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程序命令 > 北約程序員

北約程序員

發布時間:2022-04-21 07:44:42

1. 混沌計算機俱樂部的間諜曝光

看到斯多被黑客折磨得寢食難安,他的女朋友瑪莎·馬休斯想出了一條妙計。
瑪莎是一位24歲的伯克利法學學生,她生性安靜,與斯多的狂躁形成鮮明對比。她建議說,既然這個電子流氓對軍事機密如此感興趣,為什麼不利用這一點設個套?搜集一些政府的公開文件,把它們偽裝成絕密軍事情報,然後放在LBL的計算機里作為釣餌,何愁魚兒不上鉤呢?斯多恍然開竅。
兩人立即著手搜集了好幾百頁枯燥的政府文件,為這些文件單獨建立了一個賬戶,每個文件都被精心地重新命名,使看到的人以為它們是在描述一個協調「星球大戰」研究的新網路。在其中一份文件里,他們甚至插了一封信,邀請人們寫信索取進一步的信息,包括《星球大戰網路連接須知》、《1986一1988年星球大戰網管理計劃》,甚至《星球大戰網路成員秘密名單》。斯多把這些文件進行了巧妙的安裝,使得只有他和任何假冒系統管理員的人才能看到。剩下的事情就是守株待兔了。
幾天後,黑客照例到LBL巡視一番。果然,他在幾分鍾之內就注意到了有關星球大戰網的文件。他在裡面「淘」了1小時之久,這使他終於露出了狐狸尾巴。在這么長的時間里,追蹤者得以成功地查到他的電話。他住在漢諾威的某個地方。
1987年6月27日傍晚6點,位於漢諾威的福克斯公司依然是一片繁忙景象。公司總裁烏都·福洛爾正要下班回家,門鈴響了。門外站著7個人——2名聯邦刑事部偵探,4名不來梅警察,還有一位地區檢察官。檢察官向福洛爾出示了搜查證,罪名是電腦詐騙,而嫌疑犯則是馬庫斯·赫斯。
福洛爾吃驚不小,他知道赫斯骨子裡有股冒險精神,所以聽說他從事黑客活動並不感到意外。但許多程序員都愛好入侵計算機系統,這是預料中的事情,甚至還可以說,赫斯的部分工作就是檢驗系統的安全性。福洛爾怎麼也不能相信,赫斯犯下的罪行有這么嚴重,需要興師動眾前來調查。
赫斯也很吃驚,但並不慌亂。警察搜查了他的辦公室,又驅車前往他的公寓搜查。兩小時後搜查結束,赫斯一刻也沒有停留,徑直去了一個酒吧參加黑客們每周一次的聚會。在會上,他對剛剛發生的事情隻字未提。第二天他照常去上班。
但經過這場事變,赫斯不再進行黑客活動了,但他並沒有停止向卡爾和瑟吉提供軟體。這筆錢來得太容易了,許多軟體他不過是從福克斯公司的計算機上拷貝下來的。
與此同時,斯多越來越不耐煩。第一次追蹤成功已經過了5個月,但當局卻連調查進行到哪一步都不讓他知道。
最終,在6月底,斯多接到了聯邦調查局的電話,告訴他已經抓住了那名黑客,他的家和辦公室也被搜查過了。但他們仍拒絕透露黑客的名字。既然黑客已經就擒,LBL就不必再設釣餌了。於是斯多立即更換了實驗室的口令,加強了安全防衛。神秘入侵從此消失了,斯多也恢復了他的日常工作。他和同事談起這起計算機入侵的道德含義。斯多認為,計算機網路是科研人員、計算機專家和學生共享信息、合作研究甚至談情說愛的工具,用戶必須相互信任。隨著網路的擴張,這種信任感也必須加強。那麼,如果類似漢諾威黑客的傢伙出來濫用網路,計算機專家怎樣才能建設和維護像互聯網這樣的開放網路呢?對斯多來說,這一事件暴露了一個難以走出的困境:要安全還是要信息交換?
他開始考慮寫作一本書,描述他追蹤西德黑客的過程。1988年初,他整理出一份寫作提綱,並為一家計算機雜志撰寫了一篇技術論文。但4月的時候,就在這篇論文得以發表之前,一份名為《迅捷》的德國雜志捷足先登,披露了漢諾威黑客事件。很快,《紐約時報》也在頭版刊出西德黑客的故事,並提出利用網路從事間諜行為的可能性問題。LBl 為此召開了記者招待會。
幾天之內,有關西德黑客在機密的美國計算機系統中橫行無阻的消息就傳遍了各地。一個機靈的記者甚至設法打聽出赫斯的名字予以公布。許多媒介打電話到他家裡。
赫斯竭力躲避記者。他猜想他在LBL的黑客活動被迫蹤了,但他沒有想到他受到斯多如此嚴密的監視。《迅捷》的報道更令他大吃一驚:上面赫然登出他坐在電腦前的照片!那是通過他公寓的窗戶偷拍的。
這一事件本來會被人逐漸遺忘,如果不是出現了那份電傳的話。
1988年初,慕尼黑警察局想在慕尼黑和威斯巴登的聯邦警察總部間建立一條高速數據專線,以傳輸電傳信息。由於電傳通訊的特殊要求,編程工作既費力又不討好,警察局請利多富公司(NixdOrf)來做,利多富則把它轉包給柏林的一家小軟體公司。湊巧的是,這是潘戈新開的公司。此時的潘戈還在技術大學讀書,但他已經放棄功課一心追求金錢。他開玩笑說自己已成了雅皮士。
潘戈的公司正愁沒活干,當然不會放棄送上門的機會。潘戈覺得此事十分滑稽。他,一個西德有名的黑客,為蘇聯人服務的「左翼人士」,現在開始為警察局效力了!他的同事幫助警察局架好了線,然後請慕尼黑警察局輸送一段電傳樣本,以便拷貝到磁帶上,帶回柏林試驗用。這位同事把電傳列印出來給潘戈看,潘戈十分得意。上面有一封紅色旅發給西德研究部長的恐嚇信,還有兩位警察局高級官員的旅行日程,附帶計劃中的保安措施。當海格巴德到柏林來訪友時,潘戈忍不住把電傳拿出來炫耀一番。
