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情報史上有著」五重間諜」之稱的是誰
袁殊,1911年出生於湖北蘄春,又名學藝,化名曾達齋,1929年到日本留學,回國後擔任「中國左翼文化總同盟」常委,創辦《文藝新聞》。他有多重身份:軍統、中統、青紅幫、日偽,然而他的秘密身份卻是貨真價實的中共特科。
1931年10月,袁殊加入中國共產黨,之後立即轉入了特科的工作。按照地下黨負責人的指示,1932年春,通過表兄、黃埔一期的賈伯濤的關系,袁殊見到上海市社會局長、中統頭子吳醒亞,打入了中統內部。後來他由吳醒亞介紹,成為新聲通訊社的記者,從而可以出席南京政府的記者招待會,了解與結識許多人並且認識了日本駐滬領事館的副領事岩井英一。
當時,中日正在談判,談的是貨幣兌換率與關稅問題,這自然成了新聞界的搶手貨。由於袁殊有岩井渠道,消息又快又准,這位「涉外」記者立即成了紅人,連吳醒亞對他都刮目相看。過了一段時間,岩井便開始每月付袁殊200元的「交際費」,這樣,他又成了日方的情報人員。自然,是得到中共地下黨負責人的批准――成為了「三重間諜」。不久,岩井又安排袁殊到了日本。
回國後,袁殊即與馮雪峰聯繫上。1937年6月,潘漢年以八路軍駐滬辦事處主任的身份回到上海。從此,直到1946年去解放區,在潘漢年的導演下,袁殊成功地演出了一場場出色的情報戰。
馮雪峰建議他以青幫身份「找杜月笙想想辦法」,辦起了時事刊行社。當抗日戰爭爆發後,戴笠一時找不到熟悉日本問題、又有相當的日本關系的人。杜月笙提醒他,有一個叫袁殊的日本留學生與日本領事館副領事岩井英一關系不錯,戴笠聽了很高興,於是親自登門拜訪。
袁殊感到事關重大,立即去請示潘漢年。潘漢年沉吟了一會,說:「這是件好事,機會難得,你千萬不可錯失良機,答應戴笠的一切要求。」
戴笠給袁殊安排了兩項任務:一是收集日本方面的情報,二是堅持留在上海,不管時局有怎樣的變化。就這樣,袁殊又多了一個身份:軍統,加上中統、青紅幫、日偽,以及貨真價實的中共秘密身份,則是五重身份了。這在中國情報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最多面的間諜了。
從此,袁殊通過各種關系,大量獲取日本情報,首先是向潘漢年匯報,然後,有選擇地給軍統匯報――畢竟是國共合作時期,有共同的民族利益。
1937年的「八一三」淞滬抗戰期間,袁殊置生死於度外,化裝成日本學生,越過戰線,深入到了日軍陣地偵察,提供了至關重要的軍事情報,我方避免了很大損失。
上海淪為孤島後,袁殊奉命(潘漢年之命,表面則是戴笠之命)留了下來,以軍統少將的名義,成立了秘密行動小組,專門懲辦侵略者與槍殺臭名昭著的漢奸,並得到了軍統局的獎勵。其中最為成功的是,爆炸了日本在虹口的海軍軍火倉庫。為此,軍統給袁殊記了大功。
1937年上海淪陷後,岩井英一又回到了上海,並成立了一個日本特務機關「特別調查組」,袁殊自然也成為了其中一員。當然,這事不僅潘漢年知道,軍統也是知道的。由於袁殊迭立奇勛,戴笠把他召到香港予以獎勵。在香港,袁殊還見到了潘漢年。
在香港,袁殊接受戴笠兩項任務:一是暗殺李士群;二是深入日本關系,交換和平意見。袁殊回到上海,同軍統潛伏人員策劃爆炸李士群的巢穴76號。沒想到軍統上海區區長王天木等人叛變,把他給出賣了。後來,袁殊被作為「外務省情報人員」,引渡到了岩井那裡。
根據潘漢年指令,袁殊向岩井提出成立「興亞建國運動」的本部,「興亞建國運動」本部於1939年11月在岩井公館成立。
潘漢年借岩井之名,建立了這么一個機構,除了掩護一個電台外,更重要的,則是出於國際反法西斯戰爭大局的考慮。
在日偽與頑固派的夾攻下,隱蔽戰線工作的任務也更為艱巨,必須以更靈活的方式深入敵人內部。在這之前,潘漢年已派關露打進76號。有袁殊進入了日本人活動的圈子中,對獲取情報也就更加有利。延安由於遠離情報中心上海,正急待掌握日本大本營動向及日、汪、蔣三方相互勾結又相互矛盾的微妙關系與變化。於是大量情報發往延安。
1942年初,由日本外務省安排,陳孚木與袁殊一道,作為「興建運動」的代表,應邀到日本訪問。外務省頭子野春吉三郎,是組織這一訪問的主角。吉三郎向陳、袁透露,當前的國策,是准備誘降蔣介石,建立一個以日本國為主體的大東亞共榮圈,日軍已確定了南進的戰略部署。這一消息,讓袁殊為之一震。
來自各方面的情報表明,日軍南進,已是確定不移的戰略決策了,潘漢年即告延安。
在歐戰全面爆發之後,蘇聯始終擔心腹背受敵。在有了確定日軍南進的情報後,才放心大膽地從遠東調出了幾十萬兵力到西線。
自1939年到抗戰勝利,袁殊從來沒有發生任何意外,這無疑是與他的智謀與出色的活動分不開的。
當然,這期間完成的情報工作可謂數不勝數:及時向黨中央提供了日偽內部的人事更迭;蘇南日軍的兵力部署、清鄉行動;建立通往根據地秘密交通路線;救援被俘的我方人士,這包括袁殊親自救出的魯迅夫人許廣平,掩護潘漢年、范長江、鄒韜奮等進入根據地;由於情報及時,栗裕部隊迅速跳出了日偽合圍的「籬笆牆」......
