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決策樹演算法有哪些
決策樹演算法有隨機森林,GBDT,XGboost,這些都是基於決策樹的
B. 機器學習一般常用的演算法有哪些
機器學習是人工智慧的核心技術,是學習人工智慧必不可少的環節。機器學習中有很多演算法,能夠解決很多以前難以企的問題,機器學習中涉及到的演算法有不少,下面小編就給大家普及一下這些演算法。
一、線性回歸
一般來說,線性回歸是統計學和機器學習中最知名和最易理解的演算法之一。這一演算法中我們可以用來預測建模,而預測建模主要關注最小化模型誤差或者盡可能作出最准確的預測,以可解釋性為代價。我們將借用、重用包括統計學在內的很多不同領域的演算法,並將其用於這些目的。當然我們可以使用不同的技術從數據中學習線性回歸模型,例如用於普通最小二乘法和梯度下降優化的線性代數解。就目前而言,線性回歸已經存在了200多年,並得到了廣泛研究。使用這種技術的一些經驗是盡可能去除非常相似(相關)的變數,並去除噪音。這是一種快速、簡單的技術。
二、Logistic 回歸
它是解決二分類問題的首選方法。Logistic 回歸與線性回歸相似,目標都是找到每個輸入變數的權重,即系數值。與線性回歸不同的是,Logistic 回歸對輸出的預測使用被稱為 logistic 函數的非線性函數進行變換。logistic 函數看起來像一個大的S,並且可以將任何值轉換到0到1的區間內。這非常實用,因為我們可以規定logistic函數的輸出值是0和1並預測類別值。像線性回歸一樣,Logistic 回歸在刪除與輸出變數無關的屬性以及非常相似的屬性時效果更好。它是一個快速的學習模型,並且對於二分類問題非常有效。
三、線性判別分析(LDA)
在前面我們介紹的Logistic 回歸是一種分類演算法,傳統上,它僅限於只有兩類的分類問題。而LDA的表示非常簡單直接。它由數據的統計屬性構成,對每個類別進行計算。單個輸入變數的 LDA包括兩個,第一就是每個類別的平均值,第二就是所有類別的方差。而在線性判別分析,進行預測的方法是計算每個類別的判別值並對具備最大值的類別進行預測。該技術假設數據呈高斯分布,因此最好預先從數據中刪除異常值。這是處理分類預測建模問題的一種簡單而強大的方法。
四、決策樹
決策樹是預測建模機器學習的一種重要演算法。決策樹模型的表示是一個二叉樹。這是演算法和數據結構中的二叉樹,沒什麼特別的。每個節點代表一個單獨的輸入變數x和該變數上的一個分割點。而決策樹的葉節點包含一個用於預測的輸出變數y。通過遍歷該樹的分割點,直到到達一個葉節點並輸出該節點的類別值就可以作出預測。當然決策樹的有點就是決策樹學習速度和預測速度都很快。它們還可以解決大量問題,並且不需要對數據做特別准備。
五、樸素貝葉斯
其實樸素貝葉斯是一個簡單但是很強大的預測建模演算法。而這個模型由兩種概率組成,這兩種概率都可以直接從訓練數據中計算出來。第一種就是每個類別的概率,第二種就是給定每個 x 的值,每個類別的條件概率。一旦計算出來,概率模型可用於使用貝葉斯定理對新數據進行預測。當我們的數據是實值時,通常假設一個高斯分布,這樣我們可以簡單的估計這些概率。而樸素貝葉斯之所以是樸素的,是因為它假設每個輸入變數是獨立的。這是一個強大的假設,真實的數據並非如此,但是,該技術在大量復雜問題上非常有用。所以說,樸素貝葉斯是一個十分實用的功能。
六、K近鄰演算法
K近鄰演算法簡稱KNN演算法,KNN 演算法非常簡單且有效。KNN的模型表示是整個訓練數據集。KNN演算法在整個訓練集中搜索K個最相似實例(近鄰)並匯總這K個實例的輸出變數,以預測新數據點。對於回歸問題,這可能是平均輸出變數,對於分類問題,這可能是眾數類別值。而其中的訣竅在於如何確定數據實例間的相似性。如果屬性的度量單位相同,那麼最簡單的技術是使用歐幾里得距離,我們可以根據每個輸入變數之間的差值直接計算出來其數值。當然,KNN需要大量內存或空間來存儲所有數據,但是只有在需要預測時才執行計算。我們還可以隨時更新和管理訓練實例,以保持預測的准確性。
七、Boosting 和 AdaBoost