海格巴德此時的處境每況愈下。他屢次進出精神病院的戒毒中心,對他頭腦中的幻想更加堅定不移。他認定艾滋病的縮寫AIDS的真實含義是「反光明會摧毀系統」,而自己正是艾滋病的起源,上天讓他感染上這種病毒是為了徹底消滅光明會。他的毒痛越來越重,因而,當一位漢堡的記者找到他挖掘有關計算機入侵的材料時,他告訴他們,自己是最強大最有才能的黑客之一,但他們必須高價收買他的故事。
他聲稱沒有任何東西能阻止他的入侵。記者們想親眼見識一下海格巴德的本事,就給了他500馬克,讓他到漢堡的一家高級飯店住一晚。他們甚至還出錢讓潘戈來了一趟。西德黑客對媒介的這種做法習以為常:他們一向靠泄露秘密換取報酬。記者們告訴海格巴德和潘戈,如果故事能在(迅捷》之類的雜志上刊出,他們還會付更多的錢。
在漢堡的飯店裡,海格巴德對記者發表了一通黑客宣言,當然不乏海格巴德·西萊恩上尉和光明會之類的故事。他透露,美國國家安全局正准備發動未來戰爭——一場以「軟炸彈」即電腦病毒為武器的電腦戰。「是的,」海格巴德總結說,「這場電腦戰,我們的軟戰爭,已經開始。」
但當記者請海格巴德坐到計算機前時,他根本無法證實自己的神話。他試圖進入好幾個地方的電腦系統,但都悲慘地失敗了。他知道自己必須拿出更有說服力的東西。
所以,他想到了潘戈給他看的那份電傳。他向記者炫耀說,黑客們甚至打入了慕尼黑警察局的系統。
這時已是1988年7月,黑客故事已發表了3個多月。報刊上有關此事的喧囂仍未平息,潘戈開始害怕。他對「星球大戰網」的事情一無所知,但全西德的人都在談論間諜案,這使他十分不安。他與海格巴德議過此事,但海格巴德已陷入瘋狂狀態,對許多記者胡言亂語。他對道伯抱怨海格巴德的多言,道伯安慰他說,沒有人會相信海格巴德說的話。
然而西德電視記者阿曼和萊哈特聽說了海格巴德的電傳故事,徑直到柏林尋找潘戈。阿曼深信漢諾威黑客案與蘇聯有關,所以,當上司安排他采訪黑客潘戈時,他立刻答應了。潘戈對記者們講述了電傳故事的真相。很好,記者們說,但他們現在想了解有關赫斯的情況。
「你跟赫斯熟悉嗎?」
「我根本不認識他。」
「能不能談談有關黑客和間諜的事情?」記者們窮迫不舍。
「我對此一無所知,」潘戈堅持說。
阿曼並不灰心。「你聽說過星球大戰嗎?還有北美空防指揮部?」
到這時,潘戈已喝了3大杯啤酒,開始鬆弛下來。
「好吧,」他平靜他說,似乎突然想起了什麼。「確實,有一些軟體交給了蘇聯人,但那沒什麼大不了的。」
他開始講述整個故事。記者們吃驚得幾乎從椅子上掉下來。他們安排潘戈向秘密警察自首。
自首數月以後,潘戈為自己感到慶幸:他發現,在他自首前幾個星期,海格巴德已在律師的鼓勵下自首了。兩人的想法驚人地一致:通過自首換取特赦。哪怕潘戈再遲幾天,當局可能就會對他立案偵察了。
到1988年底,卡爾隱隱覺得有人在監視他。第二年元旦後不久,卡爾又來到東柏林,交給瑟吉有關莫里斯蠕蟲案的報告。他相信,如此威力強勁的蠕蟲程序一定是蘇聯人感興趣的。他還交給瑟吉一份由克利夫·斯多撰寫的病毒報告。事情真是充滿了諷刺性。
瑟吉對卡爾說,他們的活動必須暫停。他相信西方的情報部門正在監視卡爾的活動。卡爾想,該移居西班牙了,開一家電腦公司。與瑟吉的生意越做越清淡,現在他又提出暫停,誰知道這一事業會不會就此破產。卡爾希望到國外重打鑼鼓另開張,把間諜的事情徹底拋在腦後,這樣他就永遠不會被抓住,而隨著時間的流逝,看起來他們將毫發無損。
就在這時,警察行動了。
1989年3月2日凌晨,道伯、卡爾和赫斯在不同的地方同時被捕。當天晚上,300萬西德電視觀眾從阿曼和萊哈特製作的「廣角鏡」節目中看到了令人震驚的一幕:節目的第一個畫面是柏林格列尼克大橋,這是東西方交換間諜的場所。黑客的側影被打在屏幕上,接著,鏡頭切換成一幅世界地圖,上面有許多箭頭,由矽谷指向莫斯科。觀眾意識到,這是一起重大的間諜案,預示著一個新的高科技問諜時代的到來。克利夫·斯多出現,講述了發生在LBL的事情。他凝視著觀眾,若有所思他說:「有人侵入我的計算機尋找有關星球大戰的信息。」
節目主持人宣稱,黑客間諜案是1974年紀堯姆案件以來發生的最大間諜案,在那起案件中,聯邦總理威利·勃蘭特的密友和助手岡特·紀堯姆被發現是東德秘密警察的一名上尉。全國大嘩,勃蘭特被迫辭職。這次,西德秘密警察的頭目稱黑客的行為「是一種新的惡意侵入我們的數據網的手段。」內務部發言人則說,逮捕這些黑客「給了克格勃狠狠一擊。」
「廣角鏡」在媒介引起了連鎖反應。間諜在西德人中向來是一個敏感話題,他們尤其對這種新的陰險的間諜活動方式感到震驚:心懷不滿的青少年發現計算機的薄弱環節,利用它們威脅西方的軍事安全。官員和計算機專家不斷強調說,北約的一些最機密的數據,就藏在赫斯和其他黑客進入的計算機中。即便他們獲取的數據是未加保密的,蘇聯人也可能根據這些數據推測出絕密情報。
但是,沒有多久,內務部就開始從給克格勃狠狠一擊的說法上退縮。隨著新聞最開始的轟動效應的減弱,多疑的記者開始詢問:這一群黑客問諜到底給國家安全造成了多大損害?他們出賣了高度機密的情報嗎?還是僅僅一些無害的公用軟體?

