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高中數學題目中要求寫出演算法語句,指的是寫出演算法步驟還是程序框圖求解!
#include<stdio.h>
int main()
{
double i,m;
scanf("%lf",&i);
if(i<=10)
m=i*0.1;
if(i>10&&i<=20)
m=10*0.1+(i-10)*0.075;
if(i>20&&i<=40)
m=10*0.1+10*0.075+(i-20)*0.05;
if(i>40&&i<=60)
m=10*0.1+10*0.075+20*0.05+(i-40)*0.03;
if(i>60&&i<=100)
m=10*0.1+10*0.075+20*0.05+20*0.03+(i-60)*0.015;
if(i>100)
m=10*0.1+10*0.075+20*0.05+20*0.0+40*0.015+(i-100)*0.01;
printf("%.6lf\n",m);
return 0;
}
⑵ 高中數學的演算法,程序框圖
其實你把課好好聽、作業認真完成都搞懂就可以了,不要這么緊張。我經驗是最後考試題目非常簡單。要注重培養邏輯思維,模仿計算機按步驟辦事計算。有問題再問我好了。
附上:對高中數學中演算法的幾點認識(網上找的,意義不大)
演算法屬於新教材的新增內容,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體會,談談對演算法的理解和認識,供各位同仁參考:
1、演算法的內容
(1)自然語言(2)程序框圖(3)演算法語句,其中,在每種語言中有各自的結構,如:順序結構、循環結構、條件結構等。
2、演算法在高中課程中的地位:
演算法內容的設計分為兩部分。
一部分主要介紹演算法的基礎知識,可以稱作演算法的「三基」:演算法基本思想,演算法基本結構,演算法基本語句。通過一些具體的案例介紹演算法的基本思想,使學生了解:為了解決一個問題,設計出解決問題的系列步驟,任何人實施這些步驟就可以解決問題,這就是解決問題的一個演算法。這是對演算法的一種廣義的理解。對演算法的理解,更多地是與計算機聯系在一起,計算機可以完成這些步驟。
演算法的基本結構一般有三種:順序結構,分叉結構,循環結構。前兩種結構很容易理解,循環結構稍微有點難,這里用到函數思想,難在理解反映循環過程的循環變數。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通過具體的案例,結合具體的情境引入概念,會使問題變得很簡單。
介紹演算法語句的時候,要區分演算法語言和基本的演算法語句。我們知道,現在使用的演算法語言是很多的,例如,basic 語言,q-basic 語言,c-語言,等等。在高中的數學課程中,不要求介紹演算法語言,僅僅需要了解基本語句,例如,輸入語句,輸出語句,賦值語句,條件語句,循環語句,等等。在不同的語言中,這些語句的表示可能不一樣,數學課程要求採用公認的統一表示,稱為偽代碼。很容易把偽代碼翻譯成任何一種演算法語言。
描述演算法有三種語言:自然語言、框圖語言、基本演算法語句。
演算法的另一部分設計,是把演算法的思想融入相關數學內容中。實際上,演算法思想是貫穿在高中數學課程始終的基本思想。例如,二分法求方程的解;點到直線的距離、點到平面的距離、直線到直線距離;立體幾何性質定理的證明過程;一元二次不等式;線性規劃;等等內容中,都運用了演算法思想。
用演算法思想學習和認識數學對於提高數學素養是很有用的,希望老師予以重視。
3、理解賦值語句:
賦值是演算法中的難點之一,理解賦值對於理解演算法是非常重要的。
賦值就是把數值賦予給定的變數。例如,a:=5,就表示變數a被賦予的值是5,即a=5,這個被賦值的變數可以與其他的值進行運算。對於被賦值的變數a,還可以賦予其它的值取代原來的值。我們可以用磁帶錄音來比喻賦值,在我們錄音時,是把磁帶上舊的錄音材料沖掉之後,才能把新的錄音材料載入上去。同樣的道理,我們這里的賦值也是先把原來的值清零之後,再把新的值賦上去。下面我們通過一個例子來說明如何設置變數和給變數賦值。
例:設計一個演算法,從4個不同的數中找出最大數。
解:記這5個不同的數分別為a1,a2,a3,a4,a5,演算法步驟如下:
1、比較a1與a2將較大的數記作b.
(在這一步中,b表示的是前2個數中的最大數)
2、再將b與a3進行比較,將較大的數記作b.
(執行完這一步後,b的值就是前3個數中的最大數)
3、再將b與a4進行比較,將較大的數記作b.
