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一場戰爭到底能剩多少老兵呢
1937年8月中旬,王耀武第51師接到命令從漢中出發馳援淞滬戰場時,是齊裝滿員的兩旅四團(第151旅、第153旅)12000人。而從宜昌到達漢口整訓再趕赴上海的俞濟時第58師,則是已經完成部隊和裝備改制的「調整師」,也是下轄兩旅四團(第172旅、第174旅)的規模,按調整師的編制該師兵力定額為10923人,兩師9月間合組為第74軍。
所以從時間點上看,第74軍在武漢會戰後經過兩年的整補,期間完成裝備的人員的補充,尤其是傷愈老兵的歸隊和新兵的訓練,至1941年春才基本恢復元氣,方能在上高會戰中表現出色,真正做到了一戰名揚天下。要注意,在1939年6月之前第74軍只轄第51和第58兩個師,第57師並沒有參加萬家嶺戰役,該師是在上高會戰中防守不動如山才有「虎賁」之名。
毫無疑問,第74軍這支抗日鐵軍是抗戰時期最精銳的部隊之一,它的損失率肯定要低於平均線,而如果是戰斗意志和裝備人員較差的其他部隊,則作戰傷亡肯定要大大地高於第74軍,也由此得見抗戰期間我方的巨大損失。尤其是沒有現代的兵役制度,造成在南京保衛戰之後,只能大量使用毫無軍事訓練的壯丁補充部隊,有經驗的老兵越打越少,戰損更加遠高於日軍。
Ⅱ 紅軍長征路上的故事有那些
一、半碗青稞面
在荒無人煙的草地上,紅軍戰士只有可憐的一點青稞面做干糧。周恩來副主席和戰士們一樣,絕不多吃一點青稞面,還教育戰士們,為了能走出草地,北上抗日,一定要特別愛惜糧食。戰士們聽了他的話,都把僅有的青稞面裝在糧袋裡,拴在腰上。
青稞面越來越少了,戰士們只能用一點青稞面摻在野菜里煮湯喝。戰士吳開生的青稞面吃完了,已經餓了兩天,周副主席知道後,就讓警衛員把自己省下的青稞面給吳開生兩碗。他看著吳開生蠟黃的臉,語重心長的說:「這是革命呀!」
吳開生流著眼淚說:「我只要有一口氣,就要跟你走出草地,革命到底!」這天晚上又是狂風暴雨,用被單做成的帳篷自然擋不住風雨的襲擊。戰士們都淋成了落湯雞。周副主席命令戰士們都到他作為辦公室的帳篷里去休息。大家怕影響他工作,都不肯去。
他冒這大雨親自來了,說:「你們不去,我心不安。」周副主席的話像火烤暖了戰士們的心。這樣走了幾天,草原仍然無邊無際。青稞面吃完了,野菜吃光了,軍馬也殺掉吃了。戰士們只好燒皮帶吃,甚至把隨身帶的紙張咽下去充飢,紅軍陷入了極大的困境。
周副主席命令把僅存的半碗青稞面全部分給大家泡水喝:「那您吃什麼呢?」警衛員急了。周副主席兩只大眼睛放出了嚴峻的光芒,清瘦的臉上肌肉抖動著,「有同志們活著,就有我。只要多留一個戰士的生命,就給革命事業增加一份力量,拿出來分掉!」
這摻上一點青稞面的熱水,分到戰士們的手中。戰士們流淚了,這不足半碗的青稞面,是周副主席的心意和生命啊!戰士們又上路了,在茫茫的草地上。行進著摧不垮的鋼鐵紅軍。
二、強渡大渡河
1935年5月上旬,中央紅軍長征從雲南省皎平渡巧渡金沙江後,沿會理至西昌大道繼續北上,准備渡過大渡河進入川西北。
蔣介石急令第2路軍前線總指揮薛岳率主力北渡金沙江向四川省西昌進擊;令川軍第24軍主力在瀘定至富林(今漢源)沿大渡河左岸築堡阻擊;以第20軍主力及第21軍一部向雅安、富林地區推進,加強大渡河以北的防禦力量。
