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認購權證和認沽權證怎麼計算怎麼買
■有關權證的基本常識
■問:什麼是權證?
答:權證是一種有價證券,投資者付出權利金購買後,有權利(而非義務)在某一特定期間(或特定時點)按約定價格向發行人購買或者出售標的證券。其中:發行人是指上市公司或證券公司等機構;權利金是指購買權證時支付的價款;標的證券可以是個股、基金、債券、一籃子股票或其它證券,是發行人承諾按約定條件向權證持有人購買或出售的證券。
■問:怎樣閱讀權證的發行公告書?
答:權證的各要素都會在發行公告書中得到反映,舉例來說:A公司發行以該公司股票為標的證券的權證,假定發行時股票市場價格為15元,發行公告書列舉的發行條件如下:
發行日期:2005年8月8日;存續期間:6個月;權證種類:歐式認購權證;發行數量:5000萬份;發行價格:0.66元;行權價格:18.00元;行權期限:到期日;行權結算方式:證券給付結算;行權比例:1:1。
上述條款告訴投資者由A公司發行的權證是一種股本認購權證,該權證每份權利金是0.66元,發行總額為5000萬份,權證可以在六個月內買賣,但行權則必須在六個月後的到期日進行。
如果到期時A公司股票市場價格為20元,高於權證的行權價18元,投資者可以18元/股的價格向發行人認購市價20元的A公司股票,每股凈賺2元;如果到期時A公司股價為15元,低於行權價18元,投資者可以不行權,從而僅損失權利金0.66元/股。
■權證投資入市流程
■問:投資者如何辦理買賣權證業務?
答:首先,投資者到已經獲得權證業務資格的證券營業部櫃台申請辦理權證業務。
個人客戶需帶本人有效身份證原件及復印件、股東賬戶卡;代辦需攜帶兩人的有效身份證原件及復印件,以及經過公證的授權書。其次,營業部業務人員審核客戶資料無誤後,向首次買賣權證的投資者全面介紹相關業務規則,充分揭示可能產生的風險,並要求簽署風險揭示書。
第三,營業部業務人員為客戶開通權證交易許可權。權證交易許可權開通後,您可以同買賣普通股票一樣的進行權證交易,可通過各種委託方式進行。
■問:權證買賣使用什麼賬戶?
答:投資者應當使用A股證券賬戶進行權證的認購、交易和行權申報。投資者如果已經開立A股證券賬戶就不需要重新開戶,可使用現有的A股賬戶進行權證交易。
■問:權證如何向投資者收費?
答:交易所規定權證的交易傭金、費用參照基金的收費,目前基金的傭金收取標准為不超過交易金額的0.3%,起點人民幣5元;行權費用為過戶證券面值的0.1%,收費標准以交易所
和中國證券登記結算公司頒布的正式文件為准。
■如何控制風險來獲取收益
■問:投資者如何利用權證獲取收益?
答:首先,可以利用權證獲取超額收益。權證是一種以小博大的投資工具,購買時只需花費少量的權利金,但有可能收益會很大。
例如:投資者李先生投資1000股A公司股票,王先生投資10000份A公司的認股權證,行權價格為18元約定兩人同時入市,入市時A公司股票價格為15元,權證到期時,A公司股價上升到20元,則李先生和王先生的盈利情況見表一。
從表中對比可以看出,權證投資具有很高的杠桿性。王先生判斷正確的情況下,其買入A公司權證的收益遠遠超出李先生購買股票的收益。當然,如果王先生判斷錯誤,其投資虧損則同樣遠大於李先生。
其次,可以利用權證進行避險。投資者如果已經持有A公司股票,可以購買權證進行避險,如果投資者估計A公司股票會上漲,但又可能會出現與預期不符的情況,可以花費少量的權利金買進A公司的認沽權證,一旦當股票未來下跌時,權證獲得的收益部分可以用來彌補A公司股票的損失。而如果預測正確,股票價格上漲,買入的股票已經獲利,所損失的只是少量的權利金。
■問:在投資權證時應該注意哪些風險?
答:(1)價格劇烈波動風險:權證是一種高杠桿投資工具,標的證券市價的微小變化可能會引起權證價格的劇烈波動。
(2)價格誤判風險:權證價格受到標的證券的價格走勢、行權價格、到期時間、利率、權益分派和權證市場供求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權證持有人對此等因素的判斷失誤也可能導致投資損失。
(3)時效性風險:權證與股票不同,有一定的存續期間,且其時間價值會隨著到期日的臨近而迅速遞減。
(4)履約風險:如果發行人發生財務風險,投資者有可能面臨發行人不能履約的風險。
■問:權證價格漲跌幅限制與股票有何不同?
