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求曹雪芹的詳細資料~生平~身世~背景等等~越詳細越好~
曹雪芹(1724—1764),清代小說家。名霑,字夢阮,號雪芹,又號芹溪、芹圃。祖籍河北省豐潤縣。清初,入滿洲正白旗籍。他本人生於南京。
曹雪芹生活在一個「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從曾祖父起三代世襲江寧織造達60年之久。祖父曹寅當過康熙的「侍讀」,曾祖母又是康熙的乳母,曹家與皇室的關系非常密切。少年時代,他「錦衣紈絝」、「飫甘饜肥」,過了一段豪門公子的奢侈生活。雍正五年(1727),他父親曹頫因事受到株連,被革職抄家。從此,家族的權勢和財產都喪失殆盡。他的家庭居處屢遷,生活極不安定,有時甚至不得不投親靠友,以維持生活,還常常受到歧視和凌辱。經歷了由錦衣玉食到「舉家食粥」的貧民百姓的滄桑之變,使他對封建統治階級的沒落命運有了切身感受,對社會上的黑暗和罪惡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認識。
乾隆十五年左右,他離京遷居西郊農村。曹雪芹晚年的生活更凄涼、悲慘,「舉家食粥酒常賒」,貧病無醫,又加上幼子夭折,所著長篇小說《紅樓夢》一書尚未完成,他便與世長辭,給我們留下了許多遺憾。
曹雪芹從小受到文學、藝術的熏陶,他的祖父曹寅工詩詞、善書法,是當時著名的藏書家。曹雪芹深受其祖父的影響,工詩善畫,具有多方面的藝術才能。遷居北京西郊後,他在艱難困苦的境遇中,嘔心瀝血,「披閱十載,增刪五次」,創作了不朽的現實主義巨著《紅樓夢》。今傳本《紅樓夢》共120回,後40回為高鶚續成。
《紅樓夢》以貴族封建家庭生活素材為基礎,以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愛情悲劇及賈寶玉與薛寶釵的婚姻悲劇為經線,縱向剖析了造成悲劇的深刻社會根源;同時,以賈府的興衰為緯線,通過賈、史、王、薛四大家族間衛道者與叛逆者之間的矛盾沖突,橫向展示了由眾多人物構成的廣闊的社會生活環境。由此揭露了封建社會的種種罪惡及其不可克服的內在矛盾。廣泛深刻地反映了當時中國的社會現實,有力抨擊了封建家庭的荒淫、腐敗,展示出封建制度瀕於崩潰和必然滅亡的歷史趨勢。
曹雪芹生平簡表
雍正二年(甲辰1724)閏四月二十六日生。
雍正三年(乙巳1725)四月二十六日芒種節周歲,遂以芒種為生辰之標志。
雍正六年(戊申1728)父曹頫 獲罪抄家逮問,家口回京。住蒜市口。
乾隆元年(丙辰1736)赦免各項「罪款」,家復小康。十三歲(書中元宵節省親至除夕。寶玉亦十三歲)。是年四月二十六日又巧逢芒種節(書中餞花會)。
乾隆二年(丁巳1737)正月,康熙之熙嬪薨。嬪陳氏,為慎郡王胤禧之生母(書中「老太妃」薨逝)。
乾隆五年(庚申1740)康熙太子胤仍之長子弘皙謀立朝廷,暗刺乾隆,事敗。雪芹家復被牽累,再次抄沒,家遂破敗。雪芹貧困流落。曾任內務府筆貼式。
乾隆十九年(甲戍1754)《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初有清抄定本(未完)。
乾隆二十年(乙亥1755)續作《石頭記》。
乾隆二十一年(丙子1756)脂批於第七十五回前記雲:「乾隆二十一年丙子五月初七日對清。缺中秋詩,俟雪芹。」是為當時書稿進度情況。脂硯實為之助撰。
乾隆二十二年(丁丑1757)友人敦誠有《寄懷曹雪芹》詩。回顧右翼宗學夜話,相勸勿作富家食客,「不如著書黃葉村」。此時雪芹已到西山,離開敦惠伯富良家(西城石虎胡同)。
乾隆二十三年(戊寅1758)友人敦敏自是夏存詩至癸未年著,多詠及雪芹。
乾隆二十四年(已卯1759)今存「已卯本」《石頭記》抄本,始有「脂硯」批語紀年。
乾隆二十五年(庚辰1760)今存「庚辰本」《石頭記》,皆「硯齋四閱評過」。
乾隆二十六年(辛巳1761)重到金陵後返京,友人詩每言「秦淮舊夢人猶在」,「官頹樓夢舊家」,皆隱指《紅樓夢》寫作。
乾隆二十七年(壬午1762)敦敏有《配刀質酒歌》,記雪芹秋末來訪共飲情況。脂批:「壬午重陽」有「索書甚迫」之語。重陽後亦不復見批語。當有故事。
乾隆二十八年(癸未1763)春二月末,敦敏詩邀雪芹三月初相聚(為敦誠生辰)。未至。秋日,愛子痘殤,感傷成疾。脂批:「……書未成,芹為淚盡而逝;余哭雪芹,淚亦待盡……」記之是「壬午除夕」逝世,經考,知為「癸未除夕」筆之誤。卒年四十歲。
乾隆二十九年(甲申1764)敦誠輓詩:「曉風昨日拂銘旌」, 「四十華年太瘦生」,皆為史證。
Ⅱ 曹雪芹的生平
他不是太監
曹雪芹本名曹霑 ,號雪芹、或芹圃,芹溪。為什麼三個號都離不開一個「芹」字,這里有個民間傳說。原來曹雪芹住在西山的時候,曾用野芹熬湯治好了一名茶館伙計馬青,從此醫名大震,後來他用中草葯治好許多人的病。為了進一步表明他的志向,他便特意給自已取了一個雪芹的號,意思是願做一棵山鄉的芹,既可給父老鄉親們充飢,又可為窮人治病。後來又取了芹圃、芹溪的號,他的正名倒不大有人提起了。
為什麼「芹」字之前冠以「雪」字,周汝昌以為怕是從蘇東坡《新春》詩:「園父初挑雪底芹」的意思中取來的。寒雪壓芹,芹芽卻以頑強的生命力破雪而出,迎接春天的到來。不是頗有深意嗎?