首先,Boosting 是一種集成技術,它試圖集成一些弱分類器來創建一個強分類器。這通過從訓練數據中構建一個模型,然後創建第二個模型來嘗試糾正第一個模型的錯誤來完成。一直添加模型直到能夠完美預測訓練集,或添加的模型數量已經達到最大數量。而AdaBoost 是第一個為二分類開發的真正成功的 boosting 演算法。這是理解 boosting 的最佳起點。現代 boosting 方法建立在 AdaBoost 之上,最顯著的是隨機梯度提升。當然,AdaBoost 與短決策樹一起使用。在第一個決策樹創建之後,利用每個訓練實例上樹的性能來衡量下一個決策樹應該對每個訓練實例付出多少注意力。難以預測的訓練數據被分配更多權重,而容易預測的數據分配的權重較少。依次創建模型,每一個模型在訓練實例上更新權重,影響序列中下一個決策樹的學習。在所有決策樹建立之後,對新數據進行預測,並且通過每個決策樹在訓練數據上的精確度評估其性能。所以說,由於在糾正演算法錯誤上投入了太多注意力,所以具備已刪除異常值的干凈數據十分重要。
八、學習向量量化演算法(簡稱 LVQ)
學習向量量化也是機器學習其中的一個演算法。可能大家不知道的是,K近鄰演算法的一個缺點是我們需要遍歷整個訓練數據集。學習向量量化演算法(簡稱 LVQ)是一種人工神經網路演算法,它允許你選擇訓練實例的數量,並精確地學習這些實例應該是什麼樣的。而學習向量量化的表示是碼本向量的集合。這些是在開始時隨機選擇的,並逐漸調整以在學習演算法的多次迭代中最好地總結訓練數據集。在學習之後,碼本向量可用於預測。最相似的近鄰通過計算每個碼本向量和新數據實例之間的距離找到。然後返回最佳匹配單元的類別值或作為預測。如果大家重新調整數據,使其具有相同的范圍,就可以獲得最佳結果。當然,如果大家發現KNN在大家數據集上達到很好的結果,請嘗試用LVQ減少存儲整個訓練數據集的內存要求
C. 決策樹的演算法有哪些 怎麼學習
決策樹主要的演算法有ID3、C4.5等,具體的程序你可以到CSDN上下載,可以到圖書館看一些相關的簡介。
D. 決策樹的演算法
C4.5演算法繼承了ID3演算法的優點,並在以下幾方面對ID3演算法進行了改進:
1) 用信息增益率來選擇屬性,克服了用信息增益選擇屬性時偏向選擇取值多的屬性的不足;
2) 在樹構造過程中進行剪枝;
3) 能夠完成對連續屬性的離散化處理;
4) 能夠對不完整數據進行處理。
C4.5演算法有如下優點:產生的分類規則易於理解,准確率較高。其缺點是:在構造樹的過程中,需要對數據集進行多次的順序掃描和排序,因而導致演算法的低效。此外,C4.5隻適合於能夠駐留於內存的數據集,當訓練集大得無法在內存容納時程序無法運行。
具體演算法步驟如下;
1創建節點N
2如果訓練集為空,在返回節點N標記為Failure
3如果訓練集中的所有記錄都屬於同一個類別,則以該類別標記節點N
4如果候選屬性為空,則返回N作為葉節點,標記為訓練集中最普通的類;
5for each 候選屬性 attribute_list
6if 候選屬性是連續的then
7對該屬性進行離散化
8選擇候選屬性attribute_list中具有最高信息增益率的屬性D
9標記節點N為屬性D
10for each 屬性D的一致值d
11由節點N長出一個條件為D=d的分支
12設s是訓練集中D=d的訓練樣本的集合
13if s為空
14加上一個樹葉,標記為訓練集中最普通的類
15else加上一個有C4.5(R - {D},C,s)返回的點 背景:
分類與回歸樹(CART——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 是一種非常有趣並且十分有效的非參數分類和回歸方法。它通過構建二叉樹達到預測目的。
分類與回歸樹CART 模型最早由Breiman 等人提出,已經在統計領域和數據挖掘技術中普遍使用。它採用與傳統統計學完全不同的方式構建預測准則,它是以二叉樹的形式給出,易於理解、使用和解釋。由CART 模型構建的預測樹在很多情況下比常用的統計方法構建的代數學預測准則更加准確,且數據越復雜、變數越多,演算法的優越性就越顯著。模型的關鍵是預測准則的構建,准確的。
定義:
分類和回歸首先利用已知的多變數數據構建預測准則, 進而根據其它變數值對一個變數進行預測。在分類中, 人們往往先對某一客體進行各種測量, 然後利用一定的分類准則確定該客體歸屬那一類。例如, 給定某一化石的鑒定特徵, 預測該化石屬那一科、那一屬, 甚至那一種。另外一個例子是, 已知某一地區的地質和物化探信息, 預測該區是否有礦。回歸則與分類不同, 它被用來預測客體的某一數值, 而不是客體的歸類。例如, 給定某一地區的礦產資源特徵, 預測該區的資源量。
