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四四合五七二定,黑夜出門以到家,承到得王通命令。什麼生肖
猴
B. 黑夜出門似到家,承到將王通命令猜一動物
你好,答案是龍,龍年出生的人具有夢想家的傾向,所以當他為自己的夢想奮斗時,是十分熱烈,可是一遭受挫折,這種熱度立刻減退,灰心喪志,不肯再繼續做下去。依據統計,一旦受挫便不再努力,立刻消失無蹤的人群中,龍年生人佔了十分大的比率。正因為龍年出生的人具有這種瞬間熱衷事業,瞬間又心灰意懶的極端個性,所以龍年出生的人不適合擔任長期固定的辦公室的工作,龍年出生的人應該嘗試能發揮個性,較自由自在的工作。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到你,
C. 承到將王通命令。解生肖
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
D. 承到將王通命令是什麼生肖
龍
E. 承到將王通命令猜一生肖
虎
F. 北京保衛戰發生的背景是怎樣的
元朝被推翻後,一部分殘余勢力逃往漠北,歷史上稱作「北元」?北元殘部經歷了幾十年的演變和分裂,分成韃靼和瓦剌等部?
至15世紀中葉,瓦剌部在其首領脫歡?也先的統領下逐漸強盛起來,並統一了蒙古各部,成為明王朝北方的勁敵?
1449年2月,蒙古瓦剌部落太師也先以明朝減少賞賜為借口,兵分四路,大舉攻明?宦官王振不顧朝臣反對,慫恿明英宗朱祁鎮御駕親征?
行至土木堡,就是現在的河北懷來東,被瓦剌軍隊追趕上來,把明軍團團圍住,兩軍會戰,明軍全軍覆沒,王振被部下殺死,明英宗被瓦剌軍俘虜?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土木之變」?消息傳到北京,群臣相對而泣?朝議中,有人提議國都南遷以解救國難,兵部侍郎於謙站出來,義正詞嚴地予以斥責,並主張現在應立刻調集勤王之兵,誓死守衛京師?
於謙的意見得到了多數朝臣的支持?於是,朝廷任命於謙為兵部尚書,負責部署保衛北京的事宜?
於謙受命於危難之秋,首先調兩京?河南備操軍,山東及南直隸沿海備倭軍,江北及北京諸府運糧軍,緊急集中北京,又派人到京畿?山東?河南等地招募兵士,速成訓練,以備調遣;將通州可供京師一年之用的數百萬石糧米運入北京,加強了後勤實力?緊接著,於謙組織軍民加固城牆,並疏散城外周圍居民,加大防禦縱深?又命工部趕造兵器戰車,同時將南京庫存的軍用物資趕運來京?還派人到土木堡收集明軍丟棄的盔甲兵器,以充實戰備?經過這些措施的實施後,在短時間內就組織起了22萬兵強馬壯的守衛大軍,明軍的守城實力迅速得到了加強?
10月,也先率瓦剌軍分三路大舉攻明?東路2萬人取古北口,即今北京密雲東北,作為牽制力量;中路5萬人,從宣府方向進攻居庸關;西路由也先自率10萬主力,挾持明英宗,經大同進攻紫荊關,即今河北易縣紫荊嶺,企圖從東?北?西3個方向分進合擊,一舉奪佔北京?也先由熟知紫荊關設防部署的被俘太監喜寧引導,率軍偷越山嶺,內外夾擊,攻克了紫荊關?此後,又揮師南下,經易州,即今河北易縣北上直逼北京?
於謙得到瓦剌入侵的戰報後,立即奏請明景帝朱祁鈺,急調各地宗室的部隊進京勤王,以配合北京守軍夾擊瓦剌軍?接著於謙召集抗戰指揮集團,商討作戰方略?針對敵人的來勢,兵馬司提出,拆毀城門外民房,實行堅壁清野,以利於戰守?都督王通發表意見說:發動軍民在城外挖深壕,前築工事據守?總兵石亨則主張軍隊全部撤入城內,盡閉9座城門,堅壁死守?眾將領雖然意見不盡一致,但都認為瓦剌軍來勢兇猛,應先避敵鋒芒,以守為主?於謙不同意這些意見,認為不應該消極防禦,他向眾將領陳述了自己的主張:「瓦剌現在氣勢囂張,據守不戰則表示我們害怕他們,這就會更加助長敵人的氣焰?我們不能示弱,讓他們輕視我們?我認為應該列陣於城外,用沖鋒來迎戰他們?」
眾人聽後,也覺得拒敵於城外更為主動,都同意了於謙的主張?最後,於謙同眾將領協商制定了依城為營?以戰為守?分調援軍?相互配合的作戰部署?於謙隨即將調集的22萬軍隊依城列陣於9門之外,都督陶瑾?劉聚等將領分別統兵列陣於安定門?西直門等城門下,於謙則同石亨指揮諸軍,並親率副總兵范廣?武興列陣在德勝門外,擋住瓦剌軍的來路?同時派都督王通?副都御史楊善率一部分兵力防守城內?