同時,他還有「夢阮」的號。「阮」即是以蔑視禮教、率性任性著稱的魏晉名士阮籍。「夢阮」之號表達了他薄名利、鄙流俗、重性情的人生品格追求。
曹雪芹的生年,研究者一般推測為康熙五十四年(即公元1715年)出生於江寧織造府。這時曹家不及先前那樣興盛,但曹雪芹趕上了家庭最後一段繁華時期。曹雪芹的先祖原是漢 人,被滿人貴族擄為正白旗包衣,成為奴僕,入了旗籍,後來成為清皇室內務府的奴隸。曹家發跡是從上祖曹振彥開始。他隨清兵入關,為清皇室立下了汗馬功勞。曹振彥兒子曹璽之妻孫氏當了康熙的保姆,康熙即位第二年曹璽任命為江南織造第一任監督,掌管宮廷所需織物和采購,這是個財賦要職。曹璽去世,康熙又命其子曹寅襲了此職。曹寅是曹雪芹的祖父,被稱為「讀書洞徹古今,負經濟才,兼藝能」,他任職時期是曹家鼎盛時期。康熙6次南巡,就有五次以江南織造署為行宮,後四次在曹寅任上。曹寅死後,康熙又命其子 曹顒襲職,過兩年, 曹顒去世,康熙又命曹寅之侄子曹 兆頁 (可能是曹雪芹之父)過繼給曹寅為子並襲職,直至雍正五年,因皇室爭權奪利,互相傾軋,曹兆頁 獲罪 (據張書才先生考證:當時曹家虧空200萬兩銀子以上,是獲罪的重要原因),遭株連,後被革職抄家。曹家祖孫三代任江寧織造之職達六十年之久。曹雪芹出生在南京,少年時代過著「錦衣紈褲」「飫甘饜肥」的豪華生活,曹家又是「詩禮簪纓之族」,特別是曹雪芹祖父曹寅,是當時有名的才子,著名的《全唐詩》就是他主持刊印的。他能作詩、詞、 曲,有《楝亭詩抄》等著作,同時又是著名的藏書家,家有藏書數萬冊。這樣一個有極深文學修養的家庭,為曹雪芹創作《紅樓夢》准備了優良的文化素質和藝術素質。
在曹雪芹十三歲時,即曹家被抄家的次年,全家遷回北京。最初安身之地是北京崇文門外蒜市口地方十七間半房,我曾於200年夏去參觀過這個地方,有兩位老人(曹家後代)指著一間十多個平方的空房子說,曹雪芹就是在那間房子里寫《紅樓夢》的。他可能在宗學里當過差,從好友敦誠的詩來分析推測,他在宗學里不是干粗活,而是「詩筆有奇氣」「高談雄辯」,以才子、詩人的形象出現在眾多皇族子弟面前。
曹雪芹大概在四十歲前後移居北京西郊傍近西山的一個荒村,敦誠的題為的《贈曹雪芹》的詩:「滿徑蓬蒿老不華,舉家食粥酒常賒」,前句寫住地,後句寫生活困窘之狀。從他一些好友詩作零星記載中,我們僅能知道他多才多藝,工詩善畫,喜歡喝酒,對黑暗的社會抱著不屈的傲岸態度。張宜泉有首《題芹溪居士》一詩中說他:「羹調未羨青蓮寵,苑召難忘立本羞」。意思是他不羨慕慕李白(青蓮居士)曾受到皇帝調羹賜食的寵幸,不忘畫家閻立本應召到御前畫畫所留下的羞恥。看來,工詩善畫的曹雪芹是有機會往高枝上爬的,但他連皇帝的恩賜也不希冀,這樣傲世的性格決定了曹雪芹必定愈來愈貧困。曹雪芹在北京西郊荒村,度過了十個春夏秋冬,最後因愛子夭折,悲傷過度,一病不起,「淚盡而死」,終年還不到五十歲。
Ⅲ 曹雪芹簡介
清代小說家。名霑,字夢阮,雪芹是其號,又號芹圃、芹溪。祖籍遼陽,先世原是漢族,後為滿洲正白旗"包衣"人。清代小說家。名霑,字夢阮,雪芹是其號,又號芹圃、芹溪。祖籍遼陽,先世原是漢族,後為滿洲正白旗"包衣"人。
曹雪芹的曾祖曹璽任江寧織造。曾祖母孫氏做過康熙帝玄燁的保姆。祖父曹寅做過玄燁的伴讀和御前侍衛,後任江寧織造,兼任兩淮巡鹽監察御使,極受玄燁寵信。玄燁六下江南,其中四次由曹寅負責接駕,並住在曹家。曹寅病故,其子曹顒、曹頫先後繼任江寧織造。他們祖孫三代四人擔任此職達60年之久。曹雪芹自幼就是在這"秦淮風月"之地的"繁華"生活中長大的。
雍正初年,由於封建統治階級內部政治斗爭的牽連,曹家遭受一系列打擊。曹頫以"行為不端"、"騷擾驛站"和"虧空"罪名革職,家產抄沒。曹頫下獄治罪,"枷號"一年有餘。這時,曹雪芹隨著全家遷回北京居住。曹家從此一蹶不振,日漸衰微。
經歷了生活中的重大轉折,曹雪芹深感世態炎涼,對封建社會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認識。他蔑視權貴,遠離官場,過著貧困如洗的艱難日子。
晚年,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窮苦,"滿徑蓬蒿","舉家食粥"。他以堅忍不拔的毅力,專心致志地從事《紅樓夢》的寫作和修訂。乾隆二十七年(1762),幼子夭亡,他陷於過度的憂傷和悲痛,卧床不起。到了這一年的除夕(1763年2月12日),終於因貧病無醫而逝世(關於曹雪芹逝世的年份,另有乾隆二十八年和二十九年兩種說法)。
曹雪芹"身胖,頭廣而色黑"。他性格傲岸,憤世嫉俗,豪放不羈。嗜酒,才氣縱橫,善談吐。
曹雪芹是一位詩人。他的詩,立意新奇,風格近於唐代詩人李賀。他的友人敦誠曾稱贊說:"愛君詩筆有奇氣,直追昌谷破籬樊。"又說:"知君詩膽昔如鐵,堪與刀穎交寒光。"但他的詩僅存題敦誠《琵琶行傳奇》兩句:"白傅詩靈應喜甚,定教蠻素鬼排場。"
曹雪芹又是一位畫家,喜繪突兀奇峭的石頭。敦敏《題芹圃畫石》說:"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見此支離。醉余奮掃如椽筆。寫出胸中塊磊時。"可見他畫石頭時寄託了胸中郁積著的不平之氣。
曹雪芹的最大的貢獻還在於小說的創作。他的小說《紅樓夢》內容豐富,思想深刻,藝術精湛,把中國古典小說創作推向最高峰,在文學發展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紅樓夢》是他"披閱十載,增刪五次","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的產物。可惜,在他生前,全書沒有完稿。今傳《紅樓夢》120回本,其中前80回的絕大部分出於他的手筆,後40回則為他人所續。80回以後他已寫出一部分初稿,但由於種種原因而沒有流傳下來。
Ⅳ 曹雪芹的生平簡介
曹雪芹,中國清代小說家,字夢阮,號雪芹,又號芹圃、芹溪,祖籍遼陽,生於1715年,卒於1763年。其先世原是漢族,後為滿洲正曹雪芹畫像白旗包衣(家奴)。
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璽,祖父曹寅,父輩的曹顒和曹頫相繼擔任江寧織造達60餘年之久,頗受康熙帝寵信。曹雪芹在富貴榮華中長大。雍正初年,由於封建統治階級內部斗爭的牽連,曹家遭受多次打擊,曹頫被革職入獄,家產抄沒,舉家遷回北京,家道從此日漸衰微。這一轉折,使曹雪芹深感世態炎涼,更清醒地認識了封建社會制度的實質。從此他遠離官場,無視權貴,生活一貧如洗。
他能詩會畫,擅長寫作,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專心致志地從事小說《紅樓夢》的寫作和修訂,披閱10載,增刪5次,寫出了這部把中國古典小說創作推向巔峰的文學巨著。《紅樓夢》以其豐富的內容,曲折的情節,深刻的思想認識,精湛的藝術手法成為中國古典小說中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品。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幼子夭亡,曹雪芹陷於過度憂傷和悲痛,到這一年的除夕(1764年2月1日),因貧病無醫而逝世(關於曹雪芹逝世的年份,另有乾隆二十八年和二十九年兩種說法),入葬費用由好友資助。
Ⅳ 曹雪芹有哪些經歷
曹雪芹名霑,字夢阮,號雪芹、芹溪、芹圃,祖籍豐潤(今屬河北),後徙居遼陽。我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小說家。他原本出身望族,後來由於在統治階級內部斗爭中失利而家道中落,遷居北京,中年以後居於北京西山,從事著述,晚年因貧病交加病逝。曹雪芹的長篇小說《紅樓夢》是我國古典小說的巔峰,它把中國古典小說的藝術水平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這部小說通過對一個貴族大家庭的興衰變化,暴露了封建社會末期的種種黑暗及其不可克服的矛盾,從而展示出封建社會必然走向崩潰的歷史命運。同時,作品以賈寶玉、林黛玉和薛寶釵的愛情、婚姻悲劇為核心,為大觀園內青春、愛情和生命遭到戕害的一大批女性譜寫了一曲悲歌。作品結構嚴謹、規模宏大、語言傳神、內容豐富,代表了中國古典小說藝術的最高成就。《紅樓夢》對後世影響極其深遠,關於它的研究,形成了「紅學」。
