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程序命令 > 命令是一種

命令是一種

發布時間:2022-04-24 20:08:28

⑴ 什麼是shell命令windows系統也有shell命令嗎

Shell
命令是一個用
C
語言編寫的程序,它
既是一種命令語言,又是一種程序設計語言。Shell
命令還是一種應用程序,用戶通過這個界面訪問操作系統內核的服務。
windows系統下也有shell命令。
Windows的Shell命令又是Windows的CMD命令,而cmd命令又是原來MS-DOS系統保留下來。
WIndows下Shell命令的執行方式如下:
一般的是通過調出CMD控制台執行,對於較熟悉的可以自行編寫bat批處理Shell命令,然後保存為
.bat
後綴格式文件,以Win7為例,可以通過Win鍵調出search
窗口,快捷執行,但不能全部使用,同時可以通過Win+R調出運行窗口來執行。
Shell
腳本介紹:
Shell
腳本(shell
script),是一種為
shell
編寫的腳本程序,業界所說的
shell
通常都是指
shell
腳本,但是shell

shell
script
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⑵ 行政法上的行政命令,政府管制的概念是什麼特徵又是什麼

行政命令是行政主體依法要求相對人進行一定的作為或不作為的意思表示。行政命令具有強制力,它包括兩類:一類是要求相對人進行一定作為的命令,如命令納稅、命令外國人出境。

另一類是要求相對人履行一定的不作為的命令,稱作為禁(止)令,如因修建馬路禁止通行,禁止攜帶危險品的旅客上車等。
特徵
①行政命令由有權發布命令的行政主體作出;
②行政命令屬於行政主體的一種處理行為,表現為要相對人進行一定的作為或不作為;
③行政命令是要相對人履行一定的義務,而不是賦予相對人一定的權利;
④行政命令是為相對人設定的行為規則,屬於具體規則,表現在特定時間內對特定事或特定人所作的特定規范;
⑤相對人違反行政命令,可以引起行政主體對它的制裁;
⑥行政命令是依法或依職權作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行政命令還有一個特徵,即相對人不服行政命令時不能提起行政復議或行政訴訟,只能通過申請途徑解決。這和行政決定不同,相對人如不服行政決定,可以依法提起行政復議,直至行政訴訟。(應區別抽象行政命令與具體行政命令)

政府管制又稱為政府規制(governmentalregulation)。管制,是政府幹預市場的活動總稱,關於管制的研究被視為經濟學的一個正式領域。管制經濟學最早是由美國著名的經濟學家斯蒂格勒開創的。

⑶ 命令是一種行政公文,屬於下行文嗎 是對的還是錯的啊

對 是的

⑷ 命令這一文種是由哪個文種演化而來的

命令是法定的行政公文的一個文種。它是應用寫作的重要文體之一。它是指法定的領導機關或領導人對下級發布的一種具有強制執行效力的指揮性公文。它適用於依照法律規定公布行政法規和章程,宣布施行重大強制性行政措施以及嘉獎有關單位和人員。
命,其詞義為「使」,有「使人為事」之意,作為公文,始於商朝和西周,當時以王的意志為中心的「王命文書」,都是「命」的公務文書。令,其義與「命」相似,但還有「告誡」的意思,作為正式公文使用,始於戰國時期。
根據用途的不同,命令可以分為公布令、嘉獎令、任免令、通緝令、赦免令等。

