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源碼編譯 > 變異率范圍遺傳演算法

變異率范圍遺傳演算法

發布時間:2022-09-26 20:00:37

Ⅰ 遺傳演算法是什麼

遺傳演算法(Genetic Algorithm)是一類借鑒生物界的進化規律(適者生存,優勝劣汰遺傳機制)演化而來的隨機化搜索方法。
遺傳演算法(Genetic Algorithms簡稱GA)是由美國Michigan大學的John Holland教授於20世紀60年代末創建的。它來源於達爾文的進化論和孟德爾、摩根的遺傳學理論,通過模擬生物進化的機制來構造人工系統。遺傳演算法作為一種全局優化方法,提供了一種求解復雜系統優化問題的通用框架,它不依賴於問題的具體領域,對優化函數的要求很低並且對不同種類的問題具有很強的魯棒性,所以廣泛應用於計算機科學、工程技術和社會科學等領域。John Holland教授通過模擬生物進化過程設計了最初的遺傳演算法,我們稱之為標准遺傳演算法。
標准遺傳演算法流程如下:
1)初始化遺傳演算法的群體,包括初始種群的產生以及對個體的編碼。
2)計算種群中每個個體的適應度,個體的適應度反映了其優劣程度。
3)通過選擇操作選出一些個體,這些個體就是母代個體,用來繁殖子代。
4)選出的母代個體兩兩配對,按照一定的交叉概率來進行交叉,產生子代個體。
5)按照一定的變異概率,對產生的子代個體進行變異操作。
6)將完成交叉、變異操作的子代個體,替代種群中某些個體,達到更新種群的目的。
7)再次計算種群的適應度,找出當前的最優個體。
8)判斷是否滿足終止條件,不滿足則返回第3)步繼續迭代,滿足則退出迭代過程,第7)步中得到的當前最優個體,通過解碼,就作為本次演算法的近似最優解。

具體你可以到網路文庫去搜索遺傳演算法相關的論文,很多的。
你也可以參考網路里對遺傳演算法的介紹。

Ⅱ 遺傳演算法,交叉概率,和變異概率,選擇,通常在多少值,合適

這幾個操作的概率是相互獨立的,並不要求和為1。
選擇操作中的概率,以輪賭法為例,概率只反映了個體被選擇到的可能性,與個體的適應度大小有關,一般是適應度越大,對應輪賭法中的概率值越大。
交叉操作中的概率是用於判定兩個個體是否進行交叉操作,一般都會大於0.9。
變異操作的概率是允許少數個體存在變異情況,以避免限入局部最優解,其值一般都在0.1以下。

Ⅲ MATLAB遺傳演算法

function ret=Code(lenchrom,bound)
%本函數將變數編碼成染色體,用於隨機初始化一個種群
% lenchrom input : 染色體長度
% bound input : 變數的取值范圍
% ret output: 染色體的編碼值

flag=0;
while flag==0
pick=rand(1,length(lenchrom));
ret=bound(:,1)'+(bound(:,2)-bound(:,1))'.*pick; %線性插值
flag=test(lenchrom,bound,ret); %檢驗染色體的可行性
end
function ret=Cross(pcross,lenchrom,chrom,sizepop,bound)
%本函數完成交叉操作
% pcorss input : 交叉概率
% lenchrom input : 染色體的長度
% chrom input : 染色體群
% sizepop input : 種群規模
% ret output : 交叉後的染色體

for i=1:sizepop

% 隨機選擇兩個染色體進行交叉
pick=rand(1,2);
while prod(pick)==0
pick=rand(1,2);
end
index=ceil(pick.*sizepop);
% 交叉概率決定是否進行交叉
pick=rand;
while pick==0
pick=rand;
end
if pick>pcross
continue;
end
flag=0;
while flag==0
% 隨機選擇交叉位置
pick=rand;
while pick==0
pick=rand;
end
pos=ceil(pick.*sum(lenchrom)); %隨機選擇進行交叉的位置,即選擇第幾個變數進行交叉,注意:兩個染色體交叉的位置相同
pick=rand; %交叉開始
v1=chrom(index(1),pos);
v2=chrom(index(2),pos);
chrom(index(1),pos)=pick*v2+(1-pick)*v1;
chrom(index(2),pos)=pick*v1+(1-pick)*v2; %交叉結束
flag1=test(lenchrom,bound,chrom(index(1),:)); %檢驗染色體1的可行性
flag2=test(lenchrom,bound,chrom(index(2),:)); %檢驗染色體2的可行性
if flag1*flag2==0
flag=0;
else flag=1;
end %如果兩個染色體不是都可行,則重新交叉
end
end
ret=chrom;