Ⅵ 誰知道曹雪芹的資料
曹雪芹(1715/1724~1763/1764),清代小說家。名沾,字夢阮,雪芹是其號,又號芹圃、芹溪。祖籍河北豐潤(一說遼陽,一說沈陽,一說鐵嶺),先世原是漢族,後為滿洲正白旗「包衣」人。曹雪芹的曾祖曹璽任江寧織造。曾祖母孫氏做過康熙帝玄燁的保姆。祖父曹寅做過玄燁的伴讀和御前侍衛,後任江寧織造,兼任兩淮巡鹽監察御使,極受玄燁寵信。玄燁六下江南,其中四次由曹寅負責接駕,並住在曹家。曹寅病故,其子曹顒、曹頫先後繼任江寧織造。他們祖孫三代四人擔任此職達60年之久。曹雪芹自幼就是在這「秦淮風月」之地的「繁華」生活中長大的。雍正初年,由於封建統治階級內部政治斗爭的牽連,曹家遭受一系列打擊。曹頫以「行為不端」、「騷擾驛站」和「虧空」罪名革職,家產抄沒。曹頫下獄治罪,「枷號」一年有餘。這時,曹雪芹隨著全家遷回北京居住。曹家從此一蹶不振,日漸衰微。經歷了生活中的重大轉折,曹雪芹深感世態炎涼,對封建社會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認識。他蔑視權貴,遠離官場,過著貧困如洗的艱難日子。晚年,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窮苦,「滿徑蓬蒿」,「舉家食粥」。他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專心一志地從事《紅樓夢》的寫作和修訂。乾隆二十七年(1762),幼子夭亡,他陷於過度的憂傷和悲痛,卧床不起。到了這一年的除夕(1763年2月12日或1724年2月1日),終於因貧病無醫而逝世(關於曹雪芹逝世的年份,另有乾隆二十八年和二十九年兩種說法)。曹雪芹「身胖,頭廣而色黑」。他性格傲岸,憤世嫉俗,豪放不羈。嗜酒,才氣縱橫,善談吐。曹雪芹是一位詩人。他的詩,立意新奇,風格近於唐代詩人李賀。他的友人敦誠曾稱贊說:「愛君詩筆有奇氣,直追昌谷破籬樊。」又說:「知君詩膽昔如鐵,堪與刀穎交寒光。」但他的詩僅存題敦誠《琵琶行傳奇》兩句:「白傅詩靈應喜甚,定教蠻素鬼排場。」曹雪芹又是一位畫家,喜繪突兀奇峭的石頭。敦敏《題芹圃畫石》說:「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見此支離。醉余奮掃如椽筆。寫出胸中塊磊時。」可見他畫石頭時寄託了胸中郁積著的不平之氣。曹雪芹的最大的貢獻還在於小說的創作。他的小說《紅樓夢》內容豐富,思想深刻,藝術精湛,把中國古典小說創作推向最高峰,在世界文學發展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紅樓夢》是他「披閱十載,增刪五次」,「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的產物。可惜,在他生前全書沒有完稿。今傳《紅樓夢》80回80回以後他已寫出一部分初稿,但由於種種原因而沒有流傳下來。有高鶚(或只是修訂者)續書。
長篇小說《紅樓夢》代表了中國古典小說的最高成就,它不但在國內家喻戶曉,在世界文壇上也是舉世公認的文學名著。在今天的節目里,我們就向您介紹中國傑出的小說家曹雪芹和他的《紅樓夢》。
曹雪芹的祖上本是漢人,但很早就入了滿族正白旗的內務府。他的家庭從曾祖父到他的父親,都擔任清王朝要職。康熙皇帝五次到南方巡視,有四次住在他的家裡,由此可見曹家的豪華以及與皇室關系的親密。曹雪芹的家庭除了是一個百年望族外,還是一個具有文學素養的家庭。他的祖父曹寅是當時著名的藏書家,還會作詩填詞寫劇本。
曹雪芹的少年時代經歷過一段富貴豪華的生活,但時間不長,他的父親因事受到削職抄家的處分,曹家便急遽走向衰落。等曹雪芹成年後,流落在北京的西郊,過著貧困的生活。貴族家庭生活給曹雪芹留下了許多難以忘懷的印象,這些都為他創作《紅樓夢》打下了基礎。
有關曹雪芹的生平資料流傳下來的很少,根據現在一些零星的記載,我們大概知道曹雪芹能詩、善畫、嗜酒、狷傲。寫作《紅樓夢》時,他的生活極為窘困。最後在快要完成的時候,因貧病無醫,再加上愛子早逝,傷痛過度而死,終年還不到50歲。
《紅樓夢》的初名叫《石頭記》,它以手抄本的形式在社會上流傳時,就受到人們的喜愛。由於《紅樓夢》沒有完成,有很多人順著曹雪芹的思路續寫,其中高鶚續寫的後40回比較好。他大體遵循了曹雪芹創作,完成了《紅樓夢》悲劇的主題。有些情節處理的很精彩。1792年,一個叫程偉元的出版家把曹雪芹的《紅樓夢》80回與高鶚續寫的後40回合在一起出版了兩次,從此《紅樓夢》便在中國流行起來。
《紅樓夢》主要寫的是一個悲劇的愛情故事,並以愛情故事為中心,通過一個貴族大家庭的興衰變化,揭露了封建統治階級的奢靡、丑惡,展示出封建社會必然走向崩潰的歷史命運。
《紅樓夢》一開始,就把讀者帶進五光十色的榮國府。這是一個由少數主子和數百奴僕所組成的貴族大家庭。這些貴族家庭成員每天想的就是如何享樂。就在這個貴族家庭中,曹雪芹塑造出賈寶玉、林黛玉具有光彩的男女主人公,以及眾多的少女形象。
男主人公賈寶玉是貫串全書始終的人物。根據考證,這一形象中,有作者的親身體驗。賈寶玉生長在貴族之家,家族對他寄予厚望,但是他不愛讀書,憎恨封建傳統思想,厭惡束縛他的家庭,充滿叛逆精神。由於他生活在一群美麗、單純的侍女中間,而對生活在下層的女性飽含同情。
少女林黛玉是曹雪芹著意刻畫的女性。這個寄居在榮國府中的弱女子,有著極強的自尊心,她才華橫溢而又多愁善感。她與賈寶玉兩小無猜,後來成為生死相戀的情人,但最終他們的愛情被封建勢力所扼殺。
曹雪芹可謂是塑造人物的高手,在《紅樓夢》中,共出現四百五十多個人物,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色。另外,由於曹雪芹對詩詞、金石、書畫、醫學、建築、烹調、印染等各門學問都十分精通,所以在描寫貴族家庭的飲食起居,園林建築,傢具器皿,服飾擺設,車轎排場,都真實而細膩。
《紅樓夢》問世以後,人們爭相閱讀它談論它,有些青年讀者,為書中的男女主人公的愛情感動的流淚。但是《紅樓夢》也引起封建也官僚和封建衛道者的猛烈攻擊,把它列為禁書。但無論怎麼禁止,《紅樓夢》仍然在群眾中流傳。除此外,《紅樓夢》還引起人們的研究興趣,後來被稱之為「紅學」。
Ⅶ 曹雪芹的資料
曹雪芹(1715/1724~1763/1764/1765),清代小說家。名沾(zhan第一聲),字夢阮,雪芹是其號,又號芹圃、芹溪。祖籍遼寧遼陽(一說遼寧鐵嶺,一說沈陽,一說河北豐潤),先世原是漢族,後為滿洲正白旗「包衣」人(「包衣」系滿語音譯,意思是家奴)。
曹雪芹的曾祖曹璽任江寧織造。曾祖母孫氏做過康熙帝玄燁的保姆。祖父曹寅做過玄燁的伴讀和御前侍衛,後任江寧織造,兼任兩淮巡鹽監察御使,極受玄燁寵信。玄燁六下江南,其中四次由曹寅負責接駕,並住在曹家。曹寅病故,其子曹顒、曹頫先後繼任江寧織造。他們祖孫三代四人擔任此職達60年之久。曹雪芹自幼就是在這「秦淮風月」之地的「繁華」生活中長大的。雍正初年,由於封建統治階級內部政治斗爭的牽連,曹家遭受一系列打擊。曹頫以「行為不端」、「騷擾驛站」和「虧空」罪名革職,家產抄沒。曹頫下獄治罪,「枷號」一年有餘。這時,曹雪芹隨著全家遷回北京居住。曹家從此一蹶不振,日漸衰微。經歷了生活中的重大轉折,曹雪芹深感世態炎涼,對封建社會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認識。他蔑視權貴,遠離官場,過著貧困如洗的艱難日子。晚年,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窮苦,「滿徑蓬蒿」,「舉家食粥」。他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專心一志地從事《紅樓夢》的寫作和修訂。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幼子夭亡,他陷於過度的憂傷和悲痛,卧床不起。到了這一年的除夕(1763年2月12日或1724年2月1日),終於因貧病無醫而逝世(關於曹雪芹逝世的年份,另有乾隆二十八年和二十九年兩種說法)。曹雪芹「身胖,頭廣而色黑」。他性格傲岸,憤世嫉俗,豪放不羈。嗜酒,才氣縱橫,善談吐。曹雪芹是一位詩人。他的詩,立意新奇,風格近於唐代詩人李賀。他的友人敦誠曾稱贊說:「愛君詩筆有奇氣,直追昌谷破籬樊。」又說:「知君詩膽昔如鐵,堪與刀穎交寒光。」但他的詩僅存題敦誠《琵琶行傳奇》兩句:「白傅詩靈應喜甚,定教蠻素鬼排場。」曹雪芹又是一位畫家,喜繪突兀奇峭的石頭。敦敏《題芹圃畫石》說:「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見此支離。醉余奮掃如椽筆。寫出胸中塊磊時。」可見他畫石頭時寄託了胸中郁積著的不平之氣。曹雪芹的最大的貢獻還在於小說的創作。
