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源碼編譯 > 三伏天如何演算法

三伏天如何演算法

發布時間:2022-08-16 00:55:56

『壹』 伏天怎麼計算的,幾天是一伏

三伏天出現在小暑與大暑之間,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日子。所謂的「伏天兒」,就是指農歷「三伏天」,即一年當中最熱的一段時間。
可以這樣理解:「伏」就是天氣太熱了,宜伏不宜動。但是三伏天之所以稱之為「伏」,是因為也有不少寒冷因素在內。三伏是中原地區在一年中最熱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農歷計算的,大約處在陽歷的7月中旬至8月上旬間。
三伏天,一伏是十天,這是按照天乾的十數去計算的。所以,劃分三伏天,就是:夏至之後的第三個天乾的庚日,為第一伏的開始天。比如,2006年的夏至,是西歷年的6月21日,這一天的天干日是辛日,28天之後,就是第三個庚日,所以,2006年的7月20日,就是第一伏的開始;十天之後,又是個庚日,也就是7月29日,就進入了第二伏;十天之後,又是一個庚日,且是...
三伏天出現在小暑與大暑之間,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日子。所謂的「伏天兒」,就是指農歷「三伏天」,即一年當中最熱的一段時間。
可以這樣理解:「伏」就是天氣太熱了,宜伏不宜動。但是三伏天之所以稱之為「伏」,是因為也有不少寒冷因素在內。三伏是中原地區在一年中最熱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農歷計算的,大約處在陽歷的7月中旬至8月上旬間。三伏天,一伏是十天,這是按照天乾的十數去計算的。所以,劃分三伏天,就是:夏至之後的第三個天乾的庚日,為第一伏的開始天。比如,2006年的夏至,是西歷年的6月21日,這一天的天干日是辛日,28天之後,就是第三個庚日,所以,2006年的7月20日,就是第一伏的開始;十天之後,又是個庚日,也就是7月29日,就進入了第二伏;十天之後,又是一個庚日,且是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也就是8月9日,就進入了第三伏;如果是2007年,7月15日是第三個庚日,就是第一伏的開始(初伏);十天之後,又是個庚日,也就是7月25日,就進入了第二伏(中伏);十天之後,又是一個庚日,但是還沒過立秋,再過十天(這年的中伏就有20天了),又是一個庚日,且是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也就是8月14日,就進入了第三伏,。這就是說,每年進入三伏天之後,都是很熱的,特別是第三伏的十天,是最熱的。
展開

『貳』 三伏時間是如何劃定的

三伏時間是如何劃定的?
今年的「三伏」,7月11日至7月20日為初伏,7月21日至8月9日為中伏,8月10日至8月19日為末伏。「三伏」時長40天。這是從2015年起,連續7年的「三伏」都是40天。
伏的日期是按照干支紀日來推算的。從夏至日算起,第三個天干為「庚」的日子叫初伏(也叫頭伏),過10天逢第四個庚日為中伏(也叫二伏),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為末伏(也叫三伏),初伏、中伏、末伏總體叫三伏天。
初伏與末伏固定是10天;中伏的時間則不固定,有的年份是10天,有的年份是20天,這主要由夏至到立秋之間一共有幾個庚日來決定:有4個庚日則中伏到末伏間隔為10天,有5個庚日則間隔為20天。
每年三伏天大概在公歷7月中旬至8月中旬之間。
三伏天中又以中伏的平均氣溫最高,但受各種氣象條件影響,各地全年中的極端氣溫未必出現在中伏,甚至不一定出現在三伏。但不管怎麼說,三伏恰在小暑和大暑節氣之間,確實是盛夏酷暑時節。

「三伏」如何消夏防暑?
天氣炎熱,出汗增多,勤洗澡,勤換衣,更要及時補水。
減少高溫時段外出,若外出,做好防暑措施,如打遮陽傘、戴遮陽帽、戴太陽鏡,有條件的最好塗抹防曬霜,並隨身攜帶一些防暑用品,如風油精、清涼油、藿香正氣水等。
晚睡早起,中午小憩,調養心神。
飲食清淡,不肥甘厚味,慎用辛燥之品;預防中暑,飲茶有益,金銀花清熱解毒,菊花散風消炎,百合花潤肺安神。
保持心情愉快,戒躁息怒,避免情緒中暑。