⑸ 指令是一種命令語言,它用來規定cpu執行什麼操作以及操作對象所在的位置

CPU從存儲器或高速緩沖存儲器中取出指令,放入指令寄存器,並對指令解碼。它把指令分解成一系列的微操作,然後發出各種控制命令,執行微操作系列,從而完成一條指令的執行。指令是計算機規定執行操作的類型和操作數的基本命令。指令是由一個位元組或者多個位元組組成,其中包括操作碼欄位、一個或多個有關操作數地址的欄位以及一些表徵機器狀態的狀態字以及特徵碼。有的指令中也直接包含操作數本身。提取第一階段,提取,從存儲器或高速緩沖存儲器中檢索指令(為數值或一系列數值)。由程序計數器(ProgramCounter)指定存儲器的位置,程序計數器保存供識別目前程序位置的數值。換言之,程序計數器記錄了CPU在目前程序里的蹤跡。提取指令之後,程序計數器根據指令長度增加存儲器單元。指令的提取必須常常從相對較慢的存儲器尋找,因此導致CPU等候指令的送入。這個問題主要被論及在現代處理器的快取和管線化架構。解碼CPU根據存儲器提取到的指令來決定其執行行為。在解碼階段,指令被拆解為有意義的片斷。根據CPU的指令集架構(ISA)定義將數值解譯為指令。一部分的指令數值為運算碼(Opcode),其指示要進行哪些運算。其它的數值通常供給指令必要的信息,諸如一個加法(Addition)運算的運算目標。這樣的運算目標也許提供一個常數值(即立即值),或是一個空間的定址值:暫存器或存儲器位址,以定址模式決定。在舊的設計中,CPU里的指令解碼部分是無法改變的硬體設備。不過在眾多抽象且復雜的CPU和指令集架構中,一個微程序時常用來幫助轉換指令為各種形態的訊號。這些微程序在已成品的CPU中往往可以重寫,方便變更解碼指令。執行在提取和解碼階段之後,接著進入執行階段。該階段中,連接到各種能夠進行所需運算的CPU部件。例如,要求一個加法運算,算數邏輯單元(ALU,ArithmeticLogicUnit)將會連接到一組輸入和一組輸出。輸入提供了要相加的數值,而輸出將含有總和的結果。ALU內含電路系統,易於輸出端完成簡單的普通運算和邏輯運算(比如加法和位元運算)。如果加法運算產生一個對該CPU處理而言過大的結果,在標志暫存器里,運算溢出(ArithmeticOverflow)標志可能會被設置。寫回最終階段,寫回,以一定格式將執行階段的結果簡單的寫回。運算結果經常被寫進CPU內部的暫存器,以供隨後指令快速存取。在其它案例中,運算結果可能寫進速度較慢,但容量較大且較便宜的主記憶體中。某些類型的指令會操作程序計數器,而不直接產生結果。這些一般稱作「跳轉」(Jumps),並在程式中帶來循環行為、條件性執行(透過條件跳轉)和函式。許多指令也會改變標志暫存器的狀態位元。這些標志可用來影響程式行為,緣由於它們時常顯出各種運算結果。例如,以一個「比較」指令判斷兩個值的大小,根據比較結果在標志暫存器上設置一個數值。這個標志可藉由隨後的跳轉指令來決定程式動向。在執行指令並寫回結果之後,程序計數器的值會遞增,反覆整個過程,下一個指令周期正常的提取下一個順序指令。如果完成的是跳轉指令,程序計數器將會修改成跳轉到的指令位址,且程序繼續正常執行。許多復雜的CPU可以一次提取多個指令、解碼,並且同時執行。這個部分一般涉及「經典RISC管線」,那些實際上是在眾多使用簡單CPU的電子裝置中快速普及(常稱為微控制(Microcontrollers))。編輯本段基本結構CPU包括運算邏輯部件、寄存器部件和控制部件等。運算邏輯部件運算邏輯部件,可以執行定點或浮點的算術運算操作、移位操作以及邏輯操作,也可執行地址的運算和轉換。寄存器部件寄存器部件,包括通用寄存器、專用寄存器和控制寄存器。32位CPU的寄存器通用寄存器又可分定點數和浮點數兩類,它們用來保存指令中的寄存器操作數和操作結果。通用寄存器是中央處理器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多數指令都要訪問到通用寄存器。通用寄存器的寬度決定計算機內部的數據通路寬度,其埠數目往往可影響內部操作的並行性。專用寄存器是為了執行一些特殊操作所需用的寄存器。