企圖憑借大渡河天險南攻北堵,圍殲中央紅軍於大渡河以南地區。大渡河是岷江的一大支流,河寬300米,水深流急,兩岸是險峻的群山,地勢險要,大部隊通過極其困難。5月24日晚,中央紅軍先頭部隊第1師第1團,經80多公里的急行軍趕到大渡河右岸的安順場。
此地由川軍2個連駐守,渡口有川軍第24軍第5旅第7團1個營築堡防守。當晚,紅1團由團政治委員黎林率第2營到渡口下游佯攻,團長楊得志率第1營冒雨分三路隱蔽接近安順場,突然發起攻擊,經20多分鍾戰斗,擊潰川軍2個連,佔領了安順場,並在渡口附近找到1隻木船。
25日晨,劉伯承、聶榮臻親臨前沿陣地指揮。紅1團第1營營長孫繼先從第2連挑選17名勇士組成渡河突擊隊,連長熊尚林任隊長,由帥士高等4名當地船工擺渡。7時強渡開始,岸上輕重武器同時開火,掩護突擊隊渡河,炮手趙章成兩發迫擊炮彈命中對岸碉堡。
突擊隊冒著川軍的密集槍彈和炮火,在激流中前進。快接近對岸時,川軍向渡口反沖擊,楊得志命令再打兩炮,正中川軍。突擊隊迅速登岸,並在右岸火力的支援下奮勇沖殺,擊退川軍的反撲,控制了渡口,後續部隊及時渡河增援,一舉擊潰川軍1個營,鞏固了渡河點。
隨後,紅1軍團第1師和幹部團由此渡過了被國民政府軍視為不可逾越的天險大渡河。
三、三次遇到母親
1934年,劉湘圍攻川陝蘇區。紅軍撤離時,紅軍戰士李中權全家9人參加長征。其中,李中權的父親李惠榮、母親王理詩、大哥李中泮、二哥李中池、妹妹李中珍在長征途中先後犧牲。1937年,兄妹在陝北團聚時,只剩下4人。雖然和母親同在長征隊伍中,但李中權和母親只有過3次短暫相見。
第一次是在1934年春天,當時母子兩人已經知道李中權父親的死訊,但都向對方隱瞞,最後還是母親告訴了李中權。由於任務在身,李中權匆匆離開了母親。
第二次見面是在1936年3月,李中權在寶興縣意外遇到母親,那時正准備二過草地。母親拉著他的手,高興得顧不上回答他的問話。李中權沒有告訴母親二哥李中池、五妹李中珍夫婦的死訊。第二天一早,隊伍就要出發了,李中權又一次匆匆和母親告別。
第三次見面是在1936年6月,在西康省丹巴縣東邊耳時,李中權當時任紅四方面軍大金川獨立二師政委。行軍路上遇見了母親、一個弟弟一個妹妹,李中權留下自己的戰馬和部分干糧,含淚而去,不忍回頭。
李中權後來回憶當時的情形說:「母親面容極度憔悴,神情憂郁,只是獃獃地望著我,似乎累得已經不能開口了。」雖然憑著驚人的毅力和戰馬的幫忙,李中權的母親和弟弟妹妹翻過了雪山,但1936年7月7日,在西康草地爐霍縣,李中權的母親再也走不動了。
幼小的李中衡、李中秋兄妹掩埋了老人,帶著老人留下的拐杖,一直走到陝北。
四、金色魚鉤
一九四五年秋天,紅軍進入了草地。由於三個小同志得了腸胃病的關系,所以指導員就讓炊事班長照顧他們。三個病號一天只走了二十里路,到了宿營地,班長就到處挖草根,和著青稞面給他們做飯。不到半個月,青稞面全吃光了。飢餓威脅著他們。
雖然班長到處找野草、挖樹根,可光吃這些怎麼能吃飽呢?班長眼看著他們瘦了下去,整夜整夜的合不攏眼。有一天,班長在河邊洗衣服,忽然看見了一條魚躍出水面,他急忙找出一根縫衣針,彎成了個鉤,讓三個同志吃上了新鮮的魚,喝上了魚湯。
可有一位小同志注意到在他們吃魚的時候,班長從來不吃東西。後來,這位小同志發現班長在吃他們吃剩下的食物,眼淚就禁不住流了下來。眼看就要走出草地了,班長卻餓暈過去了,三個小同志急忙去釣魚,做湯,可班長還是為了他們而犧牲了。
