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唐太宗賜李靖臨機專斷大權,李靖為何卻拒絕了
因為李靖聽出來這是唐太宗在試探考驗他。李靖不僅是軍事家還是一位政治家,深知伴君如伴虎,如果隨著唐太宗的話接受了也就進入了唐太宗設計的圈套里。
Ⅱ 李靖為何敢在議和未結束時就對突厥發動偷襲
核心提示:而李靖很好地領會了唐太宗的真實用意,最終完成了滅亡東突厥的大業。因此唐太宗後來不僅沒有出發李靖,最後還將李靖提拔為尚書省右僕射,位列核心宰相之中。
本文摘自:鳳凰網歷史,作者:一點資訊鬼說天下,原題:《李靖為什麼敢「背信棄義」地在和談過程中突襲東突厥可汗?》
貞觀四年(630年),「軍神」李靖率領三千騎兵奇襲東突厥可汗牙帳,東突厥最高統治者頡利可汗不戰而逃往鐵山(今內蒙古大青山)。在唐軍強大壓力的逼迫下,頡利可汗決定施行緩兵之計,主動向唐朝求和,唐太宗則派鴻臚卿唐儉前往議和。
沒想到就在唐儉與頡利可汗議和的時候,李靖卻率領一萬騎兵突襲東突厥可汗牙帳。頡利可汗與東突厥軍毫無防備,當即被打得全面崩潰。頡利可汗在逃跑的途中被唐軍俘虜,東突厥汗國就此滅亡。
那麼李靖為什麼敢「背信棄義」地在和談過程中突襲東突厥可汗呢?
一,對頡利可汗的不信任
東突厥的最高統治者頡利可汗為人狡猾而無信義,曾經數次破壞與唐朝之間達成的協議。因此無論是唐太宗還是李靖都不認為頡利可汗是真心想要議和,都識破了頡利可汗所謂的「和談」其實是緩兵之計,從一開始就不想遵守。
二,戰略軍事考慮
當時頡利可汗雖然大敗虧輸而被迫向唐朝求和,但是此時支持頡利可汗的貴族和部眾依然還有很多,只是李靖的戰法讓頡利可汗無法及時組織抵抗。如果此時李靖停止進攻給了頡利可汗喘息之機的話,那麼這次征伐東突厥的戰果就可能被斷送。
另外,「兵貴神速,攻其不備」是李靖一貫的智慧風格,當年平定蕭銑和輔公佑都是如此。當時頡利可汗因為唐朝同意議和而疏於戒備,這對李靖來說是千載難逢的戰機。再加上當時唐軍士氣正旺,停止進攻必然會引發軍心動盪,導致不可預知的問題。
三,唐太宗的暗示
滅亡東突厥之後,唐朝的御史出於各種原因上疏彈劾李靖。但有意思的是,御史彈劾李靖的罪名是「治軍無方,劫掠財物」,而不是無視皇帝,擅自對正在議和中的東突厥開戰。由此可見,唐太宗從一開始就沒有給李靖下「停戰議和」的命令。
無論是出於對頡利可汗的判斷還是自己的雄心,唐太宗都不願意接受。但是作為敗者一方的東突厥主動請和,唐太宗又不好不接受。因此唐太宗一方面派唐儉去議和,另一方面卻不給李靖下停戰令,就是在暗示李靖可以在和談過程中突襲東突厥。
而李靖很好地領會了唐太宗的真實用意,最終完成了滅亡東突厥的大業。因此唐太宗後來不僅沒有出發李靖,最後還將李靖提拔為尚書省右僕射,位列核心宰相之中。
Ⅲ 大唐開國名將李靖立下不世之功之後,卻為何遭到李世民的訓斥呢
李世民借著大臣們的彈劾訓斥李靖,是想打壓李靖的士氣,並且想從中看出李靖對待自己的態度,是不是忠誠。李靖因為被罵,導致他立了大功不能繼續封賞,還需要戴罪立功。身為罪臣李靖想取得皇上的原諒,就需要更加努力地為李世民辦事。
但這次李世民並沒有生李靖的氣,而是把彈劾者給抓捕了,並且安慰李靖,讓李靖放心,絕對的信任李靖,李靖聽後感激涕零。從中可以看出李世民的計策,那就是打一棍給一個甜棗,沒事就嚇唬你,然後再哄哄你,讓你感激萬分。
Ⅳ 不滅個國,就沒法在圈子裡面混,大唐有哪些滅過國的將領
大唐名將含金量有多高?不滅個國,都不好意思在唐朝名將圈子裡混!在唐朝初年,如果沒有滅幾個國家,你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名將。看上去這句像個玩笑話,但是按唐朝初期的軍事實力來看,這確實是很有可能。
畢竟唐朝是在戰火中誕生的朝代,在不斷的征戰中磨礪了許多的名將,而這些名將與其他朝代不同,唐朝名將的含金量特別高。
這突如其來的進攻,讓放鬆警惕的東突厥措手不及,再加上李靖指揮之下的精兵都是以徹底覆滅東突厥、消除大唐邊患的精神來沖鋒的。
這東突厥習慣了南征迎擊唐軍,哪裡會覺得唐朝就用幾千人北上突擊,自然就以為數萬大軍殺來,東突厥的喆利可汗就自己逃走了。
而失去可汗的突厥開始各自為戰,失去了統一的調遣自然大亂,就這樣,三千精兵擊潰了守衛王庭的上萬駐兵,還俘虜了喆利可汗,東突厥的威脅不復存在。
Ⅳ 李靖騎兵大破突厥,李世民為何卻因此重罰了李靖
李靖騎兵大破突厥,李世民為何卻因此重罰了李靖?
