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歷史上有沒有一個叫葛二爺的特別能吃,聽郭德綱的說書提到過,一頓吃1千多個餃子。
有的,葛二爺的真名叫做葛恆泉,聯珠快書演員。北京人。擅長唱聯珠快書、岔曲,被譽為北京聯珠快書南派代表人物之一。
其演唱特點是嗓音豁亮,丹田氣足,不吃字不喘息,換氣不留痕跡。說「話白」時使「評書口」,講究口風語氣,擺平說清,感情充沛。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比較事名。至四十年代,葛恆泉還常在書茶館演唱開場。據說他的飯量奇大,過於常人,故生活耗費較大,晚景凄涼。有《葛恆泉快書詞》(抄本)一冊,藏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曲藝編輯王決處。
❷ 編劇 葛亞軍
葛亞軍
性 別:男
出生年月:1977年3月
畢業院校:中央戲劇學院
專 業:戲劇影視編導
創作簡歷
1.編劇作品:
A.21集電視連續劇《間諜家族》(導演:雷小剛)(西安光中影視)
B.23集電視連續劇《醜媳當家》(導演:張曉春)(北京美麗海)(兼策劃)
C.情景喜劇《七人行》(導演:王弈人)(漢風影視)
D.膠片電影《得勁》(北京景華雲柏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導演:王銑)
E.數字電影《冬天裡的一把火》(導演:金琛)(CCTV6)(兼副導)
F.數字電影《被風吹過的夏天》(導演:金琛)(CCTV6)
G.數字電影《辛國生進城》)(CCTV6)
H.情景喜劇《超級社區嘿哈》(導演:路隆鑫)(湖南衛視)(兼劇本統籌)
2.劇本統籌作品:
A.24集電視連續劇《軍刀》(北京卓越世紀影視)
B.24集電視連續劇《諜變》(導演:餘音)(北京紐音國際)
C.百集電視劇《第一次心動》第一季(重慶衛視)
D.電影《米尼》(西影集團)(兼導助)
E.數字電影《北京你好》(CCTV6)(兼現場副導)
F.數字電影《胡同里的波米亞人》(CCTV6)(兼導助)
❸ 央視主持葛林杉個人資料
學廣播主持專業的同學都夢想著能到央視當女主播,光是那種氣質就讓人無比羨慕。下面就來看看央視女主播學歷背景大揭秘,看熒幕上熟悉的女主播們成長歷程。
一、海霞
海霞簡介:1993年畢業於北京廣播學院播音系(現播音主持藝術學院),直接進入中央電視台新聞部播音組工作,曾任中央電視台一套《早間新聞》、《晚間新聞》、《滾動新聞》播音員,《現在播報》主播。她的成長與中國電視新聞的改革相伴,《晚間新聞》改版,《早間新聞》改版,香港回歸,澳門回歸,建國50周年閱兵式,她都成功參與。而《現在播報》更使她成為中央電視台新聞播音隊伍中的中堅力量。
主持欄目:2007年12月6日晚首次在《新聞聯播》節目中亮相。
二、李梓萌
李梓萌簡介:山東人蛇年出生於沈陽,身高:174cm.
1996年畢業於北京廣播學院播音系,分配到中央電視台,2000年至今在中央電視台播音組工作。曾主持:《文化報道》、《國際時訊>》等欄目。
主持欄目:2006年6月5日晚首次主持《新聞聯播》,2007年12月7日李梓萌再次亮相《新聞聯播》。
三、塗經緯
經緯簡介:北京人出生於貴陽市,生日:9月6日,身高:166cm。北京廣播學院播音主持本科、北京電影學院電影學在職研究生。2003年—至今擔任CCTV6大型日播資訊欄目《中國電影報道》主持人。
四、董卿
董卿簡介: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電視系電視編輯專業,從1995年涉足電視,曾任上海東方電視台文藝部主持人。2002年5月,董卿走進中央電視台。2005年開始主持春節聯歡晚會,並在本年度的「國際電視主持人論壇暨年度頒獎盛典」中一連捧得「最佳電視綜藝節目主持人」及「最佳電視女主持人」兩項大獎,當之無愧的成為繼倪萍、周濤之後的央視新一代當家花旦。
主持欄目:《歡樂中國行》、《魅力中國》
五、管彤
管彤簡介:上海人出生在北京,身高:165cm,體重:46kg。
高中畢業後考取北京廣播學院播音系,四年大學生活之後被分配到北京有線電視台,1997年7月正式調入中央電視台戲曲音樂部。曾主持《中國音樂電視》、《新視聽》、《同一首歌》、《東西南北中》、《交響世界》、《國樂飄香》等欄目。
主持欄目:《中國音樂電視》、《新視聽》
六、劉芳菲
劉芳菲簡介:哈爾濱人生於內蒙古,生日:10月10日,身高:174cm,體重:54kg。中央電視台社教中心文化專題部節目主持人,中華全國青聯委員。2001年獲中央電視台全國電視節目主持人大賽優秀獎和觀眾推薦獎。同年進入中央電視台社教中心任《探索·發現》節目主持人。
主持欄目:《國際藝苑》、《影視俱樂部》、《經典》
七、朱迅
朱迅簡介:出生於北京,生日:9月7日。經營管理學碩士、日本文部省日語能力驗定一級。1987年便擔任中國中央電視台青少年部《我們這一代》主持人。隨後主演過多部電視劇。1999年開始主持《正大綜藝》、《走進電視》、《佳藝大世界》、《中秋晚會》、《元旦晚會》、《手拉手》等大型直播節目。
主持欄目:《民歌中國》、《正大綜藝》、《周末喜相逢》
八、夢桐
