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電腦發展史
發展歷史
(1)大型主機階段
20世紀40-50年代,是第一代電子管計算機。經歷了電子管數字計算機、晶體管數字計算機、集成電路數字計算機和大規模集成電路數字計算機的發展歷程,計算機技術逐漸走向成熟。;
(2)小型計算機階段
20世紀60-70年代,是對大型主機進行的第一次「縮小化」,可以滿足中小企業事業單位的信息處理要求,成本較低,價格可被接受;
(3)微型計算機階段
20世紀70-80年代,是對大型主機進行的第二次「縮小化」,1976年美國蘋果公司成立,1977年就推出了AppleII計算機,大獲成功。1981年IBM推出IBM-PC,此後它經歷了若干代的演進,佔領了個人計算機市場,使得個人計算機得到了很大的普及;
(4)客戶機/伺服器
即C/S階段。隨著1964年IBM與美國航空公司建立了第一個全球聯機訂票系統,把美國當時2000多個訂票的終端用電話線連接在了一起,標志著計算機進入了客戶機/伺服器階段,這種模式至今仍在大量使用。在客戶機/伺服器網路中,伺服器是網路的核心,而客戶機是網路的基礎,客戶機依靠伺服器獲得所需要的網路資源,而伺服器為客戶機提供網路必須的資源。C/S結構的優點是能充分發揮客戶端PC的處理能力,很多工作可以在客戶端處理後再提交給伺服器,大大減輕了伺服器的壓力;
(5)Internet階段
也稱互聯網、網際網路、網際網階段。互聯網即廣域網、區域網及單機按照一定的通訊協議組成的國際計算機網路。互聯網始於1969年,是在ARPA(美國國防部研究計劃署)制定的協定下將美國西南部的大學(UCLA(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Stanford Research Institute(史坦福大學研究學院)、UCSB(加利福尼亞大學)和University of Utah(猶他州大學))的四台主要的計算機連接起來。此後經歷了文本到圖片,到現在語音、視頻等階段,寬頻越來越快,功能越來越強。互聯網的特徵是:全球性、海量性、匿名性、交互性、成長性、扁平性、即時性、多媒體性、成癮性、喧嘩性。互聯網的意義不應低估。它是人類邁向地球村堅實的一步;
(6)雲計算時代
從2008年起,雲計算(Cloud Computing)概念逐漸流行起來,它正在成為一個通俗和大眾化(Popular)的詞語。雲計算被視為「革命性的計算模型」,因為它使得超級計算能力通過互聯網自由流通成為了可能。企業與個人用戶無需再投入昂貴的硬體購置成本,只需要通過互聯網來購買租賃計算力,用戶只用為自己需要的功能付錢,同時消除傳統軟體在硬體,軟體,專業技能方面的花費。雲計算讓用戶脫離技術與部署上的復雜性而獲得應用。雲計算囊括了開發、架構、負載平衡和商業模式等,是軟體業的未來模式。它基於Web的服務,也是以互聯網為中心。
B. 抖音 明日之後 造家視頻是什麼軟體做的
很高興為你解答 :
明日之後建房子的可能是用APP『頑皮兔』
如果對你有幫助的話,記得採納。
C. 巧奪天工的意思是什麼
巧奪天工專指精巧的人工勝過天然,形容技藝極其精巧。拼音是qiǎo ó tiān gōng。
出自郭小川《在社會主義高潮中》:「六億雙巧奪天工的手,創造著自己的幸福。」
近義詞:玲瓏剔透、鬼斧神工。
反義詞:粗製濫造、粗枝大葉。
(3)天工編譯器怎麼申請擴展閱讀
1、近義詞
玲瓏剔透,讀音líng lóng tī tòu,漢語成語,指清澈得可看穿,形容小巧﹑精工製造﹑精緻、結構奇巧﹑內部鏤空的手工藝品。也形容人精明靈活。
元 關漢卿 《救風塵》第二折::那廝愛女娘的心,見的便似驢共狗,賣弄他玲瓏剔透。「
譯文:那傢伙愛年輕的女人的心,看到的就好像驢和狗,炫耀他的精明和靈活。
2、反義詞
粗製濫造是一個成語,讀音是cū zhì làn zào,意思是指製作粗劣,不講究質量,也指工作不負責任,草率行事。
出自魯迅《花邊文學·商賈的批評》:「如果並不以賣文為活,因此也無須'粗製濫造'。」
D. 我們經常看到書上面說的 某某變數的內存單元是編譯器在編譯時候分配的 是什麼意思
所謂在編譯期間分配空間指的是靜態分配空間(相對於用new動態申請空間),如全局變數或靜態變數(包括一些復雜類型的常量),它們所需要的空間大小可以
