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為什麼說飛算全自動軟體工程平台會對程序員產生很大的影響
影響很大,而且是正面影響。干過程序員的都知道,其實大把的時間都浪費在了重復的工作上,很底層的東西明明很簡單,但就是得靠重復敲代碼。所以,飛算全自動軟體工程平台將這些都自動完成,程序員的工作就會「升級」,可以更多的去關注「頂層設計」,這對程序員個人發展很有幫助。
❷ 未來有多需要編程教育
未來,為什麼人人都需要學編程?
現在,程序員形象的形象,在一般人眼中,是一個特別的群體,覺得那是一個專業工種,少數人開發,其他人會使用、享受這些公司提供的方便服務就好。但是在未來 ,這種認識可能是有問題的,本文嘗試探討展望。
人類學語言時,學的不僅是聽還有說;學字時,學的不僅是讀還有寫;而現在隨著我們向一個越來越數字化的世界邁進,我們也不僅應該學會如何使用程序,還要學會如何開發程序。在未來,面對著一個高度程序化的世界,如果你不能開發軟體,那麼你將變成軟體。也就是說,人人都要學點編程。正如,古代只有少數人識字,能寫文章的更是稀少。可是,現在西方國家的國民幾乎人人都會寫文章。最早的時候,文盲的標準是識字,現在文盲的標準是會用電腦,未來可能不會編程的人就是文盲。
為什麼人人都需要學編程?
如今間隔計算機革新現已曩昔60年,間隔微處理器的創造現已曩昔40年,間隔現代互聯網的鼓起現已曩昔20年,所有這些技能終究都會通過軟體改造各職業,並在全球鋪展開來。 現在有超越20億人運用寬頻互聯網,十年前當我與人聯合創辦Netscape時,這個數字只要5000萬。在將來十年,我估計全球至少有50億人將具有智能手機,每個職業都將通過手機與互聯網即時銜接,每時每刻、無處不在。 具有較低的創業本錢和在線效勞的寬廣商場,成果即是全球經濟初次被徹底數字化。在上世紀90年代初,這是每個網路願望家的願望,在通過一代人以後終究變成實際。數字化趨勢不可逆轉,日漸深化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海量數據、數字內容和無數的電子設備、感測器、機器人會變成我們生活的平時,各種可編程設備變成人類社會最強壯的驅動引擎,人類生活、社會經濟的方方面面都被IT滲透,都與編程有關。那麼,學習編程就變成完成必定。將來,社會演進與程序相關,軟體重構人類社會,而程序思想不同於以往的農業、工業社會,要想改變思想,只能親自體會。人工智慧的極致,每個人都將具有第二大腦,進化變成生化、機械和電子混合生物,要想不被物化為被編程的機器人,我們有必要為自個編程。
正在發生的全民編程教育
美國走在信息技術的前列,推出了」Hour of Code」,高科技界或為這項方案錄制了編程課程或供給金錢或人力上的支撐。幾天前英國政府也推出了」Year of Code」項目,撥出50萬英鎊用於訓練全英各地新老教師的計算機編程技術。看上去,發達國家已經有了很強的推進全民編程的認識,並且正在這方面發力。實際上,技術學習沒有那麼難,更多的是心理作用。說一個簡略的現實,美國初中學生都能很快學會HTML運用,開發網站和製造數字化內容。
技能前進下降編程門檻,正如印刷技能、書寫技能的前進,讓語文傳達和教學從高深典雅變為通俗易懂,乃至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為了讓人人都能識字、寫文章,言語自身會逐漸簡化。在核算機編程范疇,也正在發作相同的事情。 可視化核算和圖形化編程讓少兒編程不難,也有趣。軟體開發工業化,正在閱歷在轎車工業的流水化、自動化進程。Docker、Saas、微效勞等逐漸完勝軟體開發的生態系統,測驗開發變得極為簡略,程序員文明會像轎車文明相同,每個家庭的院子里都有一個核算機工坊。
❸ 大數據有發展前景嗎去好程序員怎麼樣
以下是國內大數據發展的情況:
1.據數聯尋英發布《大數據人才報告》,目前全國的大數據人才僅46萬,未來3-5年內大數據人才的缺口將高達150萬。