布置完畢,於謙下令閉門誓師,宣布任何人即使戰敗也不得退入
城內?並且還規定,將領臨陣不顧軍隊先退的,斬首;軍士不聽將領指揮先退的,後隊斬前隊?
於謙甲胄披身,眼噙淚花,號召守城三軍:「要用我們的頭顱與熱血,來雪皇帝被俘的奇恥大恨!」
10月11日,瓦剌軍主力逼近北京?也先命軍隊列陣於西直門,而把明英宗放置在德勝門外,想要迫使明政府獻城投降?於謙不為所動,決定先發制敵,打一打也先的氣焰,於是命令都督高禮?毛福壽率軍出擊,在彰義門北,打敗了瓦剌軍先鋒,斬殺數百人,奪回被俘者千餘人?這天晚上,於謙又派薛斌率軍潛入瓦剌軍營,偷襲成功?瓦剌軍受此兩挫,士氣大為折損?也先原以為明軍不堪一擊,沒想到北京守軍陣嚴氣盛,戰鬥力這么強,開始感到有點驚恐?也先料想如果繼續打下去,恐怕於己不利,便採納了投降太監喜寧的計策,遣使入城,邀明政府派大臣「迎駕」議和,妄圖誘於謙?石亨等人前來,將其扣留,使明軍失去指揮,不戰自潰?於謙馬上意識到這是一個陰謀,但為了揭穿也先的詭計,掌握主動,遂派趙榮?王復前往談判?同時,於謙下令守城將士不得談論議和之事?也先見於謙?石亨等重要將領未到,就借口來使官小,不與談判,要於謙?石亨?王直等人親自前來?這時朝中主和派又乘機大倡和議之策,明景帝一時難以決斷,就派人徵求於謙的意見?於謙堅定地回答:「現在我只知道有戰事,其他事一概不願聽到?」並勸明景帝,「當前應以社稷為重,君為輕?」於謙的一番話,堅定了明景帝抗戰的決心,粉碎了也先的陰謀?
10月13日,也先撕下了議和的偽裝,集中主力向德勝門發動進攻?於謙令石亨在城外民房設置伏兵,派小隊精騎主動迎擊,交戰後佯裝敗退,誘使敵人進入設伏地域?也先果然中計,率萬名騎兵緊追不舍?明軍出其不意,指揮神機營突然發射神銃?火箭,打得瓦剌軍暈頭轉向?石亨乘機率伏兵投入戰斗,前後夾攻,瓦剌軍死傷無數?號稱「鐵頸元帥」的也先弟弟勃羅和平章卯那孩也中炮身亡?也先這時才發現明軍主力就在德勝門,於是急忙撤軍,集中力量轉攻西直門?都督孫鏜率西直門部隊迎擊瓦剌軍,殺敗了瓦剌軍先鋒?但也先不斷增兵,孫鏜力戰不支,想退入城中?負責監軍西門的給事中程信嚴令不許開城門,讓城上守軍發射火器轟擊瓦剌軍,配合孫鏜守軍戰斗?就在這時,高禮?毛福壽和石亨率援兵從彰義門?德勝門趕到,會合孫鏜三面圍攻瓦剌軍?瓦剌軍抵擋不住,在也先的率領下倉皇向西南方退去?
10月14日,也先整頓兵馬,再次進攻彰義門?於謙派武興?王敬率軍迎戰?明軍前隊以神銃轟擊,後隊列弓弩繼進,將瓦剌軍擊退?而明景帝所派的監軍太監率數百騎企圖搶前爭功,沖亂了明軍的陣勢,副總兵武興中箭犧牲?瓦剌軍乘勢反擊,追至德勝門外的土城?在此危急時刻,土城居民紛紛爬上屋頂,大聲呼喊,向瓦剌軍投擲磚石,配合明軍打擊瓦剌軍?僉都御史王弦和都督毛福壽又率援軍趕到,再次打退瓦剌軍的進攻?與此同時,進攻居庸關的5萬瓦剌軍也遭到守關明軍的頑強抵抗,被迫撤退?也先見北京城防守嚴密,屢戰不利,手中的明英宗又失去了要挾作用,在得到中路軍兵敗居庸關的消息後,又獲悉各地勤王軍即將到達,他害怕後路被切斷,於15日夜間偷偷拔營撤走?於謙發現也先撤軍,立即派石亨等集中火炮轟擊,並急令明軍乘勝追擊,又在固安?霸縣殲滅瓦剌軍萬餘人,擒獲其將領48人,奪回被擄人口?牲畜數以萬計?