後來,袁殊又擔任了一系列偽職,如清鄉政治工作團團長、江蘇省教育廳長、清鄉專員以及偽保安司令等等,他的情報工作日益老辣。
1945年初,袁殊辭去了偽教育廳長等職,僅留下一個上海市參議的名分。「八一五」抗日戰爭勝利後,袁殊被任命為忠救軍新制別動隊第五縱隊指揮和軍統直屬第三站站長,授予中將軍銜。
直到第二年,即1946年初,國民黨方面才知道袁殊去了解放區,不由得勃然大怒,於是,「抗戰有功人員袁殊」,立即變成了「**漢奸」,軍統對袁殊下了通緝令,並派人去蘇州抄家。
「雙十」協定後,袁殊隨軍北撤。華東組織部長曾山同志親自找袁殊談話,考慮到各種關系,讓袁殊暫時改名,跟他姓,於是化名「曾達齋」。後來,他被任命為華東局聯絡部第一工作委員會主任,定為旅級。
1949年,袁殊到了北京,轉到了李克農的情報部門,做日美動向的調研工作。
潘漢年每次到北京開會,兩人都會見面。最後一次,即1955年,袁殊到北京飯店看潘漢年,潘十分傷感地說了一句:「凡是搞情報工作的大多數都沒有好下場,中外同行都一樣。」在潘漢年事件發生後沒幾天,袁殊也被捕了,判刑12年,1967年期滿,正是「文革」,又再度被押8年,1975年期滿,仍被解送到另一個勞改農場「就業」。他還不知道,他的妻子端木1968年因受恐嚇,服用過量安眠葯自殺未遂,後離家出走,從此下落不明。
1982年潘案平反後,袁殊也被宣布「無罪」。1987年11月26日,袁殊去世,享年76歲。
㈡ 電視劇《偽裝者》主人翁原型是誰
揭秘《偽裝者》明樓原型:中共王牌特工袁殊
五重間諜世界罕見
熱門電視劇《偽裝者》中男主角的哥哥明樓是汪偽政府要員,軍統特工,代號「毒蛇」,同時也是中共地下黨一員,多重身份並於一身,堪稱傳奇。明樓有沒有歷史原型?他是有歷史原型的。明樓的原型就是傳奇特工袁殊!
抗日戰爭期間,為了相互刺探對手的戰略方針、兵力部署、軍事動態等各種情報,中日雙方相互展開了極為激烈的情報戰,各方各路人馬輪番上場,高潮迭起、異彩紛呈。
早在全面侵華戰爭爆發前,日本就派出了上千人潛入中國進行非法測繪,並建立了規模極為可怕的在華間諜網,為日後對華軍事、政治、經濟侵略做了極為充分的情報准備。為了對付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順帶為可能的反共作戰等做准備,國民黨當局也積極努力建設自己的情報系統。雖然捅出了許多幺蛾子,但也為抗戰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袁殊:人類間諜史上罕見的「五重間諜」
在間諜圈裡,雙重間諜乃至三重間諜都頗為常見,但同時為五家客戶做事的間諜恐怕在這個世界上屬於獨一份了。這為名叫袁殊的「紅色特工」除了是我黨情報系統的工作人員之外,還同時有著中統、軍統、侵華日軍以及青紅幫的五重身份。
正是由於這種奇特的五重間諜身份,這么多年來,關於袁殊的評價可以說是眾說紛紜,早在抗戰結束時就有人說他是「民族敗類」,國民黨甚至一度還打算在抗戰結束的時候以漢奸罪名起訴袁殊;解放後袁殊也因為捲入了潘漢年案而被捕入獄,直到1982年才獲得平反。即便如此,近年來民間關於袁殊的爭議都沒有平息下來。但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為,袁殊的多種身份是以為中國共產黨服務為主的。
1911年4月,袁殊出生在湖北蘄春一戶沒落的官宦人家。在袁殊8歲的時候,他隨母親賈氏來到了上海投奔父親袁曉嵐。雖然當時正在和女學生打得火熱的袁曉嵐把賈氏冷落在了一邊,但他仍然關心著袁殊的成長。在讀書的這幾年中,袁殊接觸了各種思潮,參加了五卅運動,還改掉了自己的原名「袁學易」。
1927年,袁殊參加北伐軍,曾任國民革命軍第六軍第18師政治部連指導員,還在他父親的友人胡抱一的提攜下加入了國民黨,但這一關系並沒有避免袁殊在「4·12」反革命政變後被清黨的命運。1929年,袁殊留學日本專攻新聞學,接觸了一些進步思想,並於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並參加中共中央特科,在潘漢年領導下從事情報工作。
由於袁殊與上海市社會局長、中統特務頭子吳醒亞是同鄉,表哥賈伯濤還擁有黃埔一期畢業生的身份,因此袁殊接到了打入了國民黨特工組織的指示。在1932年進入系統後,「朝中有人」的袁殊可謂是平步青雲,成為中統的一枚紅人。後來他在吳醒亞介紹下,成為當時中國最重要通訊社之一新聲通訊社的記者。
在新聞學學術領域,袁殊是一個標準的天才。他是中國第一個提出「報告文學」概念的人,還在中國新聞學史上留下好些個「第一」的紀錄,而且袁殊善於交際的性格也為他做記者獲得了極大的便利。期間袁殊團結了一批新聞工作者為中共的事業工作,還認識了日本駐滬領事館的副領事岩井英一,成功打入日方情報機構。正由於他擁有這一渠道,袁殊的涉日消息又快又准,連吳醒亞對他都刮目相看。過了一段時間,岩井便開始每月付袁殊200元的「交際費」,這樣,他又成了日方的情報人員——這自然得到了中共地下黨負責人的批准。
但在1935年,袁殊暴露了自己中共黨員的身份,被軍統特務逮捕,這成為了他人生最大的污點,著名左翼學者夏衍還差點因此被捕。但在審訊中,袁殊除供出自己參加「中統」的內情外,幾乎什麼都沒交代。考慮到吳醒亞的面子以及日本方面的反應,袁殊很快就被釋放了,隨後他再次赴日留學,繼續為日本外務省工作。
在全面抗戰爆發前,袁殊1937年春回國,同時為中統吳醒亞,以及日本駐上海領事館特務機關「岩井公館」工作。為了加強自身的保護色並開拓情報來源,袁殊於1937年4月加入了青紅幫,成為可以和杜月笙、黃金榮平起平坐的「通」字輩師兄弟。