2.據職業社交平台LinkedIn發布的《2016年中國互聯網最熱職位人才報告》顯示,研發工程師、產品經理、人力資源、市場營銷、運營和數據分析是當下中國互聯網行業需求最旺盛的六類人才職位。其中研發工程師需求量最大,而數據分析人才最為稀缺。領英報告表明,數據分析人才的供給指數最低,僅為0.05,屬於高度稀缺。數據分析人才跳槽速度也最快,平均跳槽速度為19.8個月。
3.根據中國商業聯合會數據分析專業委員會統計,未來中國基礎性數據分析人才缺口將達到1400萬,而在BAT企業招聘的職位里,60%以上都在招大數據人才。
由此引用的官方的權威數據來看,大數據在未來的前景一片大好。
❹ 人工智慧會對未來程序員所從事的工作有多大影響
趨勢是這樣,編程語言越來越來易用,效率越來越 ,同時需要編程的地方越來越多,自動化越來越高,人力需求越來越少,或者說一個人能完成的工作越來越多(依靠機器),最終結果,需要程序員越來越多,到某個階段,就根本不需要人力,而需要非常多的程序員,程序員逐漸社會底層化,在到某個階段,程序員會逐漸變少,逐漸精英化,機器人代替人類編程……
❺ 數字化對人類社會的負面效應是什麼
數字化時代也為人類社會帶來了一些負面效應,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將在一定時間引發全球性的社會動盪。如前所述,數字技術的發展給人類帶來了新的財富,網路逐漸侵蝕了國家的界限。在數字化時代,一部分人的權力被剝奪了,新一輪的權力分配重新開始,全球文化將吞並弱小文化。同時,全球性的暴力手段並未消失,一些政治團體或民族、種族實體為維護自身利益可能會製造動盪。而且,對比特控制權的爭奪也將加劇這場混亂。因此,在一定時期內,將造成人類社會的不穩定。但是,如果人們能夠為了人類的整體利益攜起手來,這場動盪或許會成為比特時代到來的催化劑。
(2)人群分裂,人際關系冷漠化。網路將把人們分為各個不同的利益群體。隨著國界的淡忘,網路將變得越來越大而且越來越重要,世界也許會分裂為華人網路、印度人網路、環境網路、醫療網路、婦女網路、金融網路等不同的網路群體。網路將改變社會生產和生活方式,加深人與人之間的疏離。社會互動以電腦作為中間媒介,人與人之間的直接溝通減少,人際關系淡化,人情趨於冷漠,世態更加「炎涼」。
(3)高科技犯罪增多。數字技術的發展也為犯罪提供了方便,利用信息網路從事高科技犯罪將成為比特時代的一大社會問題。犯罪分子可以進入網路空間,從事盜竊活動和經濟詐騙,也可以從事色情販賣,或進行電子賭博等。任何利用計算機技術知識作為基本手段的非法活動即稱為計算機犯罪。在發達國家,利用計算機進行犯罪活動始於20世紀60年代,70年代案件惡性膨脹,80年代已構成日益嚴重的社會問題。目前,計算機犯罪主要集中在機密信息系統和金融系統。它對國家安全和防禦、政治經濟、科學技術和社會生活構成了嚴重的破壞和威脅。
1983年5月12日,倫敦的大通銀行接到哥倫比亞中央銀行的計算機指示,將1350萬美元通過紐約的大通銀行過戶到紐約的摩根信託保證銀行,又繼續周轉到蘇黎世的以色列哈普林銀行,再轉至巴拿馬的一家銀行,由於同案犯沒有提取現金的正確文件,這筆款項又一次回轉到歐洲,同年11月案發,涉及12人作案。
星球大戰1986年5月聯邦德國的4名罪犯,利用計算機改變信用卡上的磁帶密碼,騙取10萬馬克。後案發被捕。
1988年聯邦德國漢諾威大學計算機系的學生巴蒂亞斯·斯佩爾,將自己的計算機同美國軍方和軍工承包商的計算機聯網,在2年時間里竊取了大量美國國防機密,其中有美國的「星球大戰」計劃、北美防空司令部的核武器和通信衛星方面的情報。
由於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在全世界的數據網的保密系統存在缺陷,被聯邦德國的計算機愛好者鑽了空子,這些人竊取了某些關鍵字,進入美國航天局的數據網,於是通過自己的計算機屏幕就可以看到有關太空梭研究合同系統的安全調查和助推火箭事故等內容,並可接觸這一數據網用戶的電子信件,甚至可以使整個數據網陷入癱瘓。