2. 美國批准黑山加入北約是怎麼回事

3月28日在美國國會參議院的表決中,批准黑山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其中97名參議員支持黑山成為北約成員,兩人反對,一人未投票。支持票數遠超通過議案所需的三分之二多數。

黑山2006年獨立,與塞爾維亞「分家」,對外政策隨後急速轉向,謀求融入「歐洲—大西洋」並加入北約。北約2015年年底正式邀請黑山「入伙」。

去年5月,北約代表與黑山簽署相關議定書,在所有北約成員國完成法律程序後,黑山將成為北約第29個成員國。除美國外,北約成員國中目前僅剩荷蘭和西班牙尚未在國內通過相關批准手續。

美國民主黨籍參議員克里斯·墨菲在投票開始前強調,他相信北約將會因為黑山的加入「變得更強大」。黑山作為前南斯拉夫的一部分,「在世界地圖上占據著不可思議的重要位置」。

當然,黑山也並非沒有軍事價值。那裡有可以停靠大型軍艦和潛艇的深水港。如果黑山加入,北約將填補在巴爾乾地區的缺口,獲得在亞得里亞海的有利地理位置。

3. 加入北約有什麼條件

北約的加入條件主要遵循「成員國行動計劃」的要求:國防部長由文職人員擔任;同鄰國沒有領土爭端;境內沒有外國軍事基地;武裝力量結構和裝備符合北約標准

北約全稱「北大西洋公約組織」(OTAN),是美蘇「冷戰」的產物,擁有大量核武器和常設部隊,是西方的重要軍事力量。

根據《北大西洋公約》第5條規定,一旦確認成員國受到攻擊,其他成員國將作出及時反應。該條款被理解為各國部隊將自動參戰,並不再需要各國政府的參戰授權,即集體自衛權。

北約的「和平夥伴關系計劃」

北約「和平夥伴關系計劃」是在美國建議下,於1994年1月在北約布魯塞爾首腦會議上獲得通過。「和平夥伴關系計劃」的主要內容包括:

