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檔加密 > 老死pdf

老死pdf

發布時間:2025-05-16 04:55:06

⑴ 成吉思汗 分封的88功臣,都是哪些人

《《秘史》牌子10戶、50戶考辯既成吉思汗1206年65千戶、95千戶考辯既《元史》總把、扯兒必考辯》(原創)

蒙古可供入侵金國的總兵力約6萬,武器低劣。
當年遼國在成吉思汗的地盤上擁有西北路招討司和烏古敵烈統軍司,兩個都是兩萬兵編制,再加上非遼區。成吉思汗滅亡韃靼、克烈、蔑兒乞、螚蠻,聯合弘吉剌、斡亦剌、汪古、八剌忽,統一戰爭打了很多年死了很多人,也就6萬多兵很正常。
蒙古第一次分封未必有95個千戶,很可能只有65個。《秘史》搞錯了木華黎當國王和哲別西征,所以95千戶很可能是西征時才有的。
《秘史202節》記載的很有意思,雖然弄混了時間,但是明確記載了木華黎封國王。
封功臣木合黎為國王。。。除駙馬外,復授同開有功者九十五人為千戶。
《元史?術赤台傳》記載有65個千戶,《秘史》記載有95個千戶,而《史集》記載了129個千戶。日本人箭內亘認為《史集》記載成吉思汗的中軍應是一萬人而非一千人。日本人本田實信採用排除法,從《史集》129個千戶中減去建國後分封的數目,從而確定《秘史》的記載是可信的。史衛民、曉克、王湘雲《元朝秘史九十五千戶考》認為《元朝秘史》95個千戶是拼湊起來的,存在同名異譯、遺漏錯載的情況,認為《元史》65個千戶更接近事實。史衛民研究了《史集》95左右翼千戶的記載,對拉施都丁記載的疏漏之處做了訂正。姚大力將《元史》65個千戶、《秘史》95個千戶、《史集》129個千戶看成三個序列,分別是癸亥甲子年間的千戶建制、1206年的千戶建制、1219年西征前的千戶建制(但按照蒙古的擴張模式看這個說法是錯誤的)。金浩東指出大約50人見於《秘史》而《史集》未
蒙古汗國時期蒙古左、右翼軍千戶沿襲歸屬考_愛學術
右翼軍實際只有24個千戶(《史集》漏1個),且《史集》明細錯誤,繁衍14個才有38個
左翼軍實際只有22個千戶(《史集》重錯3個),且《史集》明細錯誤,繁衍9個才有32個,再加上歸降20個,才有62個
漢字數字是《秘史》順序,阿拉伯印度數字是《史集》順序
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9pdf下載_愛問共享資料 第25頁
一、蒙力克-額赤格(右21,晃豁壇部5千戶);
二、博兒術(右1萬戶、四傑,阿爾剌-蘇尼特部4千戶,左14,朵豁勒忽-總把[扯兒必]);
三、木華黎(左1萬戶、四傑,札剌亦兒部6千戶,左22,10抽2);
四、豁兒赤(右15,榮譽萬戶,巫首,巴阿鄰部4千戶,右18);二十、兀孫(巫首);
五、亦魯該(阿爾剌-蘇尼特(《秘史》47節)部4千戶,成吉思汗六世祖海都的第三子抄真·斡兒帖該的六個兒子中第四個兒子雪你惕[蘇尼特]的後裔,左20,速你帶帖木迭兒);
六、主兒扯歹[術赤台](察合台副萬戶?,兀魯兀部3千戶);
七、忽難(術赤[拙赤]副萬戶,格尼格思部1千戶);
八、忽必來(四虎,巴魯勒思4千戶);
九、者勒蔑(四虎,兀良哈氏1千戶,右19,葉孫脫,左15,兀答赤);西徵才封五十二、速不台(左13,四虎,兀良哈氏,原為百戶[哈必赤]);西徵才封六十、察忽兒孩(兀良哈氏,左2,也速不花);
十、禿格[統格](札剌亦兒部6千戶,右8,阿兒孩合撒兒勇士軍);
十二、脫欒-總把[扯兒必](右5,晃豁壇氏5千戶,蒙力克兒子);
十三、汪古兒(左11,伯牙吾部2個千戶);
十四、赤勒古台(孫都思氏赤老溫族4千戶);
十五、孛羅兀勒[博兒忽](右2副萬戶、四契弟、四傑,合並於孫都思氏赤老溫族4千戶);
十六、失吉忽都忽(右11,四契弟,韃靼部1千戶,左5也客);
十七、曲出[古出](四契弟,蔑兒乞部1千戶);
十八、闊闊出(四契弟,別速惕部3千戶);西徵才封十一、迭該(別速惕部);
二十一、忽亦勒答兒(左7,遺孤蒙可哈勒札,忙兀部2千戶);五十三、蒙可(同一人);五十四、哈勒札(同一人);
二十二、失魯孩(沼兀烈亦惕1千戶);
二十三、者台(右3,忙兀部2千戶,也就是蒙古部落聯盟的開創者家族,左23忙哥);
二十四、塔孩(孫都思氏赤老溫族4千戶);
二十五、察合安豁阿(非右9,遺孤納鄰-脫斡鄰勒,捏古思部1千戶);
二十六、阿剌黑(納牙阿兒子,巴阿鄰部4千戶,右18,木忽兒好蘭);
二十七、鎖兒罕失剌(四傑赤老溫父,孫都思氏赤老溫族4千戶,孫子右10,宿敦-總把[扯兒必]);
二十八、不魯罕-俺答(右16,巴魯勒思4千戶,日後升萬戶);
二十九、合剌察兒(巴魯勒思4千戶);
三十、闊闊搠思(巴阿鄰部4千戶,右13禿兒干);
三十一、速亦客禿(右6,左9徐都,晃豁壇氏5千戶,蒙力克兒子);
三十二、納牙阿(左8副萬戶,3千戶,巴阿鄰部4千戶);
