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源碼編譯 > 檢測打架行為深度學習演算法

檢測打架行為深度學習演算法

發布時間:2022-09-27 05:43:36

『壹』 目標檢測演算法(R-CNN,fast R-CNN,faster R-CNN,yolo,SSD,yoloV2,yoloV3)

深度學習目前已經應用到了各個領域,應用場景大體分為三類:物體識別,目標檢測,自然語言處理。  目標檢測可以理解為是物體識別和物體定位的綜合 ,不僅僅要識別出物體屬於哪個分類,更重要的是得到物體在圖片中的具體位置。

2014年R-CNN演算法被提出,基本奠定了two-stage方式在目標檢測領域的應用。它的演算法結構如下圖

演算法步驟如下:

R-CNN較傳統的目標檢測演算法獲得了50%的性能提升,在使用VGG-16模型作為物體識別模型情況下,在voc2007數據集上可以取得66%的准確率,已經算還不錯的一個成績了。其最大的問題是速度很慢,內存佔用量很大,主要原因有兩個

針對R-CNN的部分問題,2015年微軟提出了Fast R-CNN演算法,它主要優化了兩個問題。

R-CNN和fast R-CNN均存在一個問題,那就是 由選擇性搜索來生成候選框,這個演算法很慢 。而且R-CNN中生成的2000個左右的候選框全部需要經過一次卷積神經網路,也就是需要經過2000次左右的CNN網路,這個是十分耗時的(fast R-CNN已經做了改進,只需要對整圖經過一次CNN網路)。這也是導致這兩個演算法檢測速度較慢的最主要原因。

faster R-CNN 針對這個問題, 提出了RPN網路來進行候選框的獲取,從而擺脫了選擇性搜索演算法,也只需要一次卷積層操作,從而大大提高了識別速度 。這個演算法十分復雜,我們會詳細分析。它的基本結構如下圖

主要分為四個步驟:

使用VGG-16卷積模型的網路結構:

卷積層採用的VGG-16模型,先將PxQ的原始圖片,縮放裁剪為MxN的圖片,然後經過13個conv-relu層,其中會穿插4個max-pooling層。所有的卷積的kernel都是3x3的,padding為1,stride為1。pooling層kernel為2x2, padding為0,stride為2。

MxN的圖片,經過卷積層後,變為了(M/16) x (N/16)的feature map了。

faster R-CNN拋棄了R-CNN中的選擇性搜索(selective search)方法,使用RPN層來生成候選框,能極大的提升候選框的生成速度。RPN層先經過3x3的卷積運算,然後分為兩路。一路用來判斷候選框是前景還是背景,它先reshape成一維向量,然後softmax來判斷是前景還是背景,然後reshape恢復為二維feature map。另一路用來確定候選框的位置,通過bounding box regression實現,後面再詳細講。兩路計算結束後,挑選出前景候選框(因為物體在前景中),並利用計算得到的候選框位置,得到我們感興趣的特徵子圖proposal。

卷積層提取原始圖像信息,得到了256個feature map,經過RPN層的3x3卷積後,仍然為256個feature map。但是每個點融合了周圍3x3的空間信息。對每個feature map上的一個點,生成k個anchor(k默認為9)。anchor分為前景和背景兩類(我們先不去管它具體是飛機還是汽車,只用區分它是前景還是背景即可)。anchor有[x,y,w,h]四個坐標偏移量,x,y表示中心點坐標,w和h表示寬度和高度。這樣,對於feature map上的每個點,就得到了k個大小形狀各不相同的選區region。

對於生成的anchors,我們首先要判斷它是前景還是背景。由於感興趣的物體位於前景中,故經過這一步之後,我們就可以舍棄背景anchors了。大部分的anchors都是屬於背景,故這一步可以篩選掉很多無用的anchor,從而減少全連接層的計算量。

對於經過了3x3的卷積後得到的256個feature map,先經過1x1的卷積,變換為18個feature map。然後reshape為一維向量,經過softmax判斷是前景還是背景。此處reshape的唯一作用就是讓數據可以進行softmax計算。然後輸出識別得到的前景anchors。

另一路用來確定候選框的位置,也就是anchors的[x,y,w,h]坐標值。如下圖所示,紅色代表我們當前的選區,綠色代表真實的選區。雖然我們當前的選取能夠大概框選出飛機,但離綠色的真實位置和形狀還是有很大差別,故需要對生成的anchors進行調整。這個過程我們稱為bounding box regression。