明確計算出來,並且不會再改變,因此它們可以直接存放在可執行文件的特定的節里(而且包含初始化的值),程序運行時也是直接將這個節載入到特定的段中,不
必在程序運行期間用額外的代碼來產生這些變數。
其實在運行期間再看「變數」這個概念就不再具備編譯期間那麼多的屬性了(諸如名稱,類型,作用
域,生存期等等),對應的只是一塊內存(只有首址和大小),
所以在運行期間動態申請的空間,是需要額外的代碼維護,以確保不同變數不會混用內存。比如寫new表示有一塊內存已經被佔用了,其它變數就不能再用它了;
寫delete表示這塊內存自由了,可以被其它變數使用了。(通常我們都是通過變數來使用內存的,就編碼而言變數是給內存塊起了個名字,用以區分彼此)
內存申請和釋放時機很重要,過早會丟失數據,過遲會耗費內存。特定情況下編譯器可以幫我們完成這項復雜的工作(增加額外的代碼維護內存空間,實
現申請和釋 放)。從這個意義上講,局部自動變數也是由編譯器負責分配空間的。進一步講,內存管理用到了我們常常掛在嘴邊的堆和棧這兩種數據結構。
最後對於「編譯器分配空間」這種不嚴謹的說法,你可以理解成編譯期間它為你規劃好了這些變數的內存使用方案,這個方案寫到可執行文件裡面了(該文件中包含若干並非出自你大腦衍生的代碼),直到程序運行時才真正拿出來執行。
E. 編譯器已經過期怎麼辦
原創 Sun Forte C編譯器過期 重新申請免費license並安裝的方法
1、從sun公司網站(網址:http://jsecom16.sun.com/ECom/EComActionServlet?StoreId=11&PartDetailId=FC9BS-602-TD99&TransactionId=Try&LMLoadBalanced=)
下載cc編譯器的license的密碼文件sparc.dat(下載的第一選項)。
(注意你必須有sun的注冊帳戶,免費注冊)
2、用root用戶登錄需使用cc編譯器的主機,進入如下目錄;
/opt/SUNWspro/license_dir
3、用spart.dat中的內容替換sunpro.lic,node文件中的內容,保存退出,過期的cc編譯器便可繼續使用,使用期一個月。
F. stm8編譯器申請license
話說有破解軟體
只要能找到你軟體的安裝路徑就好
G. 組態是什麼意思
「組態(Configure)」的含義是「配置」、「設定」、「設置」等意思,是指用戶通過類似「搭積木」的簡單方式來完成自己所需要的軟體功能,而不需要編寫計算機程序,也就是所謂的「組態」。它有時候也稱為「二次開發」,組態軟體就稱為「二次開發平台」。
「監控(Supervisory Control)」,即「監視和控制」,是指通過計算機信號對自動化設備或過程進行監視、控制和管理。
簡單地說,組態軟體能夠實現對自動化過程和裝備的監視和控制。它能從自動化過程和裝備中採集各種信息,並將信息以圖形化等更易於理解的方式進行顯示,將重要的信息以各種手段傳送到相關人員,對信息執行必要分析處理和存儲,發出控制指令等等。
(7)天工編譯器怎麼申請擴展閱讀:
組態產品:
在當今工控領域,一些常用的大型組態軟體主要有:羅克韋爾(Rockwell)-SE,ABB-OptiMax,艾默生DeltaV,WinCC,ChinPMC,iCentroView, iFix,Wonderware Intouch,積成電子(E1000)組態王(KINGVIEW),紫金橋(RealInfo)。
力控,易控,華富開物(controX),巨控組態(giantview),天工組態,Advantrol,VisualField,QTouch2跨平台HMI/SCDA組態軟體等。免費的組態軟體有uScada。
雖然說組態就是不需要編寫程序就能完成特定的應用。但是為了提供一些靈活性,組態軟體也提供了編程手段,一般都是內置編譯系統,提供類BASIC語言,有的甚至支持VB。
H. 如何申請二維動態數組才能在dev C++編譯器中正確通過,並訪問數組元素
int main()
{
int **a;
a = new int*[5]; //5行
for (int i=0; i<5; i++)
{
//每行6個整數
a[i] = new int[6];
}
//...