他的小說《紅樓夢》內容豐富,思想深刻,藝術精湛,把中國古典小說創作推向最高峰,在世界文學發展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紅樓夢》是他「披閱十載,增刪五次」,「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的產物。可惜,在他生前全書沒有完稿。今傳《紅樓夢》80回80回以後他已寫出一部分初稿,但由於種種原因而沒有流傳下來。有高鶚(或只是修訂者)續書。
[編輯本段]曹雪芹的傳說
金鑒
(一)——曹雪芹的醫德
「紅樓」又熱,曹公在天有靈,不知是喜是憂。然,百人讀「紅樓」既有百解,沒什麼高下之分,無非興趣而已。現擷取一些曹公在北京留下的痕跡,是耶非耶,歡迎商榷。
曹雪芹遷徙西山後,廣泛地接觸了下層百姓,特別是生活無靠的殘疾者,雪芹非常同情他們的困苦,尤其是在他們得病之後,無錢醫治,更增加了他們的苦惱。雪芹為了給無助的病人解除病痛,經常上山為病人采葯,以減少他們的負擔。
香山地區曾經流傳著關於曹雪芹為貧苦百姓治病的傳說,《香山的傳說》中就有張寶章、嚴寬先生搜集整理的《芹圃先生的醫德》。崔墨卿先生搜集整理的《雪芹的由來》也有這方面的記載。《北京清代傳說》中還有張寶章先生記載曹雪芹為香山百姓治病的《手到病除》。
我曾拜訪過孔祥澤老先生,孔老說: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我和吳恩裕先生去白家疃訪問,曾聽一位村民說:當年前山(指香山)旗里有位大夫時常過來給窮人看病不要錢,每次來都在南邊山根一間空廟臨時借來桌椅給人看病,後來這位大夫搬到橋西住,有了家看病的人方便多了。一次舒成勛先生曾對孔老說,在藍靛廠原有多家葯鋪,雪芹經常到這些葯鋪給病人抓葯或配葯,這些葯鋪的名字舒老都一一記得,並說給孔老聽,遺憾的是孔老當時沒有記下。
孔老還說:雪芹因醫術高明,為不少的人治癒了病,一些有錢人的病被雪芹醫好了後,常常要買些東西送於雪芹,以報雪芹醫病之恩。雪芹往往告訴這些人,你不要給我買東西,你的錢先留著,一旦有病人看病,抓不起葯,我讓他找你,你把他的葯錢給付了,這不是可以幫助更多的人解除病痛嗎?就這樣雪芹為許多貧苦的百姓,治癒了多種頑症,人們交口稱贊雪芹的醫術高明醫德高尚。
看來,一個人,做一點好事並不難,難得的是一貫做好事。雪芹為西山百姓醫病,不要錢,甚至為貧苦的百姓采葯,出自於雪芹對西山百姓的愛,百姓口中、心中的口碑就是最好的證明。
(二)——曹雪芹與白家疃
在我的印象中,一直覺得曹雪芹住在香山健銳營,從沒聽說雪芹晚年的最後五年是在白家疃度過的。
查閱有關資料,雪芹的好友敦敏在《瓶湖懋齋記盛》中確切地記載是乾隆二十三年春(即1758年),雪芹遷徙白家疃,有原注為證:「春間芹圃(雪芹的號)曾過舍以告,將遷徙白家疃。」在該文後敦敏因請雪芹鑒定書畫又先後兩次去白家疃,不巧,雪芹都不在家。在後注中敦敏大致講了雪芹在白家疃新居的情況,為饗讀者,引綴如下:「有小溪阻路,隔岸望之,土屋四間,斜向西南,築石為壁,斷枝為椽,垣堵不齊,戶牖不全。而院落整潔,編籬成錦,蔓植亟杞藤……有陋巷簞瓢之樂,得醉月迷花之趣,循溪北行,越石橋乃達。」
雪芹留下的傳記材料極少,敦敏的《瓶湖懋齋記盛》記述了曹雪芹遷徙白家疃的時間以及雪芹的一些言行,殊顯重要。那麼雪芹為什麼要遷徙白家疃呢?從乾隆十五六年雪芹辭別宗學遷徙西郊,並幾經遷徙,最後一次由香山遷到白家疃。有人分析有經濟原因之說、有迴避「輿論」之說、有屋塌之說、有「滿漢軫域」(乾隆二三年間,規定旗人的家奴可以開戶,即准許漢人出旗)之說、也有雪芹築屋白家疃與怡親王有關之說等不一而足。我則認為除了經濟原因之外,雪芹為了尋找一方遠避塵囂,更為理想的著書、修書之所。
只有親臨白家疃的人,才能體會到白家疃這個靠近西山腳下的小村有多美,青山似黛,植被豐沛,正如敦敏和張宜泉的詩中所道出的:「日望西山餐暮霞」、「廬結西郊別樣幽」、「門外山川供繪畫」、「寂寞西郊人到罕」,均可證明雪芹的居處近山傍水,除了自然秀美以外,寂靜和諧,是著書、修書的理想環境,我想比起香山健銳營的創作條件要好。遙想當年,雪芹為了著書,常常踱步於村西小石橋附近,縝密思考書中之情節……只有小石橋還曾記憶起當年雪芹踱步沉思的身影。
(三)——空空道人考
《紅樓夢》中有個很重要的過場人物——空空道人。在關於曹雪芹的各種傳說中,事涉此人的並不很多。但這位神秘的道人於「紅樓」成書到底有什麼關聯呢?
日前,筆者曾見到吳恩裕先生所著《有關曹雪芹十種》中的《考稗小記》曾說:「得魏君藏『雲山翰墨冰雪聰明』八字篆文,謂為雪芹所書。按篆文並不工。下署『空空道人』有『松月山房』陰文小印一方,刻技尚佳,……見之者鄧之誠先生謂的確為乾隆紙,而印泥則不似乾隆時物,蓋乾隆時之印泥色稍黃雲雲。余為謂倘能斷定為乾隆紙,則印泥不成問題。蓋不惟此印泥本即為淺朱,即使為深朱亦不能必其為非乾隆時物。『空空道人』四字尚好。此十二字,果為雪芹所書否,雖不可必,然1963年2月晤張伯駒先生,謂『空空道人』四字與其昔年所見雪芹題海客琴樽圖之字,『都是那個路子』雲。」吳先生雖然經兩位大家鑒定為曹雪芹真跡,因印泥的顏色有礙,證據略顯蒼白。
這讓我突然想起我的好友楊奕先生,他長期生活在白家疃附近的太舟塢,他曾寫過《清代著名詞人之一那蘭性德》一文,講到一件非常重要的問題,就是白家疃有一座空空廟,這便是為雪芹的「空空道人」提供了直接證據。為饗讀者,引綴如下:「就在曹雪芹白家疃居所的南邊山根,曾有一座小廟獨立山麓。廟一間,面積約十平方米。因為廟中沒有神只偶像和牌位,空空盪盪,當地人叫它『空空廟』。此廟於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平整土地時被拆除。……雖已無文字記載,但從形制和位置判斷,當為山神廟一類。建築年代已無考證。現今有人認為這座『空空廟』可能與曹雪芹《紅樓夢》開頭所寫的『空空道人』有關。」
楊奕先生僅推測空空廟與《紅樓夢》的「空空道人」有關。但並沒有點破「空空道人」就是曹雪芹。可能楊奕先生沒有見到吳恩裕先生著的《有關曹雪芹十種》一書,或許也沒有見到「雲山翰墨冰雪聰明」這幅篆文小品。吳恩裕先生雖然請了當時著名鑒定大家鑒定為曹雪芹親書,但始終沒有弄清「空空道人」之號與雪芹的關系。白家疃的「空空廟」無疑為《紅樓夢》以及曹雪芹的研究提供了極為重要的證據。
為何雪芹先生在書畫作品之中用他不常用的齋號?我以為早在乾隆二十四年雪芹在世的時候,《紅樓夢》(當時僅限於抄本),已經被視為「謗書」了;也就是弘旿所謂的「礙語」;弘曉組織家人抄寫《石頭記》,不用外人,以至怡府書目中找不到他家存有這樣一部書,就是怕人知道他家存有這部「謗書」,而此時雪芹(被抄家的後人)政治上受歧視,經濟上陷入困頓,以至蓬牖茅椽,繩床瓦灶、鬻畫為生,飧饔時有不繼、舉家食粥,酒常賒的困境。為了《石頭記》的成書,為了頑強地生存下去,一些時候,雪芹不得不在作書畫或寫信札時,署自己不常用的齋號,「空空道人」即是其一,當然「空空道人」也不是空穴來風,作為雪芹先生不常用的齋號,也是有因緣的,他生活的白家疃村的「空空廟」,雪芹曾經用來為村民看病,便借過來作為自己的齋號,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倘若不了解白家疃的歷史與淵源,親自去探索與考證,自然無法了解雪芹先生當時所處的困境與現狀。這正是雪芹先生起用「空空道人」齋號的用意,從而也為後人考證帶來了難度,然而這進一步確鑿地證明了「雲山翰墨冰雪聰明」篆文小品為雪芹所書。願請方家賜教!
