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源碼編譯 > 粘度混拼演算法

粘度混拼演算法

發布時間:2022-09-27 16:03:55

1. 搜索引擎的黏度是什麼意思

黏度同粘度、粘著度、黏著度。廣義的黏度指的是用戶對網站的重復使用度(依賴度、忠誠度),和用戶遷移成本基本成正比。通常黏度越高的網站越體現價值,因此如何提高用戶的遷移成本也是各網站運營的首要任務之一。但在我看來黏度這個概念還是過於寬泛了,以用戶遷移成本來源的不同可以將黏度分為3種類型,以下一一分析:

1、技術黏度:這個最好理解,哪個網站速度最快、服務最穩定、價格最低、功能最強用戶就選擇哪個,比的完全是技術定量數據。最明顯的例子應該算是用戶關於Email服務商的選擇,當年誰家新推出一個更大容量的郵箱就會拉走一大批用戶,誰家對垃圾郵件的處理更好就又拉過去一大批,用戶在遷移時對前一家服務商幾乎沒有留戀。因此技術黏度對服務商的要求非常高同時用戶忠誠度是最低的,要保持技術領先還要保證服務穩定,隨便在哪一點上有競爭對手超過了你都有可能造成用戶的大面積流失。當然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不管你的競爭對手是苦心經營多少年的老字型大小,只要你在技術定量數據上超過了它,都可以從它那裡迅速搶走大量用戶,甚至可能一舉擊潰它。這在前些日子迅雷華軍案中可見一斑。

所以單純以技術黏度為方向的網站有幾個特點:用戶遷移成本低、用戶忠誠度低、技術創新意識強、覆蓋面廣、發展速度高。典型代表:Google。

2、社交黏度:我們常說的社區就是靠這種黏度維系的,我個人之前文章中談到的黏度也特指這種黏度,我稱其為狹義黏度。在「社區研究之SNS和燒湯」一文中我對社交黏度做了一個基本的闡述:黏度是指個體用戶對於社區內某個或某些特定的人的交互的依賴性,而不是對某個社區產品或者功能應用的依賴性。同時也做出了幾個判斷:1、以強化社交黏度為目標的才是社區;2、社交黏度的基礎是固定的ID(變相實名制);3、做社區就是做SNS(廣義SNS)。

正因為社交黏度是建立在人與人之間的關繫上的,所以相互的了解和信任需要時間來培養。反過來看,一旦了解和信任得以建立,也就不會輕易喪失。從用戶遷移成本的角度看,有了社交黏度後遷移成本明顯提高,因為此時用戶不是自己換個地盤就可以,而是要帶著他的人際關系一起走,否則他就必須重新花時間在新的地盤與新的對象培養相互的了解和信任,這個成本是相當大的,也是關鍵的。

所以單純以社交黏度為方向的網站有幾個特點:用戶遷移成本高、用戶忠誠度高、技術創新意識弱、覆蓋面窄、發展速度慢。典型代表:QQ。

3、資料庫黏度:這可以算是一種新的黏度,實踐還不多,成功案例幾乎沒有,但個人認為是未來網路的一大發展方向。資料庫黏度建立在對個體用戶的數據跟蹤分析上,並比照該個體用戶與其他用戶的異同,綜合分析其中的關聯,最終推薦提交給個體用戶一套個性化的解決方案。這種黏度的基礎是積累了大量的個體用戶數據,同時還須掌握科學有效的比照分析方法。雖然現在還很不成熟,但可以肯定的是,當資料庫黏度發生作用時,個體用戶的遷移成本必然會越來越高。

目前在資料庫黏度初露端倪的實踐應該是豆瓣,豆瓣有一個功能是「豆瓣猜你會喜歡」,說心裡話這是我最喜歡也最看好的豆瓣功能,雖然現在這個功能還很弱,推薦也不算準確。這個功能是完全個性化的,其後台是個體用戶提交的數據與其他用戶提交的龐大資料庫之間的比照分析,再反饋給個體用戶一個獨一無二的、只適合於你的推薦。可以想像隨著豆瓣資料庫越來越龐大,演算法越來越精妙,最終的結果也會越來越准確。但目前豆瓣的數據還是割裂的,它不能從我喜歡的電影推測出我喜歡哪些書和音樂,而在我的想像之中,未來會有網站可以從我喜歡的音樂准確地推薦給我一輛適合我的汽車或者新到貨的服裝。

所以單純以資料庫黏度為方向的網站特點現在還不好說,只能推斷:用戶遷移成本高(資料庫導出成本高)、用戶忠誠度高(數據跟蹤終身化)、創新意識強(演算法不斷***或優化)、覆蓋面廣、發展速度慢。典型代表:目前沒有。