在我國,1986年深圳發生第一起利用計算機竊取儲戶存款的案件。幾年來,我國銀行系統共發生利用計算機盜竊、貪污、挪用現金等犯罪案件上百起,涉及款項數千萬元,最大一筆竟達1500萬元之多。
1992年底,某證券公司發現一起內部工作人員利用計算機挪用80多萬元公款炒股謀利的特大案件。據有關部門透露,自深圳開通股市以來,各地證券公司已發生多起內部工作人員,特別是計算機程序員和操作員,採用內外勾結的方法,挪用公款炒股案件。
還有目前最為棘手的電信欺詐問題,案犯自空中拉截電波,利用計算機及特殊軟體解譯密碼,再把這些竊取的密碼植入手機空機,炮製與合法用戶同樣號碼的手機無償使用,而通訊費用由原號碼的合法持有者支付。這些利用計算機進行犯罪活動的不法分子,不僅偷取電話錄音,盜竊私人長途電話密碼,非法解密軟體,而且利用先進裝置來進行欺詐及其他犯罪活動。
面對猖獗的計算機犯罪,國務院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信息系統安全保護條例》。這樣可使我國的計算機安全問題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可以有效地遏制計算機犯罪的勢頭,增加打擊力度,促使我國的計算機事業健康發展。
(4)人性異化。比特時代個人淹沒於信息當中,形成「數字化人」。人們往往對高新技術能作出迅速反應,但逃避現實,不願與人交往,對他人漠不關心,個人主義流行,安全感差;個人隱私雖具有一定匿名性,但傳播受眾面積大,速度快;各種變態行為、心理疾病增多;人與人之間缺少信任感,人性異化。
(5)貧富差距加大、「信息至上主義」流行、信息污染、信息欺騙等種種負面效應對未來社會都將產生不良影響,應當引起足夠重視與研究。
❻ 程序員以後的發展趨勢怎樣樣
程序員,現在國內喊得挺熱,但是其發展給與的空間確是狹小的!而且程序員是一個很累的職業,將來發展的機會也很少,如果還有別的選擇,請放棄做一名程序員!!!!
迷茫的程序員和中國軟體業
----2001年對於IT行業進入寒冬,中國的程序員們先打起了噴嚏。
----2001年年關,《軟體世界》記者劉興波關於程序員薪水問題的文章《質疑中國軟體業「高薪制「》及後續文章引發軒然波濤。在報刊、雜志上,職能部門和IT界的管理人員大都持肯定態度。加上先前人們以玄奘取經般姿態前往印度考察得出的要培養軟體藍領的輿論報道。於是乎,對程序員進行職能分化、薪水分化(大多數向藍領靠攏,降薪)、用政策引導教育系統培養軟體藍領、在兩年趕超印度等輿論報道紛呈出籠。好像中國軟體業打翻身仗的根本在於所謂的「軟體藍領」。但在網路上,以程序員為主的論壇里則對其大加伐撻,近乎血雨腥風。關於軟體業的發展以及程序員的發展前景的大批文章在網上廣為傳播,以至有網路擁塞之謂。這場關於程序員薪水和軟體藍領的爭論讓不少程序員對其職業取向和發展前景都產生了動搖。
----筆者也是一名程序員,出於對軟體行業的看好和對程序設計的偏好。投身於軟體行業,作了名程序員。但現在,卻因現實和夢想的巨大反差、中國軟體業和自身前景的迷離頗感彷徨和痛苦。一個行業的發展固然有起自身的規律,但在一個地區、一個國家的發展卻更多地依賴於輿論、政策等諸多社會因素。社會因素的作用會在行業的發展中成倍的反饋出來。沒有社會的大環境,軟體業的發展也無從談起。但不徵集大多數從業人員的意見,而由輿論界和相關部門閉門造車地制定政策,實難言好。畢竟軟體業最終還是要靠程序員來發展。程序員的迷離最終會是軟體業的迷離,程序員的痛苦最終會是軟體業的痛苦。
----朝陽初升的軟體業
