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用C語言怎麼往主引導扇區寫程序,要源代碼和詳細說明
在linux下,
可以將可執行文件看做一個文件,將軟盤看做另一個文件,簡單的讀寫即可。
⑵ 硬碟主引導扇區加密匯編
這個實驗我在n年前做過的,沒問題啊。
無源碼無真相,貼上來看看?
⑶ 請問如何將扇區數目換算成磁碟容量大小呀
一個扇區是512,一M是1024,一G是1024
⑷ 計算機病毒
認識計算機病毒
計算機病毒是一個程序,一段可執行碼。就像生物病毒一樣,計算機病毒有獨特的復制能力。計算機病毒可以很快地蔓延,又常常難以根除。它們能把自身附著在各種類型的文件上。當文件被復制或從一個用戶傳送到另一個用戶時,它們就隨同文件一起蔓延開來。
除復制能力外,某些計算機病毒還有其它一些共同特性:一個被污染的程序能夠傳送病毒載體。當你看到病毒載體似乎僅僅表現在文字和圖象上時,它們可能也已毀壞了文件、再格式化了你的硬碟驅動或引發了其它類型的災害。若是病毒並不寄生於一個污染程序,它仍然能通過占據存貯空間給你帶來麻煩,並降低你的計算機的全部性能。
可以從不同角度給出計算機病毒的定義。一種定義是通過磁碟、磁帶和網路等作為媒介傳播擴散, 能「傳染」其他程序的程序。另一種是能夠實現自身復制且藉助一定的載體存在的具有潛伏性、傳染性和破壞性的程序。還有的定義是一種人為製造的程序, 它通過不同的途徑潛伏或寄生在存儲媒體(如磁碟、內存)或程序里。當某種條件或時 機成熟時, 它會自生復制並傳播, 使計算機的資源受到不同程序的破壞等等。這些說法在某種意義上借用了生物學病毒的概念, 計算機病毒同生物病毒所相似之處是能夠侵入計算機系統和網路, 危害正常工作的「病原體」。它能夠對計算機系統進行各種破壞, 同時能夠自我復制, 具有傳染性。所以, 計算機病毒就是能夠通過某種途徑潛伏在計算機存儲介質(或程序)里, 當達到某種條件時即被激活的具有對計算機資源進行破壞作用的一組程序或指令集合。
與生物病毒不同的是幾乎所有的計算機病毒都是人為地故意製造出來的, 有時一旦擴散出來後連編者自己也無法控制。它已經不是一個簡單的純計算機學術問題, 而是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了。
幾年前,大多數類型的病毒主要地通過軟盤傳播,但是,網際網路引入了新的病毒傳送機制。隨著現在電子郵件被用作一個重要的企業通信工具,病毒就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擴展得快。附著在電子郵件信息中的病毒,僅僅在幾分鍾內就可以侵染整個企業,讓公司每年在生產損失和清除病毒開銷上花費數百萬美元。
今後任何時候病毒都不會很快地消失。按美國國家計算機安全協會發布的統計資料,已有超過10,000種病毒被辨認出來,而且每個月都在又產生200種新型病毒。為了安全,我們說大部分機構必須常規性地對付病毒的突然爆發。沒有一個使用多台計算機的機構,可以是對病毒免疫的。
計算機病毒是在什麼情況下出現的?