控制寄存器通常用來指示機器執行的狀態,或者保持某些指針,有處理狀態寄存器、地址轉換目錄的基地址寄存器、特權狀態寄存器、條件碼寄存器、處理異常事故寄存器以及檢錯寄存器等。有的時候,中央處理器中還有一些緩存,用來暫時存放一些數據指令,緩存越大,說明CPU的運算速度越快,目前市場上的中高端中央處理器都有2M左右的二級緩存,高端中央處理器有4M左右的二級緩存。控制部件控制部件,主要負責對指令解碼,並且發出為完成每條指令所要執行的各個操作的控制信號。其結構有兩種:一種是以微存儲為核心的微程序控制方式;一種是以邏輯硬布線結構為主的控制方式。微存儲中保持微碼,每一個微碼對應於一個最基本的微操作,又稱微指令;各條指令是由不同序列的微碼組成,這種微碼序列構成微程序。中央處理器在對指令解碼以後,即發出一定時序的控制信號,按給定序列的順序以微周期為節拍執行由這些微碼確定的若干個微操作,即可完成某條指令的執行。簡單指令是由(3~5)個微操作組成,復雜指令則要由幾十個微操作甚至幾百個微操作組成。邏輯硬布線控制器則完全是由隨機邏輯組成。指令解碼後,控制器通過不同的邏輯門的組合,發出不同序列的控制時序信號,直接去執行一條指令中的各個操作。編輯本段發展歷史CPU這個名稱,早期是對一系列可以執行復雜的計算機程序或電腦程式的邏輯機器的描述。這個空泛的定義很容易在「CPU」這個名稱被普遍使用之前將計算機本身也包括在內。誕生中央處理器(Intel)但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由於集成電路的大規模使用,把本來需要由數個獨立單元構成的CPU集成為一塊微小但功能空前強大的微處理器時。這個名稱及其縮寫才真正在電子計算機產業中得到廣泛應用。盡管與早期相比,CPU在物理形態、設計製造和具體任務的執行上都有了戲劇性的發展,但是其基本的操作原理一直沒有改變。1971年,當時還處在發展階段的Intel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真正的微處理器--4004。這不但是第一個用於計算器的4位微處理器,也是第一款個人有能力買得起的電腦處理器!4004含有2300個晶體管,功能相當有限,而且速度還很慢,被當時的藍色巨人IBM以及大部分商業用戶不屑一顧,但是它畢竟是劃時代的產品,從此以後,Intel公司便與微處理器結下了不解之緣。可以這么說,CPU的歷史發展歷程其實也就是Intel公司X86系列CPU的發展歷程,就通過它來的「CPU歷史之旅」。起步的角逐中央處理器(Intel)1978年,Intel公司再次領導潮流,首次生產出16位的微處理器,並命名為i8086,同時還生產出與之相配合的數學協處理器i8087,這兩種晶元使用相互兼容的指令集,但在i8087指令集中增加了一些專門用於對數、指數和三角函數等數學計算的指令。由於這些指令集應用於i8086和i8087,所以人們也把這些指令集中統一稱之為X86指令集。雖然以後Intel公司又陸續生產出第二代、第三代等更先進和更快的新型CPU,但都仍然兼容原來的X86指令,而且Intel公司在後續CPU的命名上沿用了原先的X86序列,直到後來因商標注冊問題,才放棄了繼續用阿拉伯數字命名。至於在後來發展壯大的其他公司,例如AMD和Cyrix等,在486以前(包括486)的CPU都是按Intel的命名方式為自己的X86系列CPU命名,但到了586時代,市場競爭越來越厲害了,由於商標注冊問題,它們已經無法繼續使用與Intel的X86系列相同或相似的命名,只好另外為自己的586.686兼容CPU命名了。1979年,Intel公司推出了8088晶元,它仍舊是屬於16位微處理器,內含29000個晶體管,時鍾頻率為4.77MHz,地址匯流排為20位,可使用1MB內存。8088內部數據匯流排都是16位,外部數據匯流排是8位,而它的兄弟8086是16位。微機時代的來臨中央處理器(概念圖)1981年,8088晶元首次用於IBM的PC(個人電腦PersonalComputer)機中,開創了全新的微機時代。也正是從8088開始,PC的概念開始在全世界范圍內發展起來。