2. 請問哪位高手如何配製印花用海藻酸鈉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8-06

3. 2又5/7×3/8+5/8×5/7的簡便演算法是什麼

2又5/7ⅹ3/8+5/8ⅹ5/7
=(2+5/7)ⅹ3/8+5/8x5/7
=2x3/8+5/7x3/8+5/8x5/7
=3/4+5/7x(3/8+5/8)
=3/4+5/7x1
=21/28+20/28
=41/28
=1又13/28。

4. 甲基三乙氧基硅烷與哪些材料相溶後粘度和附著力更強

摘要 你好,答主給到的建議是與107膠拼混為嵌段膠,兩者結合粘度和附著力更強

5. 黏度(viscosity)的單位是什麼我只提供 其縮寫cSt (厘斯)拜託各位了 3Q

石油.大部分石油產品均可用作燃料,但燃料油在不同的地區卻有不同的解釋。歐洲對燃料油的概念一般是指原油經蒸餾而留下的黑色粘稠殘余物,或它與較輕組分的慘合物,主要用作蒸汽爐及各種加熱爐的燃料或作為大型慢速柴油燃料及作為各種工業燃料。但在美國則指任何閃點不低於37.8°C的可燃燒的液態或可液化的石油產品,它既可以是殘渣燃料油(Resial Fuel 011,亦稱Heavy Fuel 011)也可是餾分燃料油(Healing 011)。餾分燃料油不僅可直接由蒸餾原油得到(即直餾餾分),也可由其它加工過程如裂化等再經蒸餾得到。 燃料油的性質主要取決於原油本性以及加工方式,而決定燃料油品質的主要規格指標包括粘度(Viscosity),硫含量(Sulfur Content),傾點(Pour Point)等供發電廠等使用的燃料油還對釩(Vanadium)、鈉(Sodium)含量作有規定. 1、 燃料油的自然屬性 燃料油是成品油的一種,廣泛用於電廠發電、船舶鍋爐燃料、加熱爐燃料、冶金爐和其它工業爐燃料。燃料油主要由石油的裂化殘渣油和直餾殘渣油製成的,其特點是粘度大,含非烴化合物、膠質、瀝青質多。 (1) 粘度 粘度是燃料油最重要的性能指標,是劃分燃料油等級的主要依據。它是對流動性阻抗能力的度量,它的大小表示燃料油的易流性、易泵送性和易霧化性能的好壞。對於高粘度的燃料油,一般需經預熱,使粘度降至一定水平,然後進入燃燒器以使在噴嘴處易於噴散霧化。粘度的測定方法,表示方法很多。在英國常用雷氏粘度(Redwood Viscosity),美國慣用賽氏粘度(Saybolt Viscosity),歐洲大陸則往往使用恩氏粘度(Engler Viscosity),但各國正逐步更廣泛地採用運動粘度(Kinemetic Viscosity),因其測定的准確度較上述諸法均高,且樣品用量少,測定迅速。各種粘度間的換算通常可通過已預先制好的轉換表查得近似值。 目前國內較常用的是40°C運動粘度(餾分型燃料油)和100°C運動粘度(殘渣型燃料油)。我國過去的燃料油行業標准用恩氏粘度(80°C、100°C)作為質量控制指標,用80°C運動粘度來劃分牌號。油品運動粘度是油品的動力粘度和密度的比值。運動粘度的單位是Stokes,即斯托克斯,簡稱斯。當流體的動力粘度為1泊,密度為1g/cm3時的運動粘度為1斯托克斯。CST是Centistokes的縮寫,意思是厘斯,即1斯托克斯的百分之一。 (2) 含硫量 燃料油中的硫含量過高會引起金屬設備腐蝕的和環境污染。根據含硫量的高低,燃料油可以劃分為高硫、中硫、低硫燃料油。在石油的組分中除碳、氫外,硫是第三個主要組分,雖然在含量上遠低於前兩者,但是其含量仍然是很重要的一個指標。