假設紅色框的坐標為[x,y,w,h], 綠色框,也就是目標框的坐標為[Gx, Gy,Gw,Gh], 我們要建立一個變換,使得[x,y,w,h]能夠變為[Gx, Gy,Gw,Gh]。最簡單的思路是,先做平移,使得中心點接近,然後進行縮放,使得w和h接近。如下:

我們要學習的就是dx dy dw dh這四個變換。由於是線性變換,我們可以用線性回歸來建模。設定loss和優化方法後,就可以利用深度學習進行訓練,並得到模型了。對於空間位置loss,我們一般採用均方差演算法,而不是交叉熵(交叉熵使用在分類預測中)。優化方法可以採用自適應梯度下降演算法Adam。

得到了前景anchors,並確定了他們的位置和形狀後,我們就可以輸出前景的特徵子圖proposal了。步驟如下:

1,得到前景anchors和他們的[x y w h]坐標。

2,按照anchors為前景的不同概率,從大到小排序,選取前pre_nms_topN個anchors,比如前6000個

3,剔除非常小的anchors。

4,通過NMS非極大值抑制,從anchors中找出置信度較高的。這個主要是為了解決選取交疊問題。首先計算每一個選區面積,然後根據他們在softmax中的score(也就是是否為前景的概率)進行排序,將score最大的選區放入隊列中。接下來,計算其餘選區與當前最大score選區的IOU(IOU為兩box交集面積除以兩box並集面積,它衡量了兩個box之間重疊程度)。去除IOU大於設定閾值的選區。這樣就解決了選區重疊問題。

5,選取前post_nms_topN個結果作為最終選區proposal進行輸出,比如300個。

經過這一步之後,物體定位應該就基本結束了,剩下的就是物體識別了。

和fast R-CNN中類似,這一層主要解決之前得到的proposal大小形狀各不相同,導致沒法做全連接。全連接計算只能對確定的shape進行運算,故必須使proposal大小形狀變為相同。通過裁剪和縮放的手段,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但會帶來信息丟失和圖片形變問題。我們使用ROI pooling可以有效的解決這個問題。

ROI pooling中,如果目標輸出為MxN,則在水平和豎直方向上,將輸入proposal劃分為MxN份,每一份取最大值,從而得到MxN的輸出特徵圖。

ROI Pooling層後的特徵圖,通過全連接層與softmax,就可以計算屬於哪個具體類別,比如人,狗,飛機,並可以得到cls_prob概率向量。同時再次利用bounding box regression精細調整proposal位置,得到bbox_pred,用於回歸更加精確的目標檢測框。

這樣就完成了faster R-CNN的整個過程了。演算法還是相當復雜的,對於每個細節需要反復理解。faster R-CNN使用resNet101模型作為卷積層,在voc2012數據集上可以達到83.8%的准確率,超過yolo ssd和yoloV2。其最大的問題是速度偏慢,每秒只能處理5幀,達不到實時性要求。

針對於two-stage目標檢測演算法普遍存在的運算速度慢的缺點, yolo創造性的提出了one-stage。也就是將物體分類和物體定位在一個步驟中完成。 yolo直接在輸出層回歸bounding box的位置和bounding box所屬類別,從而實現one-stage。通過這種方式, yolo可實現45幀每秒的運算速度,完全能滿足實時性要求 (達到24幀每秒,人眼就認為是連續的)。它的網路結構如下圖:

主要分為三個部分:卷積層,目標檢測層,NMS篩選層。

採用Google inceptionV1網路,對應到上圖中的第一個階段,共20層。這一層主要是進行特徵提取,從而提高模型泛化能力。但作者對inceptionV1進行了改造,他沒有使用inception mole結構,而是用一個1x1的卷積,並聯一個3x3的卷積來替代。(可以認為只使用了inception mole中的一個分支,應該是為了簡化網路結構)

先經過4個卷積層和2個全連接層,最後生成7x7x30的輸出。先經過4個卷積層的目的是為了提高模型泛化能力。yolo將一副448x448的原圖分割成了7x7個網格,每個網格要預測兩個bounding box的坐標(x,y,w,h)和box內包含物體的置信度confidence,以及物體屬於20類別中每一類的概率(yolo的訓練數據為voc2012,它是一個20分類的數據集)。所以一個網格對應的參數為(4x2+2+20) = 30。如下圖