五、半截皮帶
紅四方面軍戰士周廣才,十三四歲參加長征。過草地的時候,干糧野菜、槍皮帶都被戰友們吃光了,開始輪流吃周廣才的皮帶。估摸著要走出草地了,他哭泣著懇求戰友:「不吃了,同志們,留著做個紀念吧,我們帶著它去見毛主席」。
就這樣,這條被吃了一小截的皮帶留存了下來。為緬懷先後犧牲的戰友,周廣才一直珍藏著這條皮帶,還在上面燙了「長征記」。
Ⅲ 軍團戰爭常用的命令是什麼
-ur(唯一種族):每個族只能被選擇一次(包括對方的隊伍,也就是對戰雙方沒有一樣的種族)。
-dr (復選種族):默認每一方種族唯一,使用此命令每個種族能被每個隊伍多選擇一次。
-sm (無新種族):如果你覺得新種族不平衡可啟用此命令。
-banX (禁用種族(X填1或2)):由玩家1和玩家7每人選擇1個或2個種族。
-itX(收入間隔):調整收入間隔為X秒
-nb (無獎勵金):殺死單位和摧毀建築都不會獲得金幣獎勵。
-ntb(無財寶箱):無法建造財寶箱。
-nt (無需稅率):玩家不需要為收入納稅。
-ht (調高稅率):玩家要為他們的收入繳納更高的稅額。
-co (出現金幣):使用此命令出現金幣。
(3)老兵接到軍團命令擴展閱讀
軍團td5.15隱藏單位:
雙龍+蛋殼=聖龍
減速樹+噴火=再造大兵
減速樹+機槍=藍幽靈
8老兵殺188+騎士+11級聖騎=佛丁(會員許可權)
大回復光環+大薩爾殺敵188=古爾丹(會員許可權)
開局4大角鷹全賣再造2大角鷹=不滅鳳凰
Ⅳ 戰爭中,是如何讓士兵做到絕對服從命令的
古代戰爭弓弩對射是常態,雙方軍隊中真正能直接近戰的機會不多。交戰時通常都會先用弓弩進行遠程射擊,或者封鎖包圍,等待對方糧草斷絕,不會輕易的投入正面對決。精銳部隊打頭沖鋒
在古代冷兵器戰場上,交戰雙方排成整齊的軍陣,相互沖擊、擠壓、碰撞。排在軍陣前列的軍人一般首先承受攻擊,往往傷亡率要比後排的要高得多,尤其是騎兵沖擊軍陣的時候,高速相撞更是慘烈無比,很可能雙方前幾排士兵都會全部陣亡,在一些寫實的冷兵器戰爭電影常有類似的場面。那麼問題來了,既然同為士兵,為什麼有的在前?有的在後?是根據一定原則安排還是純粹隨機的?前列士兵為什麼明知危險還甘願站在第一排?
▲草木皆兵
精銳部隊不是天生的,如何才能把普通軍隊打造成精銳部隊?而且怕死是人本性,精銳老兵如果面對必死的局面,也可能會權衡利弊,產生逃跑的念頭。如何才能把士兵牢牢約束在軍陣前列?說到底還是要靠嚴明的軍紀。所謂軍紀嚴明,無非是厚賞和重罰。
▲手持敵軍首級的士兵
軍中常見賞賜一般有斬首、斬將、奪旗、先登等事由,在許多朝代,斬獲敵人首級所得賞賜都是極為豐厚的。秦法以首級論功,斬獲敵軍甲士首級一枚,加爵一級。明朝也採用此法,“宣德九年,定南方殺滿賊例:凡斬賊首三顆以上及斬獲首賊者,俱升一級;斬首二顆,俘獲一二人,斬從賊首一顆以上及目兵兵款有功者,俱加賞不生。”(《武備志》)
▲戚繼光鴛鴦陣
戚家軍斬首一級賞銀三十,這在當時絕對算一筆很大的財富了。站在前排的士兵,割取敵人首級的幾率自然要大得多,然而這樣也會造成一些混亂,“凡臨陣的好漢,只有數人,每斬獲首級,常是數十百人叢來報功,再不想你一起人退來報功,使眾兵相望誤認是敗走,大家都走了”。(戚繼光《紀效新書》)為了不讓別人搶功,混戰中前排士兵往往持人頭退到後面報功,導致全軍敗走。