E. 決策樹方法的基本思想是什麼
決策樹的基本思想
決策樹演算法是最早的機器學習演算法之一。
演算法框架
1.決策樹主函數
各種決策樹的主函數都大同小異,本質上是一個遞歸函數。該函數的主要功能是按照某種規則生長出決策樹的各個分支節點,並根據終止條件結束演算法。一般來講,主函數需要完成如下幾個功能。
(1)輸入需要分類的數據集和類別標簽
(2)根據某種分類規則得到最優的劃分特徵,並創建特徵的劃分節點--計算最優特徵子函數
(3)按照該特徵的每個取值劃分數據集為若幹部分--劃分數據集子函數
(4)根據劃分子函數的計算結果構建出新的節點,作為樹生長出的新分支
(5)檢驗是否符合遞歸的終止條件
(6)將劃分的新節點包含的數據集和類別標簽作為輸入,遞歸執行上述步驟。
2.計算最優特徵子函數
計算最優特徵子函數是除主函數外最重要的函數。每種決策樹之所以不同,一般都是因為最優特徵選擇的標准上有所差異,不同的標准導致不同類型的決策樹。如:ID3的最優特徵選擇標準是信息增益、C4.5是信息增益率、CART是節點方差的大小等。
在演算法邏輯上,一般選擇最優特徵需要遍歷整個數據集,評估每個特徵,找到最優的那一個特徵返回。
3.劃分數據集函數
劃分數據集函數的主要功能是分隔數據集,有的需要刪除某個特徵軸所在的數據列,返回剩餘的數據集;有的乾脆將數據集一分為二。
4.分類器
所有的機器學習演算法都要勇於分類或回歸預測。決策樹的分類器就是通過遍歷整個決策樹,使測試集數據找到決策樹中葉子節點對應的類別標簽。這個標簽就是返回的結果。
F. 目前比較流行的決策樹演算法有哪些
ID3演算法,最簡單的決策樹
c4.5 是最經典的決策樹演算法,選擇信息差異率最大的作為分割屬性。
CART演算法,適合用於回歸
G. 決策樹演算法的典型演算法
決策樹的典型演算法有ID3,C4.5,CART等。
國際權威的學術組織,數據挖掘國際會議ICDM (the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ata Mining)在2006年12月評選出了數據挖掘領域的十大經典演算法中,C4.5演算法排名第一。C4.5演算法是機器學習演算法中的一種分類決策樹演算法,其核心演算法是ID3演算法。C4.5演算法產生的分類規則易於理解,准確率較高。不過在構造樹的過程中,需要對數據集進行多次的順序掃描和排序,在實際應用中因而會導致演算法的低效。
決策樹演算法的優點如下:
(1)分類精度高;
(2)生成的模式簡單;
(3)對雜訊數據有很好的健壯性。
因而是目前應用最為廣泛的歸納推理演算法之一,在數據挖掘中受到研究者的廣泛關注。
H. 決策樹之ID3演算法及其Python實現
決策樹之ID3演算法及其Python實現
1. 決策樹背景知識
??決策樹是數據挖掘中最重要且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主要應用於數據挖掘中的分類和預測。決策樹是知識的一種呈現方式,決策樹中從頂點到每個結點的路徑都是一條分類規則。決策樹演算法最先基於資訊理論發展起來,經過幾十年發展,目前常用的演算法有:ID3、C4.5、CART演算法等。
2. 決策樹一般構建過程
??構建決策樹是一個自頂向下的過程。樹的生長過程是一個不斷把數據進行切分細分的過程,每一次切分都會產生一個數據子集對應的節點。從包含所有數據的根節點開始,根據選取分裂屬性的屬性值把訓練集劃分成不同的數據子集,生成由每個訓練數據子集對應新的非葉子節點。對生成的非葉子節點再重復以上過程,直到滿足特定的終止條件,停止對數據子集劃分,生成數據子集對應的葉子節點,即所需類別。測試集在決策樹構建完成後檢驗其性能。如果性能不達標,我們需要對決策樹演算法進行改善,直到達到預期的性能指標。
??註:分裂屬性的選取是決策樹生產過程中的關鍵,它決定了生成的決策樹的性能、結構。分裂屬性選擇的評判標準是決策樹演算法之間的根本區別。
3. ID3演算法分裂屬性的選擇——信息增益