另一旁證:吳恩裕先生在《考稗小記》所敘雪芹先生一行書信札,也證明雪芹簽名用一不經見之別號,為饗讀者,引綴如下:「魏宜之君言,1954年春,有人以曹雪芹書簡求售,索價至數百萬元(核今之幣值數百元),亟祥詢之,據雲:彼所見之兩頁為雪芹行書信札,系寄某旗人者,略謂囑作之詩,因忙至今始得奉上,不知合用否,請斧正等等。函後簽名不作雪芹,而為一不經見之別號,但此別號為何,魏君已不多記意」。(見吳恩裕《有關曹雪芹十種》第132、133頁)
(四)——曹雪芹與廣泉寺
香山廣泉寺是惟一確切記載曹雪芹與好友張宜泉到過的地方,並且兩人留有詩歌唱和,遺憾的是,雪芹先生的詩沒有流傳下來,只有宜泉先生按照雪芹詩歌的原韻和詩被記錄下來,為饗讀者,引綴如下:「《和曹雪芹〈西郊信步憩廢寺〉原韻》:
「君詩曾未等閑吟,破剎今游寄興深。碑暗定知含今雨,牆貴可見補雲陰。
蟬鳴荒徑遙相喚,蛩唱空廚近自尋。寂寞西郊人到罕,有誰曳杖過煙林。」
朋友肖長江上個世紀60年代曾經到過此寺,和他談起,他說此寺僅留古井一口。探訪古寺的心情油然而生,老肖願做向導。
文案工作必須提前做,查閱史籍是必不可少的。查閱《紅樓夢研究集刊》第一集(197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有徐公時先生撰寫的《有誰曳杖過煙林——曹雪芹和張宜泉在北京西郊活動之斷片》。徐先生是通過研究張宜泉先生的詩以及和雪芹先生家族有關系的朋友寫的詩歌,找到了與曹寅同時代的好朋友宋犖(康熙三十一年任江蘇巡撫),寫有西山廣泉寺的詩歌,韻腳全同,來推測這座水源頭附近的廢寺——廣泉寺,遺憾的是徐先生沒有到過廣泉寺。
與老肖乘興而行到水源頭,繞過一個小山坡,路很窄,沿著羊腸小道前行,時陡時緩,有時還需要攀扶一些路旁的小樹或灌木,體會到張宜泉先生詩中所說:「曳杖過煙林」的境況,時間不長便到了廣泉寺。這個地方林木清幽,人跡罕至,廣泉廢寺已經沒有任何建築構件了,只有古井一口,是廣泉寺惟一的遺跡,坐落在半山腰的古井,打得是很深的。《天府廣記》曾經有廣泉寺古井的記載,稱其水質甘洌,適於烹茶。我突然發現古井的蓋板上隱隱約約有文字,只是年代久遠,字跡有些模糊,仔細辨認為「廣泉古井」為篆書,左邊的字體只能辨認出繁寫的「華」字以及「重修」二字,即便是這樣,對我們來講也是十分重要的,起碼我們辛苦尋覓的廣泉古寺,位置十分確切(事後查閱有關資料,得知廣泉古井上書寫的文字是北洋政府大員周肇祥重修古井之後留下的)。
遙想當年雪芹與好友,信步憩廢寺,當時他們所見的廢寺,雖然殘敗,也不至於像現在沒有任何遺跡可尋,雪芹與宜泉所看到的:零落的廢寺,滿目瘡痍,自然聯想到自己的身世,情不自禁地感懷,感嘆世間的悲歡離合,因此,寫詩記述此事。
踏著雪芹先生和好友走過的足跡,回想著二百多年雪芹與宜泉尋訪古寺的往事,此時感慨萬千,雪芹的身世如在眼前,只有親身經歷過「烈火烹油,鮮花著錦」似的生活,以及經歷過兩次抄家後,過著「舉家食粥酒常賒」生活的雪芹,才能寫出膾炙人口,享譽世界的《紅樓夢》,讓後人敬仰。
(五)——曹雪芹和敦敏、敦誠「虎門數晨夕」
位於西城西單東側的石虎胡同31號、33號院(上 世紀60年代前為7號、8號院,今為民族大世界商場),兩院相通,是北京保存較好的一座明清大宅。而且還曾為皇家府邸。這座府邸是大型的多重四合院。在北京眾多的四合院中,這個院可以說是居住名人最多的院落之一。此院在明代為「常州會館」,是江南舉子進京科考居住學習的地方。在清初,清政府把會館遷移到南城,這里又為吳三桂之子吳應熊的府邸。因清皇太極的小女即十四格格恪純公主下嫁給吳應熊,故這里一直被人們稱為「駙馬府」,又稱「恪純公主府」。現在北京的史地學者們為著文或探討方便,仍習慣稱這里為「駙馬府」。到清雍正年間,為對八旗子弟教育,在這里建立清「右翼宗學」。(清左翼宗學在東城的燈市口)。我國清代偉大的文學家曹雪芹曾在這里任教。因曹公的好友敦誠有詩句「當時虎門數晨夕」,所以紅學家們又稱這里為「虎門」。
就在這個大府的一個北院中,巍然屹立著一棵巨大的古棗樹。其高達15米,干周長達3米,始植於明初,距今已六百多年,是北京的「古棗樹之最」,人稱「京都古棗第一株」。古棗樹是北京的特色之一,在北京四合院中古棗樹最多。因棗樹「外表多荊棘,內中實赤心」,所以在很多名人故居中,都植有古棗樹。像文天祥祠、於謙故居、楊昌繼故居、魯迅故居、老舍故居、田漢故居等。這棵古棗樹的粗干盤錯挺拔,猶如巨龍昂首向天,無數的枝幹刺向半空。此後在這個大府里居住過很多古今文化名人,曹雪芹可以說是最著名的人物。
曹雪芹是什麼時間到右翼宗學任教的呢?紅學家們也沒有定論。但有的紅學家認為大約是在乾隆九年(1744年)左右。他在宗學里具體的工作是什麼呢?紅學家們竟說法不一。有的說是助教,有的說是教師,有的說是舍夫,有的說是瑟夫(這個瑟夫是否為舍夫的諧音),還有的說是職員、夫役、當差等。總之,他是在宗學任教。曹雪芹在右翼宗學任教,他是什麼學歷呢?有的紅學家認為他是孝廉(即舉人),但多認為是「貢生」,而且是「拔貢」。在清朝的學制中「貢生」有六貢,即恩、拔、歲、優、副、例。曹公的「拔貢」是順天府的拔貢,是經朝考合格的,故能到宗學任教。而敦敏、敦誠兄弟是右翼宗學的學生,他們大約是在乾隆九年入學的。
當時敦敏十六歲,敦誠十一歲。由於敦敏、敦誠兄弟聰明才奇,喜文善詩,和曹雪芹的關系雖是師生關系,盡管他們年齡相差也較大。但因志同道合,志趣相投,曹雪芹和兩位學生的關系很好,經常一起在古棗樹下談古論今,逐漸由師生關系變成好友。敦誠有著名的《寄懷曹雪芹》詩,詩雲:「當時虎門數晨夕,西窗剪燭風雨昏。接羅倒著容君傲,高談雄辯虱手捫。」。他們「數晨夕」、「高談雄辯」,不但經常在一起飲酒論詩,還有載可查,曹公曾幾次到敦敏的住處「槐園」去。關於「敦敏槐園在何處?」紅學家們雖多有考證,但今仍是個謎。但一致認為是在西城西南城牆根一帶。(有的紅學家認為是位於西單西南的南醇王府或袁家花園一帶,過去這里是太平湖,但都沒有確定。在復內北側金融街上有兩棵明代古槐,又靠近原牆根,這里會不會是「槐園」呢?尚有待於紅學家們的考證)。而敦誠的「西園」,紅學家們的觀點比較一致,認為在阜成門內大街南側一帶。清右翼宗學是在乾隆十九年遷到宣武門內的絨線胡同。而這時,曹公已不在宗學。
