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晚清的宮寶田,功夫到底多厲害
宮寶田其人
宮寶田(1870-1943),原籍山東,長於東北,自幼身材矮小單薄,讀過私塾,13歲時到京城米行做工。因為這家米行負責各王爺府以及皇宮用米,因此憑借「龍票」,宮寶田可以出入皇宮王府之中。
1943年,宮寶田在青山村辭世,享年72。
在他的眾多弟子之中,要數「天下第一掌」王壯飛及「壽山八卦」王明渠最為出色。兩人分別於上海以及台灣高雄傳承宮氏八卦,讓宮氏八卦繼續在海峽兩岸繼續發光發熱。
⑵ 著名景點恭王府,曾經都有哪些人在此居住
恭王府位於北京前海西街,是北京非常知名的5A級別的景點之一,而且現在開辟升級成了恭王府博物館,在這里廣大遊客可以參觀到清代目前最完整的王府實物。可謂是一處不可多得,不可不去的好景緻。
到充滿了歷史味兒的景點,首當其沖的事兒是先要了解此地的歷史,不然看什麼都是一腦袋漿糊,那麼咱今兒就說說恭王府這個地方的前世今生,盤點一下歷史上到底有那些大人物在此居住生活。
第一任主人:鈕祜祿·和珅,這個不用多說了,恭王府以前叫做和府,其建造和設計者都是人家和珅和大人,這地原本是他們家,和珅為了建造此地,請了諸多的風水大師給勘察設計,最後完美的融合了天地人三維一體的理念,打造出了一座史詩般的豪宅
第二任主人:鈕祜祿·豐紳殷德,此人為和珅的兒子,和珅被賜死後,由於其兒媳婦是乾隆的女兒,所以一部分宅子還是歸屬他們小兩口而沒有查封收繳,但是等他們都死後,這部分宅子最終被並入王府。
第三任:愛新覺羅·永璘(慶親王)這個和第二任主人幾乎是同時存在的,因為和珅被嘉慶皇帝賜死之後,同時把大部分的宅子賞賜給了慶親王永璘,所以這里成為了永璘的慶親王府。
第四任:愛新覺羅·奕欣(恭親王),到了咸豐年間,奕䜣的哥哥奕嚀(咸豐帝)執政,把慶親王府收回,爾後又賜給了恭親王奕䜣,之後這里便成為了奕䜣的王府恭王府,也是今天名字的由來,奕䜣成為這里的主人後,又對這地部分改建,營造了非常有名的西洋門,後來新中國後,這里被一些單位占據為宿舍,後來被清退,恢復了原本的樣貌並開辟成了景區,一直到今天。
⑶ 清朝最後的格格是誰
中國最後一位格格金默玉
她是末代皇帝的侄女、川島芳子的親妹妹,留過洋、享過福,也坐過牢、吃過苦。當這一切過去後,她說:「人一輩子喜怒哀樂,哀啊怒啊,都應該擱到自己心裡,但是喜和樂可以和很多人來分享。」雖然已經89歲了,但金默玉的生活習慣卻像前衛的藝術青年:凌晨六七點鍾才睡,下午兩三點鍾起床。
肅親王家的十七格格
金默玉的父親是愛新覺羅·善耆,清朝八大世襲親王之一的第十世肅親王。肅親王有一個正妃、四個側妃,一共生有38個子女,其中21個兒子、17個女兒。年齡最小的四側妃,生了3個女兒,最大的叫顯秊,漢化姓名叫金璧輝,後來,她有了一個日本名字:川島芳子。而最小的就是在旅順出生的金默玉,滿族姓名為愛新覺羅·顯琦。
1918年金默玉出生的時候,父親已經在東北流亡6年了。雖然是流亡,但王室的生活與作派在很長一段時間並沒有改變。剛滿19歲,金默玉就對未來有了自己的打算,她希望能成為一名四處采訪的女記者,或者歌唱演員。王府里的長輩們被她的想法嚇壞了:一個王府格格,怎麼能出去拋頭露面做職業婦女呢?但這個十七格格顯示出了和父親一樣的固執。1937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金默玉被迫中斷了在日本的學業回到北京。她終於瞞著家人找到一個職位:「在一家日本人開的公司當顧問,薪水很高,又不用坐班。」
賒賬成了每天的必修課
1949年,金默玉看到了解放軍進城。進城的那一天,在租來的東單四合院外面,她靠著磚牆,看一隊隊士兵打著綁腿,身板筆直地從街上走過,心裡特別歡喜。她想,以後街上再也看不到挎著舞女、酒氣熏天的那種大兵了。
她的哥哥們早就離開了北京城,但她沒有跟著去。