一、北約正式邀請前華沙條約組織國家和歐洲中立國家參加「和平夥伴關系計劃」,在軍事演習、維和、危機控制等方面進行合作和政治磋商;

二、夥伴國可向北約總部派出聯絡員;

三、夥伴國必須承認西方的民主、人權標准,並尊重現有邊界。

以上內容參考界面新聞-俄羅斯宣布退出的歐洲委員會是什麼組織,與歐盟、北約有什麼區別

4. 第一台計算機是如何製造的,它的電子原理是什麼它是如何工作的(比如:如何把數據顯示出來)

尋訪世界第一台電子計算機

世界第一台電子計算機誕生在哪裡?很多人會回答誕生在美國,並且會認為1946年2月14日在費城開始運行的ENIAC計算機(電子數字式積分器和計算機)是世界第一台電子計算機。然而細心的讀者會發現,這台計算機的誕生地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在其官方文件中僅稱它是世界「第一台全電子數字計算機」,為什麼它的主人不稱它是世界第一台電子計算機呢?

1997年10月21日,英國倫敦泰晤士河南岸的帝國戰爭博物館開始舉辦一個有關二戰期間破譯密碼的展覽,展覽中赫然出現了「世界第一台電子計算機『科洛薩斯』」的字樣。據稱,「科洛薩斯」比ENIAC計算機問世早兩年多,在二戰期間曾破譯了大量德軍機密,戰爭結束後,它被秘密銷毀了。

11月14日,記者驅車來到「科洛薩斯」計算機當年的服役地點、倫敦以北約80公里處的布萊奇利園區,在那裡采訪了布萊奇利園區基金會主任托尼·塞爾先生。布萊奇利園區是二戰期間英國主要密碼破譯力量所在地,目前已辟為一個戰爭博物館。

塞爾先生並不急於向記者介紹「科洛薩斯」計算機,而是先向記者介紹了很多二戰期間盟軍與德、意、日軍之間破譯密碼的斗爭。在一台從德軍那裡繳獲的「洛倫茨」加密機旁,塞爾先生講述了這種加密機的故事。「洛倫茨」加密機是二戰後期包括希特勒在內的德軍高級將領之間通信用的主要加密機,破譯經它加密過的密碼難度非常大,希特勒至死都認為「洛倫茨」是不可戰勝的。

研製「科洛薩斯」計算機的主要目的是破譯經「洛倫茨」加密機加密過的密碼。塞爾先生說:「使用其他手段破譯這種密碼需要6至8個星期,而使用『科洛薩斯』計算機則僅需6至8小時,因而自它投入使用後,德軍大量高級軍事機密很快被破譯,盟軍如虎添翼。」

「科洛薩斯」計算機是1943年3月開始研製的,同年底運到布萊奇利園區。19 44年1月10日,「科洛薩斯」計算機開始運行。

塞爾先生帶領記者來到一處很不起眼的建築中,在那裡記者見到了尚未完工的「科洛薩斯」計算機的復製品。塞爾先生向記者出示了照片、圖表等有關原始資料,並指出,「科洛薩斯」計算機知名度不高的主要原因是它原先屬於高級軍事機密,直到70年代有關材料才逐漸解密,而且二戰期間研製的10台同類計算機在戰爭結束後均被秘密銷毀。他說:「『科洛薩斯』計算機作為世界第一台電子計算機的地位已被逐漸公認。」

「科洛薩斯」計算機呈長方體狀,長4.9米,寬1.8米,高 2.3米,重約4噸。它的主體結構是兩排機架,上面安裝了2500個大小形狀如同電燈泡的電子管。它利用打孔紙帶輸入信息,由自動打字機輸出運算結果,每秒可處理5000個字元。它的耗電量為4500瓦。

「科洛薩斯」計算機研製工作的負責人是湯米·費勞爾斯博士。現年88歲的費勞爾斯目前在倫敦北區過著隱居生活,據其親友介紹,他的身體非常虛弱。

塞爾先生不無遺憾地指出,盡管第一台電子計算機誕生於英國,但英國沒有抓住由計算機引發的技術和產業革命的機遇。相比之下,美國抓住了這一歷史機遇,鼓勵發展計算機技術和產業,從而崛起了一大批計算機產業巨頭,大大促進了美國綜合國力的發展。他說,目前全世界范圍興起了一場以信息高速公路建設為龍頭的又一次信息技術革命,誰能更好地把握這一機遇,誰就有可能在21世紀立於不敗之地。

5. 歐盟和北約是什麼關系呢

歐盟

歐盟全稱「歐洲經濟、政治共同體」,成立構想要追溯到「歐洲統一夢」,公元476年伴隨著西羅馬帝國末代皇帝羅幕洛被日耳曼人罷黜,今歐洲開始分裂成為大批「小」國,歐洲作為一個整體「消失」了。