▲先登死士
雖然戚繼光後來制訂軍法嚴禁此類事情發生,如另有專人割人頭,斬首數算全隊功勞等,可是不可否認,在之前漫長的歲月里,搶人頭領軍功是那些最彪悍的士兵站在前排主要驅動力之一。除了厚賞斬首之外,戰場上奪旗、攻城時先登都能得到極為優厚的賞賜,“明日且攻亭,有能先登者,仕之國大夫,賜之上田宅。”(《韓非子》)萬曆援朝明軍攻打平壤時,李如松開出賞格,第一個登城的賞銀五千兩。
▲中原王朝軍隊列陣對付游牧騎兵
所謂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如此優厚的賞賜足以讓人趨之若鶩了。不過話又說回來,這種情況畢竟是少數,大部分時間還是需要有人當肉盾,抵擋騎兵的強力沖擊,這時好像也沒什麼獲得賞賜的機會,而且也不是每個人都要錢不要命的。
▲轅門斬首
真正讓士兵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不敢擅離職守的,還是嚴酷的軍法。宋朝軍法規定“臨陣,非主將命,輒離隊先入者,斬。”明朝戚家軍軍法規定,“凡一人對敵先退,斬其甲長。若甲長不退而兵退,陣亡,甲長之家從厚優恤,余兵斬首。”在這種情況下,逃跑基本上必死,拚命還有一線生機,就算陣亡了,家屬還能得到優厚的撫恤,畢竟這筆帳是人人都會算的。
▲宋金郾城大戰
總而言之,在厚賞與嚴苛軍法的刺激與約束下,士兵在戰場上只能絕對服從軍令,不論被安排在什麼位置。經過嚴酷戰爭考驗活下來的,漸漸都成了經驗豐富的百戰精兵。一般的戰斗絲毫不能讓他們動搖半分,就算遇到強大的敵軍,也只有咬緊牙關堅持到底,直到有一方的戰斗意志徹底崩潰。所以古代打仗最容易出現的情況就是一方越打越順,因為戰敗的一方總要拿相對菜鳥的新部隊去對抗戰勝一方已經富有戰斗經驗的老兵。其結果只是幫助其增加經驗值與士氣還有信心。當然,如果一支強軍在某次會戰中傷亡慘重,也很容易一蹶不振,因為核心的、能站在第一排的骨幹老兵沒有了……
Ⅳ 一老兵與部隊失散數十年,1979年為何親自找到開國上將
引言
眾所周知,我國曾經度過一段黑暗艱辛的日子,無數戰士為了將黑暗驅逐出去,在一線英勇地拼搏著。也正是因為有了他們的奮斗和無畏,才會換來大家今日的和平與安定。建國之後,倖存下來的戰士大多受到了國家的優待,但是還有不少戰士,依舊沒有受到應有的待遇。今天要向大家介紹的這位戰士便是其中一位,他叫盧子美。
結語
這位老兵能夠在去世之前滿足恢復身份的心願,實屬不易。而我國也正是因為有無數像盧子美老人一樣信念堅定的戰士,才會打贏一場場艱苦的戰斗。同時,肖華與盧子美之前濃厚的戰友情也讓不少人羨慕。畢竟很多人在自己發達之後,都會拋棄曾經共患難的朋友,而我國的革命戰士卻沒有這么做。
Ⅵ 二戰日本有個非主流軍團叫:大阪第四軍團,誰有更多的信息
你可以網路 這是日本最和平的軍隊 基本上0傷亡
Ⅶ 長征中的故事
小英雄的不多哦
---- 紅軍長征的故事
-- 紅軍長征的故事
我們的賀主席
1935年12月19日中午時分,賀龍率領的第二軍團部分主力,從管竹進入岩石鄉。三個穿灰布軍衣、身背短槍的戰士來到三房院子,見一婦女抱著小孩慌慌張張走進自己家裡。戰士跟著走進她家堂屋,見她房門緊閉,便輕輕地敲門說:「嫂子,請你不要害怕,我們紅軍是為老百姓服務的,請你開開門,我們有事和你商量。」青年婦女叫歐陽香元,丈夫在外做挑夫,她聽到敲門的聲音不是很