三十三、冢率(納牙勒部1千戶);
三十四、古出古兒(別速惕部3千戶);
三十七、歹亦兒(晃豁壇氏5千戶,蒙力克兒子);
三十九、不只兒(兀魯兀部3千戶);
四十、蒙古兀兒(珊竹部1千戶,左24,吾也而);
四十一、朵羅阿歹(札剌亦兒部6千戶,左10也速魯);
四十二、孛堅;
四十三、忽都思(巴魯勒思4千戶);
四十四、馬剌勒;
四十五、者卜客(右8,札剌亦兒部6千戶,左12);
四十六、余魯罕(札剌亦兒部6千戶,左21帶孫);西徵才封三十八、木格(札剌亦兒部);
四十七、闊闊(晃豁壇氏5千戶,蒙力克兒子);十九、豁兒豁孫(很可能就是通天巫闊闊出);
四十八、者別(四虎,別速惕部3千戶);
四十九、兀都台;
五十、巴剌-總把[扯兒必](右7,札剌亦兒部6千戶);三十五、巴剌(同一人);三十六、斡羅納兒台(同一人);
五十一、客帖(左6,翁吉刺惕[瓦剌]氏);
五十五、忽兒察忽思;
五十六、苟吉(同一人);六十三、篾格禿(右23,乞顏部1千戶);
五十七、巴歹(豁羅剌思部/斡羅納爾部2千戶);
五十八、乞失里黑(豁羅剌思部/斡羅納爾部2千戶);
五十九、客台(左3,兀魯兀部3千戶);
六十一、翁吉蘭;
六十二、脫歡帖木耳(阿爾剌-蘇尼特部4千戶,左19斡闊烈-總把[扯兒必]);
六十四、合答安(右20,阿爾剌-蘇尼特部4千戶);
六十五、抹羅合;
六十六、朵里不合(朵兒邊部2千戶);
六十七、亦都合歹;
六十八、失剌忽勒;
六十九、倒溫;
七十一、合兀蘭;
七十二、阿勒赤(侄子之子,2~3千);
七十三、脫撒合(右12,朵兒邊部2千戶);
七十四、統灰歹;
七十五、脫不合(克烈部1千戶);
七十六、阿只乃;
七十七、禿亦迭格兒;
西徵才封七十八、薛赤兀兒(豁羅剌思部/斡羅納爾部);
七十九、者迭兒;
七十、塔馬赤(同一人);八十、斡剌兒古列堅[駙馬](右17,亦乞刺惕部4個千戶);
八十一、輕吉牙歹(右4,伯牙吾部2個千戶)
不合古列堅[駙馬](右4,亦乞刺惕部4個千戶);
八十二、忽鄰勒;
八十三、阿失黑古列堅[駙馬];
八十四、合歹古列堅[駙馬](翁吉刺惕[瓦剌]部4個千戶,左6);
西徵才封八十五、赤古古列堅[駙馬](左17,翁吉刺惕[瓦剌]部);
八十六、八十七、八十八、阿勒赤古列堅[駙馬](右14,翁吉刺惕[瓦剌]部4個千戶《史集》,管轄3個千戶)
八十九、九十、不禿古列堅[駙馬](左4,亦乞刺惕部4個千戶《史集》,管轄2個千戶);
九十一、九十二、九十三、九十四、九十五、阿剌忽失的吉惕忽里(右22,汪古部5個千戶)。
右14,斡亦勒部4千戶1208年歸順。
左16,別里古台(成吉思汗異母弟,王族,非千戶,受封1千5百戶)
公元1207年第二次擊敗乃蠻部落,生擒太陽汗之兄不欲魯罕。太陽罕之子屈出律遠逃西域。《元史》卷一《太祖》記載:「三年(即公元1208年)冬,再征(乃蠻部酋長太陽汗之子)脫脫及屈出律罕。時斡亦剌部遇我前鋒,不戰而降,因用為向導。至也兒的石河,討蔑里乞部,滅之。脫脫中流矢死,屈出律奔契丹。」
這樣1206年實際只有65個千戶
志費尼《世界征服者》第四節《成吉思汗的諸子》:當汪罕被解決,蒙古各部或出於自願,或出於被迫,都聽命於他,服從他的指揮,這時,他便把蒙古、乃蠻各部和各族,連同所有軍隊,全分給這四個兒子;其餘諸子及他的兄弟、族人,他也各賜與一部分軍隊。
喀什師范學院學報:哲社版1994年第04期《成吉思汗在西域的統治》吐娜的計算是錯誤的。千戶是元朝的翻譯,根據《秘史》應該叫千夫長,大概只有400~600戶
《元朝秘史》第242節:成吉思合罕降旨賜百姓給母親、諸子、諸弟等說:「建國時辛苦努力的是我的母親吧!是我的長子拙赤吧!是我的幼弟斡惕赤斤(「斡惕昆」是火王、灶君之意)吧!」給母親、斡惕赤斤一萬百姓(一萬戶),他母親嫌少未作聲。給拙赤九千百姓,給察阿歹八千百姓,給斡歌歹五千百姓,給拖雷五千百姓,給合撒兒四千百姓,給阿勒赤歹二千百姓,給別勒古台一千五百百姓。
投歸成吉思汗最早的高昌回鶻王巴而術阿而忒的斤,作為名義上的成吉思汗第五子和實際上的女婿,得到成吉思汗的優待,保持了他原有的疆域。
《金冊》、《史集》、《秘史》都算多算重了蒙古軍力,兒子、母親、弟弟、侄子的其實都在這65千戶之中。以成吉思汗的擴張速度,很明顯,《元史》65千戶是1206年,《秘史》95千戶是第一次伐金獲得三四萬漢、契丹、奚、渤海、女真降軍後的西征前。《史集》129千戶是重復計算了兒子、母親、弟弟、侄子,把歸屬供養與統領管理混淆了。《秘史》歸屬兒子的9、8、5、5千戶,母親和幼弟的10千戶,二弟4千戶、三弟兒子2千戶、異母弟1.5千戶,就是4萬5千戶,三個兒子各一個萬戶,拖雷一個五千戶,母親一個萬戶,再加上左右萬戶,共6萬5千戶。《史集》歸屬兒子的4、4、4、4千戶,母親3千戶和幼弟5千戶,二弟1千戶兒子3千戶、三弟1千戶兒子3千戶,就是2萬8千戶。很明顯《秘史》數據更可信一些。左右萬戶相當於匈奴的左右賢王、契丹的南北院大王之類,只是成吉思汗設立的不是血親,至於博爾術和木華黎的氏族與成吉思汗的氏族是不是有遠古的親戚或聯盟關系,類似婁室與阿骨打同屬於完顏部聯盟這樣,不得而知。也有可能左右萬戶管理的是十大駙馬的部落,這些部落其實屬於獨立勢力,不歸成吉思汗和他的家人,而是類似奚、渤海與契丹的聯盟(周良霄《元代投下分封制度初探》和李治安《元代分封制度研究》第21~25頁)。
