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兩彈一星之父是誰
兩彈一星之父是我國科學家鄧稼先。
鄧稼先是我國核武器研製與發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他始終在中國武器製造的第一線,領導了許多學者和技術人員,成功地設計了中國原子彈和氫彈,把中國國防自衛武器引領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鄧稼先於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85年獲兩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86年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1987年和1989年各獲一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99年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由於他對中國核科學事業做出了偉大貢獻,被稱為「兩彈元勛」。
(1)核武器副圖源碼擴展閱讀:
鄧稼先研究兩彈一星相關介紹:
鄧稼先是中國核武器理論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是中國核武器研製與發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被稱為「兩彈元勛」。在原子彈、氫彈研究中,鄧稼先領導開展了爆轟物理、流體力學、狀態方程、中子輸運等基礎理論研究,完成了原子彈的理論方案,並參與指導核試驗的爆轟模擬試驗。
他自1958年開始組織領導開展爆轟物理、流體力學、狀態方程、中子輸運等基礎理論研究,對原子彈的物理過程進行大量模擬計算和分析,從而邁開了中國獨立研究設計核武器的第一步,領導完成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理論方案,並參與指導核試驗前的爆轟模擬試驗。
原子彈試驗成功後,立即組織力量探索氫彈設計原理、選定技術途徑,組織領導並親自參與1967年中國第一顆氫彈的研製和試驗工作。
B. 中國的核武器是什麼
20世紀50年代初,剛剛從戰爭的廢墟中站起來的中國人民渴望和平地建設自己的家園,但極其嚴峻的形勢也擺到了年輕的共和國面前:一方面,人民政府接收的是一個舊中國遺留下來的爛攤子,科技與經濟十分落後,百廢待興;另一方面,帝國主義不甘心其侵略政策在中國的徹底失敗,除了在經濟技術上對新中國進行全面封鎖外,還在軍事上嚴重地威脅著我國的安全。1950年6月,美國發動了侵略朝鮮的戰爭,並且不顧中國政府的嚴重警告,把戰火燒到鴨綠江邊。6月27日,美國又悍然宣布派第七艦隊侵入台灣海峽,武裝侵略中國領土台灣。美國依仗手中的核武器,橫行霸道。有的好戰分子甚至叫囂要對中國發動核戰爭,進行核恐嚇。
在手持核武器的帝國主義面前,中國人民深深懂得,要反對核戰爭,粉碎核訛詐,保衛祖國安全,維護世界和平,中國就一定要有強大的國防,一定要有自己的核武器。但是,舊中國在原子能方面只有為數不多的科學家在專門研究機構中從事研究工作。中國的核武器研製工作的起步異常艱難。
1946年,由於物理學家嚴濟慈、錢三強的推薦,在法國國立科學研究中心的資助下,在上海中法大學鐳學研究所工作的放射化學家楊承宗,進入了著名的法國巴黎大學鐳學研究所,師從約里奧·居里夫人深造放射化學。解放初期,周恩來號召國外留學生回國參加祖國建設。楊承宗正好完成學業,兩次拍電報給先期回國的物理學家錢三強,要求回國,報效生他養他的祖國,實現自己崇高的理想。臨行前,約里奧·居里先生對他說:「你回去告訴毛澤東,你們要反對原子彈,就必須有自己的原子彈。原子彈也並不是那麼可怕,原子彈的基本原理也不是美國人發明的。」約里奧·居里的話語不多,但充滿了鼓舞的力量。他相信自己的學生,也相信中國可以而且一定會製造出原子彈。約里奧·居里夫人還將親手製作的10克含微量鐳鹽的標准源送給楊承宗,在核研究方面給予中國具體的幫助。
1955年初,中國發展原子能事業的決策工作開始了。周恩來約見錢三強、李四光和劉傑等人,詳細詢問了中國核科學的研究人員和設備、資源等情況,還向他們了解發展核能技術所需要的條件等。
政治局經過討論,通過了原子能發展計劃,代號為「02」。