----軟體業在計算機發展初期是嚴重依附於硬體,雖然重要,但並為成為產業。直到上世界六十年代產生的軟體危機催生了軟體工程,才作為一個產業得以迅猛發展。2000年,美國政府將銷售額在上一年達2200美元、僅次於汽車和電子工業的軟體產業從服務業列入製造業,其為美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充當了排頭兵。盡管軟體業已有四十多年歷史,其仍然是一個朝陽產業。隨著社會信息化的發展趨勢,隨著各種生產、消費設備的電子化、數字化趨勢,因其在事務處理中與在功能上邏輯等價的硬體相比有成本底、易實現、易擴展的優點,軟體業會得到更廣泛的應用。軟體業的重要性也為人之共識。相對於信息產業中的IC業,軟體業對技術積累和資金支持的要求要低一些(印度可為佐證,其信息產業的硬體基礎和資金均遜於中國,但其軟體業成為全球第二)。故中國這種人均資源匱乏,但人力資源相對低廉豐富的國家發展軟體業實乃上上之選。對於中國而言,發展軟體業已不單單是一個行業的發展。更重要的是可由此提升中國傳統行業的生產、運作水平(筆者曾聞:老外有時賣到中國的設備在硬體上與十多年前並無大不同,僅是更新了軟體系統,就又當新設備賣過來)。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要想讓地球的重心由西向東移,軟體業是最佳支點。這恐怕也是印度這個人均GDP300多美元的國家把IT牛皮地解為India』s Tomorrow的原因吧。
----全球的軟體業按開發模式和主要地區(軟體業由於產業群落影響和優惠政策吸引,極為集中)可分為:技術領導、產業支撐型——美國,軟體本地化型——愛爾蘭,外包服務型——印度,嵌入式開發型——日本、西歐。美國在系統軟體、服務支撐軟體、開發工具等核心領域了占據了80%以上的市場,引領著軟體業的方向。愛爾蘭則把自己當作美國軟體的歐化基地,為歐洲提高20多個歐化版本。日本的嵌入式開發則是應其消費類產品的數字化、娛樂化趨勢和通訊設備生產而生。西歐以瑞典、芬蘭、德國為代表在生產設備、高精儀器、通訊和搏彩游戲機等應用上進行嵌入式開發(那種更新了軟體系統,就又當新設備賣過來的生產設備、高精儀器多從此出)。
----中國軟體業的現狀和迷離前景
----現在談到中國軟體業時,總是與印度軟體業相互比較,是基於這兩個國家有很多相似性。在80年代中期,中印兩國軟體業並無太大差別。中國軟體業並未將印度軟體業放在眼裡,此乃拜中國高速發展之賜,我們戲言曰印度阿三(是就經濟而言,亞洲國家,日本第一,中國居二)。但到了現在印度軟體業成了全球老二,叫一向自大的美國人也不敢小瞧,蓋茨稱其為繼美國之後的下一個超級軟體大國。中國軟體業卻看起來是王小二過年了,增長率比起國內其他行業尚可自慰,比起其他軟體大國則相形見絀。國內67%的市場份額被外國巨頭拿走(的確就是拿,沒有被狙擊)而且是高端市場。企業在技術競爭力上與外國巨頭的差距是越來越大了。大部分軟體公司都是在進行一般應用開發,為事企業單位開發管理系統。開發工具是別人的,後端資料庫是別人的,絕大多數服務支撐軟體也是別人的(修路的利潤哪能跟提供大型工具的利潤比)。要不是中國盜版猖獗,很多小公司光買開發工具就夠嗆了。不僅僅是技術差距加大,連從業人員的士氣都大受影響。以前,開發出了產品雖然盜版猖獗,但大多贊譽有加,現在,有時連盜都不盜國產軟體。過去的程序員們也沒多富有,但常被不少愛好者追捧,聲望甚著,現在,大概只有出校門沒幾年的「青光「才為自己的程序員身份得意了。幹了幾年後,再不願說自己是光干編碼的程序員。中國的程序員們盡管並不認為自己的水平比印度同行差,但大都承認了軟體業與印度的差距。也沒人認為中國軟體業形勢大好,高歌猛進。至於中國軟體業為什麼會落敗於印度,已有不少總結,在此不表。來看一看業界人士們開出的在網上引發大爭議的救業良方。
----印度軟體業這幾年的迅猛發展吸引了全球目光,中國軟體業也不另外。業界人士紛紛以玄奘西行的架勢前往取經,這是理所當然。業界人士們取經的結論比較具共性的是:中國軟體業需要進行職能化分、大量培養軟體藍領、開拓海外市場等。進行職能化分、實施軟體工程、加強管理這些沒多大的爭議。爭議集中在軟體藍領這個新玩意上。