其中前一項表示有無人工標記的物體落入了網格內,如果有則為1,否則為0。第二項代表bounding box和真實標記的box之間的重合度。它等於兩個box面積交集,除以面積並集。值越大則box越接近真實位置。

分類信息: yolo的目標訓練集為voc2012,它是一個20分類的目標檢測數據集 。常用目標檢測數據集如下表:

| Name | # Images (trainval) | # Classes | Last updated |

| --------------- | ------------------- | --------- | ------------ |

| ImageNet | 450k | 200 | 2015 |

| COCO | 120K | 90 | 2014 |

| Pascal VOC | 12k | 20 | 2012 |

| Oxford-IIIT Pet | 7K | 37 | 2012 |

| KITTI Vision | 7K | 3 | |

每個網格還需要預測它屬於20分類中每一個類別的概率。分類信息是針對每個網格的,而不是bounding box。故只需要20個,而不是40個。而confidence則是針對bounding box的,它只表示box內是否有物體,而不需要預測物體是20分類中的哪一個,故只需要2個參數。雖然分類信息和confidence都是概率,但表達含義完全不同。

篩選層是為了在多個結果中(多個bounding box)篩選出最合適的幾個,這個方法和faster R-CNN 中基本相同。都是先過濾掉score低於閾值的box,對剩下的box進行NMS非極大值抑制,去除掉重疊度比較高的box(NMS具體演算法可以回顧上面faster R-CNN小節)。這樣就得到了最終的最合適的幾個box和他們的類別。

yolo的損失函數包含三部分,位置誤差,confidence誤差,分類誤差。具體公式如下:

誤差均採用了均方差演算法,其實我認為,位置誤差應該採用均方差演算法,而分類誤差應該採用交叉熵。由於物體位置只有4個參數,而類別有20個參數,他們的累加和不同。如果賦予相同的權重,顯然不合理。故yolo中位置誤差權重為5,類別誤差權重為1。由於我們不是特別關心不包含物體的bounding box,故賦予不包含物體的box的置信度confidence誤差的權重為0.5,包含物體的權重則為1。

Faster R-CNN准確率mAP較高,漏檢率recall較低,但速度較慢。而yolo則相反,速度快,但准確率和漏檢率不盡人意。SSD綜合了他們的優缺點,對輸入300x300的圖像,在voc2007數據集上test,能夠達到58 幀每秒( Titan X 的 GPU ),72.1%的mAP。

SSD網路結構如下圖:

和yolo一樣,也分為三部分:卷積層,目標檢測層和NMS篩選層

SSD論文採用了VGG16的基礎網路,其實這也是幾乎所有目標檢測神經網路的慣用方法。先用一個CNN網路來提取特徵,然後再進行後續的目標定位和目標分類識別。

這一層由5個卷積層和一個平均池化層組成。去掉了最後的全連接層。SSD認為目標檢測中的物體,只與周圍信息相關,它的感受野不是全局的,故沒必要也不應該做全連接。SSD的特點如下。

每一個卷積層,都會輸出不同大小感受野的feature map。在這些不同尺度的feature map上,進行目標位置和類別的訓練和預測,從而達到 多尺度檢測 的目的,可以克服yolo對於寬高比不常見的物體,識別准確率較低的問題。而yolo中,只在最後一個卷積層上做目標位置和類別的訓練和預測。這是SSD相對於yolo能提高准確率的一個關鍵所在。

如上所示,在每個卷積層上都會進行目標檢測和分類,最後由NMS進行篩選,輸出最終的結果。多尺度feature map上做目標檢測,就相當於多了很多寬高比例的bounding box,可以大大提高泛化能力。

和faster R-CNN相似,SSD也提出了anchor的概念。卷積輸出的feature map,每個點對應為原圖的一個區域的中心點。以這個點為中心,構造出6個寬高比例不同,大小不同的anchor(SSD中稱為default box)。每個anchor對應4個位置參數(x,y,w,h)和21個類別概率(voc訓練集為20分類問題,在加上anchor是否為背景,共21分類)。如下圖所示:

另外,在訓練階段,SSD將正負樣本比例定位1:3。訓練集給定了輸入圖像以及每個物體的真實區域(ground true box),將default box和真實box最接近的選為正樣本。然後在剩下的default box中選擇任意一個與真實box IOU大於0.5的,作為正樣本。而其他的則作為負樣本。由於絕大部分的box為負樣本,會導致正負失衡,故根據每個box類別概率排序,使正負比例保持在1:3。SSD認為這個策略提高了4%的准確率