clc
clear all
% warning off

%% 遺傳演算法參數
maxgen=50; %進化代數
sizepop=100; %種群規模
pcross=[0.6]; %交叉概率
pmutation=[0.1]; %變異概率
lenchrom=[1 1]; %變數字串長度
bound=[-5 5;-5 5]; %變數范圍

%% 個體初始化
indivials=struct('fitness',zeros(1,sizepop), 'chrom',[]); %種群結構體
avgfitness=[]; %種群平均適應度
bestfitness=[]; %種群最佳適應度
bestchrom=[]; %適應度最好染色體
% 初始化種群
for i=1:sizepop
indivials.chrom(i,:)=Code(lenchrom,bound); %隨機產生個體
x=indivials.chrom(i,:);
indivials.fitness(i)= (x(1)*exp(-(x(1)^2 + x(2)^2)));
%-20*exp(-0.2*sqrt((x(1)^2+x(2)^2)/2))-exp((cos(2*pi*x(1))+cos(2*pi*x(2)))/2)+20+2.71289
% 這個是我的測試函數
% 如果有這個函數的話,可以得到最優值

end
%找最好的染色體
[bestfitness bestindex]=min(indivials.fitness);
bestchrom=indivials.chrom(bestindex,:); %最好的染色體
avgfitness=sum(indivials.fitness)/sizepop; %染色體的平均適應度
% 記錄每一代進化中最好的適應度和平均適應度
trace=[];

%% 進化開始
for i=1:maxgen

% 選擇操作
indivials=Select(indivials,sizepop);
avgfitness=sum(indivials.fitness)/sizepop;
% 交叉操作
indivials.chrom=Cross(pcross,lenchrom,indivials.chrom,sizepop,bound);
% 變異操作
indivials.chrom=Mutation(pmutation,lenchrom,indivials.chrom,sizepop,[i maxgen],bound);

% 計算適應度
for j=1:sizepop
x=indivials.chrom(j,:);
indivials.fitness(j)=(x(1)*exp(-(x(1)^2 + x(2)^2)));
%-20*exp(-0.2*sqrt((x(1)^2+x(2)^2)/2))-exp((cos(2*pi*x(1))+cos(2*pi*x(2)))/2)+20+2.71289
% -20*exp(-0.2*sqrt((x(1)^2+x(2)^2)/2))-exp((cos(2*pi*x(1))+cos(2*pi*x(2)))/2)+20+2.71289;

end

%找到最小和最大適應度的染色體及它們在種群中的位置
[newbestfitness,newbestindex]=min(indivials.fitness);
[worestfitness,worestindex]=max(indivials.fitness);
% 代替上一次進化中最好的染色體
if bestfitness>newbestfitness
bestfitness=newbestfitness;
bestchrom=indivials.chrom(newbestindex,:);
end
indivials.chrom(worestindex,:)=bestchrom;
indivials.fitness(worestindex)=bestfitness;

avgfitness=sum(indivials.fitness)/sizepop;

trace=[trace;avgfitness bestfitness]; %記錄每一代進化中最好的適應度和平均適應度
end
%進化結束

%% 結果顯示
[r c]=size(trace);
figure
plot([1:r]',trace(:,1),'r-',[1:r]',trace(:,2),'b--');
title(['函數值曲線 ' '終止代數=' num2str(maxgen)],'fontsize',12);
xlabel('進化代數','fontsize',12);ylabel('函數值','fontsize',12);
legend('各代平均值','各代最佳值','fontsize',12);
ylim([-0.5 5])
disp('函數值 變數');
% 窗口顯示
disp([bestfitness x]);