『叄』 入伏時間和出伏時間怎麼算

入伏時間: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出伏時間: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
入伏時間是的演算法如下:入伏,意指進入三伏天。
即從夏至後第3個「庚」日算起,初伏為10天,中伏為10天或20天,末伏為10天。
三伏天是中原地區在一年中最熱的三十或四十天,三伏是按農歷計算的,大約處在陽歷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間。
每年入伏的時間不固定,中伏的長短也不相同。

『肆』 三伏天,三伏怎麼算

夏至以後的第3個庚日、第4個庚日分別為初伏(頭伏)和中伏的開始日期,立秋以後的第一個庚日為末伏的第一天。

我國傳統的推算方法規定,夏至以後的第3個庚日、第4個庚日分別為初伏(頭伏)和中伏的開始日期,立秋以後的第一個庚日為末伏的第一天。因為每個庚日之間相隔10天,所以初伏、末伏規定的時間是10天。又因為每年夏至節氣後的第3個庚日(初伏)出現的遲早不同,中伏的天數就有長有短,可能是10天,也可能是20天。

三伏飲食文化

俗言道:「寒有三九,熱有三伏。」每逢三伏,古人一方面以清涼飲料避暑,另一方面又舉行相應的風俗活動,如「飲酒避惡」等。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種獨特的三伏食俗文化。

我國幅員遼闊,不同朝代、各個地區風俗不盡相同。諸如北宋夏日節食是「伏日綠荷包子」,「綠荷」即荷葉,用荷葉裹包子有清暑的作用。

浙江台州三伏日,老年人有食雞粥的風俗,名為「補陽」。概而言之,我國三伏食俗的由來與漢代作「伏臘節」有關,最初是一種慶農活動。這也從一個側面體現出了我國食俗文化的豐富多彩。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三伏

『伍』 一年之中的三伏天是如何計算出來的

「三伏」是一年中最熱的日子。「伏」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地下。「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統稱,每年出現在陽歷7月中旬到8月中旬。按我國陰歷(農歷)氣候規律,前人早有規定:「夏至後第三個庚日開始為頭伏(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二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三伏),每伏十天共三十天。」有的年份「中伏」為二十天,則共有四十天。
據《通書》、《陰陽歷書》和《萬年歷》查考可知:今年是陽歷公元2005年,陰歷乙酉(雞)年。「三伏」是:7月15日,陰歷初十庚子日為初伏(又叫頭伏);7月25日陰歷二十庚戌日為中伏(二伏);8月14日,陰歷七月初十日庚午日為末伏(三伏)。
一般年份,每伏十天,三伏共三十天。但今年的「年份」就是「中伏」(二伏)二十天。因此,「三伏」期共四十天。即從陰歷初十初伏起,至末伏的最後一天(陰歷七月二十日)出伏止,前後正好四十天。
「三伏天」是按照我國古代的「干支紀日法」確定的。每年夏至以後第三個庚日(指干支紀日中帶有「庚」字的日子)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合起來稱為三伏。俗話說「熱在三伏」,按照我國傳統歷法,今天開始進入夏季常年相對最熱的「三伏天」。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三個連續時段。夏至後第三個庚日為初伏始日(今天是今年的初伏始日),第四個庚日為中伏始日,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為末伏始日,每伏10天,但有些年份中伏為20天,比如今年。一般說來,「三伏天」中又以「中伏」的平均氣溫最高。當然,古人的這種推算方法並不十分科學,並不一定與當年的氣象實際緊密結合,各地全年中的極端最高氣溫也不一定出現在「中伏」,甚至不一定在「三伏」。

『陸』 三伏是如何計算的

三伏天出現在小暑與大暑之間,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日子.
每年入伏的時間不固定,中伏的長短也不相同,需要查歷書計算,簡單地可以用「夏至三庚」這4字口訣來表示入伏的日期,即從夏至後第3個「庚」日算起,初伏為10天,中伏為10天或20天,末伏為10天.我國古代流行「干支紀日法」,用10個天干與12個地支相配而成的60組不同的名稱來記日子,循環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個天干中的第7個字,庚日每10天重復一次.從夏至開始,依照干支紀日的排列,第3個庚日為初伏,第4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1個庚日為末伏.當夏至與立秋之間出現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出現5個庚日則為20天.看來,庚日出現的早晚將影響中伏的長短,所以,出現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況.
所謂三伏天指的「三伏」是指初伏、中伏、末伏三個庚日,其具體日期是按照我國古代的干支法來推算的,以我國農歷24節氣中的「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