夢桐簡介:天津人,生日:3月30日,身高:165cm。畢業於北京廣播學院、中國人民大學。1997年還是學生的她參加了中央電視台香港回歸72小時直播,由於表現出色整個直播沒有出現一個差錯,獲得一致好評。從此成為國際頻道王牌欄目《中國新聞》主播,與徐俐、方靜同成為國際頻道「三大花旦」。
主持欄目:《中國新聞》、《環球時訊》
九、沈冰
沈冰簡介:生長於江南小鎮,生日:7月23日,身高:173cm,1995年保送浙江大學對外經濟貿易系國際金融專業,後選送到新加坡學習。2001年參加央視主持人大賽後和主持結緣。
主持欄目:《新聞會客廳》、2001年曾主持《對話》、2002年曾主持《經濟半小時》
十、李紅
李紅簡介:出生於吉林市,生日:3月28日,身高:170cm。畢業於吉林大學。1999年在吉林市電視台主持晚新聞,2002年主持直播早新聞。自2003年至今在中央電視台主持四套《海峽兩岸》、三套《想挑戰嗎?》等欄目。
主持欄目:《海峽兩岸》、《想挑戰嗎?》
❹ 姓氏「葛」有何由來,出現過哪些歷史名人
葛姓起源參考之一
歷史來源:
一 :「葛」出自「嬴」姓。以國名為氏,夏代,有諸侯方國「葛」國,在今河南長葛縣,《孟子.騰文公》載; 湯居毫,與葛伯為鄰。其後有葛氏。
二 :為鮮卑族復姓所改。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南北朝時,北魏有代北復姓「賀葛氏」隨魏孝文帝南遷洛陽後,定居中原,代為漢姓「葛」氏。又傳說葛氏為「古葛天氏之裔」,或雲在伏羲之前。
家族名人
葛天氏 傳說中的上古帝王,其治世不言而信,不化而行,是遠古社會理想化的政治領袖人物。晉˙陶淵明˙五柳先生傳:「無懷氏之民歟,葛天,韝壞謝」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明詩:「昔葛天騧離膉炕玄鳥在曲;黃帝雲門,理不空綺。」
葛洪(約250~330)晉句容人,字稚川,自號抱朴子。好神仙導養之法,元帝召為丞相掾,因平賊有功,賜爵關內侯。著抱朴子一書,述鏈丹之法,建立長生理論。又相傳為油漆工的祖師爺。
地望分布:河南頓丘郡,安徽梁國郡,江蘇句榮郡。
葛姓起源參考之二
葛姓在大陸與台灣均未列入前一百大姓。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有一句「葛天氏之民歟?」葛天氏是上古的一個部落,傳說這個部落後代,就以部落名「葛」為姓。據說這個部落比伏羲還來得早。發展和演變:夏代有諸侯國名葛國,是夏朝的盟國,商湯為了起兵反夏,決定逐步消滅夏朝的力量,於是就攻滅了葛國,其後代子孫以國名「葛」為姓,以作紀念。另據魏書官氏志記載,在南北朝時期,北魏鮮卑族的葛賀氏隨北魏孝文帝南下,定居洛陽,也改姓漢姓「葛」。葛姓後來在梁國郡發展成望族,世稱梁國望。
❺ 有什麼書是寫人的觀點從何而來
寫說話做人方面的書推薦《智慧書》。
一、作者: 巴爾塔沙·葛拉西安;出版社: 中央編譯出版社;譯者: 張廣森;豆瓣評分 8.8。
二、內容簡介:
本書匯集了300則絕妙的格言警句,論及識人觀事、慎斷是非、修煉自我、防範邪惡等處世智慧和謀略。叔本華將其譯為德文,贊譽它「絕對獨一無二」;尼采則斷言:「在剖析道德方面,整個歐洲沒人能比葛拉西安更為慎密、更為精細。」而且,它還與《君王論》、《孫子兵法》一同被歐洲學者視為千百年來人類思想史上具有永恆價值的三大智慧奇書。
三、推薦語:
這本書適合送給每一個你關心的人,幫助他們找到自己的路。如果你要與各個領域的人打交道,這是必讀書!它可以幫助你處理生活中可能遭遇的任何狀況!」
根據具體問題類型,進行步驟拆解/原因原理分析/內容拓展等。
具體步驟如下:/導致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是……
❻ 姓葛的起源
1、葛氏源於葛天氏
出自遠古部落葛天氏族,屬於以部落名為氏。據史籍《風俗通》記載,遠古時期,有個部落居葛地,以居邑名稱為部族姓氏,稱葛天氏。按史書記載,葛天氏起源非常古老,而且還在人文始祖伏羲氏之前。
據傳,葛天氏的後裔子孫在後來省文簡化為單姓,稱葛氏,世代相傳至今,是為最古老的葛氏之始。
2、源於鮮卑族
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賀葛氏部落,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北魏時期,有戎狄民族的分支賀葛氏部落,後為鮮卑拓拔部吞並。據史籍《魏書·官氏志》的記載,賀葛氏隨北魏孝文帝南遷洛陽後,定居中原洛陽,在漢化改革過程中改為漢姓葛氏,是為河南葛氏的一支。
3、源於其他各少數民族
屬於漢化改姓為氏。今土家族、回族、苗族、黎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葛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葛氏,世代相傳至今。
4、源於鄂溫克族
出自明朝時期鄂溫克族喀爾佳氏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鄂溫克族喀爾佳氏,亦稱卡爾他昆氏、卡爾他考廖夫,世居索倫(今黑龍江嫩江以西廣大地區)。
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Karja Hala。清朝中葉以後,鄂溫克族、滿族喀爾佳氏多冠漢姓為葛氏。