肅親王的產業在這些哥哥們手中敗落下來,東四十四條的房產、旅順的房產、大連的房產都一點一點被變賣了。他們把賣房子的事情托給川島芳子的養父川島浪速,這個日本人卻私吞了一半財產。到1949年哥哥們去了香港,留給金默玉的全部財產就100塊錢。
為了維持生計,金默玉開始變賣家中的物品:鋼琴、地毯、沙發、皮大衣、留聲機……由於根本不懂市價,一大堆皮衣她用不到一件衣服的價錢就全給賣了。昔日的十七格格還織起了毛衣出售,3天織1件,但仍不夠一家人的買菜錢。此後,她還開過洗衣坊,用上好的肥皂,一個月下來,買肥皂的錢比掙的還多。賒賬成了每天的必修課,胡同口雜貨鋪的老太太看到她就追著問:「錢什麼時候給啊?」
這樣的日子一直熬到1952年,金默玉開起了飯店。兩年後,飯店被公私合營,她成為中央編譯局的一名職員,每月拿60元工資。
二次婚姻一次牢獄
1954年,36歲的金默玉結婚了。丈夫馬萬里是當時國內極負盛名的花鳥畫家,他曾有過兩次婚姻,第一個妻子難產而死;第二個妻子因感情不合與他離婚。他也因此心灰意冷,一意自殺。金默玉的出現讓他重新有了作畫的地方,也有了一個家。但沒想到,風暴那麼快就到來了。
1958年2月,離當年的春節還有5天,金默玉突然從家中被帶走,開始了她15年的牢獄生活。唯一的罪名,就是她的出身:「肅親王的女兒,特務川島芳子的妹妹,在那個年代,這足以讓我致命。」為了不連累丈夫,監獄中的金默玉申請了離婚,她決定獨自度過漫長的刑期。1973年,刑滿釋放的金默玉來到天津茶淀農場,成為一名農場工人。
此時,一位講北方話的上海人,闖進了金默玉的生活。他將一把自製的小鐵鍬、一本日語版的《人民中國》,送給了手掌流著血的金默玉。金默玉很快答應了他的求婚。
生平只求過一次人
1976年跟丈夫回上海探親時,金默玉病倒了。X光片顯示,她的脊椎有9節都壞了。生平第一次,金默玉想到了求人。按照她的性子,她是死也不求人的。隨後,她寫了生平第一封求人的信,收信人是鄧小平。在信里,金默玉不是要求平反,而是要求一份工作,她還記得信里的內容:「我如今已經幹不了體力勞動了,但是還幹得了腦力勞動,請給我工作。」信回得很快。告別北京40年後,金默玉終於成為北京最普通的一分子。
之後的十幾年,她有了收獲。金默玉一直就想辦一所學校。1992年初,金默玉與丈夫將家中所有的存款全部拿出來,購買了書桌、教材等學慣用品,開辦了「愛心兒童日語班」。
1996年5月,位於河北廊坊市開發區的愛心日語培訓學校正式掛牌。據有關部門確認,該校是當時國內設施最齊全的民辦日語專修學校。上世紀90年代後期,正是在這所學校的基礎上,建起了廊坊東方大學城。
牡丹春,杏花春,武林春,海棠春
牡丹春住在圓明園東偏,宮院名牡丹台,嗣改名鏤月開雲;杏花春住在圓明園西室,宮院名杏花村館;武林春住在圓明園南池,池上建起一座寢宮,天然佳妙,池名武林春色,宮院亦就池出名;海棠春住在圓明園北面,宮院恰不是海棠名號,偏叫作綺吟堂
p.s.不曉得對不對啊……
⑷ 清朝末代的十七格格
她是末代皇帝的侄女、川島芳子的親妹妹,留過洋、享過福,也坐過牢、吃過苦。當這一切過去後,她說:「人一輩子喜怒哀樂,哀啊怒啊,都應該擱到自己心裡,但是喜和樂可以和很多人來分享。」雖然已經89歲了,但金默玉的生活習慣卻像前衛的藝術青年:凌晨六七點鍾才睡,下午兩三點鍾起床。
肅親王家的十七格格
金默玉的父親是愛新覺羅·善耆,清朝八大世襲親王之一的第十世肅親王。肅親王有一個正妃、四個側妃,一共生有38個子女,其中21個兒子、17個女兒。年齡最小的四側妃,生了3個女兒,最大的叫顯秊,漢化姓名叫金璧輝,後來,她有了一個日本名字:川島芳子。而最小的就是在旅順出生的金默玉,滿族姓名為愛新覺羅·顯琦。
1918年金默玉出生的時候,父親已經在東北流亡6年了。雖然是流亡,但王室的生活與作派在很長一段時間並沒有改變。剛滿19歲,金默玉就對未來有了自己的打算,她希望能成為一名四處采訪的女記者,或者歌唱演員。王府里的長輩們被她的想法嚇壞了:一個王府格格,怎麼能出去拋頭露面做職業婦女呢?但這個十七格格顯示出了和父親一樣的固執。1937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金默玉被迫中斷了在日本的學業回到北京。她終於瞞著家人找到一個職位:「在一家日本人開的公司當顧問,薪水很高,又不用坐班。」
