞》、《天文學名詞》、《物理學名詞》、《礦物學名詞》、《細菌學免疫學名詞》、《數學名詞》及《社會學名詞》、《經濟學名詞》等20餘種。作為化學專家,陳可忠以化學名詞審查委員會委員的名義親自參與了化學譯名的審訂。這些工作在翻譯傳播外國先進科學知識和發展我國科學技術的過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當時審定公布的許多科學譯名一直沿用至今。
抗戰期間,國立編譯館內遷重慶,陳可忠與避居江津的陳獨秀曾有一段特別的交往。1939年,編譯館向陳獨秀約編教師用的中國文字說明書稿,並預支稿費五千元,這對於陳獨秀當時清苦的生活不啻是一大幫助。陳獨秀晚年以鄉居老病之身,投入幾乎全部精力研究文字學,撰述《小學識字教本》一書。陳獨秀對這部凝聚著他一生心血的書稿非常看重,一再請陳可忠向陳立夫及商務印書館的王雲五(編譯館所編書籍多由商務出版)交涉,希望能夠盡早付印,但由於陳立夫等作梗,此書一直未能出版。不得已,陳可忠應陳獨秀的要求由編譯館油印了五十份用於分送學界友好和各文化機構,遺憾的是陳獨秀連油印本也未見到就於1942年5月27日在江津病逝了。 1948年5月,陳可忠被任命為中山大學代理校長,8月任校長。這是陳可忠第二次任職於中山大學,但其時國民政府在大陸的統治已處於風雨飄搖之中,校內風潮不斷。應陳可忠之邀南下到中山大學任教的梁實秋後來在回憶文章中寫到:「在廣州這半年,我們開始有身世飄零之感。」這或許也是陳可忠當時心境的一個寫照。1949年6月,陳可忠辭去中山大學校長職務。
不久陳可忠轉赴台灣,受聘任教於台灣師范大學,後出任理學院院長。當時台灣師范大學除了陳可忠掌理理學院,文學院院長梁實秋和教育學院院長田培林亦俱稱一時之選,三院院長陣容的堅強,是當時師大最引以為豪的事。原本藉藉無名的師大也自此發展成為公認學術水準很高的大學。
1956年1月,清華大學研究院籌備處在台北成立,陳可忠被聘為主任,清華在台復校工作由此開始。當年9月,即招考原子科學研究所首屆研究生。次年秋季開始在新竹校址上課。新竹清華大學成立後,陳可忠即出任教務長,並一度兼任原子科學研究所所長。1962年5月19日,任清華校長達三十一年之久的梅貽琦在台北病逝,陳可忠代理清華大學校務。1965年1月正式任清華大學校長,直至1969年7月退休。新竹清華大學初期只原子科學研究所一所,1962年夏,始在原科所外增設數學研究所,後又分別於1966年、1968年增設物理研究所和化學研究所,並設立物理研究所博士班。1964年,新竹清華大學恢復大學部,到1966年先後設置核子工程、數學、物理和化學四個學系。在陳可忠掌理校務期間,通過不斷的滋長擴大,新竹清華大學逐漸成為具有理工特色的較為完整之大學。
陳可忠晚年定居美國,1992年2月17日清晨安然瞑逝於賓州蘭得斯維鎮家中,享年93歲。

㈥ 中國有哪些科學家

中國最著名的科學家有袁隆平、竺可楨、錢偉長、侯德榜、童第周等。
1、袁隆平,1930年9月生於北京,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人,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是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致力於雜交水稻的研究,先後成功研發出「三系法」雜交 水稻、「兩系法」雜交水稻、超級雜交稻一期、二期。
2、竺可楨(1890.3.7-1974.2.7),字藕舫,浙江省紹興縣東關鎮(今屬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近代氣象學家、地理學家、教育家。中國近代地理學和氣象學的奠基者。他對中國氣候的形成、特點、區劃及變遷等,對地理學和自然科學史都有深刻的研究。
3、錢偉長(1912.10.9—2010.7.30),江蘇無錫人,世界著名的科學家、教育家,傑出的社會活動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錢偉長兼長應用數學、力學、物理學、中文信息學,在彈性力學、變分原理、攝動方法等領域有重要成就。
4、侯德榜(1890年8月9日~1974年8月26日),生於福建閩侯,著名科學家,傑出化學家,侯氏制鹼法的創始人,中國重化學工業的開拓者。近代化學工業的奠基人之一,是世界制鹼業的權威。
5、童第周(1902.5.28-1979.3.30),浙江鄞縣(今寧波市鄞州區)人,生物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中國實驗胚胎學的主要創始人,中國海洋科學研究的奠基人,生物科學研究的傑出領導者,開創了中國「克隆」技術之先河,被譽為「中國克隆之父」。

