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傭金的收取多少法律上有規定嗎
《反不正當競爭法》規定:「傭金是商業活動中的一種勞務報酬,是具有獨立地位和經營資格的中間人在商業活動中為他人提供服務所得到的報酬。」法律上明確了合法的中間人可以通過合法的服務獲得合法收入的規定。為區別傭金和折扣、回扣的界限,第2款對傭金的概念作了規定,即「本規定所稱的傭金,是指經營者在市場交易中給予為其提供服務的具有合法經營資格的中間人的勞務報酬。」
《保險法》第125條「保險代理人是根據保險人的委託向保險人收取手續費,並在保險人授權的范圍內代為辦理保險業務的單位或個人。」作為保險人,保險公司應依法支付代理人(保險營銷員)手續費(傭金)。傭金是保險公司給營銷員的報酬,與投保的保戶不發生直接關系。
傭金通常僅指首期傭金和續期傭金,還包括附加傭金(即業內通常所說的OR),附加傭金通常是以增員獎金、管理津貼的形式出現。根據不同險種,保險公司給付營銷員的傭金有所區別,但支付的傭金率要經國家監督管理機構批准。特別在壽險方面,大部分是長期的保險合同,保險期間有的要從兒童開始一直到終身,長達幾十年。一般來說,保險公司支付的傭金只是在首年多些,然後逐年大幅度降低,最多支付5年。如果將營銷員的傭金平均到幾十年,實際上保險公司支付的傭金是很有限的。
② 傭金6個點怎麼算
是指股票交易的傭金吧?如果是的話應該是指萬6的傭金,為當前的股票交易的平均水平。目前最低的是國金證券的萬2.5,本人使用中投證券的是萬15.具體是這樣算的:買賣股票都要收取傭金,若買入10000元的股票,需交傭金6元,不足5元的傭金按5元計算。賣出時也同樣如此,不過還得交千分之一的印花稅。
③ 銷售行為中傭金是否合法,其與回扣是否是同一概念
你好!
明折明扣和合同中約定的給對方的明確傭金,都是可以的。
如果是約定給對方具體經手人的,那就不合法了。
我的回答你還滿意嗎~~
④ 返佣超過多少違法
返佣是違法行為。
「返佣」俗稱「回扣」,是指賣方從買方支付的商品款項中按一定比例返還給買方的價款。
投資者在進行現貨,外匯,股票等交易時會產生一定比例的手續費,稱為傭金(股票稱印花稅),返佣既是和通過一些正規的返佣平台進行以上投資,返佣平台會把投資者投資過程中產生的傭金返還給投資者。返傭金指的是經紀人或中間商將自己在交易過程中獲取的勞動報酬返還給買方。返傭金現象較為常見,一般出現在保險行業和其他行業中。經紀人通過將自己應獲得的勞動報酬支付給買方,增加交易成功率。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
第一百一十六條 保險公司及其工作人員在保險業務活動中不得有下列行為:
(一)欺騙投保人、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
(二)對投保人隱瞞與保險合同有關的重要情況;
(三)阻礙投保人履行本法規定的如實告知義務,或者誘導其不履行本法規定的如實告知義務;
(四)給予或者承諾給予投保人、被保險人、受益人保險合同約定以外的保險費回扣或者其他利益;
(五)拒不依法履行保險合同約定的賠償或者給付保險金義務;
(六)故意編造未曾發生的保險事故、虛構保險合同或者故意誇大已經發生的保險事故的損失程度進行虛假理賠,騙取保險金或者牟取其他不正當利益;
(七)挪用、截留、侵佔保險費;
(八)委託未取得合法資格的機構從事保險銷售活動;
(九)利用開展保險業務為其他機構或者個人牟取不正當利益;
(十)利用保險代理人、保險經紀人或者保險評估機構,從事以虛構保險中介業務或者編造退保等方式套取費用等違法活動;
(十一)以捏造、散布虛假事實等方式損害競爭對手的商業信譽,或者以其他不正當競爭行為擾亂保險市場秩序;
(十二)泄露在業務活動中知悉的投保人、被保險人的商業秘密;
(十三)違反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務院保險監督管理機構規定的其他行為。
⑤ 請問介紹傭金多少合法
法律分析:傭金多由賣方付給,也有由買賣雙方付給的。傭金的數量依商品性質、貨值多少而定。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九百六十一條 中介合同是中介人向委託人報告訂立合同的機會或者提供訂立合同的媒介服務,委託人支付報酬的合同。
第九百六十二條 中介人應當就有關訂立合同的事項向委託人如實報告。
中介人故意隱瞞與訂立合同有關的重要事實或者提供虛假情況,損害委託人利益的,不得請求支付報酬並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⑥ 貸款中介費收幾個點合理
貸款中介收入的信息或者技術服務費用,其實就是中介費,有的會比較高,看個人和緊迫程度的。貸款中介費一般收取3%至9%不等。
一般來說,從銀行和網貸平台申請貸款的時候,大家很少會遇到貸款中介費、手續費的情況。如果大家在貸款時,找了中介幫忙,就有可能需要支付中介費、手續費。貸款中介費、手續費是沒有固定收取比例的。
拓展資料:
一般來說,從銀行和網貸平台申請貸款的時候,大家很少會遇到貸款中介費、手續費的情況。如果大家在貸款時,找了中介幫忙,就有可能需要支付中介費、手續費。
