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世界上演算法最強的Ai可以預測一個人的一生嗎
我的觀點是:大概率可以。為什麼不是百分之百?因為變化是宇宙的規律。不要把一個粒子看成一個恆常的存在,而應看成一個瞬間生滅的過程,由於過程連續不斷,造成了恆常不滅的假象。所以用AI計算預測人生,大概率是可以,100%基本不可能。
Ⅱ 大數據、人工智慧、機器人的血緣關系
大數據、人工智慧、機器人的血緣關系
大數據、人工智慧(AI)、機器人、演算法、深度學習、物聯網、感測器……,這些名詞似乎每天都會看到或聽到,當人們還搞不清楚是什麼時,媒體已不斷報導人類的工作將很快被取代,讓人們愈來愈焦慮。
我跟大家有一樣的疑惑,但是信息科學始終對我有份致命的吸引力。可能因為我的第一份工作,是當了4年的程序設計師。去年,我才毅然放下工作,去美國加州大學進修大數據預測科學。因為長期從事品牌營銷與消費者溝通,所以想用一些簡單的語言,幫大家釐清這些名詞的關系。
為什麼機器人很厲害?因為它們裝上了大腦,也就是人工智慧。但是人工智慧也有優劣,就跟人一樣,IQ有高低之別。機器人厲不厲害,就看它的人工智慧好不好。所以,如果沒有人工智慧,機器人就只是「機器」而已,不是「人」。
人工智慧如何變厲害?要喂它「吃」大數據。大數據就像人工智慧的食物,跟人類一樣,吃進去的食物愈新鮮、愈干凈,人工智慧就愈健康。
人工智慧如何消化那麼多數據?這就要靠演算法了。演算法就是機器人的消化系統,負責讀取、消化大數據,同時產出結果。
所以,演算法是關鍵。但演算法也有很多種,有預測分析的演算法、各類統計演算法、深度學習的演算法等等。每個會寫程序的人,都可能創造自己的演算法,因此有高低優劣之分。好的演算法,會造就聰明的大腦,也就是聰明的人工智慧,以及高IQ的機器人。
現代企業如何搜集大數據?除了傳統的ERP(企業資源計劃管理系統)、CRM(客戶關系管理系統)之外,新的趨勢是靠網路、物聯網、感測器,這些就是機器人的手腳。
物聯網並不是新概念。傳統零售業的POS(銷售時點情報系統)與計算機相連,就是物聯網的例子。現在,所有你想到的東西都可以連上計算機,例如,運動鞋墊連上網路,可提供運動頻率、里程數、健康狀況;工廠設備也可以連上網,隨時提供生產的數據、良率及設備運轉狀況。家中的各類家電連上網後,讓你隨時掌握家裡的動態、誰出去、何時回來、開關各類家電等等。
人類的工作到底會不會被替代?Google創辦的奇點大學教授JeremyHoward擔心,未來80%的工作可能被人工智慧機器人取代,從無人商店、互聯網法庭、幫醫生讀X光片辨認腫瘤、計算機問診開處方、大數據抓恐怖分子等等。若證諸這並非誑語,那麼人類未來將何去何從?
根據目前的發展,人工智慧機器人有一項技能還學不會,就是「問對問題」。例如Google可以針對各種問題提供解答,卻無法問出一個你需要的問題。所以,未來學習「如何問對問題」,比「給對答案」重要,這也將是你最重要的價值!
Ⅲ 人工智慧真的能統治人類嗎
作者:劉明河
近期,警惕人工智慧的文章和報道越來越多,甚至有人宣稱「隨著計算機運算能力增強,強人工智慧將在我們的有生之年出現,給人類文明帶來前所未有的沖擊」,這些看似有理有據的觀點深入人心,很多人甚至心生恐懼,擔憂起了自己的未來。
人工智慧真的會對人類產生如此大的威脅嗎?