兒子、母親、弟弟、侄子的其實都在這所謂的10萬1千之中。右手29千戶,其中三個是駙馬,再+1+2+4,加博兒術、孛羅兀勒[博兒忽]兩個,3萬8千,另兩個萬戶是豁兒赤和主兒扯歹[術赤台]。左手36千戶,《史集》術赤9千、察合台8千、窩闊台5千、拖雷5千,加木華黎、納牙阿兩個,6萬2千。成吉思汗自己1千。但更可能是蒙古只有29+36,共65個千戶,留瓦剌部2千戶,出動58個千戶,再加汪古部5千戶和一些契丹人。
《秘史224節》65個千戶,兩子十伴,715~780人。5個獨立百戶,兩子五伴,30~35人。約650個普通百戶,兩子五伴,650*7=4550人。約650個牌子(五十夫)和白身人,兩子三伴,牌子650*5=3250。考慮到貴族們的兒子的弟弟很可能未成年不能算宿衛,以及原有1204年建立的宿衛弓箭手本身很多就是貴族的子弟,所以《秘史》"於是各千戶百戶。。。將在前宿衛的八十人,添至八百人(780+35)。"而如果是95個千戶,很明顯就遠超八百人和一萬人了。"成吉思教添至一千",由成吉思汗最信任的蒙力克的兒子當千戶管理也可以看出成吉思汗的重視,宿衛不分為四班,而是長期執守,還是千戶級的兩個兒子,可見其也有人質性質。近400白日弓箭手,增加到一千,由者勒蔑和禿格的兒子管理,原本分四班,每班80人與老宿衛80人輪替,現在也不分了。70護衛散班,增加到八千(4550+3250+1000),由博爾術、木華黎、博爾忽、赤老溫、亦魯該、術赤台、阿勒赤、者台的弟弟兒子管理,以及其中一千是阿兒孩合撒兒的勇士軍。後面這九千人應該來自普通百戶、牌子、白身人的兩兒子和伴,也是打仗時要冒風險沖鋒陷陣的。《秘史》95千戶名單里的,很多是此時的卻薛軍千戶。在外千戶被抽出卻薛軍後並不滿千,而中軍千戶則較為滿員。這些散班分四班,不當值的時候,應該會回本部落工作(《元史兵志》,葉新民《關於元代的"四怯薛"》)。
牌子(五十夫),絕大部分《秘史》翻譯做十戶,這是個誤會。遼國、西夏也都有這樣的五十夫小酋長,是長期一脈相承的古老制度。
「特里特勉部。初於八部各析二十戶以戍奚,偵候落馬河及速魯河側。置二十詳穩。聖宗以戶口蕃息置為部」「昊賊據數州之地,(除留守以外)精兵不出四五萬,余皆老弱婦女,舉族而行」「金吾逮二十部,精兵勇士餘二萬眾」一部一千。「遼國之法。。。有調發,則丁壯從戎事,老弱居守」「南部連克獲納降,黨眾最盛,領戶三萬四千,口二十三萬七千三百,勝兵(有能力參戰的)五萬一百七十」不能說特里特勉部契丹貴族就160戶,不一定是一部給20戶而是一個氏族給20戶,160戶就有20個詳穩還得了啊。「伯斯鼻骨德部。本鼻骨德戶,初隸諸宮,聖宗以戶口蕃息置部」「稍瓦部。初,取諸宮及橫帳大族奴隸置稍瓦石烈,「稍瓦」,鷹坊也,居遼水東,掌羅捕飛鳥。聖宗以戶口蕃息置部」「自此至河西部,皆俘獲諸國之民。初隸諸宮,戶口蕃息置部」聖宗以戶口蕃息置為部,很明顯,所有部都是千夫左右規模的,詳穩就是百夫長、五十夫長的意思,令穩就是千夫長的意思,夷離堇就是萬夫長的意思。
始,元昊將反,為(佔領絲綢之路得來的)金冠佩、隱飾、甲騎遺屬羌。振在環州,潛以(暫留的環州賦稅的)金帛誘取,得冠佩、銀鞍三千(1500個什夫長,也就是1萬5千騎),甲騎數百(300個蕃落酋長,每個50騎)。請告鄰部,俾以環為法,庶可披賊勢,不聽。於是東茭、金明"萬、劉"諸族勝兵數萬(兩萬北宋屬地蕃落騎兵,萬俟政、劉懷忠等族),一旦不戰(一天的功夫就不戰而降),悉為賊所有,延州幾殆,唯環慶(路)獨無患。
《元史卷98兵志一》考之國初,典兵之官,視兵數多寡,為爵秩崇卑,長萬夫者為萬戶,千夫者為千戶,百夫者為百戶。
世祖時,頗修官制,內立五衛,以總宿衛諸軍,衛設親軍都指揮使;外則萬戶之下置總管,千戶之下置總把,百戶之下置彈壓,立樞密院以總之。遇方面有警,則置行樞密院,事已則廢,而移都鎮撫司屬行省。
萬戶、千戶、百戶分上中下。萬戶佩金虎符,符趺為伏虎形,首為明珠,而有三珠、二珠、一珠之別。千戶金符(正五品、從五品、正六品),百戶銀符。萬戶、千戶死陣者,子孫襲爵,死病則降一等。總把、百戶老死,萬戶遷他官,皆不得襲(是法尋廢,後無大小,皆世其官,獨以罪去者則否)。
太宗元年十一月,詔:「兄弟諸王諸子並眾官人等所屬去處簽軍事理,有妄分彼此者,達魯花赤並官員皆罪之。每一牌子簽軍一名,限年二十以上、三十以下者充,仍定立千戶、百戶、牌子頭。其隱匿不實及知情不首並隱藏逃役軍人者,皆處死。」

