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超級計算機的排名標准以及使用什麼樣的應用或演算法來測試性能
這個要從兩個維度去考證:
一、測算指標,演算法都是有數學理論基礎的,在翻譯成計算機程序後,演算法的執行效率可以用賦值、比較、運算等操作次數,以及緩存、內存佔用率等指標進行一定的估算,還應對演算法效率進行計算,進行比較評估,包括迭代深度、循環/判斷嵌套深度等指標。
二、實際測試,這個就是要把演算法真的用計算機實現出來,將演算法邏輯封裝為函數、控制項、組件等,可調用的獨立環節(盡量減少非演算法語句的干擾),然後進行實際調用,記錄執行周期,分析實際性能。比如對比記錄新舊演算法單次執行的周期、固定數量多次執行的周期、執行期間資源佔用率、多線程並發調用的執行效率等指標。
另外、對於實際測試,如果想用專業測試執行,可以用LoadRunner、Robot等專業測試工具執行相應操作,但是對於您的要求,我還是建議收集性能指標的程序最好自己寫,其實並不復雜,就是調用您的演算法組件,把執行時間等參數記下來。
B. 什麼是超級計算
超級計算,作為計算數學的一個重要概念,涵蓋了超級計算機及其有效應用的總和。它的提出可以追溯到20世紀70年代初,伴隨著第一代向量計算機的誕生。需要明確的是,超級計算與超級計算機並非同一概念。超級計算是利用計算機進行深入研究、產品設計以及支持復雜決策的過程;而超級計算機則是被設計用來解決這些復雜問題的工具。
因此,我們不能將超級計算簡單地等同於超級計算機。實際上,超級計算的內涵遠不止於此。它包括了最先進的計算硬體系統,但還涵蓋了軟體系統和測試工具、解決復雜計算的演算法、應用軟體與通用庫等。這些組成部分共同構成了超級計算的核心,使得我們能夠更高效地解決各種復雜問題,推動科學研究和工程技術的發展。
總之,超級計算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它融合了硬體、軟體、演算法和應用等多個方面。通過不斷的技術創新和優化,超級計算正在不斷突破自身的極限,為人類社會帶來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