計算機病毒的產生是計算機技術和以計算機為核心的社會信息化進程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它產生的背景是:
(1)計算機病毒是計算機犯罪的一種新的衍化形式
計算機病毒是高技術犯罪, 具有瞬時性、動態性和隨機性。不易取證, 風險小破壞大, 從而刺激了犯罪意識和犯罪活動。是某些人惡作劇和報復心態在計算機應用領域的表現。
(2)計算機軟硬體產品的危弱性是根本的技術原因
計算機是電子產品。數據從輸入、存儲、處理、輸出等環節, 易誤入、篡改、丟失、作假和破壞;程序易被刪除、改寫;計算機軟體設計的手工方式, 效率低下且生產周期長;人們至今沒有辦法事先了解一個程序有沒有錯誤, 只能在運行中發現、修改錯誤, 並不知道還有多少錯誤和缺陷隱藏在其中。這些脆弱性就為病毒的侵入提供了方便。
(3)微機的普及應用是計算機病毒產生的必要環境
1983年11月3日美國計算機專家首次提出了計算機病毒的概念並進行了驗證。幾年前計算機病毒就迅速蔓延, 到我國才是近年來的事。而這幾年正是我國微型計算機普及應用熱潮。微機的廣泛普及, 操作系統簡單明了, 軟、硬體透明度高, 基本上沒有什麼安全措施, 能夠透徹了解它內部結構的用戶日益增多, 對其存在的缺點和易攻擊處也了解的越來越清楚, 不同的目的可以做出截然不同的選擇。目前, 在IBM PC系統及其兼容機上廣泛流行著各種病毒就很說明這個問題。
計算機病毒的來源有哪些?
(1)搞計算機的人員和業余愛好者的惡作劇、尋開心製造出的病毒, 例如象圓點一類的良性病毒。
(2)軟體公司及用戶為保護自己的軟體被非法復制而採取的報復性懲罰措施。因為他們發現對軟體上鎖, 不如在其中藏有病毒對非法拷貝的打擊大, 這更加助長了各種病毒的傳播。
(3)旨在攻擊和摧毀計算機信息系統和計算機系統而製造的病毒----就是蓄意進行破壞。例如1987年底出現在以色列耶路撒冷西伯萊大學的猶太人病毒, 就是雇員在工作中受挫或被辭退時故意製造的。它針對性強, 破壞性大, 產生於內部, 防不勝防。
(4)用於研究或有益目的而設計的程序, 由於某種原因失去控制或產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計算機病毒是如何分類的?
計算機病毒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分類。若按其表現性質可分為良性的和惡性的。良性的危害性小, 不破壞系統和數據, 但大量佔用系統開銷, 將使機器無法正常工作,陷於癱瘓。如國內出現的圓點病毒就是良性的。惡性病毒可能會毀壞數據文件, 也可能使計算機停止工作。若按激活的時間可分為定時的和隨機的。定時病毒僅在某一特定時間才發作, 而隨機病毒一般不是由時鍾來激活的。若按其入侵方式可分操作系統型病毒( 圓點病毒和大麻病毒是典型的操作系統病毒), 這種病毒具有很強的破壞力(用它自己的程序意圖加入或取代部分操作系統進行工作), 可以導致整個系統的癱瘓;原碼病毒, 在程序被編譯之前插入到FORTRAN、C、或PASCAL等語言編制的源程序里, 完成這一工作的病毒程序一般是在語言處理程序或連接程序中;外殼病毒, 常附在主程序的首尾, 對源程序不作更改, 這種病毒較常見, 易於編寫, 也易於發現, 一般測試可執行文件的大小即可知;入侵病毒, 侵入到主程序之中, 並替代主程序中部分不常用到的功能模塊或堆棧區, 這種病毒一般是針對某些特定程序而編寫的。若按其是否有傳染性又可分為不可傳染性和可傳染性病毒。不可傳染性病毒有可能比可傳染性病毒更具有危險性和難以預防。若按傳染方式可分磁碟引導區傳染的計算機病毒、操作系統傳染的計算機病毒和一般應用程序傳染的計算機病毒。若按其病毒攻擊的機種分類, 攻擊微型計算機的, 攻擊小型機的, 攻擊工作站的, 其中以攻擊微型計算機的病毒為多, 世界上出現的病毒幾乎90%是攻擊IBM PC機及其兼容機。
當然, 按照計算機病毒的特點及特性, 計算機病毒的分類還有其他的方法, 例如按攻擊的機種分, 按寄生方式分等等。因此, 同一種病毒可以有不同的分法。
計算機病毒一般具有哪些特點?