答:權證漲跌幅是以漲跌幅的絕對價格來限制的,計算公式如下:
權證漲(跌)幅價格=權證前一日收盤價格±(標的證券當日漲幅價格-標的證券前一日收盤價)×125%×行權比例
例如:A公司權證的某日收盤價是4元,A公司股票收盤價是16元。次日A公司股票最多可以上漲或下跌10%,即1.6元;而權證次日可以上漲或下跌的幅度為(17.6-16)×125%=2元,換算為漲跌幅比例可高達50%
❷ 關於權證一些指標的計算問題 有沒有高手指教一下
權證有認購權證與認沽權證
演算法不相同的.
認購權證:認購權證的內在價值=(標的物價格-行權價)×行權比例
正股價格-(權證價格*行權比例+行權價格)=利潤
38-(11*1+42)=-15
4*0.8=3.2
15*0.8=12
認沽權證的內在價值=(行權價-標的物價格)×行權比例
❸ 什麼叫認購權證
你好,權證根據買或賣的不同權利,可分為認購權證和認沽權證,又稱為看漲權證和看跌權證。
認購權證持有人有權按約定價格在特定期限內或到期日向發行人買入標的證券,認沽權證持有人則有權賣出標的證券。
認購權證的價值隨相關資產價格上升而上升,認沽權證則隨相關資產價格下降而上升。
說得這么復雜,那認購權證是什麼意思?打個通俗的比方,如果你手中花了50塊錢買了100股甲股票的認購權證,行權日是8月1日。行權價格是5元。就是說,到8月1日這天,你有資格用5元/股的價格買該股票100股。
如果到了這天,該股的市場價是8元,別人買100股要花800元,而你這天則可以用500元就買100股,假如當初你買入權證時每股權證0.50元,那麼你一共花了550元,你當然合算了。如果你真買,這個行為就叫行權。
但是如果到了這天,該股的市場價是4元,你當然不會用5元/股的價格買,那麼你手裡的100股認購權證就是廢紙。你肯定選擇放棄行權了。 但是,你會損失50塊錢。
上面說的是認購權證的意思。 還有一種權證是認沽權證,指你在行權日可以以約定價格出售某一股票。
本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者不應以該等信息取代其獨立判斷或僅根據該等信息作出決策。
❹ 認股權證怎樣計算它的價值
簡單介紹一下吧: 權證大體分為認股權正和認購權證。 一,認購權證。 認購權證持有人有權按約定價格在特定期限內或到期日向發行人買入標的證券。認購權證的價值隨相關資產價格上升而上升。 如果V+E<P,您可以行權,去買股票。這樣比直接花錢P來買股票要省錢,就是有收益了。認股權證,我覺得更像從前的糧票布票,您憑票加上錢來買,比直接用錢來買,俗稱議價,要便宜。 如果V+E<P,不滿足,行權反而要多花錢,就無意義了。 認購權證行權時,憑每份權證按行權價向非流通股大股東買入相應數量(一般都是1:1,具體看該權證的說明)的正股。就是說,一般說來,一份權證可以買一份股票,1:1。認購價E,就是前面說的約定價格,行權價格,在一定的時期內是不變的。如果正股分紅或送股等,它的值就要變了。 二,認股權證。 認股權證,又稱「認股證」或「權證」,其英文名稱為Warrant,故在香港又俗譯「窩輪」。在證券市場上,Warrant是指一種具有到期日及行使價或其他執行條件的金融衍生工具。而根據美國證券交易所的定義,Warrant是指一種以約定的價格和時間(或在權證協議里列明的一系列期間內分別以相應價格)購買或者出售標的資產的期權。 廣義上,認股權證通常是指由發行人所發行的附有特定條件的一種有價證券。從法律角度分析,認股權證本質上為一權利契約,投資人於支付權利金購得權證後,有權於某一特定期間或到期日,按約定的價格(行使價),認購或沽出一定數量的標的資產(如股票、股指、黃金、外匯或商品等)。