for (int i=0; i<5; i++)
{
//逐行釋放內存
delete []a[i];
}
delete []a;
return 0;
}
I. 我要做歷史手抄報是關於中國古代科技的,請大家幫忙找一下,我開A3紙啊!!!!!!!!!!!!!!!!
給你一個中國古代機械發展史
中國是世界上機械發展最早的國家之一。中國古代在機械方面有許多發明創造,在動力的利用和機械結構的設計上都有自己的特色。許多專用機械的設計和應用,如指南車、地動儀和被中香爐等,均有獨到之處。
中國古代金屬冶鑄技術發明時間較早,且技術精湛。如商周時期的青銅器朴質雄渾,春秋時期的青銅器纖細精巧,形成了中國古代青銅器的獨特風格。已發現的中國最早的青銅器,如甘肅東鄉馬家窯出土的銅刀,距今已有4800年左右的歷史。
中國在大約40~50萬年前,就已出現加工粗糙的刮削器、砍砸器和三棱形尖狀器等原始工具。4~5萬年前出現磨製技術,許多石器都已比較光滑,刃部也較鋒利,並有單刃、雙刃、凸刃、凹刃和圓刃之分。
中國在28000年前出現弓箭,這是機械方面最早的一項發明;公元前8000~前2800年期間出現了陶輪(制陶用轉台);農具大約出現在公元前6000~前5000年,除石斧石刀外,還有石鋤、石鏟、石鐮、蚌鐮、骨鐮和骨耜。石斧和石刀上已有用硬質砂子磨削而成的孔。
夏代以前和夏代,先後出現了無輻條的輇和各種有輻條的車輪;殷商和西周時已有相當精緻的兩輪車;獨木舟和筏等水上運輸工具早就相繼出現。
新石器時代晚期,人們已能用石范和泥范鑄造簡陋的工具和武器。商殷時期,隨著手工業生產的發展和技術水平的提高,形成了燦爛的青銅文化。青銅冶鑄技術得到高度發展,青銅鑄件司母戊方鼎重達875千克,春秋時期的青銅鑄件曾侯乙尊盤已十分精細。
春秋至魏漢時期(公元前770~公元265年)是中國古代機械開始較快發展的時期。春秋時期鐵器和生鐵冶鑄技術開始出現;黑心可鍛鑄鐵、白心可鍛鑄鐵和鍛鋼的出現,加速了由銅器向鐵器時代的過渡;春秋中期以後發明了失蠟鑄造法和低熔點合金鑄焊技術;戰國時期又有了疊鑄和錨鏈鑄造等工藝;西漢中期已煉出灰口鑄鐵,並出現了壁厚3~5毫米的薄壁鑄鐵件。鑄鐵熱處理技術也有所發展。
春秋時期出現弩,控制射擊的弩機已是比較靈巧的機械裝置。到漢代,弩機的加工精度和表面光潔度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漢弩有一石至十石等八種規格,這些規格的形成表明機械製造標准在漢代已初步確立。弩機上留下了作工、鍛工、磨工等的名字。
戰國時期流傳的《考工記》是現存最早的手工藝專著,其中記有車輪的製造工藝。對弓的彈力、箭的射速和飛行的穩定性等都作了深入的探索。 漢代已有各類艦艇和大量的三四層艙室的樓船。有些艦船已裝備了艉舵和高效率的推進工具櫓。西漢時的被中香爐構造精巧,無論球體香爐如何滾動,其中心位置的半球形爐體都能經常保持水平狀態。
陸上交通運輸工具不斷發展。1980年出土的秦始皇陵銅車馬代表了當時鑄造技術、金屬加工和組裝工藝的水平。東漢以後出現了記里鼓車和指南車。記里鼓車有一套減速齒輪系,通過鼓鐲的音響分段報知里程。三國馬鈞所造的指南車除用齒輪傳動外,還有自動離合裝置 ,在技術上又勝記里鼓車一籌。自動離合裝置的發明,說明傳動機構齒輪系已發展到相當的程度。
東漢時已有不同形狀和用途的齒輪和齒輪系。有大量棘輪,也有人字齒輪。特別是在天文儀器方面已有比較精密的齒輪系。張衡利用漏壺的等時性製成水運渾象,以漏水為動力通過齒輪系使渾象每天等速旋轉一周。公元132年張衡創制了世界上第一台地震儀,即候風地動儀
漢代紡織技術和紡織機械也不斷發展,綾機已成為相當復雜的紡織機械。到三國時期,馬鈞將50綜(分組提放經線的綜片)50躡(踏具)和60綜60躡的綾機都改成50綜12躡和60綜12躡,提高了生產效率。馬鈞還創制了新式提水機具翻車,能連續提水,效率高又十分省力,
漢代的農具鐵犁已有犁壁,能起翻土和碎土的作用,漢武帝時趙過既已創制三腳耬,一天能播種一頃地。在這一時期,大型銅鐵鑄件和大型機械結構陸續出現。五代時鑄造的滄州鐵獅子重約40噸, 宋代木結構水運儀象台高3丈5尺,寬2丈1尺。
唐末時期機械製造已有較高水平。如西安出土的唐代銀盒,其內孔與外圓的不同心度很小,子母口配合嚴緊,刀痕細密,說明當時機械加工精度已達到新的水平。