計算機病毒一般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破壞性:凡是由軟體手段能觸及到計算機資源的地方均可能受到計算機病毒的破壞。其表現:佔用CPU時間和內存開銷, 從而造成進程堵塞;對數據或文件進行破壞;打亂屏幕的顯示等。
(2)隱蔽性:病毒程序大多夾在正常程序之中, 很難被發現。
(3)潛伏性:病毒侵入後, 一般不立即活動, 需要等一段時間, 條件成熟後才作用。
(4)傳染性:對於絕大多數計算機病毒來講,傳染是它的一個重要特性。它通過修改別的程序, 並自身的拷貝包括進去, 從而達到擴散的目的。
微型計算機病毒寄生的主要載體是什麼?
計算機病毒是一種可直接或間接執行的文件, 是依附於系統特點的文件, 是沒有文件名的秘密程序, 但它的存在卻不能以獨立文件的形式存在, 它必須是以附著在現有的硬軟體資源上的形式而存在的。
微型計算機系統在目前來說永久性存儲設備即外存儲器主要是磁碟。磁碟包括硬碟和軟盤。從存儲容量角度來講, 硬碟容量是一般軟盤容量的幾百至幾千倍、並且硬碟容量越來越大, 軟盤一般密度1.44MB。微型計算機系統所使用的文件存放於磁碟之中, 所以微型計算機的病毒是以磁碟為主要載體的。
計算機病毒寄生方式有哪幾種?
(1)寄生在磁碟引導扇區中:任何操作系統都有個自舉過程, 例如DOS在啟動時, 首先由系統讀入引導扇區記錄並執行它, 將DOS讀入內存。病毒程序就是利用了這一點, 自身占據了引導扇區而將原來的引導扇區內容及其病毒的其他部分放到磁碟的其他空間, 並給這些扇區標志為壞簇。這樣, 系統的一次初始化, 病毒就被激活了。它首先將自身拷貝到內存的高端並占據該范圍, 然後置觸發條件如INT 13H中斷(磁碟讀寫中斷)向量的修改, 置內部時鍾的某一值為條件等, 最後引入正常的操作系統。以後一旦觸發條件成熟, 如一個磁碟讀或寫的請求, 病毒就被觸發。如果磁碟沒有被感染(通過識別標志)則進行傳染。
(2)寄生在可執行程序中:這種病毒寄生在正常的可執行程序中, 一旦程序執行病毒就被激活, 於是病毒程序首先被執行, 它將自身常駐內存, 然後置觸發條件, 也可能立即進行傳染, 但一般不作表現。做完這些工作後, 開始執行正常的程序, 病毒程序也可能在執行正常程序之後再置觸發條件等工作。病毒可以寄生在源程序的首部也可以寄生在尾部, 但都要修改源程序的長度和一些控制信息, 以保證病毒成為源程序的一部分, 並在執行時首先執行它。這種病毒傳染性比較強。
(3)寄生在硬碟的主引導扇區中:例如大麻病毒感染硬碟的主引導扇區, 該扇區與DOS無關。
計算機病毒的工作過程應包括哪些環節?
計算機病毒的完整工作過程應包括以下幾個環節:
(1)傳染源:病毒總是依附於某些存儲價質, 例如軟盤、 硬碟等構成傳染源。
(2)傳染媒介:病毒傳染的媒介由工作的環境來定, 可能是計算機網, 也可能是可移動的存儲介質, 例如軟磁碟等。
(3)病毒激活:是指將病毒裝入內存, 並設置觸發條件, 一旦觸發條件成熟, 病毒就開始作用--自我復制到傳染對象中, 進行各種破壞活動等。
(4)病毒觸發:計算機病毒一旦被激活, 立刻就發生作用, 觸發的條件是多樣化的, 可以是內部時鍾, 系統的日期, 用戶標識符,也可能是系統一次通信等等。
(5)病毒表現:表現是病毒的主要目的之一, 有時在屏幕顯示出來, 有時則表現為破壞系統數據。可以這樣說, 凡是軟體技術能夠觸發到的地方, 都在其表現范圍內。
(6)傳染:病毒的傳染是病毒性能的一個重要標志。在傳染環節中, 病毒復制一個自身副本到傳染對象中去。
不同種類的計算機病毒的傳染方法有何不同?
