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兩篇關於植物生長的科技實踐活動過程記錄(關於植物生長的)
《觀葉植物生長過程的奧秘》科學綜合實踐活動設計
(四年級下學期)
一、 活動內容:觀葉植物生長過程的奧秘
二、 教學對象分析:
植物的生長是自然界中最常見的現象,有的學生參與過家庭和學校花木培養和栽培等實踐活動,學生在此方面,已經積累了一些知識和經驗,但是有的學生會認為植物的生長是司空見慣的事,大部分學生對植物為什麼能生長、是怎樣生長的、需要哪些營養、怎樣長得更繁茂等具體相關問題沒有認真思考過,或許對植物生長的認識還有誤區,讓學生從事那些實踐活動可以活化對這些知識的掌握等,都是本節課設計的切入點。
三、 活動目標:
1、 通過設計和實施相關的探究活動,培養學生觀察、測量、解讀數據、分析等科學探究技能。
2、 通過調查訪談及對比實驗,培養學生調查訪問技能、與人交往能力及動手實踐能力等。
四、 課時安排:
1、 布置活動內容:
在教學第二組《新的生命》之後,由老師組織大家准備參觀我校花卉種植地:海駿花場。讓學生選擇好喜歡的植物進行生長過程的觀察。(大概5分鍾,讓學生明確任務,作好准備。)
2、 實踐操作及檢查指導階段
讓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通過觀察、測量、調查、分析等活動對喜歡的植物進行記錄。老師給予指導,並共同完成觀察的全過程。(為四個星期的課余時間。在課外給學生充分的觀察時間。)
3、 交流匯報階段
學生填寫好觀察記錄表,並把記錄表在教室里張貼、交流、修改。(安排一課時進行交流匯報)
4、 展示成果,觀摩評議
在交流匯報活動後,由老師展示優秀的觀察記錄表,通過互相觀摩、評議,選出最優秀的觀察記錄表、觀察記等。(安排一課時進行展示觀摩評議)
五、交流匯報活動過程。
1、 談話引入
同學們,經過大家仔細觀察植物生長的過程,老師發現同學們都是植物種植的小小偵探。在觀察種植的過程中,你們有收獲嗎?老師希望能和大家分一下你們的收獲好嗎?
2、 小組交流,分享成果。
每個小組都找了自己喜歡的植物進行觀察,現在請我們的小組和小組之間分享彼此的收獲。並在小組內選擇優秀的小組在班上匯報。
3、 全班評議,推選優秀。
讓每個同學生通過自評、小組評,給認為最優秀的觀察記錄表評分(以星星數量評分)。集中全班用同樣的方法評出最優秀的觀察記錄表。比一比,哪個小組的種植收獲最大。
4、 課題延伸。
同學們,看到大家的收獲,老師真為大家高興,通過我們親自觀察,大家對植物種植一定有了更深的了解,那能不能通過這次活動,想一想能不能用相同的方法觀察其他植物的生長過程呢?