至此,北京保衛戰取得了完全的勝利?
G. 黑夜出門似到家,承到將王通命令猜一動物
鼠
**************************************************************
如果你對這個答案有什麼疑問,請追問,
另外如果你覺得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請千萬別忘記採納喲!
***************************************************************
H. 四四合五七二定,黑夜出門以到家,承到將王通命令.猜一生肖
你好,答案是生肖虎
屬虎者是心急而情緒容易沖動的人,他們的判斷有時不一定正確;他們討厭規則,除非規則是他們定的,你常遇到已經更換過多次職業的屬虎人,屬虎者往往經常改變。因為他們不喜歡在原處滯留不動或者受外力限制。他有強烈的正義感,非常討厭拐彎抹角,不過,為了日常生活過得順利、平安,有時必須配合社會上的一些人情世故。不過,依他的個性卻無法做到這一點,即使對方是他的上司,只要他認為對方有什麼錯誤,便會理直氣壯的提出批評。屬虎人的眼中,所有流行時髦都是勢利心在作怪。但屬此者總認為自己是創新的人,制定規范的人,而他的步調總是偏向於超乎時代之前,不喜歡追隨現時的潮流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到你
I. 北京保衛戰發生在什麼時候
元朝被推翻後,一部分殘余勢力逃往漠北,歷史上稱作「北元」。後來經歷了幾十年的演變和分裂,北元瓦解,分成韃靼和瓦剌等部。到了15世紀中葉,瓦剌部在其首領脫歡、也先的統領下逐漸強盛起來,並統一了蒙古各部,控制地域西起中亞,東接朝鮮,北連西伯利亞,南逼大明疆土,成為明王朝北方的勁敵。
這時候,明朝統治集團內部宦官王振專權,政治黑暗,貪污成風,土地兼並日益加劇,農民大量流亡。政治的腐敗與經濟的蕭條,導致了明朝軍事力量的不斷削弱,北部防線逐漸南移。也先看到明朝邊境防禦日漸空虛,就不斷派兵南下襲擾,並乘勢步步進逼,把自己的疆域逐步向南擴展。
明正統十四年(1449)二月,瓦剌派使者向明朝貢馬,謊報朝貢人數,企圖多領賞品,王振由此下令削減馬價,雙方引起糾紛。也先早就想發兵南下,於是便抓住這次機會,以明廷侮辱貢使、削減馬價為借口,糾集大軍進犯大同,並分兵向遼東、宣府、甘肅等地發起了大規模進攻。邊報傳至朝廷,王振不顧眾臣的勸阻,竭力慫恿年輕的明英宗御駕親征,打算借皇帝親征之名,嚇退瓦剌軍隊,也趁機抬高自己的聲望。明英宗是個沒有主見的人,在王振的挾持下決定出征。
八月十四日,明軍在土木堡(今河北懷來東)遭到瓦剌軍的堵截包圍。翌日,瓦剌軍佯退,王振下令移營就水,陣勢大亂。瓦剌騎兵乘機進攻,明軍倉猝應戰,將士傷亡過半。英宗被俘,王振也死於亂軍之中。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土木之變」。土木堡慘敗、英宗被俘的消息傳到北京,群臣相對而泣,上下一片驚慌。十七日,皇太後孫氏和皇後錢氏接到英宗派人送來的密信,信中要求多送金帛贖回自己。皇太後急忙命人搜索宮中珍寶,裝了八車送往瓦剌,結果毫無迴音。皇太後沒有辦法,只好命鄖王朱祁鈺(英宗弟)代理朝政,召集眾臣商議戰守對策。
朝議中,翰林侍講徐理說:「我觀驗星象,看出天命已去,只有南遷才可以解救國難。」徐理話一出口,立即遭到一些大臣的反對。兵部侍郎於謙站出來,義正辭嚴地斥責道:「倡議南遷的人,該斬首!京師是天下的根本,一動則大事去矣。宋朝南渡的教訓難道大家忘了么?現在應立刻調集勤王之兵,誓死守衛京師。」於謙的意見得到了皇太後、郵王以及多數朝臣的支持。於是,朝廷任命於謙為兵部尚書,負責部署保衛北京的事宜。