1949年11月1日,南京中央研究院與北平研究院合並,成立了中國科學院,中國政府邀請海內外華人科學家幫助創建現代化的科研機構。科學院以外的一些學術團體,如中國物理學會,也積極參加研究工作。該學會約有570名成員,其中包括10名積極從事核科技研究的科學家,他們是錢三強、王淦昌、彭桓武、何澤慧、趙忠堯、鄧稼先、朱洪元、楊澄中、楊承宗、戴傳曾。在以後的幾年裡,一些在國外學習、工作的科學家,如張文裕、汪德昭、王承書、李整武、謝家麟等也陸續回到祖國;還有原來分散在各高校工作的朱光亞、胡濟民、虞福春、盧鶴紱、吳征鎧、周光召等都被組織起來了。
1950年上半年,中國科學院重新組建其下屬的各研究所,新成立了一些,研究機構,近代物理研究所就是其中之一,吳有訓、錢三強分別擔任該研究所的所長和副所長。6月,這些學術帶頭人決定重點開展原子核研究。中國政府也要求外交部有選擇地邀請一些外國專家訪問中國,幫助中國進行建設,其中包括科學技術現代化建設。在以後的幾年裡,核物理研究繼續被列為國家的研究重點,並支持近代物理研究所從事這一領域的研究工作。同時,加速培養這方面的專門人才,逐步形成一支比較強大的骨幹隊伍。
同年,經周恩來同蘇聯駐華大使尤金多次談判,蘇聯政府正式通知中國政府,在和平利用原子能方面提供一座7000千瓦的重水型實驗反應堆和直徑為1.2米的迴旋加速器,並接受科學技術人員去蘇聯實習。
1956年4月,周恩來對當時擔任軍委總幹部部第一副部長的宋任窮說,要從軍隊里調一個中央委員出來加強地質戰線。宋任窮思考了兩天,毛遂自薦,對周恩來說:「就把我調出來吧。」周恩來在1956年7月向中央作的《關於原子能建設問題》的報告中,提出成立「原子能事業部」的建議。毛澤東同意周恩來的意見。1956年11月,國務院正式提交一屆人大常委會議通過,決定成立第三機械工業部(1958年2月改為第二機械工業部),任命宋任窮為部長,副部長是劉傑、劉偉、雷榮天、錢三強,後來又增加了袁成隆。
從此之後,中國的原子能發展事業正式踏上了征途。
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由於中蘇關系破裂,中國「大躍進」政策失誤和國內自然災害的影響,國民經濟進入嚴重困難時期,尖端武器的研製該「下馬」還是「上馬」的議論越來越多,越來越公開化。有人認為,國家處於特別困難的時期,肚子都填不飽,就不要花那麼多錢去搞一時看不見摸不著的尖端武器了,原子彈、導彈的研製工作應該停止。有人認為,原子彈、導彈應該搞,但是國家現在太困准,尖端武器的研製工作應該放慢速度。
陳毅說:「即使當了褲子,也要把原子彈搞出來。」
中央專委在周恩來主持下,3年內召開9次會議,卓有成效地組織了原子彈、導彈研製工作中的協作攻關等問題。
為了給我國第一顆原子彈起一個代號,物理學家朱光亞提議並經核武器研究所所長李覺同意,把蘇聯來信拒絕提供原子彈教學模型和圖紙資料的日期——1959年6月,作為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的代號,即「596」。
中國研製核武器勝利在望,少數大國為了保持核壟斷的地位,不願看到中國擁有核武器,想方設法進行阻撓和破壞。
在美、英、蘇三國聯合遏制中國進行核試驗的大背景下,中國的科技專家們努力工作,發憤圖強,在核武器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突破。到1964年夏天,我國終於全面突破了原子彈技術難關,取得了原子彈研製方面的巨大成就。
可疑的設施是一個能夠在兩個月內投入使用的核試驗基地。」根據這一情報,美國國務卿臘斯克發表了一個特別聲明:「中國將在最近進行一次核爆炸試驗。」美國的情報雖然准確,但它是無法阻擋住中國進行核試驗的步伐的。
1964年8月初,中國第一顆原子彈開始總裝。
9月1日,核試驗預演結束。當時傳來消息,國外可能有人正在策劃對中國的核設施進行破壞,以阻止中國掌握核武器。這樣,何時爆炸中國第一顆原子彈,便更加緊迫地提到中共中央和中央專委會的議事日程上來。為此,周恩來於16、17日兩天主持召開中央專委會第九次會議,聽取張愛萍、劉西堯關於原子彈預演情況的匯報,綜合分析國際形勢,慎重研究正式試驗的時機。周恩來綜合大家意見,提出兩個方案:一是早試,將在本月下旬下決心;一是晚試,先抓三線研製基地的建設,選擇機會再試。他說:「我們要設想一下原子彈炸響後的情況,再決定爆炸試驗的時間,國慶前下決心。」周恩來本人傾向於早試。無論早試還是晚試,准備工作不能有絲毫鬆懈。至於核試驗的具體時間,待報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和毛,澤東做最後決定。
9月21日,周恩來致信毛澤東,請示爆炸的時間。當晚,毛澤東在信上批示:「已閱,擬即辦。」