另外,SSD採用了數據增強。生成與目標物體真實box間IOU為0.1 0.3 0.5 0.7 0.9的patch,隨機選取這些patch參與訓練,並對他們進行隨機水平翻轉等操作。SSD認為這個策略提高了8.8%的准確率。

和yolo的篩選層基本一致,同樣先過濾掉類別概率低於閾值的default box,再採用NMS非極大值抑制,篩掉重疊度較高的。只不過SSD綜合了各個不同feature map上的目標檢測輸出的default box。

SSD基本已經可以滿足我們手機端上實時物體檢測需求了,TensorFlow在android上的目標檢測官方模型ssd_mobilenet_v1_android_export.pb,就是通過SSD演算法實現的。它的基礎卷積網路採用的是mobileNet,適合在終端上部署和運行。

針對yolo准確率不高,容易漏檢,對長寬比不常見物體效果差等問題,結合SSD的特點,提出了yoloV2。它主要還是採用了yolo的網路結構,在其基礎上做了一些優化和改進,如下

網路採用DarkNet-19:19層,裡麵包含了大量3x3卷積,同時借鑒inceptionV1,加入1x1卷積核全局平均池化層。結構如下

yolo和yoloV2隻能識別20類物體,為了優化這個問題,提出了yolo9000,可以識別9000類物體。它在yoloV2基礎上,進行了imageNet和coco的聯合訓練。這種方式充分利用imageNet可以識別1000類物體和coco可以進行目標位置檢測的優點。當使用imageNet訓練時,只更新物體分類相關的參數。而使用coco時,則更新全部所有參數。

YOLOv3可以說出來直接吊打一切圖像檢測演算法。比同期的DSSD(反卷積SSD), FPN(feature pyramid networks)准確率更高或相仿,速度是其1/3.。

YOLOv3的改動主要有如下幾點:

不過如果要求更精準的預測邊框,採用COCO AP做評估標準的話,YOLO3在精確率上的表現就弱了一些。如下圖所示。

當前目標檢測模型演算法也是層出不窮。在two-stage領域, 2017年Facebook提出了mask R-CNN 。CMU也提出了A-Fast-RCNN 演算法,將對抗學習引入到目標檢測領域。Face++也提出了Light-Head R-CNN,主要探討了 R-CNN 如何在物體檢測中平衡精確度和速度。

one-stage領域也是百花齊放,2017年首爾大學提出 R-SSD 演算法,主要解決小尺寸物體檢測效果差的問題。清華大學提出了 RON 演算法,結合 two stage 名的方法和 one stage 方法的優勢,更加關注多尺度對象定位和負空間樣本挖掘問題。

目標檢測領域的深度學習演算法,需要進行目標定位和物體識別,演算法相對來說還是很復雜的。當前各種新演算法也是層不出窮,但模型之間有很強的延續性,大部分模型演算法都是借鑒了前人的思想,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們需要知道經典模型的特點,這些tricks是為了解決什麼問題,以及為什麼解決了這些問題。這樣才能舉一反三,萬變不離其宗。綜合下來,目標檢測領域主要的難點如下:

一文讀懂目標檢測AI演算法:R-CNN,faster R-CNN,yolo,SSD,yoloV2

從YOLOv1到v3的進化之路

SSD-Tensorflow超詳細解析【一】:載入模型對圖片進行測試  https://blog.csdn.net/k87974/article/details/80606407

YOLO    https://pjreddie.com/darknet/yolo/      https://github.com/pjreddie/darknet   

C#項目參考:https://github.com/AlturosDestinations/Alturos.Yolo

項目實踐貼個圖。

『貳』 打架斗毆監測識別系統最大的作用是什麼

打架斗毆是流氓媳婦,監測識別系統最大的作用是對那些社會的渣子和那些平常脾氣暴躁,所謂的脾氣暴躁,打架斗毆的壞人,監控的作用

『叄』 打架智能監測識別系統能解決哪些問題

打架智能監測識別系統對指定區域進行實時檢測,無需人工干預,一旦檢測到有人打架斗毆時,立即進行告警,告知監控管理中心,提醒相關人員及時處理。同時將告警截圖和視頻保存到資料庫形成報表,可根據時間段對告警記錄和告警截圖、視頻進行查詢點播,方便進行事後軌跡回溯,快速查找責任人。能起到提前預警的作用,在安全威脅發生之前就能夠提示安全人員關注相關監控畫面以提前做好准備,有效防止安全事故的發生。