在歷史上李靖騎兵大破突厥李世民為何卻因此重罰了李靖,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我覺得最根本,就是李靖和李世民的關系並不是太好。他最多算唐朝的大將,而不是李世民的大將。他根本沒打入李世民的小圈子,李靖這一用兵看似簡單,實則無比凶險,稍有不慎3000兵馬就會被突厥大軍圍困。一旦頡利可汗稍微堅定抵抗之心,那麼李靖或許只能退兵,甚至有被圍剿的危險。但李靖卻僅以微弱兵力,找准突厥弱點,攻克東突厥老巢,以至李世民都感慨不已,稱贊這是“古今所未有”的功績。
通過以上的講述明白了嗎、
Ⅵ 玄武門之變中,李靖拒不幫助李世民,為何事後反而封賞不斷
李世民創造了大唐的盛世,但是也可以說是得位不正。在玄武門之變中,李世民殺了大哥李建成,逼著父親李淵交出皇位,退居二線做太上皇。
論治國能力,顯而易見老爹李淵遠遠比不上李世民。況且,這打天下本就是李世民的功勞最多。
據說,李淵曾經答應立李世民為太子,可是現在又要立李建成為太子,完全無視兒子李世民的功勞。這點是李世民萬萬無法接受的,就有了後來的弒兄逼父。倘若李建成能夠有自知之明,你干多少活拿多少錢,能夠清醒地認識自己的能力也不至於落個被殺的命運。封建時代,講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畢竟弒兄逼父這種事情終究還是不光彩的。
以此來昭告天下,自己是明君,你們只要好好為大唐幹活都有肉吃。而跟著自己發動政變的人,不得善終的原因是李世民想從這件事中擺脫出來,想要跟這件事撇清關系。如果對那些人大肆封賞的話,等於變相承認逼宮是對的。唯有參與政變的人冷漠處之,對李靖這種忠心為國的大加封賞,才能為自己樹立良好的形象。
Ⅶ 唐太宗曾主動賜李靖臨機專斷大權,為何李靖堅決不受
唐太宗執政之後,李靖作為重要功臣,自然是要給與一定的封賞的,但是李世民給李靖臨機專斷大權的時候,卻被李靖拒絕了。這是因為,表面上看這種臨機專斷大權是賞賜,其實卻是唐太宗對李靖的一種試探。臨機專斷大大權,說白了就是皇帝放權,大臣專權,李靖又不是莽漢,當然知道這么有心計的唐太宗是不會輕易放權的,所以才不會答應。
李靖因為隋朝的腐敗,投奔了唐朝。年輕有為的李靖不僅擅長帶兵打仗,而且懂得戰略部署。但是他卻拒絕了唐太宗的賞賜,這是因為李靖畢竟是隋朝大臣,唐太宗對其並不是完全的信任,這種權利說白了也就是試探一下李靖,看李靖會不會拿住這個機會造反。聰明的李靖自然之道唐太宗心中所想,所以就拒絕了。
Ⅷ 在已遣使議和的情況下,唐朝的李靖和漢朝的韓信都出兵攻打,兩者有區別嗎
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這樣做的目的是防止國君不了解現場而亂發布命令,提高將軍的自主作戰權,增加贏得戰爭的機會。不聽君令而作戰,不論是勝利了還是失敗了,將軍承擔的風險都比較大,這完全取決於皇帝的英明程度。岳飛聽了君令班師回朝,依然逃不過莫須有的死罪;韓信、李靖違君令而行,事後都沒有因違令而被加害。
韓信將這數千兵士全部放回家,並承諾他們:帶十個人回來,任十夫長;帶一百人回來,任百夫長;帶一千人回來,任牙門將。很快韓信又募兵數萬,經過他訓練,成為一支可戰的精兵,這次他沒有告訴劉邦他擁兵數萬。劉邦為了侵襲楚國大後方,分散項羽的兵力,派儒生酈食其游說齊國跟漢國結盟,齊王田廣同意了漢齊結盟之事。
韓信領兵伐齊,聽說儒生酈食其已經將齊國游說成漢國同盟,就打算退兵回趙國。這時謀士蒯通勸說韓信領兵伐齊,搶占酈食其的功勞,又說漢王並沒下詔讓韓信停止攻齊,於是韓信領兵直逼齊國首都臨淄。
齊王田廣將酈食其烹殺後逃走,並派使者向楚國求救,楚國派龍且領兵二十萬援齊。韓信用壅水淹楚軍,最終佔領齊國全境!漢王劉邦聽聞韓信佔領齊國後大怒,他自己又被項羽圍困在滎陽了,為了讓韓信領兵救漢,劉邦不得不封韓信為齊王!
李世民跟突厥打了許多年,一直都想將突厥徹底攻滅!在李靖的攻擊下,突厥派人請降,李世民同意了。李世民深知突厥這是緩兵之計,等突厥實力恢復了,必然又成大唐的大患,所以他假裝同意請和以麻痹突厥。李靖深知李世民之心,於是縱兵賓士千里,偷襲了突厥王廷,俘獲了突厥可汗和隋朝流亡朝廷,攻滅了大唐最大的敵人突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