5、源於滿族
出自明、清時期女真各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滿族格佳喇氏,亦稱葛加爾氏,滿語為Gegiyala Hala,世居長白山。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葛氏、蓋氏等。
滿族格濟勒氏,亦稱葛濟勒氏,滿語為Gejile Hala,漢義「捕鳥籠的木框」,世居雅蘭(今俄羅斯雅蘭河流域)、伊蘭包托克索(今黑龍江齊齊哈爾三家子)、綏分(今吉林綏分河上游地區)、通吉(今吉林敦化)、寧古塔(今黑龍江寧安)等地。
後有錫伯族引為姓氏者。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葛氏、鄂氏等。
❼ 學好新聞學應該看些什麼書
新聞傳播學碩士研究生閱讀書目
陳力丹
一,新聞理論
1,馬克思主義新聞理論
原著合集:
《馬克思恩格斯論新聞》,社科院新聞所編,新華出版社1985年版。
《列寧論報刊與新聞寫作》,楊春華、星華編譯,新華出版社1983年版。
《斯大林論報刊》,李清芳編,新華出版社1985年版。
《毛澤東新聞工作文選》,中央文獻研究室和新華社編,新華出版社1983年版。
《鄧小平論新聞宣傳》,新華社新聞所編,新華出版社1998年版。
《中國共產黨新聞工作文獻匯編》,社科院新聞所編,新華出版社1980年版;或任何一本中共歷史上的新聞工作文件匯編。
《馬列主義新聞學經典論著》,陳力丹編,人民日報出版社1987年版。
專題詞典:
《馬克思主義新聞學詞典》,陳力丹著,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1年版。
研究著作:
《精神交往論----馬克思恩格斯的傳播觀》,陳力丹著,開明出版社1993年版,2002年再版。
《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概論》,陳力丹著,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2,世界傳統著作
《論出版自由》,[英]約翰.密爾頓著,商務印書館1958年版。
《論自由》,[英]約翰.密爾著,商務印書館1959年版。
3,一般新聞理論
中國歷史開篇:
《新聞學》,徐寶璜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或見《新聞文存》,中國新聞出版社1987年版。
國內新聞理論教材代表作:
《新聞理論基礎》,甘惜分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3年版。(作為歷史了解)
《新聞學概論》,李良榮著,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作為現在的新聞理論結構了解)
外國新聞理論代表作:
《當代新聞學》,[法]瓦耶納著,新華出版社1986年中文版。
Media Debates:Issues in Mass Communication by Dennis,E. & Merrill,J. Longman,1991.
《新聞學概論》,[蘇]普羅霍洛夫著,新華出版社1987年中文版。(作為歷史了解)
《新聞學概論》,[日]和田洋一主編,中國新聞出版社1985年中文版。
新聞理論研究專題:
《新聞失實論》,蔣亞平、官建文、林榮強著,中國新聞出版社1986年版。
《主體與喉舌》,童兵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新聞事實論》,楊保軍著,新華出版社2001年版。
《新聞價值論》,楊保軍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二,新聞傳播史
1,中國新聞史
中國歷史開篇:
《中國報學史》,戈公振著,中國新聞出版社1985年版(附有校正200條);或其他各種版本。
著作和教材:
《中國新聞事業通史》1-3卷,方漢奇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1999年版。
《中國當代新聞史》(1949-1988),方漢奇、陳業劭編著,新華出版社。
《媒體中國》,劉勇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20世紀90年代中國新聞史)
《中國現代廣播簡史》,趙玉明著,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87年版,2001年修訂版。
《中國電視史》,郭鎮之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
2,世界新聞傳播史:
《世界新聞傳播史》,陳力丹著,上海交大出版社2002年版。
《人類傳播史》,韋爾伯.施拉姆,台灣遠流出版公司1994年中文版。
A History of News by Stephens,M. Harcourt Brace College Publishers, 1997.