『肆』 yolo演算法是什麼

yolo演算法是一種目標檢測演算法。目標檢測任務的目標是找到圖像中的所有感興趣區域,並確定這些區域的位置和類別概率。目標檢測領域的深度學習方法主要分為兩大類兩階段式(Two-stage)目標檢測演算法和單階段式(One-stage)目標檢測演算法。兩階段式是先由演算法生成一系列候選邊界框作為樣本,然後再通過卷積神經網路分類這些樣本。

yolo演算法原理

因為它採用深層卷積神經網路,吸收了當前很多經典卷積神經網路架構的優秀思想,在位置檢測和對象的識別方面,性能達到最優(准確率非常高的情況下還能達到實時檢測)。因為作者還將代碼開源了。真心為作者這種大公無私的心胸點贊。

美中不足的是雖然將代碼開源,但是在論文介紹架構原理的時候比較模糊,特別是對一些重要改進,基本上是一筆帶過。現在在網路上有很多關於YOLO原理的講解。

『伍』 傳統行為識別方法和基於深度學習的人體行為識別演算法怎麼比較

人體行為識別前已有的方法主要分為三大類:基於模板的方法,基於概率統計的方法和基於語義的方法。
模板匹配是一種較早用在人體運動識別上的方法,將運動圖像序列轉化為一個或一組靜態的模板,通過將待識別樣本的模板與已知的模板進行匹配獲得識別結果。在行為識別中,基於模板匹配的演算法可以分為幀對幀匹法和融合匹法。主要方法有:運動能量圖像(MEI)和運動歷史圖像(MHI),基於輪廓的平均運動形狀(MMS)和基於運動前景的平均運動能量(AME)等。
概率統計方法進行運動識別是把運動的每一種靜態姿勢定義為一個狀態或者一個狀態的集合,通過網路的方式將這些狀態連接起來,狀態和狀態之間的切換採用概率來描述。主要有隱馬爾科夫模型HMM, 最大熵馬爾科夫模型(MEMM),條件隨機場(CRF)等。

『陸』 深度學習主要是學習哪些演算法

深度學習(也稱為深度結構化學習或分層學習)是基於人工神經網路的更廣泛的機器學習方法族的一部分。學習可以是有監督的、半監督的或無監督的。
深度學習架構,例如深度神經網路、深度信念網路、循環神經網路和卷積神經網路,已經被應用於包括計算機視覺、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音頻識別、社交網路過濾、機器翻譯、生物信息學、葯物設計、醫學圖像分析、材料檢查和棋盤游戲程序在內的領域,在這些領域中,它們的成果可與人類專家媲美,並且在某些情況下勝過人類專家。
神經網路受到生物系統中信息處理和分布式通信節點的啟發。人工神經網路與生物大腦有各種不同。具體而言,神經網路往往是靜態和象徵性的,而大多數生物的大腦是動態(可塑)和模擬的。
定義
深度學習是一類機器學習演算法: 使用多個層逐步從原始輸入中逐步提取更高級別的特徵。例如,在圖像處理中,較低層可以識別邊緣,而較高層可以識別對人類有意義的部分,例如數字/字母或面部。

『柒』 什麼是打架智能監測識別系統包括哪些內容

1.告警精確度高
智能視頻分析系統內置智能演算法,能排除氣候與環境因素的干擾,有效彌補人工監控的不足,減少視頻監控系統整體的誤報率和漏報率。
2.實時識別報警
基於智能視頻分析和深度學習神經網路技術,對工地安全管控中「人的不安全行為」、「物的不安全狀態」兩大核心問題進行監測,及時預警,報警信息可顯示在監控客戶端界面,也可將報警信息推送到移動端。
3.全天候運行 穩定可靠
智能視頻監控系統可對監控畫面進行7×24不間斷的分析,大大提高了視頻資源的利用率,減少人工監控的工作強度。
4.告警存儲功能
對工地安全管控中「人的不安全行為」、「物的不安全狀態」兩大核心問題進行監測,及時預警,並將報警信息存儲到伺服器資料庫中,包括時間、地點、快照、視頻等。

『捌』 打架智能監測識別系統最大的作用是什麼

打架斗毆監測識別系統自動對學校、監獄區域進行實時檢測,無需人工干預,一旦檢測到打架斗毆時,立即進行告警,告知監控管理中心,提醒相關人員及時處理。同時將告警截圖和視頻保存到資料庫形成報表,可根據時間段對告警記錄和告警截圖