Ⅳ 遺傳演算法<sup>[1,]</sup>

遺傳演算法,又稱基因演算法(Genetic Algorithm,簡稱GA),也是一種啟發式蒙特卡洛優化演算法。遺傳演算法最早是由Holland(1975)提出,它模擬了生物適者生存、優勝劣汰的進化過程,具有不依賴於初始模型的選擇、不容易陷入局部極小、在反演過程中不用計算偏導數矩陣等優點。遺傳演算法最早由Stoffa和Sen(1991)用於地震波的一維反演,之後在地球物理資料的非線性反演中得到廣泛的應用。GA演算法對模型群體進行追蹤、搜索,即模型狀態通過模型群體傳送,具有比模擬退火法更大、更復雜的「記憶」,潛力更大。

遺傳演算法在反演中的基本思路和過程是:

(1)將生物體看成模型,模型參數看成染色體,有多少個模型的參數就有多少個染色體。對每個模型的參數(染色體)用二進制進行編碼,這個編碼就是基因。

(2)隨機生成一個模型群體(相當於生物的種群),然後在模型群體中進行繁殖,通過母本的選擇、交換和變異等遺傳操作產生下一代,然後保留較好基因,淘汰較差基因。

(3)通過一代一代的繁殖優勝劣汰的進化過程,最後所剩下的種群基本上都是最優的基因,種群趨於一致。所謂群體「一致」,即群體目標函數的方差或標准差很小,或者群體目標函數的均值接近於極值(可能是極大值或極小值),從而獲得非線性反演問題所對應的最優解或近似最優解。

下面以一個實例來簡述遺傳演算法的基本過程。

[例1]設m是正整數,且0≤m≤127,求方程φ(m)=m2的極大值。

這個例子極為簡單,只有一個模型參數,因此只有一條染色體,目標函數的極值是極大值(此例子來自阮百堯課件)。遺傳演算法通過以下7個步驟來實現:

(1)模型參數二進制編碼。

每個模型參數就是一條染色體,把十進制的模型參數表示為二進制,這就是基因。首先確定二進制碼的長度(基因的長度):

2N=[mmax(i)-mmin(i)]/Δm(i) (8.20)

其中:N為第i條染色體基因的長度(也就是第i個模型參數的二進制碼位數);[mmin(i),mmax(i)]為第i個模型參數的取值范圍;Δm(i)為第i個模型參數的解析度。這樣就把模型參數離散化了,它只能按Δm(i)的整數倍變化。基因的長度按下式計算:

地球物理反演教程

其中:c為實數;N為基因長度,是整數;int[ ]為取整函數。上式表示如果c不是整數,那麼基因長度N就是對c取整後加1,這樣保證最小解析度。

基因的編碼按下式進行:

地球物理反演教程

其中:式(8.22)是編碼公式;k為基因編碼的十進制數,是整數;int[ ]為取整函數。把k轉化為二進制就是基因的編碼。解碼是按照式(8.23)進行的。首先把一個基因的二進制編碼轉化為十進制數k,然後按式(8.23)可以計算出第i個模型參數m(i)的十進制值。

例如:電阻率參數ρ(1),它的變化范圍為10~5000Ω·m,解析度為2Ω·m,設當前參數ρ(1)=133Ω·m,按式(8.21)計算得

c=11.28482,N=12

所以二進制基因長度為13位。

利用式(8.22)計算基因編碼k的十進制數:

k=int[(133-10)/2]=61

把它轉化為二進制數為:000000111101。所以ρ(1)=133 的二進制基因編碼為:000000111101。

解碼過程就是把二進制基因編碼變為十進制數k後用式(8.23)計算:

ρ(1)=10+61×2=132(Ω·m)

注意:基因編碼並不是直接把電阻率值變為二進制。此外,133這個值在基因里不會出現,因為解析度是2,所以表示為最接近的132。

對於[例1]問題來說,選解析度為1,0~127用二進制編碼需7位。

(2)產生初始模型種群。

生物繁殖進化需要一定數量的生物體種群,因此遺傳演算法開始時需要一定數量的初始模型。為保證基因的多樣性,隨機產生大量的初始模型作為初始種群,按照上面的編碼方式進行編碼。個體在模型空間中應分布均勻,最好是模型空間各代表區域均有成員。初始模型群體大,有利於搜索,但太大會增加計算量。

