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類基因組首個完整序列被破譯,會帶來哪些價值
從人類基因組計劃啟動至今已經42年了。現在,一個國際科學團隊T2T聯盟發表了史上首個完整的、無間隙的人類基因組序列。這是對二十年前人類基因組草圖的“重大升級”。
2. 人類基因組計劃能帶來哪些好處
人類基因組計劃,100萬美元修理癌基因二舊汽車計劃,使原來報廢了的癌基因舊汽車市場復活了生意興隆,好處給癌基因組舊汽車三手舊汽車市場來巨大的好處。自然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好處給癌基因好處。但是100萬美元的稅收杠桿壓力,給納稅人的健康優良基因的壓力,致健康優秀被淘汰。導致癌基因遺傳給下一代兒童基因庫。證據是修理二手舊汽車的醫學高科技發達國家澳大利亞南部每年新增11.5的兒童癌基因患者,人類基因組計劃導致大量癌基因遺傳給下一代兒童的證據?
3. 人類基因技術帶來的好處
人類基因技術帶來醫學新希望
「2002國際人類基因組大會」於日前在上海召開,全世界的基因學者在四天的時間里交流與探討了人類基因研究的最新科研成果與發展方向,並展望其將為人類帶來的美好前景― 解讀中醫神奇療效之謎 中醫葯神奇的治療作用有望通過基因技術來揭開。我國已經啟動的一項葯用植物基因庫工程,將古老的中醫葯學和最尖端的基因制葯技術融為一體。 從在上海召開的「2002國際人類基因組大會」上獲悉,中科院在本月啟動建立「世界最大的天然化合物基因庫」的項目建設。這個工程通過基因技術分離出5000種中國傳統葯用植物中的有效治療成分,把這些信息輸入資料庫中。 國家人類基因組南方研究中心主任陳竺表示:「人類基因組技術正給生物制葯產業帶來重大轉變,而我國將用已經掌握的人類基因組知識技術為平台,推動中醫中葯發展。」他解釋說,隨著人類基因組測序完成,科學家基本掌握人類生命圖譜,這使繼續研究涵蓋人類生老病死的絕大多數遺傳信息成為可能。我國基因學者採取的辦法是:在建立「基因中葯庫」之後,用中葯中的有效成分一一測試已知與疾病相關的人體基因,以最終揭開千百年來困擾中醫葯的療效之謎。 這是一項極其浩大的工程。專家介紹說,我國古代最知名的醫學論著《本草綱目》中也僅僅記載了1892種葯用植物。1995年出版的《中華本草》收集了8000多種葯用植物,「基因中葯庫」將涵蓋其中最重要的部分。 上海中醫葯大學教授王翹楚從植物落花生的葉子里提取葯物成分,治療西醫也難以對付的失眠頑症,但他也無法確切解釋其中的奧妙。他說,中醫中葯傳襲千年,一個合格的中醫在獨立行醫前往往要背熟數百張歷代相傳的「葯方」,只是在近100多年中醫學者們才開始探索有效成分和作用機理的問題。他希望基因技術的介入能為闡明中醫葯本質指明方向。 事實上,中醫葯學一貫倡導的「辨證施治、因人而異」思想也和目前方興未艾的功能基因學研究方向不謀而合。基因診斷和治療的理想之一,就是基於患者基因的微妙差別實施「個性化醫療方案」。從這個意義上說,中醫葯學和基因技術的結合還有更廣泛的領域。 「將中醫葯和基因技術結合的最大難點就是,必須首先從浩如煙海的中醫『方子』里找出哪些是有療效的,而哪些並無效果。」牛津大學腫瘤基因組學權威華爾特?包德默爵士說,「從這一點上看,建立一個基因植物庫非常有價值,當然我們首先還是要找到致病基因,世界頂尖學者們都在致力於這項工作。」 人體內或有調控衰老的基因 人類自進入文明社會以來,就一直尋覓著長壽的秘方。現代基因學的研究使我們看到了曙光――科學家發現人體里負責新細胞分化生長的幹細胞並不因人年紀的增長而喪失活力。 美國科學家戴維?施萊辛格在2002國際人類基因組大會上興奮地透露了他的新發現。他說,人的幹細胞有著旺盛的活力,但是,細胞有新陳代謝,隨著年齡的增長,很多功能細胞因為老化或磨損而喪失了原有的功能,然而它們卻無法被排除體外。這些「失靈」的細胞越積越多,以至於最終妨礙了其他細胞的正常「工作」,這很有可能是導致人類衰老的真正因素。 來自一家美國基因分析公司的陳昌友博士說,人類的基因就像一個「電路圖」,基因之間相互協調地工作才能保證人體各個功能的正常運轉。一旦某些「通路」被打破或是阻斷,就會表現為各種疾病或是某些人體機能的失常。 施萊辛格在對進入老年的小鼠進行的基因研究發現,它的幹細胞分裂仍然十分活躍,但是所表現出的功能性卻越來越差。