『柒』 三九和三伏是怎麼來的,具體的時間如何計算。

三九天是指從冬至算起的第三個「九天」,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9-27天。中國的農歷用「九九」來計算時令,冬至為「一九天」的第一天,每九天為一「九」,第一個九天叫做"一九",第二個九天叫「二九」,以此類推。一年中最冷的時期便是「三九天」。

按「夏至三庚數頭伏」的計算方法,三伏是從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開始的,到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的前一天結束。三伏分為初伏、中伏和末伏,初伏是10天,中伏是10天或20天,末伏是10天,所以三伏一共有30或40天。三伏天出現在小暑與大暑之間,大約在陽歷的7月中旬至8月中旬間。

『捌』 三伏天如何計算

夏至後的第3個庚日入伏,夏至後第4個庚日進入中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進入末伏,立秋後第二個庚日出伏。
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個天干中的第7個字,庚日每10天重復一次。當夏至與立秋之間出現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出現5個庚日則為20天。庚日出現的早晚將影響中伏的長短,所以,出現了有些年份三伏天30天,有些年份三伏天40天的情況。
三伏天,出現在小暑與處暑之間,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時段。「伏」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地下,三伏有初伏、中伏和末伏之分,它的日期是由干支歷的節氣日期和干支紀日的日期相配合來決定的。「入伏」後,全國多地將會進入持續高溫模式。是一年夏天當中最悶熱潮濕的一段時間。

『玖』 「三伏」是怎麼算的

「三伏」是一年中最熱的日子。「伏」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地下。「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統稱,每年出現在陽歷7月中旬到8月中旬。按我國陰歷(農歷)氣候規律,前人早有規定:「夏至後第三個庚日開始為頭伏(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二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三伏),每伏十天共三十天。」有的年份「中伏」為二十天,則共有四十天。
據《通書》、《陰陽歷書》和《萬年歷》查考可知:今年是陽歷公元2005年,陰歷乙酉(雞)年。「三伏」是:7月15日,陰歷初十庚子日為初伏(又叫頭伏);7月25日陰歷二十庚戌日為中伏(二伏);8月14日,陰歷七月初十日庚午日為末伏(三伏)。
一般年份,每伏十天,三伏共三十天。但今年的「年份」就是「中伏」(二伏)二十天。因此,「三伏」期共四十天。即從陰歷初十初伏起,至末伏的最後一天(陰歷七月二十日)出伏止,前後正好四十天。
「三伏天」是按照我國古代的「干支紀日法」確定的。每年夏至以後第三個庚日(指干支紀日中帶有「庚」字的日子)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合起來稱為三伏。俗話說「熱在三伏」,按照我國傳統歷法,今天開始進入夏季常年相對最熱的「三伏天」。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三個連續時段。夏至後第三個庚日為初伏始日(今天是今年的初伏始日),第四個庚日為中伏始日,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為末伏始日,每伏10天,但有些年份中伏為20天,比如今年。一般說來,「三伏天」中又以「中伏」的平均氣溫最高。當然,古人的這種推算方法並不十分科學,並不一定與當年的氣象實際緊密結合,各地全年中的極端最高氣溫也不一定出現在「中伏」,甚至不一定在「三伏」。但不管怎麼說,「三伏天」確實是盛夏酷暑的時候,大家要注意防暑降溫
參考資料:我查了不少資料才湊這么詳細的呢,真不簡單,哈哈

閱讀全文

與三伏天如何演算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職業生涯pdf 瀏覽:953
ubuntu安裝軟體php 瀏覽:159
黑馬程序員退學流程 瀏覽:362
網頁伺服器崩潰怎麼回事 瀏覽:651
cnc編程前景怎麼樣 瀏覽:319
lniux命令詳解 瀏覽:493
linuxmysql查詢日誌 瀏覽:368
老捷達夥伴壓縮比 瀏覽:93
改後綴加密 瀏覽:433
郵局選址問題演算法 瀏覽:14
河北伺服器內存雲主機 瀏覽:12
在電腦上怎麼找到加密狗圖標 瀏覽:435
電腦的瀏覽器怎麼打開pdf文件怎麼打開 瀏覽:142
pdf卡片庫下載 瀏覽:11
單片機中二進製表示什麼 瀏覽:726
java網路編程推薦 瀏覽:795
施耐德開關編程 瀏覽:67
組織胚胎學pdf 瀏覽:844
linux查看發包 瀏覽:497
加密貨幣交易所暴利時代 瀏覽: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