《當代新聞事業》,李良榮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3,新聞傳播史專題研究:
《華夏傳播論》,孫旭培主編,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無形的網路》,吳予敏著,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中國古代傳播思想史論)
《中國報紙文體發展概要》,李良榮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中國近代新聞思想史》,胡太春著,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二十世紀中國的新聞學與傳播學》,徐培汀著,黨建讀物出版社2002年版。
《傳播學史----一種傳記的方法》,[美]羅傑斯著,上海譯文出版社2002年版。
三,傳播學
1,一般論述:
《傳播學概論》,[美]施拉姆、波特著,新華出版社1984年中文版。
《大眾傳播模式論》,[英]麥奎爾、溫德爾著,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年中文版。
《大眾傳播學諸論》,[美]德弗勒、鮑爾-洛基奇著,新華出版社1990年中文版。
《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美]賽弗林、坦卡德著,華夏出版社2000年中文版。
《傳播理論》,[美]斯蒂文.小約翰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中文版。
《一個世界多種聲音》,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1年中文版。
2,經典著作選讀:
《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加]麥克盧漢著,商務印書館2000年中文版。
《媒介事件》,[美]戴揚、卡茨著,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年中文版。
《作為話語的新聞》,[荷]凡迪克著,華夏出版社2003年中文版。
3,批判學派選讀:
《哈貝馬斯論交往》,陳學明、吳松、遠東編,雲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世界傳播與文化霸權》,[法]阿芒.馬特拉著,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年中文版。
《資本主義文化矛盾》[美]丹尼爾.貝爾著,三聯書店1989年中文版。
《神話----大眾文化詮釋》,[法]羅蘭.巴特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中文版。
4,專題傳播學著作選讀:
《交流的無奈――傳播思想史》,[美]彼得斯著,華夏出版社2003年7月版。
《跨文化傳通》,[美]薩瓦姆等著,三聯書店1987年中文版。
《人際傳播社會交換論》,[美]邁克爾.羅洛夫著,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年中文版。
《人與人相遇----人際傳播論》,王怡紅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組織傳播》,[美]凱瑟琳.米勒著,華夏出版社2000年中文版。
《電視與社會》,[英]阿伯克龍比著,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中文版。
《通俗文化理論導論》,[英]斯特里納蒂著,商務印書館2001年版。
《軟邊緣----信息革命的歷史與未來》,[美]利文森著,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年中文版。
《符號透視:傳播內容的本體詮釋》,李彬著,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無聲的語言》,[美]愛得華.霍爾著,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5年中文版。
《非語言傳播學概論》,宋昭勛著,(四川)天地出版社1999年版。
5,國內綜合性傳播學代表作:
《傳播學簡介》,社科院新聞所世界室編,人民日報出版社1983年版。(作為歷史了解)
《傳播學原理與應用》,戴元光等三人著,蘭州大學出版社1988年版。(作為歷史了解)
《傳播學以人為主體的圖象之謎》,沙蓮香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
《傳播學引論》,李彬著,新華出版社1993年版,2003年增補版。
《現代大眾傳播學》,張國良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傳播學教程》,郭慶光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6,網路傳播研究:
《未來之路》,[美]蓋茨著,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中文版。
《數字化生存》,[美]尼葛洛龐帝著,海南出版社1996年中文版。
Journalism in the Information Age A Guide to Computers for Reporters and Editors by Brooks,B. Allny and Bacom,1997.
《信息崇拜》,[美]羅斯扎克著,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4年中文版。
《網路為王》,胡泳、范海燕著,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
《得樂園失樂園》,李河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數字傳媒概要》,閔大洪著,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四,新聞法及新聞道德
《新聞傳播法教程》,魏永征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論表達自由》,甄樹青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版。