從病毒的傳染方式上來講, 所有病毒到目前為止可以歸結於三類:感染用戶程序的計算機病毒;感染操作系統文件的計算機病毒;感染磁碟引導扇區的計算機病毒。這三類病毒的傳染方式均不相同。
感染用戶應用程序的計算機病毒的傳染方式是病毒以鏈接的方式對應用程序進行傳染。這種病毒在一個受傳染的應用程序執行時獲得控制權, 同時掃描計算機系統在硬碟或軟盤上的另外的應用程序, 若發現這些程序時, 就鏈接在應用程序中, 完成傳染, 返回正常的應用程序並繼續執行。
感染操作系統文件的計算機病毒的傳染方式是通過與操作系統中所有的模塊或程序鏈接來進行傳染。由於操作系統的某些程序是在系統啟動過程中調入內存的, 所以傳染操作系統的病毒是通過鏈接某個操作系統中的程序或模塊並隨著它們的運行進入內存的。病毒進入內存後就判斷是否滿足條件時則進行傳染。
感染磁碟引導扇區的病毒的傳染方式, 從實質上講Boot區傳染的病毒是將其自身附加到軟盤或硬碟的Boot扇區的引導程序中, 並將病毒的全部或部分存入引導扇區512B之中。這種病毒是在系統啟動的時候進入內存中, 並取得控制權, 在系統運行的任何時刻都會保持對系統的控制, 時刻監視著系統中使用的新軟盤。當一片新的軟盤插入系統進行第一次讀寫時, 病毒就將其傳輸出該軟盤的0扇區中, 而後將傳染下一個使用該軟盤的系統。通過感染病毒的軟盤對系統進行引導是這種病毒傳染的主要途徑。
計算機病毒傳染的先決條件是什麼?
計算機病毒的傳染是以計算機系統的運行及讀寫磁碟為基礎的。沒有這樣的條件計算機病毒是不會傳染的, 因為計算機不啟動不運行時就談不上對磁碟的讀寫操作或數據共享, 沒有磁碟的讀寫, 病毒就傳播不到磁碟上或網路里。所以只要計算機運行就會有磁碟讀寫動作, 病毒傳染的兩個先條件就很容易得到滿足。系統運行為病毒駐留內存創造了條件, 病毒傳染的第一步是駐留內存;一旦進入內存之後, 尋找傳染機會, 尋找可攻擊的對象, 判斷條件是否滿足, 決定是否可傳染;當條件滿足時進行傳染, 將病毒寫入磁碟系統。
計算機病毒的傳染通過哪些途徑?
計算機病毒之所以稱之為病毒是因為其具有傳染性的本質。傳統渠道通常有以下幾種:
(1)通過軟盤:通過使用外界被感染的軟盤, 例如, 不同渠道來的系統盤、來歷不明的軟體、游戲盤等是最普遍的傳染途徑。由於使用帶有病毒的軟盤, 使機器感染病毒發病, 並傳染給未被感染的「干凈」的軟盤。大量的軟盤交換, 合法或非法的程序拷貝, 不加控制地隨便在機器上使用各種軟體造成了病毒感染、泛濫蔓延的溫床。
(2)通過硬碟:通過硬碟傳染也是重要的渠道, 由於帶有病毒機器移到其它地方使用、維修等, 將干凈的軟盤傳染並再擴散。
(3)通過網路:這種傳染擴散極快, 能在很短時間內傳遍網路上的機器。
目前在我國現階段計算機普及程度低, 還沒有形成大的網路, 基本上是單機運行, 所以網路傳染還沒構成大的危害, 因此主要傳播途徑是通過軟盤。
計算機病毒的傳染是否一定要滿足條件才進行?