9月22日,周恩來在毛澤東、劉少奇等參加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擴大會議上匯報了首次核試驗的准備工作和中央專委會的試驗方案。會議做出了早試的明確決定。
9月23日,周恩來召集賀龍、陳毅、張愛萍、劉傑、劉西堯等開會,傳達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擴大會議的決定。他興奮地向大家說:我向毛主席和少奇等同志作了匯報,他們同意第一方案。原子彈的確是嚇人的,主席更大的戰略想法是,既然是嚇人的,就早響。這樣,任務更重了,不是更輕了。試驗的時間看來需在20天以後了。10月有4次好天氣,中旬可能趕上也可能趕不上,還有下旬一次;11月上旬還有一次,到11月下旬就不好了。要把風向、放射性微塵飛散距離詳細計算,搞出資料。原子彈響了,影響就大了。萬一不響;後果如何,還要找參加核試驗的專家進行專門研究。
周恩來還指出,為了防備敵人萬一進行破壞,由總參謀部和空軍研究,做出嚴密的防空部署;由劉傑負責組織關鍵技術資料、儀器設備的安全轉移;由陳毅組織外交部進行對外宣傳工作的准備;張愛萍、劉西堯趕赴試驗現場組織指揮;除我和賀龍、羅瑞卿親自抓以外,劉傑在北京主持由二機部、國防科委組成的聯合辦公室,負責北京,與試驗場的聯絡;要規定一些暗語、密碼。他還鄭重地叮囑:「一定要保護好我們自己的專家,東西要轉移保存下一部分。不是破釜沉舟,一錘子買賣。」
盡管進行了這樣周到細致的准備,但仍有相當的風險。萬一試驗失敗,消息泄露,將造成不利影響。為了絕對保守原子彈試驗的秘密,周恩來對與會人員規定了嚴格的保密紀律。他說:「希望你們對家裡人也不說,不要一高興就說出去。鄧穎超同志是老黨員、中央委員,不該說的我不向她說。任何人不該知道的,不要知道。」他還對後到會的陳毅說:「你可不能講啊!」陳毅知道周恩來是提醒他在以外長身份接待外賓時不能說了出去。他操著四川口音爽快地回答:「我不講哇!」
張愛萍和劉西堯返回西北核試驗現場,將周恩來的指示傳達給現場上萬人員。周恩來以身作則的表率行為,使大家受到深刻的教育,有效地保證了第一次核試驗沒有發生一起泄密事件。
根據氣象情況,周恩來將核爆炸的零時選定為1964年10月16日巧時,並得到了毛澤東的批准。當基地的人們知道這個確切的時間後,他們想起了一個有趣的故事。
基地有一個姓楊的技術員,在1964年10月1日國慶節的前一天晚上做了一個夢。當他醒來後,沖出帳篷;大喊道:「黨中央已經審定通過爆炸時間了!」當別人問他是怎麼回事時,他激動地喊著:「我夢見黨中央已經確定了爆炸時間,它包括3個『十五』。」
當時無人能說得清楚,這3個「十五」究竟代表什麼意思。現在這個夢有了比較能夠自圓其說的解釋:第一個「十五」表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5周年;第二個「十五」表示從10月1日起往後數15天即10月16日;第三個「十五」表示原子彈將在那天的15時爆炸。
也許是純屬巧合,也許是後人的編排。不管這個夢是真是假,它已經成為中國核武器發展史上的一段趣話了。
10月14日13時,原子彈靜卧在鐵塔上那個純金屬構造的銀灰色小屋裡。這個鐵塔由8467個構件組成,高102米,重70噸,在耀眼的金色陽光輝映下,傲然挺立。
10月15日15時,有關技術人員完成了原子彈核心部件的裝配和幾道關鍵的工序。現場總指揮張愛萍帶領技術人員作最後一次檢查。離開鐵塔時,他有點戀戀不舍,便取下相機,想拍張照片留念,但又考慮到現場不準個人拍照,自己不能違例,他就沒有拍照,沒有留下自己在那偉大的歷史時刻的身影。當將軍後來回顧當時的情景時,仍然感到有點遺憾。
圍著鐵塔,在約60公里的范圍內,呈放射狀地擺列著近百項效應工程和實物:飛機、軍艦、大炮、坦克、裝甲車、橋梁、鐵路、戰時工事和民用樓房,還有馬、狗、猴於、老鼠、種子以及各種測試儀器設備等。真像一個大幹世界,應有盡有。
羅布泊戎裝待命,靜候震撼世界的庄嚴時刻。
10月16日凌晨6時30分,一切不必要留下來的人員撤離現場。現場指揮所設在離爆心23公里外的孔雀河畔的山坡——「721」高地,指揮這次具有歷史意義的核試驗。
下午,李覺、張蘊鈺和兩位工程師最後一次來到塔上,安裝了電引線,做了最後一次檢查。當他們在離爆炸零時前50分鍾回到地面時,周圍的人們關心地詢問他們為什麼比預定的時間晚下來4、5分鍾,李覺回答:「我一定要親自確認沒有任何的差錯。」
接著,他們撤離到現場指揮所,李覺把塔的也控裝置的鑰匙交給了控制室的領導。採取這一安全措施,是為了保證原子彈不能被爆炸塔附近的任何人引爆。這也是爆炸前最後時刻的一個檢查環節。