急,喊話的聲音也很平和,就開了房門。戰士見她屋內還有一間空房,便提出:「嫂子,今天晚上借你這間空房搭個鋪住一晚上,你看行不行?」歐陽香元雖沒有完全聽懂他們的話,但知道他們是要借房子住,於是臉上露出了同意的笑容。
過了一會兒,有位戰士領著一位身材高大魁梧、身穿蘭布長衫、留有八字鬍子的人來到了歐陽香元的家門口,後面跟著二三十個穿灰布軍衣、背短槍的戰士,在禾坪里整整齊齊地站成兩排。那個八字鬍子對大家講:「我們紅軍是窮人的隊伍,是為人民求解放的,我們有鐵的紀律,大家千萬要注意,不能進年輕婦女的卧室內;」接著又講,「我們紅軍無論走到那裡,都要關心群眾,愛護群眾,群眾家裡的東西未經主人同意不能搬動,借東西一定要還,損壞和丟失東西一定要照價賠償,這樣我們才能取得群眾的信任,才能團結群眾去打倒蔣介石賣國賊,打倒日本帝國主義。」
歐陽香元從戰士們的表情上,看出八字鬍子是個大官。聽他講話句句為老百姓著想,認定紅軍是好人。她懷著興奮的心情走到院子里去,把那個八字鬍子講的話告訴別人,直到天快黑時才回家,她走到堂屋門口見地上搭起了鋪,那個八字鬍子和另外兩個人在煤油燈下看地圖,一邊看一邊比比劃劃。她想知道那個大官是個什麼官,於是走到門外悄悄地問一個小戰士:「那個穿蘭布長衫、留著
鬍子的是你們的什麼人?」小戰士輕聲地告訴她:「是我們的軍團長,蘇維埃政府的賀主席,我們都喊他賀老總。」她聽後心裡嘀咕,原來他是個大官,難怪戰士們都規規矩矩聽他講話。
她走到房內,一位女戰士非常和氣地請她坐下,像親姐妹一樣和她拉起了家常。在交談中她問女戰士:「你是哪個的老婆?」女戰士很爽快地告訴她:「我是賀龍同志的愛人,今晚住在你家,真麻煩你了。」她知道了住在她家裡的是紅軍的大官賀龍主席一家人,不好意思地說:「這房子不好,沒有好好收拾,真對不起你們,」女戰士說:「等打完仗以後,窮人就有好房子住了。」
第二天清早,部隊要走了,有些戰士在收拾行裝,有些在打掃衛生,有個戰士走到歐陽香元嫂嫂雷青菊面前(住她對門)再三詢問是否有損壞和丟失的東西,雷青菊講:「只有一個木臉盆沒看到。」那個戰士不一會拿了一個銅臉盆對她說:「如果找不到就用這個臉盆,找到了就留做紀念,紅軍的紀律都是賀主席規定的,你一定要收下。」賀主席和戰士們走時,群眾都含著熱淚相送,戰士們
也不時地回頭,依依惜別。 『
幾十年過去了,歐陽香元沒有忘記當年的「賀主席」。1956年,她看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元帥的掛像時,一眼就認出了當年住在自己家裡的賀主席,高興地說:「你們看,我們的賀主席又回岩山來了,又到我們家裡來了。」
可敬的先烈
第二、六軍團自從撤離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後,國民黨的軍隊始終跟蹤他們、搜索他們,妄圖把他們消滅在長征途中。12月21日中午,從高沙開往花園的第六軍團,有的在李家渡一帶休整,有的在行進途中。戰士們雖然頭上都用樹枝、綠葉作了偽裝,但國民黨飛機還是發現了目標,喪心病狂的投下了6顆炸彈,20位戰士當場光榮犧牲,數十名戰士受傷。