不一定。
計算機病毒的傳染分兩種。一種是在一定條件下方可進行傳染, 即條件傳染。另一種是對一種傳染對象的反復傳染即無條件傳染。
從目前蔓延傳播病毒來看所謂條件傳染, 是指一些病毒在傳染過程中, 在被傳染的系統中的特定位置上打上自己特有的示志。這一病毒在再次攻擊這一系統時, 發現有自己的標志則不再進行傳染, 如果是一個新的系統或軟體, 首先讀特定位置的值, 並進行判斷, 如果發現讀出的值與自己標識不一致, 則對這一系統或應用程序, 或數據盤進行傳染, 這是一種情況;另一種情況, 有的病毒通過對文件的類型來判斷是否進行傳染, 如黑色星期五病毒只感染.COM或.EXE文件等等;還有一種情況有的病毒是以計算機系統的某些設備為判斷條件來決定是否感染。例如大麻病毒可以感染硬碟, 又可以感染軟盤, 但對B驅動器的軟盤進行讀寫操作時不傳染。但我們也發現有的病毒對傳染對象反復傳染。例如黑色星期五病毒只要發現.EXE文件就進行一次傳染, 再運行再進行傳染反復進行下去。
可見有條件時病毒能傳染, 無條件時病毒也可以進行傳染。
微型計算機病毒對系統的影響表現在哪些方面?
計算機病毒對微型計算機而言它的影響表現在:
(1)破壞硬碟的分區表, 即硬碟的主引導扇區。
(2)破壞或重寫軟盤或硬碟DOS系統Boot區即引導區。
(3)影響系統運行速度, 使系統的運行明顯變慢。
(4)破壞程序或覆蓋文件。
(5)破壞數據文件。
(6)格式化或者刪除所有或部分磁碟內容。
(7)直接或間接破壞文件連接。
(8)使被感染程序或覆蓋文件的長度增大。
計算機病毒傳染的一般過程是什麼?
在系統運行時, 病毒通過病毒載體即系統的外存儲器進入系統的內存儲器, 常駐內存。該病毒在系統內存中監視系統的運行, 當它發現有攻擊的目標存在並滿足條件時, 便從內存中將自身存入被攻擊的目標, 從而將病毒進行傳播。而病毒利用系統INT 13H讀寫磁碟的中斷又將其寫入系統的外存儲器軟盤或硬碟中, 再感染其他系統。
可執行文件感染病毒後又怎樣感染新的可執行文件?
可執行文件.COM或.EXE感染上了病毒, 例如黑色星期五病毒, 它駐入內存的條件是在執行被傳染的文件時進入內存的。一旦進入內存, 便開始監視系統的運行。當它發現被傳染的目標時, 進行如下操作:
(1)首先對運行的可執行文件特定地址的標識位信息進行判斷是否已感染了病毒;
(2)當條件滿足, 利用INT 13H將病毒鏈接到可執行文件的首部或尾部或中間, 並存大磁碟中;
(3)完成傳染後, 繼續監視系統的運行, 試圖尋找新的攻擊目標。
操作系統型病毒是怎樣進行傳染的?