在「八一三」淞滬抗戰爆發前,潘漢年重新回到上海,此時袁殊主動找到了他,認真匯報了自己近幾年的經歷,同時將一份從日本帶回的軍用地圖作為情報資料交給潘漢年,表示願意繼續為中國共產黨工作。從此直到1946年去解放區,袁殊在潘漢年的導演下,成功地演出了一場場出色的情報戰。
抗戰爆發後,戴笠一時找不到熟悉日本問題、又與日方頗有聯系的人,杜月笙提醒他,有一個叫袁殊的日本留學生與日本領事館副領事岩井英一關系不錯,戴笠聽了很高興,於是親自登門拜訪。袁殊感到事關重大,立即去請示潘漢年。潘漢年沉吟了一會,說:「這是件好事,機會難得,你千萬不可錯失良機,答應戴笠的一切要求。
」
這樣,袁殊獲得了軍統的身份——上海區國際情報組少將組長,後來他還出面組織了「興亞建國同盟」,儼然成為了一個漢奸小頭目。這樣,袁殊湊齊了共產黨、國民黨中統、軍統、日本和青紅幫的五方背景,成了「五面間諜」。
在「八一三」淞滬抗戰期間,袁殊置生死於度外,深入日軍陣地偵察,把這些軍事情報統統提供給了潘漢年,部分情報也在經過選擇之後交給了戴笠;而在上海淪為孤島後,袁殊奉潘漢年之命(表面則是戴笠之命)留了下來,成立了秘密行動小組,專門懲辦侵略者與槍殺臭名昭著的漢奸,率領軍統特工成功炸毀日本在虹口的海軍軍火倉庫。
此後,袁殊通過各種關系,大量獲取日本情報。自然,他先向潘漢年匯報,然後,有選擇地向國民黨方面匯報——畢竟是國共合作時期,有共同的民族利益;另一方面,袁殊打著「岩井公館」的招牌,利用岩井英一的錢為黨組織設立電台、提供活動經費,「岩井公館」幾乎成為了中共的情報工作據點。
後來,袁殊又擔任了一系列偽職,如清鄉政治工作團團長、江蘇省教育廳長、清鄉專員以及偽保安司令……等等。與此同時,袁殊的情報工作日益老辣。與對待國民黨方面一樣,袁殊交給日本人的情報都是經過精心挑選的,都可以通過公開途徑找到,全都沒有特別的情報價值。
但袁殊從日本人那裡獲得的情報有哪些呢?我們簡單列舉一下:1939年英法企圖犧牲中國對日妥協的遠東慕尼黑活動、1941年6月德國即將進攻蘇聯、蘇德戰爭爆發後日本戰略動向是南進而非北進、日偽內部的人事更迭、蘇南日軍的兵力部署和清鄉行動具體時間……總而言之,袁殊獲得並交給黨組織的,有相當一部分是極為重要的戰略情報!
依靠著袁殊獲得的戰略情報,黨組織建立了一系列通往根據地秘密交通路線,救援被俘的我方人士,這包括袁殊親自救出的魯迅夫人許廣平,掩護潘漢年、范長江、鄒韜奮等進入根據地;同樣由於袁殊的情報及時,栗裕部隊迅速跳出了日偽合圍的「籬笆牆」……一言以蔽之,當時的袁殊雖然公開背著「漢奸」的罵名,但他卻在隱蔽戰線為抗戰事業做出了極為重要的貢獻。
袁殊與日偽、國民黨、共產黨都有聯系;對此日偽、共產黨、國民黨等各方都是知道的,但在多種面目中,袁殊是以為中國共產黨服務為主的。他擔任日偽職務期間,沒有做一件危害人民的事,而是盡量保護和營救被俘的抗日幹部。雖然日偽和國民黨對袁殊都不太放心,對他進行過調查,但自1937年到抗戰勝利,袁殊竟然幾乎沒有發生過任何意外,這無疑是與他的智謀與出色的活動分不開的。對此袁殊在建國後常常對人說,抗戰期間我黨的敵後工作,幕後指揮的是潘漢年、王子春,但在台上表演的是我——袁殊。
抗戰勝利後,得知國民黨將以漢奸罪名起訴袁殊,中共將袁秘密轉入根據地,並於1946年在根據地重新入黨,後任華中聯絡部第一工委主任,建國後袁殊被調往北京,擔任中央軍委聯絡部副處長、中央情報總署亞洲司司長等職,負責做日美動向的調研工作。1955年袁殊受潘漢年案牽連,被捕入獄;1982年後隨潘漢年徹底平反而獲得平反,1987年袁殊病逝於北京,葬八寶山革命烈士公墓。
㈢ 岩井公館的館主助手
岩井英一畢竟還有領事館的其他事情要做,不可能整天圍著「岩井公館」轉,便想尋找一名得力助手,代他具體管理和運作「岩井公館」。這名「中國通」深知「以華制華」的重要性,特別是在收集中國情報方面,中國人比日本人更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於是,他把選擇助手的目光投向了中國人,幾經篩選,「能幹可靠」的袁殊進入了他的視線。 袁殊有多重身份——軍統、中統、青洪幫、日偽,然而他的秘密身份卻是一名貨真價實的中共地下黨員。 1939年,為炸漢奸特務李士群、丁默村在上海極司菲爾路76號成立特工總部,被特工「76號」逮捕,潘漢年叫袁殊的妻子馬景星立刻去找岩井英一設法營救。
原來,袁殊利用記者身份早就結識了岩井英一,並成功打入了日方情報機構。岩井很欣賞袁殊的才幹,稱他是「值得信賴的好朋友」,久想拉為己用,當即答應了馬景星的要求,親自趕到「76號」要人。岩井給袁殊設宴壓驚,並透露了准備請他幫助主持「岩井公館」的想法。袁殊隨即請示潘漢年,潘漢年權衡全局後同意了。於是,袁殊就發表親日的《興亞建國論》,同時根據潘漢年指令,在「岩井公館」內成立了「興亞建國運動」本部,並擔任總幹事,公開當了「漢奸」。 岩井英一把主持「岩井公館」的任務交給了「值得信賴的好朋友」袁殊。 鑽進敵人「心臟」進行抗日活動,是件十分危險的事,必須有一批絕對可靠的共產黨員作幫手。潘漢年隨即向遠在國統區的八路軍駐桂林辦事處主任李克農求援,要求組織派兩位可靠又干練的同志來幫助袁殊。李克農就安排桂林《救亡日報》經理、共產黨員翁從六和《救亡日報》電台台長彭克平一塊來上海。
不久,名記者、國新社香港分社社長、共產黨員惲逸群由黨派來上海,也被安排在「岩井公館」工作。
㈣ 電視劇《偽裝者》中,靳東扮演的明樓歷史原型是誰
《偽裝者》是一部諜戰片,靳東在其中飾演了明樓一角,在劇中,明樓有著三重身份,是汪偽政府財政部經濟首席財經顧問,也是代號為「毒蛇」的國民黨軍統人員,還是地下黨員,代號「眼鏡蛇」。
五重間諜但明樓的歷史原型,卻是一個五重間諜,相貌普通,活到了1987年,享年76歲。他便是袁殊,本名袁學易,五卅運動後改的名,他的父親袁曉嵐是老同盟會員,1928年,袁殊赴日留學,先後在早稻田大學和日本大學攻讀新聞學與東洋史。