《暗訪與偷拍----記者就在你身邊》,徐迅著,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3年版。
《各國新聞出版法選輯》,人民日報出版社1981年版。
《各國新聞出版法選輯》(續編),人民日報出版社1987年版。
《報紙出版工作法律法規選編》,新聞出版總署教育培訓中心編,中國大網路出版社2003年2月版。
《新聞道德評價》,[美]羅恩.史密斯著,新華出版社2001年版。
五,新聞業務(以下根據留下較好的印象提示)
艾豐的采訪方法論(人民日報版)
鄭興東的《不要這樣寫……》(人大版)
密蘇里新聞學院的《新聞寫作教程》(新華版)
黎信、藍鴻文主編的《外國新聞通訊評選》上下冊(長征版)
傑克.海敦的《怎樣當好新聞記者》(新華版)
威廉.梅茨的《怎樣寫新聞從導語到結尾》(新華版)
麥爾文.曼切爾的《新聞報道與寫作》(廣播版)
沃爾特.福克斯《新聞寫作報刊記者指南》(新華版)
林永年的《新聞寫作百例談》(福建人民版)
劉文波的《新聞寫作筆法百例》(中國新聞版)
安德魯.博伊德的《廣播電視新聞教程》(新華2000年版)
特德.懷特的《廣播電視寫作與報道》(新華2000年版)
最近的一本較全的:
《新聞寫作思考與訓練》,黃曉鍾著,四川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六,現實研究
《新聞學新論》,孫旭培著,當代中國出版社1994年版。(新聞改革文集)
《媒介.人.現代化》,陳崇山、孫五三主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版。
《大眾傳播與市場經濟》,陳韜文、朱立、潘忠黨編,香港爐峰學會1997年版。(文集)
《中國傳媒新論》,何舟、陳懷林著,太平洋世紀出版社1998年版。(文集)
《報業經濟與報業經營》,唐緒軍著,新華出版社1999年版。
《學海泛舟二十年----對新聞學與編輯學的探索》,姚福申著,香港語絲出版社2001年版。
《解析傳媒變局》,喻國明著,南方日報出版社2002年版。(傳媒經營論述文集)
《中國社會轉型的守望者》,展江主編,中國海關出版社2002年版。(輿論監督研究文集)
七,交叉研究
1,比較研究
《比較新聞傳播學》,童兵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比較新聞學:方法與考證》,張威著,南方日報出版社2003年版。
2,宣傳學:
《說服學----攻心的學問》,龔文庠著,東方出版社1994年版。
3,輿論學:
《公眾輿論》,[美]李普曼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中文版。
《輿論學----輿論導向研究》,陳力丹著,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9年版。
4,傳播心理學:
《受眾心理與傳媒引導》,鄭興東著,新華出版社2000年版。
《大眾傳播心理研究》,劉曉紅、卜衛著,新華出版社2001年版。
5,符號學:
《人與故事》,高小康著,東方出版社1993年版。
《符號學原理》,[法]羅蘭.巴爾特著,三聯書店1999年版。
6,未來學:
《第三次浪潮》,[美]阿爾溫.托夫勒著,三聯書店1983年中文版。
《權力的轉移》,[美]阿爾溫.托夫勒著,中央黨校出版社1990年中文版。
《大趨勢》,[美]奈斯比特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中文版。
7,公共關系:
選任何一本瀏覽一下。
八,相關學科知識
1,綜合
《制度分析基礎----一個面向寬頻網時代的講義》(附80篇英文原著的閱讀光碟),汪丁丁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版。
2,方法論
《社會研究方法》,[美]艾爾.巴比著,李銀河譯,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中文版。
《社會科學成果價值評估》,卜衛等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版。
3,經濟學
「大眾經濟學叢書」,三聯書店2000年和2002年陸續出版四種。
《宏觀經濟學縱橫談》(梁小民)、《微觀經濟學縱橫談》(梁小民)、《錢說----貨幣金融學》(陳彩虹)、《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王躍生)。
4,西方文論
《西方二十世紀文論史》,胡經之、張首映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版。
《人文困惑與反思----西方後現代主義思潮批判》,盛寧著,三聯書店1997年版。
5,社會學和社會心理學
《現代社會學》(上下冊),[日]北川隆吉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年中文版。
《現代社會心理學》,周曉虹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6,語言學
《語言論》,[美]薩丕爾著,商務印書館1985年中文第二版。
《當代社會語言學》,徐大明等三人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版。
《修辭理據探索》,張煉強著,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
《語言與哲學----當代英美與德法傳統研究》,徐友漁等著,三聯書店1996年版。
7,法學和政治學
《論法的精神》,[法]孟德斯鳩著,商務印書館1961年版。
《自由民主與政治學》,[美]詹姆斯.西瑟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中文版。
8,思維學
《思維發生學》,張浩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版。
《信息與思維》,田運著,福建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中國思維形態》,吾淳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9,邏輯學
《邏輯學》,宋文堅主編,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0,人類學
《文化人類學的十五種理論》,[日]綾部恆雄主編,貴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中文版。