(執行完這一步後,b的值就是前4個數中的最大數)
4、輸出b,b的值即為所求得最大數。
分析:上述演算法的4個步驟中,每步都要與上一步中得到的最大數b進行比較,得出新的最大數。b可以取不同的值,b就稱之為變數。在第1步到第3步的演算法過程中,我們都把比較後的較大數記作b,即把值賦予了b,這個過程就是賦值的過程,這個過程有兩個功能,第一,我們可以不斷地對b的值進行改變,即把數值放入b中;第二,b的值每變化一次都是為下一步的比較服務。
4、函數在循環結構中的作用:
(1)循環結構是演算法的一種基本結構。
例如,設計演算法,輸出1000以內能被3和5整除的所有正整數。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引入變數a表示待輸出的數,則a=15n (n=1,2,3,…,66).n從n從1變到66,反復輸出a,就能輸出1000以內的所有能被3和5整除的正整數。像這樣的演算法結構稱為循環結構,其中反復執行的部分稱為循環體。變數n控制著循環的開始和結束,稱為循環變數。
(2)循環結構是理解演算法的另一個難點,難點在於對於循環變數的理解。
循環結構中的循環變數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控制循環次數的變數,例如,輸出1000以內能被3和5整除的所有正整數這個循環結構中,n就是控制循環次數的循環變數。另一種是控制結果精確度的變數,例如用二分法演算法求方程f(x)=0在區間[0,1]上的一個近似解的流程圖,要求精確度為。在這個演算法過程中,精確度就是控制結果精確度的循環變數。
循環變數使得循環體得以「循環」,循環變數控制了循環的「開始」和「結束」,是刻畫循環結構的關鍵。
以上幾點是對演算法的粗淺認識,不當之處,請批評指正!
⑶ 高中數學基本演算法題 偽代碼
偽代碼的語法如何理解?
For a From 1 To 4
....
End For
是典型的Basic語言代碼。允許循環中改變變數,變數每次自增1。
a=1,a=2,S=0+2=2;
a=3,a=2x3=6,S=2+6=8;
a=6>4,循環結束。
輸出a的值6.
⑷ 這是高中數學演算法與程序框圖問題
input x就是等你輸入數字賦值給x
if x>=1 then 如果x大於等於1 那麼
y=x^2
ELSE 否則
y=x^2+1
ENDIF 如果結束
PRINT y 輸出y的結果
END 程序結束
⑸ 高中數學,圖片中題目怎麼求x的解集(請詳細講解)
解:當a=0時,由原不等式可得1<0
這是不成立的,所以a≠0.
當a>0時,設函數f(x)=ax²-ax+1
則這個函數圖像是拋物線,並且開口向上,
所以當△=a²-4a<0時,即0<a<4時,該拋物線與x軸無交點,所以原不等式無解。
當a=4時,△=0,拋物線與x軸只有一個交點,所以原不等式仍然無解。
當a>4時,△>0,拋物線與x軸有兩個交點,所以不等式的解集為:
[a-√(a²-4a)]/2a<x<[a+√(a²-4a)]/2a
當a<0時,拋物線開口向下,
此時,△>0,拋物線與x軸有兩個交點,
所以不等式的解集是:
x<[a+√(a²-4a)]/2a
或x>[a-√(a²-4a)]/2a
⑹ 高中數學:演算法與程序圖框
1.獲取該整數
2.這個整數除了1和它本身之外還有其他因數嗎?(是→下一步,否→完成)
3.其他因數中有合數嗎?(是→下一步,否→6)
4.列舉這些合數,這些合數都是非完全平方數嗎?(是→5(2),否→5(1))
5.(1)對完全平方數開平方得出算術平方根;(2)對非完全平方數分解質因數
6.得到所有質因數
7.完成
將上述7步畫出程序圖即可,所有因數在2、4、5、6中全部出現
⑺ 關於高中數學演算法,如圖1,為題目,圖二是對於圖1題目的直到型和當型的程序框圖。請問圖二對嗎若不對
S初始應該為0,還有循環變數應該本輪計算完成後再增加。稍等我畫一個圖。
⑻ 高一數學,演算法與程序框圖
#include<stdio.h>
voidmain()
{
inti,j,k=0,s=0;
for(i=1;i<=100;i++)
{
for(j=1;j<=i;j++)
k+=j;
s+=k;
k=0;
}
printf("s=%d",s);
}
⑼ 高中數學演算法題,求詳細過程!
這個程序很清楚啊,S就是個累加,n從2開始,每次加1,直到n等於10了就跳出循環,輸出S,此時S累加到n=9時對應的值。
那麼S=1/3*5+1/5*7+1/7*9+……+1/17*19
=1/2(1/3-1/5)+1/2(1/5-1/7)+1/2(1/7-1/9)
+……+1/2(1/17-1/19)
=1/2(1/3-1/19)
=8/57
你選的這個答案錯了一點點,計算的時候弄丟了前面的二分之一了。相信你肯定會做。
⑽ 高一 數學計算 題目見圖片
如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