袁殊在敵方那滲透得很徹底,甚至包括我黨,都少有人清楚袁殊的真實身份,而袁殊將上層下達的每一個任務都完成得十分出色,並且袁殊還打入了日偽政權,將一份份機密情報遞到了我黨手中。
不過,新中國成立後,袁殊還是因為自己曾經的間諜工作被捕入獄,似乎真的應證了那句話,「但凡搞情報的都沒有好下場」,直到1982年才被釋放。在這期間他的妻子也受到牽連,經不住長期的恐嚇威脅,企圖吞食安眠葯自殺身亡。後被人救起,精神分裂,孤身離家出走,從此下落不明,下場極為凄慘。
㈤ 袁殊的人物簡介
袁殊(1911~1987),原名袁學易、學藝,又名軍光,化名曾達齋。筆名碧泉。著有《袁殊文集》。是電視劇《記憶之城》中朱今墨的原型。
出生於湖北蘄春蘄州鎮。8歲來滬。父親袁曉嵐是老同盟會員,後任職於國民黨。1925年五卅運動爆發,袁學易改名袁殊。
民國17年(1928年)赴日留學,先後在早稻田大學和日本大學攻讀新聞學與東洋史。民國20年(1931年)3月16日至翌年6月20日,在滬創辦並主編《文藝新聞》周刊,最早發表左聯五烈士被害的消息,並刊出中國新聞學研究會主編的《集納》專刊。《文藝新聞》即被國民黨政府勒令停刊。民國21年(1932年)下半年到新聲通訊社當記者,加入中國共產黨。
民國25年(1936年)擔任外論編譯社副社長。翌年參與中國青年新聞記者協會的創辦活動,被推選為總幹事。在「孤島」時期,他受黨的委託,創辦《譯報》,打開局面後交梅益接辦;還與美籍猶太人伊羅生合辦《中國評論》,並擔任《華美晚報》記者。日軍進入租界後,受黨的派遣,利用社會關系打入敵偽內部,以辦《新中國報》和擔任偽職為掩護,從事情報的工作。抗日戰爭勝利後,渡江北上到達解放區,先後在蘇北、山東、東北等地從事黨的工作。後一度到香港工作。民國37年(1948年)在大連辦《海燕報》。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留在北京工作,為《世界知識》撰稿人。1955年因「潘揚事件」與潘漢年、揚帆同時被捕入獄。1982年正式平反。
1987年11月26日在北京病逝,死後骨灰被安放在八寶山革命公墓。
㈥ 電視劇《偽裝者》中靳東扮演的明樓歷史原型真是「五重間諜」么
相信有不少人一開始覺得電視劇《偽裝者》中所說的偽裝者是胡歌扮演的明台,但是到最後才恍然大悟,真正的偽裝者應該是靳東扮演的明樓才更合適。
明樓表面為汪偽政府財政部經濟司首席 財經 顧問、特務委員會副主任、新政府海關總署督察長;其實是國民黨軍統上海站情報科上校科長,代號「毒蛇」;終極真實身份則是中共地下黨上海情報組組長,代號「眼鏡蛇」。
而在 歷史 上,也有一個和明樓很相似的人物:袁殊,他比明樓更厲害,因為他擁有五重身份:中共、中統、軍統、日偽以及青紅幫。而袁殊也被譽為是明樓的原型,更是我黨 歷史 上唯一一個「五重間諜」。
1931年,在時任中共特科情報科科長潘漢年和助手歐陽新(化名王子春)的介紹下,20歲的袁殊在上海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開始了自己堪稱傳奇的「間諜」生涯。
1934年秋天,一直單線聯系的王子春突然失蹤,一時讓袁殊像斷了線的風箏一樣,隨風飄盪。而王子春當時為何失蹤,以及最終人在哪裡,至今都無人知曉。
雖然一時失去了上線,不過袁殊並未改變自己的信仰,一直堅持自己的工作,並且在工作中隨時切換自己的身份。
在尋找組織的過程中,他陰差陽錯的成為了共產國際遠東情報局的秘密情報員。
袁殊還是青幫一員,確切的說他和當時的上海青幫大佬杜月笙是平輩,也就是在杜月笙的引薦下,有日本留學背景以及精通日語的袁殊,在國民黨軍統頭子戴笠去上海建立情報機構的時候,袁殊搖身一變,成為軍統局上海區國際情報組少將組長。
要知道,當時貴為軍統實權一把手的戴笠也僅僅是少將軍銜,由此可見,戴笠當時是多麼重視袁殊。
1938年,藉助編譯館長作為公開掩護身份的袁殊,因為經常與日本人岩井英一互換情報,所以跟岩井英一交情不錯。隨後在當時成立的日本外務省情報部直屬機關,上海日本總領事館「特別調查班」經岩井英一之手,成為此日偽機構的情報員。
至此,時年僅27歲的袁殊,成為了不折不扣的「五重間諜」,他就像一個謎一樣,每個人看到的袁殊都不一樣,除了他自己。
就像另外一部電視劇《風箏》中柳雲龍扮演的「軍統六哥」鄭耀先一樣,雖然因為種種原因被誤解,卻始終堅持自己信仰,袁殊也有類似的經歷。
1965年,袁殊被宣判為國民黨CC特務、軍統特務、日本特務、漢奸,判處有期徒刑12年,本來應該在1976年刑滿釋放,又因為「文革」,他又被關押了8年。
當時的袁殊更多的是迫於形勢,無可奈何。因為坐擁多重身份,甚至讓他的上級潘漢年都懷疑他是否早已被判了黨和國家。而他幾乎所有行動,基本上都是遵照上級潘漢年的命令。
一直到1938年下半年,袁殊到香港參加戴笠召開的軍統骨幹會議,與潘漢年秘密會見。這時候他才知道,自己的組織問題一直懸而未決,潘漢年甚至給他說,可以跟著戴笠幹下去,當他問起自己的組織問題,潘漢年的答復是「看以後表現,將來再說」。
即使這樣,袁殊的信仰也從未動搖,依然堅定的認可自己作為一名中國共產黨員的身份,並為此而戰斗。
多年之後,袁殊的子女也曾表示過這樣的看法,他為國民黨做事,對抗日本人,這無可厚非。但是他為日偽政權做事,不能原諒。袁殊對此的解釋是,他服從組織的安排,服從上級的命令,這里的上級指的就是潘漢年。
1984年,在袁殊的老戰友、時任中央政法委書記陳丕顯的批示下,袁殊三女兒曾曜一家被調進了北京。當時陳丕顯批示的大意就是:一個受了20多年冤枉的老同志,提這么一點要求我們能不同意嗎?