----在目前關於美國、日本、西歐等其他軟體發達地區的報道中沒見著軟體藍領這一劃分和論述(大師和普通人當然有別,哪裡都一樣)。這是個我們從印度帶回來的特產。原因是印度人用高中生在編程,再加上那幫傢伙軟體工程、項目管理搞的很好,居然能按時上下班,幾乎跟哪裡都不一樣。於是就得出一個軟體藍領的概念(是印度人首創,還是我們的新發明,待考)。可是我要提醒的是印度信息技術部部長2000年5月在華盛頓放言印度每年能向世界輸送20萬。美國現有IT人才簽證配額的一半被印度人占據,看來輸送的可不是一抓一把的高中生。老美還沒那麼苯。以印度現在的培訓體系現狀和實力,那幫高中生經過培訓是必然的了。他們可是在中學就接受扎實的計算機教育。我們的所謂的科班出身,不也是從高中拉了一撥人進行再教育嗎?我們的大學技術教育是不是比他們的培訓體系強,這我沒發量化比較。我倒知道譚浩強教授在一次計算機教育會議上說他對中國現在的計算機高手大部份是非計算機科班出身感到迷惑不解。非計算機科班出身的高手得大部分自學吧,還有不少超過天天接受計算機教育的。我也還知道印度IIT被稱為亞洲的MIT。我也還知道印度的培訓系統來中國幫我們培訓技術工程師。盡管業界人士對軟體藍領語帶不屑,但要真是我們的教育培訓比他們好,那倒是我們應以幫助第三世界兄弟的名義去幫他們。怎麼掉過來了。那種因為印度很多編程人員沒有大學學歷,就把人當作是一抓一把的高中生的人是否也太過皮相之見了。盡管他們不會告你行業污衊,但我建議有關人員在爆炒軟體藍領時先仔細斟酌一下,去考察一下別人受到的計算機教育再說不晚,程序員里沒幾個人跟你們搶「軟體藍領「這個詞的話語權。也許吧,他們的培訓系統比我們差,我們的認證培訓系統可以讓一個文秘專業的MM在一個月內拿MCSE,真是天才輩出!
❼ 雲計算對程序員的影響
了解清楚社么是雲計算,你就清楚了!
目前雲計算是新新事物,新新事物風險和機遇並存。
以直白的方式來表達:
雲計算是整合資源以即方式提供服務,它主要在三個層面體現技術和服務。
一個是硬體基礎設施層面,讓硬體資源以即方式提供服務;
(客戶要硬體環境資源,登錄資源池自己定製、然後交錢、最後獲取資源,用多少付多少錢;
付費對象是:應用開發者,企業IT管理者,應用平台供應商等。);
一個是應用平台層面,讓應用平台以即方式提供服務;
(供應商提高軟體平台,平台可以開發、部署、管理、監控應用,提供開放的類APP商店;
付費對象是:應用開發者。)
一個是應用層面,讓應用以即方式提供服務;
(應用開放商,把應用部署在應用平台,用戶可以去使用這些應用,按即方式享受服務和付費;
付費對象是:終端消費者。)
即方式服務:
像水電一樣,從你開始使用到你結束使用進行度量,你登錄應用入口就可以直接使用應用,
甚至不用在你本地安裝應用,就像打開水龍頭就可以用水一樣,然後付費,它本質是一種推
的服務、盈利模式。
所以,雲計算要學習就多方多面。
不過,他們的根本基礎還是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包括網路、硬體、軟體等,
只是硬體或平台會比較側重虛擬機、網格計算、分布式計算等方面的技術,
而應用會比較在意用戶體驗、大眾互聯方面,應用主要技術還是軟體開放技術,
特別可能會熱於android或ios或wm的WIFI移動應用的開發。
下一波的IT浪潮就是雲計算、物聯網、人工智慧、生物技術。
目前雲計算是新新事物,教學資源緊張是正常的,新新事物風險和機遇並存。
請相信機遇的東西確實是過了這個村,沒了這個店,雲計算目前就像初期的計算機專業一樣,
等它成熟了,等你看到它的發展了,那時候你就落後,只能在前人後面撿煙頭。
好好把握學習這個專業的機會,目前雲計算處於發展初期,等你畢業剛好是大展拳腳的好時機!
相信選擇這個新新行業有風險,但機會總是給第一個敢吃螃蟹的人。
~~~~~~~~~~~~~~~~~~~~~~~~
來自:廣州溯源—物聯網、雲計算、人工智慧---構建綠色未來
❽ 程序員會不會在不久的將來人才過剩
並不會在將來人才過剩。
程序員本身就是一個需求數量很多的職業,而且基本在各個方面都需要進行編程。
最重要的就是,現在互聯網技術十分先進,編程人員肯定會只增不減。
而且VR技術以及AI技術的發展,都需要高新的程序員,所以程序員人才永遠不會多。
只怕程序員的能力不足。
❾ 為什麼人人都需要學編程
因為學編程是個不錯的出路噠,非常好,可以看看這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