按含硫量的多少,燃料油一般又有低硫(LSFO)與高硫(HSFO)之分,前者含硫在1%以下,後者通常高達3.5%甚至4.5%或以上。另外還有低蠟油(Low Sulfur Waxy Resial縮寫LSWR),含蠟量高有高傾點(如40至50°C)。在上海期貨交易所交易的是高硫燃料油(HSFO)。 (3) 密度 為油品的質量(Mass)與具體積的比值。常用單位——克/立方厘米、千克/立方米或公砘/立方米等。由於體積隨溫度的變化而變化,故密度不能脫離溫度而獨立存在。為便於比較,西方規定以15°C下之密度作為石油的標准密度。 (4) 閃點 是油品安全性的指標。油品在特定的標准條件下加熱至某一溫度,令由其表面逸出的蒸氣剛夠與周圍的空氣形成一可燃性混合物,當以一標准測試火源與該混合物接觸時即會引致瞬時的閃火,此時油品的溫度即定義為其閃點。其特點是火焰一閃即滅,達到閃點溫度的油品尚未能提供足夠的可燃蒸氣以維持持續的燃燒,僅當其再行受熱而達到另一更高的溫度時,一旦與火源相遇方構成持續燃燒,此時的溫度稱燃點或著火點(Fire Point或Ignition Point)。雖然如此,但閃點已足以表徵一油品著火燃燒的危險程度,習慣上也正是根據閃點對危險品進行分級。顯然閃點愈低愈危險,愈高愈安全。 (5) 水分 水分的存在會影響燃料油的凝點,隨著含水量的增加,燃料油的凝點逐漸上升。此外,水分還會影響燃料機械的燃燒性能,可能會造成爐膛熄火、停爐等事故。 (6) 灰分 灰分是燃燒後剩餘不能燃燒的部分,特別是催化裂化循環油和油漿滲入燃料油後,硅鋁催化劑粉末會使泵、閥磨損加速。另外,灰分還會覆蓋在鍋爐受熱面上,使傳熱性變壞。 (7) 機械雜質 機械雜質會堵塞過濾網,造成抽油泵磨損和噴油嘴堵塞,影響正常燃燒。 2、 燃料油的分類 燃料油作為煉油工藝過程中的最後一種產品,產品質量控制有著較強的特殊性,最終燃料油產品形成受到原油品種、加工工藝、加工深度等許多因素的制約。根據不同的標准,燃料油可以進行以下分類: (1) 根據出廠時是否形成商品,燃料油可以分為商品燃料油和自用燃料油。商品燃料油指在出廠環節形成商品的燃料油;自用燃料油指用於煉廠生產的原料或燃料而未在出廠環節形成商品的燃料油。 (2) 根據加工工藝流程,燃料油可以分為常壓重油、減壓重油、催化重油和混合重油。常壓重油指煉廠催化、裂化裝置分餾出的重油(俗稱油漿);混合重油一般指減壓重油和催化重油的混合。 (3) 根據用途,燃料油分為船用內燃機燃料油和爐用燃料油兩大類。前者是由直餾重油和一定比例的柴油混合而成,用於大型低速船用柴油機(轉速小於150轉/分)。後者又稱為重油,主要是減壓渣油、或裂化殘油或二者的混合物,或調入適量裂化輕油製成的重質石油燃料油,供各種工業爐或鍋爐作為燃料。 船用內燃機燃料油是大型低速柴油機的燃料油,其主要使用性能是要求燃料能夠噴油霧化良好,以便燃燒完全,降低耗油量,減少積炭和發動機的磨損,因而要求燃料油具有一定的黏度,以保證在預熱溫度下能達到高壓油泵和噴油嘴所需要的黏度(約為21-27厘斯),通常使用較多的是38°C。雷氏1號黏度為1000和1500秒的兩種。由於燃料油在使用時必須預熱以降低黏度,為了確保使用安全預熱溫度必須比燃料油的閃點低約20°C,燃料油的閃點一般在70-150°C之間。 重油主要作為各種鍋爐和工業用爐的燃料油。各種工業爐燃料系統的工作過程大體相同,即抽油泵把重油從儲油罐中抽出,經粗、細分離器除去機械雜質,再經預熱器預熱到70-120°C,預熱後的重油黏度降低,再經過調節閥在8-20天大氣壓下,由噴油嘴噴入爐膛,霧狀的重油與空氣混合後燃燒,燃燒廢氣通過煙囪排入大氣。