5、 教師作活動小結
同學們,通過大家觀察記錄植物的生長過程,我們發現其實種植並不神秘,只要我們仔細觀察,細心護理,你們就會發現自然界有更多的奧秘等著我們去探索。
活動小結及反思:
這節課的目的是讓學生觀察記錄完植物的生長過程後,學習如何對觀察記錄進行梳理、歸納匯報,並在這個基礎上發現怎樣使植物長得更好。在觀察植物生長的這個活動時,引導學生對匯報的內容、方式互相評價,並收集一些植物一生的生長變化圖片、資料作為補充,進一步描述出植物生長的基本過程。
值得反思的是對植物進行觀察記錄時,學生所觀察到植物的種類還不夠多,現在只選取了六種植物,學生可以自己在家裡或者在植物園,找到更多的自己認為感興趣的植物進行觀察記錄。引導學生交流匯報、並對內容進行評價,從而延伸到更廣的知識領域。因此,在以後的科學綜合實踐活動中必須進一步加強。
植物的成長過程觀察記錄表
植物名稱 記錄員
小組成員
觀察時間 植物生長情況(可以用畫、寫、貼等方法進行記錄)
B. 模擬植物軟體
Amap
該軟體擁有一個龐大的植物資料庫,還包括一個植物生長引擎和可以應用GIS(地理信息系統)的三維地形編輯系統。應用Amap軟體,可以製作各種植物模型,並且可以調節有關樹干、樹葉、四季色相變化等各種參數,可以通過製作地形,生成完整的自然景觀動畫
C. 點雲數據智能重構出形狀規則的表面特點是非常接觸性精度高速度快能大幅度節約
摘要 親您好很高興為你解答:
D. 照樣子運用列數字的說明方法,介紹一種植物的生長情況。
以鐵樹為例:
蘇鐵,俗稱:鐵樹,別名:辟火蕉、鳳尾蕉、鳳尾松、鳳尾草。
樹干高約2米,有明顯螺旋狀排列的菱形葉柄殘痕。羽狀葉從莖的頂部生出。整個羽狀葉的輪廓呈倒,圓柱形如卵狀狹披針形,長75-200厘米,葉軸橫切面四方狀圓形,柄略成四角形,兩側有齒狀刺,水平或略斜上伸展,刺長2-3毫米;羽狀裂片達100對以上,條形,厚革質,堅硬,長9-18厘米,寬4-6毫米,向上斜展微成「V"字形。
雄球花圓柱形,長30-70厘米,徑8-15厘米,有短梗,小孢子飛葉窄楔形,長3.5-6厘米,頂端寬平,其兩角近圓形,寬1.7-2.5厘米,有急尖頭,尖頭長約5毫米,直立,下部漸窄,上面近於龍骨狀,下面中肋及頂端密生黃褐色或灰黃色長絨毛,花葯通常 3個聚生;大孢子葉長14-22厘米,密生淡黃色或淡灰黃色絨毛,上部的頂片卵形至長卵形,邊緣羽狀分裂,裂片12-18對,條狀鑽形,長2.5-6厘米,先端有刺狀尖頭,胚珠2-6枚,生於大孢子葉柄的兩側,有絨毛。
種子紅褐色或桔紅色,倒卵圓形或卵圓形,稍扁,長2-4厘米,徑1.5-3厘米,密生灰黃色短絨毛,後漸脫落,中種皮木質,兩側有兩條棱脊,上端無棱脊或棱脊不顯著,頂端有尖頭。花期6-8月,種子10月成熟。
(4)模擬植物生長演算法講解擴展閱讀:
常用的說明方法有:舉例子、引用、作比較、列數字、分類別、打比方、摹狀貌、下定義、作詮釋、畫圖表、做假設、引資料等。寫說明文要根據說明對象的特點及寫作目的,選用最佳方法。
E. 植物生長方向和纏繞方向有什麼關系
植物的莖根據生長方式可以分為:直立莖、纏繞莖、攀緣莖和匍匐莖。纏繞莖是指莖本身纏繞於其他的支柱上升,纏繞的方向有左旋(逆時針方向),如:牽牛、馬兜鈴和菜豆等;有右旋(順時針方向),如:忍冬等;有的可以左右旋的,稱中性纏繞莖。植物的生長由植物生長素決定的。
(5)模擬植物生長演算法講解擴展閱讀:
芽的生長方向受到在限定的參考區域內環境光強的影響。環境光強的計算假定當前點光強的大小與當前點與目標點的距離平方成反比,此外還考慮參考范圍內的障礙物對光線的遮擋效果,對障礙物產生陰影下的點進行光強修正。由此得到的光強矢量用於確定該芽的生長方向和生長速度。
植物細胞的最外部是細胞壁,細胞若要伸長生長即增加其體積,細胞壁就必須相應擴大。細胞壁要擴大,就首先需要軟化與鬆弛,使細胞壁可塑性加大,同時合成新的細胞壁物質,並增加原生質。
實驗證明,用生長素處理燕麥胚芽鞘,可增加細胞壁可塑性,而且在不同濃度的生長素影響下,其可塑性變化和生長的增加幅度很接近,這說明生長素所誘導的生長是通過細胞壁可塑性的增加而實現的。
生長素促進細胞壁可塑性增加,並非單純的物理變化,而是代謝活動的結果。因為,生長素對死細胞的可塑性變化無效;在缺氧或呼吸抑制劑存在的條件下,可以抑制生長素誘導細胞壁可塑性的變化。
達爾文的實驗過程:
1、胚芽鞘受到單側光照射。現象為:彎向光源生長。