總指揮部的電話全天24小時與北京總理辦公室的電話接通,張愛萍最後一次報告說:「總理,安裝工作已經結束,一切順利,請指示。」
周恩來平靜地說:「預祝你們成功!」
張愛萍發出最後指令。
在主操縱員讀秒到達零時,「起爆」命令發出的一瞬間,只見羅布泊大漠深處出現一道紅色的強烈閃光;緊接著,騰空而起一個巨大的火球,猶如出現第二個太陽,天空和大地被照得一片通紅;爆炸形成的蘑菇雲不斷上升擴張;稍後,一陣驚天動地的巨響震耳欲聾,好像要把蒼穹撕裂似的。
這時,試驗現場歡聲雷動,全體參試人員激動萬分,熱淚盈眶,互致祝賀。
15時4分,張愛萍眼望高聳藍天的蘑菇雲,問王淦昌:「這是一次核爆炸嗎?」
王淦昌肯定地回答:「是的!」
然後,張愛萍給北京的二機部打電話:「請找劉傑同志。」
在二機部原子彈試驗辦公室里,劉傑正和幾名幹部焦急地等待著。電話鈴突然響了,接電話的同志太緊張了,以至把話筒掉到了桌子上。劉傑一把撿起來,聽到張愛萍激動的聲音:「請報告周總理和毛主席,我們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了!」
「再說一遍。」
「原子彈爆炸了,已經看到了蘑菇雲!」
「我馬上報告!」接著,劉傑抓起了專用電話:「我是劉傑,請周總理講話!」
「我是周恩來!」
「總理,張愛萍同志從試驗基地打來了電話,原子彈已經爆炸了,看到了蘑菇雲!」
「好,我馬上報告毛主席。」
幾分鍾後,周恩來給劉傑回電話:「毛主席指示我們,一定要搞清是不是核爆炸,要讓外國人相信!」
劉傑立刻把毛澤東的指示傳達給張愛萍。張愛萍回答說,這確實是一次核爆炸,這一點已經被充分證明了。
這時,劉傑不由自主地開始抖動,他又給周恩來打了電話:「我們的第一顆原子彈已經爆炸成功。這是一次成功的核試驗!請黨中央和毛主席放心。」
張愛萍向周恩來報告後,隨即趕赴爆區,檢查爆後的各種效應情況。兩個多小時後,張愛萍、劉西堯等簽發一份經多方專家認定的關於原子彈成功爆炸的報告,將它電告毛澤東、周恩來、林彪、賀龍、羅瑞卿:確實實現了核爆炸,威力估計在2萬噸TNT當量以上。
張愛萍這位儒將詩興大發,懷著喜悅的心情,欣然吟出《清平樂·我國首次原子彈爆炸成功》一詞:
東風起舞,壯士千軍鼓。
苦鬥百年今復主,矢志英雄伏虎。
霞光噴射雲空,騰起萬丈長龍。
春雷震驚寰宇,人間天上歡隆。
是啊,這一歡隆的歷史時刻終於來到了!
1964年10月16日傍晚5時,周恩來陪同毛澤東、劉少奇、朱德、鄧小平、董必武、彭真、李富春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在人民大會堂接見3000多名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的演職人員。他滿面春風地向大家宣布:「同志們,毛主席讓我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我們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了!」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在國內外引起了強烈反響。在國內,中國人民充滿了民族自豪感,對國防力量的增強歡欣鼓舞;在國外,友好國家和團體認為,中國有了原子彈,顯示了自力更生的威力,是亞洲歷史上的一個輝煌功績。
C. 中國的核武器由誰發明的它有什麼威力呢
鄧稼先(1924—1986),中科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學家,為中國核武器、 身患重病的鄧稼先在醫院與同行探討學術問題
原子武器的研發做出了重要貢獻。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給他追授了「兩彈一星」功勛獎章。1924年6月25日出生於安徽省懷寧縣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 鄧稼先歷任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研、副研究員,二機部第九研究所理論部主任、第九研究院副院長、院長,國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核工業部科技委副主任等職;鄧稼先還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被選為中央委員。 鄧稼先是中國核武器研製與發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在他逝世後13年,被追授為「兩彈元勛」。鄧稼先始終在中國武器製造的第一線,領導了許多學者和技術人員,成功地設計了中國原子彈和氫彈,把中國民族國防自衛武器引導到了世界先進水平。在原子彈、氫彈研究中,鄧稼先領導開展了爆轟物理、流體力學、狀態方程、中子輸運等基礎理論研究,完成了原子彈的理論方案,並參與指導核試驗的爆轟模擬試驗。原子彈試驗成功後,鄧稼先又組織力量,探索氫彈設計原理,選定技術途徑。領導並親自參與了1967年 鄧稼先同志