6. 什麼是服裝面料印花的直印和雕印

一、服裝面料直接印花
1.糊料的選擇
純棉針織品的活性染料印花,平網印花機印花時選用中粘度褐藻酸鈉較好,平網的刮印速度相對圓網印花要慢得多,粘度太低容易造成潢漿、滲化等,合適的粘度是保持印花輪廓清晰的必要條件,但如果粘度太高,則刮印時又會出現拉絲、露底、刮印困難等。圓網印花選用低粘度褐藻酸鈉較好,這是因為圓網印花機的印花速度較平網印花機快得多,低粘度褐藻酸鈉流動性較好,得色量較高。印花糊中加入10一20%的增稠劑(2%),使漿料更為滑爽,可調節刮印效果,加入的增稠劑必須具有耐鹼穩定性和耐電解質穩定性,例如英國膠體公司的7860增稠劑較好。但是如果全部用增稠劑做印花糊料,由於增稠劑的低含固量,印花後漿模與布面的結合牢度差,容易拖開搭色,所以都與褐藻酸鈉拼混使用,取長補短。目前市面上還有高醚化度的澱粉醚糊料用於活性染料的印花,也取得良好的結果,單獨使用和拼混均可。
2.染料的選擇
純棉針織品的活性染料直接印花,對活性染料的選擇要求如下:一是染料的直接性要小、親和力低、擴散性能優良;二是對色漿的穩定性良好,在常溫時反應性要低,便於調漿及漿液存放的安全性,防止染料水解;三是印花後染料不發生斷鍵,不風化。所以,純棉針織品的直接印花使用K型活性染料為主或同類產品。現在有不少顏型的可用於直接印花活性染料,具有高的固色率,低的反應性和水解染料的易洗滌性,稱為高固著型活性染料。
二、服裝面料雕印印花
1.糊料的選擇
用於純棉針織品雕印印花的糊料,除了直接印花所具備的條件外,還需具有很強的耐還原性和耐鹼性,還原劑和鹼劑加入不會導致糊料粘度的變化,要求糊料具有良好的穩定性,脫糊方便,目前市面上的澱粉醚結構類糊料都可適用。
2.染底色染料的選擇
拔染印花的染底色主要用雕白粉可拔活性染料,而雕印印花色漿為還原染料。對於雕印印花的染底色的染料的選擇條件:雕白粉可拔,所染底色經得起高溫蒸化不變褪色,有相近的上染曲線和固色率,保持色光的重演性。一般以各染料公司提供的三原色較好。染底色的染料可在乙烯碸結構的中溫型染料中選擇,例如常用進口活性染料系列有Remazol中溫型活性染料,Drimarene s系列,汽巴的三元色F3B紅、2R黃、2R紅、2 R蘭、N150黑,永光的Everzol,萬得的B型,大部分都有良好的可拔性。選擇染底色染料必須先做雕白試驗,確保可拔,才能使用。
3.助劑的選擇:
(1)雕白粉學名甲醛次硫酸氫鈉,在雕印印花中雕白粉起到兩個作用,首先,使還原染料還原成隱色酸,對纖維具有親和力,有效地上染纖維,二是破壞地色染料的發色基團,使印花部分的染地消失。根據地色染料的易拔性和花漿的染料用量掌握好雕白粉的用量是非常關鍵的,雕白粉用量太少,雕色不凈、色暗、發色深淺;雕白粉用量太多,會出現花形滲化、雕印處纖維受損,嚴重的出現破洞。特別是對中淺色底色的拔染印花,如果雕白粉用量過多,那麼在生產時會產生不需雕白部分的底色搭色,或蒸化時拖開及褶皺搭色等疵點。一般中淺底色雕印時,雕白粉用量可控制在8—1 2%,而在深色底色雕印時,則雕白粉用量可控制在12—20%。
(2)小蘇打或純鹼等鹼劑在還原染料印花中至少有四大作用,一是使還原後的染料隱色酸成為鹽而溶解;二是中和雕白粉分解時產生的酸性物質,免使纖維強力受損,三是使雕白粉在鹼性印漿中較為穩定;四是有利於還原染料發色。
(3)食鹽:在雕印處方中加入一定量的食鹽,可提高染料的固色率。
(4)甘油:甘油的加入起到蒸化時吸濕的作用,還原染料蒸化時的反應是放熱反應,需要補充適量的水分才能使染料在較短的時問內擴散到纖維內部與纖維結合。甘油還能使還原染料發色艷亮,甘油的加入量不能少。

7. 潤滑油的粘度指數是什麼

粘度指數表示一切流體粘度隨溫度變化的程度。粘度指數越高,表示流體粘度受溫度的影響越小,粘度對溫度越不敏感。根據粘度指數不同,可將潤滑油分為三級:35-80為中粘度指數潤滑油;80-110為高粘度指數潤滑油;110以上為特高級粘度指數潤滑油。粘度指數處於100-170的機油,為高檔次多級潤滑油,它具有粘溫曲線變化平緩性和良好的粘溫性。在較低溫度時,這些粘度指數改進劑中的高分子有機化合物分子在油中的溶解度小,分子蜷曲成緊密的小團,因而油的粘度增加很小;而在高溫時,它在油中的溶解度增大,蜷曲狀的線形分子膨脹伸長,從而使粘度增長較大,彌補了基礎油由於溫度升高而下降的粘度。所以說粘度指數越高,粘度隨溫度變化越小。