他取出一些「失靈」的幹細胞進行分析後,發現這些細胞仍然能被重新激活,這說明不是細胞出現問題,而是細胞之間的「通路」出現故障。 日本基因學家黑木敏仁說,日本正在用SNP測序技術對長壽人群的長壽基因進行研究。SNP即單核苷酸是基因的基本組成單位,人類基因組由三十億個單核苷酸組成。 黑木說,百歲老人的長壽因素各不相同,他們的長壽基因也因人而異。SNP圖譜可以幫助鎖定這些基因。日本人躋身世界上最長壽的人群有相當一段時間了。在日本年齡超過百歲的老人有1??5萬多人。 科學家們在小鼠、線型蟲等生物實驗中都發現了調控衰老的基因,他們認為人類體內也可能有類似的基因。 施萊辛格說,人類各種功能細胞的數量水平應該由某些特定的基因所控制,而且它們有遺傳性。這些調控基因就像「變阻器」一樣掌握著細胞的數量,而它們導致了人類伴隨著年齡的增長,呈現出的一些像更年期和衰老的各種跡象。 基因研究又獲三大新發現 本屆國際人類基因組組織主席、加拿大籍華裔科學家徐立之說,通過各國科學家在此次會上為期4天的交流,我認為經過各國科學家努力的實驗,在基因研究中獲得了以下三大新發現。 人與小鼠的基因有80%左右是相同的。這一發現為人類更好地認識自己找到了一個較好的替代實驗模型,有助於對人類疾病的認識。有了這一替代模型,科學家在實驗中通過對小鼠基因變化的分析,可以幫助了解人體基因變化的情況。如科學家讓小鼠帶上某種疾病的基因,讓其代代相傳,看其會不會生病或生什麼病,再通過科學的推斷可以更好地研究人類疾病。 人與人之間的基因是不一樣的,有差異的,基因片段上的差異很小,不過1%左右。徐立之說,這是科學家過去比較一致的認識。通過這次大會交流有了新的結果:基因片段上的差異不是很小,而是有的人基因片段上的差異很大。徐立之說,這個發現有助於重新認識人類的疾病機制。比如,有的人在某一環境影響下會生病,有的人則不生病,可能是基因片段上的較大的差異造成的,科學家將深入下去探索。 中國科學家在會上報告的水稻基因的研究情況,引起與會者極大興趣。徐立之說,水稻基因中有45%左右是重復的、相同的。而且比較研究發現,水稻基因之間的距離比較大,人體基因之間的距離比較小。徐立之說,這一發現對於改良水稻品種有重要的參考意義。水稻品種的改良可能有助於人類健康。因此也可能影響到人體基因的變化。人類基因完整圖譜明年完成 「人類基因組組織」的新任主席木?〖閻?教授在第七屆國際人類基因組會議上稱,人類基因組圖譜將在明年全部繪制完成。人類基因組組織總部設在倫敦,它是世界最大的非贏利性人類基因組研究組織。 該組織的一份聲明說,人類基因組工程將在2003年春之前測出人類基因組的完整序列,圖譜將包括有超過90%的人類基因以及它們在染色體上的位置。來自美國、英國、日本、法國、德國和中國的科學家參加了這一工程。 木?〖閻?教授說,有了完整的人類基因圖譜,全世界的研究人員就能試圖發現哪些基因造成了一些特定的疾病,如糖尿病、癌症和高血壓等,他確信,盡管這些研究十分復雜,針對有缺陷的基因的醫療方法10年之內就能發現。科學家已經知道,這些類型的疾病是許多基因共同運作的結果。 到會的人類基因組織前任主席徐立之稱,中國積極參與了人類基因組研究工程,以找到方法治療一些中國常見的疾病,如肝癌和許多比其它國家更常見的傳染病。 他還說,中國科學家也在進行植物基因和生物工程研究,以增加大米等關鍵作物的質量。 自從科學家宣布破譯人類基因到現在已經近兩年時間。一些科學家和政界人士曾表示,人類基因的破譯將導致重大的醫學革命,例如可以生產針對個人基因組成的葯品以及消除人類基因缺陷。但是,這些設想都有待於實現。 據估計,人類只有大約三萬個基因,比水稻的基因還要少兩萬個。所以說,為什麼比較少的基因能產生像人類這樣一個復雜的生物,這一點還有待研究。(來源:家庭醫生醫療保健網)
4. 人類基因組計劃有什麼作用
主要用途:人類疾病貢獻:人類疾病相關的基因是人類基因組中結構和功能完整性至關重要的信息。對於單基因病,採用「定位克隆」和「定位候選克隆」的全新思路,導致了亨廷頓氏舞蹈症、遺傳性結腸癌和乳腺癌等一大批單基因遺傳病致病基因的發現,為這些疾病的基因診斷和基因治療奠定了基礎。對於心血管疾病、腫瘤、糖尿病、神經精神類疾病(老年性痴呆、精神分裂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多基因疾病是疾病基因研究的重點。健康相關研究是HGP的重要組成部分,1997年相繼提出:「腫瘤基因組解剖計劃」「環境基因組學計劃」。對醫學的貢獻:基因診斷、基因治療和基於基因組知識的治療、基於基因組信息的疾病預防、疾病易感基因的識別、風險人群生活方式、環境因子的干預。