11,中國古代著作和文論
《古文觀止》(白話對照),吳兆基編譯,經濟日報出版社1997年版。
《古代文論名篇詳注》,霍松林主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歷代筆記選注》,周續賡、馬嘯風、盧今編,北京出版社1983年版。
九,其他
《碩士論文寫作》,陳力丹著,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1年版。
❽ 請問「葛」姓排第幾位
葛姓
葛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二十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二。
一、姓氏源流
葛(Gě)姓源出有四:
1、出自嬴姓,是黃帝後裔,以封地名為氏。據《通志·氏族略》和《孟子·滕文公》所載,夏時,黃帝之支庶封於葛,後世子孫以國為氏。
2、出自以部落名作姓氏。據《風俗通》所載,遠古時有部落名葛天氏(今河南省長葛一帶),其子孫後代稱為葛姓。
3、出自洪姓改葛而來。據《姓氏考略》所載,漢時蒲廬,一作葛廬,乃洪曩祖之子,起兵佐漢光武有大功,封下邳僮縣侯,廬讓封於弟文,向南渡江,家於句容,為吳中葛姓所出。
4、出自他族改姓而來:
① 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北魏賀葛氏入中原後,改單姓葛。
② 清滿洲八旗姓墨勒哲埒氏、格濟勒氏等後均有改姓葛者;赫哲族葛依克勒氏漢姓為葛。
③ 鄂倫春族葛瓦依爾氏漢姓為葛。
④ 裕固族格勒克氏漢姓為葛。
⑤ 今蒙古、土家等民族均有葛姓。
葛伯。夏朝時,黃帝支庶封於葛(故城在今河南寧陵縣北十五里),為伯爵,故稱葛伯。夏朝末年,商湯欲取夏而代之,首先以都城亳附近的葛國為目標。湯先以助祭為名送牲畜給葛伯,又派人為葛伯耕田,因葛伯殺了為助耕之人送飯的童子,湯以此為借口,一舉攻滅葛國。葛國亡後,後世子孫以國為氏,稱葛姓,他們尊葛伯為葛姓的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布
盡管關於葛姓源自上古葛天氏之說不盡可靠,但葛姓源於河南卻為大家所認同。葛姓在得姓以後的很長時間里,始終在中原地區發展繁衍。周成王時有羌族人葛由,入蜀至峨嵋山西南的綏山,這說明西周初期已有葛姓人遷入四川。《史記·陳涉世家》中有:「令符離人葛嬰將兵,徇蘄以東,皆下之」句,說明在秦朝時已有葛姓徙居安徽。《元和姓纂》稱,西漢有潁川太守葛興,東漢有歷任盪陰令、臨汾令的葛龔,為葛興的後裔。葛龔,字元甫,梁國寧陵(今屬河南)人。由此可知,史載葛姓有潁川、梁國之郡望,當形成並昌盛於此際,並且還說明,兩漢時期葛姓仍有留居故國舊地者。東漢時期見諸史冊之葛姓還有:《韓 傳》中提到的太守葛興,《天文志》提到的為賊所拘的交趾刺史葛祗。新莽時期,葛廬渡江向南,安家於句容,其後繁衍昌盛,發展成為吳中大族。此支葛姓來源與北方葛姓不同,卻大大壯大了葛姓家族。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板盪,戰火連天,使得原居於河南之葛姓有遷江南者,而居句容之葛姓卻一直長盛不衰,並有東晉葛洪為煉丹,攜子侄至廣州。此際至隋唐,由於戰亂、自然災害、官職調遷等原因,今山東、山西、安徽、江蘇、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福建、廣東等省均有葛姓人。五代十國時,名將葛從周因仕宦之故由山東鄄城徙居偃師縣亳邑鄉。兩宋時,葛姓以江浙之地繁衍為甚,葛立方由丹陽徙居湖州吳興,葛天民由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徙居台州黃岩。明初,葛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河南、陝西、江蘇、山東、河北、天津、北京等地。自清代開始,閩粵沿海地區的葛姓有渡海赴台,進而播遷海外者。如今,葛姓在全國分布甚廣,尤以浙江、江蘇等省多此姓,二省葛姓約佔全國漢族葛姓人口的百分之三十六。葛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二十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二。
三、歷史名人
葛 龔:東漢梁國寧陵人,性慷慨壯烈,勇力過人,以善文記知名,有人請其捉刀寫奏章,並照抄上奏,忘自載其名,以龔名進之,故當時有語:「作奏雖工,宜去葛龔。」
葛 玄:丹陽(今屬江蘇省)人,三國吳道士,曾從左慈學道,並入深山修道。道教尊為葛仙翁,又稱太極仙翁。
葛 洪:丹陽句容人,葛玄曾孫,東晉道教理論家、醫學家、煉丹術家。自號抱朴子,好神仙導養之法,後卒於羅浮山。其對化學、醫學的發展有一定貢獻,著有《抱朴子》等傳世。
葛 邲:吳興(今屬浙江省)人,宋代名臣。祖籍丹陽,進士及第,官刑部尚書。紹熙年間任左丞相,論疏皆切中時弊。身居相位,能遵守法度,推薦人才。
葛 密:江陰(今屬江蘇省)人,宋代官吏。中進士,任光州推官,善於審決案件,官至太常博士。性格淡泊,號草堂逸老。
葛 林:浙江省杭州人,明代太醫院官。善小兒科,杏林懸壺,醫術高超,因一匕葯治癒襁褓中的明武宗,而名聲大噪,累官太醫院判。有《杏塢秘訣》。
葛 優:北京市人,當代名伶,葛存壯之子。曾出演影視劇多部,擅演小人物,冷峻中見幽默,平實中見功夫。
葛從周:濮州鄄城(今屬山東省)人,五代十國名將。其心情豁達,智勇兼備,先從黃巢,後從朱溫,曾於陣前浴血奮戰救助朱溫,頻戰克敵,戰功顯赫,累任袞州節度使、潞州節度使、太子太師、檢校太師等高職,並封陳留郡王。
葛起耕:丹陽人,宋代詩人。字君顧,負才淪落,以詩自鳴,有《檜庭吟稿》。葛天民:越州山陰(今浙江省紹興)人,宋代詩人。字無懷,號補翁。初為僧,後還俗,其詩為葉紹翁所推許,有《無懷小集》。
葛立方:丹陽人,宋代詩人。紹興年間進士,歷官校書郎、中書舍人、吏部侍郎,出知袁州、宣州。著有《西疇筆耕》、《韻語陽秋》、《歸愚集》,詞學晏殊,有《歸愚詞》。
葛勝仲:丹陽人,宋代詞人。紹聖年間進士,元符三年中鴻詞科,曾兩知湖州。有《丹陽詞》。
葛長庚:字如晦,號海瓊子。宋代南京瓊州人。博學多聞,工書善畫,尤精梅竹。開設命館太一宮,封為紫清真人。為道教南宗五祖之一。晚號神霄散吏。著有《瓊海集》、《羅浮山志》。
葛徵奇:字無奇,一字輪以,號介龕,明代浙江海寧人,崇禎元年(1628年)進士。善畫山水,嘗以自負。側室李因擅畫花卉,得徐黃遺意,有名於時,夫妻曲房靜幾,互以繪事為娛。無奇嘗語人曰:「山水姬不如我,花卉我不如姬。」傳世作品有崇禎七年(1634年)作《溪山清趣圖》,圖錄於《支那名畫寶鑒》;崇禎十三年(1640年)作《山水圖冊》十開,金箋,墨筆,縱28厘米,橫28厘米,筆墨沉著,濃淡相宜,功力頗深,現藏廣東省博物館。