世祖中統元年六月,詔罷解鹽司軍一百人。初,解鹽司元籍一千鹽戶內,每十戶出軍一人,後阿藍答兒倍其役。世祖以重困其民,罷之。七月,以張榮實從南征,多立功,命為水軍萬戶兼領霸州民戶。諸水軍將吏河陰縣達魯花赤胡玉、千戶王端臣軍七百有四人,八柳樹千戶斡來軍三百六十一人,孟州龐抄兒赤、張信軍一百九十人,濱棣州海口總把張山軍一百人,滄州海口達魯花赤塔剌海軍一百人,睢州李總管麾下孟春等五十五人,霸州蕭萬戶軍一百九十五人,悉聽命焉。

初有若夫軍士,則初有蒙古軍、探馬赤軍。蒙古軍皆國人,探馬赤軍則諸部族也。其法,家有男子,十五以上、七十以下,無眾寡盡簽為兵。十人為一牌,設牌頭,上馬則備戰斗,下馬則屯聚牧養。孩幼稍長,又籍之,曰漸丁軍。既平中原,發民為卒,是為漢軍。或以貧富為甲乙,戶出一人,曰獨戶軍,合二三而出一人,則為正軍戶,余為貼軍戶。或以男丁論,嘗以二十丁出一卒,至元七年十丁出一卒。或以戶論,二十戶出一卒,而限年二十以上者充。士卒之家,為富商大賈,則又取一人,曰余丁軍,至十五年免。或取匠為軍,曰匠軍。或取諸侯將校之子弟充軍,曰質子軍,又曰禿魯華軍。是皆多事之際,一時之制。
質子軍是指怯薛軍里的高級人質的宿衛2000人,禿魯華軍是指低級人質的散班8000人(李治安《說元史中的"禿魯花"與元朝秘史中的"土兒合黑"(散班)》和《元代質子軍芻議》)。
四年二月,詔:「統軍司及管軍萬戶、千戶等,可遵太祖之制,令各官以子弟入朝充禿魯花。」其制:萬戶,禿魯花一名,馬一十匹,牛二具,種田人四名。千戶見管軍五百或五百已上者,禿魯花一名,馬六匹,牛一具,種田人二名。雖所管軍不及五百,其家富強子弟健壯者,亦出禿魯花一名,馬匹、牛具、種田人同。萬戶、千戶子弟充禿魯花者,挈其妻子同至,從人不拘定數,馬匹、牛具,除定去數目已上,復增余者聽。若有貧乏不能自備者,於本萬戶內不該出禿魯花之人,通行津濟起發,不得因而科及眾軍。萬戶、千戶或無親子、或親子幼弱未及成人者,以弟侄充,候親子年及十五,卻行交換。若委有親子,不得隱匿代替,委有氣力(裝備),不得妄稱貧乏,及雖到來,氣力(裝備)卻有不完者,並罪之。
這一段基本延續成吉思汗卻薛軍的原則,但又有變遷,徵集對象從百戶、牌子、白身提高到千戶,萬戶千戶百戶已經各分三等,很多千戶只有三百多戶,可見百戶也非常慘,牌頭已經從五十夫改為十戶,非千戶的有實力白身也可以當達魯花,則當初成吉思汗卻薛軍2000晝夜常備里只有不到800是千戶提供,剩下的1200則要依賴滿員百戶,而分為四班的8000,則壓力要小得多,由不滿員百戶、牌子(五十夫)、白身(數十夫)出,千戶出12人、百戶出7人、牌子白身出5人,可見此時的牌子或牌子頭只可能是與不滿員百戶差距不大的五十夫,白身也不可能是十戶,不然壓力實在是太大。
那顏是部落統治貴族、領主的通稱,也就是蒙古語的酋長。成吉思汗建國後,為各級封建軍事領主、各級軍事長官、行政長官的通稱。如:千戶那顏、牌子那顏,則牌子很明顯不可能只是十戶長。
牌子頭
猛安之上置軍帥,軍帥之上設萬戶(忒母勃堇(孛堇)),萬戶之上有都統。五十戶為蒲輦勃堇(孛堇)。謀克之副曰蒲里衍,士卒之副從曰阿里喜。
《三朝北盟會編》其官名則以九曜二十八宿為號,曰安班貝勒【大官人】、貝勒【官 人】。其職曰圖們【萬戶】、明安【千戶】、穆昆【百人長】、富埒琿【牌子頭】。貝勒者,統官也,猶中國言總管雲。自五十戶貝勒推而上之,至萬戶貝勒,皆自統兵,緩則出獵,急則出戰。其宗室皆謂之郎君,無大小,必以郎君總之,雖卿相盡拜於馬前,郎君不為禮役,使如奴。又有號阿喇勒伊拉齊貝勒,尼堪為元帥後,雖貴,亦襲父官而不改其號。其法吏治則無文字,刻木為契謂之刻字,賦斂調度皆刻箭為號,事急者三刻之。殺人剽刼者,掊其腦而死之,其家人為奴婢,親戚欲得者,以牛馬財物贖之,其賍以十分為率,六分歸主而四分沒官。罪輕者,決柳條或以物貸命,則割耳鼻以志之。其獄掘地數丈置囚於其中,其稅賦無常,遇用多寡而斂之。法令嚴,殺人取民錢,重者死,其他罪無輕重悉決柳條。笞背不杖臀,恐妨騎馬,罪極重者,鞭以沙袋。守一州,則一州之官許專決,守一縣,則一縣之官許專決。凡有官者,將決杖之廊廡賜以酒肉。官尊者決於堂上,已杖視事如故。