中國第一顆氫彈的研製和實驗工作。
D. 請問俄羅斯和美國具體各有多少核彈頭
俄羅斯核力量大約有700枚陸基、海基戰略導彈,大約可攜帶3000多枚核彈頭,主要型號包括著名的「白楊」、「白楊M」、「索特基」、「首領」等;美國有500枚「民兵」洲際導彈,18艘裝有432枚核彈頭導彈的核潛艇和至少240架戰略轟炸機。總共有大約6000枚核彈頭,還有一大部分退役核彈頭封存在倉庫里,一旦戰爭來臨可迅速啟用,不過美國不敢輕易向俄羅斯使用核武器,即使美國使用飽和攻擊,第一波核打擊也只能將俄軍90%的陸基發射井、白楊機動洲際導彈、基地中的圖系列遠程轟炸機和基地里的核潛艇摧毀,但是俄軍仍會有大約15-25枚陸基核導彈、20艘核潛艇和80枚採用蘇-30等多用途戰斗機發射的空射型核導彈用來反擊,這就夠美國喝一壺的了。。。還有,美國雖然在本土和國外部署導彈防禦系統,但只能攔截大約500枚來襲導彈,而上面提到的俄軍殘存導彈至少每枚攜帶3個核彈頭,大約有600枚核彈頭飛向美國,很有可能突破導彈防禦系統。這只是理論推算,但我希望這種推算永遠只是理論推算,如果變為現實,我們人類會像恐龍一樣,成為下一個新物種研究討論的對象。。。
E. 星際里人族核武器怎麼造
一.造出重工業里的研究所,並升級它的第二個附件(另一個是升級大和的)
二.升級主基地第二個附件(另一個是雷達),並用它造出核彈
三.在兵營出幽靈兵(GHOST)
四.用幽靈兵用最後一個技能(那個看上去像蘑菇雲一樣的技能)放核彈(最好升級幽靈兵的電子眼,這樣放核彈可以放的遠,如果不升級電子眼,核武器下來你不動就會因為離核彈太近被炸死)
F. 中國核武器研究史
http://tieba..com/f?kz=198823611
中國從一九六四年爆炸第一顆原子彈到現在,核武器的研製與發展已有三十多年的歷史了。從六十年代中期開始,中國相繼研製成功中程、中遠程、洲際、潛地導彈,與其配套的核彈頭也先後定型生產並裝備部隊。到八十年代中期基本完成了第一代核武器的發展歷程,形成了陸基導彈、潛射導彈和轟炸機三位一體戰略核力量,奠定了中國核大國的物質基礎。但是,中國第一代核武器在總體上規模相對較小,大約只有三百三十多個核彈頭,而且技術陳舊,實際的威懾能力有限。
一、中國的陸基彈道導彈
中國第一代戰略核力量以陸基彈道導彈為主,主要由東風二、 三、四和五共四個型號的地地戰略彈道導彈組成。這些陸基導彈基本都是用六十和七十年代技術製造的,每枚導彈只能裝載一個彈頭,命中精度也較差。此外,所有四型導彈都使用液體推進劑,不僅體積大,難於機動,不便貯存,而且發射時需要很長的准備時間。
東風二型導彈:單級液體火箭發動機的中近程地地戰略彈道導彈。一九六零年開始研製,一九六四年試驗成功,最大射程一千二百公里;該型導彈可攜帶兩萬噸級當量的核彈頭一枚,現已退役,但估計目前仍保留近三十枚。
東風三型導彈:單級液體火箭發動機的中程地地戰略彈道導彈。一九六五年開始研製,一九六七年試驗成功,最大射程在三千公里;一九八五年又進行增程改型試驗,最大射程提高到四千五百公里左右;該型導彈由陸地機動射,至今大約共部署了七十多枚。
東風四型導彈:兩級液體火箭發動機的中遠程地地戰略彈道導彈。一九六四年開始研製,一九七零年試驗成功,一九七六年又進行了增程試驗,最大射程提高到近八千公里;該型導彈固定在地下導彈發射井發射,攜帶三百萬噸級當量的彈頭一枚,相信至今已部署了二十枚左右。
東風五型導彈:兩級液體火箭發動機的洲際地地戰略彈道導彈。一九六五年開始研製,一九七零年首次科研飛行試驗成功,一九八零年實彈飛行試驗成功,最大射程可達一萬兩千公里;該型導彈也固定在地下導彈發射井中發射,可攜帶五百萬噸級當量的彈頭一枚,目前部署了約十枚。
二、潛射彈道導彈
中共在一九五八年決定研製核潛艇,克服了重重困難,經歷了三十年,直到八十年代導彈核潛艇和潛射導彈才相繼研製成功,建成了水下戰略核力量。