當時年僅12歲的王康元正趕著牛回家,一位紅軍戰士見狀,急忙跑過去,屍把將王康元按倒在地,用自己的身體掩護他。王康元安然無恙,而那位戰士卻血流如注。王康元的叔父王仁德知道後,深為紅軍戰士舍已救人的精神所感動,為了報答紅軍戰士的救命之恩,他冒險同李明生、劉大炳等20多個貧苦農民一道,將烈士的遺體安葬在蛇形山一塊空地上。但紅軍走後不久,一些土豪劣紳心懷鬼胎煽動說,「紅軍葬的地方是『風水寶地』,是李家渡的『龍脈』所在。現在『龍脈』挖斷了,『龍神』不安,只有把紅軍的屍體挖出來,丟到河裡去,才能保住『龍脈』,恢復『風水』。」為了粉碎土豪劣紳的陰謀詭計,貧苦農民鄧成竹等人連夜將紅軍烈士的棺木移葬到松濤滾滾的長嶺界,周圍栽上蒼松翠柏。被紅軍救了命的王康元,每年清明節去烈士墓前祭掃。1972年他擔任西中大隊黨支部書記後,積極倡議並在公社黨委的領導下,帶領本大隊和李家渡的幹部群眾,整修了烈士墓,在墓前豎起一塊烈士紀念碑,刻上「長征烈士之墓」六個大宇,兩側刻有兩副對聯,一副是「生的偉大,死的光榮」,另一副是「繼承先烈志,永作革命人」。洞口縣委和縣政府已將烈士墓做為全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幾
十年來,幹部、工人、農民、學生經常去墓前瞻仰、憑吊學習先烈精神,繼承先烈遺志,為建設社會主義國家做貢獻。
討還血淚債
舊社會的廣大農民,飽受土豪劣紳的壓迫和剝削,掙扎在死亡線上。紅軍打擊土豪劣紳,為貧苦農民求解放,因而得到他們的真誠擁護。
岩山鄉沙坊院子有個土豪叫付升庭,長有一臉麻子,為人專橫殘忍,欺壓窮人,群眾都叫他升麻子。他的五個兒子個個兇殘如虎,群眾稱他們是「五老虎」。1931年,升庭麻子准備修新屋,找來新化方師傅給他燒磚瓦。可憐方師傅辛辛苦苦一場,不但未得分文工錢,還要倒貼伙食。一氣之下他推倒磚瓦垛子,滿腹怨恨回新化去了。1935年,他參加了紅軍。12月19日,部隊在岩山宿營,他
把當年在付家的遭遇和當地農民受付家欺壓的情況,向部隊首長做了匯報,首長同意他帶三名戰士去找升麻子算帳。他們操小路走到沙坊院子,把正准備逃跑的升庭麻子抓住。附近群眾聽說紅軍抓住了作惡多端的升麻子,喜得奔走相告,紛紛向紅軍首長揭發升麻於的罪惡。首長派出一位戰士領著貧苦農民到升麻子家裡,打開了付家的糧倉,把糧食分給了群眾。第二天紅軍離開岩山時,把升麻子
押到綏寧縣李熙橋處決。
紅軍第六軍團在石江處決了一貫包攬訴訟、敲榨勒索的王文祥;鎮壓了高沙鎮街上被稱為「三王五霸」之一的大惡霸、土匪袁寬:將石背鄉的土豪財主尹成哉、花園鄉罪大惡極的鄧星芳、拒絕給紅軍派糧的反動保長鄧陳卓三人,押到綏寧縣武陽處決。廣大群眾拍手稱快,感謝紅軍為自己伸了冤,討還了血淚債。
軍民魚水情
紅軍到洞口之前,國民黨反動派與地方反動勢力製造了很多謠言,不少農民躲進山裡。紅軍以遵紀愛民的實際行動,解除了群眾的顧慮,很快,大家都回來為紅軍戰士解決吃住問題,十分親熱。