粘度指數須用計算式算出,粘度指數低於100者與高於100者演算法不同。ASTMD2270的方法分為二部份,一為A法,二為B法。A法實際上就是ASTMD567舊法,利用計演算法測定粘度指數。B法則專供計算粘度指數超過100的油料的用。粘度指數介於0至100的間者,採用本法。其計算公式為:粘度指數VI=[(L-U)/(L-H)]*100。H﹦粘度指數為100的已知油料,在100℉(或40℃)的粘度,但其在210℉的粘度應與未知油料在210℉(或100℃)的粘度相同。因其粘度指數甚高,故以H(High)字母表的。L﹦粘度指數為0的已知油料,在100℉(或40℃)的粘度。但其在210℉(或100℃)的粘度應與未知油料在210℉(或100℃)的粘度相同。因其粘度指數甚低,故以L(Low)字母表的。U﹦未知粘度指數的原料,在100℉(或40℃)的粘度。

8. 全合成機油規格5-30w好還是5-20w好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糾正您一下吧,正確的機油標號應該為5W-30與5W-20!關於機油標號的含義您可以簡單的理解成字母「W」前邊的數字越小越耐低溫(低溫下能保證良好的流動性),而「W」後面的數字越大在高溫狀態下的粘度就越高!機油標號與機油的好壞沒有本質的關系,比較類似鞋子的大小號,匹配到適合它大小的腳以及環境才是最重要的!不同標號的機油也是這個道理XW-XX只是表明對應不同的發動機、運行環境的編號而已,就如同38碼的鞋子和36碼的鞋子誰好?編號沒辦法去判斷機油的好壞!

如果真要分機油的好壞可以按照機油的主要原料基礎油來劃分,可以分為礦物質機油、半合成機油、全合成機油(PAO),當然按照理論全合成機油的基礎油應該是PAO,但實際上目前市面上的全合成機油都是三類基礎油聚氫而生產的比擬PAO的玩意(嘉實多獨創),所以這所謂的全合成也就是那麼回事吧,畢竟三類基礎油成本還是低了不少的!如題主所問的那樣,同為全合成機油的5W-30與5W-20在基礎油等級上是一樣的,所以它倆可以理解成一樣好,只是鞋大、鞋小的問題 !
對應車子發動機性能以及發動機運行的環境去選擇機油的標號才是合理的!如果選擇的不準確就會導致機油在應該稀的時候黏,該黏的時候又稀了的現象!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鄙人家在東北,冬季時的溫度會下降到零下30度甚至以上,如果選擇10W-30機油,在東北的冬季有很大的可能性打不著火!因為10W能承受住的最低溫只有-25度,低於這個溫度您可以理解成機油被凍成坨了發動機轉不動了。。。再舉一個關於W後面數字的例子,比如現在有一輛AMG的A45,這2T的發動機很厲害的,轉速一拉起來高溫、高壓、高功率,這個時候就需要機油要具備高黏度來包裹住高溫、高速運行的機體,保證其不會被磨損!只有夠黏才能實現包裹(稀了都流下去了裹不住),W後面數字越大在高溫下的黏度越高! 但並不是說黏度越高越好,機油在高溫下黏度越高、包裹性越強、油膜越厚、抗磨損能力也越強(抗剪切),但同樣帶來的弊端就是發動機的工作阻力大,油耗會有微量增加!而一些小排量自吸發動機用-40機油甚至會出現動力減弱!所以更具自己發動機的特性選擇機油才是正確的,如果只是一般的買菜發動機,非增壓、非高轉速,那麼-30足以應對,鄙人這10年來開的車不是增壓就是高轉速發動機都需要黏度高的機油,所以-20一直沒機會體驗,而考慮咱們國內的環境也不建議使用-20的!選擇標號正確的機油要同時保證兩點。。

1.低溫下的流動性(W前數字),根據用車所在地的環境來判斷,東北冬季0W、5W基本上都可以保證低溫下的流動性!