『玖』 計算機視覺——典型的目標檢測演算法(OverFeat演算法)(二)

【嵌牛導讀】目標檢測在現實中的應用很廣泛,我們需要檢測數字圖像中的物體位置以及類別,它需要我們構建一個模型,模型的輸入一張圖片,模型的輸出需要圈出圖片中所有物體的位置以及物體所屬的類別。在深度學習浪潮到來之前,目標檢測精度的進步十分緩慢,靠傳統依靠手工特徵的方法來提高精度已是相當困難的事。而ImageNet分類大賽出現的卷積神經網路(CNN)——AlexNet所展現的強大性能,吸引著學者們將CNN遷移到了其他的任務,這也包括著目標檢測任務,近年來,出現了很多目標檢測演算法。

【嵌牛鼻子】計算機視覺

【嵌牛提問】如何理解目標檢測演算法——OverFeat

【嵌牛正文】

一、深度學習的典型目標檢測演算法

深度學習目標檢測演算法主要分為 雙階段檢測演算法 和 單階段檢測演算法 ,如圖1所示。

雙階段目標檢測演算法先對圖像提取候選框,然後基於候選區域做二次修正得到檢測結果,檢測精度較高,但檢測速度較慢;單階段目標驗測演算法直接對圖像進行計算生成檢測結果,檢測速度快,但檢測精度低。

1、雙階段目標檢測演算法

雙階段目標檢測方法主要通過選擇性搜索(Selective Search)或者Edge Boxes等演算法對輸入圖像選取可能包含檢測目標的候選區域(Region Proposal),再對候選區域進行分類和位置回歸以得到檢測結果。

1.1 OverFeat 演算法

《OverFeat: Integrated Recognition, Localization and Detection using Convolutional Networks》

Sermanet 等改進AlexNet 提出 OverFeat 演算法。該演算法結合AlexNet通過多尺度滑動窗口實現特徵提取功能,並且共享特徵提取層,應用於圖像分類、定位和目標檢測等任務。

關鍵技術:

1、FCN( 全卷積神經網路 )

對於一個各層參數結構都設計好的網路模型,要求輸入圖片的尺寸是固定的(例如,Alexnet要求輸入圖片的尺寸為227px*227px)。如果輸入一張500*500的圖片,希望模型仍然可以一直前向傳導,即一個已經設計完畢的網路,可以輸入任意大小的圖片,這就是FCN。

FCN的思想在於:

1、從卷積層到全連接層,看成是對一整張圖片的卷積層運算。

2、從全連接層到全連接層,看成是採用1*1大小的卷積核,進行卷積層運算。

如上圖所示,綠色部分代表卷積核大小。假設一個CNN模型,其輸入圖片大小是14*14,通過第一層卷積後得到10*10大小的圖片,然後接著通過池化得到了5*5大小的圖片。像但是對於像素值為5*5的圖片到像素值為1*1的圖片的過程中:

(1)傳統的CNN:如果從以前的角度進行理解的話,那麼這個過程就是全連接層,我們會把這個5*5大小的圖片,展平成為一維向量進行計算。

(2)FCN:FCN並不是把5*5的圖片展平成一維向量再進行計算,而是直接採用5*5的卷積核,對一整張圖片進行卷積運算。

二者本質上是相同的,只是角度不同,FCN把這個過程當成了對一整張特徵圖進行卷積,同樣,後面的全連接層也是把它當做是以1*1大小的卷積核進行卷積運算。

當輸入一張任意大小的圖片,就需要利用以上所述的網路,例如輸入一張像素為16*16的圖片:

根據上圖,該網路最後的輸出是一張2*2的圖片。可見採用FCN網路可以輸入任意大小的圖片。同時需要注意的是網路最後輸出的圖片大小不在是一個1*1大小的圖片,而是一個與輸入圖片大小息息相關的一張圖片。

Overfeat就是把採用FCN的思想把全連接層看成了卷積層,在網路測試階段可以輸入任意大小的圖片。

2、offset max-pooling

簡單起見,不用二維的圖像作為例子,而是採用一維作為示例:

如上圖所示,在X軸上有20個神經元,並且選擇池化size=3的非重疊池化,那麼根據之前所學的方法應該是:對上面的20個神經元,從1位置開始進行分組,每3個連續的神經元為一組,然後計算每組的最大值(最大池化),19、20號神經元將被丟棄,如下圖所示:

或者可以在20號神經元後面,添加一個數值為0的神經元編號21,與19、20成為一組,這樣可以分成7組:[1,2,3],[4,5,6]……,

[16,17,18],[19,20,21],最後計算每組的最大值。

如果只分6組,除了以1作為初始位置進行連續組合之外,也可以從位置2或者3開始進行組合。也就是說其實有3種池化組合方法:

A、△=0分組:[1,2,3],[4,5,6]……,[16,17,18];

B、△=1分組:[2,3,4],[5,6,7]……,[17,18,19];

C、△=2分組:[3,4,5],[6,7,8]……,[18,19,20];

對應圖片如下:

以往的CNN中,一般只用△=0的情況,得到池化結果後,就送入了下一層。但是該文獻的方法是,把上面的△=0、△=1、△=2的三種組合方式的池化結果,分別送入網路的下一層。這樣的話,網路在最後輸出的時候,就會出現3種預測結果了。

前面所述是一維的情況,如果是2維圖片的話,那麼(△x,△y)就會有9種取值情況(3*3);如果我們在做圖片分類的時候,在網路的某一個池化層加入了這種offset 池化方法,然後把這9種池化結果,分別送入後面的網路層,最後的圖片分類輸出結果就可以得到9個預測結果(每個類別都可以得到9種概率值,然後我們對每個類別的9種概率,取其最大值,做為此類別的預測概率值)。

演算法原理:

文獻中的演算法,就是把這兩種思想結合起來,形成了文獻最後測試階段的演算法。

1、論文的網路架構與訓練階段

(1)網路架構

對於網路的結構,文獻給出了兩個版本——快速版、精確版,一個精度比較高但速度慢;另外一個精度雖然低但是速度快。下面是高精度版本的網路結構表相關參數:

表格參數說明:

網路輸入:圖片大小為221px*221px;

網路結構方面基本上和AlexNet相同,使用了ReLU激活,最大池化。不同之處在於:(a)作者沒有使用局部響應歸一化層;(b)然後也沒有採用重疊池化的方法;(c)在第一層卷積層,stride作者是選擇了2,這個與AlexNet不同(AlexNet選擇的跨步是4,在網路中,如果stride選擇比較大得話,雖然可以減少網路層數,提高速度,但是卻會降低精度)。

需要注意的是把f7這一層,看成是卷積核大小為5*5的卷積層,總之就是需要把網路看成前面所述的FCN模型,去除了全連接層的概念,因為在測試階段可不是僅僅輸入221*221這樣大小的圖片,在測試階段要輸入各種大小的圖片,具體請看後面測試階段的講解。

(2)網路訓練

訓練輸入:對於每張原圖片為256*256,然後進行隨機裁剪為221*221的大小作為CNN輸入,進行訓練。

優化求解參數設置:訓練的min-batchs選擇128,權重初始化選擇高斯分布的隨機初始化:

然後採用隨機梯度下降法,進行優化更新,動量項參數大小選擇0.6,L2權重衰減系數大小選擇10-5次方。學習率初始化值為0.05,根據迭代次數的增加,每隔幾十次的迭代後,就把學習率的大小減小一半。

然後就是DropOut,這個只有在最後的兩個全連接層,才採用dropout,dropout比率選擇0.5。

2、網路測試階段

在Alexnet的文獻中,預測方法是輸入一張圖片256*256,然後進行multi-view裁剪,也就是從圖片的四個角進行裁剪,還有就是一圖片的中心進行裁剪,這樣可以裁剪到5張224*224的圖片。然後把原圖片水平翻轉一下,再用同樣的方式進行裁剪,又可以裁剪到5張圖片。把這10張圖片作為輸入,分別進行預測分類,在後在softmax的最後一層,求取個各類的總概率,求取平均值。

然而Alexnet這種預測方法存在兩個問題:

一方面這樣的裁剪方式,把圖片的很多區域都給忽略了,這樣的裁剪方式,剛好把圖片物體的一部分給裁剪掉了;

另一方面,裁剪窗口重疊存在很多冗餘的計算,像上面要分別把10張圖片送入網路,可見測試階段的計算量還是較大的。

Overfeat演算法:

訓練完上面所說的網路之後,在測試階段不再是用一張221*221大小的圖片了作為網路的輸入,而是用了6張大小都不相同的圖片,也就是所謂的多尺度輸入預測,如下表格所示:

當網路前向傳導到layer 5的時候,就利用了前面所述的FCN、offset pooling這兩種思想的相結合。現以輸入一張圖片為例(6張圖片的計算方法都相同),講解layer 5後面的整體過程,具體流程示意圖如下:

步驟一:

對於某個尺度的圖片,經過前五層的卷積後得到特徵圖。上圖中特徵圖的解析度是20x23,256個通道。

步驟二:

對於該特徵圖,重復多次使用非重疊的池化,每次池化的偏置不同,有行偏置和列偏置。上圖中偏置池化3次,偏置分別為為(0,1,2)。這就是offset pooling,也被稱為fine stride。offset pooling得到的特徵圖的維度為6x7x3x3xD,其中6x7是特徵圖的解析度,3x3是偏置池化的次數,D是通道數。上圖中是以1維顯示的。

步驟三:

池化後得到的特徵圖將被送入分類器。

步驟四:

分類器的輸入是的5x5xD,輸出是C(類別數)維向量。但是offset pooling後得到的特徵圖並不是5x5xD,比如上圖中的特徵圖大小為6x7xD,因此分類器以滑動窗口的方式應用在特徵圖上,每個滑動窗口經過分類器輸出一個C維向量。比如上圖中輸入的6x7xD的特徵圖最終得到2x3xC的輸出,其中2x3是滑動窗口的個數。

步驟五:

而2x3xC只是一組偏置池化的輸出,總的輸出為2x3x3x3xC,將輸出的張量reshape,得到6x9xC輸出張量。最終輸出分類張量為3d張量,即兩個解析度維度 x C維。

然後需要在後面把它們拉成一維向量,這樣在一個尺度上,可以得到一個C*N個預測值矩陣,每一列就表示圖片屬於某一類別的概率值,並且求取每一列的最大值,作為本尺度的每個類別的概率值。

最後一共用了6種不同尺度(文獻使用了12張,另外6張是水平翻轉的圖片)進行做預測,然後把這六種尺度結果再做一個平均,作為最最後的結果。

從上面過程可以看到整個網路分成兩部分:layer 1~5這五層稱之為特徵提取層;layer 6~output稱之為分類層。

六、定位任務

用於定位任務的時候,就把分類層(上面的layer 6~output)給重新設計一下,把分類改成回歸問題,然後在各種不同尺度上訓練預測物體的bounding box。

『拾』 智能識別與行為分析演算法主要應用在什麼領域它的基本原理是什麼

智能識別與行為分析演算法主要是針對視頻監控領域出現的諸多困擾(如監控人員局限性、人工無法實時監看眾多攝像頭等)而採取的基於多種行為(如越界,徘徊,遺留,消失,逆行等)的視頻檢測,從而真正實現全天候的實時監控。
其中,識別是對表徵事物或現象的各種形式的(數值的、文字的和邏輯關系的)信息進行處理和分析,以對事物或現象進行描述、辨認、分類和解釋的過程,而智能識別是在識別的基礎上,通過機器學習和訓練來完成識別事物、推理決策、預測未來等任務,從而形成由機器獨立完成辨認事物的完整系統。簡單的說,智能識別與行為分析演算法就是採用先進的智能圖像處理演算法,辨別不同環境中監控物體的行為,例如拌線、入侵、滯留、徘徊等,可以連續追蹤移動或靜止的物體,並具有焰火煙霧檢測等功能。
前沿智能識別與行為分析演算法技術,可咨詢北京中電興發科技有限公司。

閱讀全文

與檢測打架行為深度學習演算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大尺度床戲多的電影 瀏覽:395
台灣性電影 瀏覽:942
華為手機聊天加密軟體 瀏覽:833
台灣電影愛情片他女朋友死了 瀏覽:813
電影音樂下載 瀏覽:158
池恩瑞的作品 瀏覽:912
澳門電影免費觀看網站大全 瀏覽:242
電腦多組命令 瀏覽:806
abkdb編譯 瀏覽:710
尺度計演算法大全 瀏覽:926
單片機開發板的作用 瀏覽:331
唯美愛情動作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574
老電影農村片 瀏覽:303
netbeansclinux 瀏覽:181
不可能的世界小說免費閱讀 瀏覽:272
法國啄木鳥絲襪電影 瀏覽:307
動作片愛情在線免費觀看 瀏覽:1002
騰飛投資理財分紅源碼 瀏覽:854
windows打開埠命令 瀏覽: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