想要高收入就選高鐵學校,包分配待遇好!
廣告

然而歐洲各國都未放棄成為「新羅馬」的願景,今大多數歐洲大國在自己的歷史強盛期都曾試圖將歐洲再次「統一」起來,譬如希特勒的納粹德國和拿破崙的法蘭西第一帝國都曾希望通過戰爭完成「大一統」。

但歷史現實已經告訴人們,「戰爭」這種手段對於歐洲再次連成一片是行不通的,拿破崙、希特勒都失敗了,一個被流放至聖赫勒拿島,至死沒再踏入歐洲大陸,一個因不願面對自己的失敗,在戰爭結束前自殺於了自己的地堡中。

因而當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歐洲陷入衰落困局,美國徹底將其超越之時,出於所謂的「歐洲榮譽」,虛弱的歐洲國家裡的政客們開始思索聯合起來,讓歐洲重現輝煌。

而此時歐洲戰後急需恢復經濟發展,因而在怎樣聯合這個問題上,政客們選擇了經濟為突破口,1951年《關於建立歐洲煤鋼共同體的條約》簽訂,歐洲煤鋼共同體誕生、1957年3月25日《羅馬條約》簽訂,歐洲經濟共同體與歐洲原子能共同體建立。

經過上述三個共同體的磨合,歐洲國家在20世紀中後期迎來飛速發展,基本恢復了戰前水平,而這的結果直接讓歐洲各國開始意識到「歐洲聯盟」可能是解決歐洲「衰落」不錯的方案。

因而在1965年4月8日,德國、法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六國簽訂《布魯塞爾條約》,成立「歐洲共同體」整合歐洲經濟共同體、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歐洲煤鋼共同體。

1991年借著「歐洲復興」的勢頭,在共贏的呼聲中《歐洲聯盟條約》得以簽訂,至此歐盟誕生了!

北約

北約全稱「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是美蘇冷戰對峙情況下的「特殊產物」,1949年4月4日出於對「蘇聯西擴」的擔憂,美國以提供「合理」保護為由,拉攏加拿大、比利時、法國、盧森堡、荷蘭、英國、丹麥、挪威、冰島、葡萄牙、義大利簽署北大西洋公約。

根據該公約的要求,北約成員國的軍隊將在美國軍隊的領導下組成特殊的作戰序列,應付蘇聯可能的「西擴」。

對於美國人如此指向性的機構,蘇聯在1955年5月14日拉攏匈牙利、波蘭等東歐各國簽訂「華沙條約」對標。因而整個美蘇冷戰對抗,在理論上也可以叫做「北約」、「華約」兩大軍事集團的武裝對峙。

‍為何部分中國人分不清二者的關系?甚至將北約說成是歐盟的「國防部」

因為歐盟絕大數國家都加入了北約,歐洲國家參與國際爭端時,往往都會頭頂「北約成員國」、「歐盟成員國」的雙頭銜。同時北約要對外說什麼的時候,由於歐盟成立之時,要求成員國之間有義務在政治上保持最大限度的一致。

因而當北約要討論說什麼的時候,各成員國會將消息傳回國內討論,而受歐盟成員國需集體協商對外口徑義務的影響,當事國的內部討論往往就會變成歐盟的會議討論。

如此一來北約很多時候做決定和發聲的時候,往往就會讓人產生北約要聽歐盟話的「錯覺」,而這錯覺就是部分中國人搞不清北約和歐盟關系的重要主因。

6. 黑山加入北約成第29個成員 北約成員國都有哪些

3月28日在美國國會參議院的表決中,批准黑山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其中97名參議員支持黑山成為北約成員,兩人反對,一人未投票。支持票數遠超通過議案所需的三分之二多數。具體情況:外界普遍預測,這個曾是俄羅斯忠實盟友的巴爾干小國很可能於今年晚些時候正式加入北約。俄羅斯衛星通訊社29日報道,塞爾維亞國防部證實,將很快「免費」接手6架俄制米格—29型戰機。分析人士認為,這是俄羅斯針對黑山加入北約的一種反制。黑山:黑山地處東南歐巴爾干半島,位於阿爾巴尼亞和克羅埃西亞之間,只有一支小型軍隊。有分析人士指出,從軍事上考慮,黑山根本無法為北約「集體防禦」作貢獻;北約接納黑山是出於戰略考慮:進一步削弱俄羅斯在巴爾干半島的影響力。黑山2006年獨立,與塞爾維亞「分家」,對外政策隨後急速轉向,謀求融入「歐洲—大西洋」並加入北約。北約2015年年底正式邀請黑山「入伙」。去年5月,北約代表與黑山簽署相關議定書,在所有北約成員國完成法律程序後,黑山將成為北約第29個成員國。除美國外,北約成員國中目前僅剩荷蘭和西班牙尚未在國內通過相關批准手續。美國民主黨籍參議員克里斯·墨菲在投票開始前強調,他相信北約將會因為黑山的加入「變得更強大」。黑山作為前南斯拉夫的一部分,「在世界地圖上占據著不可思議的重要位置」。當然,黑山也並非沒有軍事價值。那裡有可以停靠大型軍艦和潛艇的深水港。如果黑山加入,北約將填補在巴爾乾地區的缺口,獲得在亞得里亞海的有利地理位置。