賒賬成了每天的必修課
1949年,金默玉看到了解放軍進城。進城的那一天,在租來的東單四合院外面,她靠著磚牆,看一隊隊士兵打著綁腿,身板筆直地從街上走過,心裡特別歡喜。她想,以後街上再也看不到挎著舞女、酒氣熏天的那種大兵了。
她的哥哥們早就離開了北京城,但她沒有跟著去。
肅親王的產業在這些哥哥們手中敗落下來,東四十四條的房產、旅順的房產、大連的房產都一點一點被變賣了。他們把賣房子的事情托給川島芳子的養父川島浪速,這個日本人卻私吞了一半財產。到1949年哥哥們去了香港,留給金默玉的全部財產就100塊錢。
為了維持生計,金默玉開始變賣家中的物品:鋼琴、地毯、沙發、皮大衣、留聲機……由於根本不懂市價,一大堆皮衣她用不到一件衣服的價錢就全給賣了。昔日的十七格格還織起了毛衣出售,3天織1件,但仍不夠一家人的買菜錢。此後,她還開過洗衣坊,用上好的肥皂,一個月下來,買肥皂的錢比掙的還多。賒賬成了每天的必修課,胡同口雜貨鋪的老太太看到她就追著問:「錢什麼時候給啊?」
這樣的日子一直熬到1952年,金默玉開起了飯店。兩年後,飯店被公私合營,她成為中央編譯局的一名職員,每月拿60元工資。
二次婚姻一次牢獄
1954年,36歲的金默玉結婚了。丈夫馬萬里是當時國內極負盛名的花鳥畫家,他曾有過兩次婚姻,第一個妻子難產而死;第二個妻子因感情不合與他離婚。他也因此心灰意冷,一意自殺。金默玉的出現讓他重新有了作畫的地方,也有了一個家。但沒想到,風暴那麼快就到來了。
1958年2月,離當年的春節還有5天,金默玉突然從家中被帶走,開始了她15年的牢獄生活。唯一的罪名,就是她的出身:「肅親王的女兒,特務川島芳子的妹妹,在那個年代,這足以讓我致命。」為了不連累丈夫,監獄中的金默玉申請了離婚,她決定獨自度過漫長的刑期。1973年,刑滿釋放的金默玉來到天津茶淀農場,成為一名農場工人。
此時,一位講北方話的上海人,闖進了金默玉的生活。他將一把自製的小鐵鍬、一本日語版的《人民中國》,送給了手掌流著血的金默玉。金默玉很快答應了他的求婚。
生平只求過一次人
1976年跟丈夫回上海探親時,金默玉病倒了。X光片顯示,她的脊椎有9節都壞了。生平第一次,金默玉想到了求人。按照她的性子,她是死也不求人的。隨後,她寫了生平第一封求人的信,收信人是鄧小平。在信里,金默玉不是要求平反,而是要求一份工作,她還記得信里的內容:「我如今已經幹不了體力勞動了,但是還幹得了腦力勞動,請給我工作。」信回得很快。告別北京40年後,金默玉終於成為北京最普通的一分子。
之後的十幾年,她有了收獲。金默玉一直就想辦一所學校。1992年初,金默玉與丈夫將家中所有的存款全部拿出來,購買了書桌、教材等學慣用品,開辦了「愛心兒童日語班」。
1996年5月,位於河北廊坊市開發區的愛心日語培訓學校正式掛牌。據有關部門確認,該校是當時國內設施最齊全的民辦日語專修學校。上世紀90年代後期,正是在這所學校的基礎上,建起了廊坊東方大學城。
⑸ 中央編譯局什麼王府
中共中央編譯局全稱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是中共中央直屬機構,副部級單位,成立於1953年,主要職責為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編譯,中央文獻對外翻譯,馬克思主義理論與重大現實問題研究,馬克思主義文獻信息資源建設,以及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宣傳普及。
機構簡介
中共中央編譯局領導