2.高溫下的包裹性(W後數字),根據自己車子發動機的特性來判斷,增壓或者一些極端的性能發動機盡量用-40的,這類往往對發動機壓榨的狠,機體受到的摧殘也大,所以高溫下呈現高黏度的機油才是首選,要護理首先得裹嘛!(一些賽車用的機油黏度更高,甚至用到-60)而一般的非增壓、非高轉速的自然吸氣買菜發動機用-30即可。。。
再舉一個最實際的例子,上文也提到了鄙人家住東北(用車環境),而車子上的發動機是日產的VQ37HR(高轉速),所以為了對抗冬季的嚴寒鄙人選擇了0W,而為了在發動機轉速過高時給予機體足夠的包裹就必須要求黏度得高,所以鄙人選擇了-40(經常地板油,開車比較暴力),這樣一組合就是0W-40,機油就是這么選擇的,這么一說各位朋友是不是就都明白了?XW-XX同時代表了兩個信息。
還是那句話,機油的好壞可以用全合成、半合成、礦物質來區分(基礎油等級),而您說了都是全合成,那麼它倆的級別就是一樣的,還是鞋子那個例子,同級別的鞋子36碼與38碼怎麼比好壞?對吧。。。

應該是5W一20或30。W是英文字母冬天的開頭字母,5表示適應環境溫度一30 以內的氣溫。而20,30,40等表示機油粘度等級,數字越大粘度越高。而數字越小表示低溫流動性越強。

實際上,5W一30的機油適應性最強,適合所有車型及所有環境溫度,即使在冬季或北方也全天候可用。

原則上5W一30在夏季使用較為理想。5W一20適合冬季使用。還有車根據配合間隙來決定,如日系車缸套與活塞間隙更精密,就適合5W一20,而韓系車和德系更適合5w一30機油。

配合間隙更小的車系沒必要選擇高粘度機油,因為機油在配合部位的油膜不易損壞,起到很好的機件保護作用。全合成機油適合各種車型,特別是渦輪增壓的車最好使用全合成機油。

汽車 發動機潤滑油是保證車輛使用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大家現在都記得5000或者10000公里 汽車 保養時更換潤滑油,但大部分車主對於潤滑油的了解還不夠充分。其實表面看起來很普通的潤滑油,背後的知識點那是相當多。

先來回答您的問題,全合成機油是5w30好還是5w20好?從廠家生產角度來講粘度越低的潤滑油技術含量越高。因為粘度降低的同時保證機油潤滑面的穩定還是不太容易達到的。從車輛使用角度看,要看您是什麼車了,德系和美系車輛普遍追求高轉速,大扭矩,所以活塞和缸體的間隙大於日韓系車輛,機油粘度太低容易發生潤滑油滲人燃燒室,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燒機油。所以歐美系普遍使用粘度較大的5w30,0w40,5w40的機油。相反日韓系車輛發動機活塞和缸體的間隙要小於美德系,就比較適合粘度低的潤滑油,常見的有5w20,0w20等甚至日本有0w7.5超低粘度的產品。根據車輛特點去選購潤滑油是首要考慮的問題。

其次,選擇潤滑油要考慮地域特點。潤滑油標號5w20,中間字母W是冬季的含義,前面數字5代表低溫啟動粘度在零下30度可以保證潤滑油正常的流動性,後面的20是高溫運動粘度,是指在極限駕駛狀態幽默的保持溫度。日常我們更需要關注低溫啟動粘度,因為如果選擇錯粘度冬季打不著火就麻煩了。簡便演算法就是W前面的數字減去35就可以計算多少溫度內可以正常發動 汽車 了。比如5w30機油的低溫啟動粘度是5,5減去35等於-30,就可得出零下30度內可以保持潤滑油的流動性。在我國長江以南一年四季都可以用5w30甚至10w30的潤滑油,但在東北就不行了。



這個問題好比是問,法拉利好還是賓利好? 分開看,它們分別都是好產品,不過它們的性能有所不同。20機油適合於最近幾年的,對燃油經濟性要求極高的發動機使用。30油的種類較多,各自所偏重的角度不同,總之它適用於更多的當今存在的,對燃油經濟性有一定要求的民用發動機。 另外,很多輕型柴油發動機,大多要求使用30粘度的機油。還有,當要求使用20機油的發動機行駛里程較多後(10萬公里左右),最好是改用30粘度的機油。

5W20機油不是什麼車都能用,這是最近幾年才出現的節能型機油,粘度小,流動性好,發動機運轉阻力小而起到節油作用。適合經常在城市道路行駛的車輛。這就要求潤滑油路是專門設計的新型發動機,老款的發動機不要用以免造成損壞。一般建議用5W30,適應廣泛。

好指的是什麼 是機油品質好?還是車用那種好?就品質來說,同品牌同類型5-30 和5-20差不多的。車用哪種好要看車輛說明書 比如你車要求用5-30的就不要用5-20的。當然用5-40也行 無非就是粘度高點,但你用5-20的就要小心拉缸了。