早期的CPU通常是為大型及特定應用的計算機而訂制。但是,這種昂貴為特定應用定製CPU的方法很大程度上已經讓位於開發便宜、標准化、適用於一個或多個目的的處理器類。這個標准化趨勢始於由單個晶體管組成的大型機和微機年代,隨著集成電路的出現而加速。集成電路使得更為復雜的CPU可以在很小的空間中設計和製造出來(在微米的量級)。1982年,許多年輕的讀者尚在襁褓之中的時候,Intel公司已經推出了劃時代的最新產品80286晶元,該晶元比8086和8088都有了飛躍的發展,雖然它仍舊是16位結構,但是在CPU的內部含有13.4萬個晶體管,時鍾頻率由最初的6MHz逐步提高到20MHz。其內部和外部數據匯流排皆為16位,地址匯流排24位,可定址16MB內存。從80286開始,CPU的工作方式也演變出兩種來:實模式和保護模式。中央處理器(AMD速龍64FX概念圖)1985年,Intel公司推出了80386晶元,它是80X86系列中的第一種32位微處理器,而且製造工藝也有了很大的進步,與80286相比,80386內部內含27.5萬個晶體管,時鍾頻率為12.5MHz,後提高到20MHz、25MHz、33MHz。80386的內部和外部數據匯流排都是32位,地址匯流排也是32位,可定址高達4GB內存。它除具有實模式和保護模式外,還增加了一種叫虛擬86的工作方式,可以通過同時模擬多個8086處理器來提供多任務能力。除了標準的80386晶元,也就是經常說的80386DX外,出於不同的市場和應用考慮,Intel又陸續推出了一些其它類型的80386晶元:80386SX、80386SL、80386DL等。1988年,Intel推出的80386SX是市場定位在80286和80386DX之間的一種晶元,其與80386DX的不同在於外部數據匯流排和地址匯流排皆與80286相同,分別是16位和24位(即定址能力為16MB)。高速CPU時代的騰飛1990年,Intel公司推出的80386SL和80386DL都是低功耗、節能型晶元,主要用於便攜機和節能型台式機。80386SL與80386DL的不同在於前者是基於80386SX的,後者是基於80386DX的,但兩者皆增加了一種新的工作方式:系統管理方式。當進入系統管理方式後,CPU就自動降低運行速度、控制顯示屏和硬碟等其它部件暫停工作,甚至停止運行,進入「休眠」狀態,以達到節能目的。1989年,大家耳熟能詳的80486晶元由Intel公司推出,這種晶元的偉大之處就在於它突破了100萬個晶體管的界限,集成了120萬個晶體管。80486的時鍾頻率從25MHz逐步提高到了33MHz、50MHz。80486是將80386和數學協處理器80387以及一個8KB的高速緩存集成在一個晶元內,並且在80X86系列中首次採用了RISC(精簡指令集)技術,可以在一個時鍾周期內執行一條指令。它還採用了突發匯流排方式,大大提高了與內存的數據交換速度。由於這些改進,80486的性能比帶有80387數學協處理器的80386DX提高了4倍。80486和80386一樣,也陸續出現了幾種類型。上面介紹的最初類型是80486DX。1990年,Intel公司推出了80486SX,它是486類型中的一種低價格機型,其與80486DX的區別在於它沒有數學協處理器。80486DX2由於用了時鍾倍頻技術,也就是說晶元內部的運行速度是外部匯流排運行速度的兩倍,即晶元內部以2倍於系統時鍾的速度運行,但仍以原有時鍾速度與外界通訊。80486DX2的內部時鍾頻率主要有40MHz、50MHz、66MHz等。80486DX4也是採用了時鍾倍頻技術的晶元,它允許其內部單元以2倍或3倍於外部匯流排的速度運行。為了支持這種提高了的內部工作頻率,它的片內高速緩存擴大到16KB。80486DX4的時鍾頻率為100MHz,其運行速度比66MHz的80486DX2快40%。80486也有SL增強類型,其具有系統管理方式,用於便攜機或節能型台式機。CPU的標准化和小型化都使得這一類數字設備(香港譯為「電子零件」)在現代生活中中央處理器(Intel)的出現頻率遠遠超過有限應用專用的計算機。現代微處理器出現在包括從汽車到手機到兒童玩具在內的各種物品中。