其用兵,則以戈為前,行人號曰硬軍,人馬皆全甲,刀棓自副,弓矢在後,設而不發,非五十步不射,弓力不過七斗,箭鏃至六七寸,形如鑿,入輙不可出,人攜不滿百。隊伍之法,什伍百皆有長,伍長擊柝,什長執旗,伯長挾鼓,千長則旗幟金鼓悉備。伍長戰死,四人皆斬,什長戰死,伍長皆斬,百長戰死,什長皆斬。負鬭戰之屍以歸者,則得其家貲之半。凡為將皆自執旗,人視其所向而趨。自主帥至步卒皆自控馭無從者。國有大事,適野環坐,畫灰而議,自卑者始,議畢即漫滅之,人不聞聲,其宻如此。將行軍,大防而飲,使人獻策,主帥聽而擇焉,其合者即為特將任其事,師還又大防問有功高下,賞之以金帛,若干舉以示眾,或以為薄,復增之。初起之時率皆騎兵,旗幟之外各有字記,小大牌子系馬上為號。每五十人分為一隊,前二十人全裝重甲持棍槍,後三十人輕甲操弓矢。每遇敵必有一二人躍馬而出,先觀陣之虛實,或向其左右前後結隊而馳撃之,百步之內弓矢齊發,中者常多,勝則整隊而緩追,其分合出入,應變若神,人自為戰,戰則必勝。
也就是成吉思汗日常只有早或晚各一千人,另有8000人每次輪值2000人,也就是3000人護衛他,這個模式肯定不是學住在城市裡的金國皇帝而是學住在草原的遼國皇帝。遼史營衛志:「(太宗)宮用契丹兵四千人,每日輪番千人祗直」 。遼史道宗本紀記載,皇太叔重元在行宮發動叛亂,敦睦宮使耶律良與南院樞密使耶律仁先等:「率宿衛士卒數千人御之」。遼道宗時使遼的宋人王易對遼主行宮描述為:「大小禁圍外有契丹兵甲一萬人」來了使者自然要充門面一起出席。至於認為成吉思汗怯薛軍有數萬人的(朱耀廷《成吉思汗傳》252頁),很明顯其不可能超過全盛期遼國皇帝的規格。
第191節
成吉思汗同意別勒古台那顏說的這番話,遂停止圍獵,從阿卜只合闊帖格兒起營,到合勒合河的斡兒訥兀地方的客勒帖該合答(斜峰、半山崖)住下,點數自己的人馬。每一千人,組成一個千戶(千人隊,實際只有四六百戶),委派了千戶長、百戶長、牌子。又在那裡委派了朵歹總把[扯兒必]、多豁勒忽總把[扯兒必]、斡格列總把[扯兒必]、脫侖總把[扯兒必]、不察闌總把[扯兒必]、雪亦客禿總把[扯兒必]等六名總把[扯兒必]。編組了千戶、百戶、牌子(五十夫)之後,又設置了八十名宿衛(客卜帖兀勒)、七十名侍衛(土兒合兀惕)。在那裡挑選散班(客失克田/禿魯花)入隊時,選拔千戶長、百戶長的子弟和白身人(兀圖都魯因古溫,不滿五十夫)子弟入隊,選拔其中有技能,身體、模樣好的人入隊。(成吉思汗)降恩旨給阿兒孩合撒兒說:「選取一千名勇士,作戰時站在我的面前廝殺,平時做我的輪番護衛中的侍衛!」又說:「七十名侍衛由斡格列總把[扯兒必]擔任首長,與忽都思合勒潺共同商議行事。」
鐵木真護衛隊近600人,設有6個總把[扯兒必],各管理近100人,兵力與百戶相同,而地位高於百戶,所以日後元朝定為千戶的副手。而牌子是百戶的副手。80宿衛,則鐵木真此時只有6個千戶,所以設立6個把總。當鐵木真擊敗茶赤剌部、韃靼部、克烈部、蔑兒乞部、乃蠻部的過程中,其實自身實力並沒有太大的增加,他也不信任陪他飲渾水之外的牆頭草,導致很多被打散的勢力去投靠鐵木真的敵人,這和努爾哈赤統一東北時的情況一樣,但這些人數量雖然多,都是些懦夫不能打的,一旦所有反對勢力的頭頭被鐵木真消滅,這些人就只能歸順。草原與東北不同的是,草原還有很多駙馬系的中立勢力可以獨善其身,所以成吉思汗1206年的形勢其實並不容樂觀。但是怯薛軍人質制度的建立,才讓成吉思汗真正統一了草原各部的人心。估計1206年大會時,所有千戶的兒子伴當們就已經被扣留了下來,然後陸續徵集小貴族們的兒子
《史集》第一卷第一分冊作忽都思合勒札,為八鄰部分支速合訥惕部人,左翼千戶長。《史集》第一卷第二分冊又作忽禿兒哈勒札,曾奉命與其兄兀客兒哈勒札隨失乞忽禿忽共率三萬騎,與札蘭丁戰於八魯彎,敗績。《史集》中說:「在八魯彎戰敗後,(失乞)忽禿忽那顏來到成吉思汗處,報告了諸人的功過,訴說了八鄰部的兀客兒哈勒札和忽禿兒哈勒札兩異密(二那顏)由於俏皮、大意所犯的過失。他說:『出名俏皮、好鬧的人以為他們很勇敢,但這種人到了(需要表現出)勇敢的時刻,卻只會把事情搞壞!』在蒙古語中,管俏皮鬼叫『哈勒札』。」(漢譯本第一卷第二分冊,第306頁)合勒札是否就是牌子的蒙古語呢?