袁殊有強烈的企圖心,他更喜歡做一般人做不到的事情,這也是他喜歡做特工的原因之一,他喜歡刺激。
有兩個細節可以看出袁殊良好的「職業素養」。
1977年5月,在和大兒子闊別22年之久後,他們在北京站見面。見面前,袁殊在信中囑咐兒子,接他的時候,手拿一本《紅旗》雜志,並且要帶著8歲的孫女,這樣便於辨認。
另外一件事就是袁殊和子女、親屬見面不過三四次,他就能准確的說出每個人的性格、處事特點、外貌特徵,行為特點等等,讓女子不禁感嘆,「不愧為老牌特工」。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的意志如果不夠堅定,很容易發生動搖。也難怪當時有很多人質疑袁殊,畢竟他那麼神秘。青幫的人看他是青幫的,軍統看他是軍統的,中統看他是中統的,日偽看他也是自己人,只有他自己心裡清楚:自己是一名中國共產黨員。
在當時那麼復雜的 社會 背景下,我想袁殊即使想要辨白,可能也沒多少人信他,因為他給外人的表象太多了,讓人分辨不清。
袁殊常說:「一個人一定要在有生之年干點什麼,才不負此生」。
他也是這樣去做的,在中國「特工」史上,袁殊是一個特殊的存在。他做了自己認為對的事情,至於是非功過,只能留給 歷史 去評判了。
不好意思,不清楚
㈦ 在戴笠眼皮底下活動的紅色特工,身兼五重身份,曾任軍統中將
民國時期,最為風雲的特務頭子,毫無疑問就是戴笠,戴笠一生精於特務工作,被譽為民國「特工王」,由此可見他的影響和能力,在我軍紅色特工 歷史 上,也有一位絕無僅有的優秀特工,他曾在戴笠眼皮下活動,而戴笠從未察覺,他就是袁殊。
提到袁殊這個名字,也許大家很陌生,但是在共和國革命功臣的豐碑上,袁殊這兩個字熠熠生輝。
袁殊是湖北蘄春人,1911年出生,他的父親叫袁曉嵐,是同盟會的老會員,因為父親的緣故,袁殊從小也接受了比較好的教育,1925年,14歲的袁殊參加了上海的工人大遊行,走在了革命的前列,他之後還參加了北伐,1927年,第一次國共合作失敗後,袁殊前往日本。
在日本,袁殊先後就讀於早稻田大學和日本大學,在校期間,他接觸了馬克思主義,並且開始向其靠攏,1931年,袁殊回到上海,他創辦了《文藝新聞》周刊,這是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的其中一個團體,魯迅對此也幫助許多,同年10月,經過考察,潘漢年親自吸收袁殊入黨。
眾所周知,潘漢年在上海做的就是地下工作,袁殊入黨後,成為了潘漢年的下屬,這也就是說明,袁殊從此開始了自己的灰色人生,在入黨時,潘漢年對他說 「你加入的是秘密前衛組織,普通組織成員是不知道你的身份的,今後要漸漸退去紅色,偽裝成灰色小市民,尋機打入敵人內部。」
1932年,袁殊按照黨組織的要求,通過自己的表哥賈伯濤,進入了上海 社會 局,局長是吳醒亞,吳醒亞跟國民黨內部的CC系,陳果夫,陳立夫兄弟關系很不錯。
1933年,吳醒亞成立了中統CC系秘密小派別「干社」,與之對立的,就是軍統的前身「復興社」
袁殊被吳醒亞任命為情報股股長,行動股股長則是李士群,之後的漢奸頭子。
經過王子春的巧妙安排,袁殊結束了日本駐滬領事館外交官岩井英一,日本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袁殊認識岩井英一後,岩井英一向袁殊提出條件,要他每個月都給日方提供情報,而日方則每個月給他200元的「交通費」
袁殊將此事告訴王子春後,王子春當即要他答應,消滅敵人最好的辦法,就是從內部。
袁殊由此又有了新的身份,日本外務省的情報人員,在上海進行地下工作時,為了增加自身的保護,中共中央特派員馮雪峰建議他加入青洪幫,袁殊認為可以,在父親好友胡抱一的安排下,袁殊加入青洪幫,成為了「通」字輩成員。
胡抱一不是一個簡單的人物,他早先年間曾當過孫中山五年的衛士,後來又在上海結識了胡宗南,戴笠,王亞樵等人,他們還結為了異性兄弟,因為資歷,胡抱一在洪幫的地位很高,人稱「胡二爺」
1937年8月13日,淞滬會戰爆發,袁殊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為抗擊隊伍取得了許多關於日軍兵力部署的情報,隨著戰爭的深入,上海淪陷成為既定事實,軍統頭子戴笠在離開時,決定派人在上海潛伏。
戴笠首先找到了自己的老友杜月笙,在杜月笙的介紹下,袁殊是最合適的人選,戴笠前來拜訪袁殊,當天袁殊沒在家裡,後來妻子告訴他此事後,袁殊覺得此事非同小可,他立刻匯報給潘漢年。
潘漢年認為,戴笠前來拜訪的原因,很大概率上是要袁殊為他做事,潘漢年從多方考慮後,要袁殊答應戴笠的要求,因為這樣他可以更好的為黨組織工作。
袁殊見到戴笠第一面,戴笠問他:「你現在靠什麼生活?」袁殊早已想好對策:「靠老婆生活。」戴笠再問:「那你就給我做事。」袁殊問做什麼,戴笠說:「留日學生不做抗日工作做什麼?」