在運輸工具方面,人力和水力並用,在技術上有進一步發展。南朝齊祖沖之所造日行百里的所謂千里船和南朝粱侯景軍中的160槳快艇,都是人力推進的快速艦艇,南北朝時期出現了車船。唐代的李皋對車船的改進起了承前啟後的作用。
水力機械也有新的進展,唐代已有筒車,從人力提水發展為水力提水。南末末期又創造出先進的水轉大紡車,三摧、五摧(錠)手搖紡車曾是當時世界上比較先進的人力紡紗機具。元代薛景石所著《梓人遺制》是木工名家總結親身經驗之作,並詳細記述了當時通行的紡織機具和車輛,以古代著名的木製機械技術專著而留世。
這一時期天文和計時儀器發展迅速。北宋蘇頌和韓公廉等製成的木構水運儀象台,能用多種形式表現天體時空的運行。它由水力驅動,其中有一套擒縱機構。水運儀象台代表了當時機械製造的高度水平,是當時世界上先進的天文鍾。元代的滾柱軸承也屬當時世界上先進的機械裝置。
明初的造船業已有很大進展。鄭和下西洋的船隊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船隊。鄭和所乘寶船長約137米,張12帆,舵桿長11米多,是古代最大的遠洋船舶。
當時的機械製造主要仍靠手工操作。大者如千鈞錨,是靠人工先鍛成四爪,然後依次逐節鍛接。小者如制針用的冷拔鋼絲,也用手工製成。
明代已有活塞風箱。它是宋元木風扇的進一步發展,風箱靠活塞推動和空氣壓力自動啟閉活門,成為金屬冶鑄的有效的鼓風設備。
在明中葉或稍前,木帆船已能逆風行駛,並擁有全風向航行的能力。揚州立帆式風輪是將八扇縱帆等距裝置在八角形木架上,圍繞一個垂直軸旋轉,並能自動調節帆面角度。這是中國古代獨具特色的木船風帆的進一步發展。長期以來,中國沿海一帶多利用它推動翻車,以提取海水曬制食鹽。
機械技術的進步促進了學術研究。王徵於1627年編譯和出版了《遠西奇器圖說錄最》,介紹了西方機械工程的概況。來自西方的自鳴鍾表和水銃等也在一定范圍內得到流傳。
1634~1637年 ,明朝的宋應星編著和出版了《天工開物》,記錄了許多先進的工藝技術和科學創見。它反映出當時的農業和手工業的生產技術水平。記載了不少有關機械製造和產品性能的情況。內容涉及泥型鑄釜、失蠟法鑄造以及鑄錢等鑄造技術,還記述了千鈞錨和軟硬綉花針的製造方法、提花機和其他紡織機械以及車船等各種交通工具的性能和規格等。《天工開物》被稱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網路全書。
清乾隆年間宮廷造辦處曾製造大更鍾,它依靠懸錘的重力驅動,並增添了精確的報更機構,加工精緻,富有中國民族特色。明清兩朝中國鍾表工匠創制了不少新奇的鍾表。當時的廣州、蘇州、南京、揚州等,成為有名的製造鍾表的城市。
J. c++中為什麼有些變數在編譯是就由編譯器分配了內存空間,還沒有運行怎麼會佔用內存呢
還沒有運行怎麼會佔用內存呢?!(這一點還要懷疑嗎!?)
所謂在編譯期間分配空間指的是靜態分配空間(相對於用new動態申請空間),如全局變數或靜態變數(包括一些復雜類型的常量),它們所需要的空間大小可以明確計算出來,並且不會再改變,因此它們可以直接存放在可執行文件的特定的節里(而且包含初始化的值),程序運行時也是直接將這個節載入到特定的段中,不必在程序運行期間用額外的代碼來產生這些變數。
其實在運行期間再看「變數」這個概念就不再具備編譯期間那麼多的屬性了(諸如名稱,類型,作用域,生存期等等),對應的只是一塊內存(只有首址和大小),所以在運行期間動態申請的空間,是需要額外的代碼維護,以確保不同變數不會混用內存。比如寫new表示有一塊內存已經被佔用了,其它變數就不能再用它了; 寫delete表示這塊內存自由了,可以被其它變數使用了。(通常我們都是通過變數來使用內存的,就編碼而言變數是給內存塊起了個名字,用以區分彼此)
內存申請和釋放時機很重要,過早會丟失數據,過遲會耗費內存。特定情況下編譯器可以幫我們完成這項復雜的工作(增加額外的代碼維護內存空間,實現申請和釋放)。從這個意義上講,局部自動變數也是由編譯器負責分配空間的。進一步講,內存管理用到了我們常常掛在嘴邊的堆和棧這兩種數據結構。
最後對於「編譯器分配空間」這種不嚴謹的說法,你可以理解成編譯期間它為你規劃好了這些變數的內存使用方案,這個方案寫到可執行文件裡面了(該文件中包含若干並非出自你大腦衍生的代碼),直到程序運行時才真正拿出來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