⑵ 楚簡老子道德經在哪可以下載pdf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
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
門。

2.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
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
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3.不尚賢, 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
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4.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
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5.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迭
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6.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7.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
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8.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
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9.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
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10.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國
治民,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11.三十幅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
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12.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
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13.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
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
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14.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摶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
而為一。其上不??,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
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
是謂道紀。

15.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
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容;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混
兮其若濁;澹兮其若海;??兮若無止。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保
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16.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
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
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17.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
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18.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19.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
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朴少私寡慾。

20.絕學無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
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
孩;????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
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我獨異於
人,而貴食母。

21.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
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
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22.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
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23.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
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
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於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24.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25.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
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
大、人亦大。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6.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輕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
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27.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
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
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
妙。

28.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
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
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朴。朴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
割。

29.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
之。夫物或行或隨、或??或吹、或強或贏、或挫或隳。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
泰。

30.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軍之後必有凶
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
而勿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31.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
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
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32.道常無名。朴雖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
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
之在天下,猶川穀之於江海。

3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
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34.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
主,常無欲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
其大。

35.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
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36.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
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37.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
名之朴。無名之朴,夫亦將無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38.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
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以應,則攘臂而扔
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
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
華。故去彼取此。

39.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
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其致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
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貞將恐蹶。故貴以賤為
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至譽無
譽。不欲????如玉珞珞如石。

