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半夜12點是什麼時辰用24時計演算法表示成什麼24時
子時。
24小時共分為12個時辰,從晚上11點開始,與12屬相相對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二十四時辰制。宋以後把十二時辰中每個時辰平分為初、正兩部分,這樣,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為二十四時辰,同現在一天二十四小時時間一致。
② 4:45的12時計演算法
18:07是 下午6:07
5:20是 上午5:20
22:47是 晚上10:47;
故答案為:下午6:07,上午5:20,晚上10:47.
③ 用12時計時法計算20-50
摘要 你好,十二時計時法就是最大數是12,也就是用下午一時表示十三時,下午二時表示十四時,以此類推下去的計時方法。
④ 中午12時,經過了38個小時,用普通12時計演算法,是什麼時候,該怎麼計算
是第三天的凌晨兩點,可以這樣思考,中午12點,先經過24小時,就是第二天的中午12點,再經過14個小時,就是第三天的凌晨兩點。因為38可以分成24和14。
⑤ 古代時辰與現代12時對照表,另外某時幾刻的計演算法也說明下
原一晝夜分100刻,因不能與十二個時辰整除,又先後改為96,108,120刻,到清代正式定為96刻;就這樣,一個時辰等於八刻。一刻又分成三分,一晝夜共有二十四分,與二十四個節氣相對。
⑥ 計算時間的方法
計算時間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1、小時。一般是截止時間減去開始的時間。例如1點到10點,中間是10-1=9個小時。
2、天數。一般是截止時間減去開始的時間加1。例如。1號到10號是10天時間,如果10-1=9,只有9天,實際有10天,所以加1。
3、月數和年數的計算方法應該和天數一樣。
⑦ 古代的12時辰是如今的多長時間是怎樣計算的
不管是在古代還是現代時間都是特別重要,現代知道時間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手錶、手機、電腦等等,上面都可以看到時間,正如現在我們知道一天有24小時,古代卻不是按小時計算的時間,而是以時辰來計算,然後古代是以十二時辰為一天,然後換算一下,古代的一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的兩個小時,十二時辰相當於24小時。
每個時辰都有它們的專屬名字,子時—夜半,丑時—雞鳴,寅時—平旦,卯時—日出,辰時—食時,巳時—隅中,午時—日中,未時—日昳,申時—晡時,酉時—日入,戌時—黃昏亥時—人定,中醫學的角度說,人要睡子時覺,也就是23點到凌晨1點必須睡覺,這個時候身體開始排毒,必須好好休息,盡量在這個時候已經進入了深度睡眠,卯時又名日出,這個時候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辰時又名早食,古人在這個時間也就是吃早飯的時候(七點到九點),亥時又名人定,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停止活動,准備洗洗睡了,人定也就是人靜,(21點到23點)。
我們看古人電視劇就知道半夜會有人打更的,三更天就是晚上23點到第二天凌晨一點,所以三更的時間剛好是半夜的時間,所以叫三更半夜。
⑧ 關於古代的時間計算方法
中國古代的時間單位淺說
現時每晝夜為二十四小時,在古時則為十二個時辰。當年西方機械鍾表傳入中國,人們將中西時點,分別稱為「大時」和「小時」。隨著鍾表的普及,人們將「大時」忘淡,而「小時」沿用至今。
古時的時(大時)不以一二三四來算,而用子丑寅卯作標,又分別用鼠牛虎兔等動物作代,以為易記。具體劃分如下:子(鼠)時是十一到一點,以十二點為正點;丑(牛)時是一點到三點,以兩點為正點;寅(虎)時是三點到五點,以四點為正點;卯(兔)時是五點到七點,以六點為正點;辰(龍)時是七點到九點,以八點為正點;巳(蛇)時是九點到十一點,以十點為正點;午(馬)時是十一點到一點,以十二點為正點;未(羊)時是一點到三點,以兩點為正點;申(猴)時是三點到五點,以四點為正點;酉(雞)時是五點到七點,以六點為正點;戌(狗)時是七點到九點,以八點為正點;亥(豬)時是九點到十一點,以十點為正點。
古人說時間,白天與黑夜各不相同,白天說「鍾」,黑夜說「更」或「鼓」。又有「晨鍾暮鼓」之說,古時城鎮多設鍾鼓樓,晨起(辰時,今之七點)撞鍾報時,所以白天說「幾點鍾」;暮起(酉時,今之十九點)鼓報時,故夜晚又說是幾鼓天。夜晚說時間又有用「更」的,這是由於巡夜人,邊巡行邊打擊梆子,以點數報時。全夜分五個更,第三更是子時,所以又有「三更半夜」之說。