目前,貸款中介費、手續費是沒有固定收取比例的,往往會根據貸款的金額、用途、期限,以及借款人的信用來進行計算。目前,很多中介除了按比例收取費用以外,還會收取一些固定數額的費用。
1、我國的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中的第四十條這樣寫道到:國家鼓勵各類社會中介機構為中小企業提供信息咨詢投資融資、貸款擔保、法律咨詢等服務。但這個必須要找合法的貸款中介,才會按法執行。
2、我國在1995年頒發的《國家計委建設部關於房地產中介服務收費的通知》規定為我國房地產中介服務費的收取比例應該為5%,各地實際情況可按市場價有所調整。
3、我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二十三條中介合同規定道居間合同是居間人向委託人報告訂立合同的機會或者為委託人提供訂立合同的居間服務,委託人支付報酬的合同。居間人促成合同成立的,委託人應當按照約定支付報酬。居間費(也稱「傭金」)是指居間人為完成客戶與貸款機構簽訂的貸款申請合同而收取的報酬。合同成立時,委託人也應當在合同中支付相應的報酬。
⑦ 您好,我想請問上海賣房房屋中介的傭金收取是幾個點中介以提高賣價的方式來收取傭金合理嗎例如賣家
沒有合不合理,只有遇到了不合適的人的道理,看你這樣說,你應該是參與其中的,不曉得你是賣家還是買家,還是中介,我的建議是,你如果是買家,你可以聯系兩家中介,讓他們給你談個最低價,誰談的低,你跟誰成交,合情合理。如果你是賣家,別人把你預期的房價抬高了,免去了你的中介費,那麼你肯定樂意,如果更高你更樂意,你保證你的權益就好了,如果你是中介,我要提醒你,這種錢是好賺,如果遇到難搞的客戶拿到證據,是可以起訴你的,當然前提他得有那個時間、精力、財力,打官司這種事不好說的。
如果你是買房的客戶,你接受了這么不公的待遇,你又想挽回一點損失,我建議你可以去他們門店以其他形式去談判,當然方式你要看他們吃哪套,他們是開門做生意的,肯定經不起你這么鬧。我也是做房屋銷售工作的,這種事對我來說見太多了。單我都是敬而遠之,之所以能獨善其身,是自己太小膽賺不了那種塊錢,也不敢花。如果有沒解決的疑問,私信我。
⑧ 兩千塊錢,手續費扣六個點。這個怎麼算的啊
手續費在銀行系統中演算法分為兩種:
一、除貸款以外的利息統稱為手續費。如:信用卡分期還款產生的利息,信用卡逾期產生的利息;
二、在銀行辦理業務時產生的工本費。中國工商銀行:辦卡費5元,年費10元/年,低於300元收小額賬戶管理費3元/季度,同城本行借記卡取現免手續費,同城跨行取款4元/筆;信用卡異地存款免手續費,取現收取金額的1%,最低人民幣1元/筆,最高50元/筆。
中國農業銀行:辦卡費5元,年費10元/年,低於300元收小額賬戶管理費3元/季度,同城跨行取款2元/筆(廣東省4元);信用卡取現收取金額的1%,最低人民幣1元/筆,它行加2元跨行費。中國建設銀行:辦卡費5元,年費10元/年,低於400元收小額賬戶管理費3元/季度,同城跨行取款4元/筆+取款額的1%。中國銀行:辦卡費5元,年費10元/年,不收小額賬戶管理費,同城跨行取款4元/筆。 5 交通銀行:辦卡費5元,年費10元/年,低於500元收小額賬戶管理費3元/季度,同城跨行取款2元/筆。千分之六的支付傭金是給第三方支付的手續費,拼多多相當於沒有收傭金。只要拼多多上面品牌商家足夠多,SKU足夠多,早晚有一天也會收取一定傭金的,目前傭金收入大概是廣告收入的一半。個性化推薦演算法會導致信息匹配效率更高,推薦效果更好,也意味著廣告效果更好,變現率也應該很高。搜索也是剛剛做,離做得好還有很大距離。
綜上幾點目前只是實現了比較初步的貨幣化,未來會繼續深耕我上面說的幾條,理論上是一個模式的,而且更加重視個性化推薦演算法,沒道理低很多。至於低價,這個是相對的,低價跟take rate關系不大,一個賣20元的東西take rate說不定比賣2000元的take rate還高,這個取決於商品的毛利率自身的營銷效果、平台服務貢獻的價值。
操作環境:網上銀行V6.8.8
⑨ 收取傭金如何合理合法
法律分析:1.傭金服務必須簽訂合同或協議;2.傭金支出必須明示,支付和收取傭金的雙方都必須入賬;3.傭金收取方提供的是居間服務,其服務並不一定保證貿易能成功;4.傭金收取方必須具有合法經營資格。根據相關條例,如果個?收取佣?額度超過5%,那就是屬於犯法的?為。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 第七條 經營者不得採用財物或者其他手段賄賂下列單位或者個人,以謀取交易機會或者競爭優勢:(一)交易相對方的工作人員;(二)受交易相對方委託辦理相關事務的單位或者個人;(三)利用職權或者影響力影響交易的單位或者個人。經營者在交易活動中,可以以明示方式向交易相對方支付折扣,或者向中間人支付傭金。經營者向交易相對方支付折扣、向中間人支付傭金的,應當如實入賬。接受折扣、傭金的經營者也應當如實入賬。經營者的工作人員進行賄賂的,應當認定為經營者的行為;但是,經營者有證據證明該工作人員的行為與為經營者謀取交易機會或者競爭優勢無關的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