【困難重重】
對於人工智慧這個過於龐大的概念,我們將它區分成弱人工智慧(weak AI,或Narrow AI)和強人工智慧(Strong AI或General AI)。
弱人工智慧是處理特定問題的人工智慧,AlphaGo就是一個專門下圍棋的弱人工智慧,iPhone里的Siri是一個專門語音識別的人工智慧,Google的搜索框里也藏著一個專門提供搜索建議的人工智慧——多虧了如今盛極一時的「人工神經網路」,我們已經愉快地發現,弱人工智慧表現得非常出色,在某些時候真的比人類還要高效。
與之對應的,強人工智慧模擬了完整的人類心智,我們通常會用能否通過「圖靈測試」看作強人工智慧的判斷標准,但這樣的人工智慧直到今天仍未實現。另外,我們還進一步遐想了「超人工智慧」這個概念,顧名思義,就是比人還睿智的人工智慧,也就是科幻藝術和大眾媒體中最擔心的那種情形——但在人工智慧的實踐上,我們恐怕要說這更接近盲目樂觀,追求的強人工智慧的征途絕不像一些未來展望者那樣,近在咫尺,迫在眉睫,數不清的艱難問題還等著我們攻克。
我們遭遇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計算機的運算能力。
細胞雖小,卻異常復雜,神經元尤其如此。在最微小的尺度上,一個神經元有成千上萬個突觸與其它細胞連接,釋放或接受神經遞質,識別數百種獨立的活動,隨後發出高速傳導的神經興奮,在整個大腦內激起復雜而不確定的反饋,有些突觸還可以直接向腦脊液中釋放遞質和激素,在全身范圍內引發更大尺度的反應——時至今日,人類發現細胞已近400年,即便動用最強大的超級計算機,也只是靜態地構建出了一個突觸的微觀結構,真要模擬它完整的活動還無能為力——而人腦大約有860億個神經元。
最後,我們要再次反省一下預測未來這件事:一個平靜的社會大概激不起人們什麼興趣,所以我們總是在變革的浪潮中「高瞻遠矚」,但是我們忘了,科學革命或許加快了人類探索和改變世界的速度,但人類的認知過程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旁觀者贊美收獲時的成就,卻很少理會耕耘時的艱辛,盲目樂觀是他們永遠無法擺脫的缺陷。
Ⅳ AI演算法可以復制人類大腦功能嗎
針對人工智慧(AI)演算法的網路攻擊新聞已不再罕見,現在幾乎每天都在發生。研究人員發現,無論是在實驗室環境還是在實踐中,演算法都十分脆弱。在許多頭條新聞中,我們看到人臉識別系統可能被特殊眼鏡和黑客操縱的醫療應用程序欺騙,比如AI癌症診斷系統。
這項研究之所以引起了我的注意,是因為它提供了很好的例子,我們可以把它付諸實踐,檢查各種情況下發生欺騙的可能性。這促使我做了個實驗,調查人們對這些照片的反應,尤其是那些患有蜘蛛恐懼症的人。喜歡蛇的人(同時也對蜘蛛有很深的恐懼)看到蜘蛛變成蛇的畫面會感到不舒服。
然而,當他們意識到照片中的主體確實是蜘蛛時,他們的不安變成了恐懼。這些實驗表明,這種類型的對抗性攻擊可以在潛意識中發揮作用。也就是說,某個人沒有意識到圖片有什麼問題,就像演算法不能識別攻擊一樣。因此,當涉及到對抗性攻擊和網路安全時,我們必須考慮到,即使是人類的眼睛,這個復雜的器官和長期進化的產物,也無法抵禦這種攻擊。從這個意義上說,很容易看出對感官的攻擊可以與對演算法的攻擊進行比較。雖然神經語言程序設計(NLP)還沒有得到科學的證實,但對語言或其他感官的對抗性攻擊可能與這個領域有關。
Ⅳ 人工智慧是造福人類,還是毀滅人類