開始岩山街上很多店門都關得緊緊的,後聽到紅軍戰士親切地喊:「老鄉們不要怕,我們紅軍是窮人的隊伍,不會拿你們的東西,如果你們有什麼吃的就賣給我們一點,我們照價付錢。」有些人從門縫中看到紅軍戰士規規矩矩,蹲在街上,誰也不去敲店門。於是有的就拿出煮熱的紅薯放門口賣,戰士們不講價,說多少就是多少,只多交不少交。消息傳開後,店門都開了,能吃的東西都擺出來了,附近群眾家裡有能吃的,都拿到街上賣。有幾位戰士走到林玉元老大娘面前輕聲說:「大娘,天氣太冷,今晚上我們想到你家裡避避風寒。」大娘滿臉笑容表示歡迎,戰士們放下背包,就動手打掃衛生,挑水劈柴。晚上,林大娘見幾個戰士在燈下擺著白布比劃,她猜想是把布剪做包腳布,就把「坐月子」的媳婦喊來一起幫忙,母女倆人熬了一整夜,共做好10雙布襪子,正好每人一雙。第二天戰士們臨走時再三向林大娘道謝,送給他一些白布、一床印花被面和兩個圓瓷缸作為紀念。
紅軍關心群眾,愛護群眾的感人事跡,深深地感動了群眾,廣大農民群眾從各個方面關心、愛護紅軍。石江縫紉師傅邱國才與其他11位師傅一起,連夜趕制軍帽120頂。紅軍給他們每人一塊銀元,他們心情非常激動,你一言我一語,湊成一首詩:「紅軍來到石江鎮,痛打土豪和劣紳,財主心怕膽又驚,窮人精神大振奮,軍民連夜作軍帽,同心協力殺敵人。」花園馬家院子鄧大媽同兒媳曾冬娥在山邊土裡鋤草,聽到山中有微弱的呻吟聲,鄧大媽立即放下鋤頭去山中尋找。果然發現一個約20歲年紀、頭帶八角帽的紅軍戰士(瀏陽人)躺在地上,她用手一摸額頭,好燙手,又見他右腳傷口已開始流膿。她心想不能讓親人在野外活活凍死、痛死、餓死,一定要想辦法救他。她喊來兒媳一起扶著傷員回到家裡,讓他躺在兒媳床上,兒媳拿出丈夫的藍布舊衣服給他換上。大媽告訴傷員安心養傷,如發現有外人來就裝啞巴,要兒媳認他是自己的丈夫(兒媳的丈夫在貴州做挑夫)。安排好後,大媽每天上山采葯,精心護理,一周後戰士的傷基本治好,他告訴大媽要去趕部隊。臨走那天,天剛亮大媽就起床為他准備好路上吃的東西。戰士對大媽說:「大媽,你就是我的親娘,我一定永遠記住你的恩情,革命勝利了,我一定來看望你老人家。」戀戀不舍,揮手告別。
跟著紅軍走
廣大群眾切身感受到紅軍是自己的隊伍,是自己翻身求解放的靠山,紅軍的道路就是自己走向解放的道路。於是,不少貧苦農民紛紛送子弟當紅軍,中青年更是積極踴躍,要求跟著紅軍走。李家渡的貧苦農民,看到20個紅軍戰士在敵機轟炸下光榮犧牲,滿懷為烈士報仇的憤怒心情和為自己求解放的強烈願望,積極報名參加了紅軍。西中村的鄧星怡、鄧正仁、吳老曬,盲田村的鄧星開,新興
村的劉老細,木井村的陳松青,圳上的羅玉等都跟著紅軍走了。洞口街上鄒玉和、王順生兩位縫紉師傅,被請到花園給紅軍製作軍服,他們深為紅軍的精神所感動,毅然跟著紅軍走上了長征路。
據解放後全縣初步統計,當年跟著紅軍走的有20多人。他們為革命做出了貢獻。其中:有壯志未酬而犧牲在長征途中的革命烈士,有在抗日前線流盡最後一滴血的民族英雄,有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和社會主義建設貢獻畢生精力的人民功臣,如石江鎮的王振貴,當年30歲,參加紅軍後編入第六軍團保衛局,在17年的戎馬生涯中南征北戰,榮獲「人民功臣」、「解放華北」、「解放西北」的紀念勛章各一枚,1952年轉業到新疆工作,1965年離休,1966年元月回洞口老家定居,撰寫了「夜渡金沙江」、「翻過大雪山」、「六十年春秋話往日」等革命回憶錄。
Ⅷ 已經宣布退伍命令的老兵,部隊還可以給予處分嗎
完全可以。因為宣布退伍命令後,很多老兵會出現各種放鬆情況,嚴重者可能導致違法事件的發生,必須在離開部隊前得到有效控制。而且即使宣布退伍,在沒有將檔案移交地方政府之前,依舊還屬於部隊人員,出了事件部隊還是要負責的。