關於曹公是什麼時間離開的宗學,紅學家們也不太清楚。只是根據右翼宗學是在乾隆十九年時遷走,推算可能是在乾隆十六、七年左右離開宗學到的西山。現在的曹雪芹紀念館,即過去的正白旗村39號老屋,實際上也就是曹公故居,在1974年4月發現了題壁詩,有的詩注有「丙寅」年,也就是乾隆十一年,證明曹公在乾隆十一年時已到西山。有紅學家說,曹雪芹是在其好友及表兄福彭的幫助下住到西山的,福彭正是正白旗的都統。還有福彭英年早逝,是在乾隆十三年41歲時去世的。所以曹公在乾隆十一年時已在西山是可能的。在曹雪芹紀念館的第三展室就明確寫著:「約於乾隆十年左右,他為生活所迫,離開京城,結廬西山,過著『茅椽蓬牖,瓦灶繩床』的生活,用血和淚鑄成了他的舉世名著的」。這也就是說,曹公在乾隆十一年時已離開清右翼宗學。總之,曹雪芹在清右翼宗學教學的時間不會太長。因紅學家們多有著文,說曹公的思想感情是愛憎分明,疾俗憤世,甚至「傲骨狂形」,這當然是統治者所不容的。
如果說曹雪芹在西山的偉大創舉是寫作《紅樓夢》,那麼,在右翼宗學結識敦敏、敦誠兄弟可以說是曹公的重要身世。敦敏、敦誠兄弟有關於曹公身世的詩作,大多是在曹公到了西山後,他們頻頻交往而作的。如名篇敦敏的《西郊同人游眺兼有所吊》、敦誠的《寄懷曹雪芹》等詩,其例舉不勝舉,敦敏有《懋齋詩鈔》等詩集,敦誠有《四松堂集》等詩集。詩中都有大量的有關曹公身世的詩篇。因有關曹公身世的記載很少,紅學家們都是從敦敏、敦誠的詩作中尋找,所以敦敏的《懋齋詩鈔》和敦誠的《四松堂集》被紅學家們稱為尋找曹公在北京身世的編年史。
[編輯本段]【曹雪芹與《紅樓夢》】
長篇小說《紅樓夢》代表了中國古典小說的最高成就,它不但在國內家喻戶曉,在世界文壇上也是舉世公認的文學名著。在今天的節目里,我們就向您介紹中國傑出的小說家曹雪芹和他的《紅樓夢》。
曹雪芹的祖上本是漢人,但很早就入了滿族正白旗的內務府。他的家庭從曾祖父到他的父親,都擔任清王朝要職。康熙皇帝五次到南方巡視,有四次住在他的家裡,由此可見曹家的豪華以及與皇室關系的親密。曹雪芹的家庭除了是一個百年望族外,還是一個具有文學素養的家庭。他的祖父曹寅是當時著名的藏書家,還會作詩填詞寫劇本。
曹雪芹的少年時代經歷過一段富貴豪華的生活,但時間不長,他的父親因事受到削職抄家的處分,曹家便急遽走向衰落。等曹雪芹成年後,流落在北京的西郊,過著貧困的生活。貴族家庭生活給曹雪芹留下了許多難以忘懷的印象,這些都為他創作《紅樓夢》打下了基礎。
有關曹雪芹的生平資料流傳下來的很少,根據現在一些零星的記載,我們大概知道曹雪芹能詩、善畫、嗜酒、狷傲。寫作《紅樓夢》時,他的生活極為窘困。最後在快要完成的時候,因貧病無醫,再加上愛子早逝,傷痛過度而死,終年還不到50歲。
《紅樓夢》的初名叫《石頭記》,它以手抄本的形式在社會上流傳時,就受到人們的喜愛。由於《紅樓夢》沒有完成,有很多人順著曹雪芹的思路續寫,其中高鶚續寫的後40回比較好。他大體遵循了曹雪芹創作,完成了《紅樓夢》悲劇的主題。有些情節處理的很精彩。1792年,一個叫程偉元的出版家把曹雪芹的《紅樓夢》80回與高鶚續寫的後40回合在一起出版了兩次,從此《紅樓夢》便在中國流行起來。
《紅樓夢》主要寫的是一個悲劇的愛情故事,並以愛情故事為中心,通過一個貴族大家庭的興衰變化,揭露了封建統治階級的奢靡、丑惡,展示出封建社會必然走向崩潰的歷史命運。
《紅樓夢》一開始,就把讀者帶進五光十色的榮國府。這是一個由少數主子和數百奴僕所組成的貴族大家庭。這些貴族家庭成員每天想的就是如何享樂。就在這個貴族家庭中,曹雪芹塑造出賈寶玉、林黛玉具有光彩的男女主人公,以及眾多的少女形象。
男主人公賈寶玉是貫串全書始終的人物。根據考證,這一形象中,有作者的親身體驗。賈寶玉生長在貴族之家,家族對他寄予厚望,但是他不愛讀書,憎恨封建傳統思想,厭惡束縛他的家庭,充滿叛逆精神。由於他生活在一群美麗、單純的侍女中間,而對生活在下層的女性飽含同情。
少女林黛玉是曹雪芹著意刻畫的女性。這個寄居在榮國府中的弱女子,有著極強的自尊心,她才華橫溢而又多愁善感。她與賈寶玉兩小無猜,後來成為生死相戀的情人,但最終他們的愛情被封建勢力所扼殺。
曹雪芹可謂是塑造人物的高手,在《紅樓夢》中,共出現四百五十多個人物,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色。另外,由於曹雪芹對詩詞、金石、書畫、醫學、建築、烹調、印染等各門學問都十分精通,所以在描寫貴族家庭的飲食起居,園林建築,傢具器皿,服飾擺設,車轎排場,都真實而細膩。
《紅樓夢》問世以後,人們爭相閱讀它談論它,有些青年讀者,為書中的男女主人公的愛情感動的流淚。但是《紅樓夢》也引起封建也官僚和封建衛道者的猛烈攻擊,把它列為禁書。但無論怎麼禁止,《紅樓夢》仍然在群眾中流傳。除此外,《紅樓夢》還引起人們的研究興趣,後來被稱之為「紅學」。
[編輯本段]【曹雪芹與榮國府建築】
王世仁
榮國府是文學名著《紅樓夢》里人們最為熟知的地方,許多文章包括紅學泰斗,都認定北京後海的清代恭親王府及花園就是榮國府和大觀園的原型。但是,如果仔細分析建築布局,以乾隆《南巡盛典》中江寧行宮即原織造署圖與小說核對,似織造署更接近小說描寫的格局制度。
榮國府的原型——清初江寧(南京)織造署和北京王公府邸融合的創造
江寧織造署是明朝永樂後在南京設的內府機房,為皇家織錦緞。清初江寧製造監督官均由京師內務府統管。康熙二年建署,曹雪芹曾祖曹璽主其事。康熙二十三年第一次南巡駐將軍府,適曹璽去世,康熙去看望其家屬(因曹璽妻孫氏為康熙之乳母)。其後二、三、四、五次南巡,至江寧皆駐於織造署,這時期是曹宅最興旺時期,擴建了府署、花園。康熙末至雍正六年曹氏敗落直至抄家遷北京。乾隆十六年南巡,將織造署改建行宮。據考證大約乾隆二十三年曹雪芹曾故地重遊,至今南京傳說《紅樓夢》在南京寫成。
江寧行宮在乾隆《南巡盛典》中繪有全圖,用織造署圖和小說榮國府對照,格局基本相同。如中路主體基本一致,只是正堂(《紅樓夢》中榮禧堂)無東西耳房,但有位置可補;行宮圖中之寢宮,正是小說中新花廳的位置;行宮圖中西路之太後寢宮,正是賈母和寶玉、黛玉住處。前面的「朝房」正是小說中管事房、書房位置;行宮圖中便殿、戲台、茶膳房,正是小說中榮慶堂、戲台、茶廚房位置等。同時,江寧織造署與北京的王府又有相當近似的一些特徵,主要是組群排列的格局和兼容南北的建築式樣。如榮國府「三間獸頭大門」,是北京王府外門形制。賈赦宅「黑油大門」,清代三品以下官用黑油漆;榮國府中的廂房鹿頂耳房鑽山,這是只有北京才有的做法;穿堂、抱廈、倒座廳、暖閣,也都是北京大宅院常見的形式等。從作者曹雪芹經歷來看,其聰明早熟,對幼年在江寧的生活環境必有清晰記憶,到北京後,經常出入恩主怡親王府和親戚平郡王府,有機會親自體味北京王府,因此,以作者熟悉的自家宅第為藍本,又結合北京王府的特點創作出榮國府也是很自然的事。
Ⅷ 介紹一下曹雪芹!