AI能毀滅人類首先需要有一個前提,就是它本身需要有自主意識。何為自主意識?即對外界情況分析並做出自身的判斷的意識,簡單說就是獨立思考的能力,這就區別與受指令做事(比如電腦),在獨立判斷的基礎上才有可能做出毀滅人類之類的決定與舉動,無獨立思考判斷能力再智能也終究只是工具而已。畢竟從邏輯上講,人本來就是沒用的嘛。
Ⅵ 人工智慧與人的關系
人工智慧是人類創造的智能工具,它是通過模擬人類的決策思維,從大量的數據中找到決策模型,並自主決策完成一些智能的工作。是人類前所未有的 好工具,已經開始應用在各個領域。
人工智慧是由人類創造出來的產品。它的晶元、系統以及演算法都是人類賦予的,人類是人工智慧的母親。同時,人工智慧最關鍵的深度學習演算法,還需要借鑒人類的智慧。只有在人類智慧的訓練下,人工智慧才能形成決策模型,才能實現自我學習,自我判斷。
目前,為了訓練人工智慧,人類已經在AI領域發展出了一個新興的職業,那就是「人工智慧訓練師」。該職位的工作就是負責訓練人工智慧、優化人工智慧。所以,人類是人工智慧的老師。
人工智慧具有效率高、記憶力強、出錯率低等人類無可比擬的優勢。而人類的效率、記憶力、出錯率都不如人工智慧,但卻有機器人無法具備的發散性、創造性智慧。人工智慧的快速發展,可以為人類形成優勢互補。
Ⅶ 有沒有可能我們現在發現的黑科技是我們祖先的就是說是前人類文明。
不會,因為黑科技不是發現的,是創造的。例如NFC和AI,這些一百年前想都沒人想到。除了某些特別有前瞻思想和眼光的科學家或科幻小說家,但因當時的技術沒能達到所以未能開發出來。不過社會進步,總有些是前人所玩剩下的,例如現在00後蹦的的服裝造型,只不過是80後90後流行的乞丐裝(破洞牛仔褲),殺馬特發型。
Ⅷ AI的發明真的是完全顛覆了倫理的認知嗎
AI的發明不會完全顛覆了倫理的認知。人工智慧技術正變得越來越強大,那些最早開發和部署機器學習、人工智慧的企業現在也開始公開討論其創造的智能機器給倫理道德帶來的挑戰。去年和今年兩次的圍棋「人機大戰」都以人類失敗告終,這讓許多人質疑人類智慧不如機器,人類可能被人工智慧所取代。隨著技術的發展,人工智慧在陪伴機器人領域中的應用已走入越來越多的家庭,機器承擔著越來越多(來自人類)的決策任務,更多人擔憂的是,有一天會不會真出現如美國大片里機器人失控追殺人類的場面?人工智慧技術正變得越來越強大,那些最早開發和部署機器學習、人工智慧的企業現在也開始公開討論其創造的智能機器給倫理道德帶來的挑戰。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甘紹平:機器人與具有自由選擇能力的人有根本的區別。前者的行為取決於原因,後者的自主決斷取決於理由,而決定意味著對不同理由的思考和選擇。原因從屬於自然界的必然性,理由則起源於人際交往、社會關聯的運行規則和對文化歷史經驗累積的反思與醒悟。道德選擇的前提是自由意志。意志自由只屬於能夠對理由進行思考、判定、權衡與抉擇的人。機器人不可能擁有自由意志,也不可能具備倫理決策的理解力。
Ⅸ 如何深入地淺談人工智慧
從《人類簡史》中,我了解到,人演化到如今,支持的核心就是我們人類的祖先智人都有一個特點,編故事的能力,他會讓所有人參與共同想像,因為有了想像所以才會去努力,才會萬眾一心,所以從手工業到工業,飛機的誕生,汽車的誕生,包括現在的人工智慧,都是我們基於一種對未來美好想像下的實踐成果,所以有人會問,為什麼天上那個物體就叫飛機?人工智慧就是機器人么?所有的答案都是有那些推動社會進步的智人首先說出來,然後傳播,然後所有人都去想像,哦,原來那就是飛機,那就是人工智慧的技術。所以我認為,人工智慧技術,是人類智慧的延伸,也是社會進步的核心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