7. 北約為什麼要轟炸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

第一、確定南聯盟軍需供應采購局(FDSP)目標的方法有嚴重缺陷;

第二、美軍方和情報部門的資料庫未輸入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正確位置的數據;

第三、美核查目標的程序未能糾正上述兩方面的錯誤,美有關部門也未向任何知道該目標是中國使館而非FDSP的人員進行過了解。

由於以上的原因導致了轟炸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悲劇的發生,網上也有其他是故意行為言論,但是真實性無從考證。

事件後果

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遭北約轟炸後,中國民眾群情激憤,全國多地爆發大規模反美示威活動。很多大學生到美國和其他北約國家駐北京、上海等地的大使館前示威遊行,我國政府強烈抗議北約軍隊的這次粗暴、野蠻的行為,並向美國等北約主要國家發表聲明,要求其必須嚴懲兇手並賠禮道歉。

遊行在北京、上海、廣州、成都、沈陽等各省省會以及大城市開展,人群前往各地美國使領館門前或中心廣場抗議。

有北京大學學生在北大著名的「三角地」打出了一條標語:「不考托(托福),不考寄(GRE),一心一意打美帝。」事發當天下午3點已有人開始行動,北大出動校車輸送學生。配備有盾牌棍棒以及瓦斯彈的防暴警察與武警嚴守美國駐華大使館,但對抗議活動並未阻攔。

有部分情緒激動者向使館內投擲石塊甚至燃燒瓶。學生於傍晚時分退去,然而入夜後卻迎來了約1000名北京市民的抗議。群情激奮的抗議人士焚燒美國國旗,打破使館窗子並砸毀使館車輛,有的抗議人士與警察發生了沖突。

中國愛國黑客(即紅客)開始大肆攻擊美國網站,導致中美網路大戰,雙方各有百餘個網站被插上了對方的國旗。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五八事件

8. 給我介紹一下世界各國的有名黑客事跡

黑客事跡

70年代,一批當年北美大學生運動的領袖,西海岸反越戰活動的積極分子,爭民權的鬥士漸漸參加了黑客隊伍。黑客提倡了一場個人計算機革命,提出「計算機為人民所用」的觀點。領頭人為蘋果公司創建人史蒂夫·喬布斯。

1979年,年僅15歲的凱文·米特尼克僅憑一台電腦和一部數據機闖入了北美空中防務指揮部的計算機主機。

1983年,美國聯邦調查局首次逮捕了6名少年黑客,這6名少年黑客被控侵入60多台電腦,其中包括斯洛恩·凱特林癌症紀念中心和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

1987年,美聯邦執法部門指控16歲的赫爾伯特·齊恩闖入美國電話電報公司的內部網路和中心交換系統。齊思是美國1986年「計算機欺詐與濫用法案」生效後被判有罪的第一人。

1988年,美康奈爾大學研究生羅伯特,莫里斯向互聯網傳了一個蠕蟲程序,感染了6000多個系統——幾乎占當時互聯網的十分之一。同年,在發現有黑客入侵軍事網的一部聯網電腦後,美國國防部切斷了非保密軍事網與阿帕網(早期互聯網)之間的物理連接。

1989年,5名西德電腦間諜入侵美國政府和大學電腦網路。最後這五名西德人以間諜罪被逮捕起訴,其中3人被控向蘇聯克格勃出售他們所獲情報。

1990年,「『末日軍團」(美一黑客組織)的4名成員因盜竊貝爾公司的911緊急電話網路的技術秘密而被逮捕。4名黑客中有3人被判有罪。

1991年,美國國會總審計署宣布在海灣戰爭期間,幾個荷蘭少年黑客侵入國防部的計算機,修改或復制了一些非保密的與戰爭相關的敏感情報,包括軍事人員、運往海灣的軍事裝備和重要武器裝備開發情況等。

1992年,「欺騙大師」(紐約市一少年黑客組織)因入侵美國電話電報公司、美國銀行和TRW公司及國家安全局的計算機系統而被判有罪。

1994年,格里菲斯空軍基地和美國航空航天局的電腦網路受到兩名黑客的攻擊。同年,一名黑客用一個很容易得到的密碼發現了英國女王、梅傑首相和其他幾位軍情五處高官的電話號碼,並把這些號碼公布在互聯網上。