這時,北京城內疲兵羸馬不足十萬,政局動盪,人心惶惶,社會秩序混亂不堪。於謙受命於危難之秋,針對這種形勢,決定先從穩定政局入手。
一天,鄖王臨朝理事,眾臣哭訴王振的罪行,紛紛提出族誅王振以安人心的要求,朱祁鈺遲疑不敢答復。王振的黨羽馬順上前喝斥,激起眾怒,被群臣一擁而上當場打死。同時被打死的還有宦官毛貴、王長。又有人乘勢捉住王振的侄子錦衣衛指揮王山,一時群情激憤,朝班大亂。郕王嚇得六神無主,正要退避。於謙挺身而出,上前拉住郕王,勸他當眾宣布馬順等人當死,百官無罪,這才將混亂的局面安定下來。接著郕王下令處斬王山,誅王振黨羽及全族。朝中的宦黨勢力受到打擊,人心漸漸趨於穩定。
內患既除,但國不可一日無君。郕王監國攝政,遇大事總不敢決斷,這對明王朝的戰守非常不利。於謙等文武大臣多次勸諫,說服了皇太後和郕王,擁立郕王即位稱帝,統一朝政號令,從而扭轉了動亂的局面。同時,這也從政治上打擊了也先,使他「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詭計不能得逞。
穩定了政局,於謙又從各地選拔出有才乾的將領,組成抗戰的指揮集團,開始著手調兵籌餉,整軍備戰。於謙等人首先調兩京、河南備操軍,山東及南直隸沿海備倭軍,江北及北京諸府運糧軍,緊急集中北京,又派人到京畿、山東、河南等地招募兵士,速成訓練,以備調遣;將通州(今北京通縣)可供京師一年之用的數百萬石糧米運入北京,加強了後勤實力。接著於謙組織軍民加固城牆,並疏散城外周圍居民,加大防禦縱深;又命工部趕造兵器戰車,同時將南京庫存的軍用物資趕運來京;還派人到土木堡收集明軍丟棄的盔甲兵器,以充實戰備。經過這些措施實施,短時間內就組織起22萬兵強馬壯的守衛大軍,明軍的守城實力迅速得到了加強。十月,也先率瓦剌軍分三路大舉攻明。東路兩萬人馬取古北口(今北京密雲東北),作為牽制力量;中路五萬人馬,從宣府方向進攻居庸關;西路由也先自率十萬主力,挾持明英宗,經大同進攻紫荊關(今河北易縣紫荊嶺),企圖從東、北、西三個方向分進合擊,一舉奪佔北京。也先由熟知紫荊關設防部署的被俘太監喜寧引導,率軍偷越山嶺,內外夾擊,攻克了紫荊關。此後,又揮師南下,經易州(今河北易縣)北上直逼北京。
於謙得到瓦剌入侵的戰報後,立即奏請景帝朱祁鈺,急調各地宗室的部隊進京勤王,以配合北京守軍夾擊瓦剌軍。接著於謙召集抗戰指揮集團,商討作戰方略。
針對敵人的來勢,兵馬司提出,拆毀城門外民房,實行堅壁清野,以利於戰守。都督王通發表意見說:發動軍民在城外挖深壕,前築工事據守。總兵石亨則主張軍隊全部撤入城內,盡閉九座城門,堅壁死守。眾將領雖然意見不盡一致,但都認為瓦剌軍來勢兇猛,應先避敵鋒芒,以守為主。於謙不同意這些意見,認為不應該消極防禦,他向眾將領陳述了自己的主張:「瓦剌現在氣勢囂張,據守不戰則表示我們害怕他們,這就會更加助長敵人的氣焰。我們不能示弱,讓他們輕視我們。我認為應該列陣於城外,用沖鋒來迎戰他們。」眾人聽後,也覺得拒敵於城外更為主動,都同意了於謙的主張。最後,於謙同眾將領協商制定了依城為營、以戰為守、分調援軍、相互配合的作戰部署。
於謙隨即將調集的二十二萬軍隊依城列陣於九門之外,都督陶瑾、劉聚等將領分別統兵列陣於安定門、西直門等城門下,於謙則同石亨指揮諸軍,並親率副總兵范廣、武興列陣在德勝門外,擋住瓦剌軍的來路。同時派都督王通、副都御史楊善率一部分兵力防守城內。