夏級導彈核潛艇:中國於一九六五年正式開始研製核潛艇工程,考慮到自己的技術力量薄弱,經驗不足,中國決定核潛艇製造計劃分兩步走, 第一步先研製魚雷核潛艇,第二步再研製導彈核潛艇。一九六八年第一艘魚雷核潛艇開工建造,一九七一年下水,一九七四年交付中國海軍使用,西方稱其為漢級核潛艇。導彈核潛艇則從一九七零年開始研製,一九八一年下水,一九八三年加入中國海軍戰斗序列,西方稱其為夏級導彈核潛艇。該導彈核潛艇排水量為八千噸,一百二十米長,航速二十二節左右,最深潛水可達三百米。該潛艇有十二個導彈發射筒,裝有十二枚巨浪一潛射彈道導彈。到一九九零年,中國已建成兩艘夏級核潛艇,還有三艘在建造中。 據估計整個夏級核潛艇的建造計劃將在四到六艘之間,以維持經常有兩艘到三艘進行戰備巡邏。
巨浪一型導彈:兩級固體火箭發動機的中程潛地戰略彈道導彈。一九六七年正式開始研製,一九八二年在常規動力導彈潛艇發射試驗成功,但一九八五年第一次在夏級核潛艇上發射試驗時失敗,三年後的一九八八年第二次試驗終獲成功; 該型導彈與中共其它的戰略導彈不同,使用的是固體推進劑,載有二百萬噸級當量的彈頭一個;該型導彈的最大弱點是射程僅有三千公里,必須迫近敵方海岸才能進行攻擊,因此很容易受對方的反潛力量的牽制。巨浪一型潛射導彈現已生產了近五十枚。
三、中國的空中核武力
中國的第三支核力量是由轟六型轟炸機和強五型強擊機所攜帶的核炸彈所組成。據估計中國現有近一百五十枚供飛機投放的核彈。轟六和強五都是以五、六十年代的技術研製出的飛機,對付現代空防的能力不足。而且這兩種飛機也沒有裝備帶核彈頭的遠程巡航導彈,因此能發揮的實際核作戰能力有限。
轟六型轟炸機:中國仿製蘇式圖十六轟炸機生產的亞音速中型轟炸機。一九五九年蘇聯向中國提供了兩架圖十六轟炸機的樣機和全套技術資料,一九六三年中國開始仿製圖十六轟炸機,經過五年在一九六八年生產出轟六型轟炸機。該型飛機最高時速一千公里,最多可載彈九噸,作戰半徑近三千公里,能覆蓋亞洲大部分地區和俄國的遠東與中亞地區。該機稍經改裝可投放核彈,中國首次原子彈和氫彈的空爆試驗都是由該型飛機進行的。中國現有一百二十多架轟六型飛機在服役。
中國的第二代戰略核武器
近年來中國加緊進行核試驗,從各方面的分析看,八十年代初中期,中國根據小型、機動、突防、安全、可靠的原則, 開始了第二代戰略核武器發展的預先研究和理論設計。經過一系列的試驗,檢驗了設計原理的正確性,突破了如多彈頭分導等重大關鍵性技術,到九十年代中期中國第二代核武器的發展已進入最後的階段。中國目前發展的第二代戰略核武器,將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採用多彈頭分導技術,每枚導彈將至少可攜帶三枚核彈頭,多者達六到十枚,每個彈頭均可攻擊獨立的目標,准確度也會大幅度提高;
第二,絕大多數導彈將用固體推進劑代替液體推進劑,從而使整個導彈體積變小,發射反應時間縮短,並且易於保存和機動運輸;
第三,提高導彈射程,陸上機動導彈和潛射導彈將達八千公里左右,地下井固定發射導彈將達一萬五千公里: 第四,加速研製射程超過兩千公里的裝有核彈頭的空地巡航導彈,以延長了空中核打擊力量,並避免面對突破敵方空防的危險。
G. 核武器是什麼
核武器,就是利用能自持進行的原子核裂變或聚變反應瞬時釋放的巨大能量,產生爆炸作用,並具有大規模毀傷破壞效應的武器。
核武器也叫核子武器或原子武器。從廣義上說核武器是指包括投擲或發射系統在內的具有作戰能力的核武器系統。核武器通常指狹義的核武器,即由核戰斗部與制導,突防等裝置裝入彈頭殼體組成的核彈。核戰斗部的主體是核爆炸裝置,簡稱核裝置。
核武器是迄今人類製造的殺傷破壞威力最大的武器。核武器的殺傷破壞作用是其爆炸瞬間釋放的巨大能量轉化出的多種殺傷破壞因素造成的。
這些殺傷破壞因素分為兩類:第一類作用時間僅為數十秒,稱為瞬時殺傷因素,包括光輻射、沖擊波、早期核輻射、核電磁脈沖等4種;第二類作用時間可持續幾天甚至更久,主要是指爆炸產物的放射性沾染。
在各種國際論壇中,世界各國關於核武器問題作出了許多努力,大家一致認為核武器對維護國際安全環境具有特別的責任,冷戰期間和冷戰以後,兩個超級大國已在減少核戰爭危險問題上達成多次協議,大大地減少了核戰爭的威脅。
關於核武器和不擴散問題的多邊協定《不擴散核武器條約》作為所有裁軍協議的基礎於1968年首次簽署,1970年生效。《不擴散核武器條約》是全球不擴散核武器的基石,是尋求核裁軍的根本保證。2000年不擴散條約審議大會通過了一個最終決議,使擁有核武器的國家「擔負起……責任以期完全關閉他們的核工廠。」
H. 中國是怎樣掌握核技術的
其實是蘇聯美國都有一點.據說中蘇關系最好的時候蘇聯人甚至都快要賣給中國沒裝鈾的原子彈(其實問題出在赫魯曉夫身上,當時他地位不穩,需要一個一個國家支持他).而中國國產的那些專家都是從美國留學回來的.可以說中國的核技術也有美國的一部分.
