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商周青銅器金文中記載著哪些驚世駭俗的事情
青銅器銘文,又稱金文,或鍾鼎文。 在中國歷史上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歷史上許多史料無記載或記載不詳細的歷史事件, 從銘文上可以找到相關內容, 並且可以和史料相互考證。王國維提出“二重證據法”,就是說拿地下出土文物上面的文字,如甲骨文,銘文等等和史料相互考證,如內容一致,則說明史料記載可靠,如不一樣,則需再詳加考證。 最主要的作用是為研究殷商,西周,春秋戰國的社會狀況,政治,經濟等各方面的情況提供了原始資料。
銅器絕大部分是傳世品,並且有一部分青銅器帶有銘文,所以極其珍貴。 由於時間悠遠,他們是西周史研究過程中第一手的原始資料,不僅具有比較確切的時代同步性,且數量較大。 因為古青銅器的學問中包含了豐厚的文化遺產,就要注意歷史、 歷史理論的學習和指導。 其次是研究中要依據科學考古發現的青銅器標准器和標准器群。 通過這篇論文的寫作我能夠認識到商周社會的政治文化對後世的影響是深遠的。 包括銘文所反映的商周時期的政治形態、 社會結構和歷史事件對於我們來說都是一段段凝固的歷史。
② 虢季子白盤銘文的形制
「虢季子白盤」為西周晚期青銅器。長方形,長130.2厘米,寬82.7厘米,高41.3厘米,為傳世體積最大的西周時代青銅器。銘文111字,記述虢季子白奉王命征伐西北狿狁族後於周廟愛賞的情況。此盤現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
③ 中國歷史上都有哪些鎮國之寶
後母戊鼎
後母戊鼎,1939年出土於河南安陽武官村,因鼎腹內壁上鑄有「後母戊」三個字而得名後母戊鼎。後母戊鼎,鼎通體高133厘米、口長112厘米、口寬79.2厘米,重達832.84公斤,是商周時期青銅器的代表作,國家一級文物,現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後母戊鼎是世界迄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銅器,被譽為「青銅器之王」,享有「鎮國之寶」的美譽。
四羊方尊
四羊方尊,商朝晚期青銅禮器,祭祀用品。1938年出土於湖南省寧鄉市寧鄉縣黃材鎮月山鋪轉耳侖的山腰上。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四羊方尊是中國仍存商代青銅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其每邊邊長為52.4厘米,高58.3厘米,重量34.5公斤,被史學界稱為「臻於極致的青銅典範」,位列十大傳世國寶之一。
毛公鼎
毛公鼎,西周晚期毛公所鑄青銅器,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出土於陝西岐山(今寶雞市岐山縣),現收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鼎高53.8厘米,口徑47.9厘米。圓形,二立耳,深腹外鼓,三蹄足,口沿飾環帶狀的重環紋,造型端莊穩重。鼎內銘文長達四百九十九字,記載了毛公衷心向周宣王為國獻策之事,被譽為「抵得一篇尚書」。其書法乃成熟的西周金文風格,奇逸飛動,氣象渾穆,筆意圓勁茂雋,結體方長。是研究西周晚年政治史的重要史料。
散氏盤
散氏盤,又稱夨人盤,西周晚期青銅器,因銘文中有「散氏」字樣而得名。清乾隆初年出土於陝西鳳翔(今寶雞市鳳翔縣),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散氏盤,盤高20.6厘米,口徑54.6厘。圓形,淺腹,雙附耳,高圈足。腹飾夔紋,圈足飾獸面紋。內底鑄有銘文19行、357字。記述地是夨人付給散氏田地之事,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重要史料。散氏盤與毛公鼎、虢季子白盤並稱為西周三大青銅器,與毛公鼎、大盂鼎、虢季子白盤並稱為晚清四大國寶均以長篇銘文和精美的書法著稱於世。
春秋越王勾踐劍
鸛魚石斧圖彩陶缸,1978年出土於河南省臨汝縣(今汝州市)閻村,新石器時代前期的葬具。為紅陶砂質,高47厘米,口徑32.7厘米,底徑19.5厘米。器腹外壁的一側就是著名的鸛魚石斧圖。圖高37厘米,寬44厘米,約占缸體表面積的一半,畫面真實生動、色彩和諧、古樸優美,極富意境,是迄今中國發現最早、面積最大的一幅陶畫。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鸛魚石斧圖彩陶缸在2002年被列入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珍貴文物之首。