袁殊答應了戴笠的要求,戴笠給他的任務是,無論何時,都不能離開上海,要無所不能的搜集日軍情報,為了讓袁殊更好的工作,戴笠還給了袁殊一個軍統少將的職務,是軍統局上海區國際情報組組長。
在其位,謀其政,袁殊便利用自己軍統少將的身份,成立了秘密行動小組,專門負責鋤奸。
1938年,袁殊曾親自策劃,將日本海軍於上海的一個倉庫給炸毀,隨後,他還安排人刺殺偽江蘇省省長陳則民和偽大民會會長馮心如,這兩人都是漢奸。
當初的同事李士群,這時已經投靠日本人,成為了汪偽政府的特務頭子,軍統在上海與汪偽政府特工交戰時,李士群派人殺了不少軍統的人,這讓戴笠一直對他咬牙切齒,1938年秋天,戴笠在香港召見袁殊,交給他一項任務,要他不擇手段的除掉李士群。
回到上海,袁殊便開始行動,但是那個時候,軍統上海站站長王天木不巧被李士群抓住,王天木叛變,供出了袁殊的名字,李士群當即派人將袁殊給抓了,袁殊這個時候並不慌張,他的老上司,岩井英一這時出面,以袁殊是外務省的人,將他通過渠道給放了。
當時的岩井英一地位不低,是日本上海領事館副總領事。
岩井英一在上海的最大目的,就是盡可能的為日軍搜集情報,岩井英一想要成立一個特別訓練班,秘密培訓一批情報人員,對於教官,岩井英一找到了袁殊。
袁殊向潘漢年匯報後,潘漢年認為,這正好也可以幫助中方搜集日方情報,因而表示允許,就這樣,袁殊在岩井英一的支持下,組建了「興亞建國運動」,雖然是日方牌子,但是在這里的工作人員,都是由潘漢年安排的,我黨地下特工。
為了不讓失去和軍統的關系,潘漢年還要袁殊給戴笠寫一封信,說他被日軍逮捕是因為王天木的叛變,而不是他的主動,如今出獄,他願意繼續為戴笠,為軍統工作。
戴笠對袁殊的話,沒有懷疑,因為當初他找袁殊的原因,就是袁殊在日本方面交際廣,如今袁殊和岩井英一的關系這么好,戴笠高興還來不及,因此,戴笠託人回話給袁殊,要他繼續為軍統工作。
就這樣,袁殊利用自己軍統,日本外務省工作人員等身份,巧妙的為我黨組織,送了一封封情報。
1942年,袁殊受邀前往日本訪問,日本外務省頭子野春吉三郎向他們表示: 當前的國策,是准備誘降蔣介石,建立一個以日本國為主體的大東亞共榮圈,日軍要南進。
得到這個消息,袁殊顯得很震驚,他當即將情報傳給潘漢年,黨中央很快就知道了這個情報,隨後,黨中央將情報傳遞給蘇聯斯大林,斯大林一直擔心德國與日本聯手,腹背受敵。
得知日軍要南進,斯大林當即從遠東調出了幾十萬兵力到西線,與德軍交手,在這其中,袁殊的情報,立了大功。
此後,袁殊又擔任了,汪偽政府江蘇省教育廳長,清鄉政治工作團團長等職,1945年,因為袁殊的傑出工作,戴笠任命袁殊為軍統直屬第三站站長,授予他中將軍銜。
抗戰結束後,戴笠來上海,要見袁殊,但是他不知道袁殊去哪了,後來才知道,袁殊在解放區。
對此,戴笠十分震驚,那個時候,他才知道,袁殊居然是共產黨,戴笠勃然大怒,將袁殊由「抗戰功臣」列為了「共黨漢奸」
袁殊此時,已經身處解放區,受到了華中局領導陳毅等人的熱烈歡迎,華中局聯絡部部長揚帆親自來接他們,那些在上海搞地下工作的人,華中局組織部長曾山表示,袁殊此時應該起一個新的名字,重新入黨。
就這樣,袁殊改名為「曾達齋」
1949年,袁殊來到北京,在李克農領導的情報部門下工作,1955年,「潘揚案」成立,因為袁殊長期在潘漢年的麾下工作,由此,他受到牽連,被判處有期徒刑12年。
1967年,袁殊刑滿,但是由於那個時候是文革,他再次被判8年。
1975年,袁殊雖然被釋放出獄,但是他仍被安排在農場「就業」,1977年,袁殊被允許回家探親,那個時候,他才知道,自己的妻子端木已經於1968年離家出走,下落不明。
20年的歲月,彈指一揮間,袁殊感慨不已,他此後多次給黨組織寫材料,請求申訴,袁殊說 「就是把我燒成灰,我也是心向共產黨的。」 1982年,潘漢年案被平反,一個月後,袁殊也被平反。
1987年,袁殊因病去世,享年76歲。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也許現在仍有許多人,並沒有聽過袁殊的名字,但是他在反法西斯戰爭中做出的貢獻,將永遠的刻在 歷史 的豐碑上,永垂不朽!
㈧ 「紅色特工」系列:原來電視劇《偽裝者》里明樓的原型是他
記得很多年前在看《偽裝者》時,就被靳東扮演的明樓一角深深震驚,一個人竟然能同時擁有「軍統」、組織地下黨員、「偽政府」高官等多重身份。不僅如此,明樓還在劇中完美切換和利用著自己的各種身份,或暗殺「偽政權」和日軍高官,或破壞日軍行動等等,看得觀眾老爺們大呼過癮。當然,麻花也是其中的一份子。
不過麻花在過癮的同時,也不禁懷疑起像明樓這樣擁有多重身份的特工,是否真的清楚自己的心到底是向著哪邊的?電視劇的結局給了麻花答案,但與此同時也給麻花帶來了新的疑惑,那就是這樣的人物在 歷史 上是否真的存在?