時以下的計量單位為「刻」,一個時辰分作八刻,每刻等於現時的十五分鍾。舊小說有「午時三刻開斬」之說,意即,在午時三刻鍾(差十五分鍾到正午)時開刀問斬,此時陽氣最盛,陰氣即時消散,此罪大惡極之犯,應該「連鬼都不得做」,以示嚴懲。陰陽家說的陽氣最盛,與現代天文學的說法不同,並非是正午最盛,而是在午時三刻。古代行斬刑是分時辰開斬的,亦即是斬刑有輕重。一般斬刑是正午開刀,讓其有鬼做;重犯或十惡不赦之犯,必選午時三刻開刀,不讓其做鬼。皇城的午門陽氣也最盛,不計時間,所以皇帝令推出午門斬首者,也無鬼做。
刻以下為「字」,關於「字」,廣東廣西的粵語地區和福建廣東的閩南語地區至今仍然使用,如「下午三點十個字」,其意即「十五點五十分」。據語言學家分析,粵語中所保留的「古漢語」特別多,究其原因,蓋因古中原漢人流落嶺南,與中原人久離,其語言沒有與留在中原的人「與時俱進」。「字」以下的分法不詳,據《隋書
律歷志》載,秒為古時間單位,秒以下為「忽」;如何換算,書上沒說清楚,只說:「『秒』如芒這樣細;『忽』如最細的蜘蛛絲」。
古時計時工具有兩種,一是「日晷」,二是「漏」。日晷是以太陽影子移動,對應於晷面上的刻度來計時。日晷不用說了,大家應該在北京故宮里和觀象台上見過。詩詞中所常用的漏壺,即刻漏制記時法,最早出現於西漢,將一晝夜平分為一百個等分,也稱百刻記時制。晝夜的比例是40:60,冬夏相反。漏是以滴水為計時,是由四隻盛水的銅壺從上而下互相迭放的組合。上三隻底下有小孔,最下一隻豎放一個箭形浮標,隨滴水而水面升高,壺身上有刻度,以為計時。原一晝夜分100刻,因不能與十二個時辰整除,又先後改為96,108,120刻,到清代正式定為96刻;就這樣,一個時辰等於八刻。一刻又分成三份,一晝夜共有二十四份,與二十四個節氣相對。注意,這分不是現時的分鍾,而是「字」,在兩刻之間,用兩個奇怪符號來刻,所以叫做「字」。字以下又用細如麥芒的線條來劃分,叫做「秒」;秒字由「禾」與「少」合成,禾指麥禾,少指細小的芒。秒以下無法劃,只能說「細如蜘蛛絲」來說明,叫做「忽」;如「忽然」一詞,忽指極短時間,然指變,合用意即,在極短時間內有了轉變。
「更」是一種在晚上以擊點報時的名稱。從酉時(今之晚上七點)起,巡夜人打擊手持的梆子或鼓,此稱為「打更」。七點至九點一擊,為一更;九點至十一點兩擊,為二更;十一點至凌晨一點三擊,為三更;一點至三點四擊,為四更;三點至五點五擊,為五更;此時天亮了,不再打更。夜半或半夜之說一般是泛指,如《夜半歌聲》,沒有實指某點時唱,而是一段時間唱。若要實指,就得在半夜之前後加字,那就有實指了,如三更半夜,實指了三更。又如過了半夜,實指「過了」,這時就有說法了;夜的一半在何時點,在正三更處,即子時四刻,現之零點正。另外,在古軍隊營寨里也有打更的,不過擊打的,不是木製的梆子,而是金質的,叫做「金柝」。
附歷代記時制:
殷武丁時12段記時:白天:夙、旦、明(大采)、占、食日(大食)、日中、昃、小食、小采(上半段);
夜間:小采(下半段)、會、(木+凡)、夕。
殷稟辛至文丁時16段記時:白天:夙、旦、朝(大采)、食日(大食)、日中、昃、郭兮(郭)、小食、萌小采、莫
夜間:會、昏、(木+凡)、夕、寤。
秦16段記時:平旦、日出、食時、莫食、東中、日中、西中、日昳、哺時、下市、黃昏、人定、夜半、雞鳴
秦12段記時:即十二地支: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丑
⑨ 時辰的計算方法
【子時】23時至01時
【丑時】01時至03時
【寅時】03時至05時
【卯時】05時至07時
【辰時】07時至09時
【巳時】09 時至11時
【午時】11時至13時。
【未時】13時至15時
【申時】15時至17時
【酉時】17時至19時
【戌時】19時至21時
【亥時】21時至23時
沒有你所說的丙子、甲子的時辰,那是年份,如甲子年
⑩ 古代辰時是現在幾點,有什麼計算方法
上午7 時正至上午 9 時正,中國古時把一天劃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等於現在的兩小時。相傳古人根據中國十二生肖中的動物的出沒時間來命名各個時辰。 十二時辰制。西周時就已使用。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夜半二十三點至一點為子時,一至三點為丑時,三至五點為寅時,依次遞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