④ 故宮第一次辦展覽的時候,誰都能摸國寶虢季子白盤嗎
在日常生活中,想必很多讀者都有參觀博物館的經歷,看到一件件精美的文物展示在陳列櫃中,雖然我們能一飽眼福,但很少有人能控制住,想用手摸一把的念頭,畢竟文物都屬於國寶級別,絕對不能隨便摸。不過,在故宮博物院第一次舉辦展覽時,因為擺展倉促,就給廣大市民創造了一個福利——可以摸一把虢季子白盤。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如果您也好奇,下面小編就來給您揭秘:
從科學的角度來看,文物確實是不能隨便觸摸的,因為博物館的文物都經過特殊的處理,一旦被觸摸之後手上的污漬汗水就會對文物造成傷害,雖然這種傷害暫時無法體現出來,但是從在從長遠來看無疑埋下了一顆定時炸彈,所以當我們參觀博物館時一定不要隨便觸摸文物,應當保持適當距離,正所謂: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⑤ 哪具青銅器被譽為西周青銅器的魁首
西周虢季子白盤,堪稱西周青銅器的魁首。
在世青銅器銘品當中,有一件堪稱西周青銅器的魁首。它長近四尺,重達四百餘斤。這件青銅器就是著名的虢季子白盤。
虢季子白盤,中華人民共和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商周時期盛水器,晚清時期出土於寶雞,現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是鎮館之寶。盤形制奇特,似一大浴缸,為圓角長方形,四曲尺形足,口大底小,略呈放射形,使器物避免了粗笨感。四壁各有兩只銜環獸首耳,口沿飾一圈竊曲紋,下為波帶紋。盤內底部有銘文111字,講述虢國的子白奉命出戰,榮立戰功,周王為其設宴慶功,並賜弓馬之物,虢季子白因而作盤以為紀念。銘文語言洗練,字體端莊,是金文中的書家法本。
⑥ 西周虢季子白盤的介紹
虢季子白盤(Ji Zi Plate of the Guo State),中華人民共和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商周時期盛水器,晚清時期出土於寶雞,現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是鎮館之寶。盤形制奇特,似一大浴缸,為圓角長方形,四曲尺形足,口大底小,略呈放射形,使器物避免了粗笨感。四壁各有兩只銜環獸首耳,口沿飾一圈竊曲紋,下為波帶紋。盤內底部有銘文111字,講述虢國的子白奉命出戰,榮立戰功,周王為其設宴慶功,並賜弓馬之物,虢季子白因而作盤以為紀念。銘文語言洗練,字體端莊,是金文中的書家法本。
⑦ 虢季子白盤是我國重要的文物,它有多貴重你知道嗎
“虢季子白盤”這一文物的貴重之處除了年代久遠這一點之外,它底部刻有的銘文因書寫風格與排列方式均與同時期的銘文不同而極具研究價值。此外,這些銘文的內容也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虢季子白盤”這一文物,其用途是盛水,也就是說這是一件盛水器。虢季子白盤呈圓角長方形,其長度為137.2厘米,寬度則有86.5厘米。虢季子白盤的腹牆自上而下呈內收樣式,腹壁略微鼓起,每一面腹壁均設有一對銜環獸首耳。虢季子白盤擁有四足,四足呈矩形狀。從足底至盤口處,這件文物的整體高度大約有40厘米。而就重量來說,虢季子白盤因為體型較大的緣故,其重量足足有215.3千克。
虢季子白盤是在清道光年間被偶然挖掘出來的,出土地點為陝西寶雞。這件文物出土之後幾經轉手,它先是被名為徐燮的眉縣縣令占為己有,後又轉到太平天國護王陳坤書的手中,這之後又成為清朝將領劉銘傳的收藏。而劉銘傳在得到這件寶物之後也是甚為欣喜與珍惜,他還特地將它運回了合肥老家。但是身處亂世,虢季子白盤很快便給劉家帶來了很多麻煩。為了躲避軍閥、日寇等多方勢力的強制索取,劉家只能舉家出逃。由於虢季子白盤體積較大,不便攜帶,所以劉家並未將它帶走,而是擇了一塊地方將它給深埋了起來。有關於虢季子白盤的掩埋地點,劉家自是將它作為重要信息代代相傳。待新中國成立之後,一名叫做劉肅曾的劉家人回到合肥將虢季子白盤重新挖了出來並上交給了國家。
目前,虢季子白盤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之中。因為虢季子白盤極具價值,所以國家文物局在2002年的時候便已將它列入到“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的名單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