葛德新:山西省浮山人,清代官吏。初任陝西大荔典史。後因抓獲張格爾叛亂黨羽,擢升直隸滄州知州。
葛元煦:清代仁和(今浙江省杭州)人,號理齋,學古齋為室名。少工篆、隸,不輕以酬應。家藏書畫甚巨,嘗輯刻叢書。兼擅鐵筆。
葛士達:清代上海人,同治初隨軍剿捻,官知平定知州。工詩古文。著有《從戎日記》、《遂志齋集》。
葛雲飛:字鵬起。清代浙江省山陰(今紹興)人。道光武進士。為人剛毅勇敢,廉潔正直。制寶刀兩把,分刻「昭勇」、「成忠」,字以自勵。道光二十一年九月英軍再犯定海。他以定海主將身份,團結從夕)地調來的鄭國鴻、王錫朋二總兵共同抗敵,堅守陣地,奮戰六晝夜。十月一日三總兵中,他最後一個英勇戰死。著有《制械制葯要言,、《浙海險要圖說》、《名將錄》等。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頓丘郡:漢置頓丘縣,在今河南清豐西南。晉以此為頓丘郡治所(今河南省清豐西南)。北齊廢頓丘郡。唐五代曾以頓丘為澶州治所。
梁 國:即梁郡,漢建梁國,治所在淮陽(今河南省商丘南),南朝宋為梁郡,移治下邑(今安徽省碭山)。隋曾以宋州為梁郡,唐為睢陽郡。
句容縣:漢武帝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置縣。即今江蘇省句容縣。初隸鄣郡,元封元年(公元前109年)改隸丹陽郡。
潁川郡:秦滅韓,以所得韓地置潁川郡,在今河南中部,治陽翟(今河南省禹縣)。東魏遷治潁陰(後為長社,即今許昌)。隋唐為許州潁川郡。
2、堂號
葛姓的堂號主要有:「清柳堂」、「梁國堂」、「余慶堂」、「崇德堂」等。
五、宗族特徵
1、葛姓得姓是相當早的,比後來成為我國諸家姓氏主流的周文王姬姓後代之得姓,最少要早六七百年。
2、我國有南方和北方兩支不同宗的葛姓。江南葛姓是東漢初年由洪姓分出來的,北方葛姓是傳由葛伯之後,因此說南北兩支葛姓應該沒有血緣上的關系。
============================================================
【葛姓宗祠通用對聯】
〖葛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望出梁郡;
源自葛天。
——佚名撰葛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出葛姓的源流和郡望(見上題頭《一、姓氏源流》和《二、郡望堂號》介紹)。
市無喧鵲;
飯可成蜂。
——佚名撰葛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南宋青陽人葛邠,字用光,乾道初年任青陽知縣,有政績,市上沒有喧鵲之警示,野外卻有馴雉之異象。下聯典指三國時吳國方士葛玄,字孝光,丹陽句容人,相傳隨左慈學道,受太清、九鼎、金液等丹經,在閣皂山修道。道教尊為葛仙公,又稱太極仙公,宋代封為沖應真人、沖應孚佐真君。據說曾與客人對坐吃飯,吐出米飯化為蜜蜂。
綏山得道;
定海成仁。
——佚名撰葛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周代羌人葛由,成王時,曾雕刻木羊出賣,後騎羊入蜀中綏山,王侯貴人追隨他一起去的,都得道成了仙。當地諺語說:「能得綏山一枚桃,雖不能成仙,也足自豪。」下聯典出清末浙江省山陰人葛雲飛,字雨田,又字鵬起,道光年間進士,任浙江省定海鎮總兵。英軍侵犯定海時,他與鄭國鴻、王錫朋二位總兵協力抗敵,據守定海土城,血戰六晝夜,英勇戰死。著有《浙海險要圖說》等。
清節著譽;
文記知名。
——佚名撰葛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北宋江陰人葛密,字子發,進士出身,任光州推官,善於審決案件,官至太常博士。性情恬談,五十歲時辭官歸家,自號草堂遺老。能寫詩,著有《西昆高致》。下聯典出東漢寧陵人葛龔,字元甫,和帝時以善於文記(文奏,官府文書)知名。安帝時為太官丞,後歷任盪陰、臨汾縣令,均有政績。
位列仙班;
凡煉羅浮。
——佚名撰葛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三國吳·葛玄,號「葛仙公」。下聯典指東晉·葛洪煉丹於粵中羅浮山。
系承嬴氏;
望出句容。
——佚名撰葛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東晉·葛洪,句容(今屬江蘇省)人。
綏山得道;
定海成仁。
——佚名撰葛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周·葛由,成王時好刻木羊出賣,一日騎羊入蜀中,王侯貴人追上綏山,皆得仙道。下聯典指清·葛雲飛,定海抗英陣亡,謚壯節。
盪陰金石;
句漏丹沙。
——佚名撰葛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葛龔任盪陰令,有政績。下聯典指東晉·葛洪因求丹出為句漏令。
稚川傳冶;
楚輔忠貞。
——佚名撰葛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晉葛洪。下聯典指宋葛邲。
-----------------------------------------------------------------
〖葛姓宗祠六言通用聯〗
乞丹砂於句漏;
勒金石於盪陰。
——佚名撰葛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東晉道教理論家、醫學家、煉丹家葛洪,字稚川,自號抱朴子,丹陽句容人,三國時方士葛玄的族孫。少年時喜歡神仙導養法術,隨葛玄的弟子鄭隱學習煉丹術。司馬睿為丞相時,任他為掾,後任咨議參軍等職。聽說交趾出產丹砂,便請求出任句漏令,攜子侄到了廣州,就在羅浮山煉丹。他把道家術語附會到綱常思想相結合。對化學、醫學的發展有一定貢獻,記載了當時流行的煉丹方法,保存了中國早期醫學典籍和民間方劑。著作有《抱朴子內篇》、《抱朴子外篇》、《神仙傳》等。下聯典指東漢寧陵人葛龔。
畫有幄圖真跡;
書藏杏塢秘決。
——佚名撰葛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晉代畫家葛洪第三子,不傳名,善繪畫。相傳於大歷初在幄中少頃畫出三人、二樹、一白鹿、一葯笈,皆非常意所及,茅山李舍光見了後說:「此葛洪第三子所畫也。」下聯典出明代太醫院官葛林,善小兒科。成化中充太醫院官。累官太醫院判。有《杏塢秘訣》。
-----------------------------------------------------------------