布置完畢,於謙下令閉門誓師,宣布任何人即使戰敗也不得退入城內。並規定,將領臨陣不顧軍隊先退的,斬首;軍士不聽將領指揮先退的,後隊斬前隊。於謙躬擐甲胄,身先士卒,眼噙淚花,號召守城三軍:「要用我們的頭顱與熱血,來雪皇帝被俘的奇恥大恨!」十月十一日,瓦剌軍主力逼近北京。也先命軍隊列陣於西直門,而把英宗放置在德勝門外,想要迫使明廷獻城投降。於謙不為所動,決定先發制敵,打一打也先的氣焰,於是命令都督高禮、毛福壽率軍出擊,在彰義門(今廣安門西十餘里)北,打敗了瓦剌軍先鋒,斬殺數百人,奪回被俘者千餘人。這天晚上,於謙又派薛斌率軍潛入瓦剌軍營,偷襲成功。瓦剌軍受此兩挫,士氣大為折損。
也先原以為明軍不堪一擊,沒想到北京守軍陣嚴氣盛,戰鬥力這么強,開始感到有點驚恐。也先料想如果繼續打下去,恐怕於己不利,便採納了降閹喜寧的計策,遣使入城,邀明廷派大臣「迎駕」議和,妄圖誘於謙、石亨等人前來,將其扣留,使明軍失去指揮,不戰自潰。於謙馬上意識到這是一個陰謀,但為了揭穿也先的詭計,掌握主動,遂派趙榮、王復前往談判,同時,於謙下令守城將士不得談論議和之事。
也先見於謙、石亨等重要將領未到,就借口來使官小,不與談判,要明廷派於謙、石亨、王直等人前來。這時朝中主和派又乘機大倡和議之策,景帝一時難以決斷,就派人徵求於謙的意見。於謙堅定地回答:「現在我只知道有戰事,其他事一概不願聽到。」並勸景帝說:「當前應以社稷為重,君為輕。」於謙的一番話,堅定了景帝抗戰的決心,粉碎了也先的陰謀。
十三日,也先撕下了議和的偽裝,集中主力向德勝門發動進攻。於謙令石亨在城外民房設置伏兵,派小隊精騎主動迎擊,交戰後佯裝敗退,誘敵進入設伏地域。也先果然中計,率萬名騎兵緊追不舍。范廣出其不意,指揮「神機營」突然發射神銃、火箭,打得瓦剌軍暈頭轉向。石亨乘機率伏兵投入戰斗,前後夾攻,瓦剌軍死傷無數。號稱鐵頸元帥的也先弟弟勃羅和平章卯那孩也中炮身亡。也先這時才發現明軍主力就在德勝門,於是急忙撤軍,集中力量轉攻西直門。
都督孫鏜率西直門部隊迎擊瓦剌軍,殺敗了瓦剌軍先鋒。但也先不斷增兵,孫鏜力戰不支,想退入城中。負責監軍西門的給事中程信嚴令不許開城門,讓城上守軍發射火器轟擊瓦剌軍,配合孫鏜守軍戰斗。這時高禮、毛福壽和石亨率援兵從彰義門、德勝門趕到,會合孫鏜三面圍攻瓦剌軍。瓦剌軍抵擋不住,在也先的率領下倉皇向西南方向退去。
十四日,也先整頓兵馬,再次進攻彰義門,於謙派武興、王敬率軍迎戰。明軍前隊以神銃轟擊,後隊列弓弩繼進,將瓦剌軍擊退。這時,景帝所派的監軍太監率數百騎企圖搶前爭功,沖亂了明軍的陣勢,副總兵武興中箭犧牲。瓦剌軍乘勢反擊,追至土城(在德勝門外)。在此危急時刻,土城居民紛紛爬上屋頂,大聲呼喊,向瓦剌軍投擲磚石,配合明軍打擊瓦剌軍。僉都御史王弦和都督毛福壽又率援軍趕到,再次打退了瓦剌軍的進攻。
此時,進攻居庸關的五萬瓦剌軍也遭到守關明軍的頑強抵抗,被迫撤退。也先見北京城防守嚴密,屢戰不利,手中的英宗又失去了要挾作用,在得到中路軍兵敗居庸關的消息後,又獲悉各地勤王軍即將到達,他害怕後路被切斷,於十五日夜間偷偷拔營撤走。於謙發現也先撤軍,立即派石亨等集中火炮轟擊,並急令明軍乘勝追擊,又在固安(今河北固安)、霸州(今河北霸縣)殲滅瓦剌軍萬餘人,擒獲其將領四十八個,奪回被擄人口、牲畜數以萬計。至此,北京保衛戰取得了完全的勝利。
瓦剌敗退後,於謙繼續加強北方邊鎮的防務。也先幾次出兵南犯,都被擊退。在武戰不勝、求和不成的情況下,瓦剌被迫於景泰元年(1450)八月無條件釋放英宗回朝,恢復了對明朝的臣屬關系。其後,瓦剌內部矛盾不斷加劇,勢力漸漸衰敗下去,明朝北方邊境的威脅才得以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