1995年,「世界頭號電腦黑客」凱文·米特尼克被捕。他被指控闖入許多電腦網路,包括入侵北美空中防務體系、美國國防部,偷竊了2萬個信用號卡和復制軟體。同年,俄羅斯黑客列文在英國被捕。他被控用筆記本電腦從紐約花旗銀行非法轉移至少370萬美元到世界各地由他和他的同黨控制的賬戶。

1998年,美國防部宣稱黑客向五角大樓網站發動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最系統性的攻擊行動」,打入了許多政府非保密性的敏感電腦網路,查詢並修改了工資報表和人員數據。不久,警方抓獲了兩名加州少年黑客。三個星期後,美國警方宣布以色列少年黑客「分析家」被抓獲。同年,馬薩諸塞州伍切斯特機場導航系統因一名少年黑客入侵而中斷6小時。
8月份,中國黑客大行動,抗議印尼對華人暴行。同年,因入侵銀行計算機系統,中國鎮江兩黑客郝景龍、郝景文被判死刑。
1999年5月一月,美國參議院、白宮和美國陸軍網路以及數十個政府網站都被黑客攻陷。同時,因北約導彈襲擊中國駐南斯拉夫聯盟使館,中國黑客群體出擊美國網站以示抗議。

2000年2月,在三天時間里,黑客使美國數家頂級互聯網站——雅虎、亞馬遜、電子港灣、CNN陷入癱瘓。黑客使用了一種稱作「拒絕服務式」的攻擊手段,即用大量無用信息阻塞網站的伺服器,使其不能提供正常服務。
同月,日本右翼分子舉行集會,企圖否認南京大屠殺暴行,引起中國黑客憤慨,中國黑客連番襲擊日本網站。

2月8日——9日,中國最大網站新浪網招致黑客長達18小時的襲擊,其電子郵箱

9. 北約簡史

在歐洲復興過程中,美國為了擴張實力,在歐洲拼湊了軍事政治集團。1949年4月,美、英、法、荷、比、盧、加、挪、冰島、葡、意和丹麥12國的代表,在華盛頓簽訂了《北大西洋公約》。公約規定:「進行集體防禦」,當一國遭到「武裝攻擊」時,其他締約國應「採取視為必要之行動,包括武力之使用」。1949年8月條約生效時,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也稱為「北大西洋聯盟」或「北大西洋集團」,簡稱「北約」。希臘和土耳其於1952年、聯邦德國和西班牙分別於1955、1982年先後加入。它有統一的軍隊,艾森豪威爾曾被任命為最高司令官。北約成立以來的主要活動包括,通過部長理事會和防務計劃委員會,就國際重大政治問題密切磋商、協調立場;在軍事方面研究和制定統一戰略和行動計劃;同時每年舉行各種軍事演習。
北約的東擴

北約1949年成立之初共有12個成員國,後經過4次擴大。1952年,希臘、土耳其加入;1955年聯邦德國加入;1982年西班牙成為北約第16個成員國。冷戰結束後,北約於1994年1月決定向前華約組織成員國擴大。1999年3月,波蘭、捷克和匈牙利加入北約,完成了北約在冷戰結束後的第一次擴大。同年4月,北約華盛頓首腦會議制訂了「加入行動計劃」,決定繼續吸收中東歐國家加入該軍事集團。

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愛沙尼亞、斯洛維尼亞和斯洛伐克等7國今年將正式加入北約,這將使北約成員國增至26個。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也稱「北大西洋聯盟」或「北大西洋集團」,簡稱「北約」。是戰後美國為了維護其在歐洲的霸權地位,聯合西方國家建立的軍事政治組織。
1949年4月4日,美、加、比、法、盧、荷、英、丹麥、挪威、冰島、葡萄牙和義大利在華盛頓簽署了北大西洋公約,決定成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同年8月24日各國完成批准手續,該組織正式成立。希臘、土耳其於1952年2月18日、聯邦德國於1955年5月6日、西班牙於1982年正式加入該組織。1996年接收波蘭、捷克和匈牙利。
1991年12月,北約首創成立了由北約國家、原華約國家、獨聯體及波羅的海3國組成的北大西洋合作委員會。1994年1月在布魯塞爾舉行的首腦會議一致通過了同中歐、東歐國家和俄羅斯建立「和平夥伴關系」的方案。1997年5月,為「把北約與夥伴國的政治軍事合作提高到一個新水平」,加強歐洲和大西洋地區的安全與穩定,北約國家與夥伴國家外長共同決定成立歐洲北大西洋夥伴關系委員會。
該組織的宗旨是締約國實行集體「防禦」,任何締約國同他國發生戰爭時,必須給予援助,包括使用武力。

10. 北約炸中國大使館的詳細內容

1999年3月,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開始入侵南聯盟。當時,退役陸軍中校班尼特,因為「標示目標情報技能了得」,被中央情報局相中,當上美軍的轟炸目標制定官,也因此成為北約78天空襲行動的核心人物之一。