權證的交易實屬一種期權的買賣。與所有期權一樣,權證持有人在支付權利金後獲得的是一種權利,而非義務,行使與否由權證持有人自主決定;而權證的發行人在權證持有人按規定提出履約要求之時,負有提供履約的義務,不得拒絕。簡言之,權證是一項權利:投資人可於約定的期間或到期日,以約定的價格(而不論該標的資產市價如何)認購或沽出權證的標的資產。 認股權證通常既可由上市公司也可由專門的投資銀行發行,權證所代表的權利包括對標的資產的買進(看漲)和賣出(看跌)兩種期權。因此有時所稱的認股證是廣義的(即包括認購證和認沽證兩種),但更多的則是僅僅指認購證;而在香港則往往是指備兌認股證。 值得指出的是,由於權證(特別是備兌權證)的期權性質,使得它與期權存在一種互斥性,這一點在香港和美國市場都有體現。在香港,個股期權於1995年推出後,成交量一直偏低,原因之一在於權證推出的時間較早,已經大量佔有香港市場,另一方面也是由於期權本身的結構和操作都相對復雜,無法將權證的投資者吸引到期權這邊。而在美國則正好相反,期權市場發展成熟,散戶投資者佔了期權市場成交量的一半以上,期權已成為美國投資者對沖風險和擴大收益的重要金融工具。這也是權證市場在美國不太發達的重要原因。 認股權證是金融市場中公司法人融通資金的一項重要商品,已經有九十年以上的歷史。隨著時代的演進、管理法規與交易制度的日趨完備,認股權證交易目前在一些成熟資本市場已非常活躍。買賣認股權證的好處很多,其中包括:投資者只需付出買賣相關資產成本的一個百分比,即可從升市或跌市中取得獲利機會;認股權證可提供杠桿式回報,與直接投資相關資產相比,認股權證提供的杠桿效應,在控制風險的前提下,讓投資者有機會以較低成本爭取較高回報;投資者可根據本身願意承擔的風險水平,選擇價內權證、平價權證或價外權證;投資者可將潛在虧損限制於某一固定金額,也可隨時在認股權證到期前將權證出售,以將虧損降至最低或獲利回吐。
❺ 認購權證溢價率怎麼計算
認購權證舉例:
當天某正股收盤價格:19元
行權價:9.9元
行權比率:1:1
當天認購權證收盤價格:8.59元
該認購權證溢價:8.59元-(19元-9.9元)×1
=
-
0.51元
該認購權證溢價率:[(9.9元+8.59元)/19元-1]×100%=
-
2.684%
當天某正股收盤價格:35元
行權價:29.9元
行權比率:(1:0.5)每2份認購權證可按行權價購買1股正股
當天認購權證收盤價格:4.59元
該認購權證溢價:4.59元-(35元-29.9元)×
0.5
=
2.04元
該認購權證溢價率:[(29.9元+4.59元/0.5)/35元-1]×100%=11.657%
❻ 權證演算法
1。初學者不要因為賺錢效應去做權證,會賠。沒10年經驗別碰。
2。認購實計價值=正股現價-以行權價 如以1:1的杠桿行權,你手中有一股權證就可以已經定好的行權價買入相應的正股股票。
3。認沽實計價值=初始行權價-正股現價 如以1:1的杠桿行權,你手中
有一股權證認沽就可以以定好的行權價賣出股票,當然今天是大牛勢,很多認沽實際價值為零。
4。例:1.一隻股行權價為10元,正股已經30元,認購權證是19元買入的你要是行權認購,就可以10元+19元(已有的認購)=29元買到30元的正股股票。
2.相反一隻股行權價為10元,正股已經30元,認購權證那怕你是以0.01元買入的,你要是行權就會以30元+0.01元買入正股之後再以10元賣出,所以一但行權就相當於每股虧損20.01元。
❼ 認沽權證\認購權證的價格是怎麼計算的呀!