㈦ 新月派的代表詩人

新月派:現代新詩史上一個重要的詩歌流派,受泰戈爾《新月集》影響,該詩派大體上以1927年為界分為前後兩個時期。
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報副刊 詩鐫》為陣地,主要成員有聞一多、徐志摩、朱湘、饒孟侃、孫大雨、劉夢葦等。他們不滿於"五四"以後"自由詩人"忽視詩藝的作風,提倡新格律詩,主張"理性節制情感",反對濫情主義和詩的散文化傾向,從理論到實踐上對新詩的格律化進行了認真的探索。聞一多在《詩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張,即"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因此新月派又被稱為"新格律詩派"。新月派糾正了早期新詩創作過於散文化弱點,也使新詩進入了自覺創造的時期。
1927年春,胡適、徐志摩、聞一多、梁實秋等人創辦新月書店,次年又創辦《新月》月刊,"新月派"的主要活動轉移到上海,這是後期新月派。它以《新月》月刊和1930年創刊的《詩刊》季刊為主要陣地,新加入成員有陳夢家、方瑋德、卞之琳等。後期新月派提出了"健康"、"尊嚴"的原則,堅持的仍是超功利的、自我表現的、貴族化的"純詩"的立場,講求"本質的醇正、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謹嚴",但詩的藝術表現、抒情方式與現代派趨近。

㈧ 陳伯吹的資料

陳伯吹(1906~ )
兒童文學作家,兒童文學理論家。原名陳汝塤。上海寶山人。16歲當小學教師,開始業余文學創作活動。1927年出版中篇小說《學校生活記》。1930年主編《小學生》半月刊,並編輯《小朋友叢書》。九一八事變後,創作了中篇童話《阿麗思小姐》、《華家的兒子》,小說《火線上的孩子們》,童話《波羅喬少爺》。1934年起,任兒童書局編輯部主任,並在上海幼兒師范學校任教職。1942年去重慶在編譯館工作,1946年在上海發起組織上海兒童文學工作者聯誼會,開展兒童文學的創作和理論研究。1949年以後,歷任華東師范大學教授、北京師范大學教授、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社長等職。他的作品塑造了眾多的各具特色的少年兒童形象,語言流暢,故事生動曲折,富於浪漫色彩。有童話《一隻想飛的貓》、童話集《幻想張著彩色的翅膀》,小說集《飛虎隊和野豬隊》等。此外,尚有散文集《三門峽工地兩少年》及《兒童文學簡論》、《作家和兒童文學》、《兒童文學研究》等理論著作。為獎勵優秀作家、促進創作發展,1981年起由他出資倡辦了陳伯吹兒童文學獎。
陳伯吹曾用筆名夏雷。上海寶山縣人。小學畢業後輟學,當過學徒。後在鄉村小學教書多年,1927年在商務印書館出版了他的第一部兒童小說《學校生活記》。從此開始了文學創作活動。"四·一二"事變後,流亡到上海,一邊教書一邊寫作。1931年,在北新書局主編文藝綜合性期刊《小學生》,同時編輯《小朋友叢書》《北新小學活頁文選》。"九·一八"事變,激發了他的愛國熱忱,先後寫了諷刺國民黨不抵抗主義的童話《愛麗思小姐》和諷刺剝削者腐朽生活的童話《波爾喬少爺》,小說《華家的兒子》和《火線上的孩子》等。1934--1937年,任兒童書局編輯部主任,負責編輯《兒童雜志》《常識畫報》和《小小畫報》。抗日戰爭爆發後,為《立報》《譯報》《文匯報》先後寫了《新流亡圖》《纏黑布的人》等二十多篇揭露和控訴日寇侵華罪行,反映國難中兒童生活的散文、詩歌和小說,並致力於翻譯歐美兒童文學,先後出版了《伏象神童》《出賣心的人》《綠野仙蹤》《空屋子》等十多種外國兒童文學作品。1942年離開上海赴四川,在國立編譯館工作,並在復旦大學任教,業余從事創作和兒童文學研究。抗戰勝利後,回到上海,繼續從事兒童文學理論研究和作者隊伍組織工作。1945年,擔任《小朋友》主編。1946年,與李楚材等共同發起組織了"上海兒童文學聯誼會"。1947年任《大公報》副刊《現代兒童》主編。同年,加入上海小學教師聯合進修會,熱情投入中小學教師"反飢餓,爭生存"的民主活動。這時期創作的的兒童文學作品有:詩歌《下雪了》《童話》《小雞出殼》《老虎尾巴》;童話《不勇敢的稻草人》《甲蟲的下場》《井底下的四隻小青蛙》;小說《親愛的山姆大叔》,散文《希望的塔》《光明的燭》以及翻譯作品《小夏蒂》等。

新中國成立後,陳伯吹擔任少年兒童出版社副社長,把全副精力投入兒童文學創作和研究工作中。先後在華東師范大學、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兒童文學課程。1949--1959年,是他創作最旺盛的時期,連續不斷為孩子們寫了近百篇作品,出版了《一隻想飛的貓》《中國鐵木兒》《幻想張著彩色的翅膀》《從山岡上跑下來的小女孩》等童話、小說、散文集。

