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FM演算法和loglog演算法的區別
log(y)=k*log(x)+b
y=e^(log(x^k)+b)
y=e^b*e^(log(x^k))
即y=e^b*x^k
你只要按上面的式子弄一下,loglog出來就是直線。
比如:
loglog下2*x+3
可以:
x=1:100;
y=exp(3)*x.^2;
loglog(x,y)
㈡ 蜻蜓fm和傳統廣播的區別與聯系
【傳統廣播】
目前以調頻廣播為常見。調頻的英文簡寫就是FM,如江蘇交通廣播網FM101.1MHz,中國之聲在北京的頻率FM106.1MHz,就如同不同的wifi一樣,不過這是專門用來發送調頻廣播信號的。
發送原理示意圖如下
現在智能手機一般都有接受廣播的能力。
【蜻蜓fm】
一個擁有眾多資源的網路播放器。主要載體在網路,除了整合了傳統的廣播,更有數不清的其他資源可供點播。如果說酷狗等是專門播放音樂的播放器,那麼蜻蜓fm就是偏向於其他有聲節目的播放器,如有聲小說,評書相聲等。
其實這兩者可以類比於有線電視和網路電視,後者不但可以觀看前者的內容,也可以點播網路上的其他視頻資源。不過需要通過前者以往鋪設的線路了,而是通過網路傳輸。
㈢ 考拉FM的競爭優勢
內容控制權——考拉FM具有強大的節目創意製作團隊和獨家合作團隊,既有來自於互聯網的精英,又有來自於傳統電台的專業人士,為你精心打造純粹不裝逼,風流不下流的優質節目。
擁有iTunes音頻播客排行前100名中45檔節目的版權或使用權;
在蘋果中文播客節目2012年度榜單中,由考拉FM出品的《不亦樂乎》、《鬼話連篇》等節目被評為「年度最佳喜劇」。;
國內最具影響力的恐怖有聲讀物品牌——《張震講故事》與考拉FM進行獨家合作,在新媒體平台繼續傾聽你的驚聲尖叫。
建立了中國最大的中國播客聯盟,擁有成員300名。 節流技術:與市場上的有聲類APP相比,獨家採用的壓縮演算法,比他們採用的傳統MP3播放方式節省1/4-1/10流量
推薦技術:獨有的標簽體系、強大的數據挖掘、機器學習、獨特演算法,結合產生的個性化推薦技術,每個人聽到的都是自己愛聽的內容;幾千種編排規則使得實際播出效果最好地滿足了聽覺的規律,聽眾不會感到收聽疲勞。
高保真技術:後台對音頻的音量平衡等預處理與前端淡入淡出等播放技術的融合,使得音頻播放效果悅耳動聽獨家研發的音頻搜索比對技術,業界領先。 考拉FM由車語傳媒集團出品。車語傳媒(AutoRadio)是中國領先的電台整合運營商。2012年,車語傳媒作為唯一的電台媒體代表加入「全國主流媒體汽車聯盟」。
㈣ 網易雲音樂的「每日歌曲推薦」和「私人fm」的差異在哪裡
進入網易雲音樂後,點擊軟體右上角的【更多】按鈕,選擇【設置】進入設置選項。
在設置選項中選擇【主題換膚】更換主題。
點擊我們要更換的主題就能對主題進行下載更換了。
更換完成後回到主界面我們可以看到主題已經更換成功了,不過好像不太明顯。大家也可以試試其他不同的主題。
網易雲音樂怎麼樣?
1、網易雲音樂使用戶認識歌曲回到本質——盲聽。單曲在PC客戶端中都沒有單獨的界面,只有通過試聽之後才可以打開歌詞界面,才可以下載,顛覆了大家「看歌詞」「看評論」再決定是否試聽的習慣。
2、收藏功能並非坑爹。基於試聽的收藏和基於歌單的收藏的方式截然不同,雲音樂希望你的歌單可以在各種場景使用,最好可以讓志同道合的朋友收藏你的歌單(「拿出手」),而不是只是一個單獨的紅心盒子。
3、社交功能主要通過大牌DJ、微博好友推薦和電台導流。實際上每個人都有評論的慾望,雲音樂每個單曲都可以評論,已經產生了一定質量的內容。
相對豆瓣、蝦米、天天動聽這些成熟的音樂平台,網易在音樂市場上算是趕了個晚場,但主打的歌單、社交、大牌推薦和音樂指紋功能,使它在泛濫的音樂市場中打出了自己的旗幟。老實說,此前我一直是豆瓣FM的忠實粉絲,也是天天動聽的老用戶,但自打用了雲音樂,它就成為我手機里唯一保留下來的音樂應用。如果你愛聽歌,喜歡分享,不妨下載一試!