以下是中國核武器研製歷程
中國發展核武器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迫不得已作出的決定。上個世紀50年代初,剛剛成立的新中國仍然受到戰爭的威脅,包括核武器的威脅。嚴酷的現實使中國最高決策者意識到,中國要生存、要發展,也必須擁有自己的核武器,鑄造自己的利劍和盾牌。1955年1月,中國政府決定創建中國自己的核工業、研製核武器,在國家制定的《1956—1967年科學技術遠景發展規劃綱要》(簡稱十二年科學規劃)中,確定了12項發展重點,原子能技術被列為首位;1958年,負責核武器研製的二機部九局(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的前身)在北京成立,拉開了核武器研製的序幕。經過40多年的努力,今天,我國已擁有了一支精幹有效的自衛核威懾力量。
原子彈教學模型復算了九次
中國核武器起步之時,沒有更多的技術基礎,只有1954年—1955年先後建成的一些加速器和反應堆。
那時,無論是從各方面調來的科技專家,還是剛從學校畢業的青年人,都沒有搞過原子彈,對如何處理科研任務和學科建設的關系也眾說紛紜。九局及時作出決議,提出「以任務為綱,任務帶學科」、「邊干邊學,出成果出人才」的方針。以朱光亞、鄧稼先為首的技術業務領導,很快把任務總體進行分解,按大的學科安排了主攻方向。
以理論設計為例,環繞原子彈的物理過程,分解出炸葯爆轟、內爆物理、中子輸運、狀態方程、計算方法等幾個方面,分頭組織人力攻堅。同時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努力掌握相關學科發展前沿,結合當時的實際,鼓勵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對遇到的問題,不僅要求知其然,而且要盡量知其所以然。
1960年7月,蘇聯專家全部撤走,帶走了圖紙和資料。中國研究人員僅有的資料只是蘇聯專家向宋任窮等幾位部局領導講解原定提供給我國的原子彈教學模型時記錄下來的一些數據。而對於從未接觸過原子彈研究的中國研究者來說,這無異是本「天書」。
中國科學家復算原子彈教學模型時使用的手搖式計算器
為了熟悉和掌握設計技術,鄧稼先帶領一批剛畢業的大學生,對「天書」進行了復算,我也有幸參與其中(編者:本文作者當時擔任理論部狀態方程組組長)。那時使用的計算器起初是手搖的,稍後才是電動的,但計算器的數量不多,速度也很慢,所以計算只能採用機器不停、人員三班倒的做法。每一班8個小時搖機器,8個小時把計算結果畫在圖上。復算過程開始比較順利,但算到某一關鍵位置時,發生了計算結果與蘇聯專家介紹不符的情況。由於計算方法、公式、參數都是我們自己摸索確定的,這讓我們不得不反復考慮所進行的計算到底對不對,是不是哪裡出現了疏漏?