估計你是新手,對權證中涉及的概念不是太懂。權證中的行權價由公司確定,權證的價格則是隨行就市,和股票的波動一樣,市場說了算。
下面這篇文章還不錯,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中小投資者如何解讀權證方案
http://warrant.eastmoney.com/050715,1131,335877.html
在第二批股權分置改革試點公司中,計劃採用權證方式的不少,一家上市公司擬議中的「10送1股+2份認購權證+5份認沽權證」的方案正在機構中熱議。送股相對容易理解,「認股權證+認沽權證」給流通股股東帶來的究竟是什麼?機構測算後可以心知肚明,但中小投資者可能很懵懂。
昨日,專業人士以上面提到的方案為例,對權證「組合拳」進行了通俗化的解讀。
作為例子的權證方案內容如下:流通股股東每持有10股流通股,將獲得非流通股股東支付2份認購權證和5份認沽權證。每份認購權證的持有人可按4.18元的行權價向非流通股股東購買1股股票,認購權證存續期為12個月,類型為歐式,是到期行權,結算方式為股票給付方式結算,即非流通股股東按行權價格向行權者收取現金並支付股份。每份認沽權證的持有人可按5.12元的行權價向非流通股股東出售1股股票,認沽權證存續期同為12個月,也是到期行權,結算方式為現金方式結算,即非流通股股東按行權價格與行權日股票結算價格之差額向行權者支付現金。根據交易所頒布的權證業務管理暫行規定,所謂股票結算價格,為行權日前5個交易日收盤價的中位數。
每10股1.88元「保底」
我們可以先簡單模擬一個行權過程。專業人士提示,假設該方案中兩種權證結算方式均為現金,權證1年到期時,至少可以為流通股東帶來每10股1.88元的收益。
假設A先生持有100股,按照方案,他可以獲得20份認購權證和50份認沽權證。假設他持有到期,12個月後,他可能面臨三種情況。
行權時的股票結算價在4.18-5.12(含)之間。這時,他可以同時使用認購權證和認沽權證。粗略地講,行權的結果等同於以4.18元的價格買進20股股票,以5.12元的價格賣出50股股票。僅僅以4.18元的價格買進20股股票,以5.12元的價格賣出20股股票,他的收益是18.8元,相當於每10股1.88元;如果加上以5.12元賣出30股獲得的差價(當股票結算價剛好也是5.12元時差價為零),應該大於或者等於1.88元/10股。
股票結算價低於(含)4.18元。這時,認股權證不具有行權價值(A先生可能早已將該權證售出,獲得了一部分對價),他可以行使認沽權,結果相當於以5.12元的價格賣50股給非流通股東,差價獲益應大於或者等於47元,每10股獲益不低於4.7元。
股票結算價高於5.12元。這時,認沽權證不具有行權價值(A先生可能早已將該權證售出,獲得了一部分對價),但他可以行使認股權,以4.18元的價格買進20股。與高於5.12元的市價對照,他的賬面收益同樣高於18.8元,即高於1.88元/10股。
不過,作為例子的方案中認購權證結算方式為股票結算,這一點流通股股東應予以考慮。
非流通股東看好股價走勢
拋開具體的收益水平,該組合方案中,至少有一種權證具有行權價值,它的「雙保險」作用很明顯。對公司前景和公司未來股價走勢有信心,幾乎是每家上市公司一貫的表態。不過在上述作為例子的方案中,非流通股東對股價上升趨勢的信心是實在的。
非流通股股東向流通股股東同時派送認購權證和認沽權證,在其看來,認購權證和認沽權證同時行使的可能性較小,即在他看來,其所支付的「對價」僅是認購權證和認沽權證中的較大值。為什麼認購權證是2股而認沽權證是5股呢?顯然,在非流通股東預測中,行權日股票結算價低於4.18的可能性較小,而高於5.12的可能性較大。極端一點說,他可能只准備為認購權證支付代價。
流通股東如何爭取更多對價
在類似的組合權證方案中,流通股東可能採取怎樣的談判策略來爭取利益最大化呢?專業人士認為有以下幾種途徑:
增加派送認購權證和認沽權證的比例,無疑將提升可能的獲益。但是非流通股東在這一點上讓步的可能性不大。
重新確定行權價,將認購權證的行權價壓低,將認沽權證的行權價抬高,也會放大獲利空間。
認購權證的結算方式上,現金結算較之股票結算,實現收益的不確定性小。
改歐式權證類型為美式,即權證到期日之前行權,這樣將大大增加投機機會和靈活度,但考驗交易和監管水平。專業人士認為,A股市場現階段只怕難以接受美式權證的產生,在國際上也以歐式權證應用居多。
據記者了解,不少機構對於「認股權證+認沽權證」的模式表示認可,但期望改進。因為無論是認購還是認沽權證,權證持有人獲利的機會取決於標的股票的波動,標的股票的波動難以預測,所以機構基於「不希望有更多的不確定性」,希望方案能夠簡化。對於不熟悉金融衍生工具的中小投資者來說,迅速認識和接受權證還存在問題,而這將妨礙他們對方案進行科學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