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請問gdp的計算公式是
1、生產法
GDP=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固定資產折舊+營業盈餘
2、收入法
GDP =工資+利息+利潤+租金+間接稅和企業轉移支付+折舊
也可看成是GDP=生產要素的收入+非生產要素的收入
3、支出法
GDP = C + I + G +(X-M)
(1)gdp折演算法擴展閱讀:
實質GDP和名義GDP通常是不等的(只有數學實質GDP的固定價格的基數年相等),它們之間的關系是:
實質GDP=名義GDP÷本地生產總值平減物價指數(指以基期為100該期間的指數),
名義GDP=實質GDP×本地生產總值平減物價指數;
至於名義GDP增長率與實質GDP增長率的關系,則是
名義GDP增長率=[(1+實質GDP增長率)×(1+本地平減物價指數升幅)×100%]-1
2. 簡述GDP的三種核算方法
GDP的三種核算方法分別是:生產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1、生產法。計算公式為:國內生產總值=總產出-中間投入(物質產品投入+服務投入)。
2、收入法。計算公式為:國內生產總值=勞動者報酬+固定資產折舊+生產稅凈額+營業盈餘。
3、支出法。計算公式為:國內生產總值=總消費+總投資+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居民消費+政府消費)+(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存貨增加)+(貨物和服務出口-貨物和服務進口)。
(2)gdp折演算法擴展閱讀:
GDP(國內生產總值):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全部最終產品和服務價值的總和,常被認為是衡量國家(或地區)經濟狀況的指標。
GDP核算有三種方法,即生產法、收入法、支出法,三種方法從不同的角度反映國民經濟生產活動成果,理論上三種方法的核算結果相同。
每個時段公布的GDP都有其特定階段的含義和特定的價值,不能因為在不同時間公布的數據不同,而懷疑統計數據存在問題。當然,中國在GDP的計算體繫上也有一些缺憾,例如中國長期採用的原產生於前蘇聯和東歐國家的統計核算體系,從實際情況看,不少地方已經滯後於時代的發展了。
3. 請問GDP的幾種演算法是什麼,請把具體公式寫出來
GDP核算的基礎是國民收入賬戶(National Accounts),所謂國民收入賬戶通俗地說就是一個國家的賬戶,它與企業的賬戶並沒有本質的區別。既然是賬戶它必然要遵守一些基本的原則,學過會計的人都知道,記賬的基本原則就是「有借必有貸,借貸必相等」。在國民收入賬戶中,我們同樣要遵守這一基本原則,只不過國民收入賬戶中保持平衡的理由在於任何財富取之於民用之於民,任何社會創造的財富都不會跑到天上去,不是張三擁有,就是李四所有,從全社會的角度看所有財富都屬於社會,只不過所有權歸屬個人和機構。因而在國民收入賬戶中生產和收入是必然相等的。由此我們可以得出從生產角度和從收入角度來計算GDP應當是等價的。
國內生產總值有三種計算方法,即生產法、收入法和支出法,分別反映了國內生產總值的價值形態、收入形態和產品形態。
一、生產法
生產法GDP的計算公式如下:
生產法GDP = 總產出 – 中間投入
其中,總產出就是一國所有常住單位 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全部商品和服務價值;中間投入就是在生產這些貨物和服務過程中投入的貨物和服務價值,其中不包括生產中使用的固定資產的轉移價值。
生產法是從最終產品來計算GDP,只要是社會生產了一種產品,並且它不是中間產品,我們就按照市場價格乘於生產數量等於產品價值的原則記錄下該產品的總價值。有多少種產品我們就可以得到多少種產品的價值,最後我們把所有產品的價值加總獲得GDP。但在實際計算過程中,要事先區分最終產品和中間產品特別費事,而且容易出錯,因而採用總產出減去中間投入價值的方式來計算最終產品價值。