編輯本段性能指標主頻主頻也叫時鍾頻率,單位是兆赫(MHz)或千兆赫(GHz),用來表示CPU的運算、處理數據的速度。CPU的主頻=外頻×倍頻系數。主頻和實際的運算速度存在一定的關系,但並不是一個簡單的線性關系。所以,CPU的主頻與CPU實際的運算能力是沒有直接關系的,主頻表示在CPU內數字脈沖信號震盪的速度。在Intel的處理器產品中,也可以看到這樣的例子:1GHzItanium晶元能夠表現得差不多跟2.66GHz至強(Xeon)/Opteron一樣快,或是1.5GHzItanium2大約跟4GHzXeon/Opteron一樣快。CPU的運算速度還要看CPU的流水線、匯流排等等各方面的性能指標。外頻外頻是CPU的基準頻率,單位是MHz。CPU的外頻決定著整塊主板的運行速度。通俗地說,在台式機中,所說的超頻,都是超CPU的外頻(當然一般情況下,CPU的倍頻都是被鎖住的)相信這點是很好理解的。但對於伺服器CPU來講,超頻是絕對不允許的。前面說到CPU決定著主板的運行速度,兩者是同步運行的,如果把伺服器CPU超頻了,改變了外頻,會產生非同步運行,(台式機很多主板都支持非同步運行)這樣會造成整個伺服器系統的不穩定。目前的絕大部分電腦系統中外頻與主板前端匯流排不是同步速度的,而外頻與前端匯流排(FSB)頻率又很容易被混為一談。前端匯流排(FSB)頻率前端匯流排(FSB)頻率(即匯流排頻率)是直接影響CPU與內存直接數據交換速度。有一條公式可以計算,即數據帶寬=(匯流排頻率×數據位寬)/8,數據傳輸最大帶寬取決於所有同時傳輸的數據的寬度和傳輸頻率。比方,現在的支持64位的至強Nocona,前端匯流排是800MHz,按照公式,它的數據傳輸最大帶寬是6.4GB/秒。中央處理器(Intel)外頻與前端匯流排(FSB)頻率的區別:前端匯流排的速度指的是數據傳輸的速度,外頻是CPU與主板之間同步運行的速度。也就是說,100MHz外頻特指數字脈沖信號在每秒鍾震盪一億次;而100MHz前端匯流排指的是每秒鍾CPU可接受的數據傳輸量是100MHz×64bit÷8bit/Byte=800MB/s。其實現在「HyperTransport」構架的出現,讓這種實際意義上的前端匯流排(FSB)頻率發生了變化。IA-32架構必須有三大重要的構件:內存控制器Hub(MCH),I/O控制器Hub和PCIHub,像Intel很典型的晶元組Intel7501.Intel7505晶元組,為雙至強處理器量身定做的,它們所包含的MCH為CPU提供了頻率為533MHz的前端匯流排,配合DDR內存,前端匯流排帶寬可達到4.3GB/秒。但隨著處理器性能不斷提高同時給系統架構帶來了很多問題。而「HyperTransport」構架不但解決了問題,而且更有效地提高了匯流排帶寬,比方AMDOpteron處理器,靈活的HyperTransportI/O匯流排體系結構讓它整合了內存控制器,使處理器不通過系統匯流排傳給晶元組而直接和內存交換數據。這樣的話,前端匯流排(FSB)頻率在AMDOpteron處理器就不知道從何談起了。CPU的位和字長中央處理器(德州儀器)位:在數字電路和電腦技術中採用二進制,代碼只有「0」和「1」,其中無論是「0」或是「1」在CPU中都是一「位」。字長:電腦技術中對CPU在單位時間內(同一時間)能一次處理的二進制數的位數叫字長。所以能處理字長為8位數據的CPU通常就叫8位的CPU。同理32位的CPU就能在單位時間內處理字長為32位的二進制數據。位元組和字長的區別:由於常用的英文字元用8位二進制就可以表示,所以通常就將8位稱為一個位元組。字長的長度是不固定的,對於不同的CPU、字長的長度也不一樣。8位的CPU一次只能處理一個位元組,而32位的CPU一次就能處理4個位元組,同理字長為64位的CPU一次可以處理8個位元組。倍頻系數倍頻系數是指CPU主頻與外頻之間的相對比例關系。在相同的外頻下,倍頻越高CPU的頻率也越高。但實際上,在相同外頻的前提下,高倍頻的CPU本身意義並不大。這是因為CPU與系統之間數據傳輸速度是有限的,一味追求高主頻而得到高倍頻的CPU就會出現明顯的「瓶頸」效應-CPU從系統中得到數據的極限速度不能夠滿足CPU運算的速度。