帶著這個問題,麻花進行了大量的史料查找,最後還真被麻花給找到了答案, 歷史 上不僅有這樣的人物,而且比明樓還誇張,這個人竟然擁有五重身份,他不僅在「軍統」「中統」有身份、在「偽政府」中他也是高官、在日本特務機構「岩井公館」有職務、甚至在上海黑幫「清洪幫」中他都有身份、不過他真正的身份卻是組織地下黨員。
這樣多重的身份,雖然在情報獲取方面給他提供了許多便利,但也讓他在抗戰結束後背負了不少的罵名,國民黨甚至一度要以漢奸罪名起訴他。麻花今天就帶大家看看這位擁有五重身份的傳奇特工的一生吧。
1911年3月29日湖北蘄春縣蘄州鎮東長街一戶沒落的官宦人家中傳出了一聲嘹亮的啼哭聲,一個新生命就這樣誕生了,家人給他取名袁學易。8歲時,袁學易跟著母親來到上海投靠袁曉嵐。
就這樣跟著父親生活了4年後,由於生活不易,袁學易被父親送到了一家印刷廠做排字工,不過他父親並沒有因此放棄對袁學易的培養,袁曉嵐後來還是托朋友的關系將袁學易送進了上海立達學院,半工半讀。
這段時期,袁學易不僅是工人,還是一個學生,因此他接觸到了許多新思潮,在這些新思潮的影響下,他參加了之後的五卅運動,跟著工人們罷工,跟著學生們罷課,還將自己的名字改成了袁殊,似乎預示著自己將會成為一個比較特殊的人。
1927年,北伐戰爭打響,16歲的袁殊義無反顧加入到了北伐的隊伍中,在革命軍第6軍第18師中擔任政治部連指導員,是當時最年輕的軍官之一。看到兒子出息,袁曉嵐還找到老友胡抱一,希望可以通過他的關系,讓袁殊加入國民黨。
不過這個關系並沒有幫助袁殊逃過「四·一二」的那場巨變,為此袁殊加入到了當時盛極一時「無政府主義」文藝團體 「狂飆運動」社。這個團體是由當時一些思想比較進步的青年組成,他們通過藝術的形式與現實黑暗勢力作斗爭,除發行周刊和叢書外,還成立了演劇部,參演過多不話劇。
袁殊在這些話劇中擔任過許多角色,這段演員的生涯為其後來成為一名優秀的特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928年,迫於形勢,袁殊赴日留學,先後在早稻田大學和日本大學攻讀新聞學與東洋史。
在這段時期,袁殊閱讀了大量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逐漸從一名「無政府主義者」轉變為了共產主義者。回國後,袁殊繼續在文藝界奮斗,1931年3月,袁殊拿著他妻子從娘家借來的500元創辦了《文藝新聞》周刊,以客觀公正的立場介紹中外文化動態,刊登各國的進步文學作品,還專門報道鼓舞民眾參加東北抗日愛國運動。
期間,國民黨反動派秘密殺害了先進作家李偉森、柔石等人,並對此事進行了嚴密封鎖,外界對此可以說一無所知,袁殊不顧個人安危,與組織密切配合,將這個消息通過諸多報紙和周刊向外界進行了傳遞,魯迅和矛盾這樣的文化界大咖都曾對袁殊的機智和膽略表示贊賞。
1931年10月,在潘漢年的推薦下,袁殊光榮地加入了組織,並在潘漢年的領導下從事情報工作。組織給袁殊的第一個任務就是打入國民黨高層,做一個「白皮紅心蘿卜」的情報人員。從此,袁殊從進步文化圈子中銷聲匿跡,開始了他充滿傳奇的特工生涯。
這個時候的袁殊可以說還是一個「小白」,對情報工作可以說是完全沒有頭緒,不過好在他天資聰慧,什麼東西都是一學就會,而且做得比一些「老前輩」都好,潘漢年對此大感欣慰,認為自己沒有看錯人。
隨著對情報工作越來越熟悉,袁殊開始了他的任務,他經過一番梳理後,發現自己表哥賈伯濤是一個突破口,畢業於黃埔軍校一期的賈伯濤曾任黃埔同學會會長,又先後在湖北、上海警備司令部任職,重要的是他和時任上海 社會 局局長、「中統」頭子吳醒亞是好朋友。
袁殊找到自己表哥,表示自己厭倦了在 社會 上摸爬滾打的日子,希望賈伯濤可以幫自己謀一份差事。賈伯濤一聽,這是好事啊,於是答應了下來,並找到了吳醒亞。吳醒亞考慮到賈伯濤在老蔣那可是紅人,而且袁殊在上海也是有一定名氣的人物,完全可以利用袁殊調和一下上海各界之間的關系,於是痛快答應了這件事。
吳醒亞將袁殊安排到了自己秘密組建的「干社」中擔任情報股股長,這個職務不可謂不高,要知道當時「干社」行動股股長就是後來「76號」這個臭名昭著的特務機構的特務頭子李士群。成功潛伏後,在潘漢年的安排下,袁殊很快就為吳醒亞立下了「大功」。
吳醒亞一高興,答應袁殊將其安排到「新聲通訊社」擔任新聞記者,這當然是袁殊的又一行動,他希望通過這個身份,接觸到更多更有頭面的人,從而更好的獲取情報。
果不其然,很快袁殊就通過這個身份結識到了身為日本外務省情報人員岩井英一,這當然是袁殊故意接近的結果,一番接觸後,岩井英一對袁殊的身份也很是看重,二人「一拍即合」,只是岩井英一沒想到的是,袁殊此舉是經過組織地下黨負責人批準的。
至此,袁殊已經擁有了兩重身份。但在1935年的時候,因為「怪西人」案件,一名第三國際的西方特工約瑟夫·華爾頓被「軍統」特務抓獲,雖然這個人沒有透露什麼,但「軍統」的特務還是通過蛛絲馬跡最後發現了袁殊在組織的身份,將袁殊抓了起來。
不過由於負責袁殊這個案子的人是戴笠的手下王新衡,這個王新衡本來就和袁殊很熟,再得知袁殊有組織的身份後覺得可以策反袁殊替「軍統」潛伏在組織內部為其效力,不過袁殊此時並沒有答應。
由於當時國共合作的大背景,「軍統」特務拿袁殊也沒有什麼太好的處理辦法,只能以「宣傳與三民主義不兼容思想」的「思想文化罪」論處,判處了袁殊2年零9個月的有期徒刑。最後在各方想方設法的營救下,於第二年春天就提前走出了監獄。
袁殊的雙重身份確實在這個關鍵時候為他提供許多便利,不僅組織想方設法營救他,就連「中統」頭子吳醒亞都想盡辦法營救,不過想想「中統」和「軍統」的不和,也就釋然了。
出獄後,袁殊又去到日本早稻田大學 歷史 系留學一年,期間他與岩井英一依舊保持著聯系,還拿著日本情報機構的特殊津貼,這對日本情報機構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諷刺。