正常的PC DOS啟動過程是:
(1)加電開機後進入系統的檢測程序並執行該程序對系統的基本設備進行檢測;
(2)檢測正常後從系統盤0面0道1扇區即邏輯0扇區讀入Boot引導程序到內存的0000: 7C00處;
(3)轉入Boot執行之;
(4)Boot判斷是否為系統盤, 如果不是系統盤則提示;
non-system disk or disk error
Replace and strike any key when ready
否則, 讀入IBM BIO.COM和IBM DOS.COM兩個隱含文件;
(5)執行IBM BIO.COM和IBM DOS.COM兩個隱含文件, 將COMMAND.COM裝入內存;
(6)系統正常運行, DOS啟動成功。
如果系統盤已感染了病毒, PC DOS的啟動將是另一番景象, 其過程為:
(1)將Boot區中病毒代碼首先讀入內存的0000: 7C00處;
(2)病毒將自身全部代碼讀入內存的某一安全地區、常駐內存, 監視系統的運行;
(3)修改INT 13H中斷服務處理程序的入口地址, 使之指向病毒控制模塊並執行之。因為任何一種病毒要感染軟盤或者硬碟, 都離不開對磁碟的讀寫操作, 修改INT 13H中斷服務程序的入口地址是一項少不了的操作;
(4)病毒程序全部被讀入內存後才讀入正常的Boot內容到內存的0000: 7C00處, 進行正常的啟動過程;
(5)病毒程序伺機等待隨時准備感染新的系統盤或非系統盤。
如果發現有可攻擊的對象, 病毒要進行下列的工作:
(1)將目標盤的引導扇區讀入內存, 對該盤進行判別是否傳染了病毒;
(2)當滿足傳染條件時, 則將病毒的全部或者一部分寫入Boot區, 把正常的磁碟的引導區程序寫入磁碟特寫位置;
(3)返回正常的INT 13H中斷服務處理程序, 完成了對目標盤的傳染。
操作系統型病毒在什麼情況下對軟、硬碟進行感染?
操作系統型病毒只有在系統引導時進入內存。如果一個軟盤染有病毒, 但並不從它上面引導系統,則病毒不會進入內存, 也就不能活動。例如圓點病毒感染軟盤、硬碟的引導區, 只要用帶病毒的盤啟動系統後, 病毒便駐留內存, 對哪個盤進行操作, 就對哪個盤進行感染。
操作系統型病毒對非系統盤感染病毒後最簡單的處理方法是什麼?
因為操作系統型病毒只有在系統引導時才進入內存, 開始活動, 對非系統盤感染病毒後, 不從它上面引導系統, 則病毒不會進入內存。這時對已感染的非系統盤消毒最簡單的方法是將盤上有用的文件拷貝出來, 然後將帶毒盤重新格式化即可。
目前發現的計算機病毒主要症狀有哪些?
從目前發現的病毒來看, 主要症狀有:
(1)由於病毒程序把自己或操作系統的一部分用壞簇隱起來, 磁碟壞簇莫名其妙地增多。
(2)由於病毒程序附加在可執行程序頭尾或插在中間, 使可執行程序容量增大。
(3)由於病毒程序把自己的某個特殊標志作為標簽, 使接觸到的磁碟出現特別標簽。
(4)由於病毒本身或其復製品不斷侵佔系統空間, 使可用系統空間變小。
(5)由於病毒程序的異常活動, 造成異常的磁碟訪問。
(6)由於病毒程序附加或佔用引導部分, 使系統導引變慢。
(7)丟失數據和程序。
(8)中斷向量發生變化。
(9)列印出現問題。
(10)死機現象增多。
(11)生成不可見的表格文件或特定文件。
(12)系統出現異常動作, 例如:突然死機, 又在無任何外界介入下, 自行起動。
(13)出現一些無意義的畫面問候語等顯示。
(14)程序運行出現異常現象或不合理的結果。
(15)磁碟的卷標名發生變化。
(16)系統不認識磁碟或硬碟不能引導系統等。
(17)在系統內裝有漢字型檔且漢字型檔正常的情況下不能調用漢字型檔或不能列印漢字。
(18)在使用防寫的軟盤時屏幕上出現軟盤防寫的提示。
(19)異常要求用戶輸入口令。
⑸ 易語言怎麼修改引導扇區
你好,可以用易語言MBR引導扇區解析源碼進行修改的
⑹ c、c++、易語言讀取硬碟扇區數據源碼
1、CreateFile打開硬碟,方法查MSDN關於 CreateFile的說明
2、ReadFile讀取扇區數據,讀取數據長度必須為每扇區位元組數的整數倍
⑺ linux 內核怎麼讀寫磁碟扇區
linux下可以使用hdparm命令查看硬碟的信息。 你可以在C語言裡面,調用hdparm,並獲取其輸出信息即可。 也可以查找hdparm程序的源代碼,把查找序列號的代碼加進來。
⑻ 關於windows引導程序的一個問題(匯編語言)。
大操作系統引導信息一般一個扇區無法裝載,開機時BIOS卻只能把一個扇區的信息讀入內存,所以windows讓0面0道1扇區運行NTLDR,然後NTLDR再載入啟動信息。
估計NTLDR運行時還需要0面0道1扇區里的數據,但是你改變了0面0道1扇區里的內容,所以出錯。
以上只是我個人理解,並不一定如此。
⑼ 求個取系統信息的易語言源碼!