為保證演算法收斂,在初始模型群體中,有時候應增加各位都為0和都為1的成員。遺傳演算法就是在這個初始模型種群的基礎上進行繁殖,進化求解的。

對於[例1]問題來說,模型空間是0~127個數字,這樣初始種群最多具有128個個體。為了簡單,隨機選擇4個個體作為初始種群。初始種群的編碼、目標函數值見表8.1。

表8.1 初始種群編碼表

(3)模型選擇。

為了生成新一代模型,需要選擇較優的個體進行配對。生物進化按照自然選擇、優勝劣汰的准則進行。對應地,遺傳演算法按照一定的准則來選擇母本(兩個),然後進行配對繁殖下一代模型,這個選擇稱為模型選擇。模型配對最基本的方法是隨機采樣,用各模型的目標函數值對所有模型目標函數的平均值的比值定義繁殖概率,即

地球物理反演教程

其中:p(mi)為繁殖概率;φ(mi)為第i個模型的目標函數;φAVG為目標函數的平均值。對於極小化問題來說,規定目標函數值高於平均值的不傳代;對於極大化問題來說,反之即可。

就[例1]來說,要求目標函數取極大值,所以規定目標函數小於平均值的模型不傳代,大於它的可以傳代。對第一代,為了防止基因丟失,可先不捨去繁殖概率小的模型,讓它與概率大的模型配對。如:本例中70與56配對,101與15配對產生子代,見表8.2。

表8.2 基因交換表

(4)基因交換。

將配對的兩個親本模型的部分染色體相互交換,其中交換點可隨機選擇,形成兩個新的子代(見表8.2)。兩個染色體遺傳基因的交換過程是遺傳演算法的「繁殖」過程,是母本的重組過程。

為了使染色體的基因交換比較徹底,Stoffa等人提出了一個交換概率px來控制選擇操作的效果。如果px的值較小,那麼交換點的位置就比較靠低位,這時的交換操作基本是低位交換,交換前後模型的染色體變化不是太大。如果px的值較大,那麼交換點的位置就比較靠高位,此時的交換操作可以在較大的染色體空間進行,交換前後模型數值變化可以很大。

在[例1]中:15、101和56、70作為母本通過交換繁殖出子代5、6、111、120。所選擇的基因交換位置見表8.2。有下劃線的,是要交換的基因位置。

(5)更新。

母本模型和子本模型如何選擇保留一定數量作為新的母本,就是模型更新。不同的策略會導致不同的結果。一般而言,若產生的新一代模型較好,則選擇新一代模型而淘汰上一代模型。否則,則必須根據一定的更新概率pu來選擇上一代模型來取代新一代中某些較劣的模型。

經過更新以後,繁殖時對子代再進行優勝劣汰的選擇。對於極大值問題,大於目標函數平均值的子代可以繁殖,小於目標函數平均值的子代不能繁殖。由於新的種群能繁殖的個體數量減小了,所以要多繁殖幾次,維持種群個體的數量保持平衡。

在[例1]中,子代較好,所以完全淘汰上一代模型,完全用子代作為新的母本。選擇子代目標函數最大的兩個模型進行繁殖,分別是111、120。

(6)基因變異。

在新的配對好的母本中,按一定比例隨機選擇模型進行變異,變異操作就是模擬自然界中的環境因素,就是按比較小的變異概率pm將染色體某位或某幾位的基因發生突變(即將0變為1或將1變為0)。

變異操作的作用是使原來的模型發生某些變化,從而成為新的個體。這樣可使群體增加多樣性。變異操作在遺傳演算法中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實際上,由於搜索空間的性質和初始模型群體的優劣,遺傳演算法搜索過程中往往會出現所謂的「早熟收斂」現象,即在進化過程中早期陷入局部解而中止進化。採用合適的變異策略可提高群體中個體的多樣性,從而防止這種現象的出現,有助於模型跳出局部極值。表8.3為[例1]的基因變異繁殖表。

表8.3 基因變異繁殖表

在[例1]中,用111、120分別繁殖兩次,形成4個子代,維持種群數量平衡。隨機選擇120進行變異,變異的位數也是隨機的。這里把它的第2位進行變異,即從1變為0,繁殖後形成子代為:70、110、121、127。可以看出新的子代比初始種群要好得多,其中甚至已經出現了最優解。如果對於地球物理的極小值問題,我們可以預先設置一個擬合精度,只要在種群中出現一個達到擬合精度的模型就可以終止反演了。