40.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41.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
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
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4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
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
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43.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
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44.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
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45.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
訥。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46.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
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47.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
見而明。不為而成。

48.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不為。取天下常以無
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49.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
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
目,聖人皆孩之。

50.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於死地,亦十有
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凶虎,入軍不被甲兵。凶無
所投其角。虎無所用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51.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
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52.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
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其小曰明,守柔
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習常。

53.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徑。朝甚除,田甚
蕪,倉甚虛。服文彩,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謂盜誇。非道也哉。

54.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
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
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55.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摶。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
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
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56.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
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
天下貴。

57.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
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泫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聖人雲我
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

58.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尚福之所倚。福尚禍之所伏。
孰知其極,其無正。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聖人方而不割。
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59.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
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
之道。

60.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迨ㄞ哄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
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61.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國以下小
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國不過欲兼
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為下。

62.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
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
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63.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
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
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64.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
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
事。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
不敢為。

65.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
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
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66.江海之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是以聖人慾上民,必
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
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67.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有三寶
持而保之∶一曰慈, 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
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
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68.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
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之極。

69.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扔無
敵。執無兵。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70.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
以我不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被褐懷玉。

71.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
病,是以不病。

72.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
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73.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天之道不
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74.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
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傷其手矣。

75.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
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76.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
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77.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
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
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邪!

78.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
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雲,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
王。正言若反。

79.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
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80.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
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
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8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
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⑶ 求馬王堆版《道德經》

易亞蘇

《道德經》馬王堆漢墓帛書本、任繼愈《老子今譯(修訂本)》(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五年版),解讀重點分篇,注釋篇章要義,點到即止。

《道德經》八十一章,九章為一篇,共九篇。第一篇:德(修養);第二篇:智(教育);第三篇:國(立國);第四篇:治(效法);第五篇:人(上善若水);第六篇:善(玄德);第七篇:器(利用);第八篇:道(返樸歸真);第九篇:恆(道行長久)。

第一篇:德(修養)。

(1)三十八章(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居其厚,不居其薄;居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天道地德,天有道,地成德,萬物資始。天仁、地義、人信(禮)。

(2)三十九章(德之規)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侯得一以為天下正。其致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耶?非乎?故致數譽無譽。是故不欲祿祿如玉。珞珞如石。

(3)四十章(德之性)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4)四十一章(德之器)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5)四十二章(德之初)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6)四十三章(德之范)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7)四十四章(德之本)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8)四十五章(德之實)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9)四十六章(德之象)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第二篇:智(教育)。

(10)四十七章(智)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智者是善,善者順天承運,德合無疆。

(11)四十八章(智之器)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12)四十九章(智之德)

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聖人皆孩之。

(13)五十章(智之性)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陵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孔子說: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

(14)五十一章(智之初)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15)五十二章(智之本)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啟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習常。

(16)五十三章(智之失)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為盜竽。非道也哉!

(17)五十四章(智之實)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積善成德,積德成道。

(18)五十五章(智之象)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峻(去『山』換『血』)〕zui1。)

大智若愚。

第三篇:國(立國)。

(19)五十六章(國之道)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立國,人立。

(20)五十七章(國之器)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聖人雲:「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

(21)五十八章(國之德)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22)五十九章(國之性)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為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23)六十章(國之初)

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24)六十一章(國之失)

大國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為下。

(25)六十二章(國之實)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26)六十三章(國之本)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27)六十四章(國之象)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持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持,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自然而不敢為。

第四篇:治(效法)。

(28)六十五章(治之道)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29)六十六章(治之德)

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是以聖人慾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居上而民不重,居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30)六十七章(治之初)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31)六十八章(治之性)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32)六十九章(治之失)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執無兵,乃無敵矣。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

(33)七十章(治之實)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

(34)七十一章(治之象)

知不知,上,不知不知,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第五篇:人(上善若水)。

(35)七十二章(人之道)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36)七十三章(人之器)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姍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37)七十四章(人之德)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傷其手矣。

(38)七十五章(人之性)

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不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不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39)七十六章(人之初)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居下,柔弱居上。

(40)七十七章(人之失)

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其不欲見賢。

(41)七十八章(人之本)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雲:「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

(42)七十九章(人之實)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恆與善人。

(43)八十章(治之器)

小邦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邦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44)八十一章(治之本)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45)一章(人之象)

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第六篇:善(玄德)。

(46)二章(善)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47)三章(善之道)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

(48)四章(善之器)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49)五章(善之德)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聞數窮,不如守中。

(50)六章(善之性)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51)七章(善之初)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52)八章(善之本)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居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53)九章(善之實)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下之道。

(54)十章(善之象)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修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長而不宰。是為玄德。

第七篇:器(利用)。

(55)十一章(器)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56)十二章(器之道)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57)十三章(器之德)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58)十四章(器之失)

視之不見,名曰微;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夷。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59)十五章(器之性)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凌釋;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60)十六章(器之初)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歿身不殆。

(61)十七章(器之本)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62)十八章(器之實)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63)十九章(器之象)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朴,少思寡慾,絕學無憂。