"文革"十年中,他被迫停筆。粉碎"四人幫"後,又連續創作數十篇新作。出版了小說集《飛虎隊和野豬隊》《一場比賽》《直上三千八百坎》等作品。

陳伯吹還出版了大量的兒童文學理論專著。如《作家和兒童文學》《兒童文學簡論》等。

1980年,在第二次全國少年兒童文藝創作評獎大會上,小說選《飛虎隊和野豬隊》獲榮譽獎。

半個多世紀以來,陳伯吹堅持不懈地在兒童文學園地上耕耘不息,不僅寫下了近七十種著作,而且還在1981年獻出5 萬5千元存款,作為評獎基金,設立了"兒童文學園丁獎",為我國兒童文學事業作出了可貴的貢獻。[

㈨ 求民國到解放前歷任安徽省教育廳廳長的名單 有資料加分

柯育甫
柯育甫(1904—1961),原名德發,安徽省廬江縣裴崗鄉毛嘴村人。民國10年入省立第六師范讀書,後轉入安慶工業專門學校讀書。民國17年在國立東南大學外語系畢業後任安徽省立七中校長,為建設省立七中及安徽教育事業作出了一定貢獻。民國25年(1936)去歐美考察,研究教育,撰寫《中學校長職能研究》論文,獲碩士學位。抗日戰爭勝利後回國,在四川大學、重慶大學任教,在國民政府教育部任職,曾撰寫《論教育》、《教育概論》等書和《六十年來中國教育》論文。民國36年回到安徽,先後任民國安徽省政府委員、救濟總署安徽分署暑長、安徽學院代院長、黃泛區復興副局長兼安徽省業務管理處處長、安徽省教育廳廳長。 建國後,在任馬鞍山鋼鐵公司直屬中學校長期間,盡職盡責,平易近人,關心學生和教師生活,並積極主動協助中國共產黨做統一戰線工作。1952年調任蕪湖安徽師范學院任教員,後任安徽省民革執委、安徽省政協委員。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分子(1980年甄別平反),1961年在蕪湖病逝。

汪少倫汪少倫(1902~1982)又名禮明,安徽桐城練潭(今雙港鎮山明村)人。汪少倫幼年聰明好學,民國初年,入桐城縣立第五高等小學堂(今天城中學前身)學習。畢業後,考入桐城中學。「五·四」運動時期,汪少倫受新文化思潮影響,積極參加愛國運動,被學校除名。不久,轉入宣城師范繼續就學,繼而考取天津鹽務學校。在天津鹽務學校期間,加入中國共產黨,畢業之際,在中共地方組織的幫助下,前往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民國16年,北伐戰爭結束後汪少倫回國,旋即參加了以共產黨人為領導核心,有國民黨左派參加的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翌年,擔任國民黨安徽省黨部黨務訓練所教務長。不久,國共兩黨磨擦加劇,安徽省政府奉令欲將其逮捕。汪少倫獲悉後,自安慶逃至日本,進入早稻田大學學習,後在此加入國民黨。民國18年回國,任山東省教育廳科員。翌年,在邑人黃師岳幫助下,前往德國柏林大學攻讀哲學與教育。民國25年底,汪少倫回國,歷任中國陸軍軍官學校政治教官,國立編譯館編輯兼人文組主任,三民主義青年團重慶支團幹事,中央政治學校教授兼教務副主任,國立中央大學教授兼公民訓育系主任。民國33年任安徽省政府委員兼教育廳廳長。民國35年,創辦私立天城初級中學,汪少倫積極支持,熱心參與,為學校董事長之一。他會同校長張護棠精心制訂學校教育教學及其發展規劃,對學校實行規范化管理。民國37年秋,汪少倫當選為國民政府第一屆立法委員,和國民政府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汪少倫前往台灣。先後任「立法委員」、台灣師范大學教育學教授、新加坡南洋大學教育學教授。1982年6月在台北逝世,終年80歲。著有《青年修養》、《中國命運和倫理學》、《民族哲學大綱》、《訓練原理和實施》、《倫理學體系》、《多重宇宙與人生》等。

最好你去看《民國職官年表》中華書局,這本書里詳細記載了你要的資料

閱讀全文

與國立編譯館人員名單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安卓軟體請求超時怎麼辦 瀏覽:476
androidapp調用另一個app 瀏覽:621
數控銑床法蘭克子程序編程 瀏覽:173
linux打包命令targz 瀏覽:996
抖音app是哪個 瀏覽:407
蘋果app怎麼上架 瀏覽:255
NA伺服器地址 瀏覽:427
我的世界如何初始化伺服器 瀏覽:97
哪個手機app天氣預報最准 瀏覽:752
怎樣把視頻壓縮至25m 瀏覽:570
vivox27文件夾怎麼改變 瀏覽:727
新手玩狼人殺用什麼app 瀏覽:615
pdf在線查看 瀏覽:954
安卓tv90如何關閉後台 瀏覽:683
php讀取word亂碼 瀏覽:755
minicom源碼 瀏覽:1001
海爾冷櫃壓縮機 瀏覽:416
聯通伺服器如何調試信號 瀏覽:136
stata新命令 瀏覽:941
單調棧演算法python 瀏覽: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