參與指導研究的物理學家、力學家、數學家都從各自熟悉的專業角度對結果進行審議,提出不同的分析意見和疑問;直接從事計算的年輕技術人員則盡量詳細地解釋自己計算結果的正確性和合理性。辯論往往很激烈,甚至爭得面紅耳赤,有時還要持續好幾天。在提出一些改進條件之後,又開始新一輪計算。這樣的計算反復進行了九次,結果都差不多。最後,年青的理論物理學家周光召用熱力學的「最大功原理」判定蘇聯專家給的數據有誤,才使復算工作得以繼續下去。
雖然這個事件多花了我們半年多的時間,但反復計算的過程,也使我們比較深入地認識了原子彈的內爆過程,掃清了設計原子彈的障礙,熟練掌握了特徵線計算方法。
經過兩年多的努力,中國自行設計的原子彈理論方案終於成形了,理論設計部門的學科建設也有了很大進展。1964年10月,我國自主研製的第一枚原子彈爆炸成功。兩年零兩個月後,氫彈原理性試驗爆炸成功。又過了半年,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
中國發展核武器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迫不得已作出的決定。上個世紀50年代初,剛剛成立的新中國仍然受到戰爭的威脅,包括核武器的威脅。嚴酷的現實使中國最高決策者意識到,中國要生存、要發展,也必須擁有自己的核武器,鑄造自己的利劍和盾牌。1955年1月,中國政府決定創建中國自己的核工業、研製核武器,在國家制定的《1956—1967年科學技術遠景發展規劃綱要》(簡稱十二年科學規劃)中,確定了12項發展重點,原子能技術被列為首位;1958年,負責核武器研製的二機部九局(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的前身)在北京成立,拉開了核武器研製的序幕。經過40多年的努力,今天,我國已擁有了一支精幹有效的自衛核威懾力量。
兩年零八個月:從原子彈到氫彈
從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到第一顆氫彈成功,美國用了七年零五個月,前蘇聯用時四年,英國是五年零六個月,法國則用了八年零六個月,而中國只用了短短兩年零八個月。
我國氫彈研製的迅速突破,得益於技術上的未雨綢繆。在原子彈成功前一兩年,錢三強等核工業部領導就覺得氫彈的探索應該及早安排。為此在原子能研究所成立了一個專門小組,後來擴大到四十餘人的研究室,負責開展氫彈的基礎工作和技術准備。1963年底,原子彈的方案剛剛完成,這個隊伍立即整體轉移到核武器研究所,在統一的指揮下,迅速展開規模更大的氫彈攻堅戰。
突破氫彈原理的J501大型電子計算機
為了掌握氫彈的內在物理規律,當時還是青年的黃祖洽、於敏和周光召同志在老科學家彭桓武先生的指導下,各領一支隊伍,分路探索。他們運用「矛盾論」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從分析內因入手,即先初步掌握點燃熱核反應並使材料充分燃燒的溫度、密度條件和相關規律;再研究外因,即如何利用原子彈產生的能量提供實現熱核爆炸所需的外部條件。在較短時間內,就明確了技術攻關的重點,為迅速掌握氫彈的基本原理奠定了基礎。
我國氫彈技術突破的過程,同樣也是發揚學術民主、激勵群體智慧和創新精神的生動典範。為了在更大范圍內開展討論,舉行了多次學術討論會,專家們經常結合典型的計算結果,給大家作詳盡的分析報告,報告廳里常常擠得水泄不通。有時就在大食堂里討論,聽眾有的坐在地上,有的站在桌子上,誰有好的意見都可以提出來。如果誰也說服不了誰,就通過計算檢驗。那時候確實很難一下子判斷某一個設想行還是不行,因為沒人知道什麼是對的,實際上大家都在摸索逼近氫彈的道路。當通過計算分析最終發覺某一個設想確實走不通時,那就乾脆放棄,另闢蹊徑。人們不斷地提出設想,又不斷地否定和更新,不斷地逼近氫彈的目標。
終於,在這場群體攻堅戰中, 於敏同志率領的幾十個人的小分隊,在上海率先牽到了氫彈的「牛鼻子」,並很快形成了一套基本完整的物理方案。經過理論部的反復討論驗算,方案更趨完善,又在各方面(設計、實驗、材料、生產、測試設備、試驗場地)的通力合作下,以最快速度完成了氫彈的核試驗。有人推崇於敏為中國的「氫彈之父」,於敏總是謙虛地說,這是發揚學術民主、集思廣益的成果。彭桓武先生用一副對聯對此作了精闢的總結:「集體集體集集體,日新日新日日新。」
I. 中國用了多長時間研製核武器
955年,中國地質部門就開始了鈾礦的勘探,並找到了豐富的鈾礦。1956年,國防部成立了第五研究院,即第一個導彈研究機構,院長由錢學森擔任。1958年秋天,34歲的物理學家鄧稼先擔任了核武器的研究設計院的理論部主任。
他在北京大專院校選擇了28名專家,組成了中國核武器研究的基本科技力量。1959年,中國科學家們對第一顆原子彈的理論計算獲得了成功,以祝麟芳任廠長、姜聖階任總工程師的核工業企業的建設也初獲成效。在蘇聯撤走專家之後,中國重新調整計劃,代號為「596工程」。1964年10月,中國完成了第一顆原子彈的組裝。10月16日15時,在人跡罕見的羅布泊,巨大的蘑菇狀煙雲騰空而起,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1964年6月17日,中國又在羅布泊核試驗基地上空,成功試驗爆炸了一顆氫彈,這標志著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能夠製造和擁有各種核武器的國家之一。
J. 辯論:發明核武器是為了戰爭還是和平
核武器的發明就是為了在戰爭是對各方有制約,從而達到和平的目的!它不是以戰爭為目的而造,而是解決至少是緩解戰爭的一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