日系車精密度高發動機內部間隙很小,10萬公里以內的用0w20最好,四季通用,機油流動性好低溫保護就好,而且流動性好散熱也快,韓美系車0w30 5w30就可以,得歐系車用5w40 0w40的 條件允許最好使用全合成機油,全合成機油低高溫對機油本身影響不大而且油膜形成速度更快也更穩定不易破裂。但是有一點長期暴力駕駛,跨省作業和極端越野的不能使用20機油要高一個標號,總之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首先,正如有些答主指出的,您的標示有誤,正確的應是5w-30號和5w-20號。

其次,這兩種機油都很好,如果從技術層面上說的話,5w-30號要比5w-20號要好點。兩者低溫啟動溫度極限值都是零下30度。但5w-30號油的粘度比5w-20號油的大點。機油低溫啟動性和高溫粘度本身就是矛盾的,低溫啟動性要求機油在低溫下有低的粘度,利於車輛啟動,而高溫粘度則要求油品在高溫時有合適的粘度,有利於密封、潤滑功能更好的發揮。低溫性和高溫性的溫差越大,則這種油的粘度指數(一種表示油品粘度隨溫度變化的指標)越高,表明這種油適應更大的溫度范圍。所以,從使用溫度范圍來說,5w-30號好於5w-20號。

最後,不同廠家對機油的要求不同,日系車粘度要求相對較低,而德系車則粘度要求相對較高,您應根據車輛手冊的推薦使用,好的,不一定是合適的。不過在同等質量等級下,可以用稍高粘度的機油,替代稍低粘度的。比如5w-30號在同等質量等級下,可以替代5w-20號,而反之則不可。

希望對您有所幫助,多謝閱讀!

不存在哪種好·只有哪種適合

關於機油的知識需要了解兩個基礎知識點,眼瞅著就要貓冬了,下面就聊聊是否需要更換冬季機油吧。

哪種機油好,或者說哪種機油適合冬季?

相信很多 汽車 用戶都思考過這個問題,然而機油的參數並不決定機油的品質,真正決定品質高低的因素第二節再說;這個參數要分為兩部分去理解,橫杠「-」只是個連接符,W和數字的組合代表機油的凝固溫度標准,橫杠右側的數值為機油的高溫流動性能指標。


W是winter的首字母,用於機油參數中代表的是低溫性能或凝固溫度點,但前面的數字不是冰點——數字 (﹣35) 冰點。那麼0W對應的就是﹣35 ,5W ﹣30 ,10W ﹣25 ,常用的標准就是這三個了,除非到極北的地區才會有領先三四十度的超低溫,大部分區域的冬季低溫都很難超過零下20度,所以10W的機油可以滿足大多數車輛的要求,過了南北交界線再往北一些則建議時使用0、5W。

也就是說機油的低溫性能參數不是固定的,在哪用車就要選擇對應的標准,這要自己去判斷。如果在北方區域使用20W的機油,冬季就會結凍,啟動發動機後無法形成潤滑,發動機很快就會報廢。


上圖說明了機油冰點溫度和流動性能的關系,參考這種圖片的解釋,是不是選擇更高的W最好呢?其實也不然。發動機冷啟動形成潤滑的速度很快,原因是機械油泵的動力來自曲軸,電子油泵的電機動力更強;啟動瞬間就能達到高轉速的油泵可以在幾秒鍾內形成高壓力,壓力高到需要泄壓閥來均衡壓力,所以即便機油的粘度已經很高,但只有沒有結凍就仍舊能快速的形成有效潤滑。關於機油的低溫知識了解這些就好。


20/30/40為常用標准,50粘度很少使用

機油的高溫粘度標准不能自己去判斷好與壞,它不存在好與壞的概念,只有合適與否而已;比如某台車建議使用的機油參數為10W-30,W標准可以自行修改,但30的標准就不宜修改。

如果降低粘度標准到20,結果是依靠噴射潤滑的部分形成的堆積機油會在重力作用下流走很大一部分,剩餘的機油量不足則無法通過刮油的方式形成足夠標準的油膜,發動機的磨損程度必然會加大。反之升級到40粘度標準的話,過量的高粘度機油就會形成更大的阻力,阻力會降低發動機的扭矩,扭矩是決定相同轉速馬力大小的基礎;因機油粘度升高導致動力下降,最終只能以拉高轉速的方式補償動力,油耗必然會升高。


綜上所述,機油的粘度是不宜亂變的,建議用什麼標號就用什麼標號;但如果說明書建議標准有兩個,比如10W-20、10W-30要怎麼選呢?新車時可以使用低粘度機油,也就是20;隨著用車里程的增加會造成活塞間隙磨損擴大,此時就要用30粘度的機油,因為高粘度機油可以一定程度補償擴大的間隙,能延緩燒機油,老舊車輛都可以略微提升一個標准。

只是要不要在冬季換用機油呢?W的參數決定了會不會結凍,高溫流動指標有沒有影響?答案是當然沒有,不論氣溫有多低,內燃機運行中產生的溫度都能讓發動機達到標准運行溫度;也就是夏季用車時的溫度為100 ,冬季熱車後也是100 ,這個溫度標準是不變的。


區分機油品質的因素是什麼呢?