這里我們要區分兩個概念:流量和存量。通俗地說,流量就是一個我們可以把它的過去值進行相加得到現在總值的變數。典型的例子有GDP、個人年收入。而存量就是不能把過去的值進行相加得到現在總值的變數,現在測量到的值就是這一變數的總值。典型的例子有一國的人口數,年底銀行的存款余額等。
二、收入法或支出法
收入法國內生產總值的計算公式如下:
收入GDP = 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固定資產折舊+營業盈餘
1.勞動者報酬。勞動者報酬就是勞動者因從事生產活動所獲得的全部報酬。主要包括三個組成部分:(1)貨幣工資;(2)實物工資;(3)社會保險費。
2.生產稅凈額。生產稅凈額指生產稅減去生產補貼後的差額。生產稅指生產者因從事生產活動以及因從事生產活動使用某些生產要素,如固定資產、土地、勞動力而向政府繳納的各種稅金、附加費和規費;生產補貼指生產者因從事生產活動得到的政府補貼,包括價格補貼和虧損補貼。
3.固定資產折舊。固定資產折舊指為彌補固定資產在生產過程中的價值損耗而提取的價值或虛擬計算的價值。它反映了固定資產在生產過程中的轉移價值。
4.營業盈餘。營業盈餘是增加值扣除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和固定資產折舊後的余額,它主要指企業的營業利潤。
支出法國內生產總值計算公式如下:
支出法GDP = 最終消費+資本形成總額+進出口
其中,最終消費包括居民消費和政府消費,資本形成總額包括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和存貨增加,凈出口等於貨物和服務出口減去貨物和服務進口。
固定資本形成總額指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購買、轉讓和自產自用的固定資產價值,扣除銷售和轉出的固定資產價值。固定資產包括有形固定資產和無形固定資產。有形固定資產包括房屋等建築物、機器設備等;無形固定資產包括計算機軟體、娛樂和文學藝術品原件等。而存貨增加值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存貨實物量變化的市場價值,及期末價值減期初價值的差額。存貨增加可以是正值,也可以是負值,正值,正值表示存貨上升,負值表示存貨下降。它包括生產單位購進的原材料、燃料和儲備物資等存貨,以及生產單位生產的產成品、在製品和半成品等存貨,還包括批發零售單位購進的轉賣品等。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和存貨增加在我們的課中實際上就是投資。
在中國1985年才開始實行國民收入賬戶核算體系,1993年正式成為主要的核算體系,從現在來看,還很不成熟,一是不同的產業部門採用不同的核算方法,二是季報和月報還沒有形成制度。
在宏觀經濟中,收入和支出是一回事,因為你的收入正是他人的支出,因而收入流也可以看作是支出流。在前面我們說到過有生產就必有收入,不可能社會生產的產品會無緣無故消失掉或跑到外太空去。因而我們只要記錄下張三今年收入多少,李四今年收入多少,王麻子今年收入多少等等人的收入,然後把所有人的收入加總就可得到整個社會的總收入——國民收入NI(National Income)。
由於有生產就有收入,有收入就有生產,世界上沒有無源之水,也沒有無水之源,因而我們得到第一個會計恆等式
GDP = NI (2-1)
在現實經濟活動中可能有些產品暫時沒有賣出去,有生產卻沒有「收入」,對於這種情況我們引進存貨和存貨投資的概念。沒有賣出去的產品我們把它看作是生產者自己買了自己的東西——存貨,然後再把它作為投資支出——存貨投資。有收有支,國民賬戶仍然是平衡的。只不過我們把這種存貨稱為非意願的存貨和非意願的存貨投資。
4. GDP是怎麼計算出來的
GDP的計算的方法:
用支出法核算GDP的公式:GDP = C + I + G +(X-M)
用收入法核算GDP的公式:GDP =工資+利息+利潤+租金+間接稅和企業轉移支付+折舊
用生產法核算GDP:按支出法、收入法與生產法計算的GDP在量上是相等的,但實際核算中常有誤差,因而要加上一個統計誤差項來進行調整,使其達到一致。實際統計中,一般以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支出法為基本方法,即以支出法所計算出的國內生產總值為標准。