2、切去胚芽鞘的頂端。現象為:胚芽鞘既不生長,也不彎曲。
3、用錫箔小帽罩住胚芽鞘的頂端。現象為:胚芽鞘直立生長。
4、用錫箔套住胚芽鞘尖端下面一段,單側光照射胚芽鞘尖端。現象為:胚芽仍然彎向光源生長。總體達爾文的推論為:胚芽鞘尖端感受單側光刺激後,就向下面的伸長區傳遞某種「影響」,造成伸長區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長快。
參考資料:網路-植物生長素
參考資料:網路-基於植物生長的路徑規劃演算法
F. 「在電腦上種菜」中,模擬農作物生長過程,模擬番茄植物根中模擬的兩個意思是什麼,小學四年級
模擬是對真實事物或者過程的虛擬。模擬要表現出選定的物理系統或抽象系統的關鍵特性。模擬的關鍵問題包括有效信息的獲取、關鍵特性和表現的選定、近似簡化和假設的應用,以及模擬的重現度和有效性。可以認為模擬是一種重現系統外在表現的特殊的模擬。
G. 植物模型是怎麼製作的
植物栽培模型,包括樹形結構,所述樹形結構包括主幹、一對主枝、以及多個側枝,所述主枝設置在主幹的頂部,且主枝與主幹構成「Y」形骨架,所述側枝設置在主幹的頂部,且均勻設置在主枝的兩側,側枝與主枝構成扇面。
1、其還包括架型結構,所述架型結構包括棚架線,所述棚架線用於分別固定主枝和側枝。
2、其還包括架型結構,所述主幹高50cm,主枝高250cm,株行距為200cm×400cm,棚架線設置在定植線150cm處正上方220cm高處。
3、所述主幹與扇面之間的夾角為20~50°。
4、所述主幹與扇面之間的夾角為30~40°。
5、所述樹形結構包括8~12條側枝。
6、所述側枝與相鄰側枝的夾角、側枝與相鄰主枝之間的夾角分別為5~20°。
7、所述主枝與主幹的最高點的高度比為4~6:1。
(7)模擬植物生長演算法講解擴展閱讀:
作物生長模型能根據氣象條件、土壤條件以及作物栽培管理措施,定量描述作物生長、發育、籽粒形成及產量等動態過程。但模型模擬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且需要大量的輸入參數。遙感數據可實時、動態獲得大面積作物等相關信息,但遙感反演和遙感產品存在時空不連續性。
模型模擬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且需要大量的輸入參數。遙感數據可實時、動態獲得大面積作物等相關信息,但遙感反演和遙感產品存在時空不連續性。遙感與作物生長模型的同化,可優勢互補,提高作物監測、預報能力和遙感反演精度,實現遙感反演的時空擴展。
H. 李磊的主持課題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基於模擬植物生長的整數多級規劃的演算法研究》(70371051,與大連大學合作)
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子專題《水廠工藝單元系統控制優化》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水資源產權與水市場研究》(04BJY026)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實物期權條件下的公共資源交易問題研究》(08BJY060)
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村鎮給水管理模式研究》(HC201024)
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中國水資源混合分配機制的層次系統管理模式研究》(2005038201)
省教育廳重點基地重大項目:《生態需要及其應用價值研究》,課題首席專家
省科技計劃項目:《太湖流域水權與排污權交易制度設計》(BR2008074)
省自然科學基金:《突發性環境事件的生態環境損害補償對策研究》(G2007-04 )
省教育廳研究項目:《黑龍江省虛擬水戰略與建立節水型社會的研究》(10552022)
省教育廳研究項目:《黑龍江省建立環境責任保險機制的對策及應用研究》(1154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