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二十四節氣的具體時間是怎麼算出來的
現行的二十四節氣是採用「定氣法」劃分。視太陽從春分點(黃經零度,此刻太陽垂直照射赤道)出發,每前進15度為一個節氣;運行一周又回到春分點,為一回歸年,合360度,因此分為24個節氣。
日期計算
通式壽星公式——[Y×D+C]-L
Y=年代數的後2位、D=0.2422、L=閏年數、C取決於節氣和年份。
21世紀立春的C值=3.87
例如:2017年的立春日期
[17×0.2422+3.87]-[(17-1)/4]=7.9874-4=3
所以2017年的立春日期是2月3日。
二十四節氣歌
立春梅花分外艷,雨水紅杏花開鮮;
驚蟄蘆林聞雷報,春分蝴蝶舞花間。
清明風箏放斷線,穀雨嫩茶翡翠連,
立夏桑果像櫻桃,小滿養蠶又種田。
芒種玉秧放庭前,夏至稻花如白練;
小暑風催早豆熟,大暑池畔賞紅蓮。
立秋知了催人眠,處暑葵花笑開顏;
白露燕歸又來雁,秋分丹桂香滿園。
寒露菜苗田間綠,霜降蘆花飄滿天;
立冬報喜獻三瑞,小雪鵝毛片片飛。
大雪寒梅迎風狂,冬至瑞雪兆豐年;
小寒遊子思鄉歸,大寒歲底慶團圓。
⑵ 推算節氣有什麼簡易方法
節氣推演算法
干支紀月是指節氣月。是以交節時間決定起始的。實際上我們是研究從立春時刻推算十二節氣的交節日時的方法,節氣時間是根據太陽直射地球某一緯度的時間而確定的,是屬於太陽歷范疇。農歷月是以月象為依據,以月球的朔望確定一月,是屬.於太陰歷的范疇,要做到從立春節開始,推算其它節氣交節的農歷時間,餘了要考慮小月因素以外,還要在農歷月的基礎上,加上一個修正值,使之符合太陽歷,筆者曾編著過於支萬年歷,發現節氣與農歷月之間,有一定規律可以進行修正,只要加上相應的修正值,從立春節即可推算全年任何一個節氣的交節日期。大部分節氣不差一個時辰。個別節氣在推算中會有幾個時辰的誤差,但用心演算法達到這樣的精度,已經完全可以滿足實用要求了。古人曾規定了一個修正數,不甚精確,筆者經過慎密演算,重新確定了修正值,歌訣是:
立春時刻起根源,
驚蟄倒退時辰三,
要知清明三月節,
不用加減做龍壇。
加八時辰是立夏,
二日退一芒種天,
三日四時為小暑,
五天秋到衣食干。
五日十時交白露,
六日五時寒露天,
六日七時立冬節,
六日四時大雪連。
五日九時交小寒,
推算不會差半天。
以上是從立春節時間起計算不同節氣,需要加上有不同時間修正值。
了解了由立春起,推算十二節氣時修正值,再根據「銀盤於」歌,即可算出一年中的任何一個節氣的交節時間,知道了交節時間,就能確定干支紀月的起始。
試以1957年為例,推算立冬時間,確定干支紀月。
「銀盤子」歌訣曰:「丁酉癸卯初五蛇,木局後刀四申臘」。「銀盤子」所表達的意思為:1957年歲次丁酉,正月初一的日干支是癸卯,正月初五巳時立春。十月、二月、六月、閏八月、四月、七月、臘月為小月,該年閏八月。
立冬節為十月節,因該年閏八月,所以立冬節在陰歷九月中,該年正月初五立春,設九個月後的初五(即九月初五)立冬。立冬前經歷了五個小月(小月29日,干支月約30日),先補上五日,再加上修正值六日七個時辰,即為立冬時間。
立冬日期為:九月初五巳時+(五日) +(六日七個時辰)=九月十七日子時。
⑶ 每年24節氣中各個節氣的開始時辰是怎麼推算的
。廿四節氣分別為: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口訣:春雨驚春清谷天,代表春季。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口訣:夏滿忙夏暑相連,代表夏季。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口訣:秋處露秋寒霜隆,代表秋季。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節氣中的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口訣:冬雪雪冬小大寒,代表冬季。交節日期:上半年來8號,23號,下半年來7號,21號,最多誤差一兩天。為干支歷寅月、卯月、辰月、巳月、午月、未月、申月、酉月、戌月、亥月、子月、丑月的起始。春分太陽黃經為0°,清明,太陽黃經為15°;以後每節氣15°太陽黃經共360°,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
⑷ 二十四節氣的時段怎麼計算
日期計算:通式壽星公式——[Y×D+C]-L。
其中:Y=年代數、D=0.2422、L=閏年數、C取決於節氣和年份。