(7)收斂。

重復(3)~(6)的步驟,模型群體經多次選擇、交換、更新、變異後,種群個體數量大小不變,模型目標函數平均值趨於穩定,最後聚集在模型空間中一個小范圍內,則找到了全局極值對應的解,使目標函數最大或最小的模型就是全局最優模型。

對於具有多解性的地球物理反演問題來說,通過這一步有可能找到滿足擬合精度的多個模型,對於實際反演解釋、推斷具有較高的指導意義。

遺傳演算法中的各種概率包括交換概率px、變異概率pm以及更新概率pu,這些參數的選擇與設定目前尚無統一的理論指導,多數都視具體問題而定。Stoffa等(1991)的研究表明,適中的交換概率(px≈0.6)、較小的變異概率(pm≈0.01)和較大的更新概率(pu≈0.9),遺傳演算法的性能較優。

與模擬退火反演演算法相同,遺傳演算法與傳統的線性反演方法相比,該方法具有:不依賴初始模型的選擇、能尋找全局最小點而不陷入局部極小、在反演過程中不用計算雅克比偏導數矩陣等優點。另外,遺傳演算法具有並行性,隨著並行計算和集群式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該演算法將會得到越來越廣泛的研究與應用。

但是遺傳演算法作為類蒙特卡洛演算法同樣需要進行大量的正演計算,種群個體數量越大,繁衍代數越多,則計算量越大。所以和前面的最小二乘法相比,速度不是它的優勢。

Ⅳ 誰給我解釋下遺傳演算法中的交叉概率,變異概率和代溝

1、交叉概率用於判斷兩兩個體是否需要交叉;變異概率用於判斷任一個體是否需要變異。
2、在一次進化迭代中,交叉通常是採用兩兩互相不重復交叉的方式,即個體1和個體2,個體3和個體4...個體n-1和個體n,或者個體1和個體n/2,個體2和個體n/2+1...個體n/2-1和個體n。以第一種方式為例,對於個體1和個體2,產生一個[0,1]之間的隨機數,如果該隨機數小於交叉概率,則個體1和個體2進行交叉操作,否則繼續產生隨機數判斷之後的兩個個體。
當然也可以採用隨機交叉的方式,這時的交叉次數不能確定。
3、兩兩個體之間的交叉操作有不同的交叉方式,即:如果採用十進制編碼,會有不同的交叉公式;如果採用二進制編碼,有單點交叉和多點交叉。

Ⅵ 關於遺傳演算法

遺傳演算法(Genetic Algorithm,簡稱GA)是美國 Michigan大學的 John Golland提出的一種建立在自然選擇和群體遺傳學機理基礎上的隨機、迭代、進化、具有廣泛適用性的搜索方法。現在已被廣泛用於學習、優化、自適應等問題中。圖4-1 給出了 GA搜索過程的直觀描述。圖中曲線對應一個具有復雜搜索空間(多峰空間)的問題。縱坐標表示適應度函數(目標函數),其值越大相應的解越優。橫坐標表示搜索點。顯然,用解析方法求解該目標函數是困難的。採用 GA時,首先隨機挑選若干個搜索點,然後分別從這些搜索點開始並行搜索。在搜索過程中,僅靠適應度來反復指導和執行 GA 搜索。在經過若干代的進化後,搜索點後都具有較高的適應度並接近最優解。

一個簡單GA由復制、雜交和變異三個遺傳運算元組成:

圖4-2 常規遺傳演算法流程圖

Ⅶ 遺傳演算法交叉和變異概率怎麼選擇

第一種是定值,一般而言,交叉概率在0.9-0.97之間任取,變異概率在0.1-0.001之間任取;
第二種是自適應取,按交叉或變異個體的適應度值以及當代的平均適應度值計算,每代的個體都不一樣,相關公式可以查資料得到.