5. 什麼是GDP折演算法
應該是指GDP縮減指數或者GDP折算指數,是指沒有剔除物價變動前的GDP(現價GDP)增長與剔除了物價變動後的GDP(即不變價GDP(constant-price GDP)或實質GDP)增長之商。
網路的GDP平減指數這個詞條有
6. gdp的計算方法通常有
GDP核算主要有三種方法,即生產法、收入法、支出法,三種方法從不同的角度反映國民經濟生產活動成果,理論上三種方法的核算結果相同。
1 生產法, 物質產品與勞務的各個部門的產值來計算國內生產總值.按生產法核算國內生產總值,可以分為下列部門:農林畜漁等;礦業建築業;製造業;公用事業;商業;金融、服務業等。把以上部門生產的國內生產總值加總,再與國外要素凈收入相加,考慮統計誤差項,就可以得到用生產法計算的GDP了. GDP增加值=總產出—中間投入。簡單的說,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加總
2 收入法 就是從收入的角度,把生產要素在生產中所得到的各種收入相加來計算的GDP,即把勞動所得到的工資、土地所有者得到的地租、資本所得到的利息以及企業家才能得到的利潤相加來計算GDP。GDP增加值=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固定資產折舊+營業盈餘
3 支出法 從產品的使用出發,把一年內購買的各項最終產品的支出加總而計算出的該年內生產的最終產品的市場價值,GDP(國內生產總值)= C(消費)+I(投資)+G(政府支出)+NX(Export 出口-Import進口) 通常而言,使用支出法衡量GDP最常用
7. GDP有那些計算方法
對應於GDP的三種表現形態,有三種計算方法,即生產法、收入法、支出法。
生產法是從生產的角度衡量所有常住單位在核算期內新創造的價值的方法。按照這種計算方法,GDP是國民經濟各行業在核算期內新創造的價值和固定資產的轉移價值的總和,也即國民經濟各行業增加值的總和。用公式表示如下:
生產法國內生產總值=總產出一中間投入
各行業增加值=各行業總產出一各行業中間投入
GDP=各行業增加值之和
收入法也稱分配法,是從生產過程創造收入的角度,根據生產要素在生產過程中應得的收入份額來反映最終成果的一種計算方法。按照這種計算方法,各行業增加值由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
(生產稅-生產補貼)、固定資產折舊和營業盈餘四部分組成,各行業增加值之和構成GDP。計算公式為:
增加值=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固定資產折舊+營業盈餘
支出法是從最終使用的角度衡量核算期內生產的所有貨物和服務的去向的方法。按照這種計算方法,GDP由最終消費、
資本形成總額以及貨物和服務的凈出口(出口減進口後的差額)三項組成。計算公式為:
支出法國內生產總值=最終消費+資本形成總額+凈出口
8. GDP是如何計算的
計算公式為:增加值=總產出-中間投入。
從生產的角度衡量常住單位在核算期內新創造價值的一種方法,即從國民經濟各個部門在核算期內生產的總產品價值中,扣除生產過程中投入的中間產品價值,得到增加值。
運用這種方法進行計算時,各生產部門要把使用的中間產品的產值扣除,只計算所增加的價值。商業和服務等部門也按增值法計算。衛生、教育、行政、家庭服務等部門無法計算其增值,就按工資收入來計算其服務的價值。
中國GDP增長原因:
一、糧食生產再獲豐收,畜牧業穩定增長。
二、工業生產增長加快,企業利潤較快增長。
三、服務業保持較快發展,商務活動指數持續處於景氣區間。
四、投資結構不斷優化,商品房待售面積繼續減少。
五、市場銷售平穩較快增長,消費升級態勢明顯。
六、進出口規模進一步擴大,貿易結構繼續優化。
七、居民消費價格漲勢溫和,工業生產者價格由降轉升。
八、居民收入增長加快,農村居民收入增長快於城鎮。
九、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轉型升級取得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