生物技術貢獻:
⑴基因工程葯物:分泌蛋白(多肽激素,生長因子,趨化因子,凝血和抗凝血因子等)及其受體。
⑵診斷和研究試劑產業:基因和抗體試劑盒、診斷和研究用生物晶元、疾病和篩葯模型。
推動細胞工程、胚胎和成年期幹細胞、克隆技術、器官再造。對制葯的貢獻:篩選葯物的靶點:與組合化學和天然化合物分離技術結合,建立高通量的受體、酶結合試驗以知識為基礎的葯物設計:基因蛋白產物的高級結構分析、預測、模擬—葯物作用「口袋」。個體化的葯物治療:葯物基因組學。社會經濟影響:生物產業與信息產業是一個國家的兩大經濟支柱;發現新功能基因的社會和經濟效益;轉基因食品;轉基因葯物(如減肥葯,增高葯)。
5. 人類基因組計劃的成功能帶來怎樣的效果
隨著生命科學技術的進步,可以肯定在未來社會里,預防醫學、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康復醫學都將有更大的改觀,我們將能治癒許許多多在現有醫學條件下大夫們目前還無能為力的疾病,我們在物質和精神方面的能力都將大大增強,我們將從分子遺傳學的角度重新定義「疾病」和「健康」這兩個概念,社會保險制度、醫療衛生制度等等都不可避免地有重大變革。甚至連人的種類也將會有明顯的改變。例如,肥胖是冠心病的一個危險因素,為了消除肥胖引起冠心病的危險,今天無可奈何的生命科學家們還在提倡所謂科學減肥。1994年,生命科學家們就發現並鑒定出了「肥胖基因」,當然,用基因療法解決肥胖問題還有一段距離,但這種療法一旦用於治療肥胖,很快就會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它可以使胖子在大吃大喝的前提下成功地減肥,而不必像今天的胖子們一樣,把自己餓得頭暈眼花還收不到什麼療效。但是,一旦基因療法治療肥胖大規模用於臨床,就意味著我們的社會里,胖子將急劇減少乃至消失。同樣,隨著生長激素的應用,未來社會很可能再也沒有侏儒和矮子。有的人擔心,沒有胖子和矮子的人類,在體格上是否顯得過於單一?其實,這種擔心是多餘的,在詹納發明種牛痘以前,麻子是常見的,隨著生命科學的進步,種牛痘的普及,今天我們走到大街上能數出幾個麻子?的確,大街上行走的麻子減少了,人類臉蛋的多樣性也減少了,但我們能說麻子少了是生命科學的錯誤嗎?
生命科學技術的進步,同樣也會深刻地影響著未來的政治生活。在未來社會里,選民們投票前的第一件事可能就是要看看政客們的「基因圖譜」,所以,像希特勒那種目前看來是嚴重的精神病患者和殺人狂的人恐怕不會再進入政治領袖的行列——至少得把病態的基因修理好後才能獲得大部分選票。
在經濟生活方面,以生命科學技術為核心,一系列更新的高技術產業群,如酶工程技術、蛋白質工程、農作物工程二畜牧工程及新的制葯工業、生物計算機開發等等,必將為任何一個國家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和國民收入。
然而,生命科學技術的發展也帶來一些難以解決,又必須解決的問題。
現在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有些犯罪和尋釁行為是有其遺傳學基礎的。不少生命科學家和法律工作者認為,把遺傳學解釋和遺傳因素的檢測作為處理犯罪時需加以考慮的因素將變得更加引人注目。罪犯也可能要求從遺傳學角度來考慮,決定他們的結局。1994年,在美國喬治亞州一名因謀殺罪而要被判處死刑的男子要求他的判決要以遺傳因素為根據,即他可能是因與生俱來的遺傳因素而犯罪,因此他的行為不是受他的自由意志所支配的。眾所周知,界定有意和無意犯罪一直是犯罪-司法系統用於量刑的主要依據,如果法院要考慮這個犯罪分子的要求,即以遺傳因素作為判罪的根據,我們這個時代的犯罪-司法系統將重新改建。目前,還沒有人具有充足的理由來說明那犯罪分子的要求是正當的還是不正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