Ⅸ 拿破倫滑鐵盧戰役為什麼失敗了求大神幫助
(一)輕敵:當時法軍統帥拿破崙自信到了幾乎輕敵的程度。他一直擔心的不是能不能擊敗威靈頓,而是威靈頓是不是會繼續逃跑。為此,拿破崙在17日深夜和18日凌晨兩次起身偵查威靈頓的動作,以防其趁夜撤退。第二天清晨,拿破崙在吃早飯時還表示:"我們獲勝的機會至少是百分之九十,而失敗的可能性不到百分之十。英荷聯軍統帥威靈頓則是一個冷靜而謹慎的人,但條件允許時,他又敢於大膽進取。當時威靈頓已經收到了布呂歇爾的來信,告知普軍第4軍准備在黎明出發,對法軍右翼發動進攻;第2軍將緊隨其後。這樣,威靈頓要求增派的2個軍的兵力很快就可到達。同時,普軍第1軍和第3軍也將隨時做好戰斗准備。(二)戰術:威靈頓是一名防禦戰的專家,特別擅長利用地形上的優勢,吸引敵人先行進攻,自己則注意節約兵力。待敵人出現混亂之後,威靈頓再發動反攻。他最為領先時代的一點就是,面對火力旺盛的敵人,威靈頓會將自己的部隊布置在反斜面上,以抵消敵人的炮火優勢。林尼之戰前,威靈頓看到普軍陣地被設在正斜面上,等待著法軍炮火的全力打擊時,就曾嚇了一跳。當時他對身邊人說:"如果他們在這里打,一定會被揍得夠嗆!在滑鐵盧之戰中,英荷聯軍被大量的布置在反斜面陣地上,讓拿破崙引以為傲的炮兵優勢大打折扣。威靈頓戰術目標是,先讓埋伏在前斜坡上、隱蔽高高的莊稼之中的散兵和線膛槍射手殺傷和襲擾法軍。然後用炮兵轟擊法軍的進攻縱隊,最後等法軍沖上山脊之時,等待他們的將是步兵的排槍和騎兵反沖擊。 (三)士兵素質:當時的法軍士兵的素質已經大為下降,當年在奧斯特里茨創造輝煌、在耶拿勢如破竹的法軍老兵已經所剩無幾。連由1.85萬人組成的精銳近衛軍中都有4000 名新兵。騎兵的素質更為悲慘,原有的精華早已在1813年損失殆盡,不到15000人的騎兵大部分是沒怎麼上過陣的新兵。甚至很多騎兵基層指揮官的兵齡還不到2年,投降或被俘的經歷遠多過勝利。相比法軍士兵的稚嫩,英軍中老兵的數量非常多。比如皮克頓爵士的第5師 5000名士兵幾乎全都久經沙場的老兵。蘭伯特少將的第10旅的2300人中有2200人是老兵。在滑鐵盧的戰場上,英荷聯軍的騎兵兵力要略多於法軍,質量也要高於法軍。現代養馬業和現代騎術都發源於英國,所以英國騎兵擁有歐洲質量最好的戰馬,騎術劍術也要優於當時法軍士兵。 (四)裝備:英軍炮兵掌握著兩種法軍還未掌握的新技術--榴霰彈和火箭!榴霰彈是當時英軍所獨有的一種彈種,它由英軍中尉施拉普奈爾(Shrapnel)於1803年發明,並以發明者的名字命名。榴霰彈結構似榴彈,原理似霰彈,當時只有英軍使用。它既適於加農炮也適於榴彈炮,是此後一個世紀里炮兵最好的殺人武器。霰彈的缺點是小彈丸擴散太快,導致有效射程太短。但是能較為集中地打擊目標。因此榴霰彈可以在1400碼的距離上有效地對付幾乎除了散兵線以外的所有戰斗隊形。法軍步兵的行軍速度是每分鍾120步,走完1000碼大概要10分鍾,而熟練的炮手每分鍾能開火2到3次。因此,進攻的法軍要多承受20到30發榴霰彈的攻擊。特別是在大雨過後,不適合使用實心炮彈的滑鐵盧戰場上,榴霰彈讓法軍付出了遠比設想要多得多的傷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