一般除了工程樣版的Intel的CPU都是鎖了倍頻的,少量的如Intel酷睿2核心的奔騰雙核E6500K和一些至尊版的CPU不鎖倍頻,而AMD之前都沒有鎖,現在AMD推出了黑盒版CPU(即不鎖倍頻版本,用戶可以自由調節倍頻,調節倍頻的超頻方式比調節外頻穩定得多)。緩存緩存大小也是CPU的重要指標之一,而且緩存的結構和大小對CPU速度的影響非常大,CPU內緩存的運行頻率極高,一般是和處理器同頻運作,工作效率遠遠大於系統內存和硬碟。實際工作時,CPU往往需要重復讀取同樣的數據塊,而緩存容量的增大,可以大幅度提升CPU內部讀取數據的命中率,而不用再到內存或者硬碟上尋找,以此提高系統性能。但是由於CPU晶元面積和成本的因素來考慮,緩存都很小。L1Cache(一級緩存)是CPU第一層高速緩存,分為數據緩存和指令緩存。內置的L1高速緩存的容量和結構對CPU的性能影響較大,不過高速緩沖存儲器均由靜態RAM組成,結構較復雜,在CPU管芯面積不能太大的情況下,L1級高速緩存的容量不可能做得太大。一般伺服器CPU的L1緩存的容量通常在32-256KB。L2Cache(二級緩存)是CPU的第二層高速緩存,分內部和外部兩種晶元。內部的晶元二級緩存運行速度與主頻相同,而外部的二級緩存則只有主頻的一半。L2高速緩存容量也會影響CPU的性能,原則是越大越好,以前家庭用CPU容量最大的是512KB,現在筆記本電腦中也可以達到2M,而伺服器和工作站上用CPU的L2高速緩存更高,可以達到8M以上。L3Cache(三級緩存),分為兩種,早期的是外置,現在的都是內置的。而它的實際作用即是,L3緩存的應用可以進一步降低內存延遲,同時提升大數據量計算時處理器的性能。降低內存延遲和提升大數據量計算能力對游戲都很有幫助。而在伺服器領域增加L3緩存在性能方面仍然有顯著的提升。比方具有較大L3緩存的配置利用物理內存會更有效,故它比較慢的磁碟I/O子系統可以處理的數據請求。具有較大L3緩存的處理器提供更有效的文件系統緩存行為及較短消息和處理器隊列長度。其實最早的L3緩存被應用在AMD發布的K6-III處理器上,當時的L3緩存受限於製造工藝,並沒有被集成進晶元內部,而是集成在主板上。在只能夠和系統匯流排頻率同步的L3緩存同主內存其實差不了多少。後來使用L3緩存的是英特爾為伺服器市場所推出的Itanium處理器。接著就是P4EE和至強MP。Intel還打算推出一款9MBL3緩存的Itanium2處理器,和以後24MBL3緩存的雙核心Itanium2處理器。但基本上L3緩存對處理器的性能提高顯得不是很重要,比方配備1MBL3緩存的XeonMP處理器卻仍然不是Opteron的對手,由此可見前端匯流排的增加,要比緩存增加帶來更有效的性能提升。CPU擴展指令集CPU依靠指令來自計算和控制系統,每款CPU在設計時就規定了一系列與其硬體電路相配合的指令系統。指令的強弱也是CPU的重要指標,指令集是提高微處理器效率的最有效工具之一。從現階段的主流體系結構講,指令集可分為復雜指令集和精簡指令集兩部分(指令集共有四個種類),而從具體運用看,如Intel的MMX(MultiMediaExtended,此為AMD猜測的全稱,Intel並沒有說明詞源)、SSE、SSE2(Streaming-Singleinstructionmultipledata-Extensions2)、SSE3、SSE4系列和AMD的3DNow!等都是CPU的擴展指令集,分別增強了CPU的多媒體、圖形圖象和Internet等的處理能力。通常會把CPU的擴展指令集稱為」CPU的指令集」。SSE3指令集也是目前規模最小的指令集,此前MMX包含有57條命令,SSE包含有50條命令,SSE2包含有144條命令,SSE3包含有13條命令。CPU內核和I/O工作電壓從586CPU開始,CPU的工作電壓分為內核電壓和I/O電壓兩種,通常CPU的核心電壓小於等於I/O電壓。其中內核電壓的大小是根據CPU的生產工藝而定,一般製作工藝越小,內核工作電壓越低;I/O電壓一般都在1.6~5V。低電壓能解決耗電過大和發熱過高的問題。