例子:本世紀立春的C值=4.475,求2017年的立春日期如下:[2017×0.2422+4.475]-[2017/4-15]=492-489=3,所以2017年的立春日期是2月3日。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歷法的獨特創造,幾千年來對推動中國農牧業發展起了重要作用。節氣的名稱最早出現在殷商時代,到西漢二十四節氣便已完備了。隨著中國歷法的外傳,二十四節氣流傳到世界各地。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⑸ 二十四節氣幾點幾分幾秒交節是怎麼算出來的
現代人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准確地確定了二十四節氣的具體時間。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來劃分的,視太陽從春分點(黃經零度,此刻太陽垂直照射赤道)出發,每前進15度為一個節氣;運行一周又回到春分點,為一回歸年,合360度。二十四節氣每一個分別相應於太陽在黃道上每運動15°所到達的一定位置。
二十四節氣又分為12個中氣和12個節氣,一一相間。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周年視運動,所以在公歷中它們的日期是基本固定的,上半年的節氣在6日,中氣在21日,下半年的節氣在8日,中氣在23日,二者前後不差1~2日。
(5)24節氣交令公歷時辰快速推演算法擴展閱讀: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地球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變化而制定的,視太陽從春分點(黃經零度,此刻太陽垂直照射赤道)出發,每前進15度為一個節氣;運行一周又回到春分點,合360度,因此分為24個節氣。
二十四節氣:
1.節氣歌: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2.記憶方法:24節氣歌4句話,每句代表一個季節(分別為春夏秋冬),各位考生在記憶時就可以根據每個季節的特點去記憶:
立春——春之始,我們常說「春雨綿綿」,所以立春之後就是雨水;春天天氣回暖,漸有春雷,驚醒蟄伏在土裡冬眠的蟲子,此為驚蟄;春季晝夜平分那天為春分;春天的清潔明凈又為清明;又至春雨潤五穀,才有穀雨,至此春季節氣結束。
立夏——夏之始,作物顆粒飽滿才有小滿;作物既飽滿就要收割,才有收割之後的芒種;至——極也,是以晝最長那天為夏至;夏至之後有小大暑,至此夏季節氣結束。
立秋——秋之始,秋既到暑要散,才有處暑;暑氣散而寒氣來,露凝而白,才有白露;寒氣又重是為寒露;天氣又冷,露結為霜,此為霜降,至此秋季節氣結束。
立冬——冬之始,冬雪由小至大,為小雪大雪;日最短那天為冬至;冬季冷,又分小寒大寒,至此冬季節氣結束。
⑹ 二十四節氣的交節時間如何計算出來
現代人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准確地確定了二十四節氣的具體時間。
現行的二十四節氣是採用「定氣法」劃分。視太陽從春分點(黃經零度,此刻太陽垂直照射赤道)出發,每前進15度為一個節氣;運行一周又回到春分點,為一回歸年,合360度,因此分為24個節氣。
日期計算:
通式壽星公式——[Y×D+C]-L。
Y=年代數的後2位、D=0.2422、L=閏年數、C取決於節氣和年份。
21世紀立春的C值=3.87。
例如:2017年的立春日期。
[17×0.2422+3.87]-[(17-1)/4]=7.9874-4=3。
所以2017年的立春日期是2月3日。
二十四節氣」採用的是「定氣法」劃分,即每一個節氣分別相應於地球在黃道上每運行15°所到達的一定位置;「定氣法」把太陽周年運動軌跡劃分為24等份,每15°為一等份,每一等份為一個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周而復始。
「二十四節氣」表達了人與自然宇宙之間獨特的時間觀念,蘊含著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內涵和歷史積淀。
二十四節氣既是歷代官府頒布的時間准繩,也是指導農業生產的指南針,日常生活中人們預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針。在國際氣象界,二十四節氣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⑺ 24節氣怎麼計算的