〖葛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抗英名將有鵬起;
太極仙翁惟孝先。
——佚名撰葛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清代抗英名將葛雲飛,字鵬起,道光武進士,曾任浙江定海鎮總兵。公元1841年,英軍再犯定海,他與鄭國鴻等率兵英勇抗擊,血戰六晝夜後英勇戰死。有《浙海險要圖說》等傳世。下聯典出三國吳道士葛玄,字孝先,曾從左慈學道,道教尊為葛仙翁,又稱太極仙翁。
績境二梅殊可貴;
綏山一桃亦足豪。
——佚名撰葛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明代孝子葛泰,績溪人。正統初,母疾篤,思食生梅,時八月,梅無存者。泰但遇梅樹,盤桓涕泣,竟得生梅二顆如初熟者。持以食母,疾遂愈。下聯傳說周成王時,羌人葛由曾騎羊入蜀中,王侯貴人追之上綏山,皆得仙道。因有諺曰:「得綏山一桃,雖不得仙,亦足以豪」。
繭紙閑臨初斷帖;
膽瓶長養欲開花。
——佚名撰葛姓宗祠通用聯
明末書法家葛應典撰書聯。葛應典,字貞白,江蘇省吳縣人。
-----------------------------------------------------------------
〖葛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抱朴煉丹,妻亦壽世;
妙真茹素,母果延年。
——佚名撰葛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晉·葛洪,號抱朴子,著《抱朴子內篇》。下聯典指元·葛妙真,終生吃素,以延母年,母果以壽終。
辭令尹隱居,書傳抱朴;
棄侯封不拜,術煮丹砂。
——佚名撰葛姓宗祠通用聯
全典出東晉道教理論家、醫學家、煉丹術家葛洪,對化學、醫學發展有一定貢獻,有《抱朴子》等傳世。
--------------------------------------------------------------------------------
【中國人民解放軍葛姓當代將軍生平簡介】
葛振峰上將
葛振峰(1944.10-——),河北省清苑縣人。1962年6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65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某部戰士、排長、團參謀、營長,團參謀長、團長,某師參謀長、副師長。1981年9月至1983年7月入國軍事學院指揮系學習。1984年任軍副參謀長,1988年任陸軍第39集團軍參謀長,1992年任陸軍第64集團軍軍長。1996年11月任沈陽軍區參謀長,1999年1月任沈陽軍區副司令員。2000年12月任解放軍**副校長。2001年7月任解放軍軍事科學院院長。2002年11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副總參謀長、黨委副書記。是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中央委員。
1988年9月被授予大校軍銜,1990年晉升為少將軍銜,1998年晉升為中將軍銜,2004年6月20日晉升上將軍銜。
❾ 葛樹春的主要作品
身為80後(據說生於1983年)的獨立撰稿人葛樹春被網友們稱為中國最年輕的維權人,葛樹春自從2007年10月起從事民間維權和職業舉報,曾在多家媒體從業的他至今(2012年10月)已撰寫和發表原創揭黑報道200多萬字。2011年,葛樹春與怒殺淫官的鄧玉嬌和江西宜黃自焚案受害者鍾如九等12位80後被共同推薦為80後公民大典勇者公民的候選人 。
在葛樹春所撰寫的文章中,《民政局野蠻挖屍引發冤案 》一文曾引起中外各主流廣播電台、電視台、報紙、雜志和網路媒體關注、刊載和跟蹤報道(民政局長被免職),葛樹春和他的中國反腐維權網也從此一炮而紅。而後《女子上訪無果反遭判刑威脅 》一文亦被網易等幾大門戶網站當做頭條新聞刊載而引起轟動。《女子上訪被關精神病院10年 》一文引起中國新聞周刊和南方都市報等數十家媒體的關注,幾大門戶網站刊載,姜和娥的遭遇因此被數十萬人熱議。
另外,《唐山7被拆遷戶在全國兩會首日遭非法強拆 》一文發表後,葛樹春又通過自己的方式使這起非法強拆案被中紀委監察部、國務院糾風辦、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中央四部委高度重視,中央派10多人組成的聯合調查組進駐河北唐山徹查此案,最終,非法拆遷案被全國通報,包括路北區副區長在內的7人被追究行政或刑事責任。
❿ 葛佩琦的人物評價
1993年1月13日上午11時55分,葛佩琦同志因心臟病搶救無效而辭世,新華社為他的去世發的電訊,高度評價了他的一生:「葛佩琦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他剛直不阿,心胸豁達,對革命的信念始終沒有動搖過。在冤案平反之後,他以新的姿態投入四化建設,抱病著述,積極參加社會活動,為人民貢獻一生。他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從不以老革命的身份自居,始終保持一個革命者的本色。」
1月19日,人民大學校園內公布了葛佩琦教授治喪小組名單。其小組成員是:韓天石、朱穆之、陳忠經、劉導生、劉玉柱、劉居英、曹振之、孫思白、顧大椿、胡昭衡、宋爾廉、袁寶華等人。
1月25日,當年共同參加「一二·九」運動的鄧力群、朱穆之、呂東、袁寶華、韓天石、劉導生、顧大椿、劉居英、任繼愈、唐敖慶、胡昭衡、孫思白等人聚會,悼念他們的老同學老戰友葛佩琦。他們回顧了葛佩琦傳奇般坎坷曲折的一生,高度贊揚他在極端艱難困苦的情況下,心胸豁達,忍辱負重,剛直不阿,堅信真理,堅信中國共產黨,對革命信念始終不動搖的崇高精神。
1994年10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了《葛佩琦回憶錄》;上海《報刊文摘》以《「我重新回到了黨的懷抱」——「大右派」葛佩琦平反記》為題,對《回憶錄》中的有關章節作了極其精要的摘錄。
在出版前,葛佩琦還在世時,已是上海社會科學聯合會主席的他的老同學羅竹風,以《出生入死,艱苦卓絕》為題,寫了一篇《讀〈葛佩琦回憶錄〉感懷》。羅竹風回顧了這位老同學的一生後感嘆道:像葛佩琦這樣一位苦出身、根子正、忠心耿耿,一貫為黨為人民正義事業奮斗的好同志,卻以莫須有的罪名,羅織成「罪」,含冤受屈長達幾十年,這只能說在劫難逃或者時代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