⑹ CMD命令是一種代號還是這種命令的英文 謝謝

cmd是command的縮寫.即命令行。

雖然隨著計算機產業的發展,Windows 操作系統的應用越來越廣泛,DOS 面臨著被淘汰的命運,但是因為它運行安全、穩定,有的用戶還在使用,所以一般Windows 的各種版本都與其兼容,用戶可以在Windows 系統下運行DOS,中文版Windows XP 中的命令提示符進一步提高了與DOS 下操作命令的兼容性,用戶可以在命令提示符直接輸入中文調用文件。在9x系統下輸入command就可以打開命令行.而在NT系統上可以輸入cmd來打開,在windows2000後被cmd替代,利用CMD命令查詢系統的信息或者是判斷網路的好壞。來自網路

⑺ 命令是什麼

和文件一樣,命令也是計算機運用中的一個普通的基本概念。簡單地說,命令就是向機器輸入一句話,告訴機器去做某件事情。在DOS操作系統和其他各種軟體系統中,命令的使用都是在提示符後面輸入一串字元,然後打回車鍵確認。計算機接到這個命令之後,先以它能理解的「語法」去解釋,如果命令「合法」,它就執行;如果不合法,它就會不懂,將顯示出錯誤信息,請你重新輸入。

這種使用命令的方式叫做「人機對話方式」。這種方式是最早的方式,也是現在應用最廣泛的方式。除此之外,還有「窗口菜單」的方式,在許多應用軟體和新的操作系統中使用。如WINDOWS,這種方式不需要逐個輸入字元,只要將游標移到需要的菜單項後確認即可,直觀方便,在DOS的高版本中有一個叫DOSSHELL.EXE的文件,運行這個文件,就可以用菜單方式進行一些較簡單的DOS操作。

在DOS中,命令有3種類別:

1.內部命令

DATE、TIME、VER、DIR等都是內部命令,它們不需要單獨的程序來存放,而是它們共同存放,它們共同存放在一個COMMAND.COM文件中。在DOS引導盤中,都有這個文件,DOS一啟動,它就被調入內存,於是所有的內部命令就都可以使用了。

2.外部命令

外部命令都是各自由一個單獨程序來貯存的,例如,FORMAT.EXE只有在命令被使用時才調入內存,並且在執行完畢後就從內存中刪掉了。因此,執行外部命令時,先要找到有關文件。

3.批處理命令

在DOS中,可以把多條命令集中在一起,放在一個文件中,這種文件就叫做批處理命令文件。這種文件的擴展名就是前面講的BAT。運行批處理命令,就是鍵入批處理命令文件的(主)文件名,再回車。這樣,包含在文件中的多條命令就可以連續執行而無需分別輸入了。DOS的可執行文件的運行方法,就是鍵入(主)文件名然後回車。這里可以看出,DOS命令的使用實質上就是執行可執行文件。

⑻ 程序,命令和指令有何區別

計算機程序或者軟體程序(通常簡稱程序)是指一組指示計算機或其他具有信息處理能力裝置每一步動作的指令,通常用某種程序設計語言編寫,運行於某種目標體系結構上。打個比方,一個程序就像一個用漢語(程序設計語言)寫下的紅燒肉菜譜(程序),用於指導懂漢語的人(體系結構)來做這個菜。 通常,計算機程序要經過編譯和鏈接而成為一種人們不易看清而計算機可解讀的格式,然後運行。未經編譯就可運行的程序通常稱之為腳本程序程序的運行為了一個程序運行,計算機載入程序代碼,可能還要載入數據,從而初始化成一個開始狀態,然後調用某種啟動機制。在最低層上,這些是由一個引導序列開始的。
在大多數計算機中,操作系統例如Windows等,載入並且執行很多程序。在這種情況下,一個計算機程序是指一個單獨的可執行的映射,而不是當前在這個計算機上運行的全部程序。
馮諾依曼體系結構
在一台基於最常見的馮諾依曼體系結構(又稱Harvard Architecture)的計算機上,程序從某種外部設備,通常是硬碟,被載入到計算機之內。 如果計算機選擇馮諾依曼體系結構,那麼程序就被載入入內存。 指令序列順序執行,直到一條跳轉或轉移指令被執行,或者一個中斷出現。所有這些指令都會改變指令寄存器的內容。
基於這種體系計算機如果沒有程序的支持將無法工作。一個計算機程序是一系列指令的集合。
程序里的指令都是基於機器語言;程序通常首先用一種計算機程序設計語言編寫,然後用編譯程序或者解釋執行程序翻譯成機器語言。 有時,也可以用程序和數據程序已經被定義了。如何定義數據呢?數據可以被定義為被程序處理的信息。當我們考慮到整個計算機系統時,有時程序和數據的區別就不是那麼明顯了。中央處理器有時有一組微指令控制硬體,數據可以是一個有待執行的程序(參見腳本編程語言),程序可以編寫成去編寫其它的程序;所有這些例子都使程序和數據的比較成為一種視角的選擇。有人甚至斷言程序和數據沒有區別。
編寫一個程序去生成另外一個程序的過程被稱之為原編程(Metaprogramming)。它可以被應用於讓程序根據給定數據生成代碼。單一一個程序可能不足以表示給定數據的所有方面。讓一個程序去分析這個數據並生成新的程序去處理數據所有的方面可能會容易一些。Lisp就是一例支持這種編程模式的程序語言。
演算法演算法指解決某個問題的嚴格方法,通常還需輔以某種程度上的運行性能分析。演算法可以是純理論的,也可以由一個計算機程序實現。理論演算法通常根據復雜性分為不同類別;實現的演算法通常經過頗析(Profiling)以測試其性能。請注意雖然一個演算法在理論上有效可行,但是一個糟糕的實現仍會浪費寶貴的計算機資源。(更詳細信息,參見演算法資訊理論,Algorithmic Information Theory)開發編寫程序是以下步驟的一個往復過程:編寫新的源代碼,測試、分析和提高新編寫的代碼以找出語法和語義錯誤。從事這種工作的人叫做程序設計員。由於計算機的飛速發展,編程的要求和種類也日趨多樣,由此產生了不同種類的程序設計員,每一種都有更細致的分工和任務。軟體工程師和系統分析員就是兩個例子。現在,編程的長時間過程被稱之為「軟體開發」或者軟體工程。後者也由於這一學科的日益成熟而逐漸流行。
因此,如今程序設計員可以指某一領域的編程專家,也可以泛指軟體公司里編寫一個復雜軟體系統里某一塊的一般程序員。一組為某一軟體公司工作的程序員有時會被指定一個程序組長或者項目經理,用以監督項目進度和完成日期。大型軟體通常經歷由系統設計師的掌握的一個長時間的設計階段,然後才交付給開發人員。牛仔式的編程(未經詳細設計)是不為人所齒的。
兩種當今常見的程序開發方式之一是項目組開發方式。使用這種方式項目組里每一個成員都能對項目的進行發表意見,而由其中的某一個人協調不同意見。這樣的項目組通常有15個左右的成員,這樣做是為了便於管理。第二種開發方式是結對開發。
在計算機科學中,「指令」是由指令集構架定義的單個的CPU操作。在更廣泛的意義上,「指令」可以是任何可執行程序的元素的表述,例如位元組碼。
在傳統的構架上,指令包括一個操作碼(opcode)--它指定了要進行什麼樣的操作,例如「將存儲器中的內容與寄存器中的內容相加」--和零個或者更多的操作數(operand)--它可能指定了參與操作的寄存器、內存地址或者立即數(literal data)。操作數可能還包括定址方式,它確定了操作數的含義。(原文:The operand specifiers may have addressing modes determining their meaning or may be in fixed fields.--譯者)
在超常指令字(VLIW)構架中(包括很多微指令(microcode)構架)多個並發的操作和操作數在一條單獨的指令中被指定。
指令的長度相差懸殊,從一些微控制器(microcontroller)中的4位(bit)到一些超長指令字系統中的幾百位。大部分現代的個人計算機、大型計算機、超大型計算機中的處理器的指令尺寸在16到64位之間。在一些構架中,特別是RISC構架中,指令長度是固定的,通常與其構架的字長一致。在其他的構架中,指令有不同的長度,但通常是位元組或者半個字的整數倍。
構成程序的指令很少以它在機器內部的數值形式而直接的被使用;它們可以被程序員通過匯編語言加以表示,或者,更常見的,被編譯器生成。