曹雪芹(1724—1764),清代小說家。名霑,字夢阮,號雪芹,又號芹溪、芹圃。祖籍河北省豐潤縣。清初,入滿洲正白旗籍。他本人生於南京。
曹雪芹生活在一個「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從曾祖父起三代世襲江寧織造達60年之久。祖父曹寅當過康熙的「侍讀」,曾祖母又是康熙的乳母,曹家與皇室的關系非常密切。少年時代,他「錦衣紈絝」、「飫甘饜肥」,過了一段豪門公子的奢侈生活。雍正五年(1727),他父親曹頫因事受到株連,被革職抄家。從此,家族的權勢和財產都喪失殆盡。他的家庭居處屢遷,生活極不安定,有時甚至不得不投親靠友,以維持生活,還常常受到歧視和凌辱。經歷了由錦衣玉食到「舉家食粥」的貧民百姓的滄桑之變,使他對封建統治階級的沒落命運有了切身感受,對社會上的黑暗和罪惡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認識。
曹雪芹的曾祖曹璽任江寧織造。曾祖母孫氏做過康熙帝玄燁的保姆。祖父曹寅做過玄燁的伴讀和御前侍衛,後任江寧織造,兼任兩淮巡鹽監察御使,極受玄燁寵信。玄燁六下江南,其中四次由曹寅負責接駕,並住在曹家。曹寅病故,其子曹顒、曹頫先後繼任江寧織造。他們祖孫三代四人擔任此職達60年之久。曹雪芹自幼就是在這「秦淮風月」之地的「繁華」生活中長大的。
雍正初年,由於封建統治階級內部政治斗爭的牽連,曹家遭受一系列打擊。曹頫以「行為不端」、「騷擾驛站」和「虧空」罪名革職,家產抄沒。曹頫下獄治罪,「枷號」一年有餘。這時,曹雪芹隨著全家遷回北京居住。曹家從此一蹶不振,日漸衰微。
經歷了生活中的重大轉折,曹雪芹深感世態炎涼,對封建社會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認識。他蔑視權貴,遠離官場,過著貧困如洗的艱難日子。
晚年,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窮苦,「滿徑蓬蒿」,「舉家食粥」。他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專心一志地從事《紅樓夢》的寫作和修訂。乾隆二十七年(1762),幼子夭亡,他陷於過度的憂傷和悲痛,卧床不起。到了這一年的除夕(1763年2月12日),終於因貧病無醫而逝世(關於曹雪芹逝世的年份,另有乾隆二十八年和二十九年兩種說法)。
曹雪芹「身胖,頭廣而色黑」。他性格傲岸,憤世嫉俗,豪放不羈。嗜酒,才氣縱橫,善談吐。曹雪芹是一位詩人。他的詩,立意新奇,風格近於唐代詩人李賀。他的友人敦誠曾稱贊說:「愛君詩筆有奇氣,直追昌谷破籬樊。」又說:「知君詩膽昔如鐵,堪與刀穎交寒光。」但他的詩僅存題敦誠《琵琶行傳奇》兩句:「白傅詩靈應喜甚,定教蠻素鬼排場。」
曹雪芹又是一位畫家,喜繪突兀奇峭的石頭。敦敏《題芹圃畫石》說:「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見此支離。醉余奮掃如椽筆。寫出胸中塊磊時。」可見他畫石頭時寄託了胸中郁積著的不平之氣。曹雪芹的最大的貢獻還在於小說的創作。他的小說《紅樓夢》內容豐富,思想深刻,藝術精湛,把中國古典小說創作推向最高峰,在文學發展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乾隆十五年左右,他離京遷居西郊農村。曹雪芹晚年的生活更凄涼、悲慘,「舉家食粥酒常賒」,貧病無醫,又加上幼子夭折,所著長篇小說《紅樓夢》一書尚未完成,他便與世長辭,給我們留下了許多遺憾。
曹雪芹從小受到文學、藝術的熏陶,他的祖父曹寅工詩詞、善書法,是當時著名的藏書家。曹雪芹深受其祖父的影響,工詩善畫,具有多方面的藝術才能。遷居北京西郊後,他在艱難困苦的境遇中,嘔心瀝血,「披閱十載,增刪五次」,創作了不朽的現實主義巨著《紅樓夢》。今傳本《紅樓夢》共120回,後40回一般認為[是url]高鶚續成。
曹雪芹的《紅樓夢》世人皆知,而他的另一著作《廢藝齋集稿》,是一部記載我國工藝技術性的作品,故只在愛好技藝的圈內人中流傳。曹雪芹在這部書中打破了中國文人對「百工之人,君子不齒」的陳舊觀念,詳細記載了金石、風箏、編織、印染、烹調、園林設計等八項工藝藝程,目的是為了讓殘疾人能夠以以養身,彌補先天、後天的不足。曹雪芹曾熱心教會殘疾人於叔度扎糊風箏,助他以此業養家。他在《南鳶北鷂考工志》自序中道:是歲除夕,老於冒雪而來,鴨酒鮮蔬,滿載驢背,喜極而告日:「不想三五風箏,竟獲重酬;所得共享之……」這不僅反映了曹雪芹與子叔度的友誼,更反映了曹雪芹扶弱濟困、助人為樂的高尚情懷。
《紅樓夢》以貴族封建家庭生活素材為基礎,以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愛情悲劇及賈寶玉與薛寶釵的婚姻悲劇為經線,縱向剖析了造成悲劇的深刻社會根源;同時,以賈府的興衰為緯線,通過賈、史、王、薛四大家族間衛道者與叛逆者之間的矛盾沖突,橫向展示了由眾多人物構成的廣闊的社會生活環境。由此揭露了封建社會的種種罪惡及其不可克服的內在矛盾。廣泛深刻地反映了當時中國的社會現實,有力抨擊了封建家庭的荒淫、腐敗,展示出封建制度瀕於崩潰和必然滅亡的歷史趨勢。
曹雪芹生平簡表
雍正二年(甲辰1724)閏四月二十六日生。
雍正三年(乙巳1725)四月二十六日芒種節周歲,遂以芒種為生辰之標志。
雍正六年(戊申1728)父曹頫 獲罪抄家逮問,家口回京。住蒜市口。
乾隆元年(丙辰1736)赦免各項「罪款」,家復小康。十三歲(書中元宵節省親至除夕。寶玉亦十三歲)。是年四月二十六日又巧逢芒種節(書中餞花會)。
乾隆二年(丁巳1737)正月,康熙之熙嬪薨。嬪陳氏,為慎郡王胤禧之生母(書中「老太妃」薨逝)。
乾隆五年(庚申1740)康熙太子胤仍之長子弘皙謀立朝廷,暗刺乾隆,事敗。雪芹家復被牽累,再次抄沒,家遂破敗。雪芹貧困流落。曾任內務府筆貼式。
乾隆十九年(甲戍1754)《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初有清抄定本(未完)。
乾隆二十年(乙亥1755)續作《石頭記》。
乾隆二十一年(丙子1756)脂批於第七十五回前記雲:「乾隆二十一年丙子五月初七日對清。缺中秋詩,俟雪芹。」是為當時書稿進度情況。脂硯齋實為之助撰。
乾隆二十二年(丁丑1757)友人敦誠有《寄懷曹雪芹》詩。回顧右翼宗學夜話,相勸勿作富家食客,「不如著書黃葉村」。此時雪芹已到西山,離開敦惠伯富良家(西城石虎胡同)。
乾隆二十三年(戊寅1758)友人敦敏自是夏存詩至癸未年著,多詠及雪芹。
乾隆二十四年(已卯1759)今存「已卯本」《石頭記》抄本,始有「脂硯」批語紀年。
乾隆二十五年(庚辰1760)今存「庚辰本」《石頭記》,皆「硯齋四閱評過」。
乾隆二十六年(辛巳1761)重到金陵後返京,友人詩每言「秦淮舊夢人猶在」,「官頹樓夢舊家」,皆隱指《紅樓夢》寫作。
乾隆二十七年(壬午1762)敦敏有《配刀質酒歌》,記雪芹秋末來訪共飲情況。脂批:「壬午重陽」有「索書甚迫」之語。重陽後亦不復見批語。當有故事。
乾隆二十八年(癸未1763)春二月末,敦敏詩邀雪芹三月初相聚(為敦誠生辰)。未至。秋日,愛子痘殤,感傷成疾。脂批:「……書未成,芹為淚盡而逝;余哭雪芹,淚亦待盡……」記之是「壬午除夕」逝世,經考,知為「癸未除夕」筆之誤。卒年四十歲。
乾隆二十九年(甲申1764)敦誠輓詩:「曉風昨日拂銘旌」, 「四十華年太瘦生」,皆為史證。
Ⅸ 曹雪芹簡介及文學特點
曹雪芹是清代著名文學家,小說家,代表作品是《紅樓夢》。下面我帶著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曹雪芹吧!