抗戰全面爆發後,袁殊為了可以通過更多的渠道獲取情報,他又故意接近身為上海「青洪幫」頭目的杭石武,和杭石武結為了異性兄弟,再通過杭石武,袁殊又和幫會首領杜月笙建立起了友誼,最後為了多一層保護色,袁殊乾脆直接加入了「青洪幫」,成為了可以和杜月笙、黃金榮這等大佬平起平坐的「通」字輩成員。
由於抗戰的需要,「軍統」的戴老闆此刻也急需要一個熟悉日本問題的人,他想到了袁殊,而這個時候和戴老闆相熟的杜月笙也給他推薦了袁殊。袁殊得知這個消息後,立刻就找到潘漢年進行了匯報,潘漢年告訴袁殊說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讓他答應戴笠的全部要求。
就這樣,袁殊不僅擁有了「青洪幫」這第三個身份,還成功打入了「軍統」這個國民黨著名的情報機構,成為「軍統」上海區國際情報組主要成員,後又因「功」被提拔為了情報組組長。
這還沒有結束,組織為了獲取「偽政府」的情報,還要求袁殊充當「漢奸」,參與出面組織「興亞建國同盟」,打入汪偽政府,秘密組建新的情報據點。這樣做既可以讓日本人放心,還可獲取「偽政府」情報,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袁殊要求日本人每月給他20萬軍票中的相當一部分,這錢最後自然都成為了上海地下黨的活動經費,真可謂是一箭三雕的好計謀,袁殊擁有了第四個身份。
1938年4月,日本在上海建立了一個最大的公開的特務機構「岩井公館」,聽名字就知道這個機構由岩井英一負責,主要職責自然也就是獲取關於中國守軍的情報,而岩井英一第一時間就想到了袁殊,袁殊得到潘漢年的批准後擁有了最後一個身份。
當然,日本人一開始並沒有完全信任袁殊,甚至暗中派人監視他,作為一個出色的特工,這一點袁殊自然是能夠看出來的,為此他沒事就去吃喝玩樂、過紙醉金迷的生活,給岩井英一製造出登徒浪子的印象,最終打消了日本人疑慮。
擁有五重身份後,袁殊開始通過自己的多重身份不斷將有關日軍和「偽政府」的情報傳遞到延安。當然,當時本著聯合抗日的原則,這些情報袁殊也給了「軍統」和「中統」一份。其中最重要的一份情報就是關於「慕尼黑陰謀」了。
關於「慕尼黑陰謀」這里麻花就不詳細展開了,簡單說下就是在英法等列強為了轉移德國的目標,將斯洛伐克的蘇台德區割給德國,讓德國去進攻蘇聯;同時為了維護在他們在遠東的利益,准備犧牲我們中國的利益,同時對我們中國革命力量進行打壓的一個陰謀,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搜索。
袁殊在獲得這個情報的第一時間就將情報傳遞給了組織,隨後這個陰謀被公之於眾,蘇聯在獲悉後提前了24小時布防,使德軍准備以閃電戰打蘇聯一個措手不及的企圖破產,為此蘇聯紅軍還特意致電組織表示了感謝。
當然,袁殊在隱蔽戰線的貢獻遠遠不止於此,蘇德戰爭爆發後,斯大林一直苦惱於不知道日本關東軍的動向,導致他不敢將防備關東軍的部隊西移應付德國,這個時候又是袁殊將日軍要南下與英美開戰的情報傳遞了出去,讓斯大林得以大著膽子和德軍死磕,這個情報甚至受到了偉人的親自表揚,在給袁殊的回電中寫了五個大大的「好」字。
國內抗戰方面,袁殊的貢獻同樣巨大,淞滬抗戰期間,是他親自化裝成日本學生進入日軍陣地進行軍事偵察,將這份極為重要的軍事情報傳遞給了中國守軍;日軍在蘇南清鄉時,又是袁殊將日軍的兵力部署以及行動方案等情報傳遞到了延安,才使得粟裕將軍能率部迅速跳出了日偽合圍的「籬笆牆」。
本來袁殊還策劃了刺殺日偽大漢奸李士群,但由於「軍統」四大天王之一的王天木叛變,最終讓李士群逃過了一劫,不過袁殊還是以「軍統」少將的身份策劃了不少暗殺日軍和日偽高官以及策劃炸毀日本在虹口的海軍軍火倉庫等壯舉,得到了戴笠的嘉獎。
這句話正是出自電視劇《偽裝者》明樓一角,這句話很好說明了諸如袁殊等隱蔽戰線工作者的心聲,他們在黑暗中潛伏,只為給中國的未來帶來一線光明。其中有人見到了光明的到來,而有的則犧牲在了前進的道路上,甚至不少人連名字都沒有留下。
抗戰勝利後,袁殊繼續潛伏在國民黨反動派里,被任命為忠義救國軍新制別動隊第5縱隊指揮和軍統直屬第3站站長,同時領授中將軍銜。可以說袁殊此時在國軍中的地位已經非常高了,但他始終沒有忘記自己是組織地下黨員這個最重要的一個身份。
1946年,由於工作期間不慎暴露了自己的身份,袁殊奉命立即撤離,臨走前,他清理了「岩井公館」所屬財產,將價值近千萬的各種財產劃到了組織名下,還有「偽軍」留下的諸多武器、裝備,也被他第一時間轉移到了蘇北解放區。
10月7日,袁殊回到組織的懷抱,改名為「曾達齋」,擔任華東局聯絡部第一工作委員會主任,負責國統區寧滬一帶的策反工作,結束長達14年「紅色特工」的傳奇生涯。解放戰爭期間,袁殊先後在蘇北、膠東、大連從事內勤工作,地位遠不如在國民黨的時候,但他沒有任何怨言,而且臉上的笑容比起那個時候,明顯多了許多。
1955年,袁殊受到「潘漢年案」牽連,被判刑入獄,1982年8月2日隨著潘漢年被平反,袁殊也在8月29日得以平反,確認了袁殊1931 年參加革命工作的事實,恢復了袁殊的組織身份。
1987年11月26日,袁殊病逝於北京,葬在八寶山革命烈士公墓,享年76歲。
雖然袁殊在晚年遭遇不公待遇,但他始終相信組織,相信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一切冤假錯案,在組織和中國人民實事求是的精神照耀下,他會被平反的,而組織和人民也沒有辜負他的信任,在他有生之年為他平反,並恢復了他為之奮鬥了一輩子的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