⑼ 命令是上級對下級特定的行為或工作,也是一種什麼

命令就是上級對下級的工作要求,工作安排。上級統攬全局,下級層層分配做好一個個小的工作環節。

⑽ 什麼是命令

和文件一樣,命令也是計算機運用中的一個普通的基本概念。簡單地說,命令就是向機器輸入一句話,告訴機器去做某件事情。在DOS操作系統和其他各種軟體系統中,命令的使用都是在提示符後面輸入一串字元,然後打回車鍵確認。計算機接到這個命令之後,先以它能理解的「語法」去解釋,如果命令「合法」,它就執行;如果不合法,它就會不懂,將顯示出錯誤信息,請你重新輸入。

閱讀全文

與命令是一種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全網介面vip影視解析源碼 瀏覽:916
如何破解伺服器遠程密碼錯誤 瀏覽:377
平安深圳app如何實名認證 瀏覽:500
linux網路監控軟體 瀏覽:889
內網伺服器如何上傳文件 瀏覽:140
程序員在你心中是什麼 瀏覽:1
蘋果手機怎麼找回app賬號 瀏覽:466
房屋中介網站源碼 瀏覽:29
命運格數演算法 瀏覽:852
ets3編程 瀏覽:730
怎麼製作音樂相冊的文件夾 瀏覽:566
寧夏重加密硅灰用法 瀏覽:231
70個4相乘的簡便演算法 瀏覽:291
安卓手機沒有機身存儲了怎麼辦 瀏覽:314
輸入法文件夾不能用 瀏覽:83
發單買多大的雲伺服器 瀏覽:331
特價雲伺服器如何注冊 瀏覽:296
安卓手機賬戶忘記密碼怎麼解鎖 瀏覽:821
如何用健身app確定一個特工 瀏覽:911
多級壓縮的原理 瀏覽:864