先定義三個變數 分別為:一:CPU信息 類型為 CPU信息二:系統信息 類型為 系統信息三:硬碟信息 類型為 硬碟信息再寫代碼不分:你可以照抄 或 復制 我在程序里寫好測試了' ..............CPU信息
取CPU信息 (CPU信息)
輸出調試文本 (CPU信息.名稱)
輸出調試文本 (CPU信息.描述)
輸出調試文本 (CPU信息.製造商)
輸出調試文本 (CPU信息.序列號)
輸出調試文本 (CPU信息.時鍾頻率)
輸出調試文本 (CPU信息.數據寬度)
輸出調試文本 (CPU信息.一級緩存大小)
輸出調試文本 (CPU信息.二級緩存大小)
' ......................內存信息
輸出調試文本 (取內存容量信息 (#介面常量.總物理內存))
輸出調試文本 (取內存容量信息 (#介面常量.可用物理內存))
輸出調試文本 (取內存容量信息 (#介面常量.總虛擬內存))
輸出調試文本 (取內存容量信息 (#介面常量.可用虛擬內存))
輸出調試文本 (取內存容量信息 (#介面常量.總頁面文件))
輸出調試文本 (取內存容量信息 (#介面常量.可用頁面文件))
' .....................系統信息
取系統信息 (系統信息)
輸出調試文本 (系統信息.版本)
輸出調試文本 (系統信息.代碼)
輸出調試文本 (系統信息.國家)
輸出調試文本 (系統信息.時區)
輸出調試文本 (系統信息.操作系統)
輸出調試文本 (系統信息.建立號碼)
輸出調試文本 (系統信息.當前用戶)
輸出調試文本 (系統信息.系統目錄)
輸出調試文本 (系統信息.本地語言)
輸出調試文本 (系統信息.國家代碼)
輸出調試文本 (系統信息.貨幣符號)
輸出調試文本 (系統信息.日期格式)
輸出調試文本 (系統信息.時間格式)
輸出調試文本 (系統信息.最後服務包)
輸出調試文本 (系統信息.系統安裝目錄)
' .............硬碟信息
取硬碟信息 (硬碟信息, #介面常量.磁碟0)
輸出調試文本 (硬碟信息.型號)
輸出調試文本 (硬碟信息.容量)
輸出調試文本 (硬碟信息.版本號)
輸出調試文本 (硬碟信息.序列號)
輸出調試文本 (硬碟信息.磁頭數)
輸出調試文本 (硬碟信息.柱面數)
輸出調試文本 (硬碟信息.緩存大小)
輸出調試文本 (硬碟信息.每磁軌扇區數)
' ..................計算機名
輸出調試文本 (取主機名 ())
再如果隨便取信息的話 那可就多電腦上你能看到的信息 都能取出來那信息 又有多少呢?我看寫都寫不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