同年5月,北約空襲行動進入尾聲,南聯盟雖遭受重創,但軍隊士氣卻越發高漲;在南聯盟內部,米洛舍維奇仍主持大局,國內秩序穩定。這種情況無疑讓北約的處境很難堪。一天,中情局接到了美國空軍高官的電話,稱美軍准備轟炸南聯盟的補給與采購局總部,要求中情局人員馬上標出所要空襲的目標方位。這一任務,落實到班尼特的頭上。中央情報局的上級還給了班尼特一個南聯盟補給與采購局總部的地址和一張地圖。班尼特按圖索驥,在地圖上標出了一個「×」。不久,畫著「×」的地圖被送到了北約戰斗指揮中心——標「×」的位置將成為北約軍隊的轟炸目標。

5月7日深夜(北京時間5月8日晨),空襲警報再次在貝爾格萊德城區響起。硝煙過後,人們發現,被轟炸的不是南聯盟的政府部門,而是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在破碎而搖搖欲墜的大使館樓中,3名中國記者不幸遇難,20多人受傷!這一事件很快震驚了全世界。

隨著中國人民在世界各地對北約示威抗議的聲浪不斷高漲,美國總統柯林頓終於給中情局下令:必須徹查此事,找出「需要為此事負責的人」。

2000年4月,也就是在中國使館被轟炸整整11個月後,美國《洛杉磯時報》刊登報道說:「美國中情局就誤炸中國使館一事終於做出了正式處分:1名高級官員遭解聘,6人受處分。」

但是美國國務院繼續堅稱,該事件是「誤炸」,錯誤源於中情局所使用的一張舊地圖,該地圖「沒有顯示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已經搬到貝爾格萊德新城,並且與南聯盟補給與采購局總部所在地處於平行的一條街上。」他們也正式向中國駐美國大使館通報了中情局的處理決定:「 負責目標選定的官員被開除或處分……特別是那個在襲擊目標上打『×』的人,被勒令離開中情局。」但他們拒絕透露受處分人的姓名和具體情況。

而恰恰在10年之後的3月,勞登縣的殺人案,終於揭開了答案——這個在地圖上打「×」,而被中情局聲稱「開除」的人,就是班尼特。

盡管十年來言之鑿鑿,美國政府「誤炸」的狡辯卻從未讓人信服。其實,號稱遭到開除的班尼特直到遇害前仍為中情局效力,並且還獲得了「巨大的好處」。

這一兇殺案讓更多美國人懷疑,班尼特在中國大使館地址上畫「×」,並非無意的犯錯。不少軍事分析家提出,「舊地圖」一說,根本是無稽之談。首先,身為世界最強大的情報機構,中情局不可能使用幾年前的地圖;其次,作為聯合國安理會5個常任理事國之一的中國,其大使館位置的移動,中情局的記錄不可能忽略;再次,班尼特標的轟炸目標,為何沒有得到情報人員的認真核實,只讓他一個人拍板?

政治評論家普遍認為,當時美軍曾獲得不準確情報,懷疑中國「暗助」南聯盟。情報稱,美軍F—117隱形戰機在南聯盟上空被擊落,是「中國使館秘密雷達」的功勞。並且,南聯盟領導人「可能隱身中國使館的地下室內指揮作戰」。

盡管後來的事實表明,這些情報都是無中生有,但中情局和五角大樓「鷹派」當時決定,要向中國下黑手,讓人「故意犯錯」,標出中國大使館的位置。

對此,美國國際行動中心華盛頓辦事處負責人馬爾科姆·坎依曾分析,襲擊中國使館是一個大陰謀,是美國發出的警告信號——不許任何人擋美國和北約的路,否則我們也會轟炸你的國土!

究竟班尼特是遭遇黑幫誤殺,還是被中情局滅口,目前仍無定論。但是,眾多的事實證明了一點,作為知情者的班尼特,是當年北約轟炸中國駐南使館事件中可憐的犧牲品。

閱讀全文

與北約程序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噴油螺桿製冷壓縮機 瀏覽:577
python員工信息登記表 瀏覽:375
高中美術pdf 瀏覽:158
java實現排列 瀏覽:511
javavector的用法 瀏覽:979
osi實現加密的三層 瀏覽:230
大眾寶來原廠中控如何安裝app 瀏覽:911
linux內核根文件系統 瀏覽:240
3d的命令面板不見了 瀏覽:522
武漢理工大學伺服器ip地址 瀏覽:145
亞馬遜雲伺服器登錄 瀏覽:521
安卓手機如何進行文件處理 瀏覽:70
mysql執行系統命令 瀏覽:926
php支持curlhttps 瀏覽:142
新預演算法責任 瀏覽:443
伺服器如何處理5萬人同時在線 瀏覽:248
哈夫曼編碼數據壓縮 瀏覽:424
鎖定伺服器是什麼意思 瀏覽:383
場景檢測演算法 瀏覽:616
解壓手機軟體觸屏 瀏覽: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