??屬性的選擇是決策樹演算法中的核心。是對決策樹的結構、性能起到決定性的作用。ID3演算法基於信息增益的分裂屬性選擇。基於信息增益的屬性選擇是指以信息熵的下降速度作為選擇屬性的方法。它以的資訊理論為基礎,選擇具有最高信息增益的屬性作為當前節點的分裂屬性。選擇該屬性作為分裂屬性後,使得分裂後的樣本的信息量最大,不確定性最小,即熵最小。
??信息增益的定義為變化前後熵的差值,而熵的定義為信息的期望值,因此在了解熵和信息增益之前,我們需要了解信息的定義。
??信息:分類標簽xi 在樣本集 S 中出現的頻率記為 p(xi),則 xi 的信息定義為:?log2p(xi) 。
??分裂之前樣本集的熵:E(S)=?∑Ni=1p(xi)log2p(xi),其中 N 為分類標簽的個數。
??通過屬性A分裂之後樣本集的熵:EA(S)=?∑mj=1|Sj||S|E(Sj),其中 m 代表原始樣本集通過屬性A的屬性值劃分為 m 個子樣本集,|Sj| 表示第j個子樣本集中樣本數量,|S| 表示分裂之前數據集中樣本總數量。
??通過屬性A分裂之後樣本集的信息增益:InfoGain(S,A)=E(S)?EA(S)
??註:分裂屬性的選擇標准為:分裂前後信息增益越大越好,即分裂後的熵越小越好。
4. ID3演算法
??ID3演算法是一種基於信息增益屬性選擇的決策樹學習方法。核心思想是:通過計算屬性的信息增益來選擇決策樹各級節點上的分裂屬性,使得在每一個非葉子節點進行測試時,獲得關於被測試樣本最大的類別信息。基本方法是:計算所有的屬性,選擇信息增益最大的屬性分裂產生決策樹節點,基於該屬性的不同屬性值建立各分支,再對各分支的子集遞歸調用該方法建立子節點的分支,直到所有子集僅包括同一類別或沒有可分裂的屬性為止。由此得到一棵決策樹,可用來對新樣本數據進行分類。
ID3演算法流程:
(1) 創建一個初始節點。如果該節點中的樣本都在同一類別,則演算法終止,把該節點標記為葉節點,並用該類別標記。
(2) 否則,依據演算法選取信息增益最大的屬性,該屬性作為該節點的分裂屬性。
(3) 對該分裂屬性中的每一個值,延伸相應的一個分支,並依據屬性值劃分樣本。
(4) 使用同樣的過程,自頂向下的遞歸,直到滿足下面三個條件中的一個時就停止遞歸。
??A、待分裂節點的所有樣本同屬於一類。
??B、訓練樣本集中所有樣本均完成分類。
??C、所有屬性均被作為分裂屬性執行一次。若此時,葉子結點中仍有屬於不同類別的樣本時,選取葉子結點中包含樣本最多的類別,作為該葉子結點的分類。
ID3演算法優缺點分析
優點:構建決策樹的速度比較快,演算法實現簡單,生成的規則容易理解。
缺點:在屬性選擇時,傾向於選擇那些擁有多個屬性值的屬性作為分裂屬性,而這些屬性不一定是最佳分裂屬性;不能處理屬性值連續的屬性;無修剪過程,無法對決策樹進行優化,生成的決策樹可能存在過度擬合的情況。
I. 決策樹演算法的介紹
決策樹演算法是一種逼近離散函數值的方法。它是一種典型的分類方法,首先對數據進行處理,利用歸納演算法生成可讀的規則和決策樹,然後使用決策對新數據進行分析。本質上決策樹是通過一系列規則對數據進行分類的過程。決策樹方法最早產生於上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末。由J Ross Quinlan提出了ID3演算法,此演算法的目的在於減少樹的深度。但是忽略了葉子數目的研究。C4.5演算法在ID3演算法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進,對於預測變數的缺值處理、剪枝技術、派生規則等方面作了較大改進,既適合於分類問題,又適合於回歸問題。決策樹演算法構造決策樹來發現數據中蘊涵的分類規則.如何構造精度高、規模小的決策樹是決策樹演算法的核心內容。決策樹構造可以分兩步進行。第一步,決策樹的生成:由訓練樣本集生成決策樹的過程。一般情況下,訓練樣本數據集是根據實際需要有歷史的、有一定綜合程度的,用於數據分析處理的數據集。第二步,決策樹的剪技:決策樹的剪枝是對上一階段生成的決策樹進行檢驗、校正和修下的過程,主要是用新的樣本數據集(稱為測試數據集)中的數據校驗決策樹生成過程中產生的初步規則,將那些影響預衡准確性的分枝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