曹雪芹
曹雪芹,名沾,字夢阮,號雪芹,又號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學家,小說家。先祖為中原漢人,滿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達,曾身雜優伶而被鑰空房。愛好研究廣泛:金石、詩書、繪畫、園林、中醫、織補、工藝、飲食等。他出身於一個「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因家庭的衰敗飽嘗人世辛酸,後以堅韌不拔之毅力,歷經多年艱辛創作出極具思想性、藝術性的偉大作品《紅樓夢》。
小說創作
《紅樓夢》一書所反映的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時代的社會生活畫面,正是歷史上的所謂乾隆盛世,其實在王朝鼎盛的背後存在著種種的矛盾,也隱藏著重重的危機。
康熙末年,皇子們分朋樹黨,爭權謀位。最後是四皇子胤稹奪得了帝位,這就是雍正皇帝。雍正即位後,立即開展了一場窮治政敵的兇殘斗爭,殘酷地迫害與己爭奪皇位的諸兄弟和異己的政治勢力。曹雪芹的嗣父曹頫就是因跟皇室派別斗爭有牽連被罷官,抄家。
曹雪芹的《紅樓夢》,是以自己和親戚家庭的敗落為創作素材的,因此帶有一定的回憶性質;但他創作的《紅樓夢》是小說而不是自傳,不能把《紅樓夢》作為曹雪芹的自傳看待。
1727年(雍正五年)末、1728年(雍正六年)初,曹頫因織造差員勒索驛站及虧空公款等罪,被下旨抄家,曹頫被「枷號」,曹寅遺孀與小輩等家口遷回北京,靠發還的崇文門外少量房屋度日。曹家從此敗落。經歷這樣家族變遷的曹雪芹,因此而獲得對貴族之家種種黑暗與罪惡的深切體驗,這便成為他創作《紅樓夢》重要的生活基礎。《紅樓夢》創作開始時,雪芹年未二十。他前後花了十年時間,經五次增刪修改,在他30歲之前,全書除有少數章回未分定,因而個別回目也須重擬確定,以及有幾處尚缺詩待補外,正文部份已基本草成(末回叫「警幻情榜」),書稿匆匆交付其親友脂硯齋等人加批謄清。最後有十年左右時間,雪芹是在北京西郊某山村度過的。不知是交通不便還是另有原因,他似乎與脂硯齋等人極少接觸,也沒有再去做書稿的掃尾工作,甚至沒有跡象表明他審讀、校正過已謄抄出來的那部份書稿,也許是迫於生計只好暫時輟筆先作「稻粱謀」吧。其友人敦誠曾寫詩對他規勸,希望他雖僻居山村,仍能繼續像從前那樣寫書:「勸君莫彈食客鋏,勸君莫叩富兒門。殘杯冷炙有德色,不如著書黃葉村。」(《寄懷曹雪芹》)
文學特點
「生於繁華,終於淪落」。曹雪芹的家世從鮮花著錦之盛,一下子落入凋零衰敗之境,使他深切地體驗著人生悲哀和世道的無情,也擺脫了原屬階級的庸俗和褊狹,看到了封建貴族家庭不可挽回的頹敗之勢,同時也帶來了幻滅感傷的情緒。他的悲劇體驗,他的詩化情感,他的探索精神,他的創新意識,全部熔鑄到《紅樓夢》里。
熱愛生活又有夢幻之感,入世又出世,這是曹雪芹在探索人生方面的矛盾。曹雪芹並不是厭世主義者,他並不真正認為人間萬事皆空,也並未真正勘破紅塵,真要勸人從所謂的塵夢中醒來,否則,他就不會那樣痛苦地為塵世之悲灑辛酸之淚,就不會在感情上那樣執著於現實的人生。他正是以一種深摯的感情,以自己親身的體驗,寫出入世的耽溺和出世的嚮往,寫出了耽溺痛苦的人生真相和希求解脫的共同嚮往,寫出了矛盾的感情世界和真實的人生體驗。
《紅樓夢》開卷第一回有兩篇作者自序。在這兩篇自序里,曹雪芹自述寫作緣起、寫作經歷和心得體會,鮮明地表達了自己的文學思想和創作原則。[4] 他首先批評了那些公式化、概念化、違反現實的創作傾向,認為這種創作遠不如「按自己的事體情理」創作的'作品「新鮮別致」,那些「大不近情,自相矛盾」之作,「竟不如我半世親睹親聞的這幾個女子」,「至若離合悲歡,興衰際遇,則又追蹤躡跡,不敢稍加穿鑿,徒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傳者」。他既不藉助於任何歷史故事,也不以任何民間創作為基礎,而是直接取材於現實社會生活,是「字字看來皆是血」,滲透著作者個人的血淚感情。作品「如實描寫,並無諱飾」,保持了現實生活的多樣性、現象的豐富性。從形形色色的人物關系中,顯示出那種富貴之家的荒謬、虛弱及其離析、敗落的趨勢。他所寫的人物打破了過去「敘好人完全是好,壞人完全是壞」的寫法,「所敘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使古代小說人物塑造完成了從類型化到個性化的轉變,塑造出典型化的人物形象。曹雪芹以詩人的敏感去感知生活,著重表現自己的人生體驗,自覺地創造一種詩的意境,使作品婉約含蓄,是那樣的歷歷在目,又是那樣的難以企及。他不像過去的小說居高臨下地裁決生活,開設道德法庭,對人事進行義正詞嚴的判決,而是極寫人物心靈的顫動、令人參悟不透的心理、人生無可迴避的苦澀和炎涼冷暖,讓讀者品嘗人生的況味。
Ⅹ 曹雪芹生平
曹雪芹(1715/1724~1763/1764/1765),清代小說家。名上雨下沾(zhan),字夢阮,雪芹是其號,又號芹圃、芹溪。祖籍遼寧遼陽(一說遼寧鐵嶺,一說沈陽,一說河北豐潤),先世原是漢族,後為滿洲正白旗「包衣」人(「包衣」系滿語音譯,意思是家奴)。
曹雪芹的曾祖曹璽任江寧織造。曾祖母孫氏做過康熙帝玄燁的保姆。祖父曹寅做過玄燁的伴讀和御前侍衛,後任江寧織造,兼任兩淮巡鹽監察御使,極受玄燁寵信。玄燁六下江南,其中四次由曹寅負責接駕,並住在曹家。曹寅病故,其子曹顒、曹頫先後繼任江寧織造。他們祖孫三代四人擔任此職達60年之久。曹雪芹自幼就是在這「秦淮風月」之地的「繁華」生活中長大的。雍正初年,由於封建統治階級內部政治斗爭的牽連,曹家遭受一系列打擊。曹頫以「行為不端」、「騷擾驛站」和「虧空」罪名革職,家產抄沒。曹頫下獄治罪,「枷號」一年有餘。這時,曹雪芹隨著全家遷回北京居住。曹家從此一蹶不振,日漸衰微。經歷了生活中的重大轉折,曹雪芹深感世態炎涼,對封建社會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認識。他蔑視權貴,遠離官場,過著貧困如洗的艱難日子。晚年,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窮苦,「滿徑蓬蒿」,「舉家食粥」。他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專心一志地從事《紅樓夢》的寫作和修訂。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幼子夭亡,他陷於過度的憂傷和悲痛,卧床不起。到了這一年的除夕(1763年2月12日或1724年2月1日),終於因貧病無醫而逝世(關於曹雪芹逝世的年份,另有乾隆二十八年和二十九年兩種說法)。曹雪芹「身胖,頭廣而色黑」。他性格傲岸,憤世嫉俗,豪放不羈。嗜酒,才氣縱橫,善談吐。曹雪芹是一位詩人。他的詩,立意新奇,風格近於唐代詩人李賀。他的友人敦誠曾稱贊說:「愛君詩筆有奇氣,直追昌谷破籬樊。」又說:「知君詩膽昔如鐵,堪與刀穎交寒光。」但他的詩僅存題敦誠《琵琶行傳奇》兩句:「白傅詩靈應喜甚,定教蠻素鬼排場。」曹雪芹又是一位畫家,喜繪突兀奇峭的石頭。敦敏《題芹圃畫石》說:「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見此支離。醉余奮掃如椽筆。寫出胸中塊磊時。」可見他畫石頭時寄託了胸中郁積著的不平之氣。曹雪芹的最大的貢獻還在於小說的創作。
他的小說《紅樓夢》內容豐富,思想深刻,藝術精湛,把中國古典小說創作推向最高峰,在世界文學發展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紅樓夢》是他「披閱十載,增刪五次」,「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的產物。可惜,在他生前全書沒有完稿。今傳《紅樓夢》80回80回以後他已寫出一部分初稿,但由於種種原因而沒有流傳下來。有高鶚(或只是修訂者)續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