Ⅷ 基本遺傳演算法介紹

遺傳演算法是群智能優化計算中應用最為廣泛、最為成功、最具代表性的智能優化方法。它是以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和孟德爾的遺傳變異理論為基礎,模擬生物進化過程和機制,產生的一種群體導向隨機搜索技術和方法。

遺傳演算法的基本思想:首先根據待求解優化問題的目標函數構造一個適應度函數。然後,按照一定的規則生成經過基因編碼的初始群體,對群體進行評價、遺傳運算(交叉和變異)、選擇等操作。經過多次進化,獲得適應度最高的一個或幾個最優個體作為問題的最優解。

編碼是對問題的可行解的遺傳表示,是影響演算法執行效率的關鍵因素的之一。遺傳演算法中,一個解 稱為個體或染色體(chromosome),染色體由被稱為基因(gene)的離散單元組成,每個基因控制顏色體的一個或多個特性,通常採用固定長度的0-1二進制編碼,每個解對應一個唯一的二進制編碼串編碼空間中的二進制位串稱為基因型(genotype)。而實際所表示問題的解空間的對應點稱為表現型(phenotype)。

種群由個體構成,每個個體的染色體對應優化問題的一個初始解。

適應度函數是評價種群中個體對環境適應能力的唯一確定性指標,體現出「適者生存,優勝劣汰」這一自然選擇原則。

遺傳演算法在每次迭代過程中,在父代種群中採用某種選擇策略選擇出指定數目的哥特體提進行遺傳操作。最常用的選擇策略是正比選擇(proportional selection)策略。

在 交叉運算元中,通常由兩個被稱為父代(parent)的染色體組合,形成新的染色體,稱為子代(offspring)。父代是在種群中根據個體適應度進行選擇,因此適應度較高的染色體的基因更有可能被遺傳到下一代 。通過在迭代過程中不斷地應用交叉運算元,使優良個體的基因得以在種群中頻繁出現,最終使得整個種群收斂到一個最優解。

在染色體交叉之後產生的子代個體,其基因位可能以很小的概率發生轉變,這個過程稱為變異。變異是為了增強種群的多樣性,將搜索跳出局部最優解。

遺傳演算法的停止准則一般採用設定最大迭代次數或適應值函數評估次數,也可以是規定的搜索精度。

已Holland的基本GA為例介紹演算法等具體實現,具體的執行過程描述如下:

Step 1: 初始化 。隨機生成含有 個個體的初始種群 ,每個個體經過編碼對應著待求解優化問題的一個初始解。

Step 2: 計算適應值 。個體 ,由指定的適應度函數評價其適應環境的能力。不同的問題,適應度函數的構造方式也不同。對函數優化問題,通常取目標函數作為適應度函數。

Step 3: 選擇 。根據某種策略從當前種群中選擇出 個個體作為重新繁殖的下一代群體。選擇的依據通常是個體的適應度的高低,適應度高的個體相比適應度低的個體為下一代貢獻一個或多個後代的概率更大。選擇過程提現了達爾文「適者生存」原則。

Step 4: 遺傳操作 。在選出的 個個體中,以事件給定的雜交概率 任意選擇出兩個個體進行 交叉運算 ,產生兩個新的個體,重復此過程直到所有要求雜交的個體雜交完畢。根據預先設定的變異概率 在 個個體中選擇出若干個體,按一定的策略對選出的個體進行 變異運算

Step 5: 檢驗演算法等停止條件 。若滿足,則停止演算法的執行,將最優個體的染色體進行解碼得到所需要的最優解,否則轉到 Step 2 繼續進行迭代過程。

閱讀全文

與變異率范圍遺傳演算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韓國《奇怪的美發沙龍》中文 瀏覽:137
建行app怎麼調成日間模式 瀏覽:666
穿越皇帝當種馬 瀏覽:48
程序員和對象關系不清楚 瀏覽:133
能編輯文件夾的程序 瀏覽:981
國產劇情中國大胸女孩 瀏覽:761
滅門慘案哪三部 瀏覽:1002
蝴蝶gl電影 瀏覽:848
主角叫陸離的小說 瀏覽:99
大寸度電影全裸帶毛 瀏覽:292
韓國一個女的彈鋼琴什麼電影 瀏覽:828
實現伺服器上文件如何下載到本地 瀏覽:268
日本大電影什麼意思 瀏覽:859
紅城堡有電影版嗎 瀏覽:710
阿文是哪部電影的人物 瀏覽:662
閔度允演坐輪椅的電影 瀏覽:913
全國新增命令 瀏覽:192
安卓如何恢復蘋果設置 瀏覽:861
盛勢txt 瀏覽: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