一、劃分方法: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地球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來劃分的。視太陽從春分點(黃經零度,此刻太陽垂直照射赤道)出發,每前進15度為一個節氣;運行一周又回到春分點,為一回歸年,合360度,因此分為24個節氣。
二、日期計算:
通式壽星公式——[Y×D+C]-L
Y=年代數的後2位、D=0.2422、L=閏年數、C取決於節氣和年份。
21世紀立春的C值=3.87
例如:2017年的立春日期
[17×0.2422+3.87]-[(17-1)/4]=7.9874-4=3
所以2017年的立春日期是2月3日。
(註:計算結果只保留整數)
三、節與氣:
一年有二十四個節氣,計十二個節和十二個氣。即一個月之內有一節一氣,每兩節氣相距,平均約三十天又十分之四,而陰歷每月之日數.則為二十九天半,故約每三十四個月,必遇有兩月僅有節而無氣、及有氣而無節者。
有節無氣之月,即農歷之閏月,有氣無節之月不為閏月。
(7)24節氣交令公歷時辰快速推演算法擴展閱讀:
一、二十四節氣歌
立春梅花分外艷,雨水紅杏花開鮮;
驚蟄蘆林聞雷報,春分蝴蝶舞花間。
清明風箏放斷線,穀雨嫩茶翡翠連,
立夏桑果像櫻桃,小滿養蠶又種田。
芒種玉秧放庭前,夏至稻花如白練;
小暑風催早豆熟,大暑池畔賞紅蓮。
立秋知了催人眠,處暑葵花笑開顏;
白露燕歸又來雁,秋分丹桂香滿園。
寒露菜苗田間綠,霜降蘆花飄滿天;
立冬報喜獻三瑞,小雪鵝毛片片飛。
大雪寒梅迎風狂,冬至瑞雪兆豐年;
小寒遊子思鄉歸,大寒歲底慶團圓。
二、二十四節氣 的影響:
二十四節氣既是歷代官府頒布的時間准繩,也是指導農業生產的指南針,日常生活中人們預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針。二十四節氣較准確反映了季節的變化並用於指導農事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二十四節氣科學地揭示了天文氣象變化的規律。
二十四節氣將天文、農事、物候和民俗實現了巧妙的結合,衍生了大量與之相關的歲時節令文化,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漫長的農耕社會中,二十四節氣為指導農事活動發揮了重要作用,擁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而諸如立春、冬至、清明等一些重要節氣還有「咬春」、「踏青」等趣味盎然的民俗。
二十四節氣對我們的生活、文化等仍有實用價值。比如,從十分流行的中醫養生來看,秋季起於立秋節氣,緊鄰大暑,又熱又濕;秋季結束於霜降,已近立冬,氣候又干又冷。
秋初和秋末雖然同在一個季節,但氣候卻完全相反,醫生遇到的季節病和中醫養生需要預防的病也截然不同。所以,治病和養生簡單地跟著四季走還不夠,更要跟著節氣走。
⑻ 二十四節氣的日期是怎麼定的,有沒有計算公式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地球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來劃分的。視太陽從春分點(黃經零度,此刻太陽垂直照射赤道)出發,每前進15度為一個節氣;運行一周又回到春分點,為一回歸年,合360度,因此分為24個節氣。
歷史由來
中國古代利用土圭實測日晷,將每年日影最長定為「日至」(又稱日長至、長至、冬至),日影最短為「日短至」(又稱短至、夏至)。在春秋兩季各有一天的晝夜時間長短相等,便定為「春分」和「秋分」。在商朝時只有四個節氣,到了周朝時發展到了八個,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歷》,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歷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節氣名稱首見於西漢《淮南子·天文訓》,《史記·太史公自序》的「論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氣等概念。漢武帝時,落下閎將節氣編入《太初歷》之中,並規定無中氣之月,定為上月的閏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