中共中央編譯局擁有一大批翻譯、研究、信息和編輯人才,並常年聘請英、德、法、西、俄、日等語種外國專家協助工作。與國內外許多相關組織和機構進行廣泛的合作,學術交流領域不斷拓展。
中共中央編譯局堅持「為中央決策服務、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方針,恪守「翻譯與研究並重、研究經典文獻與研究現實問題並重、理論研究的深入與理論宣傳的普及並重」的原則,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為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事業努力作出貢獻。 [2]
2018年3月,中共中央印發了《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將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編譯局的職責整合,組建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作為黨中央直屬事業單位。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對外保留中央編譯局牌子。不再保留中央編譯局。
⑹ 大家閨秀的格格美麗大方,清朝最後一個格格是誰
愛新覺羅·韞歡。
愛新覺羅·韞歡(又稱金志堅)是最後出生的皇族成員,是溥儀的七妹。2004年8月9日,隨著金志堅的去世,中國數千年皇室的最後一位皇姑也走向了天國。
金志堅的出身是貴族,職業是園丁。半個世紀以來,她在精忠街小學任教,還先後在二二七中、區教育局教育培訓班等執教過。
她勤勤懇懇,精通業務,其敬業精神更被同事們稱道,為教育事業作出了出色的貢獻,她20世紀60年代就出席過全國群英會,而各種「模範教師」的頭銜也得了許多。
(6)中央編譯局曾經是那個王府擴展閱讀: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後頒布清帝退位詔書,宣告著溥儀退位,延續兩百多年的清帝國走向滅亡。而在清朝滅亡後,末代皇帝溥儀仍居於紫禁城,在小朝廷內繼續擔任起了「皇帝」。
與此同時,載灃生下最後的女兒,也就是溥儀最年幼的妹妹愛新覺羅·韞歡。1921年,愛新覺羅·韞歡出生在醇親王府北府,姐妹中排行第七,王府內上下都稱「七格格」。
是清朝最後一個皇室正統的格格。雖然在當時溥儀已經退位,但卻仍居住在紫禁城中,拿著民國政府巨額的優厚待遇過著皇帝般的生活,連帶著韞歡一家子都過得豪華。
由於,韞歡在當時尚且年幼,加之溥儀身上還留有「皇帝」的威嚴,以至於韞歡沒叫過溥儀一聲大哥。而1960年,在周總理特意安排下,韞歡與溥儀以及其他兄弟姐妹們有了團聚的機會。
在宴會上,韞歡看著飽經滄桑的溥儀,終於喊出生平第一次大哥,含著眼淚。相比於大哥溥儀,韞歡有過辛酸,也有過艱辛,但一切還算得上比較順利。
韞歡出身貴族,有著性格善良,知書達理的氣質。她不眷戀奢華,從事園藝勞作,甘願隱於市,過著平凡生活而又不平凡人生,是一位值得敬佩的人物。
1947年,韞歡改變了生活方式,她走出花園到一所兢業學校工作,從此開啟教育事業。在往後兩三年時間內,韞歡和朋友李淑芬一起開辦了女子職業學校「堅志女子職業學校」。
還經過李淑芬介紹,認識了一位叫喬宏志的人,並相親相愛到結婚。1950年,韞歡以金志堅之名被政府吸收為公辦小學的教員,成為兄弟姐妹中第一個參加革命工作的人。
這一年,可謂是愛情,事業雙豐收。20世紀60年代,韞歡就出席過全國群英會,而她各種的「模範教師」的頭銜獎項也是多不勝數。
2004年,初夏時韞歡重病住院,不久後不治去世,享年83歲。在臨終之際,韞歡留下一句:「為人民服務,是我一生最大的榮幸」。便逝世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