答案是眾所周知的三個等級,分別為:

三種機油都是石油蒸餾的產物,區別為礦物機油的抗熱衰能力最差,在高溫和高壓的內燃機里用不了幾千公里;所以只有些中小排量的自然吸氣發動機用礦物機油,使用周期多為5000km。

合成機油是將礦物機油分解後再合成,性能會有大幅的提升,高性能的渦輪增壓發動機也可以用10000km;但是合成機油的製造成本較高,中等性能的車輛用起來有些吃力且浪費,於是就出現了以礦物機油和合成機油混合製造的半合成潤滑油,價格與性能都適中。


最後需要了解的就是機油的添加成分,上述三種機油都是基礎油,功能只是潤滑;要加上乳化、抗氧化、擠壓抗磨、防蝕防銹、清潔消泡等各種添加劑之後才是真正的機油,不過這些成分和參數都不可用於區分機油等級。比如0W-30的礦物機油和0W-30的合成機油的能力相同,只是用於同一台發動機的使用里程數有很大差異而已。

所以選擇機油還是要根據發動機的性能標准來判斷,確定好參數之後再確定等級即可。


天和MCN發布,保留版權保護權利

這兩種機油粘度上有所不同,如果要說是哪種機油更好,一般是要依據 汽車 製造商手冊作為參考,盡可能的選擇所規定的機油型號。我們正常的理解是機油粘度低 汽車 起步快,如果機油粘度高,在高速行駛時潤滑會更加充分。

活塞間隙的變化

在發動機內部活塞會上下運動,如果沒有機油活塞和氣缸就會產生摩擦。我們可以假設一下:例如,對於新發動機,活塞和氣缸之間的間隙為1毫米。當里程為0km時,氣缸與活塞之間的間隙為1mm。當里程逐漸增加並行駛100,000 km時,氣缸和活塞之間的間隙為10 mm。雖然有機油潤滑,但是活塞環和氣缸套的摩擦所導致的間隙肯定會越來越大。那到底間隙是1mm好呢,還是10mm好呢,這其實是一個很重要的參考,那就是行駛里程決定機油的哪種粘度更加合適。

機油粘度太低會有什麼後果

活塞環和氣缸套間隙變大時,低粘度機油會穿過活塞環與氣體混合進入燃燒室,進氣門不能完全關閉,並且與油混合的氣體從進氣門返回,污染了空氣濾清器。油還會吸附在在燃燒室中火花塞的電極端。如果 汽車 製造商規定使用5-20w機油,當公里數達到10萬時機油粘度只能高不能低,可以選擇30/40高粘度機油。

總結:機油粘度的不同要在不同的公里數使用,10萬公里的 汽車 ,選擇高粘度機油是有好處的。如果是10萬公里以內的 汽車 ,最好不要改變機油的粘度。

9. 常用的天然氣粘度演算法存在哪些問題

天然氣粘度變化規律: 低壓下(〈0.98MPa): 隨溫度升高而增大; 高壓下(〉6.86MPa): 隨溫度的增高而降低; 天然氣的粘度和壓力溫度及組分含量都有關系。

閱讀全文

與粘度混拼演算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程序員轉金融IT 瀏覽:834
黑馬程序員培訓效果如何 瀏覽:910
本地集成編譯 瀏覽:528
韓國電影哪個app可以看 瀏覽:703
玖月授權什麼app什麼梗 瀏覽:785
怎麼使用伺服器上的ip地址是什麼情況 瀏覽:750
手機密碼加密後怎麼解密 瀏覽:343
華為雲的伺服器的ip地址怎麼訪問不 瀏覽:367
webstormvue在線實時編譯生效 瀏覽:184
3225pdf 瀏覽:171
java中的常用類 瀏覽:395
安卓手機oppo反向色調怎麼開 瀏覽:138
羅志祥pdf 瀏覽:224
美國戰爭pdf 瀏覽:243
任務欄右擊如何顯示常用文件夾 瀏覽:100
海克斯康三次元編程 瀏覽:748
什麼app可以上門喂貓 瀏覽:889
老程序員抓彈幕 瀏覽:655
刷地鐵卡應該下個什麼app 瀏覽:154
安卓版谷歌瀏覽器為什麼用不了 瀏覽: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