以上就是關於網易雲音樂更換主題的方法介紹了,希望的介紹能給大家帶來幫助。
㈤ 豆瓣FM 的推薦演算法是怎樣的
豆瓣FM的推薦演算法沒有停止,反而是在不斷演進當中,伴隨著它成長的用戶,會慢慢發現越來越多的驚喜與滿意。豆瓣FM是中國互聯網實踐個性化服務的一個很好的土壤,其中糅合了包括演算法、ui/ue、數據清洗與整合、音頻分析技術、用戶行為分析、編輯與運營、後台架構等等大量的因素,即便是推薦演算法也只是演算法技術中的一部分。單論推薦演算法,就最簡單的演算法,也會極大地受到其它因素的影響,比如單曲推薦功能、新版的上線,對於演算法的學習與積累都會起到極大的正面作用。
㈥ FM演算法有什麼作用
FM演算法可用於推薦系統中,主要是解決稀疏矩陣的特徵組合問題
㈦ 推薦演算法中哪個演算法用的比較多些
這是要根據推薦結果微調的,一般用牛頓迭代法很快就能找到最佳值
㈧ 如何研究學習一個機器學習演算法
如何研究學習一個機器學習演算法
1. 還記得我剛來演算法組的時候,我不懂TFIDF是什麼,更不要說什麼SVD,LDA了聽都沒聽過,不懂user-based和item-based的區別,甚至連貝葉斯公式都寫不全。在最初的一段時間,我看別人的代碼,半懂不懂地聽組會分享,然後實現一個又一個現在看來很幼稚的演算法,感覺進步是飛速的。接過來一個演算法需求,我就去網上找篇paper,然後把演算法給實現了就丟給產品線用。
這個時候,同事A對我講,「演算法工程師不是懂一些數學,會寫些演算法就行了,演算法工程師最重要的技能,在於如何定義問題,然後接下來才是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從那以後,當面臨一個需求時,我更願意分析這個需求的關鍵點在哪,然後從大腦里搜索已有的東西能不能解決這個問題,比如FM的演算法缺乏多樣性,那麼我想一下我看過的解決多樣性的paper都有什麼?能不能用在這個上面。如果不能,我再對應去搜問題的關鍵字,而不是演算法的關鍵字。
2. 轉眼間一年過去了,雖說看過的paper不夠多,但是可以應付大部分的需求了。但是我開始迷茫起來,我覺得自己在實現一個又一個的演算法trick,知道一個演算法可以用,我就去網上down一個對應的演算法包,然後把數據丟進去。沒了......那麼我的出路到底在哪?我的核心競爭力在哪?在於知道這么個東西,然後變成跑准備數據的么?
這個時候,同事B給我講了到底博士是如何完成一個畢業設計的,幾百篇論文作為基礎。那是不是把幾百篇論文全都和我以前一樣一字不差的看完?PHD為什麼很容易進入到一個他之前所未知的領域,在於在研究領域所積累的一套方法論。言歸正傳:
當接觸到一個新的演算法時要怎麼去入手?用SVM舉例吧:
第一,去找SVM的Survey,每一個成熟的演算法分支必定有著survey這樣的匯總性paper,通過這個paper,我們大致可以了解這個演算法為什麼出現,最基本的演算法原型是什麼樣的,接下來後人對他做了什麼樣的改進,他到底還有什麼問題。
第二,弄懂這個演算法的來龍去脈,為什麼出現,出現是因為改進了前面演算法所不能做的什麼事情?例如我們為什麼不用基本的線性分類器?和用傳統的分類演算法找到一個超平面區別在於哪?
第三,知道了來龍去脈,我們還要知道這個演算法的缺點在哪?不能適用於什麼?我們怎麼知道?這個就涉及到如何來快速地過一遍一篇paper。
第四,Abstract是最重要的,他告訴了我們這篇paper發的目的是什麼?他想解決什麼問題?然後是Future Work,之所以有著FutureWork是因為這個演算法還有一些問題沒有解決,這個就告訴了我們當前演算法還有什麼缺點?
第五,遞歸再去看這個缺點是否有其他的研究者已經解決掉了。
那麼我們為什麼看paper,為什麼實現某演算法,我歸結為兩點:
1. 學習目的,擴展思路,如果處於這種目的,理解paper的精髓是最重要的。
2. 解決實際問題。那麼應該丟棄的觀點是我最初那樣拿過來一篇paper也沒理解透徹也不知道能不能解決問題,也不知道到底是不是可行,就先實現了再說。勞民傷財~
3. 我自認為自己還算努力,看了很多書,看了很多演算法,但是其實有時候說起來,比如用PCA還是SVD,他們到底有什麼區別,我們如何選擇,我其實還是不明白。
這時,同事C對我說,理解一個演算法,最重要的是要理解這個演算法的世界觀,這個演算法背後的哲學基礎是什麼?只有理解了這個,才算理解一個演算法。
用Boosting來舉例,他背後的世界觀是PAC原則。那麼Boosting為什麼不能引入一個強分類器,因為這個做個類比就相當於Boosting原本是美國的民主政治,一旦引入了一個強勢的領導,就一下子變成了當年毛爺爺時候的政治了。Boosting的世界觀就崩塌掉了。至於說Boosting最終是如何調整數據集的權重,這些就都屬於了細節的層面。
最後,補充一個同事D,無意間的話讓我發覺自己要變得更優秀才行:
同事D在搜Resys,有一個快照上面寫著:本科生Resys十佳論文。同事扭頭對我說,靠,現在本科生都可以發Resys paper了。讓我意識到了自己其實在原本上差距有多大,我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彌補這些也許別人覺得無法跨越的鴻溝。
㈨ FM演算法有什麼優點
FM演算法可以解決高維稀疏特徵下的特徵組合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