第八篇:道(返樸歸真)。

(64)二十章(道之真,人之初)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獨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儡儡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淡兮,其若海,望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65)二十一章(器)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66)二十四章(德)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居。

(67)二十二章(性)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68)二十三章(失)

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69)二十五章(初)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70)二十六章(本)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71)二十七章(實)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神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72)二十八章(象)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常德乃足,復歸於朴。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朴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無割。

第九篇:恆(道行長久)。

(73)二十九章(聖人之道)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羸,或挫或隳。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74)三十章(治國之道)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居,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75)三十一章(武之道)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居。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76)三十二章(文之道)

道常無名。朴雖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於江海。

(77)三十三章(人之道)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78)三十四章(道之初)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而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79)三十五章(道之象)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80)三十六章(道之性)

將欲歙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故興之;將欲取之,必故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81)三十七章(道之實)

道恆無名,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朴。無名之朴,夫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地將自正。

⑷ 帶拼音的心經

唐玄奘注音版

《心經》

bō rě bō luó mì ō xīn jīng

般 若 波 羅 蜜 多 心 經

guān zì zài pú sà, xíng shēn bō rě bō luó mì ō shí,zhào jiàn wǔ yùn jiē kōng

觀 自 在 菩 薩, 行 深 般 若波 羅 蜜 多 時, 照見 五蘊 皆空,

dù yī qiē kǔ è 。 shè lì zǐ, sè bú yì kōng ,kōng bú yì sè,

度一 切苦 厄。舍利 子,色不 異空, 空不 異色,

sè jí shì kōng ,kōng jí shì sè。 shòu xiǎng xíng shí, yì fù rú shì

色即 是空, 空即 是色。 受想 行識, 亦復 如是。

shè lì zǐ, shì zhū fǎ kōng xiāng, bù shēng bú miè, bú gòu bú jìng,

舍 利子, 是諸 法空 相, 不生 不滅, 不垢 不凈,

bù zēng bù jiǎn, shì gù kōng zhōng wú sè, wú shòu xiǎng xíng shí, wú yǎn ěr

不增 不減, 是故 空中 無色, 無受 想行 識, 無眼 耳

bí shé shēn yì, wú sè shēng xiāng wèi chù fǎ, wú yǎn jiè, nǎi zhì wú yì shí jiè,

鼻舌 身意, 無色 聲香 味觸 法, 無眼 界,乃 至無 意識 界,

wú wú míng, yì wú wú míng jìn, nǎi zhì wú lǎo sǐ, yì wú lǎo sǐ jìn

無無 明, 亦無 無明 盡, 乃至 無老 死,亦無 老死 盡。

wú kǔ jí miè dào, wú zhì yì wú dé,yǐ wú suǒ dé gù

無 苦集 滅道, 無智 亦無 得,以 無所 得故。

pú tí sà ǒ, yī bō rě bō luó mì ō gù, xīn wú guàài。 wú guà ài gù,

菩提 薩埵,依 般若 波羅 蜜多 故,心 無掛 礙。無 掛礙故,

wú yǒu kǒng bù, yuǎn lí diān dǎo mèng xiǎng, jiū jìng niè pán

無有 恐怖, 遠離 顛倒 夢想, 究竟 涅槃。

sān shì zhū fó, yī bō rě bō luó mì ō gù, dé ā nòu ō luó sān miǎo sān pú tí

三世 諸佛, 依般 若波 羅蜜 多故, 得阿 耨多 羅三 藐三 菩提。

gù zhī bō rě bō luó mì ō, shì dà shén zhòu, shì dà míng zhòu

故知 般若 波羅 蜜多, 是大 神咒, 是大 明咒,

shì wú shàng zhòu, shì wú děng děng zhòu。 néng chú yí qiè kǔ, zhēn shí bù xū

是 無上 咒, 是無 等等 咒。 能除 一切 苦, 真實 不虛。

gù shuō bō rě bō luó mì ō zhòu。 jí shuō zhòu yuē

故 說般 若波 羅蜜 多咒。 即說 咒曰:

jiē dì jiē dì,bō luó jiē dì,

揭 諦揭 諦, 波羅 揭諦,

bō luó sēng jiē dì, pú tí sá pó hē

波羅 僧揭 諦,菩提薩 婆訶。

閱讀全文

與老死pdf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androidapp調用另一個app 瀏覽:621
數控銑床法蘭克子程序編程 瀏覽:173
linux打包命令targz 瀏覽:996
抖音app是哪個 瀏覽:407
蘋果app怎麼上架 瀏覽:255
NA伺服器地址 瀏覽:427
我的世界如何初始化伺服器 瀏覽:97
哪個手機app天氣預報最准 瀏覽:752
怎樣把視頻壓縮至25m 瀏覽:570
vivox27文件夾怎麼改變 瀏覽:727
新手玩狼人殺用什麼app 瀏覽:615
pdf在線查看 瀏覽:954
安卓tv90如何關閉後台 瀏覽:683
php讀取word亂碼 瀏覽:755
minicom源碼 瀏覽:1001
海爾冷櫃壓縮機 瀏覽:416
聯通伺服器如何調試信號 瀏覽:136
stata新命令 瀏覽:941
單調棧演算法python 瀏覽:606
微信解壓游戲怎麼下載 瀏覽: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